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

时间:2019-05-14 03:0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预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预算》。

第一篇:政府预算

作者:王斌全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政府预算

案》,改革后的政府预算收支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八、预算收支分类怎么分?

(1)统分统支: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所需的支出,统一由中央拨给。

(2)收入分类分成:分类,预算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分成收入。由预先设定的分成比例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分成。

(3)总额分成:把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按地方总额分成比例划分给地方。

(4)定额上缴(补助):指在中央核定的地方预算收支数额的基础上,凡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对其收大于支的数额采用一定的方法上解中央;凡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区,对其抵支的差额由中央定额补助。

(5)分税制:在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方法。

九、我国原有收支分类体系的弊端:

1、原有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及科目设置,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2、原有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及科目设置,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深化财政改革和规范预算管理的要求。3.不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十、单式预算是将政府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复式预算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入按收入来源和支持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十二、基数预算又称增量预算,是指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是以上年财政收支执行数为基础,再考虑新的年度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以调整确定。

十三、零基预算是对新的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收支执行情况,而是以“零”为基础,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及财力可能,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式。

十四、投入预算是指只能反映投入项目的用途和支出金额,而不考虑其支出的经济效果的预算。

十五、产出预算,是指根据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其金额大小的预算形式。产出预算分为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

十六、部门预算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1、基本含义,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其基本含义有三点:一是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取消财政与部门中间环节,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从基层单位编起。二是财政预算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预算管理以部门为依托。三是“部门”本身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限定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为预算部门。

2、部门预算的特点:

第一,部门预算以部门和单位为编制主体。第二,部门预算是“包罗万象”的完整预算。第三,部门预算是细化程度较高的预算。第四,部门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第三章

一、中央预算草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

二、政府预算的汇编,一般由部门预算编起,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两上两

下”,逐级汇总的程序。(“一上”:由部门编制预算建议数上报财政部;“一下”:财政部门与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审核部门预算建议数后下达预算控制数或预算指 标;“二上”:部门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本部门预算报送财政部;“二下”:财政部根据人代会批准的预算草案批复部门预算。)

三、部门预算编制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完整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5、稳妥性原则

6、重点性原则

7、透明性原则

8、绩效性原则

四、部门预算的编制方式:

1、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应当纳入本部门预算。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2、部门预算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国务院审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3、部门预算反映本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包括预算外、基金)。

4、部门预算使用统一的表格和时间表。

5、部门预算收入根据历年情况和下一年度增减变动测算;部门预算支出根据国家现有政策规定分轻重缓急测算

五、政府总预算是根据中央各部门的预算和地方总预算汇编而成的。

第四章

一、国家金库简称国库,是管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以及报告国家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专门机构。

二、国家金库的类型:

1、独立国库制

2、委托国库制

3、银行制

三、国家金库的作用:

1、执行作用。国库的执行作用发挥的好,就能保证库款及时收纳,并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进行划分留解;在预算支出方面就可以保证资金的及时供应和合理使用,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需要,保证生产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

2、促进作用。库可以运用其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有利条件,通过有关数据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协助财税机关组织预算收入及时入库;同时,分析财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研究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从而总结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政府预算收支的圆满实现。

3、监督作用。是通过办理预算收支业务,可以监督预算的执行;二是监督企业单位是否及时、足额缴纳预算收入,财政、税务部门、海关以及国库经收处所收款项是否及时、足额入库,加快预算收入的入库进度;三是减速各级财政机关正确执行上级财政规定的收支划分范围和留解比例;四是监督库款的退付和支拨,确保按政策、按规定办理退库款的拨付。

4、反映作用。国库各项数据的反映,不仅对财政、金融的宏观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国民经济总和平衡的研究和分析,也可以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含义:国库集中收付就是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在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

五、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克服现行国库分散支付制度的弊端

(1)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使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杜绝收入缴库中普遍存在的拖欠挤占现象,解决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的问题。

(2)有利于提高部门预算制定和执行的规范性,硬化预算约束。

(3)有利于健全和强化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腐败。

2、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1)国库的直接支付使财政资金从国库流向供应商,不仅提高了资金周转的速度,而且有利于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2)由于所有的财政资金都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部门有权对该账户存款余额进行自由支配,充分利用短期闲置资金,从而降低了资金持有成本,减少短期国债的发行,有利于提高整体资金的使用效率。

(3)有利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4)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

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

1、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

2、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

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

4、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财政专户

5、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开设特殊过渡性专户

七、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和方法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工程及服务的一种经济行为。

八、政府采购的特点:

1、采购主体的特殊性。政府采购的主题是公共部门。

2、采购资金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是公共资金,即财政拨款和需要由政府偿还的公共借款。这是政府采购的根本特点。

3、采购对象的广泛性:货物、工程、服务等。

4、采购活动的非营利性:为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

5、采购数量的规模性。

6、采购依据的政策性。

7、采购程序的规范性。

九、政府预算的调整必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十、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简称GFMIS)也称“金财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以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分析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是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目标和规划的统称。

第五章

政府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的反映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

二、政府决算的意义:

1、反映了政府决算执行的结果

2、是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资料

3、使系统整理和积累政府预算收支实际资料的重要来源

是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六章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与收支划分的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2、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支怎样划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算收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只能及实现只能对预算资金的需要量。这里包括两方面要求:

1、支出划分主要以支出的区域性和受益范围为依据。即将全国收益,以及无明显区域特征的支出划分为中央预算支出,而将收益范围有明显区域性的支出划分为地方预算支出;对那些受益范围交叉的支出,则应由黄宗仰和地方共同承担,或由中央出面协调,将各受益地区共同承担。

收入的划分主要表现在税收收入上。具体来说,属于中央政府的税收有:(1)税基流动性较大的税种;(2)具有累进性,体现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税种;(3)税基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平衡的税种;(4)与稳定国民经济有关的税种及收入易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税种:(5)在税收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收入比重较大的税种。那些流动性不强、税负不易转嫁以及一些零散的小税种则由地方政府来征收显得更有效。

三、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实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收入,合力确定中央地方财权财力,并附之于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

四、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的政策选择的意义:

1、分税制可以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2、分税制可以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能

3、分税制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分税制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我国现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第二,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第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第四,原则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六、我国现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怎么分?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即根据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进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具体可分为(1)中央税(2)地方税(3)共享税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了坚持分税制改革的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改革原则,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年期核定。

七、转移支付的概念:

1、广义的转移支付就是“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一般是指货币收入主体之间非货币性的分配关系。

2、政府转移支付也成为政府转移支出,是指与政府购买性支出相对应的一部分支出。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八、转移支付的分类:

1、有条件的转移支付,其又可分为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

2、无条件转移支付3.分类转移支付

九、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1、补偿辖区间外溢

2、弥补地方财政缺口

3、保证实现各地的最低服务标准 优化资源配置

5、调节经济

十、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

1、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模式2.横向转移模式

3.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交错的混合模式

十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一般方法:

1、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方法

2、支出均衡方法

3、收支均衡方法

有限的财政收入能力减支出需求均衡方法

5、按照人口数确定支付额的转移支付方法

第七章

一、政府预算监督是指在预算的全过程中,对有关预算主体依法进行的检查、督促和制约,是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预算监督的作用:

1、政府预算监督是保障国家财政只能实现的重要手段

2、政府预算监督是确保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

3、政府预算监督是保证预算的法律效力、维护法律权威性的重要手段

4、政府预算监督是严肃财经纪律,防范和遏制腐败的重要保证

三、政府预算监督的方法:

事前监督

2、日常监督

3、事后监督

4、专项监督检查

5、个案调查

预算外资金的定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属预算外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预算外资金的积极作用:

(1)弥补预算资金不足(2)调动增收节支积极性(3)保障专项事业发展

(4)促进地方事业建设(5)综合平衡社会财力(6)增强政府对公众的责任心

2、预算外资金的消极作用:

(1)加剧了财政困难,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

(2)扰乱了财政分配秩序,容易滋生腐败

(3)预算外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4)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原则:

(1)非营利性原则(2)合理安排和节约资金原则

(3)先收后用,量入为出原则(4)稽查监督制度化原则(5)依法治理原则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措施:

1、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2、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计划管理,其中包括:(1)单位预算外资金的计划管理(2)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的计划管理(3)实行综合预算预算

3、加强票据管理,实现收缴分离、票款分离

4、加大审批、监督和处罚力度,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严格预算外资金立项审批制度,统一审批权限

(2)严格按计划使用预算外资金,加强对预算收支的监管

(3)加大对违反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的处罚力度

(4)切实完善配套措施和法规建设

5、加强宣传澄清对预算外资金性质的认识

第二篇:政府预算

1、中央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二上二下”的基本流程

(一)“一上”:财政部门印发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文件、通知,明确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要求。部门从基层预算单位起按财政要求编制单位收支预算建议计划,逐级报送给主管部门。部门对各基层单位的预算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分析、汇总,并编制部门收支预算建议计划上报给财政部门。

(二)“一下”: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室会同有关部门审核预算建议计划,并提出审核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审核汇总后,根据财力情况提出总量支出建议控制指标,报同级政府同意后下达给部门。

(三)“二上”:各部门按财政预算控制数重新调整本部门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审核。

(四)“二下”: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核汇总部门预算,提出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汇总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并提请同级人代会审议。部门预算草案经人代会通过后,财政部门直接将预算批复给部门,再由部门逐级批复给基层单位。

在二上、二下的过程中,各部门与财政部门随时可就预算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及时、充分地交流有关预算信息。

2、预算周转金是各级财政为平衡预算内季节性收支差额,保证及时用款 而设置的周转资金。预算周转金只作平衡预算收支临时周转使用,不能安排支出。

2、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意义是什么?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指用超收收入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或用于统筹安排下支出。作用:是对财政“超收”实施了“分流”,使一部分“超收”不再直接形成“超支”,从而可在今后调剂使用,并进入预算监督视野。注意与预算周转金的区别:资金来源和使用不同。

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据以完成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是指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或同级政

府之间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3.试述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存在问题:①制度运作基础问题:财权与事权的划分 ,政府职能定位②制度的规范问题: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过大额度计算有问题支付方式不规范,基数法为主③制度的体系性问题:缺少激励缺少监督

(2)完善:①规范制度:因素法代替基数法②以法律形式明确事权限制专项:突出重点:如新农村建设、大江大河治理,扶贫开发等③完善省以下的转移支付 4.分税制:在确定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按划分税种的方式来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权的预算收支管理体制。是非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4、论述我国税务机构分设实现税收分征分管利弊共存。

答:

一、税务机构分设的有利效果:中央和地方的税务机构均将致力于完善管理机制以 增加各自的收入,新体制下地方政府至多只能控制地方税种的有效税率与税基,这样把主动权掌握在中央财政手里,可以保证税基不受侵蚀,一致了中央财政比重下滑的势头,中央利用税收政策进行宏观管调控的能力将明显增强。

4、谈谈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1)分税制存在的问题①政府事权与收支范围划分仍不规范②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日益扩大(转移支付不到位)③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仍突出④地方税制不健全⑤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不够及时和到位,省内转移支付制度滞后

(2)完善办法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②完善转移支付③健全地方税制体系④减少财政级次,完善省内财政转移支付

二、务机关分设的弊端:

1)征管权限和事物划分存在交叉

2)国税与地税征管范围互有交叉

3)共享税征收上存在矛盾

4)机构分设使国税系统的纵向管理体制与财政体制上的“分级管理”原则不协调

5)层层下达税收指标,形成“买税”现象

6)乡镇一级的机构分设带来的问题更为突出。

6、人大对政府预算监督的内容有哪些

(1)政府预算编制监督: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对预算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2)政府预算执行监督:日常监督,检查资金据传进度以及是否按预算拨付;了解情况、收集信息,为决算审查做准备。

政府决算审查,对总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预算完成情况及质量;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审查部门执行预算情况;对预算储备资金和机动财力的使用情况的使用情况审查;预算收支平衡和政府债务收支情况监督。

(3)政府预算调整监督:调整范围是否合理合法、手续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等

7、从预算透明实际效果看,我国预算透明度政体仍显偏低

(一)财政预决算版块

1.“是否公布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2.“是否及时公布”

3.“预决算报告内容是否详尽”只公布公正收支概况而没有分类说明,为不详细。

4.“预算调整数情况”以预算执行数和预算数之间的差额或决算数完成预算数的比例为判断标准。

5.“是否公布预决算表”包括财政收支预决算表、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表、国有资产经验预算表等。

6.“是否公布部门预算”是否公布细化的部门预算。

(二)财政收支情况

1.“是否公布财政收支情况” 2.“是否及时公布”

以财政收支情况是否公布到统计日期的上个月为标准 3.“公布内容是否详细”

按照收支情况是否有分类、款、项等为标准,只公布概况而未分类者为内容不详细,公布有收支总量情况并有类、款或项说明为内容详细。4.“是否公布‘三公’经费支出” 至少公开一项即视为公布。

(三)政府采购

1.“是否设置采购目录”

2.“是否公布具体采购项目”按照是否在采购目录或采购公告中公布具体的采购项目为标准。

3.“是否公布招投标结果”是否在网站公布中标公告为评价标准。

4.“是否公布投诉处理结果”以政府采购网站有投诉渠道,并且在网站上公布对投诉处理决定书为标准。

(四)政府非税收入

1.“是否公布政府非税收入”是否在预算报告、预算表或单独公布了财政非税收入总额为标准。

2.“是否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 3.“是否公布政府性基金” 4.“是否公布彩票公益金” 如果只是分别列示了上述三项收入数额,未对其项目细化,则评价为“是,但不详细”。对三项收入进行进一步明细划分的则评价为“是很详细”,未公布的评价为“否”。

(五)民生支出

1.“民生支出内容公布是否详细”是否在预决算报告重点提及民生支出,并对如何改善民生做出详细安排。

2.“是否设置民生支出专版”

(六)政府信息公开

1.“是否有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 2.“是否有申请公开的渠道”是否公布了邮箱、电话等联系方式供民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3.“是否有信息公开意见信箱” 4.“是否有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七)公众监督 1.“是否有监督渠道和方式”以省级财政厅网站是否设有民众监督和提出质疑的渠道和方式,例如设置公众咨询、投诉建议等版块。

2.“渠道和方式是否便利”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进行沟通视为渠道便利,如果只有电话、信箱等则视为不便利。

3.“是否受理网上质询”

(八)政府网站设置

1.“网站版块设置是否清晰” 2.“网站内容是否充实” 3.“重要财政信息是否醒目” 4.“更新是否及时”考察新闻公告类信息是否更新至当月

7、政府自身如何提高财政透明度

1加强政府财政信息公开 一是逐步实现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法定化,改变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由政府自己说了算的状况,由立法机关来决定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和频率。二是从公众的信息需求出发来提供财政信息。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必须建立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观念,也就是作为信息提供者的政府必须要了解公众及其代表的信息需求,进而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尽可能地扩展政府信息公开种类,以提高信息公开的充分性。

三是采用多种手段,以更低的成本、更加便捷的方式向公众公开有关财政信息,以提高公众对信息的易得性。

2建立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一是扩展政府会计的核算对象和核算内容,即将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扩展到政府的全部资金,而不仅仅是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二是考虑在一级政府层面上编制合并的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以便向使用者提供合并的政府整体的财务信息。三是逐步采用应计制。应计制又称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作为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

3进一步加强政府审计

一是建立政府信息审计鉴证制度。在西方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往往必须由政府审计师鉴证后,才能对外公布,审计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直到目前,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所编制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在提交人大之前并未经过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鉴证。二是完善政府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目前,我国在政府审计结果公开方面仍未形成统一的、具有强制力的制度,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只有经过政府首长的审定以后才能有选择性的公开,导致很多反映政府在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方面的问题的信息被隐瞒。

8、加强人大财政预算监督

一、扩展和规范预算决算审查监督范围,为实现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供了法制保障

明确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范围是预算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新预算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要求,明确规定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了预算完整性原则,通过完整的预算决算全面反映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活动,并实行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与监督。同时,新预算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确立了政府预算体系,并对四本预算的概念、编制原则和相互关系作出了规定。

二、完善初步审查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全口径预算决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预算的特点,初步审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应当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对原预算法关于预算草案初步审查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对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和中央决算草案的初步审查规定、监督法关于预算调整方案初步审查的规定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新预算法对初步审查制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

第一,明确了初步审查范围。主要包括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决算草案。第二,明确了初步审查机构。中央由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初步审查工作由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承担,未设立专门委员会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大,由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查预算草案时,可以由临时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审查结果报告);县级由人大常委会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初步审查,由有关工作机构对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研究提出意见。第三,明确了初步审查的时间。中央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和县级以上地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应当分别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的45日前、30日前,提交人大有关机构进行初步审查;县级以上各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决算草案应当在常委会会议召开的30日前,提交人大有关机构进行初步审查。第四,确立了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及其反馈制度。规定人大初步审查后要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对初步审查意见和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的意见,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初步审查意见和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的意见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反馈的处理情况报告应当印发本级人大代表。

三、明确对预算决算草案重点审查的内容,为推进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实质性审查提供了实现路径

如何实现对预算决算进行实质性审查,是各级人大努力探索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新预算法通过明确预算决算草案的重点审查内容,为推进实质性审查提供了实现路径。新预算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草案及其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重点审查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符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要求;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预算安排是否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切实可行;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本法关于细化的规定;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预算安排举借的债务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与预算有关重要事项的说明是否清晰。同时,新预算法还明确规定了预算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上一预算执行和落实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情况作出评价;对本预算草案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是否可行作出评价;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提出建议;对执行预算、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绩效、加强预算监督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决算草案进行审查时,重点审查以下十二个方面的内容:预算收入情况;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结转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结余情况;本级预算调整及执行情况;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情况;经批准举借债务的规模、结构、使用、偿还等情况;本级预算周转金规模和使用情况;本级预备费使用情况;超收收入安排情况,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规模和使用情况;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决议落实情况;其他与决算有关的重要情况。

四、拓展预算执行中需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等事项范围,为加强对预算调整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提供了有力约束

新预算法再次明确,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了预算执行中须经人大审查批准事项的范围,主要体现在加强对预算调整和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审查监督等方面。

原预算法规定的预算调整情形,仅指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举借债务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这种规定过于宽松,也不明确,导致了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新预算法拓展了需要报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情形,即: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对于需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采取列举的方法,既拓展了范围,又明确具体,有利于严格执行预算,依法调整预算。对不属于预算调整的地方各级政府因上级增加不需要本级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而引起的预算支出变化的特殊情形,也应向同级人大报告。

新预算法允许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举借债务,但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更加规范、更加严格。在审查批准方面,规定举借债务的规模,应当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减少支出等方式仍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可以增列赤字,并应当在下一预算中予以弥补。

五、丰富和细化了预算决算监督的具体规定,为增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监督实效创造了条件

人大除了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之外,实际上还承担着对预算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保证预算法律实施的职责。新预算法进一步明确了细化预算编制、严肃预算执行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实现各环节、全过程监督,为增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监督实效创造了条件。新预算法明确了对报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决算草案的细化要求。预算决算草案是政府预算决算编制结果的体现,是人大审查监督的基础,草案不够细化,代表很难看懂,直接影响审查监督质量。为解决预算决算草案细化问题,新预算法作了如下规定:各级预算支出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编制;报送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

新预算法还进一步完善了关于预算执行监督的规定。监督预算执行,是宪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增强预算监督实效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总结实践经验,新预算法进一步充实了以下相关规定:一是增加对预算批准前政府安排支出的监督,要求对按照法律规定在预算批准前安排的支出情况在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作出说明;二是特定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有关情况,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三是完善对决算的监督,财政部门编制的决算草案应经本级审计部门审计后,报本级政府审定,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四是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报送备案。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报告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六、增加发挥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在预算审查监督中作用的规定,为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强化人大特别是基层人大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人大代表在预算审查中的作用和联系选民的优势,扩大社会公众对预算活动的参与,新预算法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各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进行初步审查、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时,应当邀请本级人大代表参加;县、乡级人大举行会议审查预算草案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本级人大代表,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随着预算公开透明的推进,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也应有法律保障,新预算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有违反本法的行为,可以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检举、控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检举人、控告人。

第三篇:政府预算演讲稿(精选)

与 2012 年财政预算情况相比,2013 年税收收入预算增速为 8.5%,比 2012年回落 1.1 个百分点,其中资源税、契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所得税、国内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等,相应的预算收入增速回落 2 个百分点以上,其中 2013 年资源税预算收入增速相比 2012 年的预算增速回落了 15.8 个百分点,可能的原因是考虑到 2013 年通胀压力高于 2012年,资源税改革推进的力度将有所下降;而营业税及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都受到结构性减税的影响。税收收入中,预算收入增速比 2012 年有所提高的主要是个人所得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关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包括证券交易印花税),个人所得税增速的提高主要受基数因素影响,2011年下半年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导致 2012 年个人所得税大回落 3.9 个百分点;船舶吨位以及关税收入增速的提高应该是受益于 2013 年外贸的小幅改善;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增速的提高显示政府对 2013 年的股票市场略显乐观。此外,非税收收入增速为 5.1%,比 2012 年回落 4.1 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影响。无论是税收收入还是非税收收入增速的回落,都与结构性减税有关,这也是财政部下调 2013 年财政预算收入增速的主要原因。

综合两张图,结合政府预算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在没有扩大中央财政支出预算规模的条件下,调整支出结构,政府重点增加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节能环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过去五年,各项财政民生支出保持“刚性增长”轨迹,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2199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4%,医疗卫生支出累计2.52万亿元,年均增长29.3%;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建成1800多万套,覆盖面提高到12.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1.3亿60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此处我们看到一些别致的数据,所以想就三项讲一下。

住房保障:但是2013年的预算仍然比2012执行数要低,只是比2012年的预算高出有限数额。可以看出国家支出的计划性,计划中求稳定,稳定中又求增长。

农林水事务:2012年超过预算较多主要是预算执行中增加了农业生产救灾、特大防汛抗旱、重大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小型病险水库和中小河流治理等方面的投入。

节能环保:2013工作的重点中,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也是极为重要的。北京雾霾这般严重,再一次为我们敲响警钟,环保问题迫在眉睫,这也可以从2013年预算报告中得以体现,是除了医疗卫生外,投入支出增加最大的。。

在对我国预算报告中呈现的收入与支出状况有了一番了解后,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如果政府超支或超收了,那么,多支出的钱是花到哪儿去了,多收入的钱又剩余到哪里去了,我们作为群众怎样才能知道这些钱的去向。所以,这就引出了下一个话题——政府预算公开化。

主要的内容如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超支和超收。顾名思义,超收是„„(按照PPT)

那么,政府超支或超收的那部分钱有的时候会用到哪里去呢?先让我们看几幅图片。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大楼,这张照片还没照全,里面很豪华,面积很大,对面的广场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

呼和浩特市政府大楼夜景,据说这个宏伟工程总投资3.2亿元,至今仍欠债三千余万元。

云南红河州新政府大楼,该县是至今也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边疆贫困县。我们知道像这种超标豪华政府楼在中国还有很多,那为什么会这样?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显然是政府在花钱上受到的制约不够。即使老百姓愤愤不平,但由于政府的预算不公开不透明,预算对于老百姓而言是看不见更摸不着的东西,老百姓无据可依啊!在更深层次方面则反映了我们的财政体制不健全,预算体制不健全,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

所以,政府预算的公开化有很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将眼光投向国外,正如这名美国的学者所说,美国总统还有国会的预算草案完全向社会公开,公众可以方便地在相关的官方网站和书籍文件中查阅到,通常有数千页之多。内容通俗易懂,普通民众即可大体看懂。

而中国的预算报告却面临着一种窘境——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即使这几年预算报告开始向外公布了,但有一些人大代表反映,“看不懂预算报告”、“预算不透明”。那么预算报告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更是一纸天书了。

综上,让预算更公开更透明是很有必要的。第一,预算公开是反映和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的客观要求。政府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人民群众作为纳税人,有权利了解自己缴纳的税收使用情况,如用在了什么地方,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

第二,预算公开是人民群众对政府财政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具体体现。只有当政府预算不设条件地、全面地、详细地公开,人民群众才能深入了解财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方向,并对资金使用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异议,督促预算单位及时改正。

第三,预算公开是有效防治腐败的重要手段。由于预算编制过程的专业性和隐蔽性,客观上增加了个别部门和官员利用预算管理漏洞出现腐败行为的可能性,而预算作为财政资金支出的源头,让群众知道财政资金如何取、怎么用,就抓住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可是中国预算公开历程并不是一蹴而成。第一阶段是国家机密,不得向社会公开。1951年《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中提到:国家财政计划和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是国家机密。第二阶段:部门预算“细账”向人大代表公开。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行政改革的加速,财政预算逐步发展为向人大代表公开。第三阶段,政府预算逐步向社会公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政府预算、决算报告、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

而成为我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则是广东省,预算草案多达540页,涉及114个部门,结算到每一个项目,并列出一个明细表来,细到政府部门购进一台电脑的型号、价格等都一一列出。广东省的这一举动对我国政府预算公开有重要影响力,被称为我国预算公开的“破冰之旅”。

预算公开是把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的编制、审批、调整、执行、监督的全过程都应当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包括财政资金收支全过程和运作结果。

而在这些财政收支决算中,中国目前并不是所有都公开的,不过也是在逐步逐项公开。就像刚才(之姐or张馨月)提到的,201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首次列

入预算报告。以后的趋势肯定是所有资金运作结果都得公开。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预算公开也并不是全没坏处。一是地区之间的转移支付存在差异,一旦公开可能会引起地方政府之间的攀比,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紧张。

二是公众误读。以公款吃喝为例,公众有可能要求公布具体菜价、人员构成等清单。一些细节一旦经媒体炒作,极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形成不实报道。

三是公众误解。如果政府不能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传言、谣言极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若被某些破坏分子利用,则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四是公众猜疑。由于预算公开处于探索推进阶段,在公开过程中可能出现误报、漏报等现象,引起公众对服务政府、效率政府的质疑。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今年预算报告在公开化方面的改进与不足。这是一位人大代表的感言,“今年的预算报告做得很好„„(见PPT)

可是我们仍有不足的地方。某代表说,“财政预决算报告信息量太大,自己花了一两个小时看报告,结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尽管今年的报告已经比去年少了6页,但26页纸要代表们在短短的数天内看懂吃透也非易事。

而且对于以下一些数据仍未公开,如专项转移资金的去向与效果,三公经费的开支情况等。就拿“三公经费”来说,其管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热点。但预算报告里对“三公”经费的描述也只有寥寥几句,一笔带过,没有明细的开支情况。在这一点上,仍需努力使“三公经费”更加公开透明,接受百姓监督。

另外,统一报告及数据的口径和模板。公开的财政信息应该具有历史连续性,包括科目口径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对所有因政府管理改革导致的不同历史时期之间财政信息不能衔接或不能简明理解的不可比因素、变动对应关系等,相关主体都应做出明确说明。

第四篇:政府预算作业

一、分析各种政府预算政策手段的优缺点及实施条件

答:政府预算政策手段共有五种,分别是:

1、平衡预算政策:指每一年的财政收支结果都应当是平衡的预算。优点: 预算平衡表明财政具有责任感和政府是高效率的。缺点:其目标在于限制或控制预算或财政,这对于主要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社会尤为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这种“纪律性”预算功能,很可能导致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巨大牺牲。

实施条件:经济稳定。

2、功能财政预算政策:以财政措施实施的后果,对宏观经济所产生的作用为依据来安排政府的预算收支,是与平衡预算政策截然相反的政策。手段:税收、支出、公债。

优点: 把注意力集中在采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措施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促进经济增长上,促进经济发展。

缺点:A.这一预算政策在经济衰退期间因过分依赖公债或货币创造而难免有使政府预算弹性失效以及陷入“债务危机”的危险。B.这一政策在实际应用时,由于寻找完整数据资料的困难以及政策制定的旷费时日和实施效果时滞等影响,也决定了这一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难度颇大。实施条件:经济增长。

3、周期平衡预算政策:在预算收支的对比关系上,应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保持收支平衡,而不是在某一个特定的财政或一个日历时期内保持平衡。优点:A.该政策接受了功能财政的合理因素,即认识到审慎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B.它仍然保留着与资源配置目标相关的预算控制思想,继承了平衡预算政策的主要优点。

缺点: 这一预算在实际应用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经济波动不一定是对称的。因此,在繁荣时期产生的盈余不一定等于在衰退时期出现的赤字,收支差额可能依然存在。其次,在某一周期处于波峰时期,经济不一定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此时,预算盈余就成为一个极不合理的稳定政策。实施条件:政策理想化。

4、充分就业预算政策:要求按充分就业条件下估计的国民收入规模来安排预算收支,这样达到的预算平衡,就是所谓的充分就业预算平衡。

优点: 以自动稳定器为基础,按照法律规定的税收制度和支出纲领而自动执行的,从而财政收支的升降是自动的由经济周期的波动所决定的。缺点:造成政府“赤字”激增。实施条件:经济正常发展。

5、综合性的预算政策:即兼具以上各种预算政策优点的综合性预算政策,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等综合性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优点: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缺点:在大多数经济时间难以真正实施。实施条件:经济良好发展。

二、请自找素材编制一份完整规范的预算书

家庭收支预算表

费用计算

十一十二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合计

月 月

食堂费用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4050 城市交通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450 费

洗漱支出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270 手机话费 50 50 50 100 100 50 50 50 50 450 基本生活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4500 费

书籍资料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450 费

其他费用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00 月初余额 4000 2870 1740 610 6000 4870 3740 2610 1480 月末余额 2870 1740 610 6000 4870 3740 2610 1480

三、请对2013年我国政府的财政决算和2014年预算作简要点评和分析

答:我国政府的财政决算突出财税改革“重头戏”,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今年预算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谈改革,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特别是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一项一项地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安排,这为全面深化改革开了个好头。”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代表,作为一名从事财政工作30多年的“老财政”,用行家的眼光给出了这样的评判。

“整个报告,文风朴实,语言精练,数据清晰,层次合理,脉络清楚,让人一目了然。报告体例更加直观,更便于代表全面了解与审议。”曾志权说。

预算报告是国家的“账本”,但在报告今年中央和地方的预算草案时,并没有一上来就忙着 “算账”,而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专门介绍了2014年财税改革工作重点和财税政策,从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体制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对支出预算和政策进行了重点说明。

比如,财政如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完善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发展等,预算报告对这些重点政策都作了详细解释。

“不但要让公众知道财政收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还要让公众了解财政收入是怎么收上来的,支出政策和支出重点是什么。”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透明度,让社会各界对预算和财政政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四、2014年新修订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预算科目按哪4类预算各自的收支范围分别归集反映的?

答:1.公共预算 2.政府性基金预算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类预算组成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

五、什么是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他对建立我国“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有什么意义?

答:全口径预算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种模式,预算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监管,而且包括政府性债务和或有负债的监管,是防范财政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意义主要有五点:

(一)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审查和监督是确保目前各项事业顺利改革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审查和监督是帮助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有促进作用。

(三)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审查和监督是提高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面管理有促进作用。

(四)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审查和监督是提高所有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有促进作用。

(五)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审查和监督是防腐倡廉有促进作用。

六、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对政府预算的影响

答: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自出台以来,全国减少政府开支约达到数千亿元规模。主要缩减在“三公”费用和会议经费上。在政策出台之前,各级政府部门即使是打字复印的费用的预算也是以十万元记,出台之后这部分预算大为消减。政策出台前,政府机关每次开会时,与会人员都有小礼品赠送,而政策出台后这部分预算也就从政府预算体系中消失了。总的来说,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使得政府预算大为消减,政府的预算将在更加具体,更加细化的同时,减少各种多余开支,使得政府预算更加节省。

七、2014年我国财税改革的工作重点是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在推进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答: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五点:

1、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政府支出预决算全部细化到项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

2、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除涉密部门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

3、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除按项级科目公开外,要逐步将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研究将部门决算按经济分类公开。

4、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

5、强化对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的督导,引导地方逐步细化公开内容、扩大公开范围。

姓名: 班级: 学号:

第五篇:解读我国2017政府预算

解读我国2017政府预算

预算报告是国家的“账本”,是我们了解国家的钱从哪来、到哪去的“窗口”。2017年我国的预算报告相较于去年,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加简短精炼、重点突出、主线明确、内容翔实、富有新意。

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稳定运行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今年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主要体现在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和继续扩大支出规模这两个方面。减税降费,就是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促进企业发展。扩大支出规模,体现了改革的意图,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比如民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根据预算报告,减税降费再扩5500亿。其中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减税方面的举措包括: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千方百计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和效应进一步显现。在降费方面,是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基金,授权地方政府自主减免部分基金。二是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收费项目再减少一半以上,保留的项目要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各地也要削减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减少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性收费,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违规收费,推动降低金融、铁路货运等领域涉企经营性收费,加强对市场调节类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监管。四是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在支持实施减税降费的同时,要确保财政支出强度不减且实际规模扩大。新增财力以及调整存量腾出的资金,优先用于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有效需求,加大对基本民生保障和扶贫、农业、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投入,使财力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基层倾斜。中央本级预算从严从紧控制,更多节省资金转移支付地方支持民生。各部门支出有保有压,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和一般性支出,部门项目预算安排追踪问效,“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没达到绩效目标的压减资金。盘活部门存量资金,长期不用的资金一律收回统筹用于急需,防止资金闲置浪费,以确保“人民过上好日子”。

而扩大支出的方法一是增加赤字,拟安排3%的赤字率。二是增加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券。三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四是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使用。根据财政预算,今年赤字率与去年保持不变,为3%,财政赤字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55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8300亿元。安排地方专项债券8000亿元,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2017年主要支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扶贫、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保、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国防方面、支持困难地区财政运转和基本民生兜底、中央基建投资和压减一般性支出方面。中央基建投资方面。根据预算报告,2017年全国财政支出占比,教育、社保、医疗卫生毫无悬念地成为“前三名”,尽显民生情怀。预算报告提出,2017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预算为2.94万亿元,占总支出的15.1%,成为财政第一大支出。此外,预算报告还提出,2017年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加快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加大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力度,科学合理确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研究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在医疗卫生方面,健全基本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坚持适度保障原则,更加注重保大病。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均提高30元,分别达到每人每年450元和180元。

除了减税降费和扩大支出规模以外,还要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改变目前支出结构固化的格局,不能只增不减,必须有增有减,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必须加强财政管理,尤其是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注重资金的绩效,减少和避免资金浪费的现象。

2017年我国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情况如下:在一般公共预算当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612亿元,比2016年执行数同口径增长3.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35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283亿元,收入总量为80245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5745亿元,增长6.1%。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15500亿元,比2016年增加15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141408.35亿元。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1328.06亿元。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0018亿元,增长6%。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65650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8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为15646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4768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6.2%。地方财政赤字8300亿元,比2016年增加5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限额115489.22亿元。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8630亿元,增长5%。加上调入资金2433亿元,收入总量为171063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4863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6.5%。赤字23800亿元,比2016年增加2000亿元。在政府性基金中,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47174.66亿元,增长3.6%。加上上年结转收入298.5亿元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8000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相关收入总量为55473.16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相关支出55473.16亿元,增长21.3%。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338.3亿元,下降10.1%。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28.03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量为2466.33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961.33亿元,下降9.7%。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51786.72亿元,增长7.3%。其中,保险费收入36907.98亿元,财政补贴收入12595.97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48450.5亿元,增长10.3%。本年收支结余3336.22亿元,年末滚存结余66630.89亿元。

要切实做好2017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就必须做到以下五点:1.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2.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3.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确保完成预算任务。4.进一步强化财政管理,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5.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根据面临的财政经济形势,2017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现代财政制度,进一步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大财政支出优化整合力度,保障重点领域支出,统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格贯彻预算法,提升依法理财水平,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风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为贯彻上述指导思想,政府制定了以下原则:第一,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第二,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第三,继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第四,统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第五,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国家各机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这些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最大力度发挥2017年政府预算的作用,保持收支的合理性;在收支上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与方向;加大财政资金的统筹力度,确保各项资金花在“刀刃”上,花在人民身上,增强人民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也有利于政府活动的有序进行。

FIN15052温丽纯

2017年12月19日星期二

下载政府预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预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府预算期中作业

    期中作业:从审批程序和报告内容两个角度对比、评论中国中央(或某省、市)政府财政预算案和香港财政预算报告。 10301035岭南学院财政学郁江昕 先来谈谈香港的财政预算报告。 201......

    政府预算透明度研究★

    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现状研究 摘要:公开是现代预算的一个重要特征,透明是现代政府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这就要求政府自觉向公众公开所有的财务信息,即预算信息。国际上现已......

    政府预算公开透明(大纲)

    一、为什么 美国公共预算学者克利夫兰在《民众控制政府》一文中讲到,如果国家是一条船,政府首脑是船长,那么,要控制政府首脑,只有通过控制“燃料”才能实现,而“燃料”就是......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推荐)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预算是财政的基础。建立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现代预算体系是深化财税改革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预算......

    部门预算加起来是政府预算吗?

    部门预算加起来是政府预算吗?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条规定,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也就是说,各部门预算加起来就是政府预算。2014年新修订......

    关于预算会计转为政府会计的探讨

    关于预算会计转为政府会计的探讨 树 叶 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文件,要求将各级政府将债务分门别类纳入预算管理。......

    政府预算管理-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一、名词解释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2、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体系3、预算调节制度4、定额上缴5、总额分成6、分税制7、分税制预算体系8、无条件转移支......

    浙江财经政府预算2014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政府预算:就公共财政而言,政府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及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P3 2.部门预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