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5篇

时间:2020-10-08 12:4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安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安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第一篇:吉安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吉安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为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根据国家和省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在科学评价水域滩涂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科学划定各类养殖功能区,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设定发展底线,稳定基本养殖面积,保障渔民合法权益,确保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总目标。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根据全市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结果

和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形成我市养殖水域滩涂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思路。根据农业部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大纲的具体要求,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制定本区域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的具体措施,科学编制规划。

2.生态优先、底线约束。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开展水域滩涂利用评价,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将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保护或公共安全“红线”和“黄线”区域作为禁止或限制养殖区,设定发展底线。

3.合理布局、转调结合。稳定淡水池塘养殖,调减水库网箱围栏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支持设施养殖向工厂化循环水方向发展,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养殖水域滩涂的整体规划、合理储备、有序利用、协调发展。

4.总体协调、横向衔接。将规划放在区域整体空间布局的框架下考虑,规划编制要与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同时注意与本地区城区、交通、港口、旅游、环保等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避免交叉和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工作内容

(一)规划范围。规划中的养殖水域滩涂是指我市管辖水域滩涂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全民、集体)水域和滩涂。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的水域滩涂面积超过 1 万亩或养殖年产量超过 3000 吨的县(市、区),需独立编制本行政区域规划。根据渔业统计数据,我市 13 个县(市、区)都符合独立编制规划条件。同时,市本级也要编制全市区域范围内的总体规划。

(二)规划依据。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 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 号)、《江西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赣农办字〔2017〕12 号)等文件精神进行规划。

(三)规划期限。2016 年至 2030 年。

(四)基本功能区划。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

1.禁止养殖区

(1)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

(2)禁止在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开展水产养殖。

(3)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开展水产养殖。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

2.限制养殖区

(1)限制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在以上区域内进行水产养殖的应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2)限制在重点湖泊水库等公共自然水域开展网箱围栏养殖。重点湖泊水库饲养滤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 1%,饲养吃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 0.25%。各地应根据养殖水域滩涂生态保护实际需要确定重点湖泊水库,确定不高于农业部标准的本地区可养比例。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

3.养殖区

包括池塘养殖区、湖泊水库养殖区和其他养殖区。池塘养殖包括普通池塘养殖和工厂化设施养殖等,湖泊水库养殖包括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和大水面生态养殖等,其他养殖包括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等。

(五)规划成果。规划的主要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编制说明等,其中规划文本和图件为报批材料,编制说明为报批材料附件。规划文本按照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编写,规划图件包括养殖水域滩涂总体现状图、养殖功能区规划图等,图件应标明各水域滩涂的四至范围、区域功能等。图件比例尺和幅面:一般为

1:50,000,或根据行政区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图件比例尺,幅面

一般为 A3,坐标系与投影等参照本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四、工作安排

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2018 年 10 月底前完成县级规划编制工作,并以县(市、区)政府名义发布;11 月底前完成市级规划编制工作,并以市政府名义发布。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1.编制准备。组织成立市级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县级领导小组与技术指导组。市级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编制工作,提出编制基本要求,审定工作方案;协调解决编制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审定规划成果。技术指导组由领导小组推荐的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论证工作方案,协助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对编制工作中的矛盾和重大问题提出解决建议,评审专题研究成果和工作成果。编制工作由各编制单位(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自行与具备编制能力的科研院校(所、公司)协商,签订规划编制合作协议,共同开展。

2.编制起草。各编制单位与合作单位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实地调研、勘查测量和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经技术指导组论证后,由编制单位汇总完善,并按照编制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编制规划,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编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由领导小组组织召开技术指导组会议论证,并由领导小组审定。

3.协调论证。规划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有关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意见后,由编制组继续修改完善,形成规划评审稿。成立由各有关部门和研究单位的专家组成的规划评审专家组,按照有关评

审方法、程序进行评审,并提出意见。编制组根据评审意见修改

完善并经领导小组审定后,形成规划送审稿。

4.上报批准。规划送审稿由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由本级人民政府颁布施行。经批准的规划应向社会公开,并报上一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五、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规划编制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点任务抓紧抓好。

2.增强工作合力。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及时准确提供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类资料。对编制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及时商讨,提出解决方案。

3.保障工作经费。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质量要求高,为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各级财政要按有关要求及时妥善安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经费,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正常开展。

4.确保规划质量。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严格按照要求划定“三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二篇:清新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清新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2008年~2015年)

为完善我县水产养殖管理制度,维护渔业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科学利用水域从事渔业生产,促进渔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农业部•关于印发†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通知‣(农渔发„2002‟5号)精神,结合我县渔业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生产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一)水域滩涂资源状况。我县位于广东的西北部,北纬23.739°,东经113.009°,处于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县的过渡地带。我县地形复杂,东为丘陵,西为平原,南为清远市区,北为滨江山区。境内河流属北江水系,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有北江、滨江、潖江、威井河、秦皇河,江河面积33569 亩。全县水库60座,面积 9801亩,其中龙须带水库正常水面面积约4600亩,大秦水库743亩,黄竹坑水库458亩,其他水库约4000亩。

(二)水文气候条件。我县境内属亚热带季侯风气候,光照、热量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22℃,平均最高气温38.7℃,平均最低气温-0.6℃,无霜期335天。年平均光照1688小时,日照率38%,年积温7884.9℃,辐射年平均总量100.01千卡/CM。年降雨量2215毫米,境内径

2流量大,地下水丰富,水质清洁良好。养殖水温一般略低于气温,没有冰冻现象。PH值6.4~8.3,溶解氧含量一般变动范围为6.2~10.5毫克/升,溶解氧较高,为水生生物繁殖和发展淡水渔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三)生物资源状况。我县北江流域浮游植物两年平均生物量为1.4633毫克/升;浮游动物两年平均生物量为2.097毫克/升;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288.726克/平方米,主要属软体动物占98.78%。主要经济鱼类有鲢鱼、鳙鱼、鲮鱼、鲤鱼、倒刺鲃、白甲鱼、银鲴、花鱼骨、唇鱼骨、红眼鳟、刺鲃、鳊、鲂、大眼红鲌、翘嘴红鲌、盔鲇、草鱼、黄尾鲴、刺鳅、沙鳅、河虾、桂华鲮、唇鱼、似鮈、蛇鮈、斑鳠、黄颡鱼、青鱼、鲫鱼、胡子鲇、斑鳢、大眼鳜、瓣结鱼等。

二、水产养殖现状

(一)基本情况。2007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53820亩,比1997年增长65.3%。其中鱼塘43518亩,山塘2269亩,水库6498亩,河涌1530亩。水产养殖总产量19551吨,比1997年增长90.1%。其中池塘养殖产量为18949吨,占养殖产量的97%。

1.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我县淡水养殖的主要类型,主要养殖草鱼、鳙、鲢、鲮、鳜、淡水白鲳、罗非鱼、鲫鱼、鲤鱼、斑点叉尾鮰、鳗鱼、甲鱼、观赏鱼等。我县鱼塘主要集中在太和、山塘、太平、三坑等镇,面积31256亩,占全县鱼塘面积的72%,是我县和清远市水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2.水库(山塘)养殖。主要有青鱼、草鱼、鳙鱼、鲢鱼、鲫鱼、鲮鱼、魴鱼等。1997年后由于水产养殖投入少、收益稳定,外来投资者逐步到我县开发水库(山塘)进行水产养殖。2007年,全县水库(山塘)水产养殖总产量332吨,平均37公斤/亩。产量不高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到位,捕捞技术跟不上等。

3.水产种质资源和种场建设。近年我县具有良好增养殖性状及开发价值的种质资源受到破坏,天然资源量明显下降,繁衍的鱼苗越来越少。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我县建立了滨江珍稀种质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清新县滨江河迳口电站水闸—龙颈镇杨屋村河段,长约 40 公里,面积 1400 公顷,主要保护金钱龟、山瑞、斑鳠、刺鲃、倒刺鲃、黄尾鲴、刺鳅、沙鳅等珍稀物种及其他经济鱼类,是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渔业自然保护区的通告‣(清府„2005‟29号)发布的最大的保护区之一。2007年,全县有10个私营鱼苗场,其中山塘镇种苗孵化基地具有孵化、生产家鱼及多种名优鱼类的能力。

4.不同区域的水产养殖。

清西区域:是全县水产养殖面积最大区域,养殖面积36021亩,占全县养殖面积的67%。年产量15242吨,占全县产量78%,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区域。主要品种有鳜鱼、草鱼、鳙鱼、鲢鱼、鲮鱼、鲫鱼等,其中鳜鱼养殖占全县养殖的70%以上。清东区域:养殖面积6518亩,占全县养殖面积的12%。年产量2058吨,占全县产量的10.5%。主要以养殖四大家鱼、罗非鱼、淡水白鲳、鲮鱼等,也有部分养殖优质鱼如鳜、叉尾鮰等。大部分是鱼畜禽混养模式。

滨江区域:养殖面积11582亩,占全县养殖面积的21.5%,年产量2251吨,占全县产量的11.5%。主要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养殖和管理技术较低。区域内有一个大型的水库—龙须带水库306.67公顷(4600亩),是我县水产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

(二)存在问题。

1.水域资源分散经营,养殖模式和管理技术落后,集约化程度不高,综合效益较低。

2.渔业增殖手段落后,水产增养殖生物资源的恢复成效不明显。

3.水域管理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水域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水域管理水平及水域利用程度较低。

4.养殖渔业监测、监视、预报和救助等保障体系不完善,渔业病害防治网络落后。

5.优势养殖区域已充分利用,部分区域存在过度开发甚至出现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

三、水产养殖业的前景

我县已开发淡水养殖面积5万多亩,待开发淡水养殖水面积潜力仍然很大。我县地处亚热带,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增养殖的种类利用和广度选择。水生生物生长期长,单位水体的生产效率高于中高纬度地区,有利于增养殖种类的提早繁殖。同时我县紧靠珠三角,交通便利,切合当地水产品消费习惯。本县生产的水产品无污染质量好,竞争力较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食物结构要求的明显变化,水产品的社会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将日益增大。然而我国海洋及淡水流域资源因过度捕捞已明显衰退,我国对水产品的需求增长将主要依靠发展水产增养殖解决。我国加入世贸后的初期阶段,国外水产品对我县水产养殖市场冲击较大。但随着我县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手段的健全,这种影响将会逐步减弱。同时,加入世贸扩大了水产养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促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新品种和资金的引进和养殖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我县水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到2015年,预计我县水产增养殖业将发生明显变化。

(一)在总体水域空间资源受限制的情况下,将致力于寻求发展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多元生态养殖。为确保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健康养殖技术将成为其主要内涵。水域滩涂的使用逐步依据水域环境特点、养殖容量及相关养殖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养殖开发布局及种类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为满足城市菜篮子工程需求,具有集约化水平高的名优鱼类养殖基地将应运而生。

(二)以国际水产质量安全标准及水产养殖业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严格规范水域滩涂的使用行为。对养殖环境、养殖企业的生产技术尤其药物使用,及水产品加工技术等进行严格监管。水产养殖企业为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及开发经营水平,其经营管理体制将发生较大变化,将由股份制公司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做大做强并逐步向基地化、集团化迈进。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实施科技兴渔和外向带动战略,通过实施养殖证使用制度,合理配臵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水产养殖在农业产值中的份额,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2015年前,整治和规范水域滩涂使用,根据养殖容量合理控制养殖规模,调整养殖布局,优化养殖种类结构,努力发展以健康养殖为基础的生态养殖和无公害养殖;改进低产低效益养殖项目的养殖模式,积极发展“三高”养殖,集约化养殖。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荒滩荒水开发,加强资源增殖保护区建设,并带动多元增养殖综合开发。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发展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名优品种养殖及特色养殖,注重改进传统养殖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和升级。

(三)总体目标。1.2015年前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科学化、规范化,水产养殖有序开发。

2.2015年前完成已养水域滩涂的整治工作,水域滩涂的开发规模基本符合养殖容量要求,养殖结构、布局和管理技术得到优化。逐步推广和普及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养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3.通过整治和巩固淡水增养殖,积极发展荒滩荒水等处女地的增殖、养殖,全县水产养殖规模、产量和效益逐年提高。2015年,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60300亩,比2007年增长12%,年均递增1.5%;总产量30412吨,比2007年增长50%,年平均递增6.25%。

(四)规划原则。

1.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等相协调,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相统一。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开发规模、布局、种类结构和开发模式等的合理性。

3.统筹兼顾,多元化综合发展,实行养殖开发与增殖开发,扩展水产增养殖空间,减轻传统养殖区域的生态压力。

4.合理规划与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相结合,并为目前渔业结构调整设定预留区。

五、重点功能区规划

(一)池塘养殖区。池塘养殖是全县水产养殖的重点,其中重点发展太和镇、山塘镇、太平镇、三坑镇。以现有技术为依托,积极提倡和推行健康养殖技术,加强对养殖系统内的水质调控技术、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和水产优质饲料技术等的应用和推广,带动全县的池塘养殖发展。

(二)水库(山塘)养殖区。水库(山塘)养殖重点是滨江区域。大型水库采取增养殖方式;中型水库实行库湾拦养、网箱养殖等精养与大面积粗养相结合;小型水库和山塘要合理投放大规格鱼种和增投青饲料,全面推广池塘养鱼高产技术经验。发展水库、山塘网箱4立方米左右小体积养殖,以罗非鱼、草鱼、斑点叉尾鮰、鳜、鳗鱼等摄食性鱼类为主,重点解决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与加工,病害防治方式及自动投饵和调控等技术。

(三)河沟库湾养殖区。河沟库湾养殖重点主要是飞来峡镇。利用北江及其支流人工拦网放种养殖,扩大水产养殖面积。养殖方式和方法与山塘、水库养殖相近。

(四)资源增殖保护区。指为保护水域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免遭破坏而划定的区域。我县资源增殖保护区在滨江河,重点保护的对象是珍稀与濒危水生生物及重要经济种类的繁殖与栖息场所。这种资源以对其物种和繁殖、栖息环境实行严格保护为主,并在条件具备时进行人工增殖,以促进资源得到恢复。

六、区域布局规划

(一)清西片健康养殖带。该区域的水产养殖面积大,水质、条件优良,有两个大型水产养殖龙头企业,水产人才、技术基础较好。目前已发展养殖的名优品种有鳜鱼、四大家鱼、甲鱼等。重点做好名优新品种淡水鱼的引进和养殖。

(二)清东片罗非鱼养殖带。该区域传统以养殖罗非鱼、淡水白鲳为主。该区域有“鱼牧”养殖结合的习惯,利用水面养鹅、鸭,塘边养猪,降低生产成本,养殖产量也较高。该区域重点抓罗非鱼、淡水白鲳的高产养殖。

(三)滨江片家鱼养殖带。该区域特点是鱼塘老化,设施条件较差,山塘水库面积比较大,传统养殖以四大家鱼、鲮鱼、鲤鱼养殖为主。该区域重点发展草鱼、魴鱼的养殖。通过加大池塘改造、技术培训投入,提高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实施养殖证制度,对维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合理规划养殖业布局,保障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涉及广大养殖户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动员,周密部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本规划的内容和意义,积极投入保护与开发水域滩涂的活动中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执行本规划的自觉性。

(二)加强水域滩涂管理,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结合我国全面实施渔业战略调整和养殖水域、滩涂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对全县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严禁缺乏科学论证乱围垦行为,有效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与其他行业间的协调发展。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工作。提倡和鼓励符合无公害养殖标准的生产开发,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养殖生产实行严格控制。

(三)实施养殖容量控制制度,加快养殖结构的调整。科学处理水产养殖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控制养殖规模、密度、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发挥养殖水域滩涂最佳效益。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对不符合区域布局规划和养殖密度过大的养殖场所进行调整,鼓励养殖区转移至水交换条件好、环境优良的水域,减轻养殖区的压力,使养殖规模、密度符合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的要求,养殖品种结构渐趋合理,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水域滩涂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水产养殖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四)建立养殖证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利用数字投影信息等监测手段,建立水域滩涂保护与利用管理为主要目的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养殖证的实施情况,加强水域滩涂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动态监管和信息反馈。健全保障服务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水域滩涂合理使用的执法力度。

(五)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升养殖渔业整体素质。针对我县传统养殖的可开发空间已相对有限等实际情况,加大科技投入及相应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具有健康养殖内涵的集约式养殖(包括工厂化养殖、生态养殖等)的开发,不断提高我县水产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及整体素质,加快养殖渔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我县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制度》及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试行方案》(农渔发[2002]5号)、农业部《关于稳定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推进水域滩涂发证登记工作的意见》(农渔发[2010]25号),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科学利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生产,保护水域生态平衡,保障水产品养殖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我区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及养殖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及综合评价

(一)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我区内水资源丰富,境内水域主要为河流、渠道、湖泊、水库、池塘等五大类型。境内有大小支流200多条,河长在20公里以上,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38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大河有5条,总流域面积51203平方公里,河流总长1578公里。水系分布处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湖泡,宜渔水域总面积为1974公顷,湖泊宜渔水面1239公顷,水库67公顷,河沟668公顷,流域内植被良好,水质优良,宜于开发利用。

(二)水文气候条件

我区属于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2600-2700小时(历年平均值),自西向东递增。年均气温在-2.7-0.8℃之间,农作物生长季日照时数1308.6小时,四季变化显著。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17.9-19.8℃,最高温度达37.5℃,无霜期年平均95天。年均降水459.3-493.4毫米,夏季多雨,且雨量充沛,地下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水质良好,对发展水产养殖业非常有利。但也存在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自然灾害。

(三)生物资源状况

1、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有7个门65属,其中,蓝藻门10属、绿藻门29属、硅藻门17属、裸藻门3属、金藻门2属、甲藻门2属、隐藻门2属,平均生物量为6.818毫克/升。浮游动物有10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2种,原生物5种,平均生物量为4.436毫克/升。

2、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是鲤鱼、鲫鱼、青鱼的主要食物,我旗水域中主要有水生寡毛类动物以及蜻蜓目、蜉游目、毛翅目的幼虫,如水蚯蚓、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等。

3、可养殖品种种类结构、数量、区域、分布

因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区养殖品种主要以冷水性鱼类和温水性鱼类为主,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以及过去几年南部乡镇鱼塘的养殖试验,在我区能生长越冬的常规品种有鲤鱼、鲫鱼、花鲢、白鲢、青鱼、草鱼、虹鳟、鲶鱼、泥鳅鱼等品种。两栖类有四个科,以棘胸蛙、虎纹蛙、黑斑蛙经济价值高,分布广,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其它水产经济动物有甲壳类的虾、蟹,贝类的螺、蚌、蚬等,属传统的食用种类,现已有不同程度的养殖开发。

二、养殖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一)水产养殖生产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深化渔业结构调整,开拓市场,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渔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10年,总养殖面积达9760亩,比2000年(下同)3075亩,增加6685亩,平均年增长21.7%;水产品养殖产量452吨,增加302吨,平均年增长20.1%;其中特种水产品220吨,增加121吨,平均年增长12.2%;可养水面利用率34.2%。养殖渔业劳动力专业为200人,兼业为208人,渔民平均年渔业收入为5000元。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主要经验

把水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大格局中去谋划,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投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水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发展特色渔业;把保护渔业资源和环境作为渔业管理的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渔业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近几年来,渔业结构调整带来水产品产量的增长,在养殖方法措施上不断探索,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了小规格鱼种,提高了商品鱼的起水率,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的养殖,提高了水体中的饵料利用率;养殖特色品种取代养殖常规品种,提高了渔业的经济效益。

2、存在问题

(1)产业结构尚需完善。资源和市场开发上带有盲目性,有些特种水产品开发滞后,规模不大,力度不够,往往赶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

(2)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渔塘为自然湖泡或塘坝,基础设备简陋不够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有的池塘年久失修,淤泥深厚,水位变浅,不利于鱼类越冬,严重影响渔业生产和效益的提高。

(3)渔业生产技术落后。大部分渔民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能力差,凭传统经验养殖,没有创新意识,严重地制约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造成水体浪费,缺少典范。

(4)水产品加工严重滞后,养殖产品仍然是鲜活销售,销售费用高,产品附加值低。

(三)水产养殖业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前景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一步深入,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逐步实施,以及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广泛认同,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将与日俱增。今后渔业发展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所以应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开发新资源,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把具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的水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部分积极加以推进,实现我旗大农业的全面发展。

三、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一)总体规划

1、指导思想

以贯彻执行《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政策为契机,以保障水产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以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有效管理为目的,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资源,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规划与调整相结合”、“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基本原则,进行养殖布局,体现区域特点,充分展现并合理利用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开发前景,发挥地方水域的资源优势,同时对不符合区域布局规划和养殖密度较大的养殖场所进行适当调整,真正做到水域功能明确,产业布局合理,水域养殖可持续发展。

3、规划的工作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实现以下工作目标:(1)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

(2)保障渔业生产所需的水域,依法保护商品鱼基地等重要的养殖水域、滩涂。

(3)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控制养殖规模,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5)为建立以养殖使用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4、2020年渔业发展预期目标 到2020年,实现水域养殖规划面积13950亩,水产品养殖产量1000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550吨,渔业养殖总产值达到1446万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同时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都得到较快发展,休闲渔业产值达到210万元。

(二)区域布局规划

1、各区域功能与范围

宜养殖水面2794公顷,2010年水面利用已达到650公顷,占可养水域的33%。根据渔业发展的现状和可预见的未来,进行渔业规划为三大片区:

(1)养护资源区

本区湖泊稀少,河谷较多,鱼类分布多数以细鳞鱼、哲罗鱼、雅罗鱼、麦穗、柳根鱼等河鱼为主,主要以养护资源为主,要加强湖区的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控制捕捞强度、增殖放流渔业资源,保护湖区生物的多样性,以资源养护为主。

(2)自然水域鱼类增殖区

本区湖泊多,河谷多鱼类资源丰富,宜于搞中小水面鱼类养殖网箱养殖和自然水域鱼类增殖。同时宜于搞流水养鱼和特种产品水产养殖。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提高渔业附加值。

(3)养殖开发区

本区低洼沼泽地和湖泊众多,而且地域广阔,具有鱼类资源丰富的大中水面。诺敏镇辖区宜渔面积约8953亩,其中:达尔滨湖5500亩和达尔滨罗湖面积1100亩,现已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该水域的渔业资源主要以养护为主;托扎敏乡宜渔面积约590亩。以投放常规鱼种为主,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按照一村一品的养殖格局,以充分利用水体来发展区域经济划,为长期养殖区,(三)实施和保障措施

1、改进渔业领导方式,扶持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减轻渔业发展的风险,提高社会各界投资渔业的信心。二是落实水产养殖用地、用电、用水等各项优惠政策、享受农业同等待遇。三是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渔业的信贷扶持,增加对渔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小额信贷资金要向渔业倾斜,使渔民也能得到惠农金融政策的扶持。

2、抓好技术推广服务 一是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充实渔业专业技术力量;二是充分发挥水产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技术攻关活动,不断完善高产、高效养殖模式,扎实做好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帮助养殖户解决技术难。

3、组建产业行业合作协会,着力培植龙头企业

引进公司建龙头,逐步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带渔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组织对会员提供鱼苗鱼种、专用饲料、技术服务、市场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同担。

4、改善渔业执法体制,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大力普法。深入宣传《渔业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渔业法>办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产品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二是要加强执法。一方面要加强渔业环境执法,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捕捞许可制度和禁渔制度,并把水产苗种、渔用饲料、药物等渔业投入品监督管理作为渔业执法重要内容。三是完善以养殖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

第四篇: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1.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陆地农业的发展空间将日益受到限制,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作为人类的食物将成为21世纪的热点。我国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尤其广东更为突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食物结构要求已发生明显变化,水产品在食物结构中所占比例及需求量在加大。为保护近岸海洋及淡水流域渔业资源,控制捕捞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此外,随着《联合国海洋公约》的正式生效,北部湾中越海域划界后,广东将有近万艘作业渔船面临转产转业,其中有相当部分渔业劳动力将进入水产养殖业。为此,广东水产增养殖在渔业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广东拥有大陆岸线3368公里,居全国首位,可供海水养殖浅海滩涂面积约73万公顷,其中大部分开阔型海岸的浅海水域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水生生物多样性高,增养殖种类多;气候温暖,有利于养殖生物生长。总体上其资源环境条件有利于水产增养殖发展。然而,水域滩涂的无序开发也给水产增养殖业带来隐忧,实际上,养殖水域滩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多年来制约水产增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养殖环境污染既有外源性的也有内源性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与水域滩涂未能实行合理规划与管理有关。

为合理利用水域滩涂资源,促进水产增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农业部《关于印发<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规划》对广东水域滩涂的资源环境特点、养殖现状、增养殖发展潜力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明确的规划目标,对各种增养殖功能区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布局。《规划》对我省养殖水域滩涂的宏观管理及对各市编制《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广东省大陆岸线长3368.1 公里(东经109°45?~117°15?);拥有大于500m2的海岛759个,岛岸线长2414.44公里。广东沿海海岸线曲折,形成山丘溺谷海岸、台地溺谷海岸、沙垻泻湖海岸、三角洲平原海岸和红树林海岸等多种类型海岸;海湾众多,拥有柘林湾、碣石湾、红海湾、大亚湾、大鹏湾、广海湾、海陵湾、雷州湾和安铺港等大型海湾。在大海湾中,又套有一些小海湾。广东沿海滩涂面积为20.19万公顷,0~1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为105.86万公顷。可供发展海水增养殖的浅海、滩涂等面积约73万公顷,其中-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可养面积为53万公顷,滩涂可养面积为12万公顷,潮上带可养面积(包括围垦后未能种植面积)约8万公顷。

广东淡水水域面积2166.92万公顷,其中集雨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珠江、韩江、黄岗河、榕江、练江、龙江、螺河、黄江、东江、北江、西江、漠阳江、鉴江、遂溪河、南渡河和九洲江等(表2),可供养殖开发的山塘、水库、江河水面约18.7万公顷。

(二)水文气候等环境概况

广东省位于亚热带-热带区域,具有气温高、冷期短的特点,其沿海年平均气温为22.3℃,粤北山区年平均气温为20℃。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达1730小时~232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1341.0毫米~2382.8毫米。夏、秋季多热带气旋,对我省的影响为年平均9.9个,其中登陆的约3.9个。

全省主要河流的年入海径流量为4130亿立方米。沿海潮汐类型复杂,有不正规半日潮汐、不正规全日潮汐和正规全日潮汐等,最大潮差一般为3.0~3.5米,雷州半岛东、西沿海可达6.1~6.6米。

沿海盐度年平均值为21.91~31.8,溶解氧平均含量约为3.9毫克/升~9.1毫克/升;西江、东江、北江等主要河流的溶解氧含量一般为4.3~12.0毫克/升。沿海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无机磷、石油类和重金属铅,以珠江口海域的污染较严重。

(三)生物资源状况

广东沿海海域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404×104个/立方米,珠江淡水水域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量为800.8毫克/立方米。沿海海域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20.5毫克/立方米,江河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889.2毫克/立方米。浅海底栖生物年平均生物量为81.8克/平方米,潮间带生物年平均生物量为849.6克/平方米,江河底栖生物年平均生物量为84.3克/平方米。

水产增养殖生物资源中,较重要的海水种类约150种,其中软体动物约70种,鱼类、甲壳类和藻类等各约10~20种以上;较重要的淡水种类约30种,其中鱼类23种,甲壳类2种,贝类2种,爬行类2种。这些增养殖生物种类包括:鱼类的鲻Mugil cephalus、黄鳍鲷Sparus latus、平鲷Rhabdosargus sarba、真鲷Pagrosomus major、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灰鳍鲷Sparus berda、紫红笛鲷Lutianus argentimaculatus、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鲑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ario、鰤鱼Seriola dumerili、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大鳞舌鳎Cynoglossus macrolepidotus、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蓝子鱼Siganus fuscescens、卵型鲳鯵Trachinotus ovatu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以上为海水种)、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鳗鲡Anguilla japonica、鳢Channa sp.、鳜鱼Siniperca chautsi、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s、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鲂Megalobrama sp.、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鲟鱼Acipenser sinensis、斑鳠Mystus guttatus、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罗非鱼Tilapia sp.、淡水白鲳Colossoma brachypomum、太阳鱼Lepomis sp.、胡子鲶Clarias fuscus等;甲壳类的墨吉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ai、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中国龙虾Panulirusstimpson、杂色龙虾Panulirus versicolor(以上为海水种)、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等;贝类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合浦珠母贝Perna viridis、企鹅珠母贝Pteria penguin、白碟贝Pinctada maxima、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草莓海菊蛤Spondylus fragum、栉江珧Pinna pectinata、文蛤Meretrix meretrix、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胀毛蚶Scapharca globosa、联珠蚶Mabellarca consociata、日本镜蛤Dosinia japonica、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尖紫蛤Sanguinolaria acuta、双线血蛤Sanguinolaria diphos、大獭蛤Lutraria maxima、长肋日月贝Amussium pleuronecte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中国绿螂Glaucomya chinensis、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红肉河蓝蛤Potamocorbula rubromuscula、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管角螺Hemifusus tuba、蝾螺Hemifusus tuba(以上为海水种)、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等;藻类的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细毛石花菜Gelidiella crinale、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鹿角海萝Gloiopeltis tenax、广东紫菜Porphyra guangdongensis、长紫菜Porphyra dentata、羊栖菜Sargssum fusiforme、鹧鸪菜Caloglossa leprieurii等;爬行类有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等。其他种类的方格星虫Sipuncuius nudus、海参Sea cucumber、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等。在众多增养殖生物种类中,有许多属于热带、亚热带的暖水种。这种资源种类结构,有别于我国其他区域。

二、养殖现状

(一)水产养殖生产基本情况

2003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为595328公顷,比1993年的387191公顷增长了53.8%,年均递增4.4%;全省水产养殖总产量为4535563吨,比1993年的1670570吨增长了171.5%,年均递增10.5%。

1.全省海水养殖情况

近10年来,广东海水养殖发展势头强劲,至2003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16763公顷,比1993年增长了125.8%,年均递增8.4%,海水养殖占浅海滩涂总面积的利用率为17.2%,占其可养面积利用率为29.7%(见表3);海水养殖产量达到1973006吨,比1993年增长了284.9%,年均递增14.4%。全省海水养殖专业劳动力为103968人,人均拥有养殖水面2.1公顷。

按养殖类群划分,广东的海水养殖可分为鱼类养殖、甲壳类(虾、蟹)养殖、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等。贝类是广东海水养殖的主要类群,其次是鱼类养殖和甲壳类养殖。近10年来,沿海各地对开展贝类护养增殖予以高度重视,使贝类增养殖面积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至2003年,全省海水贝类增养殖面积达到107301公顷,其产量达到1539414吨,分别占全省海水养殖总面积、总产量的49.5%和78.0%,居各养殖类群首位,其中牡蛎养殖产量占全省养殖总产量的33.3%。2003年广东鱼类养殖面积为37096公顷,养殖产量为195542吨,分别占全省海水养殖总面积、总产量的17.1%和9.9%;甲壳类养殖面积为61764公顷,养殖产量为194233吨,分别占全省海水养殖总面积、总产量的28.5%和9.8%。全省藻类(江蓠、紫菜等)养殖面积为3586公顷,养殖产量为29923吨(见表

4、表5)。

按养殖区域功能划分,广东海水养殖主要包括浅海养殖、滩涂养殖和池塘养殖三大类型。

(1)

深海养殖

为近年来才发展的生产项目,主要为深水网箱养殖,主养鱼类。2003年全省养殖规模为2.4万立方米。

(2)

浅海养殖

主要包括网箱(包括沉箱)养殖、浅海贝类养殖(包括底栖贝类护养增殖)、浅海藻类养殖及浅海礁盘增殖等。其中,网箱养殖以鱼类为主,主要种类有石斑鱼类、鲷科鱼类、军曹鱼、美国红鱼、大黄鱼等;养殖贝类主要为附着性、固着性种类如牡蛎、翡翠贻贝、扇贝、合浦珠母贝等为主(简易垂下式和筏式吊养等),有包括文蛤、西施舌、江珧等埋栖性种类的护养增殖等;养殖藻类主要为紫菜、羊栖菜等。浅海礁盘增殖以紫海胆等棘皮动物和蝾螺、鲍等贝类为主要护养增殖对象。受台风等制约因素影响,广东浅海养殖仍以风浪较小的内湾水域为主要开发利用场所。近10年来不少沿海市县重视发展浅海贝类护养增殖、浅海礁滩增殖、沉箱养殖及抗风浪网箱养殖等,但不少项目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推广。因此,广东对开阔型海湾及等深线-5米以外浅海的利用率仍极低,从而使得风浪较小、养殖条件适宜的内湾存在养殖过度开发的现象比较严重。总体上,广东浅海养殖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养殖布局的合理性仍有待改进。至2003年,全省浅海养殖面积约为72743公顷,仅占浅海总面积的6.9%。

(3)

滩涂养殖与海水池塘养殖

主要包括滩涂贝类养殖和潮间带池塘养殖、鱼塭养殖,它们均以潮间带为主要开发区域。20世纪70 年代期间,广东的滩涂养殖开发仍以滩涂贝类养殖为主,自20世纪80 年代开始,随着多种对虾苗种生产技术的突破及养虾热的兴起,滩涂养殖开发逐步转向以池塘养殖和鱼塭养殖为主。广东的滩涂贝类养殖以牡蛎为主,其他种类有泥蚶、文蛤、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等。池塘养殖种类以甲壳类和鱼类为主,其中,甲壳类主要有斑节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南美白对虾和锯缘青蟹;鱼类有鲻、黄鳍鲷和鲈鱼等。目前池塘养殖以对虾单养为主要模式,有的也开展虾蟹混养和虾鱼混养等。鱼塭养殖以自然纳苗粗放养殖为主,养殖种类较杂,产量低。为改进鱼塭低产局面,生产上有的进行贝(牡蛎等)、藻(江蓠等)等综合养殖,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20世纪90 年代以来,虾病蔓延曾使养虾业严重受挫,近几年来随着微生物环境改良技术、病害防治药物开发技术及养殖管理技术的进步,虾病的发生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其产业的元气开始得到恢复。在广东多种滩涂类型中,具有较高养殖利用价值的主要为泥质、泥沙(或沙泥)质和细沙质滩涂,这些滩涂多处于河口区海湾顶部区域,即滩涂贝类养殖和潮间带池塘养殖在场地利用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总体上它们仍是目前广东最主要的开发区域类型。

此外,近几年陆地水池养殖包括高位池塘养虾和工厂化养鲍发展迅速。陆地水池养殖是传统池塘养殖在空间利用上的拓展。高位池塘养虾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湛江开始,以后逐步向广东其他沿海区域推广。陆地工厂化养鲍为20世纪90年代初由汕尾开始,以后逐渐向广东其他沿海推广。陆地水池养殖的特点为集约化程度和单位水体产量较高的养殖方式,为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项目。陆地水池养殖发展历史短,很多技术仍有待规范和提高,但它代表着海水养殖由传统养殖向集约化养殖发展的方向,并有利于促进开阔型海岸的海水养殖开发,使沿岸水池养殖布局趋向合理化。

至2003年,全省滩涂养殖(贝类为主)面积为66864公顷,池塘养殖面积为77156公顷(其中工厂化养殖为96.1立方米)。

1.全省淡水养殖情况

广东淡水养殖具有悠久历史和良好基础,淡水养鱼模式及单产水平等明显高于海水鱼类养殖。至2003年,全省淡水养殖总面积为378565公顷,比1993年增长了30.0%,年均递增2.7%,其中水库(含山塘)、河沟养殖占可养面积利用率为61.5%。淡水养殖总产量为2562557吨,比1993年增长了121.3%,年均递增8.3%。全省淡水养殖专业劳动力为338215人。淡水养殖类型主要包括淡水池塘养殖,山塘、水库养殖、河沟养殖等(见表

6、表7)。

按养殖类群划分,可分为鱼类养殖、虾类养殖和蟹类养殖等。2003年全省淡水鱼类养殖产量达2330910吨,虾类养殖产量为177928吨,蟹类养殖产量为3038吨,分别占全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91.0%、6.9%和0.1%。

(1)

淡水池塘养殖

主要养殖种类有草鱼、鳙、鲢、鲮鱼、鳜、鳗鲡、大口黑鲈、淡水白鲳、罗非鱼、鲫鱼、鲤鱼、鳢鱼、胡子鲶、鳊、鲂鱼、甲鱼以及虾类等等。池塘养鱼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生产稳定的特点,容易推广,已成为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池塘水体较小,人力易于控制,因此,便于采取 综合的技术措施进行高密度精养,从而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鱼产量。广东池塘养殖着重进行大面积连片鱼塘高产综合技术试验。推广优良、名贵品种和土法免疫防治草鱼病等三个方面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其中珠江三角洲万亩连片鱼塘高产综合技术试验尤为显著,它一是在成鱼塘中实行以套养和轮养相结合的方法;二是改革成鱼养殖制度,实行混、密、轮、套养相结合,充分利用养殖水体;三是在饲料、水质、防病三个重要环节上提高饲养管理的科学水平。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仍不平衡,山区池塘产量还较低,中、低产池塘主要是浅、漏、瘦,生产条件差,无法或难以推广高产技术措施。到2003年,池塘养殖水面为256157公顷。

(2)

水库(含山塘)养殖

养殖品种主要有四大家鱼、罗非鱼、鲤、鲫鱼类、鳊、鲂鱼类等。1986年,广东省已利用养殖面积107266.67公顷。总产量达2.79万吨,平均259.5公斤/公顷。有的山塘和小型水库高产者达7500公斤/公顷,各地都有典型。70—150公顷的中型水库产量也有500—600公斤/公顷。山塘、水库渔业大面积产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重视不够,生产、技术未上轨道,渔农争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渔业生产。1979年起,财政部、水电部、国家水产总局三单位联合召开会议,确定水库渔业由水产部门归口到水电部门统一经营。前几年,财政部还每年给广东省460万元专用资金,这样,水库养鱼与排灌之间的矛盾解决了,生产资金也基本落实了,发展水库、山塘渔业条件更好了。至2003年,广东省水库、山塘养殖面积达112805公顷。

(3)

河沟养殖

珠江水系流经广东省,有西江、东江、北江及其支流、干支流,全长约6000公里,大小河流770多条,水网纵横交错,江河水质肥沃,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是养殖的良好场所,尤其是一些旧河道或非航道江段,人为筑堤或拦网即可放种养殖或进行网箱养殖。养殖种类主要有四大家鱼、罗非鱼、鳊、鲂和鲤、鲫鱼类等。2003年,江河养殖面积3341公顷。

3.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及原、良种场建设情况

我省地处南亚热带、热带,其温暖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众多水生生物生长、繁殖,海洋及内陆水域的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其中不乏具有增养殖价值的种类,是难得的天然种质资源库。由于20 世纪60-70年代期间较大规模围垦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往后一段时期的过度捕捞原因,某些具有良好增养殖性状及开发价值的种质资源受到破坏,天然资源量明显下降,天然苗场逐步丧失其原有功能。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广东已确定相关保护区22处,保护区总面积492467公顷(见表8)。

全省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海、淡水良种场22处(国家级4处,省级18处),总面积703.7公顷。其中海水良种场11处,面积为297.1公顷;淡水良种场11处,面积为406.6公顷

4.不同区域的水产养殖情况

粤东沿海经济带:本区域位于广东东南部,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4市。拥有海岸线长(含岛岸线,下同)921.1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15.9%。2003年本区域海水养殖面积为44017公顷,占全省海水养殖总面积的20.3%,海水养殖产量为413302吨,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0.9%。相当于每公里岸线(含岛岸线,下同)拥有海水养殖面积47.8公顷和海水养殖产量448.7吨,其海水养殖平均单产为9.4吨/公顷。在本区域海水养殖主要项目中,虾类养殖面积占全省虾类养殖面积的15.3%,鱼类养殖面积占全省的13.3%,牡蛎养殖面积占全省的21.2%。本区域海水养殖专业劳动力为22200人,占全省海水养殖专业劳动力的21.4%。本区域海水养殖的重点海湾主要有柘林湾、红海湾和南澳猎屿岛海域。其中柘林湾等海湾海水养殖因过度开发等原因,养殖环境质量已趋下降。2003年本区域淡水养殖面积为26708公顷,占全省淡水养殖总面积的7.1%;淡水养殖产量为168957吨,占全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6.6%;淡水养殖单产为6.3吨/公顷。本区域淡水养殖专业劳动力为22292人,占全省淡水养殖专业劳动力的6.6%。

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本区域包括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中山、珠海和江门8市。拥有海岸线长达2255.43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39.0%。2003年本区域海水养殖面积为71707公顷,占全省海水养殖总面积的33.1%;海水养殖产量为411082吨,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0.8%。相当于每公里岸线拥有海水养殖面积31.8公顷和养殖产量182.3吨,其海水养殖平均单产为5.7吨/公顷。在本区域海水养殖主要项目中,鱼类养殖面积占全省鱼类养殖面积的45.8%,虾类养殖面积占全省的20.8%,蟹类养殖面积占全省的61.2%,牡蛎养殖面积占全省的31.8%。本区域海水养殖专业劳动力为13822人,占全省海水养殖专业劳动力的13.3%。本区域海水养殖的重点海湾主要有大亚湾、大鹏湾、万山群岛海域和川山群岛海域。2003年本区域淡水养殖面积为176854公顷,占全省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6.7%;淡水养殖产量为1409110吨,占全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55.0%;淡水养殖单产为8.0吨/公顷。本区域淡水养殖专业劳动力为170362人,占全省淡水养殖专业劳动力的50.4%。本区域淡水养殖水域及海水养殖滩涂资源丰富,池塘养殖发达,尤其淡水养殖规模及技术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由于本区域是广东经济最发达区域,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放以及乱围垦、乱填海等,已造成某些养殖水域水质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海洋及淡水流域生态环境受破坏较为严重,赤潮发生为全省最频繁区域之一,值得引起水产养殖业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粤西临海经济带:本区域位于广东西南部,包括阳江、茂名和湛江3市。拥有海岸线长达2596.95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44.9%。2003年本区域海水养殖面积为96316公顷,占全省海水养殖总面积的44.4%;海水养殖产量为1141835吨,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量的57.9%。相当于每公里岸线拥有海水养殖面积37.1公顷和海水养殖产量439.7吨,其海水养殖平均单产为11.9吨/公顷。在本区域海水养殖主要项目中,虾类养殖最发达,其养殖面积占全省的65.3%;鱼类养殖面积占全省鱼类养殖面积的37.4%,牡蛎养殖面积占全省的47.1%。本区域海水养殖专业劳动力为67946人,占全省海水养殖专业劳动力的65.4%。本区域海水养殖的重点海湾主要有海陵湾、水东湾、雷州湾、流沙湾和安铺港等海域。2003年本区域淡水养殖面积为73679公顷,占全省淡水养殖总面积的19.5%;淡水养殖产量为369044吨,占全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14.4%;淡水养殖单产为5.0吨/公顷。本区域淡水养殖专业劳动力为41477人,占全省淡水养殖专业劳动力的12.3%。本区域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资源丰富,养殖环境良好,为目前全省海水养殖基础和前景最好的区域。

山区:本区域主要位于广东北部,包括韶关、河源、梅州、肇庆、清远和云浮6市,为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广东内陆区域。2003年本区域淡水养殖面积为97206公顷,占全省淡水养殖总面积的25.7%;淡水养殖产量为592156吨,占全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23.1%;淡水养殖平均单产为6.1吨/公顷。本区域淡水养殖专业劳动力为104084人,占全省淡水养殖专业劳动力的30.8%。

(二)存在问题

1.水域滩涂资源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较低

目前,我省淡水水域的养殖开发水平较高,但海水养殖开发仍多局限于风浪相对较小的内湾水域、滩涂,深海水域及多数开阔型海岸的浅海滩涂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导致总体布局不合理性十分明显,造成了我省对这些海水养殖处女地的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其二是浅海滩涂养殖在各区域内养殖种类单调,养殖模式及管理技术落后,粗放式养殖仍占据较大比例,综合效益低,养殖自身污染较为严重。某些集约式养殖项目虽有所发展,但集约化、自动化程度不高。

2.近岸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一是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然而环保设施建设滞后,所排放的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造成近岸海域尤其河口区等重要增养殖水域污染加重。二是水产养殖企业自身环保措施薄弱及水域滩涂养殖开发管理不尽完善。有的采用超容量开发,不注重养殖布局和养殖模式的优化,造成明显的自身污染。三是沿岸红树林、大型藻类植物和珊瑚礁等受不同程度的人为开采、围垦、填海而遭受破坏,加剧了近岸生态环境的恶化。

3.渔业增殖手段落后,水产增养殖生物资源的恢复成效不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针对我省近岸渔业资源衰退问题成立多种海洋底栖经济贝类等增殖区及某些重要种质资源保护区,但由于增殖手段落后及管理水平较低,不少增殖对象资源恢复十分缓慢,增殖效果不明显。

4.水域滩涂资源的综合管理及管理机制仍不完善。

我省海洋综合管理起步较晚,其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用海矛盾突出,造成自然资源浪费。此外,某些沿海地区对浅海滩涂养殖区的规划和管理也缺乏合理性,有的进行过度开发已引起自身养殖环境的恶化。

5.养殖渔业环境监测及病害防治体系有待健全

目前我省虽已初步建立了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络,但监测、监视、预报和救助等保障体系仍不完善,渔业病害防治网络也很落后,因环境污染及病害引起的养殖生物大面积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已成为养殖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水产养殖业目前面临的形势、发展潜力及前景展望

(一)国内外形势变化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贸后的初期阶段,国外水产品对我省市场可能产生一定冲击,并对从事相关品种生产的企业构成不利影响。但随着我省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手段的建立健全,这种影响将会逐步减弱。加入世贸后,也给广东水产养殖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包括扩大了水产养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促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新品种和资金的引进,以及促进养殖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北部湾中越海域划界后,我省将有近万艘捕捞作业渔船和几十万渔业劳动力面临转产转业,其中有相当部分渔业劳力将进入水产养殖业,并加大其职业安置及场地开发压力。

我省水产养殖总产量和总产值虽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但海水鱼类种苗生产技术、某些贝、藻类浅海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养殖产品加工技术等仍与山东等海洋强省存在一定差距,其技术有待于提高。

(二)发展潜力

1.场地利用潜力

我省拥有大陆岸线3368公里,居全国首位,而且港湾、岛屿众多,可供海水养殖浅海滩涂面积约73万公顷,其中大部分开阔型海岸的浅海水域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其场地开发潜力巨大。

2.生物资源利用潜力

我省所在的南海区拥有全国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生物多样性远远超过其他海区;珠江流域的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其鱼类种类比长江流域多。广东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为增养殖业在种类利用选择广度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3.养殖产品市场需求潜力

广东为经济发达地区,且毗邻港澳台,除当地具有良好的水产品消费习惯和市场前景外,水产品销售渠道也较广阔。此外,水产养殖产品中名特优品种市场占有量大,竞争力较强。

4.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其他有利条件

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水生生物代谢速率较高,对多数亚热带和热带种来说,生长速度普遍较快,一年之中生长期长,单位水体的生产效率高于中高纬度地区。此外,其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增养殖种类的提早繁殖。这些均为水产增养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水产养殖业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陆地农业的发展空间将日益受到限制。因此,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作为人类的食物将成为21世纪的研究开发热点。我国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尤其广东更加突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食物结构要求已发生明显变化,水产品类在食物结构中所占比例在加大。因此,水产品的社会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将日益增大。然而,我国近岸海洋及淡水流域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已明显衰退,控制捕捞产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为此,我国对水产品的需求增长将主要依靠发展水产增养殖解决。根据广东渔业资源环境特点、水产增养殖业发展现状和潜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至2010年广东水产增养殖业将发生明显变化。

1.在内陆淡水水域及内湾浅海滩涂水域增养殖开发已逐步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未来将致力于开阔型海湾及5米等深线以外海域等处女地的增养殖开发。以目前的企业经济承受力及技术开发能力,发展我省海洋抗风浪网箱养殖的条件已初步具备。根据海区海况特点,研究和开发各种类型的抗风浪网箱将成为未来热点,利用抗风浪网箱进行海水商品鱼类集约式生产将成为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方向而得到规模化推广。此外,贝类抗风浪筏式养殖设施的研究开发也将取得进展。届时,我省海洋深水养殖将初具规模,海水养殖开发布局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将明显好转。

2.内陆水域、内湾浅海滩涂水域在其空间资源受限制的情况下,将致力于寻求发展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多元生态养殖。为确保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健康养殖技术将成为其主要内涵。水域滩涂的使用将逐步依据水域环境特点、养殖容量要求及相关养殖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养殖开发布局及种类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以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为重点,为满足城市菜篮子工程需求,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名优鱼类等工厂化养殖基地将应运而生,并带动其他区域的工厂化集约式养殖的发展。

3.以恢复近岸渔业资源为目的的海洋农牧化开发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我省以鱼类为主要增殖对象的海洋人工鱼礁工程建设已拉开序幕。完成人工鱼礁工程建设之后,将实施鱼类等规模化人工放流以提高其增养殖效果。海洋经济底栖贝类增殖也将由目前的低效益护养增殖逐步向高效益的人工放流增殖推进。底栖贝类具有定栖性强、其增殖易实行承包管理且承包者易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等特点。因此,将会以企业承包经营的主要方式取得快速发展。此外,为配合近岸渔业资源增殖的需要,以规模化培育增殖种类苗种为职能的水产栽培中心建设也取得发展。人工鱼礁增殖属海底工程,而底栖贝类增殖不需要专门设施,因此,两者均具有较好的抗(避)风浪作用,是适合我省海况气候特点的增殖开发方式,其规模化发展将使2010年前后我省海洋鱼类、甲壳类和贝类等资源得到明显恢复。

4.在入世影响下,为实现水产养殖业与国际接轨,将以国际水产质量安全标准及水产养殖业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严格规范水域滩涂的使用行为,并对养殖环境、养殖企业的生产技术尤其药物使用,及水产品加工技术等进行严格监管。水产养殖企业为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及开发经营水平,其经营管理体制将发生较大变化,将由股份制公司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并逐步向基地化、集团化迈进。

五、重点功能区规划

全省水域滩涂养殖的区域功能类型分深海养殖区、浅海养殖区、滩涂养殖区、海水池塘养殖区、淡水池塘养殖区、水库养殖区、河沟养殖区、资源增殖保护区、养殖预留区等。

(一)深海养殖区

指等深线10米以外的深海水域养殖。海水养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深海养殖

开发。深海养殖具有与其他产业在场地利用上的矛盾小、可利用场所广阔以及水交换能力强等特点,为各种功能区域中水质环境最佳且未来潜在污染程度最小和生产效益较好的功能区域。虽然由于长期受热带气旋(台风)等制约因素影响,目前,该区域的开发利用程度仍极低,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未来10年内该功能区域将得到有效开发,政府大力鼓励对该区域的开发利用。

热带气旋对我省的影响为年均9.9个,其中登陆的为3.9个。因此,进行深海养殖开发,其养殖设施应具有较佳的抗风浪能力。由于对养殖设施的材料及养殖结构性能要求较高,因此,该类开发一般属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生产者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及开发管理水平。该区域开发以不妨碍航道为前提,开发区域应符合海水水质一类标准(GB3097-1997)。

我省深海养殖品种以鱼类为主,其次是贝类,其养殖种类应具有较好的适高盐特性。养殖方式应以发展抗风浪网箱养殖为主,其次为抗风浪贝类筏式养殖。其主要的开发区域有:饶平县大埕湾,南澳县东北部,惠来县靖海港外,汕尾市碣石湾-遮浪,惠阳市大亚湾口,深圳市大鹏湾,珠海市万山群岛,台山市川山群岛北-东部,阳江市海陵岛北部,湛江市硇州岛等海域。

(二)浅海养殖区

指等深线0~10米浅海水域养殖。以发展网箱鱼类养殖和浅海贝类养殖为

主,其次为沉箱养殖和浅海藻类养殖开发。随着抗风浪网箱商品鱼养殖的发展,内湾传统网箱养殖应逐步转向以养殖沿岸性鱼类及海水鱼类苗种生产开发为主。浅海贝类养殖应根据水深条件确定其主要养殖方式。水深小于2米的泥-沙质水域以简易垂下式、桩式和底播养殖为主,水深3米以上的水域以浮筏式养殖为主。浅海贝类养殖应重点发展抗风浪性能和生产效益较好的浮筏式养殖和受风浪影响程度较小的浅海底播养殖,以有效开发水深5-10 米浅海和受风浪影响较大的岸段。沉箱养殖以鲍及鱼类养殖为主,是近几年来发展的项目,它有利于促进开阔型海湾的利用,有进一步推广的意义。浅海藻类养殖是广东海水养殖最落后的生产项目之一。藻类养殖对维护养殖生态平衡及环境质量、防止养殖水域赤潮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必须提倡和加强的养殖项目,尤其在粤东地区具有较好发展前景。水交换条件较差但其他主要理化环境因子适宜的封闭型、半封闭型内湾应提倡多元生态养殖,控制肉食性动物种类的养殖规模,提高自养性(藻类)和滤食性(贝类)种类的比例。必须对闲置或少用(每年使用时间不足50%)的浅海网箱、贝类养殖筏等养殖设施进行必要的清理,以改善这些内湾的水交换条件和养殖环境。浅海养殖水质应基本符合我国渔业水质标准,其中食用贝类(双壳类)养殖水域的总大肠菌群不超过500个/升;网箱养殖水域的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石油类等主要污染物含量应不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广东浅海养殖主要开发区域有:饶平县的柘林湾,南澳县的猎屿岛海域,汕尾市的碣石湾和红海湾,惠东县的考洲洋和大星山海域,惠阳市和深圳市的大亚湾,深圳市的大鹏湾,珠海市的万山群岛,阳江市的海陵岛和南鹏列岛,湛江市的硇州岛海域,茂名市水东湾和博贺湾,雷州市的流沙湾和企水港等海域。

(三)滩涂养殖区

指自大潮高潮线至大潮低潮线的潮间带区域的养殖(池塘除外)。该类型养殖成本低,为我省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开发类型之一,其养殖产量居海水养殖各类型之首。该类型养殖以发展贝类养殖为主,主要种类为牡蛎,其他种类有泥蚶、文蛤、缢蛏等。牡蛎养殖方式有水泥柱附着器养殖和垒石养殖等;泥蚶、文蛤、缢蛏等埋栖性贝类养殖方式为底播养殖。以平坦的内湾滩涂较有利用价值,依据种类的生态要求不同可选泥、泥沙或沙质底。此外,礁滩增养殖和滩涂藻类养殖也属滩涂养殖范围,但目前尚不成规模。滩涂贝类养殖一般为食用双壳贝类,这些贝类通过滤食和外套膜吸附途径富集来自污染水体的有害物质如有毒藻类、大肠杆菌、石油烃、重金属和农药等,因内湾滩涂区域环境质量较差而出现贝类死亡或卫生质量标准下降的现象比较多见,为此,滩涂贝类养殖应提倡清洁养殖,要求养殖水域中总大肠菌群不超过500个/升,采用底播养殖方式的场地其底质硫化物含量不超过0.3毫克/升,其他水质要素应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广东主要开发区域有:饶平柘林湾(三百门),汕头市、潮阳市、揭阳市的牛田洋,惠来县、陆丰市的螯江,陆丰市的乌坎和烟港,汕尾市的长沙湾-鲘门和品清湖、白沙湖,惠东县的考洲洋,深圳市的沙井-福永和西乡,东莞市的交椅湾,中山市的南朗,珠海市的银坑-淇澳-金星门和磨刀门口-三灶,台山市的广海湾-南边海和黄矛海,茂名市的水东湾和博贺湾,阳江市的沙扒港、三丫港、海陵湾和海陵大堤东,廉江市的安铺港,遂溪县的安铺港-江洪,湛江市的龙王湾,雷州市的南渡河口,徐闻县的北莉和新寮等。

(四)海水池塘养殖区

指潮间带池塘、鱼塭和陆地水池养殖。为我省面积开发规模最大的类型。海水池塘养殖以发展对虾养殖为主,但应提倡多元发展。池塘养殖尤其精养池塘在池塘结构、进排水系统设计和管理技术上应符合相关养殖技术标准或规范。为维护养殖环境和提高养殖效益,应注重健康养殖,提倡发展多种类混养、套养和轮养等模式,即池塘养殖在环境适宜条件下,具有从事鱼类、甲壳类、贝类和藻类等养殖功能。为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应禁止滥用药物的现象。

原有以天然装捞生产方式为主的鱼塭,应通过逐步提高鱼塭的人工养殖种类比例,实现从直接利用渔业资源向人工养殖方向发展,通过发展鱼塭综合养殖等模式提高养殖水域生产潜力;或实行工程结构优化,将大水面鱼塭分隔改造为标准池塘。

高位池养殖一般采用高密度养殖模式,养殖种类主要为对虾。该养殖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高位池养殖的发展打破了我省传统养殖以风浪较小的内湾潮间带区域为开发场所的局面,促进开阔型海岸的养殖开发,但有的高位池养殖开发也存在人为破坏海岸防护林带等生态环境的行为。因此,高位池等养殖开发应以不造成破坏海岸防护林包括红树林等生态环境为前提。

对虾养殖排放水是海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已成为共识,因此,高位池养殖等对虾精养,除应配备增氧机及水处理设施外,也应通过优化养殖种类结构,如与滤食性贝类、鱼类混养及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等,以促进养殖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力流动,达到改善养殖环境和基本不换水并逐步实现零排放的目的。池塘养殖区的水质应基本符合我国渔业水质标准。

我省池塘养殖主要开发区域有:饶平柘林湾,澄海市的六和围-饶平县的井洲,汕头市、揭阳市的牛田洋,惠来县的东陇,汕尾市的长沙湾,陆丰市乌坎港,惠东县的考洲洋和范和港,深圳市的沙井-福永和西乡,东莞市的长安,中山市的翠亨-金顶,广州市的万顷沙,珠海市的鸡啼门-横琴,恩平、台山市的镇海湾,新会市、台山市的广海湾,阳江市的平岗、丰头河和寿长河,茂名市的水东湾和鸡打港,廉江市的营仔,湛江市的通明海-湛江港,雷州市的雷州湾、企水港、海康港和乌石,徐闻县的公港-新寮等海域。

(五)淡水池塘养殖区

指适合进行多数淡水鱼类的池塘养殖区。池塘养殖是全省淡水养殖的重点,其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历年都在90%以上,池塘养殖的水体较小、生产稳定、容易采取综合技术措施进行高密度精养,单位面积产量高。随着水产养殖技术取得较大进步,池塘养殖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和可养殖水面已基本利用情况下,要增加养殖密度和产量,增加对养殖条件的可控制性,必须在健康养殖技术及其管理的实施下才可实现持续发展。健康养殖不但要求有健康的养殖产品,以保证人类食品安全,增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养殖生态环境应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学要求,养殖品种应保持相对稳定的种质特性。

池塘养殖重点发展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带,该区域的养殖技术及其产量,历年均为全省之冠。以现有技术为依托,积极提倡和推行健康养殖技术,加强对养殖系统内的水质调控技术、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和水产优质饲料技术等的应用和推广,带动全省的池塘养殖发展。

我省池塘养殖品种以鱼类为主,如鳗鱼、鳜、加州鲈、鳢鱼、淡水白鲳、罗非鱼、胡子鲶、鲤鲫鱼、鳊鲂鱼以及四大家鱼等,虾类(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和日本沼虾)以及甲鱼等。

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不得使养殖对象带有异色、异臭和异味。

(六)水库(含山塘)养殖区

传统上,山塘、水库养殖多采取粗放粗养的方式,是充分利用自然水域养殖的一种手段,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养殖方式,其中大型水库采取增养殖方式;中型水库实行库湾拦养、网箱养殖等精养与大面积粗养相结合;小型水库和山塘要合理投放大规格鱼种和增投青饲料,全面推广池塘养鱼高产技术经验,放养品种仍以传统品种草、鲢、鳙、鲮鱼为主,增加罗非鱼、鳊、鲂、鲤鲫鱼等。

网箱养殖是在70年代发展起来的,当时主要是在一些水库、湖泊中利用天然饵料—浮游生物。为库区培育大规格鲢、鳙鱼种,后来由粗放或养殖转变为投喂配合饲料的精养或养殖。养殖品种为鲤、罗非鱼、草鱼、加州鲈、斑点叉尾鮰、鳜鱼、鳗鱼等摄食性鱼类,今后还应以此为重点,发展内陆山区水库、山塘的网箱养殖。1~4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鱼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养殖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应是一个发展方向,作为配套技术,应重点解决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与加工,病害防治方式以及自动投饵和调控等技术。

(七)河沟养殖区

指江河水域的拦网、筑堤、网箱等养殖。广东省具有西江、东江、北江及其支流、干支流,形成了水网纵横交错,江河水质肥沃,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是水产养殖的良好场所,尤其是一些旧河道或非航道江段,可人为筑堤或拦网进行放种养殖,扩大淡水水产养殖面积,全省各地均可,也应该开展该类养殖,养殖方式和方法与山塘、水库养殖相似。

养殖品种主要是四大家鱼、鳗鱼、鳜鱼、加州鲈、斑点叉尾鮰、鳊鲂、鲤鲫鱼等,水质要求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总大肠菌群不超过5000个/升。

(八)资源增殖保护区

指为保护水域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免遭破坏而划定的区域,全省2010年发展目标为建立保护区35处,面积53.66万公顷;建立人工鱼礁区12处58座。

1.重要经济生物护养增殖区、人工鱼礁区

面对因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所引起的近岸渔业资源的衰退,对近岸渔业资源进行增殖保护是十分必要的。浅海滩涂底栖经济贝类和礁盘底栖生物由于其定栖性较强、较适合承包管理等原因,部分沿海地区已实行承包护养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述增殖项目因不需专门养殖设施、不需投饵、不需太多劳力及不受风浪影响,因此可根据增殖对象生态习性的不同,进行多种类型浅海滩涂的增殖开发,是适合我省气候海况条件的重要项目。由于浅海滩涂底栖经济贝类增殖和礁盘底栖生物增殖在功能上与水产养殖的关系较为密切,宜归入水产养殖开发中。

浅海滩涂底栖经济贝类增殖区和礁盘底栖生物增殖区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有一定数量的野生贝类等亲体及天然苗源的区域;二是原有具有较丰富的该类资源但由于过度捕捞,资源已衰竭而自然环境条件仍适合通过增殖措施使资源获得恢复的区域。后者应具备苗种培育与放流技术或实施亲体移植及进行必要的增殖环境改造(如人工鱼礁建设)等实施计划。应当在增殖种群达到可采捕的资源量时方可进行捕捞生产,并且应禁止在繁殖季节从事捕捞生产,禁止捕捞不合商品规格要求的苗种或幼体,禁止采用对资源增殖对象及底质环境有明显破坏性的生产作业方式。应控制其捕捞量不大于资源再生和补充量。增殖区的生态环境应满足增殖资源种类的繁殖和生长要求,其水质应符合海水水质GB3097-1997和GB11607-1989中有关规定,其中浅海滩涂增殖区的底质硫化物含量应小于0.3毫克/升,总大肠菌群数量应小于500个/升(食用双壳贝类生产);礁盘增殖区应具有较高透明度,悬浮物质含量应达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广东浅海滩涂底栖经济贝类主要增殖区有:饶平县的大埕湾和柘林湾,饶平县-南澳县海域,澄海市的莱芜-汕头市广澳-潮阳市的海门海域,惠来县神泉港-陆丰市的东海林场海域,陆丰市的甲子-田尾山和碣石湾海域,汕尾市的红海湾海域,惠东县的范和港和东山海海域,珠海市的淇澳-横琴和三角山岛-獭洲-大忙岛海域,珠海市-台山市的黄茅海海域,台山市的南部-川岛海域,阳江市的北津港和海陵岛海域,茂名市的水东湾海域,吴川市-湛江市南三海域,廉江市的安铺港-雷州市的企水海域,湛江市的东海岛东-南岸海域,雷州市的通明海-北莉-新寮海域,徐闻县的龙塘和前山海域等。重要人工鱼礁区有:南饶礁区(南澳岛东北部)、汕头礁区(海门和达濠)、揭阳礁区(惠来前詹-神泉)、汕尾礁区(遮浪-龟龄岛)、大星山礁区(大亚湾口)、大亚湾礁区(大辣甲或沱泞列岛)、万山群岛礁区、川山群岛礁区、阳江双山礁区、电白大放鸡礁区、湛江硇洲岛礁区、北部湾礁区(雷州半岛西侧)。

2.资源保护区

我省应重点保护的对象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珍稀与濒危水生生物及重要经济种类的繁殖与栖息场所等。该类资源以对其物种和繁殖、栖息环境实行严格保护为主,并在条件具备时进行人工增殖,促进资源得到恢复。应禁止在资源保护区内进行填海、围垦等海洋工程建设。资源保护区的水质和底质环境应符合海水水质标准及其他相关规定。

六、区域布局规划

(一)粤东临海经济带

根据本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宜重点抓海水优质鱼类养殖、鲍增养殖、名贵经济贝类增养殖、海藻养殖、鳗鱼养殖等项目建设。

1.南澳猎屿岛海域综合养殖基地

南澳猎屿岛海域位于南澳岛东北部,以猎屿岛为中心,周围海域面积3866公顷,其中深澳湾面积为750公顷。海水盐度平均为32.01,海水温度年平均为21.1℃,PH值8.1~8.2。其他水质要素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当地网箱养殖、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基础较好,适宜进行综合开发。拟以浅海多元养殖开发为基本模式,实行浅海贝类、网箱和藻类综合养殖开发。其中,贝类以太平洋牡蛎、翡翠贻贝和扇贝为主,藻类以紫菜、龙须菜、羊栖菜为主。

该基地的建设,将为改变我省海水养殖布局和种类结构不合理性提供示范,促进海湾的综合开发及可持续利用。

2. 粤东优质海水鱼类养殖基地

以石斑鱼等优质海水鱼类为主要开发品种,以无公害养殖为目标,以汕头市和潮州市为中心,建设浅海-深海网箱养殖为主的养殖基地,并配套基地建设需要,建立海水鱼类种苗规模化生产及优质人工配合饲料生产车间。

3.粤东海水名贵经济贝类增殖中心

粤东区域西施舌等浅海名贵经济贝类资源较为丰富,分布范围广,沿岸海域环境适合进行这些名贵贝类的增养殖开发。

拟以饶平县大埕湾、惠来县神泉和潮阳市的海门为主,建立西施舌等浅海名贵贝类资源增殖中心,主要从事西施舌和双线血蛤的规模化人工苗种生产和浅海增殖开发,使西施舌资源得到有效恢复,资源密度接近1991年的水平。

3. 汕尾市鲍增养殖基地

汕尾市沿岸礁盘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不少礁盘在现在或以往为杂色鲍天然主要分布区,具有从事增殖开发的潜在优越条件。此外,目前汕尾市已发展成为全省鲍工厂化养殖的最大及最重要的基地。鉴于鲍工厂化养殖受一定的陆地开发场所限制及目前病害较多等原因,依靠现有技术水平进行陆地大规模发展尚存在困难。因此,应对养鲍业进行必要的内部结构调整,促进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汕尾市商品鲍生产除继续巩固现有工厂化养殖外,宜以现有鲍工厂化育苗技术及沿岸礁盘资源丰富为依托,积极发展鲍浅海及潮间带礁盘增养殖,其重点发展区域为龟龄岛-遮浪海域。依不同区域环境条件,其增养殖方式以沉箱养殖、潮间带礁滩增养殖和浅海浮筏笼养为主。其次是研究开发具有节能、防病等功能的鲍封闭循环式工厂化养殖系统。

5.潮汕鳗鱼养殖基地

池塘养鳗是广东省首创的鳗鱼养殖技术,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易推广的特点,改变水泥池养殖鳗鱼的单一模式,促进了全省养鳗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出口创汇主要拳头产品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促使养鳗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以及养殖布局合理化和养殖环境的优化。潮州是我省鳗鱼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必须继续巩固和发展该市的养鳗业,建设高标准的鳗鱼健康养殖出口示范基地。

(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带

本区域池塘、岛礁资源丰富及经济发达,应重点抓淡水-咸淡水鱼类养殖、罗氏沼虾养殖、鳗鱼养殖、鳜鱼养殖、甲鱼养殖、深海网箱养殖和岛礁生物资源增殖等项目建设。

1. 珠江三角洲淡水-咸淡水鱼类养殖基地

该区域淡水、咸淡水水域广阔,可养优质鱼类资源丰富,池塘养鱼基础扎实,开发技术水平较为先进,区域经济发达,对水产品需求量大。

珠江三角洲淡水和咸淡水池塘养鱼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为全省该类项目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宜在巩固传统池塘鱼类养殖基础上,建立以广州-东莞-深圳为轴线,向珠三角其他区域辐射的城郊型菜篮子渔业,发展优质鱼类集约式池塘养殖包括工厂化养殖,满足城市菜篮子工程需求。主要养殖种类除传统的四大家鱼外,重点发展可满足珠三角城市需求并具有出口创汇潜力的名优新鱼类养殖。

2.珠江三角洲淡水养虾基地

珠江三角洲淡水养殖技术居全省领先地位,全省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达9962公顷,主要集中在该地区。从八十年代开始至今,无论在苗种生产,成虾养殖,人工配合饲料以及虾病防治等技术方面已趋于成熟,且该区域经济发达,对水产品需求量大,养殖种类已由单一罗氏沼虾发展到日本沼虾和南美白对虾,宜以中山市、江门市、珠海市为中心,积极推行绿色养殖技术,并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

3.珠江三角洲甲鱼养殖基地

甲鱼是九十年代兴起的养殖种类之一。在广东地区,气候温和,越冬期短,适宜甲鱼生长。一年半左右即可养成商品甲鱼。经过多年养殖探索,已形成一整套养殖操作规程,人工配合饲料加工工艺也很成熟,宜以顺德市、东莞市为中心建立甲鱼养殖示范基地。在现有养殖技术基础上,带动全省各地甲鱼养殖业的发展。

4.万山群岛、大鹏湾深海网箱养殖基地

万山群岛和大鹏湾深水海域广阔,水交换条件良好,海水盐度稳定,是适合深海网箱开发的优良场所。同时,该区域经济基础好,网箱等鱼类养殖技术较先进,也有利于深海网箱等高投入集约式养殖项目的开发和推广。

宜以鰤鱼、军曹鱼、美国红鱼等鱼类为主要养殖种类,实行商品鱼集约式开发。该区域原传统浅海网箱养殖区将逐步转为与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配套的鱼类种苗开发。

5.大亚湾岛礁生物资源增殖中心

大亚湾拥有大小岛屿98个,明礁和干出礁153个,海水盐度稳定且透明度高,礁盘区域的大型海藻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大亚湾曾有“藻海”之称。大亚湾丰富的岛礁自然资源,为众多礁盘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殖和索饵场所;其较高的礁盘初级生产力有利于各种礁盘动物的繁殖和生长。因此,在大亚湾进行礁盘动物种类的增殖开发前景广阔。

结合人工鱼礁建设及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需要,以紫海胆、鲍、蝾螺、龙虾、鱼类和马尾藻等为主要增殖对象,其主要开发区域包括大辣甲、沱泞列岛和小星山等,增殖区紫海胆、鲍、蝾螺等经济底栖动物的资源密度达15个/平方米以上。

(三)粤西临海经济带

本区域气候温暖,重点抓热带贝类、鱼类及对虾养殖等项目建设。

1. 粤西热带与特色贝类养殖基地

粤西气候温暖,适合进行暖水性贝类的养殖开发。其中海水珍珠养殖基础良好,为我省最主要的发展区域。应根据目前生产所存在的种质退化及珍珠质量档次下降等问题,进行种质改良,以及改进养殖加工工艺,逐步恢复“南珠”信誉;应在巩固传统简易垂下吊养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延绳浮式养殖,以开发5米水深以外养殖水域,促进养殖布局合理化及养殖环境的优化。浅海延绳浮筏式养殖以雷州湾为中心进行规模化开发,并建成发达的珍珠养殖-加工产业链。

墨西哥湾扇贝通过近几年在湛江的引进试养到生产性推广,已证明属适合本区域浅海养殖开发的种类,由于其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其推广养殖意义较大。拟以雷州湾为中心进行大规模推广。

泥蚶是本区域天然苗源较丰富,养殖开发前景较好的滩涂贝类,以阳江海陵大堤东西两侧和雷州湾的滩涂为主要开发区域。

2. 粤西牡蛎养殖基地

牡蛎为我省最大宗的养殖品种,粤西牡蛎养殖基础较好,拟以阳江为中心建设近江牡蛎养殖基地,以茂名为中心建设褶牡蛎养殖基地。其养殖种类和养殖方式在原有水泥柱养殖、简易垂下式养殖的基础上,逐步探索适高盐种类如太平洋牡蛎的浅海养殖。以食用贝类无公害养殖为目标,保护养殖环境并配套建设贝类净化工厂。此外,逐步推广单体牡蛎养殖技术,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

3.粤西优质贝类资源增殖中心

粤西的特色与优势浅海贝类资源丰富,其中大獭蛤(“本地象鼻蚌”)为北部湾特色贝类资源,而东风螺在广东的主产区也在粤西。此外,江珧在粤西的资源量也较广东其他区域高。近年来,上述种类的增养殖已逐步成为当地的发展热点,目前,东风螺、江珧等人工育苗技术已取得一定进展。上述种类宜在目前护养增殖的基础上,加快人工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进度,促进其增殖技术手段的提高,能实行规模化人工放流增殖的种类达3种以上。

4. 粤西对虾养殖基地

粤西在海水池塘对虾养殖及种苗生产、人工配合饲料生产等保障体系建设及其自然环境条件等方面均具有建成全省对虾养殖基地的优越条件。

宜以湛江市为中心,通过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无病害虾苗培育技术、对虾病害防治网络体系建设、高效对虾系列饲料生产等方面的配套发展,促进该区域对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省对虾养殖业发展作出示范。

5.粤西罗非鱼养殖生产基地

2001年罗非鱼产量占全省淡水养殖产量的11%左右,是广东省的主要养殖种类之一,其产品除内销外,冷冻制品出口量近年增加。粤西地区地处热带地区北缘,最冷月平均气温均高于15℃。气候温暖,十分适宜罗非鱼的养殖,1年可养二造。计划以茂名市为中心大力发展罗非鱼的养殖。

(四)山区

本区拥有丰富山塘水库、冷泉、温泉等资源,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经济品种、稀有品种和特色品种众多,利于发展银鱼、鲂类等大水面增殖,培育热、温、寒带渔业引种种苗和开发资源,发展无公害健康养殖和出口商品基地。

1、冷(暖)水性商品鱼基地。利用山区众多的冷泉、温泉资源,发展冷(暖)水性商品鱼基地。重点建设好河源、清远欧洲鳗、鳜鱼、鲟鱼、香鱼养殖基地,大力实施“一条鱼工程”。

2、水库渔业增养殖基地。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库资源,发展水库网箱和大水面增殖。在重点建好韶关三角鲂、南水、新丰江银鱼等水库渔业商品基地的基础上,将山塘水库变为银鱼、鲂、鳜、鲃的产区,3-5年内选育并推广3-5个一次投放苗种在水库可形成自然经济种群的品种,供水库增殖。形成水库增殖的主导品种和支柱产业。

3、稻田养鱼基地。重点建设好韶关、茂名、清远、肇庆、云浮等市的稻田养鱼商品基地,发展鲃、鲶、虾类养殖,提高稻田养鱼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4、发展多种形式生态养殖。引导氹仔养鱼、流水养鱼、小场园立体种养的发展,进一步规范技术,扩大规模,形成商品,发展特色,有条件、传统的镇建立一个生态养殖基地,形成特色商品。3-5年内建立生态养殖基地20-30个。

七、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实施养殖证制度,对维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合理规划养殖业布局,保障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站在维护渔民的利益、促进渔业发展、保持渔区稳定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完善养殖证制度。要切实加强领导,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工作方案,并采取措施保障试行方案的顺利实施。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具体情况,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抓好试点,办好示范,推动面上的工作。

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并与广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各级人民政府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全面动员和部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各种渠道、方式进行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规划内容,认识规划的意义,积极投入保护与开发水域滩涂的活动中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

(二)加强水域滩涂管理,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省沿海由于局部地区养殖布局不合理,有的养殖密度过大,加之养殖方式不科学,养殖水域自身污染日趋严重,水产养殖病害频发,导致生产过程泛用药物,恶化了水域生态环境。各地普遍存在对科学规划和依法管理重视不够的现象。

因此,必须加强水域滩涂管理,根据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结合考虑全面实施我国渔业战略调整和养殖水域、滩涂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严禁缺乏科学论证的乱围垦现象,有效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与其他行业间的协调发展。

应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工作。水产养殖开发必须遵照相关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从事生产,应提倡和鼓励符合无公害养殖标准的生产开发,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养殖生产实行必要的控制。

(三)实施养殖容量控制制度,加快养殖结构的调整

加强水域滩涂管理要妥善处理水产养殖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养殖生产应符合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的要求,使养殖水域滩涂发挥可持续最佳效益。

实施养殖容量制度,控制养殖规模、密度,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要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通过规划的实施,对不符合区域布局规划及养殖密度过大的养殖场所进行调整,鼓励养殖区转移至水交换条件好、环境优良的水域,尽可能减轻近岸及海湾内的养殖压力,使养殖规模、密度符合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的要求;养殖品种结构渐趋合理,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水域滩涂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水产养殖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由于海湾等养殖容量涉及较复杂的因素,在海湾等水域养殖容量尚未探明之前,应暂时按照以下要求从事开发:

1.水交换较差的封闭型或半封闭型内湾其养殖开发面积(包括预留区)原则上应不超过海湾总面积的60%,其中肉食性鱼类、甲壳类的开发面积原则上应不超过海湾总面积的20%,滤食性贝类的开发原则上应不超过海湾总面积的40%。

2.凡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或养殖生物生长速度及成活率明显低于正常值、病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区域,应查明原因,如因环境污染且属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的,应根据情况对养殖结构布局进行整治或压缩养殖开发规模;如属外源性污染引起的应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进行综合治理。

3.不得向养殖区、增殖区、资源保护区排放(倾倒)未经处理或虽经处理但未达到渔业水质标准的废水或垃圾。

(四)建立养殖证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养殖证管理系统,加强水域滩涂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动态监管和信息反馈,利用数字投影信息等监测手段,建立水域滩涂保护与利用管理为主要目的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养殖证的实施情况,协调处理好有关问题。

必须完善各种保障服务体系和执法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强化水域滩涂合理使用的执法力度。

(五)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升养殖渔业整体素质

针对广东传统养殖区的可开发空间已相对有限等实际情况,应高度重视具有健康养殖内涵的集约式养殖(包括工厂化养殖、深海养殖和生态养殖等生产)开发,而我省在这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及相应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我省水产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及整体素质,加快养殖渔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编制说明

一、规划的目的、意义

为贯彻实施新《渔业法》,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完善养殖证制度,维护渔业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水域滩涂的有效配置和各产业协调有序地发展,国家要求各地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利于最终达到:

1.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

2.保障养殖渔民正常生产生活所需的养殖水域滩涂,依法保护重要养殖水域、滩涂;

3.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控制养殖规模、密度,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5.为建立以养殖使用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二、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农业部《关于印发<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通知》和《广东省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细则》、《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广东省浅海滩涂水产增养殖保护管理规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海洋渔业的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批转海洋与水产厅关于加快淡水渔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广东省海洋产业“十五”计划》、《广东省渔业发展“十五”计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广东省水域滩涂资源环境特点、水产养殖开发现状和产业发展需要等编写。

三、任务的来源与编制过程

1.任务的来源

遵照“农渔发[2002]5号关于印发《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2002年8月初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编制组,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共同负责《规划》的编制。

2.编制过程

1)准备阶段:2002年8月初组织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编制组。由编制组拟定规划编写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和《规划》编写大纲;根据规划编制大纲要求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调研。2)编制阶段:2002年8月下旬起进入编写阶段,于11月初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并送交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珠江水利委员会、水产科研单位和各市渔业主管部门等征求意见,根据反馈的各方面意见进行必要修改之后,于12月初形成本《规划》第二修改稿。2003年又召开了各地方渔业主管部门的研讨会,会后通过修改形成第三修改稿。

3)专家评审阶段:2004年3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湛江海洋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参加了评审会,并通过了对《规划》的审定。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核发问题解答

1、对使用全民所有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绿证)性质是什么?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第四款“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十一条“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的,使用者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许可其使用该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规定,由养殖生产者申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审定,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确定了养殖生产者的水域滩涂使用权,该证是确定养殖使用权的证书,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法律授权,准许单位和个人使用经批准确定的全民所有的养殖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证明文件,是使用者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全民所有的养殖水域滩涂使用权的唯一有效法律凭证。使用者在批准使用期限内使用该水域、滩涂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未经依法取得养殖证的,依法不享有使用全民所有的养殖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权利,擅自在全民所有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其使用权不受法律保护,并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使用集体所有以及全民所有由集体使用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是否应申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红证)》?该证的性质是什么,应该由谁持有?

答:集体所有以及全民所有由集体使用的水域滩涂是农村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集体或国有土地均“可由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渔业生产”(第十四、十五条),以及2002年8月29日全国人大第29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集体所有以及全民所有由集体使用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在承包双方确认承包关系,依法签订有效合同后,承包方应向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调查审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准,登记造册,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红证)确认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持证者的养殖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红证)是人民政府对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的确认证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在养殖水域滩涂这一特定农村土地的具体体现,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红证)是国家为保护和确认通过承包取得的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保护承包人的合法权益,在农村土地承包双方签订承包合同后由人民政府登记核发。红证经申请,依据承包合同发给承包方(即承包方持有)。承包方取得承包经营权后,依法进行养殖水域滩涂流转时(即承包方与使用者不一致时),应在进行变更登记,在登记栏中载明。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为什么要分为绿证和红证?如何区分?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分为绿证和红证是根据《渔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不同权属情况的水域滩涂实施不同管理制度的规定设立的。绿证和红证的性质、作用是有一定区别的。为统一、规范管理养殖水域滩涂,使广大渔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绿证和红证统一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凡确认全民所有养殖使用权的,一律发给绿证;凡确认集体所有养殖使用权的,一律发给红证。

4、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已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养殖证发给谁?

答:对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已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用于养殖生产的,发给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养殖证(绿证);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取得养殖使用权(绿证)后再将水域滩涂承包给单位或个人从事养殖生产的,在承包双方签订有效的承包合同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承包方核发养殖证(红证)。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应具体发到谁手中为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应尽可能发给养殖生产者,但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单位或个人开发利用全民所有水域滩涂的,发给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单位或个人养殖证(绿证),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将该水域滩涂发包的,再向承包方发放养殖证(红证)。单位或个人流转该水域滩涂的,不再发证,但要在养殖证变更栏中注明。单位或个人承包集体所有水域滩涂的,向承包方发放养殖证(红证),承包方将该水域流转的,不再发证,但要在养殖证变更栏中注明。

6、承包方将其承包的养殖水域、滩涂转包、出租给他人的,对转包人、承租人发不发养殖证?

答:承包方将水域、滩涂依法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给他人的,对受让方不再发养殖证,但按规定应先报发包方备案,并在养殖证变更栏中注明。

7、单位和个人的具体指什么?

答:使用全民所有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单位指除个人以外一切使用水域滩涂的民事主体,个人指申请使用水域滩涂的自然人;使用集体所有的水域滩涂的单位或个人指承包方。

8、对拒不申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的处罚规定有哪些?

答:在全民所有水域无证从事养殖生产的,依据《渔业法》第四十条规定处理。即“①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无正当理由使水域、滩涂荒芜满一年的,由发放养殖证的机关责令限期开发利用;逾期未开发的,吊销养殖证,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②未依法取得养殖证擅自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责令改正,补办养殖证或者限期拆除养殖设施。③未依法取得养殖证或者超越养殖证许可范围在全民所有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妨碍航运、行洪的,责令限期拆除养殖设施,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9、由于历史原因,当地政府向养殖水域滩涂开发者(生产者)发放了长期有效的养殖水域滩涂使用权证书,是否要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如何换发? 答:首先要保持政府相关政策的延续性和权威性,认定该证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保障养殖水域滩涂使用权证持有者的合法权益。为更好贯彻执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可提请当地政府(发放权属证书的相应政府)明确处理意见,通告权属证书持有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并确保权属证书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持续保障。

10、在农用地上开挖池塘,养殖户已持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又要求核发养殖证时应如何处理?

答:在已持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农用土地上,开挖池塘从事养殖生产的,原则上不再发放养殖证(红证)。如养殖生产者要求核发养殖证的,应先由农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商,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办理相关手续,报经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核发养殖证(红证),同时收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11、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等原因,在农业种植用地上从事养殖生产活动的,是否发给养殖证?

答:由于此部分农用地使用用途经常发生变化,养殖生产活动不稳定,地主随时可能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调整作业结构,虽然农用土地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但原则上不发给养殖证。如养殖生产者提出申请,对已持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按上述第10个问题,可发给临时养殖证。未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依照承包合同,核发临时养殖证(红证。)

12、开发利用荒滩、盐碱地等从事养殖生产的,是否核发养殖证,发哪种证?

答:根据我国对“四荒”开发的政策,本着“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在区分养殖水域滩涂权属情况和使用情况后,分别发给绿证或红证。

对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单位或个人开发利用全民所有的“四荒”从事养殖生产的,可发给开发者养殖证(绿证),确认养殖使用权;对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后发包的,依照有效的承包合同,向承包方核发养殖证(红证),确认水域滩涂养殖承包经营权。

单位或个人开发利用集体所有的“四荒”从事养殖生产的,依照有效的承包合同,向承包方核发养殖证(红证);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开发、使用集体所有“四荒”从事生产的,不予发证。

13、农民利用自留地进行水产养殖的,是否需要办证?

答:自留地属农民集体所有,使用者与所有者之间没有承包合同关系,不需要办证。

14、对改造的低洼易涝、退田还湖还水后的养殖水域内从事养殖生产的,养殖证该如何发?

答:改造低洼易涝为养殖水域或退田还湖还水的,应区分原有农用地和改造后的使用者,以及是否领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证书,参照第12个问题,核发(或不发)养殖证。

15、在水库的坝(堤)内外建设的苗种繁育池、养殖场,如何发养殖证?

答:在水库坝(堤)内规划用于水产养殖的,根据水库的权属性质核发养殖证(绿证或红证),集体所有水库管理单位自行生产的不发证按水面性质发证。使用水库坝(堤)外的规划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或土地从事养殖生产的,按水域滩涂或土地的权属性质核发养殖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利用本经济组织所有水域滩涂或土地,自行组织养殖生产的不发证。

16、甲、乙、丙或更多人联合承包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养殖证发给谁?

答:一本养殖证(红证)确认一个养殖承包经营权。甲、乙、丙或更多主体联合承包的,均只发一本养殖证(红证),并在“养殖证使用人”栏内同时填定承包方姓名,承包方人数较多的可在备注栏中填写。

17、如果一个承包人有多个承包地点,如何发证?

答:一本养殖证(红证)确认一个承包关系,因此,应按承包合同数分别核发。

18、养殖证能否由发包方统一代为办理?

答:根据自愿的原则可以由承包方委托,发包方统一办理相关手续,但养殖证应发至承包方。

19、用于增殖的水域滩涂是否发养殖证?

答:由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多是政府的公益行为,增殖后的海域将用于开放捕捞。为保障捕捞渔民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发放程序及填写规范》第二条16项注意事项中第4项规定增殖的水域暂不发证,这部分水域是指作为渔业资源增殖区的水域。但对于底播增殖的,由于其投苗、管理属非公益性行为,因此,应向从事生产的养殖者核发养殖证,但持证者不得阻挠对其生产无影响的和无害通过等行为。20、受污染的水域滩涂如何规划、如何发证?

答:对因受到污染,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的水域滩涂,不应纳入养殖规划;受到污染且较易恢复的水域滩涂可纳入规划,但需要在受污染水域滩涂环境质量恢复后再核发养殖证,允许从事养殖生产活动。

对符合规划,已用于养殖的水域滩涂受到污染时,应暂缓核发养殖证,并提请当地政府通告关闭此水域,禁止在该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对已发放养殖证的应暂时收回,由此造成的损失依法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21、具备什么资格的人员才能从事水域滩涂界至图的测绘工作?

答:根据《测绘法》第二十二条、二十五条“国家对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实行测绘资质管理制度,从事测绘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的规定,对全民所有水域滩涂界至图的测量,测量单位或个人应具有国家测绘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测绘资质或资格。

22、在养殖规划尚未制订或经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养殖证核发与规划的关系?

答:在不违反已经当地政府批准实施的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规划的同时,可对传统养殖区以及其他尚未确定功能的养殖水域滩涂优先发放养殖证。

23、有些连片池塘,多户承包,距可参照物距离较远,测量误差较大,在填写时,能否填写左邻右舍的名字?如:东至张某某池塘15米,西至李某池塘20米。

答:连片池塘或难以找到可参照物的养殖水域滩涂,可人为设置相对固定参照点,并测定该参照点的坐标,同时将连片池塘进行整体定位后编号,标明该水域滩涂的具体方位及其周边水域滩涂编号。

24、对申请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所提供的界至图有何要求?

答:申请使用全民所有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所提供的水域滩涂界至图应由具有测绘资格从业资格的绘图员绘制,绘图员、审核员签名,或加盖具有测绘资质单位公章;界至图应标明四至坐标、地物、图例及各折点坐标。

使用集体所有的或全民所有由集体使用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面积较大的参照使用全民所有水域滩涂测绘要求执行;面积较小的水域滩涂界至图可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调查人员勘测绘制,经承包双方签章确认。

25、提供的一式三份水域滩涂界至图有何用途?

答:一份粘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上,一份粘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审批表上,在粘贴接缝处加盖骑缝章,另一份存档。审批表经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逐级上报,呈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审批。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审批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由哪一部门填写?

答:审批表由负责调查踏勘的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填写,加具审查意见后,按审批权限报县级或市级人民政府审批。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填发养殖证,加盖本级人民政府公章或养殖证专用章。

27、养殖水域滩涂使用期限应如何确定?

答:养殖证期限核定原则是依据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养殖方式、投资风险等综合因素,养殖证有效期的最高年限分别为:浅海、滩涂养殖15年,深海养殖30年,池塘养殖30年,湖泊、水库、河沟养殖10年,临时养殖区2年。确定养殖承包经营关系的养殖证(红证)的养殖期限,当承包合同期限不超过上述最长核定使用期限的,按承包合同期限填写;当承包合同期限超过养殖期限核定最高年限的,按最高年限填写,在养殖证期满后,凭承包合同换证。

28、非折线(直线)围成的不规则形状的养殖水域滩涂的“地理坐?昙八闹练段А比绾翁钚矗? 答:养殖水域滩涂的“地理坐标及四至范围”填使用养殖水域滩涂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点的坐标,形状不规则难以表述,可填写“详见水域滩涂界至图”。非规则形状的水域滩涂,“地理坐标及四至范围”最后一小栏填写“其他各折点坐标见水域滩涂界至图”。

29、水域滩涂的总面积、养殖面积应分别如何界定?

答:水域滩涂总面积申请使用面积及承包合同确定的面积,养殖面积为指用于养殖生产的水域、滩涂面积的总和。

30、工厂化养殖是否发证?其面积应如何计算?

答:工厂化养殖场所已领取土地使用证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不再核发养殖证,若没有上述证件,养殖生产者要求核发的,可发养殖证(红证),面积按土地面积核定。

31、网箱养殖发证的,其养殖面积如何计算?

答:从事网箱养殖的按所占用的水域面积计算,包括网箱周围水域及通道。

32、池塘养殖面积如何确定?承包养殖水域滩涂旁新开发的养殖水域如何发证?

答:池塘养殖属承包取得的,按承包合同面积计算,使用全民所有水域滩涂的,按实际占用面积计算(含该养殖池塘塘堤)。在承包养殖水域滩涂旁新开发的养殖水域,属全民所有的,按实际占用面积核发养殖证(绿证);属集体所有的,在确认承包关系后,按承包合同核发养殖证(红证),未确认承包关系的不发证。

33、水库养殖的养殖证如何发?对利用水库养殖的面积如何计算?

答:使用规划用于水产养殖生产的全民所有水库的,按照全民所有水域从事养殖生产的规定处理。使用规划用于水产养殖生产的集体所有水库的,按照使用集体所有水域的规定处理。考虑水库使用的多功能性,养殖证发放时应注意征求水库管理部门的意见,并发给临时养殖证。

可按水库计划容量的70%折成面积计算,也可按1999年?2001年这三年的报表中上报的水库养殖面积平均数计算,原则上取得申请方的同意。同时,要考虑扣除水库支叉中的养殖面积等,不要重复计算。

34、机构改革后,一些市县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改为事业单位或水产技术(服务)中心,但仍继续承担行政职能,这些单位能否可受理养殖使用申请并行使养殖证审核职能?

答:凡当地人民政府授予或委托其行使渔业管理行政职能的,该单位仍可以受理养殖使用申请并行使养殖证审核的职能,但养殖证仍需以人民政府名义发放。

35、临时养殖证是部局统一负责印制还是各省自行负责印制?格式与正式养殖证是否一样?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包括绿证、红证)及其申请表、审批表格式均由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自行印制,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制。临时养殖证格式参照养殖证格式由各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自定,审批发放程序可以简化。

36、申领养殖使用证须提交的“水域滩涂开发使用情况证明材料”有哪些?

答:申领养殖使用证时主要应提交下列材料: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申请表:

②相关的资信证明材料(如:承包经营合同、养殖技术条件说明、个人从事养殖生产的经历、技术人员资质证明、必备的相关检测仪器等);

③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证明材料(如企业注册资金证明);

④新开发的养殖区(海水养殖1000亩以上、淡水养殖500亩以上)应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所提供的材料应合法有效,提供复印件的应经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填写说明

1、发证机关(章)

应根据审批权限加盖“xx(省、市、县)人民政府”公章或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刻制的“xx(省、市、县)人民政府养殖证专用章”,不得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公章代替。专用章为圆形,外径同人民政府公章。

2、水域滩涂位置坐落

水域滩涂位置坐落应具体到村或附近的永久性建筑物。

3、水域滩涂编号

水域滩涂编号:如F-49-137-(9)是指测绘人员经测量经纬度后绘制成的地图上划分若干小区并编成号,这主要用于滩涂海域方面,对于内陆水域以水域附近明显参照物来设定并在四至坐标上详细说明。

4、图号

是指水域滩涂界至图上标出的图号。

5、水域滩涂使用界至图骑缝章和养殖使用期限核准章

文字字体不限。骑缝章和核准章均为长方形,大小均为35mm×14mm。水域滩涂使用界至图骑缝章内容为“xx县养殖使用证骑缝章”,养殖使用期限核准章内容为“xx市(县)养殖使用证核准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证登记表》填写说明

1、经营主体类型

①国营企业;②集体企业;③私营企业;④中外合资企业;⑤外方独资企业;⑥个人。

2、所属单位

填写水域滩涂使用者的主管单位或归属单位。

3、住址

填写申请单位的地址。个人使用的按身份证填写住址和身份证号码。

4、权属

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

5、水域滩涂类型

海水养殖、淡水养殖。

6、养殖方式

海水养殖为:①网箱;②工厂化;③池塘;④滩 涂;⑤海水浮筏;⑥浅海底播;⑦其它。

淡水养殖为:①网箱;②围栏;③工厂化;④池塘;⑤大水面;⑥其它。

7、养殖品种

鱼类、虾类、蟹类、贝类、藻类、爬行类、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申请表、审批表填写说明

1、用途

填写具体养殖品种和方式。

养殖品种有,鱼类、虾类、蟹类、贝类、藻类、爬行类、其他

养殖方式有,网箱(wx)、围栏(WL)、工厂化(G)、池塘(C)、滩涂(T)、海水浮筏(F)、浅海底播(Q)、淡水大水面(D)和其它(QT)。稻田养殖、林蛙养殖等放到其它中。

2、养殖使用权属情况

依据水域滩涂使用权属性质填写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如有变更情况,在年审、换发时,分别填写:承包、出让、转让、出租或抵押等。

3、养殖总面积

面积数字采用中文大写,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整数的或不足三位的用零补足。面积数字要求顶格填写。

4、指界人签名

必须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现场踏勘人员签名。

5、调查意见

写明:①该水域滩涂使用是否存在争议纠纷;②申请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属实;③申请是否符合审批条件。

6、养殖水域、滩涂申请所提供材料

(1)相关的资信证明材料(如:承包经营合同、养殖技术条件说明、个人从事养殖生产的经历、技术人员资质证明、必备的相关检测仪器等);

(2)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证明材料(如企业注册资金证明);

(3)新开发的养殖区(海水养殖1000亩以上、淡水养殖500亩以上)应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所提供的材料应合法有效,提供复印件的应经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实。《水产养殖水域滩涂调查登记表》填写说明 养殖设施布放示意图

是指海上网箱、浮筏等设施布放情况。

下载吉安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安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宣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编2018-2030年

    武宣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编(2018-2030年)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前 言 为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我县渔业资源,发展人工养殖,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发展,结合我......

    田阳县水域滩涂养殖规划8(合集5篇)

    田阳县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为了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努......

    《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节选)

    《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0年第9号)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水域、滩涂,是指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规划或者以其他形式确定可以用于水产......

    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

    《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 为认真贯彻《渔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科学利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生产,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

    山东省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办法

    发文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 文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33号 发布日期:2011-3-16 执行日期:2011-5-1 《山东省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2月26日省政府第94次常......

    水域滩涂养殖证期限延展申请书(推荐5篇)

    水域滩涂养殖证期限延展申请书 金沙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 申请人(法人): 养殖证号:黔金沙县政府(淡)养证[2013]第 号办证类型:大水面养殖、网箱占用水域面积:公顷 接贵站2016年11月......

    山东省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办法(精选)

    《山东省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2月26日省政府第9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姜大明 二○一一年三月十六日 山东省国有渔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水域滩涂养殖证颁证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2010 年 第 9 号 《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已经2010年5月6日农业部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部 长:韩长赋 二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