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科学教学中合作探究的有效性探索
[摘要] 现阶段,对如何有效开展科学课堂活动,提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已成为共同讨论的话题。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组成的,本人认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有效性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组成的,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适宜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有效探究不够,深度思考不足,合作效益差,使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师身心疲惫,学生收获较少。
本人认为,合作学习只有解决了过去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目标不明、分工不清、训练不够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团结协作,互助交流,耐心倾听,反思纠偏,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
一、精心组建合作小组,形成学生合作探究团体
建立合作小组不能简单地把几位学生就近按座位组合在一起,要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4~5名学生编排成合作小组,推选了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保管员等角色,明确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使每个人都有事情可做。这样既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及特长,又给组员提供互帮互学的机会,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公开竞争创造条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观察实验能力,小组成员间还要注意定期更换角色,使每位小组成员都能体验、体会到每个角色的工作和责任,切实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用科学,在合作中互相理解、支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的接触和合作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首先,从材料分发的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小组只发一份材料或几份不同的材料。这样在使用材料过程中,小组成员只有协调配合,才能共同达到探究目标。
其次,利用作业收交的方法树立合作探究意识,要求每一个小组指教一份作业,包括小组代表的发言,实验报告,作品或一般的书面作业,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上交的作业上签名,以表示同意这份作业的结论,并能解释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合理分工,互相讨论、争辩、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完成集体作业,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关心集体活动的思想意识和集体观念。
最后,利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教师每堂课或某一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评定,定期对学习小组评定汇总,对各个小组作出综合评价,个人成绩由小组成绩评定。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给与优秀组和星级组一定的精神奖励,如自制奖章,上光荣榜,发小红花等,激发各小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
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制作电磁铁,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动作最快。为了争做最快的那一组,每个同学都积极投入到学习、制作中。动作快的同学自动给同组的人当起了“小老师” “小助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不仅体现在相互帮助上,还渗透在小组讨论、协商、探究上。在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探究,并将竞争意识贯穿其中。很快地,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了有效的分工:你制作10匝线圈的电磁铁,你制作20匝的,你负责记录结果……整个实验过程显得仅仅有条,分工合作使得活动效率得到了提高。“比赛制作电磁铁,看一看哪组电磁铁力大”这一活动将学生的兴趣点推向了高潮。每一合作探究小组的四个人头碰头挤在一起讨论、协商制作方案,通过四人的共同努力,他们敲定了认为最精妙的方案,满怀信心地去向其他小组挑战。获胜组体会到了合作的优势,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扬言:“等着瞧,还有下次呢!”
三、把握合作探究时机,设计生动的合作性活动
把握合作探究时机,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当出现以下几种时机就需要及时把握:
1、探寻规律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去寻找规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同伴的启发下发现规律。此时教师要有耐心,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不要过早抛出结论。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才能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2、验证猜想时。提出探究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大胆地预测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如教学《有趣的沉浮现象》一课时,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活动时,然后再验证。最后让学生讨论:你闷是根据什么推测的?通过实验你又有哪些收获?
3、攻克疑难时。当教学中出现一些富有挑战性内容时,由于思维跨度大,开放性强,学生容易出现观点、意见不一,甚至争执不下的情况,这时仅靠个人力量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讨论中,通过相互启发,也许会顺利地找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争执和实践,澄清了是非,并渗透了“不被表象所迷惑”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的科学价值观。
四、适时适度方法指导,提高合作探究学习效率
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地指导。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控制者的身份,做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1、创设情景,诱导探究。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源于充满疑问的情景。因此,我们在提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材料时,要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职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去,伴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去寻求方法。
2、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深入到学生中。认真倾听并观察每个小组的活动,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如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学生在做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的实验室时,采用了串联的方法。可是由于电压的缘故,往往是靠近正极的一个灯泡亮,而另一个灯泡不亮,这时绝大多数的小组都认为这种连接的方法不能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对于出现这种共性的问题,我便引导学生从“第一个灯泡亮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电流流过灯丝)?” “整个电路有没有断路(说明电流同时也流过了另一个灯泡)?”这两个问题去加以讨论,于是在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下,这个看似难以说清的问题迎刃而解。
3、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学会说悄悄话;有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观点,要学会欣赏,并合理借鉴;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等。
总之,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的作探究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地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从科学的本质看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刘健智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张红霞
第二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伴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作为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由于学生的学科素质弱,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效的知识,是当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存在的重要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我将结合科学教学的现状,就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1.科学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农村小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2.科学教师素质不高,兼职科学教师多,教学方法落后,灌输多,动手实践少,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培养不足。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科学课往往是兼任或由一些老教师担任,兼任的教师有其他教学任务,往往没有精力去精心准备科学实验,往往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的满堂灌,许多实验没有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3.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这是农村小学的一个突出问题。科学设施奇缺当然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在做中学中,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做、主动做以及怎么做、会不会做。
三、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
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
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地区优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农村小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离大自然很近。许多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图画或是听介绍倒不如让学生走近自然,观察实物,或是自己动手实践、亲身感悟,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即学到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和现象的能力,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决定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所以他们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每堂课的前二十分钟,时间再长,他们往往会不注意听讲,精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使学生感觉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完成我们的教学认务,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课前准备,不仅考虑我们需要准备什么,还要考虑学生在课前需要准备什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听课,而且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也能较快地 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互动。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促
进学生最优化地、最可持续性地发展。我们要发挥农村学校的地区优势,结合科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好合理科学地 评价从而提高科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科学更加“科学”。
第三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如何让小学科学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邮编:413000 详细单位:修山镇花桥港小学 姓名:钟文武 职务:教师 职称:待定 联系电话:*** 详细地址: 桃江县建设东路9号
在教学过程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以来致力体现的核心理念。而完成教学任务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的过程。
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对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充分的了解(分析),包括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影响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各种因素;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以及学生集体对教学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调整课堂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协调教学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获取知识。
一、学生学情分析要落在“实”处
对学生的分析不外乎4个阶段:学期初学情分析、课堂学情分析学期末学情分析。学期初学情分析
在学期初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刚接一个新班时,教师通常会了解学生上学期成绩,了解学生操行评语,与相关教师了解班级大体情况,通过对学生已学过的教材的分析确定学生现在应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
课前学情分析
课前学情分析是在备课过程中发生的,就是教师通常所做的学情分析。教学论是从学生的智力因素与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准备性、自学能力、非智力因素几大方面进行分析的。教学前的学情分析应达到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以决定先要复习哪些学过的内容,选择何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等。
课中学情分析
课中学情分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不好操作的一个内容,需要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状况作出判断、分析,并及时作出回应,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直接相关。在教学中我尝试用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1)提问分析学情
由于课堂学情分析有明显的即时性,学生带给教师的信息经常在教师还没有办法作出分析处理时便一闪而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有意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来主动对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2)田野表格记录分析学情
课堂上,教师除了可以如上所述那样积极主动地分析学情之外,对那些一闪即逝,无法或还没来得及处理的学生信息该何时进行分析处理呢?质性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田野研究是一种非常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田野研究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课堂就是的田野,教师就是耕作者,最方便去真实地进行课堂学情记录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教师在课中分析时变被动为主动,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了解,从而帮助教师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学情分析
课后学情分析也是教师较为熟悉的,一般可以通过课后反思、作业分析、测验等来实现。课后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但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进行反思是非 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2)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处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
2.实验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科学中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充分发挥实验的“发展”功能。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根据书上设计是要准备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然后在铁丝上由学生粘火柴棒进行实验。老师在教学时就可对材料进行了处理。利用以前学具袋里的材料,把实验中的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而且火柴棒粘上去也更为方便,也不影响实验效果。另外,学生对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还会有他们的自己的创造。在交流实验方案时,有在金属棒上涂上凡士林的,有在金属棒上涂上蜡烛油的。基于这点,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了多种适合学生探究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超市式”材料区:有涂了蜡的金属棒、涂了凡士林的金属棒、没涂任何东西的金属棒等。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取实验材料,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必须仔细认真地考虑各种因素,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手段运用要落在“实”处 1.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要实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指出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师的许多讲解时间,而且让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有许多教师认为课件做得越华丽越漂亮就是一个好课件,实际上这样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降低了一节课的效率。例如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情境过滥的现象。如:“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件展示,放大镜下各种昆虫的图案:蝴蝶、蝗虫、蝇、蟋蟀等。学生一边看一边叫:真漂亮啊!这时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抢着回答:我看到了蝴蝶美丽的翅膀,蝗虫的大腿„„这些情境创设的盲目性不但冲淡了学生的科学学习,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它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单位: 姓名:
【摘要】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一节课是否能将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产生效率是科学教学的关键。促进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一节课是否能将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产生效率是科学教学的关键。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并希望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科学 教学 有效性 研究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科学课程改变了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能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较好地融合。可要真正落实“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核心”这一理念却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
科学课中,教师要对探究活动的安排和开展进行科学的设计,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笔者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大家共探讨。
一、探究氛围的和谐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所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科学课堂一定要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课堂中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心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并保持微笑地面对学生,上课过程中要充满激情,语调要抑扬顿挫,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尊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个性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共同研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被激活,使探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才成为可能。
二、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在科学课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材料的准备,可以说没有“材料”就没有“经历”。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水的浮力》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木板,小刀、泡沫塑料、钉子、铁质钩码、小皮球、回形针、橡皮泥、锡箔等材料,有些能浮的,有些能沉的,还有些既能浮又能沉的,还有一系列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材料和体积相等、重量不同的材料用来探究物体的沉浮的规律。这些有结构的材料集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乐于探究的环境。有时教师由于准备不充分,临时找一些代替品,就会无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比如摩擦起电,随便找块布代替丝绸,难以看到静电吸附现象;用碳素墨水来代替水彩墨水,就无法达到色彩的分离效果了。
每一堂科学课所要准备的材料是非常多的,往往准备材料的时间比上课的还要多。有些材料还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准备到。所以科学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随时进行一些材料的积累,并尽可能发挥出它们的作用,做到一物多用。比如一次性的杯子,筷子、吸管、塑料袋、气球等材料在科学课堂中大有用武之地。
三、探究内容的生活性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要强调科学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的基础。内容的生活性体现在探究活动是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而开展的,是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否乐于参加的。诚然,学生只要去参与、经历就会有收获,但是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结合学生活动实际的探究内容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我们的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有些探究主题活动的开展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是需教师要进行调整的。
比如三年级科学教材中,安排了养殖的活动,通过养殖蚕,来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比较短,生长过程中的变态明显,整个单元的课程设置就围绕养蚕,观察蚕的一生,归纳出蚕的周期。但是我们有些学校附近农村不养蚕,学生没有见过蚕,甚至连有些老师也没有见过蚕,更没有什么养蚕的经验了,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最多就通过投影、多媒体展示一下蚕的生长周期。试想这样的学习过程,又如何达成科学课程倡导的“科学探究”、“经历过程”的要求。科学教师面临这样的现状,不能束手无策,而要积极的处理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如开展养殖小蝌蚪、菜青虫等活动。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科学教师应当以评价参与者的角色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强化科学教学的评价意识。在有效教学中进行有效评价,在有效评价中进行有效教学,使教学与评价形成互动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理想教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理想教学,从而使理想教学与理想评价形成良性互动。
例如下面的例子:“你能勇敢地提出问题,真了不起!”、“再想一想,肯定能提出更好的问题。”、“你发言的声音真响亮,老师很欣赏”、“有的像科学家样子,真棒!”等等,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要与学生交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解疑,有时指名学生回答,有时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尝试解答,再全班交流。时间长了,渐渐地形成了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了鼓励学生发言,每堂课将各小组发言人用“正”字的方法统计,课后,给发言次数多的小组每人加一颗“星”,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发言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探究形式的灵活性
研究表明,在科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时,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收获更多。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各学生的特性,分组时要考虑每个组成员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要考虑各学生的层次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能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例如:在进行《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学生各小组有选择地方法不同,教师大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地方法,并且让不同的小组向全班学生介绍比较方法。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众多方法中最好地比较方法。很多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都讲今天最难忘的事就是科学课中比较水地多少。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是课堂生成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这些验证方案同样是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丰富、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空间。
不同的探究实验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参与同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小组所需的时间不相同,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多关注进度慢的小组,引导速度快的小组进行整理实验结果,如果不引导的话,必然有些小组在完成任务后注意力分散,关注一些与探究内容相去甚远的信息,对研究过程的体验和结果凝炼起到了削弱的现象。所以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又要处理好小组间时间的差异性问题。
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让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多加交流,减少教学的低效性,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为合理有效,为科学教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等
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宋秋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教育研究》2001.4
5、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12
6、江苏省淮阴中学 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2004年
7、沈坤华《把握合作学习要素,促进学生有效合作》《教学研究》 2004.8上
8、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研究工作总结 2005年12月
9、孙亚玲《国外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与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制》网络
10、黄小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1期
11、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12、沈小碚《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网络
13、沈 健《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性的探究》安徽省宣城市教研室2007年
14、蓝岳美《科学教学更有效》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网2007年
15、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年第6、7期
第五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让小学生更好的顺应社会发展,科学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科学教程,促使小学生培养创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根据小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展开实质性的教学,从而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兴趣;小组合作;规范操作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科学课程的关注度不够,一般采用“填鸭式”或“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如此,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等因素,很难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因此,新课改下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探索性极强的阶段,很难要求学生安安静静地在教室里听讲。因此,当代科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心里出发,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展开相应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玩游戏比较感兴趣,那么科学教师针对这一特性展开科学教学,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良好氛围。例如在四年级《声音的产生》教学活动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式,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安排全班同学做一个才艺展示的游戏,如果同学有特殊的才艺可以把学校里的音乐器材借来用用,给大家展现不一样的才艺,课堂气氛瞬间活跃了起来。此时课堂里传出学生们唱歌声;有学生敲打架子鼓的声音;还有学生弹奏吉他的声音,学生们陶醉在欢快的音乐当中。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认真思考,其中一位同学回答:“一个东西碰到另一个东西,就会发出声音。”教师再表扬这名同学:“非常棒,观察得非常仔细。那我们刚才唱的歌非常好听,这个声音是没有和别的物体相碰撞的,这有怎么解释呢!”学生们都在认真思索着,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地与同学讨论。最后,教师告诉学生们:“摸着自己的声带说话试一试,那是什么感觉?我们利用鼓棒敲打架子鼓的时候,手指弹奏琴弦的时候都会发出声音,这些案例有什么共同特征呢?”?W生们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利用小学生玩游戏的特性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还通过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倡导小组合作,培养集体意识
当代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导致学生性格比较独立、自私,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心理学家林格伦曾说:“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的功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比如在《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们观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教师安排四人一组进行观察,要求小组的成员协商安排其各自的职责。通过小组协商,探讨出一个合理方案,进行操作并记录相应结果。其中一个小组安排第一名同学挖取土壤,放入在收集器里,第二名同学在一旁仔细观察操作的全过程,以免有误差产生,第三名同学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以及实验结果,最后一名同学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实验结果的不同之处。四名同学各司其职,在操作中虽然产生过分歧,经过交流与分析,小组成员达成一致。随后,各个小组经过讨论,争先恐后的证明自己的实验操作是最棒的,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最后,有的小组证明土壤里水,有的证明土壤里有蚂蚁,还有的小组证明土壤里空气,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学生们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积极配合着教师的教学工作,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以及集体意识,保障了科学教学质量。
三、追求规范性操作,养成精细习惯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实验器材产生浓厚兴趣,将教师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步骤抛到九霄云外,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还耽误了学生的实验进程。有的学生虽然听清了教师的实验步骤,但是具体操作过程没有按照科学规范的进行操作,非常随意,甚至影响了实验结果。例如在教授三年级《把液体倒进水里》的教学活动中,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科学操作,了解食用油和蜂蜜倒入水中的具体现象。此时,教师分别拿出盛有食用油、蜂蜜、清水的三个试管以及两个烧杯。安排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验步骤,一步步操作。首先把试管里的水倒入两个烧杯中,之后把盛有食用油和蜂蜜的试管分别倒入这两个烧杯中。随后,学生们发现食用油倒入水中,会出现食用油附在水面的现象,把蜂蜜倒入水中,会出现蜂蜜在水中慢慢下沉的想象。然而其中一名学生由于没有仔细听讲教师的实验步骤以及没有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误把食用油倒入了蜂蜜中,出现了两个不同液体慢慢融合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求规范性操作不仅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养成精细的好习惯,促使学生的各个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总体而言,教师要实现小学科学的高效教学是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提高小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精练”出适合小学生的优质教学方法。与此同时,科学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小学科学高效教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林妙静.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3).[2]丁正吉.试论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6).作者简介:陈伟光,江苏省新沂市,新沂市城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