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门预算加起来是政府预算吗?
部门预算加起来是政府预算吗?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条规定,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也就是说,各部门预算加起来就是政府预算。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六条规定,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包括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预算。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这一规定,各部门的预算相加,并不是政府预算。第一,根据新修订的《预算法》第五条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没有包括各部门的预算,因此,各部门的预算相加后,与政府预算相比少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第二,中央一般公共预算除各部门的预算、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预算外,还有一些支出,如利息支出。第三,各部门的预算支出中,除利用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财政拨款安排的支出外,还有一些用部门自有收入安排的支出。如文化部2017年预算总收入72.29亿元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51.29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3.68亿元。
第二篇:政府预算
1、中央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二上二下”的基本流程
(一)“一上”:财政部门印发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文件、通知,明确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要求。部门从基层预算单位起按财政要求编制单位收支预算建议计划,逐级报送给主管部门。部门对各基层单位的预算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分析、汇总,并编制部门收支预算建议计划上报给财政部门。
(二)“一下”: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室会同有关部门审核预算建议计划,并提出审核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审核汇总后,根据财力情况提出总量支出建议控制指标,报同级政府同意后下达给部门。
(三)“二上”:各部门按财政预算控制数重新调整本部门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审核。
(四)“二下”: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核汇总部门预算,提出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汇总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并提请同级人代会审议。部门预算草案经人代会通过后,财政部门直接将预算批复给部门,再由部门逐级批复给基层单位。
在二上、二下的过程中,各部门与财政部门随时可就预算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及时、充分地交流有关预算信息。
2、预算周转金是各级财政为平衡预算内季节性收支差额,保证及时用款 而设置的周转资金。预算周转金只作平衡预算收支临时周转使用,不能安排支出。
2、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意义是什么?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指用超收收入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或用于统筹安排下支出。作用:是对财政“超收”实施了“分流”,使一部分“超收”不再直接形成“超支”,从而可在今后调剂使用,并进入预算监督视野。注意与预算周转金的区别:资金来源和使用不同。
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据以完成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是指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或同级政
府之间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3.试述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存在问题:①制度运作基础问题:财权与事权的划分 ,政府职能定位②制度的规范问题: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过大额度计算有问题支付方式不规范,基数法为主③制度的体系性问题:缺少激励缺少监督
(2)完善:①规范制度:因素法代替基数法②以法律形式明确事权限制专项:突出重点:如新农村建设、大江大河治理,扶贫开发等③完善省以下的转移支付 4.分税制:在确定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按划分税种的方式来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权的预算收支管理体制。是非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4、论述我国税务机构分设实现税收分征分管利弊共存。
答:
一、税务机构分设的有利效果:中央和地方的税务机构均将致力于完善管理机制以 增加各自的收入,新体制下地方政府至多只能控制地方税种的有效税率与税基,这样把主动权掌握在中央财政手里,可以保证税基不受侵蚀,一致了中央财政比重下滑的势头,中央利用税收政策进行宏观管调控的能力将明显增强。
4、谈谈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1)分税制存在的问题①政府事权与收支范围划分仍不规范②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日益扩大(转移支付不到位)③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仍突出④地方税制不健全⑤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不够及时和到位,省内转移支付制度滞后
(2)完善办法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②完善转移支付③健全地方税制体系④减少财政级次,完善省内财政转移支付
二、务机关分设的弊端:
1)征管权限和事物划分存在交叉
2)国税与地税征管范围互有交叉
3)共享税征收上存在矛盾
4)机构分设使国税系统的纵向管理体制与财政体制上的“分级管理”原则不协调
5)层层下达税收指标,形成“买税”现象
6)乡镇一级的机构分设带来的问题更为突出。
6、人大对政府预算监督的内容有哪些
(1)政府预算编制监督: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对预算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2)政府预算执行监督:日常监督,检查资金据传进度以及是否按预算拨付;了解情况、收集信息,为决算审查做准备。
政府决算审查,对总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预算完成情况及质量;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审查部门执行预算情况;对预算储备资金和机动财力的使用情况的使用情况审查;预算收支平衡和政府债务收支情况监督。
(3)政府预算调整监督:调整范围是否合理合法、手续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等
7、从预算透明实际效果看,我国预算透明度政体仍显偏低
(一)财政预决算版块
1.“是否公布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2.“是否及时公布”
3.“预决算报告内容是否详尽”只公布公正收支概况而没有分类说明,为不详细。
4.“预算调整数情况”以预算执行数和预算数之间的差额或决算数完成预算数的比例为判断标准。
5.“是否公布预决算表”包括财政收支预决算表、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表、国有资产经验预算表等。
6.“是否公布部门预算”是否公布细化的部门预算。
(二)财政收支情况
1.“是否公布财政收支情况” 2.“是否及时公布”
以财政收支情况是否公布到统计日期的上个月为标准 3.“公布内容是否详细”
按照收支情况是否有分类、款、项等为标准,只公布概况而未分类者为内容不详细,公布有收支总量情况并有类、款或项说明为内容详细。4.“是否公布‘三公’经费支出” 至少公开一项即视为公布。
(三)政府采购
1.“是否设置采购目录”
2.“是否公布具体采购项目”按照是否在采购目录或采购公告中公布具体的采购项目为标准。
3.“是否公布招投标结果”是否在网站公布中标公告为评价标准。
4.“是否公布投诉处理结果”以政府采购网站有投诉渠道,并且在网站上公布对投诉处理决定书为标准。
(四)政府非税收入
1.“是否公布政府非税收入”是否在预算报告、预算表或单独公布了财政非税收入总额为标准。
2.“是否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 3.“是否公布政府性基金” 4.“是否公布彩票公益金” 如果只是分别列示了上述三项收入数额,未对其项目细化,则评价为“是,但不详细”。对三项收入进行进一步明细划分的则评价为“是很详细”,未公布的评价为“否”。
(五)民生支出
1.“民生支出内容公布是否详细”是否在预决算报告重点提及民生支出,并对如何改善民生做出详细安排。
2.“是否设置民生支出专版”
(六)政府信息公开
1.“是否有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 2.“是否有申请公开的渠道”是否公布了邮箱、电话等联系方式供民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3.“是否有信息公开意见信箱” 4.“是否有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七)公众监督 1.“是否有监督渠道和方式”以省级财政厅网站是否设有民众监督和提出质疑的渠道和方式,例如设置公众咨询、投诉建议等版块。
2.“渠道和方式是否便利”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进行沟通视为渠道便利,如果只有电话、信箱等则视为不便利。
3.“是否受理网上质询”
(八)政府网站设置
1.“网站版块设置是否清晰” 2.“网站内容是否充实” 3.“重要财政信息是否醒目” 4.“更新是否及时”考察新闻公告类信息是否更新至当月
7、政府自身如何提高财政透明度
1加强政府财政信息公开 一是逐步实现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法定化,改变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由政府自己说了算的状况,由立法机关来决定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和频率。二是从公众的信息需求出发来提供财政信息。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必须建立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观念,也就是作为信息提供者的政府必须要了解公众及其代表的信息需求,进而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尽可能地扩展政府信息公开种类,以提高信息公开的充分性。
三是采用多种手段,以更低的成本、更加便捷的方式向公众公开有关财政信息,以提高公众对信息的易得性。
2建立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一是扩展政府会计的核算对象和核算内容,即将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扩展到政府的全部资金,而不仅仅是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二是考虑在一级政府层面上编制合并的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以便向使用者提供合并的政府整体的财务信息。三是逐步采用应计制。应计制又称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作为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
3进一步加强政府审计
一是建立政府信息审计鉴证制度。在西方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往往必须由政府审计师鉴证后,才能对外公布,审计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直到目前,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所编制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在提交人大之前并未经过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鉴证。二是完善政府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目前,我国在政府审计结果公开方面仍未形成统一的、具有强制力的制度,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只有经过政府首长的审定以后才能有选择性的公开,导致很多反映政府在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方面的问题的信息被隐瞒。
8、加强人大财政预算监督
一、扩展和规范预算决算审查监督范围,为实现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供了法制保障
明确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范围是预算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新预算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要求,明确规定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了预算完整性原则,通过完整的预算决算全面反映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活动,并实行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与监督。同时,新预算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确立了政府预算体系,并对四本预算的概念、编制原则和相互关系作出了规定。
二、完善初步审查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全口径预算决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预算的特点,初步审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应当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对原预算法关于预算草案初步审查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对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和中央决算草案的初步审查规定、监督法关于预算调整方案初步审查的规定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新预算法对初步审查制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
第一,明确了初步审查范围。主要包括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决算草案。第二,明确了初步审查机构。中央由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初步审查工作由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承担,未设立专门委员会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大,由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查预算草案时,可以由临时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审查结果报告);县级由人大常委会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初步审查,由有关工作机构对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研究提出意见。第三,明确了初步审查的时间。中央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和县级以上地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应当分别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的45日前、30日前,提交人大有关机构进行初步审查;县级以上各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决算草案应当在常委会会议召开的30日前,提交人大有关机构进行初步审查。第四,确立了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及其反馈制度。规定人大初步审查后要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对初步审查意见和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的意见,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初步审查意见和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的意见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反馈的处理情况报告应当印发本级人大代表。
三、明确对预算决算草案重点审查的内容,为推进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实质性审查提供了实现路径
如何实现对预算决算进行实质性审查,是各级人大努力探索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新预算法通过明确预算决算草案的重点审查内容,为推进实质性审查提供了实现路径。新预算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草案及其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重点审查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符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要求;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预算安排是否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切实可行;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本法关于细化的规定;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预算安排举借的债务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与预算有关重要事项的说明是否清晰。同时,新预算法还明确规定了预算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上一预算执行和落实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情况作出评价;对本预算草案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是否可行作出评价;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提出建议;对执行预算、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绩效、加强预算监督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决算草案进行审查时,重点审查以下十二个方面的内容:预算收入情况;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结转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结余情况;本级预算调整及执行情况;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情况;经批准举借债务的规模、结构、使用、偿还等情况;本级预算周转金规模和使用情况;本级预备费使用情况;超收收入安排情况,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规模和使用情况;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决议落实情况;其他与决算有关的重要情况。
四、拓展预算执行中需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等事项范围,为加强对预算调整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提供了有力约束
新预算法再次明确,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了预算执行中须经人大审查批准事项的范围,主要体现在加强对预算调整和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审查监督等方面。
原预算法规定的预算调整情形,仅指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举借债务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这种规定过于宽松,也不明确,导致了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新预算法拓展了需要报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情形,即: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对于需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采取列举的方法,既拓展了范围,又明确具体,有利于严格执行预算,依法调整预算。对不属于预算调整的地方各级政府因上级增加不需要本级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而引起的预算支出变化的特殊情形,也应向同级人大报告。
新预算法允许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举借债务,但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更加规范、更加严格。在审查批准方面,规定举借债务的规模,应当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减少支出等方式仍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可以增列赤字,并应当在下一预算中予以弥补。
五、丰富和细化了预算决算监督的具体规定,为增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监督实效创造了条件
人大除了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之外,实际上还承担着对预算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保证预算法律实施的职责。新预算法进一步明确了细化预算编制、严肃预算执行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实现各环节、全过程监督,为增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监督实效创造了条件。新预算法明确了对报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决算草案的细化要求。预算决算草案是政府预算决算编制结果的体现,是人大审查监督的基础,草案不够细化,代表很难看懂,直接影响审查监督质量。为解决预算决算草案细化问题,新预算法作了如下规定:各级预算支出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编制;报送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
新预算法还进一步完善了关于预算执行监督的规定。监督预算执行,是宪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增强预算监督实效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总结实践经验,新预算法进一步充实了以下相关规定:一是增加对预算批准前政府安排支出的监督,要求对按照法律规定在预算批准前安排的支出情况在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作出说明;二是特定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有关情况,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三是完善对决算的监督,财政部门编制的决算草案应经本级审计部门审计后,报本级政府审定,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四是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报送备案。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报告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六、增加发挥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在预算审查监督中作用的规定,为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强化人大特别是基层人大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人大代表在预算审查中的作用和联系选民的优势,扩大社会公众对预算活动的参与,新预算法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各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进行初步审查、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时,应当邀请本级人大代表参加;县、乡级人大举行会议审查预算草案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本级人大代表,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随着预算公开透明的推进,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也应有法律保障,新预算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有违反本法的行为,可以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检举、控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检举人、控告人。
第三篇:政府预算
作者:王斌全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政府预算
案》,改革后的政府预算收支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八、预算收支分类怎么分?
(1)统分统支: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所需的支出,统一由中央拨给。
(2)收入分类分成:分类,预算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分成收入。由预先设定的分成比例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分成。
(3)总额分成:把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按地方总额分成比例划分给地方。
(4)定额上缴(补助):指在中央核定的地方预算收支数额的基础上,凡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对其收大于支的数额采用一定的方法上解中央;凡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区,对其抵支的差额由中央定额补助。
(5)分税制:在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方法。
九、我国原有收支分类体系的弊端:
1、原有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及科目设置,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2、原有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及科目设置,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深化财政改革和规范预算管理的要求。3.不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十、单式预算是将政府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复式预算把预算内的全部财政收入按收入来源和支持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十二、基数预算又称增量预算,是指预算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是以上年财政收支执行数为基础,再考虑新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以调整确定。
十三、零基预算是对新的预算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的收支执行情况,而是以“零”为基础,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及财力可能,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式。
十四、投入预算是指只能反映投入项目的用途和支出金额,而不考虑其支出的经济效果的预算。
十五、产出预算,是指根据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其金额大小的预算形式。产出预算分为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
十六、部门预算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1、基本含义,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其基本含义有三点:一是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取消财政与部门中间环节,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从基层单位编起。二是财政预算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预算管理以部门为依托。三是“部门”本身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限定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为预算部门。
2、部门预算的特点:
第一,部门预算以部门和单位为编制主体。第二,部门预算是“包罗万象”的完整预算。第三,部门预算是细化程度较高的预算。第四,部门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第三章
一、中央预算草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
二、政府预算的汇编,一般由部门预算编起,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两上两
下”,逐级汇总的程序。(“一上”:由部门编制预算建议数上报财政部;“一下”:财政部门与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审核部门预算建议数后下达预算控制数或预算指 标;“二上”:部门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本部门预算报送财政部;“二下”:财政部根据人代会批准的预算草案批复部门预算。)
三、部门预算编制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完整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5、稳妥性原则
6、重点性原则
7、透明性原则
8、绩效性原则
四、部门预算的编制方式:
1、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应当纳入本部门预算。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2、部门预算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国务院审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3、部门预算反映本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包括预算外、基金)。
4、部门预算使用统一的表格和时间表。
5、部门预算收入根据历年情况和下一增减变动测算;部门预算支出根据国家现有政策规定分轻重缓急测算
五、政府总预算是根据中央各部门的预算和地方总预算汇编而成的。
第四章
一、国家金库简称国库,是管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以及报告国家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专门机构。
二、国家金库的类型:
1、独立国库制
2、委托国库制
3、银行制
三、国家金库的作用:
1、执行作用。国库的执行作用发挥的好,就能保证库款及时收纳,并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进行划分留解;在预算支出方面就可以保证资金的及时供应和合理使用,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需要,保证生产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
2、促进作用。库可以运用其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有利条件,通过有关数据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协助财税机关组织预算收入及时入库;同时,分析财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研究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从而总结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政府预算收支的圆满实现。
3、监督作用。是通过办理预算收支业务,可以监督预算的执行;二是监督企业单位是否及时、足额缴纳预算收入,财政、税务部门、海关以及国库经收处所收款项是否及时、足额入库,加快预算收入的入库进度;三是减速各级财政机关正确执行上级财政规定的收支划分范围和留解比例;四是监督库款的退付和支拨,确保按政策、按规定办理退库款的拨付。
4、反映作用。国库各项数据的反映,不仅对财政、金融的宏观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国民经济总和平衡的研究和分析,也可以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含义:国库集中收付就是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在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
五、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克服现行国库分散支付制度的弊端
(1)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使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杜绝收入缴库中普遍存在的拖欠挤占现象,解决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的问题。
(2)有利于提高部门预算制定和执行的规范性,硬化预算约束。
(3)有利于健全和强化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腐败。
2、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1)国库的直接支付使财政资金从国库流向供应商,不仅提高了资金周转的速度,而且有利于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2)由于所有的财政资金都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部门有权对该账户存款余额进行自由支配,充分利用短期闲置资金,从而降低了资金持有成本,减少短期国债的发行,有利于提高整体资金的使用效率。
(3)有利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4)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
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
1、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
2、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
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
4、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财政专户
5、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开设特殊过渡性专户
七、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和方法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工程及服务的一种经济行为。
八、政府采购的特点:
1、采购主体的特殊性。政府采购的主题是公共部门。
2、采购资金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是公共资金,即财政拨款和需要由政府偿还的公共借款。这是政府采购的根本特点。
3、采购对象的广泛性:货物、工程、服务等。
4、采购活动的非营利性:为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
5、采购数量的规模性。
6、采购依据的政策性。
7、采购程序的规范性。
九、政府预算的调整必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十、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简称GFMIS)也称“金财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以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分析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是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目标和规划的统称。
第五章
政府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的反映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
二、政府决算的意义:
1、反映了政府决算执行的结果
2、是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资料
3、使系统整理和积累政府预算收支实际资料的重要来源
是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六章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与收支划分的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2、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支怎样划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算收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只能及实现只能对预算资金的需要量。这里包括两方面要求:
1、支出划分主要以支出的区域性和受益范围为依据。即将全国收益,以及无明显区域特征的支出划分为中央预算支出,而将收益范围有明显区域性的支出划分为地方预算支出;对那些受益范围交叉的支出,则应由黄宗仰和地方共同承担,或由中央出面协调,将各受益地区共同承担。
收入的划分主要表现在税收收入上。具体来说,属于中央政府的税收有:(1)税基流动性较大的税种;(2)具有累进性,体现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税种;(3)税基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平衡的税种;(4)与稳定国民经济有关的税种及收入易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税种:(5)在税收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收入比重较大的税种。那些流动性不强、税负不易转嫁以及一些零散的小税种则由地方政府来征收显得更有效。
三、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实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收入,合力确定中央地方财权财力,并附之于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
四、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的政策选择的意义:
1、分税制可以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2、分税制可以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能
3、分税制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分税制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我国现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第二,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第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第四,原则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六、我国现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怎么分?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即根据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进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具体可分为(1)中央税(2)地方税(3)共享税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了坚持分税制改革的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改革原则,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年期核定。
七、转移支付的概念:
1、广义的转移支付就是“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一般是指货币收入主体之间非货币性的分配关系。
2、政府转移支付也成为政府转移支出,是指与政府购买性支出相对应的一部分支出。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八、转移支付的分类:
1、有条件的转移支付,其又可分为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
2、无条件转移支付3.分类转移支付
九、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1、补偿辖区间外溢
2、弥补地方财政缺口
3、保证实现各地的最低服务标准 优化资源配置
5、调节经济
十、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
1、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模式2.横向转移模式
3.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交错的混合模式
十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一般方法:
1、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方法
2、支出均衡方法
3、收支均衡方法
有限的财政收入能力减支出需求均衡方法
5、按照人口数确定支付额的转移支付方法
第七章
一、政府预算监督是指在预算的全过程中,对有关预算主体依法进行的检查、督促和制约,是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预算监督的作用:
1、政府预算监督是保障国家财政只能实现的重要手段
2、政府预算监督是确保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
3、政府预算监督是保证预算的法律效力、维护法律权威性的重要手段
4、政府预算监督是严肃财经纪律,防范和遏制腐败的重要保证
三、政府预算监督的方法:
事前监督
2、日常监督
3、事后监督
4、专项监督检查
5、个案调查
预算外资金的定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属预算外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预算外资金的积极作用:
(1)弥补预算资金不足(2)调动增收节支积极性(3)保障专项事业发展
(4)促进地方事业建设(5)综合平衡社会财力(6)增强政府对公众的责任心
2、预算外资金的消极作用:
(1)加剧了财政困难,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
(2)扰乱了财政分配秩序,容易滋生腐败
(3)预算外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4)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原则:
(1)非营利性原则(2)合理安排和节约资金原则
(3)先收后用,量入为出原则(4)稽查监督制度化原则(5)依法治理原则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措施:
1、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2、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计划管理,其中包括:(1)单位预算外资金的计划管理(2)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的计划管理(3)实行综合预算预算
3、加强票据管理,实现收缴分离、票款分离
4、加大审批、监督和处罚力度,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严格预算外资金立项审批制度,统一审批权限
(2)严格按计划使用预算外资金,加强对预算收支的监管
(3)加大对违反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的处罚力度
(4)切实完善配套措施和法规建设
5、加强宣传澄清对预算外资金性质的认识
第四篇:2015市场部部门预算
2015市场部部门预算
市场部预算主要包括:设计制作费用,宣传推广费用,认证排名费用等。各项未必均需执行,市场部以建议形式提出,供公司参考。
一. 设计制作
A.中英文网站设计:为了更好地展示公司以及产品,突出灰名单功能,重新改版的网站已灰色为主色调;同时英文网站的建设对于以后产品走出中国做准备。全新设计和开发各2.5万元,共计5万元。
B.产品设计:包括产品Logo,宣传册和包装设计,专业公司制作计1万元。
C.企业期刊:一个好的企业期刊不仅能够对外产生更好地展示宣传,而且对内也能凝聚一个公司员工的对公司的依附感和部门凝聚力,采用与设计产品的同家设计公司制作,计2万元。共计8万元/年
二. 宣传推广费用
A.宣传资料印刷:包括宣传册,宣传光盘,易拉宝等。宣传册5元/本,预计5000元(1000册宣传册计);宣传光盘3元/张(1000张宣传光盘计)易拉宝200元/个,预计2000元(10个易拉宝计,展会使用)。全年用度,如遇不足,临时调整。
B.推广费用:针对平台及公司的宣传,采用网络推广方式,搜索引擎关键字等手段,提高公司附加值,带动部分流量的导入。百度,谷歌为首选,其余优秀网络平台或媒体也可作为备选,1500元/月,共计:18000/年;微信、微博认证2000元。
C.产品发布会经费:预计2015年期间将举办2场针对企业产品推介的主题活动。按照地区进行,每半年举办一次。
活动经费主要包括产地租借与布置,礼品派发,招待。以30人规模计,每场活动经费为2.5万元。共计:7万/年
三. 认证排名
认证费用主要是质量体系认证和3C认证产生的费用,包括认证费用、咨询公司费用以及认证人员的车马费,共计2万元;
排名费用是指在行业报告里面把数据做到全面排名第一,从而李玉产品推广销售,根据每年销售数据和第一名差距,费用在5~8万元,预算计8万元。
共计10万元/年
四. 参与联盟会议
作为大会成员,每年的会员费用在0.5~1万;包括已加入和2015年即将加入的计3万元(计2~3个联盟大会)
共计3万元/年
五. 杂项
市场部同事会经常外出沟通宣传推广事项,产生的交通通讯费用预计各0.25万元;展会以及认证过程产生的宴请招待费用计0.3万元。
共计0.8万元/年,除工作原因外产生的招待费用个人自理。
累积预算(不含薪资): 30万元/年
上述各项均为建议性意见,具体执行与否,需经公司高层协商确定
第五篇:预算部门管理制度
预算部门管理制度
一、预算员岗位职责
1、预算部门在总经理的领导下,主要负责组织进行工程投标、编制制工程预算。合同谈判签约、进行工程成本控制分析,通过对工程预算工作的全面管理及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从而保证工程投资目标的实现。
2、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逐级建立健全预算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按公司要求做好工程投标报价、工程预决算编制、合同谈判签约、工程成本控制分析工作,对工程成本控制实施全面管理。
二、工作内容
1、积极主动的完成工程预决算编制及工程成本控制任务,通过对工程报价、预决算编制、合同谈判、工程资金收入支出整体调度,实施对工程资金运作的全面管控。
2、掌握国家及工程所在地的工程造价政策、文件和定额标准。及时了解掌握工程造价变化情况信息,收集与工程造价、工程预决算有关的技术资料和文件资料,实施工程预算动态管理。
3、对开发项目进行前期跟踪,组织工程投标工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工程所在地的相关工程造价政策文件、定额标准、招标文件内容要求、现场实地勘察结果及投标设计方案内容编制工程投标商务标、汇总投标文件、参加投标。
4、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工程造价政策文件、定额标准、招标文件内容要求、现场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施工图纸,研究投资方心态,编制工程施工图预算,对工程预算总体投资、总体成本进行全方位整体把控,为项目部进行预算交底。
5、按照公司要求及项目内容组织竞价招标选择确定施工队伍。
6、与甲方进行谈判、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甲供、甲招、甲指材料协议,与材料供货商商谈签订自购大宗主主材协议、与施工队签订工程施工协议,做好工程合同管理工作。
7、行工程劳动力需求、机械设备要求测算分析工作。
8、配合项目部做好施工任务单的实施工作,做到及时、真是、准确,对各施工工种及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考勤进行整理,参照工程量进行施工队用工及项目部管理人员分析。
9、做好工程材料使用、周转材料使用、工程劳务用工成本分析,监督检查工程施工材料耗用和工程劳务使用情况,有效的对施工过程中各项成本进行控制。
10、在施工现场掌握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进度,办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预算变更洽商,与甲方办理合同协议补充及预算资金调整审批的签认手续。
11、收集工程相关资料编制工程决算书,做好工程结算及内部结算工作,做好工程各类合同及预决算归档保密工作。
12、建立公司利益第一的宗旨,维护公司的形象与声誉,杜绝一切违法行为的发生。
13、实行奖罚分明原则,对连续参加5个项目投标没中的处罚500元。对投标所中标的项目,在公司与项目承包人签订合同后并承包人对投标价无反对的按中标价千分之一奖励给编制人。
14、应个人原因导致投标文件无效,及报价过低的项目应承担投标所需的各项费用。
15、配合公司其他部门进行相关业务工作。
1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