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研究》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研究》调研报告
从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开始,每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将有力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农村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我们把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校本培训的一个项目进行研讨。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性质,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地位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很多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够,仅仅是当作完成上级要求的教学计划而开设的一门劳动技能课,而学生更认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让其在学习其他课程的繁重压力中得到一些放松,完全将其当成了一门休闲的课程。这种思想就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信息技术课时一门可开可不开的劳技课。对于这个现象,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建立一个新的职业定位。教师不仅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而且应在教育信息处理、远程教育、课件制作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要较大投入力度,确保师资力量,还要加大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重视力度,还要让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再学习或者再培训的机会。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酌情增加课时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刚接手的班级,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交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了解后,一个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家里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而大部分学生对电脑只是听闻,还不曾接触。了解该情况并登记好,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而一周就一个课时的信息课,对于本来就对电脑接触甚少的农村孩子而言,时间真的是太匮乏了。如果能根据情况,酌情增加信息技术的课时,让学生在习得理论知识之余,还有更多的上机操作时间,这无疑将会大大的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三、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教学精神。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信息素养”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情感教育。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更深刻内涵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理性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文化内涵,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能自由地畅游于信息文化之长河。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再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四、采取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生打字时,我以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在竞争中,为更快地提高速度,学生主动地请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与人合作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参与合作成为可能。再有,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有效利用已有资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学生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有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除了要解决硬件问题外,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逐渐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确实,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如何更好开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我们好好探索与实践。
第二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伴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作为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由于学生的学科素质弱,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效的知识,是当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存在的重要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我将结合科学教学的现状,就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1.科学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农村小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2.科学教师素质不高,兼职科学教师多,教学方法落后,灌输多,动手实践少,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培养不足。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科学课往往是兼任或由一些老教师担任,兼任的教师有其他教学任务,往往没有精力去精心准备科学实验,往往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的满堂灌,许多实验没有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3.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这是农村小学的一个突出问题。科学设施奇缺当然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在做中学中,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做、主动做以及怎么做、会不会做。
三、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
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
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地区优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农村小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离大自然很近。许多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图画或是听介绍倒不如让学生走近自然,观察实物,或是自己动手实践、亲身感悟,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即学到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和现象的能力,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决定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所以他们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每堂课的前二十分钟,时间再长,他们往往会不注意听讲,精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使学生感觉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完成我们的教学认务,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课前准备,不仅考虑我们需要准备什么,还要考虑学生在课前需要准备什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听课,而且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也能较快地 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互动。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促
进学生最优化地、最可持续性地发展。我们要发挥农村学校的地区优势,结合科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好合理科学地 评价从而提高科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科学更加“科学”。
第三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松滋市涴市镇中心小学 李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圆满完成,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就结合自己本人这些年从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所获经验谈一谈。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备课。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同时,由于新教材知识面非常广,安排的教学课时却很少,我们必须掌握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从旧教材中解放出来,对教材大胆取舍,合理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必须有效控制。其次,教学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必须要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兴趣。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对学生有比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如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
二、深入学习,转变教学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虽然它的体系还不完善,对其教育规律的研究也较薄弱,但别的学科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我们也可以借鉴。所以广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深入学习,涉猎广足。此外,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问题,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体现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信息技术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信息技术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现实的和探索性的信息技术活动要成为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合理分组,培养合作意识。
农村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操作技能方面水平很高;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操作方面是一片空白。所以在上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种类型的小组,一种小组是把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在一起,他们在上课时可以取长补短,互相竞赛,学习情趣高涨;第二种小组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在一组,并在小组中选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各组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实践证明,这种分组合作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
小学每班学生都在五十至六十人左右,学生年龄尚小,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流动到各组去,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向老师提问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共同进步。
四、公正评价,反馈学生信息
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不足,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我认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课堂的评价有多种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使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最大的效率为佳。一是基础知识技能的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当前任务或作品中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二是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看学生作品的创意构思,包括是否新颖、美观,是否创造性地组合、利用了所学知识技能。这里提倡学生作品要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创意的作品。三是协作能力的评价,看一个组内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彼此的相互协作是否可以促进组内成员的共同提高。
五、课后拓展,及时总结反思
每节课讲完后,如果时间允许,需灵活安排一些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拓展的时间也要布置一下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既是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拓展,也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造条件。同时,教师也应写好教学反思。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每天都进行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我们老师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所以每节课后都要进行认真的反思: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妥当,如何对原教案设计进行及时修订等等,从而使教学方案得到不断完善,并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有效地整改措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中把认为对自己有影响的教学事件及其解决过程,或是学习名师的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我想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素质,也是保证实施有效课堂的重要措施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性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更高。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等待着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究
摘要: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性教学是20世纪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课堂教学理论,经过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较年轻的课程,但同样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能否培养好具有信息技术能力的新一代,这对我国国力的强盛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同时如何使每一节信息技术课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都是我们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目标之所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性教学
课堂教学
简单来说,有效性教学就是让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实施教学行为的理想结果,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运用各种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是达成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途径。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方法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曾听到这样的一个比喻:将一汤匙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会难以下咽;但如果把这汤匙盐放进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可以在享用佳肴时,不自觉地将这汤匙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学生是否爱学,乐于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往往与教师创设的情境有很大的关系。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都知道良好的学习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就可以了。
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有吸引力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情感。如在学习《用计算机画画》及《制作小板报》等知识时,我会从网上下载一些小朋友的小板报和画画作品,平时也有目的地收集学生的作品,在新生授课时先出示这些优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羡慕”一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我们也经常创设一种设疑的情境,用以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通常是以“发现问题→寻找方法→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先“卖一个关子”,让学生遇到问题,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引起悬念。“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使他们带着学习的内驱力而来,这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疑”会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想学”的积极的情感倾向,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习会更有效果。除此以外,讲故事、猜谜语、师生比赛等形式的情境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我就曾经试过利用学生好与老师分高下的心理,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表格处理——数据计算》一课时,以师生比赛计算学生成绩表的平均成绩入手,学生的热情高涨,轮翻争先与我比高下,还派出班上的数学高手与我进行比赛,其他同学对我们的比赛过程非常关注,在这个情境中学生无意中就产生了新旧知识的冲突,并且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要求进入新知学习。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从良好的情境创设开始,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
二、小组合作,优化课堂教学。
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有效进行需要达到五个基本的要求:第一,积极互助。学生们必须认识到要对自己以及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第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必须有机会相互陈述各自正在学习的内容。第三,个人担负责任。每个学生必须对掌握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承担责任。第四,掌握社交技能。每个学生必须进行有效地交流,尊重小组其他成员,合作解决矛盾。第五,小组合作加工。每个学生表达了个人的思维,再进行探讨,得出一个较好的结果。因此,对小组的评价必须是根据小组合作的程度,以及小组进步的程度。
新课标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形成一种群体的合力,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第二册的“网上搜索、保存信息”一课时,在教学了一些网页浏览、搜索、保存的方法后,就要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我会结合时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近来我国发生了几次地震,造成人员及财产的损失,学生是很有兴趣了解这些知识的,也很乐意去进行探究。当提出搜索这些资料时,小组成员都开始议论,我会让每小组中每个成员分好工,谁负责搜索我国的地震资料、谁负责搜索外国的这方面资料、谁负责搜索地震的成因、谁负责把搜集的资料合起来,形成一份小板报。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就不会造成重复搜集,浪费资源的现象。
再如在学生学习《用计算机画画》的单元时,当进行到《创作画画》的一课,同样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我校电脑室是六张电脑台组成一个圆形小组的结构,学生会在物理上已形成了小组的形式,这更方便他们在小组内移动、交流,在同一幅画面上进行构思、绘制,各个学生分别画出自己有特色的一部分组合成一幅作品,这可以让学生在共同的创作中懂得相互协作、相互欣赏、相互包容,提高小组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评价,促进共同提高。
卡耐基曾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也有位教育家说过:“给我一点阳光,我会很灿烂”。懂得欣赏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一定的助力,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反面的评价,都对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意义,正面评价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反面评价也会促进他们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的主体是可以多元化的,客体也可以多元化。可以老师评价学生;可以学生评价学生;也可以学生评价老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让教与学共同提高。
老师评价学生,应多以激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赞美中成长。还可以以不同方式、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老师口头的评价,可以用“你真是棒极了,你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你真是聪明极了,你很善于思考,真有见解。”“你的知识太丰富了,老师以你为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符号或声音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学生在使用CAI进行练习时,画面上出现鲜红的“√”,又或是热烈的掌声,这对学生的情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使用教学更有实效。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评价学生,让学生以同辈的角度接受评价,这会有不同于老师评价的效果。例如教学“计算机画画”、“小板报制作”等的课程时,学生完成任务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自己作品哪里比较满意?哪里有待改进等,也可让同学互评:从别人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别人的作品又有哪些不足等。评价的同时审美观、审美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四、利用软件,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有着本学科的的优势——有充足软硬件方的支持,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还有各种教学软件,以及网络教学,以这些媒体的交互性,给予学生一种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
学生对计算机及各种多媒体软件的兴趣很浓厚,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加强使用。而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喻教于乐,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他们不知不觉间掌握应学的知识与技能。比如在进行键盘练习时,一般都是比较枯燥地进行打字练习,把键盘分成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步练习,再加上部分条件好的学生在家中已使用过电脑,但在家长不正确的指导下,指法已养成了错误操作的习惯,再有部分学生未接触过电脑,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利用“金山打字通”等软件的辅助,尤其是软件中的游戏练习,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了指法,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比我们不断的说教有效多了。
还有《信息技术》第二册的汉字输入模块的学习,历来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内容。要么打一下课文,又或打下诗词,学生没有什么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利用教学软件,比如QQ聊天软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聊天过程中学习,不仅加快了汉字输入的速度,还加强了语言的交流方面的技巧。
再有利用网络的作用,结合课本内容,在网上下载相应的资源,或与电脑公司合作,制作一些应用系统,比如投票系统、祝福墙、反馈系统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实际地看到同学们的一些操作或反馈,锻炼他们的同时,又能让他们懂得欣赏别人的成果。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作用我们有目共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电脑教学要从娃娃抓起”这一口号我们记忆犹新,从小加强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的水平,这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让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在他们的心中植根,从而培养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舒:“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南京师大学报》”,2007.2 [2]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2006.8 [3] 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2004.11 [4]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年第6、7期
第五篇:《农村小学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略读课文有效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山市神湾镇神湾中心小学廖桂香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二年级就穿插了略读课文,到高年段,略读课文所占的比例与精读课文基本相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优秀教师对略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他们在课堂上的智慧,对略读课文准确的定位以及所使用的教法学法令我们神往,有些教师将所学到的知识、技巧依样画葫芦般的搬到自己的课堂,却发现根本不适合本班学生使用。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更多的语文课堂还是那么枯燥乏味,担心学生应付不了每单元的测试及期末考试,忽略了略读课文的特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精读课文大相径庭,于是出现用两课时教略读课文,进而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现状。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孩子,由于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投资的意识不强,很多孩子接触到的语言文字就在一本教科书上,所得的非常有限,语文素养的提高相当缓慢,这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距离,长此以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得不到提高,并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略读课文就是供教者指导学生学会概览文章大意这样一种阅读方法的文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获得发展,教师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有经验的积累。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师生有观点的碰撞、智慧的生成和情感的交融。
(二)相关支撑性理论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效教学,一方面是有效学习。
国内专家如钟启泉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有效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它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活动进而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对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以教师的略读课文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来研究略读教学的有效性,找到一种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我校当前略读课文教学的现状
一方面,老师们普遍认为,人教版教材中的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对于缺乏课外阅读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甚至好些同学无法在课堂上将文章读通读顺,因此感觉略读课文用一课时教学时间明显不够。同时课后的生字要求会认,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词语的考核却频频出现在单元试卷及期末试卷上,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得将精读课文的教法迁移到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来。
另一方面,学生课外读物缺乏,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读本的投资,甚至认为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不但不给孩子买课外书还禁止他们读,令孩子们的阅读资源局限于一本语文课本。枯燥的课堂,单一的读物令他们对阅读失去兴趣,理解能力差,写作水平低,语文的综合素养得不到发展。
(二)“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策略研究
以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为载体,研究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做到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通过一课多磨,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讨方式探究略读教学的科学性、有效
性。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走进文本,研读教材,预设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吃透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作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
2.把握好课堂上教的度,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能做到的事情绝不代庖。
3.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4.不求全求深,争取做到一课一得。
5.争取家长及学校的支持,给学生提供课外读物,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总结及改进。
调查研究法: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有效化的相关理论,广泛汲取别人的研究成果;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程度,及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经验总结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关材料,总结经验。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2.6――2012.9)准备阶段。走进课堂,了解本校略读课文教学实况,找出略读课文教学低效的原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该课题的情况,结合我校的实际形成立项报告及初步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2.10――2013.3)行动阶段。根据前期的分析,了解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教学有效性”的原则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及时反思、总结、改进并作好详细记录,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
第三阶段:(2013.3――2013.4)结题阶段。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整理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五、预期研究成果
教学设计、课堂录像、案例分析、研究论文,预计2012年4月底完成。
参考文献: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