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地区农村住宅抗震性能研究论文(大全)
[摘要]
近年来地震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别是在农村,很多住宅没有考虑抗震设计,遭受的破坏更为严重。对青岛地区农村住宅抗震设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区住宅的构造柱和圈梁的设置、横墙间距等不满足抗震要求,提出了应加强屋盖及墙体连接、改变房屋的结构形式、设置构造柱及圈梁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
青岛地区;农村住宅;抗震性能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设开始大规模发展,特别是农村住宅更是发展迅速,许多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实行了新农村改造工程,但农村住宅大多根据传统习惯建造,未经正规设计和施工,基本上不考虑抗震设防。农村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农村住宅相对简陋,很多在抗震性能[1-3]上严重不足。地震造成房屋倒塌是农村地区人员伤亡重大的直接原因,而地震造成农村经济损失主要也是来自房屋的破坏。
1青岛地区农村住宅概况
以青岛市辖区村镇民居为研究对象,选取即墨市温泉镇何家庄(住宅改造较早)、丁戈庄(青岛市新农村试点村)和城阳区棘洪滩地区(部分住宅进行改造中)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上地区的经济水平在青岛市村镇中属于中等或中上,基本反映了这一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后发现,目前新建或在建房屋最普遍的结构形式是黏土砖砌体房屋,部分新建住宅有构造柱和圈梁,而大部分是砌体结构直接作为承重和围护体系。从屋盖结构形式来看,主要有平屋顶和坡屋顶,其中坡屋顶占了非常大的部分。2~3层的住宅多采用砖混结构,基本都设置圈梁和构造柱,但此类住宅所占比例较小。从数量上看,以坡屋顶为主的单层砖木结构占主体。通过调查发现,青岛地区有一种典型的单层砖木结构住宅体系。该住宅四周外墙(即两道山墙两道外纵墙)为承重墙,内部墙体全部为120mm厚隔墙,至吊顶下部。南向外纵墙上有尺寸较大的窗(见图1a),多在1.5m左右,北向外纵墙上有较小尺寸的高窗,山墙上有高窗采光(见图1b)。采用三角形木屋架承重,房屋宽度约8m,长约10m,檐口高度多在4m左右。无圈梁和构造柱,采用高约1m的毛石基础。
图1房屋窗户示意Fig.1
Windows for rural residential building
2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住宅大都未进行专门设计,而是由村委会按当地传统及村民个人建议进行统一建造,造价在村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却忽略了必要的抗震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纵横墙(内外墙)门窗洞口较多,比如山墙开采光窗,降低了纵墙的整体刚度,不利于抗震。
2)基本采用三角形木屋架,一般每个屋架都由大梁连接横墙,大梁上放置三角形屋架,屋架节点处放檩条,檩条上做屋面。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有利于形成大空间体系,但该屋盖系统与墙体连接往往不牢固,大梁下墙体无特殊处理(未加壁柱),导致大梁下墙体开裂。
3)未设圈梁和构造柱,门窗洞口处无过梁,屋盖和墙体连接不够紧密,使结构的整体性很差。
4)该类住宅的木梁与墙体、屋架与墙体以及檩条与山墙之间一般没有连接措施。住宅采用硬山搁檩,山墙高,稳定性差,易导致山墙外闪使屋架塌落。
5)大多数房屋墙体的砂浆强度远低于黏土砖的强度。有的住宅外墙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上雨水冲刷和风化,使砂浆和墙体承载力下降严重。
3增强民宅抗震性能的措施
3.1加强屋盖及墙体连接
发生地震时,单层砖木结构常有屋顶塌落现象发生[4-5],由屋架与墙体及檩条的连接不牢造成。因此,应加强屋盖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和锚固。由于屋架跨度较大,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要求,应在支承处砌体上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垫块。木檩条在山墙上应注意搁置处的防腐处理,一般在端头涂以沥青并在搁置点下设混凝土垫块。屋架在墙上的搁置长度应≥240mm,檩条在山墙上的搁置长度≥180mm,并用墙缆与山墙拉结,檩条在木屋架上的搁置长度应≥60mm,这样可以增强结构的连接,从而增加整体性。
3.2改变结构形式
住宅局部墙段尺寸过小,有的承重窗间墙甚至不足0.6m。应控制南面门窗洞口尺寸,从而避免南北纵墙刚度差别太大,从而提高其抗震能力。
3.3设置构造柱及圈梁
构造柱和圈梁是增加住宅整体性的有效手段。当房屋层数为单层时,是否设构造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并未作明确要求。由于农村住宅层数少,总高低,对设防烈度6~7度的单层住宅,可以设构造柱,也可以不设。但青岛地区典型农村住宅抗震横墙少,仅有两道山墙(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普通黏土砖墙厚度<240mm不作为抗震墙看待),山墙间距较大。在地震中外纵墙平面外受力,易使外墙破坏,从多次地震震害[6]看,该类房屋发生外墙拉脱外闪,会使屋架塌落,造成人员伤亡。所以,不设构造柱时应加强山墙与外墙的连接。在抗震设防区,圈梁加固墙身尤为重要。由于该类砖木结构的横墙少、空间刚度小,稳定性很差,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有条件时,也可以在基础顶设置下圈梁。圈梁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高度≥120mm,宽度一般与墙体同厚。这样可以增加住宅的整体刚度,有利于抗震。另外,还要适当提高建筑砂浆的强度,增加对墙体的保护措施,如在墙体表面粉刷防水涂料等。
4结语
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农村住宅的建造数量快速增加,由于部分人对房屋抗震设防的意识淡薄,在建造房屋时,不经过正规设计和施工,往往根据当地的建造习惯而建设房屋,给房屋的抗震安全埋下隐患。本文对青岛地区民宅的抗震设防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住宅的抗震设防还存在很多不足,根据青岛地区农村住宅的现状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提出了加强屋盖及墙体连接、改变房屋的结构形式、设置构造柱及圈梁等改进措施,为后续房屋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潘明辉,缪昇.从云南省大姚县6.2级地震看我国小城镇和村镇房屋存在的抗震问题[J].世界地震工程,2004,20(4):86-89.[2]葛学礼,朱立新,王亚勇,等.村镇建筑震害与抗震技术措施[J].工程抗震,2001,3(1):43-48.[3]郭容,杨正湘,汪成.太阳山周围村镇建筑抗震性能调查[J].工程抗震,2002,6(2):37-40.[4]唐丽华,尹力峰.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原因浅析[J].内陆地震,2003,17(2):165-169.[5]王亚勇,葛学礼,袁金西.新疆巴楚M6.8地震房屋震害及经验总结[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23(2):172-175.[6]张耀军,崔千祥,张新军.山东民房抗震设防问题探讨[J].工业建筑,2008,38(S1):422-424.
第二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
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
摘要:砌体结构作为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在各类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材料明显的脆性性质,相比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较差。本文对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砌体结构、抗震措施、抗震性能研究
Abstact: As a traditional structure,masonry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Its seismic capacity is much poorer than reinforced concrete or steel structure due to the material brittleness.the masonry structure seismic structural measur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Keywords:masonry structure;earthquake-resisting;Seismic resistance research引言
砌体结构是一种传统的墙体材料,在我国的广大中西部县域城镇中仍占有85%以上的比例。近些年来,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也不断涌现,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就是其中的一种。另外,结合就地取材的原则生产的各种地方性砌体材料,如蒸压类和烧结类的非粘土多孔砖及实心砖。这都为砌体结构的应用扩大了领域和范围。[1]
现代砌体结构已与传统的砖砌体有许多区别。按照砌体中的配筋率大小可将其分为无筋砌体、约束砌体和配筋砌体三类,它们的界限定义为:仅有少量的拉结钢筋,含筋量在0.07%以下时,可称为无筋砌体;约束砌体适用于地震设防地区的砌体结构,如在墙段边缘设置边缘构件(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同时,墙段上下设置有圈梁,此类砌体的特点是砌体周边均有钢筋混凝土约束构件,砌体的配筋量为0.10%~0.2%左右;配筋砌体适用于10层以上的中高层建筑,如配筋混凝土空心小砌块,其实质是一种砌筑成型的剪力墙结构,其配筋率也接近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即在0.25%左右。[2]
1966 年的邢台地震和1976 年的唐山地震等数十次破坏性大地震,以及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几乎无一例外地表明无筋砌体结构不能经受大地震的考验。尽管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如此之差,然而,在城镇建设中,由于人口集中,土地有限,规范限制了一些传统材料的砌体结构高度,但又不可能把砌体结构限制过严,而是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研究和总结震害的基础上,改进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严格要求了小砌块的建造层数和高度,满足业主的需要。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就适应了这种要求,提供了建造较高层数的砌体结构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同时相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而言,其较低的工程造价也是显而易见的。砌体结构材料的特点
砌体材料作为一种地方性材料,具有取材容易、加工简单、砌筑工艺易于掌握,因而被广泛采用。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改进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各地特色的传统制作方式和砌筑方法,是一种生命力极强、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砌体材料在我国大体可分为粘土类制品、蒸压类制品、混凝土类制品和以各类工业废料制成的墙体材料等。
当前各地除沿用传统材料粘土制品以外,也相继制成以页岩、煤矸石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烧结砖;以白灰砂、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蒸压砖;以及以细石砼(或轻质骨料)为材料的砼小型空心砌块等墙体材料。大部分地区有逐步替代粘土制品的趋势。
新型墙体材料中,用页岩或煤矸石或粉煤灰为原材料,或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的经烧结而成的实心砖、多孔砖,较好地利用工业废料为原料,制成墙体材料。它们具有类似于烧结粘土砖的性质,亦具有新的原材料的特点。
新型烧结砖一般抗压强度均较高,普通的煤矸石加页岩混合烧结砖的抗压强度均在MU15 以上,少量的可达MU20以上,多孔砖的孔洞率在25%-30%左右。此类实心砖由于表面比粘土砖更粗糙,抗剪强度亦普遍比粘土砖高;多孔砖由于有孔洞作为键槽,砂浆能起
到销键作用。增大了砌体的抗剪强度,对抗震十分有利。
新型烧结砖还由于经焙烧而成,因此,其砌体的线膨胀系数和收缩率都比较小,与烧
结粘土砖没有什么区别。
另一类是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由于它们的原材料不同,特别是制作养护过程的差异,导致蒸压砖特有的性质。
蒸压灰砂砖以石灰和砂为原材料,蒸压粉煤灰砖以电厂工业废料粉煤灰为原材料。经
过机械压制成型,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砌体材料。由于它的制作过程和生产工艺,决定了这类
砖具有收缩率较大、表面比较光滑、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剪强度较低的特点。
因此,反映在设计应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收缩率大,线膨胀系数亦大,这类砌体墙受材料收缩以及温度影响较大,墙体容易出现裂缝和变形。又比如由于砖表面比
较光滑,磨擦系数小,与砂浆的粘结性能就差。因此,其抗剪强度偏低,不利于抗震。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传统的砌体结构是采用粘土实心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的目的。目前的砖砌体房屋除上述方式外,大多采用了预制钢
筋混凝土楼板、装配式楼屋盖、且过梁等其它构件多数为预制装配。因此整个砌体结构,由
于其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它的脆性性质,从而使其在遭遇强烈地震时破坏较重,抗震性能很差。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世界大陆内的一个最宽广的浅源强震活动地区,是多地震国家。基本烈度为7度和7度以上的地区的面积达312万平方
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25%。基本烈度为6 度和6 度以上地区面积达576 万平方公
里, 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地震史
上死亡人数最多一次为1556 年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地震, 死亡约83 万人。近代地震史上
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也发生在我国, 即1976年唐山的7.8 级地震, 死亡24万多人, 重
伤16.4万人,倒塌房屋322万间, 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
地震所以能造成如此重大损失,主要原因是建筑物缺乏必要的抗震设防。所谓抗震设防
是指对房屋进行抗震设计包括地震作用、抗震承载力计算和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来达到抗震的目的。建筑物抗震设防就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应与国民经济相适应,如
果要求建筑物在强烈地震后仍完好无损,势必增加造价,在技术上也有一定困难。相反,设防标
准过低,将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基于国际趋势,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提出一个适当的设
防目标是很必要的。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规范》提出了“三
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破坏, 可正常使用;设计烈度地震可修复使用;遭遇大震时
不倒塌。砌体结构现存问题
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资金紧张等问题,设计的砖混房屋往往在总高度和层数上超
限;片面追求直接采光和通风,导致加大面宽、减少进深等作法,往往使房屋高宽比超限。这些
都造成了极为不利的体型, 致使房屋的抗震性能大为降低, 此类现象应引起广泛重视。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 临街有底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大空间商店,上部为小空间砖房或
砌块建筑的房屋大量建设。这种房屋存在着明显的弊病:(一)往往形成梁上砌墙的布置,使
抗震横墙在最不利的底层被切断。且底层框架一般为大空间的公共建筑, 由于使用功能上的需要, 在客观上给纵横抗震墙的布置带来了不少困难。(二)底层大部分用于商业目的,门窗
开洞要求都很大,因而有的采用了前排为钢筋混凝土柱后为砖混的结构, 此结构目前无明确
定义且前后两种材料刚度差异悬殊,对高烈度地区的抗震极为不利。(三)未作计算凭习惯错
误地认为,底层框架的侧向刚度一定比砖房好,纵向框架侧向刚度一定比横向好,而实际上并
非如此。(四)上面为几层砌体、开间小、横墙多、不仅重量大, 侧移刚度也大,而底层框架
侧移刚度比上层小得多。刚度的急剧变化使得在结构刚柔交接处,应力高度集中,在柱端产生
塑性铰,并使房屋的变形集中发生在相对薄弱的底层。这种比较薄弱的底层或中间层,可称之为“软层”。这种“软层”在抗震设计中应引起高度的注意。抗震措施
(1)设置构造柱
构造柱是一种约束砌体的边缘构件,它不单独承受垂直荷载,在墙体受水平地震作用的初期,构造柱的应力很小,刚度也不大,但当墙体开裂后,柱内应力逐步增大,直到裂缝贯通墙体, 构造柱才明显受力直到钢筋屈服。此时的墙体虽已破碎但由于构造柱的约束作用使得墙体不至于倒塌, 从而达到“裂而不倒”的目的。构造柱的设置较大幅度地增强了墙体的变形能力, 使房屋取得了较大的延性,从而减小了突然发生倒塌的可能性。当然,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与配筋率也不宜过大,否则,大量的构造柱将会吸收大多数地震作用力,使得构造柱先于墙体破坏, 这就起不到约束墙体的作用了,反而使结构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降低了。
(2)设置圈梁
构造柱作为一种竖向构件,一股沿墙高而截面尺寸不变,配筋也少有变化。因此,在各楼层柱高处设置圈梁作为锚固点,使得构造柱和圈梁产生拉结,形成对上下和左右墙体的约束作用, 从而限制墙体裂缝的发展,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除此以外,圈梁作为一种重要的构造措施,它还加强了内外墙之间、楼板与墙体之间的连接, 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 并减轻地震时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 特别是檐口圈粱和地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竖向刚度的能力和抵御地基不均匀沉陷的能力。
(3)验算墙柱高厚比
砌体结构房屋中的墙体是受压构件, 除了满足承载力要求外,还必须保证它的稳定性。墙柱高厚比是指砌体墙、柱的计算高度和墙厚或边长的比值。《规范》中规定,墙柱高厚比不能大于允许高厚比。只有满足这个要求,才可以保证砌体结构存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稳定性。结合以往的工程经验,综合考虑包括砂浆强度等级、砌体类型、横墙间距、支承条件等多种因素后拟定的。
(4)设置伸缩缝
由于钢筋混凝上和砌体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 屋盖和墙体的刚度不同, 当温度变化时, 钢筋混凝土屋盖和砌体材料的墙体将产生不同的变形。因墙与屋盖变形相互制约, 而产生温度应力, 当墙体中的主拉应力或剪应力超过彻体的抗拉或抗剪强度时, 就会使墙体内产生斜裂缝和水平裂缝,顶层墙体一般最为严重,它包括纵墙的八字缝、横墙L 端的八字缝、屋盖与墙体之间的水平缝、纵横墙的包角裂缝、屋盖或楼盖中的裂缝以及墙体自上而下的贯通裂缝。为了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可存墙体中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设置伸缩缝,如房屋平面转折处和体型变化处,房屋中间部位及错层处等。实践证明,伸缩缝的设置达到了防止裂缝出现或减小裂缝宽度的目的,成为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中一项重要的构造措施。此外,通过在屋盖上设置保温层、隔热层, 或设置屋面与墙体间相互滑动的滑动层等措施,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温度变化或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
(5)加强构件间的连接
砌体结构房屋各构件间的抗震构造连接是其抗震的关键。抗震构造连接的部位较多, 重要部位的连接措施有下列几项:造柱与楼、屋盖连接;屋顶间的连接;墙与墙的连接;后砌体的连接;栏板的连接;构造柱底端连接; 悬臂构件的连接。结束语
砌体结构既是一种量大面广的结构形式,又是一种抗震性能较差的结构形式。我们不可能彻底淘汰它,摒弃它,只有面对现实,孜孜不倦,深入研究它,提高它的抗震性能,不断赋予砌体结构新的内容、新的理念,使砌体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这就是
我们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炳章.砌体结构抗震的新发展[ J].建筑结构学报.北京: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5
[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杨淑红.论砌体结构抗震设计[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9卷第1期
第三篇: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心得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心得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地震时有发生,带给人类的惨重损失仍记忆犹新。柱或墩丧失支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倒塌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柱或墩是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现有的多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得最为普遍,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因为其具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延性和较强的整体性,目前广泛用于地震设防地区。在地震作用下,一味地追求结构的强度并不可取,结构的延性是非常重要的。当小震来临,应确保所有的结构构件在抵抗地震作用力时,具有足够的强度,使其基本上处于弹性状态。在中震作用下,结构的某些关键部位超过弹性强度,进入屈服,发生较大变形,达到非线形阶段,这时,我们就特别提出延性要求。当中震来临的时候,因为结构具有非弹性特征,某些关键部位超过其弹性强度,进入塑性状态。由于它有一定的延性,它的非线性能够承担塑性变形,使它在变形中能够耗费和吸收地震能量。
由于我对该领域的知识比较陌生,有许多专业性的内容不是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我认识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性,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受到相关的知识普及后,极大的引发了我对此领域继续探索的兴趣,我相信,我会通过更广泛的途径学习更多的知识,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农村民居抗震对策研究
重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郑杰珂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重庆乡镇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存在的问题,从专家参与设计房屋抗震加固方案、加强房屋抗震知识宣传教育、推广典型、加强村镇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农村民居 抗震设防措施
引言
重庆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东侧,属中强地震比较活跃的地域,1996年重庆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重庆地区的中强地震具有震源浅、烈度高、震害严重、易导致严重的次生灾害等特点。由于我市乡镇人口集中,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很大。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广大农村地区仍是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薄弱地区。因此逐步提高农村防震能力是当前迫切开展的一项工作,是加强我市农村防震减灾工作,统筹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1重庆农村民居防震设防应对措施
农居抗震设防历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我国在前十年确定防震减灾十年目标时,是以城市为重点,要求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当时农村的抗震设防工作没有提到议事日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地震对农村经济破坏的加重,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突出重点、全民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三大战略要求。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提高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能力,2007年重庆市建委、市地震局提出了全市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2008重庆市政府拟出台文件,要求按高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提高重庆市新建、改建大楼的防震标准,2009政府又安排300万元专款,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单位,开展农村民居经济实用抗震技术和农村民居巴渝建筑风貌特色研究,编制实用技术标准。目前区县的抗震民居示范工程已经逐步启动。
2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建筑(本文仅指不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居民建筑)建设的快速增长,居民的房屋结构也由传统的土坯或土木结
构逐渐改为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多数建筑在没有规范设计和规范施工的情况下就已建成,留下了不少的安全隐患。
具体问题在于:其一目前重庆市村镇建筑多由居民自己出资,在自有土地产权范围内建设,一般不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的基本建设管理范围,大多无正规设计标准,房主仅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依照自己拟定的功能、开间尺寸、进深尺寸、层高、层数等来进行建盖;其二施工方大多属无资质的农民施工队,工匠技能参差不齐。建盖过程中,凭建房农民自已的经验和感觉,甚至是错误的经验就把房屋结构建盖起来;其三建筑经费使用不合理,主要追求住房的高大、宽敞、明亮,在外表装饰上投入过多,在结构抗震上过分省钱,有的甚至不与考虑过房屋结构的抗震问题;其四是地基选择不合理,地基挖掘深度不够,处理方式简单,大多数仅在地面下50公分左右填埋碎石或片石,很少打地圈梁,基本没有加钢筋,多层建筑大多没有圈梁;其五是承重墙厚度达不到要求,有的砖混结构承重墙仅是l2墙,普遍存在砖木结构房屋层高超高,达4—5 m;其六是砂桨比例不合理,粘接强度差,建筑质量差,忽视抗震设防标准,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
从重庆5个乡镇民居的调查统计分析情况看:个别地区乡镇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逐渐富裕,房屋建筑情况相对好些,主要以混合和混预结构为主,采用了圈梁,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约占调查总数的10%;以砖混和预制结构为主的农家自建楼房,建房过程中根本未考虑抗震设防因素,施工人员技能普遍很低,特别是部分房屋的选址不科学,地基不稳定,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虽然这类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很脆弱,约占调查总数的25%;在有些偏僻山区的情况相对较差,由于经济原因主要以土木结构(土坯房)为主,少部分为砖木结构,房屋基本不具备抗震能力,约占总数的65%。总体上看,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十分脆弱,推广和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工作十分必要。
3推行民居抗震设防工作需加强的几项工作
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要在民居安全工程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其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要落实分管领导、责任到人。在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中不容忽视以下几个方面:
(1)专家参与设计,组织进行抗震性能房屋建设论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各种机构类型,给出当地群众经济上易接受的抗震技术措施和指导性建议。通过编制地区性房屋抗震技术标准和抗震构造图集的形式,指导村镇房屋建造,提高其综合抗震能力。
(2)少数乡镇政府对农居抗震设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干部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对推广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积极性不高,没有建立农居档案,心中无数,这种
现状对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极为不利。
(3)严把五关
严把选址关:严格规划选址实行统一规划、分栋(分户)自建.严格按建设程序审批。规划选址用地避开山洪、风口、泥石流、洪水淹没、风景区核心景区、地下采空区、高压输电线路等.并要求有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以方便生产生活;严把建筑设计关:住宅方案供农民选择使用,免费向村民提供住宅设计图集,住宅设计一般为二至四层,达到国家技术标准,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严把施工关:以镇为单位编制施工方案,组织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或持证T匠施工,杜绝无证施工,加强施lT安全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聘请监理公司或区质监站对农房建设进行监理和监督同时还建立了由镇村管所技术人员、村组干部、建房业主代表三方组成的质量监督小组进行质量监督;严把建筑材料关:凡进入施丁现场的建筑材料及构配件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凡不能满足技术标准的一律禁止进入施工现场。
(3)加强对农村建设工匠、农村群众的防震抗震意识的宣传教育。农村长期存在防震抗震知识不足,对建房质量认识不能到位,采用科学、灵活、及时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庄和农户,使广大农民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的自觉行动,增强市民防震意识。
(4)加强监管,保障农村民居抗震质量。把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工程审批、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管理环节中,加强监管,确保抗震设防质量。
4结束语
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加强农村民居防震减灾能力的一种基本措施。同时积极宣传,提高农民认识,让农民自主自愿参与是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做好抗震设防技术指导和服务是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陈东良,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工作, 高原地震-2007年1期81-81,76
[2] 罗书山,山地城镇防震规划初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1年4期起止页码:88-95
[3] 陈亚红,提高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措施,中国减灾-2008年7期:45-45
[4] 谭冠平等,云南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调研与加固,云南建筑-2007年3期
作者简介:郑杰珂(1980-)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项目管理,民居建设。
第五篇:乡镇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总结
我镇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在县委、政府、县农办和建设局的安排部署及业务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办、省建设厅、省地震局《关于报送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资料的通知》的精神要求,深入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损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镇
是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体,多种少数民族共居的边境民族山区镇,位于孟连县城西南部与芒信镇、公信乡、娜允镇和邻国缅甸山水相连,辖区国境线长73.88公里,共有4个村委会与缅甸接壤,占地面积53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1929亩,全镇共有8个村委会,105个自然村,116个村民小组,一个国营农场,共有7582户30262人,全镇地处低伟度南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3.2℃—23.4℃之间,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最低海拔500米,最高海拔2603米,山区面积为422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79.62%,2007年来,农民的均纯收入2148元,人均有粮437公斤。
二、创新领导方式,形成强大合力
为开展好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镇党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了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镇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城建所、农牧站、扶贫办、统计站及各村民委员会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党政综合办,同时配备了1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具体工作。由于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组成人员全力抓,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三、做好培训,提高普查工作能力
为了确保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我镇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我镇及时组织工作队员、各村委会领导及企业负责人进行为期半天的培训,并邀请县建设局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在培训会上,县建设局技术人员强调了这次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的重要性,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耐心地对工作队员讲解填写表格的要求,判断房屋结构标准,如何区别哪些是抗震性能低于6度的房屋等相关知识。培训还采用了问答式,工作队员不懂就问,技术人员有问必答,气氛十分活跃,共培训75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工作队员的普查能力。
四、积极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全镇共分12个工作组深入村寨、农户进行宣传、普查,向群众讲解这次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的目的、内容等相关知识,一家一户进行查看、询问、登记。全镇共普查农户5960户,23505人,房屋17466间,建设面积525580.72平方米,抗震性能低于6度的房屋2982户,234598平方米;需要加固改造的房屋2095户,178503平方米;需要拆除重建的房屋887户,56095平方米。特别危险急需加固改造的房屋64户,4971平方米;特别危险急需拆除重建的房屋77户,4370平方米。通过这次普查,掌握了我镇农村民居基础数据,认识到与我镇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较差的现状。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部分群众对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认识不到位,总认为地震不容易发生的侥幸心理。
二是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普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全镇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较差,抗震性能低于6度的房屋占比重数额较大,占50%。
四是群众自筹能力弱,修缮和重建房屋资金没有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