第一篇:政府预算期中作业
期中作业:从审批程序和报告内容两个角度对比、评论中国中央(或某省、市)政府财政预算案和香港财政预算报告。
10301035岭南学院财政学郁江昕
先来谈谈香港的财政预算报告。
2012至2013香港特区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案由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于2012年2月1日星期三公布。
从报告内容来看,香港财政预算报告包括以下部分:
目录,引言,经济回顾与前瞻(经济表现,2012年经济展望,未雨绸缪——支援企业,保障就业,关顾民生,稳定金融体制,增加土地供应,善用社会资本,发展经济——把握优势,推动产业-支柱行业~~贸易及物流业,金融业,工商及专业服务,旅游业,优势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医疗产业,教育产业,创新及科技产业,环保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总结),公共财政回顾与前瞻(2011一二年度修订预算,2012一二年度财政预算,政府开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文化艺术体育,环保,基建,公共理财——收入,开支),中期财政预测和结语。
在财政预算报告后附有专业名词解释,以及政府收支明细表。
香港政府将政府预算案专门做成一个独立页面供公众查阅。页面内容包括预算案演辞,预算案重点,预算,网上广播,新闻稿,图片集,相关文件,过去的财政预算案(过去15年的),相关网页,网页指南。还有RSS收藏。并且所有相关文件和链接都可以顺畅打开,方便人们阅读。并且香港政府一站通网站中可以看到政府财政预算案和网站中其他部分一样,也配有大量插图、表格、漫画,读来简单明了饶有趣味。政府开支项目逐一罗列,最近几年收支统计一目了然,纳税人缴纳的每一分钱怎么花,花在哪里,香港市民都能在特区政府网站上找到详细数据;文字、数据配合大量插图、表格、漫画,特区的财政预算案读来饶有趣味;预算案中不仅编列当年预算,还附上其后几年收支中期预测,协调短长期整体经济规划;市民可以在预算案发布当日到指定地点领取印刷版本,或者直接从网站上下载预算案的全部内容。香港财政司司长在将预算案提交立法会后,任何一个香港市民即可以拿到足本的预算案。即便市民不主动去拿,港府和一些社团也会主动给市民派发。同时,预算案的电子版也将上网,任何人都可以查阅。而这个电子版更加详尽,各部门对其职责非常具体,并有量化指标,许多工作都详尽到明白陈述需要多少个人工小时来完成。香港政府预算编制的核心理念是衡工量值,内地大多用模糊的“行政效率”或“绩效”来陈述。但香港直接量化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使得公众对政府工作绩效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评估尺度。按照香港体制,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一分一毫都要立法会批准。而对于行政费用的监管,香港的《公务员事务规例》、《总务规例》等文件的规定极为细致,动辄超过1000页,想得到的细节问题和意外情况都一一列出且没有弹性空间。所以,在长达一千多页的预算案中仅一个部门的支出预算报告往往就有上百页之长。为了让枯燥的数据看起来不那么可憎,预算报告还使用了大量插图、表格,同时推出摘要版。2009年,香港财政司还邀请著名漫画家塑造了一个名为“日仔”的小男孩,以故事的形式,向市民阐释每年的财政预算;同时,财政司司长办公室还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推出“假如我是财爷”的游戏。
这些都符合政府预算一般原则以下三点:
全面性。预算应当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凡是政府及其组织体系
支配和使用的资金收支和资产负债都必须纳入政府预算报告体系。
预算信息必须是具体的。每项资金的具体细节都会在预算报告中反映出来,并且接受公众监督。香港政府预算案就很好地反映了收支细节。
预算是透明的。《财政透明度》手册要求:信息要具备可得性、全面性、可知性、及时性。预算案公开可以增加行政透明度,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财政预算的关键不仅在于向民众公开,还在于经民众同意,因为预算的对象是纳税人的钱,花纳税人的钱理所当然地必须获得纳税人的认可。因此每年的财政预算案关乎香港市民切身利益,大家基本都会关注,看看是否会有减税,减免各类收费以及其他公共收支分配比例。”
从审批程序来看,在香港,政府财政预算不是在出炉之后才向社会公布的,而是在制定的过程中就阶段性地向社会、向民众咨询,获得反馈后进行修改,如此往复。制定中互动,发布后说明。
查阅资料可知,香港特区新财政年度开始前,各部门必须提供过去两年的财政拨款数及来年要求的拨款数目、宗旨、简介、服务表现目标及指标以及需要特别留意的事项等资料,以便财政司参考、汇总,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按照香港的财政预算制定规则,财政司司长在向立法会正式发表财政预算案前3到4个月,便须向社会公众展开咨询:其间政府部门通过开设热线电话、宣传网站及民意调查等方式搜集市民对香港经济的看法;同时包括财政司司长在内的政府官员,也要通过对商户、企业和社团的走访,亲身感受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香港财政司会提出一个初步方案,递交立法会审议。财政司司长其后在特区立法会发表财政预算案,一连五天举行立法会财委会特别会议,讨论预算案的各项措施。这个会每天有四节,五天共开二十节。相关的局长和各实施项目的管制人员,会出席相关会议解答议员的提问。在特别会议之前,各位议员还将先行提出书面问题。这样的书面提问会有几千个。立法会就预算案进行的辩论距离财政司司长提交预算案近两个月。辩论一般由议员先发言,再由政府官员在一星期后作出回应。接着由议员就《拨款条例草案》投票。如果通过,即开始执行,不通过,将打回重新修改,重新拉锯。在这一过程中,港府还要面对市民们的质询,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攻击”。经立法会审议通过后,由行政长官签署、上交中央政府备案。一般性的公众咨询会提前3—4个月,于前一年年底全面展开。其时,政府开设热线电话、宣传网站、发布广告、举办民意调查、收集市民信函,了解市民对香港经济的看法;政府财金官员,包括财政司司长都会实地考察,走访商户、公司、社团,切身感受经济调整对民生的影响;财年结束前的1个月,财政司司长会提交财政预算案,让立法会议员有足够的时间研读与辩论。预算案发布后,财政司司长又要再度奔波于电台、电视台等公众舆论平台,举办记者招待会,现身各类论坛和会场等公共场所,详解预算案方方面面,明示公众。香港预算草案长达一千多页,任何一个市民都可以拿到,政府也常常主动派发。在咨询互动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解释说明、媒体的充分报道、专业人士的解读、民众的质询,所有的问题都会清晰明了,民众也会对预算中自己关心的部分了然于胸。此外,预算主题不只是就财政论财政,而是注意突出预算年度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政府施政所要达到的目标。
政府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愿意向社会公众出让预算监督权。由此可以看出香港的政府预算也符合一般原则中的这两项:
预算是绩效导向的。公共机构不仅应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承担责任,还应对使
用这些资源所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
预算遵守法定程序。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法定程序,经立法机关批准,受立法机关约束。经法定程序审批后的政府预算具有法律效力,行政部门必须无条件执行,不得更改。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原定预算,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要保证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反观中央财政预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上,可以看到,“加大,增进,进一步,关于”等词汇充斥页面,页面有:媒体报道,部门省市预算报告汇编,视频报道,2011年两会建议提案答复摘要。并不是全面辑录,并且无专业名词解释,页面比较干净,条目简略。与香港政府预算案网站相比,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看懂。
预算页面的内容包括:2012年中央公共财政收入预算表(及说明),2012年中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表,2012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及说明),2012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及说明),2011年和2012年中央财政国债余额情况表,201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表,201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2012年中央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2012年中央对地方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预算表,关于201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的说明,2012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表,2012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表(及说明)
打开来看,而且其中有“其他收入,其他支出”高达上百上千亿元,但并无明细说明,“主要根据2012年其他收入预计增长情况安排。”而在预算的收支具体细节也不清晰,基本上是寥寥几句概括出额度,与上年度比的增长率和随某某情况安排。语言非常的刻板和政府化。另外,目前预算草案粗略的风格,对人大代表而言都只能是“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更不用提普通人民群众。人大审查中不可能对预算方案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意见,客观上形成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监督。
综观而言,首先达不到政府预算的全面性。预算没有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凡是政府及其组织体系支配和使用的资金收支和资产负债都必须纳入政府预算报告体系这一点没有做到。
其次预算信息不具体。每项资金的具体细节都应在预算报告中反映出来,并且接受公众监督。但是没有做到。我国编制的政府预算,在人大会通过后也公之于报刊,但由于编制过简、过粗,以及相当部分的政府财力没能纳入预算,这就很难做到政府预算的公开化和透明度,人大会和社会公众也就不能有效地监督政府的收支活动。而实践中,政府预算的具体数据又一直被视为国家的机密乃至绝密材料,这就否定了政府预算的公开性。与财税体制其他方面相比较,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在从预算草案的编制、监督、执行,到追加、追减,再到决算,都没有大的改进。而且预算不透明。信息不具备可得性、全面性、可知性、也不是很及时。预算案公开可以增加行政透明度,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财政预算的关键不仅在于向民众公开,还在于经民众同意,因为预算的对象是纳税人的钱,花纳税人的钱理所当然地必须获得纳税人的认可。但是还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有关部门在编制政府预算时,肯定也做过调研、测算之类的事情,但从预算公开性的渠道而言,似乎并没有香港政府财政预算公开性渠道通畅。
在审批程序方面,按照一般程序,花了近10个月时间,历经数次修改而成的预算草案需要连闯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人大代表、主席团会议、大会表决等六道关卡并获得批准,方能出台。作为“第一道关”的预
算工作委员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4个工作委员会之一,负责预算的具体工作。为了弥补人民代表在每年两会审批预算时时间有限与专业性不足,每年草案正式进入审批之前,预算工作委员会都要进行预审。按照程序,先是财政部、国税总局、海关总署分别向预算工委汇报,然后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中国社科院、财政部财科所、国税总局科研所等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会诊”预算草案。预算工作委员会还可以从中央部门预算中挑选一些重点部门进行重点审查。预算工作委员会对预算草案出具报告后,财政部再将中央预算草案提交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9个专门委员会之一,由一些退休的部长级高官和专家学者、著名企业家组成(大多是兼职)。一旦通过全国人大财经委的审查,虽然后面还有四重审查,但这后面的四重审查往往因为时间仓促与专业性不足等问题,流于形式。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能够看到这些部门预算的只限于两千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可多人传阅一份。预算公开暂没完全做到。在每年的全国人代会上,财政部向大会提交预算草案报告,普通人才有了解国家公共预算内容的机会。
预算制度的建立,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政府对于公共资金的每一分支出,都应该事先制定详尽的预算,待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后方可支出。
预算应是绩效导向的。公共机构不仅应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承担责任,还应对使用这些资源所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但是对于中央财政来说,收取和支出基本上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程序,并且在承担责任时并不明确责权所在。
预算遵守法定程序。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法定程序,经立法机关批准,受立法机关约束。经法定程序审批后的政府预算具有法律效力,行政部门必须无条件执行,不得更改。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原定预算,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要保证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但是事实情况是公民的权利非常的弱化。而且由于预算本身的书面化,人们既不关心,看了也通常看不明白。国人对于政府预算的关切度非常低,同时导致几乎做不到对政府的监督。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政府拿了人民的财产,花出去,财产的主人却不知道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在现行的政治体制框架内,如果没有人民的监督和问责,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仍然会收到损伤。
新华社发布消息,近年来,为增强财政资金透明度,财政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财政部将经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等4张中央财政预算表格首次向社会公开。在此基础上,2010年公开的中央财政预算表格进一步增加到12张,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基本上细化到“款”级科目。由此可见,在政府预算方面,政府也在努力,但中国政府预算的完善道阻且长,更需要人民的关注才能继续促进。
第二篇:政府预算作业
一、分析各种政府预算政策手段的优缺点及实施条件
答:政府预算政策手段共有五种,分别是:
1、平衡预算政策:指每一年的财政收支结果都应当是平衡的预算。优点: 预算平衡表明财政具有责任感和政府是高效率的。缺点:其目标在于限制或控制预算或财政,这对于主要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社会尤为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这种“纪律性”预算功能,很可能导致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巨大牺牲。
实施条件:经济稳定。
2、功能财政预算政策:以财政措施实施的后果,对宏观经济所产生的作用为依据来安排政府的预算收支,是与平衡预算政策截然相反的政策。手段:税收、支出、公债。
优点: 把注意力集中在采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措施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促进经济增长上,促进经济发展。
缺点:A.这一预算政策在经济衰退期间因过分依赖公债或货币创造而难免有使政府预算弹性失效以及陷入“债务危机”的危险。B.这一政策在实际应用时,由于寻找完整数据资料的困难以及政策制定的旷费时日和实施效果时滞等影响,也决定了这一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难度颇大。实施条件:经济增长。
3、周期平衡预算政策:在预算收支的对比关系上,应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保持收支平衡,而不是在某一个特定的财政或一个日历时期内保持平衡。优点:A.该政策接受了功能财政的合理因素,即认识到审慎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B.它仍然保留着与资源配置目标相关的预算控制思想,继承了平衡预算政策的主要优点。
缺点: 这一预算在实际应用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经济波动不一定是对称的。因此,在繁荣时期产生的盈余不一定等于在衰退时期出现的赤字,收支差额可能依然存在。其次,在某一周期处于波峰时期,经济不一定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此时,预算盈余就成为一个极不合理的稳定政策。实施条件:政策理想化。
4、充分就业预算政策:要求按充分就业条件下估计的国民收入规模来安排预算收支,这样达到的预算平衡,就是所谓的充分就业预算平衡。
优点: 以自动稳定器为基础,按照法律规定的税收制度和支出纲领而自动执行的,从而财政收支的升降是自动的由经济周期的波动所决定的。缺点:造成政府“赤字”激增。实施条件:经济正常发展。
5、综合性的预算政策:即兼具以上各种预算政策优点的综合性预算政策,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等综合性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优点: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缺点:在大多数经济时间难以真正实施。实施条件:经济良好发展。
二、请自找素材编制一份完整规范的预算书
家庭收支预算表
费用计算
十一十二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合计
月 月
食堂费用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4050 城市交通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450 费
洗漱支出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270 手机话费 50 50 50 100 100 50 50 50 50 450 基本生活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4500 费
书籍资料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450 费
其他费用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00 月初余额 4000 2870 1740 610 6000 4870 3740 2610 1480 月末余额 2870 1740 610 6000 4870 3740 2610 1480
三、请对2013年我国政府的财政决算和2014年预算作简要点评和分析
答:我国政府的财政决算突出财税改革“重头戏”,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今年预算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谈改革,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特别是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一项一项地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安排,这为全面深化改革开了个好头。”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代表,作为一名从事财政工作30多年的“老财政”,用行家的眼光给出了这样的评判。
“整个报告,文风朴实,语言精练,数据清晰,层次合理,脉络清楚,让人一目了然。报告体例更加直观,更便于代表全面了解与审议。”曾志权说。
预算报告是国家的“账本”,但在报告今年中央和地方的预算草案时,并没有一上来就忙着 “算账”,而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专门介绍了2014年财税改革工作重点和财税政策,从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体制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对支出预算和政策进行了重点说明。
比如,财政如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完善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发展等,预算报告对这些重点政策都作了详细解释。
“不但要让公众知道财政收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还要让公众了解财政收入是怎么收上来的,支出政策和支出重点是什么。”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透明度,让社会各界对预算和财政政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四、2014年新修订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预算科目按哪4类预算各自的收支范围分别归集反映的?
答:1.公共预算 2.政府性基金预算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类预算组成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
五、什么是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他对建立我国“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有什么意义?
答:全口径预算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种模式,预算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监管,而且包括政府性债务和或有负债的监管,是防范财政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意义主要有五点:
(一)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审查和监督是确保目前各项事业顺利改革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审查和监督是帮助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有促进作用。
(三)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审查和监督是提高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面管理有促进作用。
(四)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审查和监督是提高所有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有促进作用。
(五)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审查和监督是防腐倡廉有促进作用。
六、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对政府预算的影响
答: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自出台以来,全国减少政府开支约达到数千亿元规模。主要缩减在“三公”费用和会议经费上。在政策出台之前,各级政府部门即使是打字复印的费用的预算也是以十万元记,出台之后这部分预算大为消减。政策出台前,政府机关每次开会时,与会人员都有小礼品赠送,而政策出台后这部分预算也就从政府预算体系中消失了。总的来说,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使得政府预算大为消减,政府的预算将在更加具体,更加细化的同时,减少各种多余开支,使得政府预算更加节省。
七、2014年我国财税改革的工作重点是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在推进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答: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五点:
1、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政府支出预决算全部细化到项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
2、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除涉密部门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
3、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除按项级科目公开外,要逐步将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研究将部门决算按经济分类公开。
4、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
5、强化对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的督导,引导地方逐步细化公开内容、扩大公开范围。
姓名: 班级: 学号:
第三篇:预算会计期中作业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期中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未建乡(镇)国库的地区,乡(镇)财政的本级收入以()为准。A.经收处收到的数额
B.县基层国库收到的数额
C.乡(镇)总预算会计收到县财政的返回数 D.市(地)级国库收到的数额
2.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发生预算管理关系,并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行政、事业单位,为()。A.主管会计单位 C.基层会计单位
B,二级会计单位
C.报销单位
3.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应在()科目中核算。A.“一般预算收入”
C.“基金预算收入”
B.“一般预算支出” D.“基金预算支出”
4.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和结果。”这条原则称之为()。A.及时性原则
C.清晰性原则
B.真实性原则 D.相关性原则
5.财政总预算会计将“基金预算结余”调入一般预算弥补赤字,应列的总账科目为()。A.一般预算收入 C.预算周转金
B.暂存款 D.调入资金 6.各级财政在动用上年结余设置或补充预算周转金时,在会计上要作()处理。A.减少预算结余
B.增加一般预算支出 D.增加国库存款 C.增加基金预算支出
7.国家预算资金的出纳机关是()。A.财政机关
C.收入机关
B.税务机关 D.国家金库
8.某日财政总预算会计“国库存款”账余额为280万元,“预算周转金”账面余额为500万元,说明()。A.出现财政赤字
B.动用了预算周转金 D.占用了基金预算资金 C.占用了其他财政资金
9.各级财政只能用()购买国家制定的由地方各级政府购买的有价证券。
A.各项预算收入 C.基金预算收入
B.专用基金 D.各项财政结余
10.下列会计核算内容中不属于负债核算内容的是()。A.按核定的预算举借的债务
B.向上级财政借入的款项 C.收到性质不清的暂存款
D.借给预算单位临时,急需的款项
2.会计分录题
1.某市财政局2010年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如下:
(1)收到国库报来“预算收入月报表”及其附表,列示当日入库数为80万元。
(2)收到国库报来“基金预算收入日报表”及其附表,列示当日入库的收入数为10万元。
(3)收到省财政返还的预算收入25000元。
(4)市机电局向财政局申请临时借款3万元,用于该局下属单位的技术改造项目,经批准予以借款。
(5)按计划拨给市建行基本建设贷款资金760万元。
(6)总预算会计将上级不参与分成的国有企业所得税85000元,误作增值税,予以更正。
(7)按规定动用专用基金结余8万元购买国库券。(8)将所属甲县多解的基金预算款13万元退回。
(9)收到市机电局归还前借款2万元,余款转作其当月经费。(10)年终结算,省财政应拨补本市的基金预算专项补助款10万元,市财政多上解应予退还的上解支出15万元,转作往来款项予以入账。
要求: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某事业单位2010年6月发生下列业务(该单位为一般纳税人):(1)1日,向甲公司提供产品一批,价款10 000元,增值税款1700元,货款尚未收到。用现金200元为甲公司代垫运费。20天后收到甲公司欠款,款以存入银行。
(2)2日,为乙工厂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应收18000元,货款尚未收到,(3)2日,收到面值为58500的商业汇票一涨,其中销售产品价款50 000元,增值税8500元。一个月后票据到期收回、58500元已存入银行。
(4)3日,将上月收到的面值为20000元,90天到期的商业汇票持有36天后向银行贴现,贴现年利率为9.6%。
(5)4日,预付一批实验用材料,已开出转账支票50 000元。一个月后该批材料运到,实际价款55650元,不足款项尚未支付。(6)5日,签发现金支票3000元。拨给行管部门备用金3000元,行管部门报销了3560元,不足部分付给现金。
(7)6日,开出转账支票,购入劳保用品6500元。该用品已验收入库。
(8)6日,购入开发产品用材料,价款60000元,增值税10200元,对方垫付运费8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及运费尚未支付。(9)10日,产品开发部门领用材料45000元,用于生产甲产品。(10)20日,甲产品完工,实际成本61200元,经验收合格入库。(11)28日,盘点劳保用品,损坏5件,价值80元,经批准处理。(12)28日,盘点经营用材料,盘盈200元,经批准处理。
第四篇:政府会计期中作业
政府会计期中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未建乡(镇)国库的地区,乡(镇)财政的本级收入以()为准。A.经收处收到的数额
B.县基层国库收到的数额
C.乡(镇)总预算会计收到县财政的返回数 D.市(地)级国库收到的数额
2.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发生预算管理关系,并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行政、事业单位,为()。A.主管会计单位 C.基层会计单位
B.二级会计单位 C.报销单位
3.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应在()科目中核算。A.“一般预算收入”
C.“基金预算收入”
B.“一般预算支出” D.“基金预算支出”
4.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和结果。”这条原则称之为()。A.及时性原则
C.清晰性原则
B.真实性原则 D.相关性原则
5.财政总预算会计将“基金预算结余”调入一般预算弥补赤字,应列的总账科目为()。A.一般预算收入 C.预算周转金
B.暂存款 D.调入资金 6.各级财政在动用上年结余设置或补充预算周转金时,在会计上要作()处理。A.减少预算结余
B.增加一般预算支出 D.增加国库存款 C.增加基金预算支出
7.国家预算资金的出纳机关是()。A.财政机关
C.收入机关
B.税务机关 D.国家金库
8.某日财政总预算会计“国库存款”账余额为280万元,“预算周转金”账面余额为500万元,说明()。A.出现财政赤字
B.动用了预算周转金 D.占用了基金预算资金 C.占用了其他财政资金
9.各级财政只能用()购买国家制定的由地方各级政府购买的有价证券。
A.各项预算收入 C.基金预算收入
B.专用基金 D.各项财政结余
10.下列会计核算内容中不属于负债核算内容的是()。A.按核定的预算举借的债务
B.向上级财政借入的款项 C.收到性质不清的暂存款
D.借给预算单位临时,急需的款项
2.会计分录题
1.某市财政局2010年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如下:
(1)收到国库报来“预算收入月报表”及其附表,列示当日入库数为80万元。
(2)收到国库报来“基金预算收入日报表”及其附表,列示当日入库的收入数为10万元。
(3)收到省财政返还的预算收入25000元。
(4)市机电局向财政局申请临时借款3万元,用于该局下属单位的技术改造项目,经批准予以借款。
(5)按计划拨给市建行基本建设贷款资金760万元。(6)按规定动用专用基金结余8万元购买国库券。(7)将所属甲县多解的基金预算款13万元退回。
(8)收到市机电局归还前借款2万元,余款转作其当月经费。(9)年终结算,省财政应拨补本市的基金预算专项补助款10万元,市财政多上解应予退还的上解支出15万元,转作往来款项予以入账。
要求: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某事业单位2010年6月发生下列业务(该单位为一般纳税人):(1)1日,向甲公司提供产品一批,价款10 000元,增值税款1700元,货款尚未收到。用现金200元为甲公司代垫运费。20天后收到甲公司欠款,款以存入银行。(2)2日,为乙工厂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应收18000元,货款尚未收到,(3)2日,收到面值为58500的商业汇票一涨,其中销售产品价款50 000元,增值税8500元。一个月后票据到期收回、58500元已存入银行。
(4)3日,将上月收到的面值为20000元,90天到期的商业汇票持有36天后向银行贴现,贴现年利率为9.6%。
(5)4日,预付一批实验用材料,已开出转账支票50 000元。一个月后该批材料运到,实际价款55650元,不足款项尚未支付。(6)5日,签发现金支票3000元。拨给行管部门备用金3000元,行管部门报销了3560元,不足部分付给现金。
(7)6日,开出转账支票,购入劳保用品6500元。该用品已验收入库。
(8)6日,购入开发产品用材料,价款60000元,增值税10200元,对方垫付运费8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及运费尚未支付。(9)10日,产品开发部门领用材料45000元,用于生产甲产品。(10)20日,甲产品完工,实际成本61200元,经验收合格入库。(11)28日,盘点劳保用品,损坏5件,价值80元,经批准处理。(12)28日,盘点经营用材料,盘盈200元,经批准处理。
第五篇:政府预算
1、中央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二上二下”的基本流程
(一)“一上”:财政部门印发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文件、通知,明确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要求。部门从基层预算单位起按财政要求编制单位收支预算建议计划,逐级报送给主管部门。部门对各基层单位的预算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分析、汇总,并编制部门收支预算建议计划上报给财政部门。
(二)“一下”: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室会同有关部门审核预算建议计划,并提出审核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审核汇总后,根据财力情况提出总量支出建议控制指标,报同级政府同意后下达给部门。
(三)“二上”:各部门按财政预算控制数重新调整本部门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审核。
(四)“二下”: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核汇总部门预算,提出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汇总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并提请同级人代会审议。部门预算草案经人代会通过后,财政部门直接将预算批复给部门,再由部门逐级批复给基层单位。
在二上、二下的过程中,各部门与财政部门随时可就预算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及时、充分地交流有关预算信息。
2、预算周转金是各级财政为平衡预算内季节性收支差额,保证及时用款 而设置的周转资金。预算周转金只作平衡预算收支临时周转使用,不能安排支出。
2、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意义是什么?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指用超收收入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或用于统筹安排下支出。作用:是对财政“超收”实施了“分流”,使一部分“超收”不再直接形成“超支”,从而可在今后调剂使用,并进入预算监督视野。注意与预算周转金的区别:资金来源和使用不同。
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据以完成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是指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或同级政
府之间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3.试述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存在问题:①制度运作基础问题:财权与事权的划分 ,政府职能定位②制度的规范问题: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过大额度计算有问题支付方式不规范,基数法为主③制度的体系性问题:缺少激励缺少监督
(2)完善:①规范制度:因素法代替基数法②以法律形式明确事权限制专项:突出重点:如新农村建设、大江大河治理,扶贫开发等③完善省以下的转移支付 4.分税制:在确定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按划分税种的方式来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权的预算收支管理体制。是非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4、论述我国税务机构分设实现税收分征分管利弊共存。
答:
一、税务机构分设的有利效果:中央和地方的税务机构均将致力于完善管理机制以 增加各自的收入,新体制下地方政府至多只能控制地方税种的有效税率与税基,这样把主动权掌握在中央财政手里,可以保证税基不受侵蚀,一致了中央财政比重下滑的势头,中央利用税收政策进行宏观管调控的能力将明显增强。
4、谈谈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1)分税制存在的问题①政府事权与收支范围划分仍不规范②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日益扩大(转移支付不到位)③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仍突出④地方税制不健全⑤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不够及时和到位,省内转移支付制度滞后
(2)完善办法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②完善转移支付③健全地方税制体系④减少财政级次,完善省内财政转移支付
二、务机关分设的弊端:
1)征管权限和事物划分存在交叉
2)国税与地税征管范围互有交叉
3)共享税征收上存在矛盾
4)机构分设使国税系统的纵向管理体制与财政体制上的“分级管理”原则不协调
5)层层下达税收指标,形成“买税”现象
6)乡镇一级的机构分设带来的问题更为突出。
6、人大对政府预算监督的内容有哪些
(1)政府预算编制监督: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对预算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2)政府预算执行监督:日常监督,检查资金据传进度以及是否按预算拨付;了解情况、收集信息,为决算审查做准备。
政府决算审查,对总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预算完成情况及质量;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审查部门执行预算情况;对预算储备资金和机动财力的使用情况的使用情况审查;预算收支平衡和政府债务收支情况监督。
(3)政府预算调整监督:调整范围是否合理合法、手续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等
7、从预算透明实际效果看,我国预算透明度政体仍显偏低
(一)财政预决算版块
1.“是否公布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2.“是否及时公布”
3.“预决算报告内容是否详尽”只公布公正收支概况而没有分类说明,为不详细。
4.“预算调整数情况”以预算执行数和预算数之间的差额或决算数完成预算数的比例为判断标准。
5.“是否公布预决算表”包括财政收支预决算表、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表、国有资产经验预算表等。
6.“是否公布部门预算”是否公布细化的部门预算。
(二)财政收支情况
1.“是否公布财政收支情况” 2.“是否及时公布”
以财政收支情况是否公布到统计日期的上个月为标准 3.“公布内容是否详细”
按照收支情况是否有分类、款、项等为标准,只公布概况而未分类者为内容不详细,公布有收支总量情况并有类、款或项说明为内容详细。4.“是否公布‘三公’经费支出” 至少公开一项即视为公布。
(三)政府采购
1.“是否设置采购目录”
2.“是否公布具体采购项目”按照是否在采购目录或采购公告中公布具体的采购项目为标准。
3.“是否公布招投标结果”是否在网站公布中标公告为评价标准。
4.“是否公布投诉处理结果”以政府采购网站有投诉渠道,并且在网站上公布对投诉处理决定书为标准。
(四)政府非税收入
1.“是否公布政府非税收入”是否在预算报告、预算表或单独公布了财政非税收入总额为标准。
2.“是否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 3.“是否公布政府性基金” 4.“是否公布彩票公益金” 如果只是分别列示了上述三项收入数额,未对其项目细化,则评价为“是,但不详细”。对三项收入进行进一步明细划分的则评价为“是很详细”,未公布的评价为“否”。
(五)民生支出
1.“民生支出内容公布是否详细”是否在预决算报告重点提及民生支出,并对如何改善民生做出详细安排。
2.“是否设置民生支出专版”
(六)政府信息公开
1.“是否有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 2.“是否有申请公开的渠道”是否公布了邮箱、电话等联系方式供民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3.“是否有信息公开意见信箱” 4.“是否有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七)公众监督 1.“是否有监督渠道和方式”以省级财政厅网站是否设有民众监督和提出质疑的渠道和方式,例如设置公众咨询、投诉建议等版块。
2.“渠道和方式是否便利”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进行沟通视为渠道便利,如果只有电话、信箱等则视为不便利。
3.“是否受理网上质询”
(八)政府网站设置
1.“网站版块设置是否清晰” 2.“网站内容是否充实” 3.“重要财政信息是否醒目” 4.“更新是否及时”考察新闻公告类信息是否更新至当月
7、政府自身如何提高财政透明度
1加强政府财政信息公开 一是逐步实现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法定化,改变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由政府自己说了算的状况,由立法机关来决定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和频率。二是从公众的信息需求出发来提供财政信息。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必须建立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观念,也就是作为信息提供者的政府必须要了解公众及其代表的信息需求,进而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尽可能地扩展政府信息公开种类,以提高信息公开的充分性。
三是采用多种手段,以更低的成本、更加便捷的方式向公众公开有关财政信息,以提高公众对信息的易得性。
2建立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一是扩展政府会计的核算对象和核算内容,即将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扩展到政府的全部资金,而不仅仅是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二是考虑在一级政府层面上编制合并的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以便向使用者提供合并的政府整体的财务信息。三是逐步采用应计制。应计制又称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作为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
3进一步加强政府审计
一是建立政府信息审计鉴证制度。在西方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往往必须由政府审计师鉴证后,才能对外公布,审计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直到目前,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所编制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在提交人大之前并未经过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鉴证。二是完善政府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目前,我国在政府审计结果公开方面仍未形成统一的、具有强制力的制度,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只有经过政府首长的审定以后才能有选择性的公开,导致很多反映政府在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方面的问题的信息被隐瞒。
8、加强人大财政预算监督
一、扩展和规范预算决算审查监督范围,为实现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供了法制保障
明确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范围是预算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新预算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要求,明确规定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了预算完整性原则,通过完整的预算决算全面反映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活动,并实行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与监督。同时,新预算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确立了政府预算体系,并对四本预算的概念、编制原则和相互关系作出了规定。
二、完善初步审查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全口径预算决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预算的特点,初步审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应当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对原预算法关于预算草案初步审查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对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和中央决算草案的初步审查规定、监督法关于预算调整方案初步审查的规定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新预算法对初步审查制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
第一,明确了初步审查范围。主要包括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决算草案。第二,明确了初步审查机构。中央由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初步审查工作由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承担,未设立专门委员会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大,由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查预算草案时,可以由临时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审查结果报告);县级由人大常委会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初步审查,由有关工作机构对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研究提出意见。第三,明确了初步审查的时间。中央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和县级以上地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应当分别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的45日前、30日前,提交人大有关机构进行初步审查;县级以上各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决算草案应当在常委会会议召开的30日前,提交人大有关机构进行初步审查。第四,确立了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及其反馈制度。规定人大初步审查后要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对初步审查意见和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的意见,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初步审查意见和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的意见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反馈的处理情况报告应当印发本级人大代表。
三、明确对预算决算草案重点审查的内容,为推进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实质性审查提供了实现路径
如何实现对预算决算进行实质性审查,是各级人大努力探索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新预算法通过明确预算决算草案的重点审查内容,为推进实质性审查提供了实现路径。新预算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草案及其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重点审查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符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要求;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预算安排是否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切实可行;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本法关于细化的规定;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预算安排举借的债务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与预算有关重要事项的说明是否清晰。同时,新预算法还明确规定了预算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上一预算执行和落实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情况作出评价;对本预算草案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是否可行作出评价;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提出建议;对执行预算、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绩效、加强预算监督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决算草案进行审查时,重点审查以下十二个方面的内容:预算收入情况;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结转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结余情况;本级预算调整及执行情况;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情况;经批准举借债务的规模、结构、使用、偿还等情况;本级预算周转金规模和使用情况;本级预备费使用情况;超收收入安排情况,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规模和使用情况;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决议落实情况;其他与决算有关的重要情况。
四、拓展预算执行中需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等事项范围,为加强对预算调整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提供了有力约束
新预算法再次明确,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了预算执行中须经人大审查批准事项的范围,主要体现在加强对预算调整和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审查监督等方面。
原预算法规定的预算调整情形,仅指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举借债务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这种规定过于宽松,也不明确,导致了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新预算法拓展了需要报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情形,即: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对于需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采取列举的方法,既拓展了范围,又明确具体,有利于严格执行预算,依法调整预算。对不属于预算调整的地方各级政府因上级增加不需要本级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而引起的预算支出变化的特殊情形,也应向同级人大报告。
新预算法允许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举借债务,但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更加规范、更加严格。在审查批准方面,规定举借债务的规模,应当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减少支出等方式仍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可以增列赤字,并应当在下一预算中予以弥补。
五、丰富和细化了预算决算监督的具体规定,为增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监督实效创造了条件
人大除了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之外,实际上还承担着对预算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保证预算法律实施的职责。新预算法进一步明确了细化预算编制、严肃预算执行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实现各环节、全过程监督,为增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监督实效创造了条件。新预算法明确了对报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决算草案的细化要求。预算决算草案是政府预算决算编制结果的体现,是人大审查监督的基础,草案不够细化,代表很难看懂,直接影响审查监督质量。为解决预算决算草案细化问题,新预算法作了如下规定:各级预算支出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编制;报送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
新预算法还进一步完善了关于预算执行监督的规定。监督预算执行,是宪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增强预算监督实效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总结实践经验,新预算法进一步充实了以下相关规定:一是增加对预算批准前政府安排支出的监督,要求对按照法律规定在预算批准前安排的支出情况在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作出说明;二是特定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有关情况,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三是完善对决算的监督,财政部门编制的决算草案应经本级审计部门审计后,报本级政府审定,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四是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报送备案。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报告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六、增加发挥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在预算审查监督中作用的规定,为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强化人大特别是基层人大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人大代表在预算审查中的作用和联系选民的优势,扩大社会公众对预算活动的参与,新预算法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各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进行初步审查、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时,应当邀请本级人大代表参加;县、乡级人大举行会议审查预算草案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本级人大代表,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随着预算公开透明的推进,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也应有法律保障,新预算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有违反本法的行为,可以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检举、控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检举人、控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