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改写作文(5篇范例)

时间:2021-01-30 08:2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曹刿论战》改写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曹刿论战》改写作文》。

第一篇:《曹刿论战》改写作文

《曹刿论战》改写作文3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改写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改写作文1

田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都在土地上洒着自己的汗水。但是却出现了与这幅景象极不和谐的一幕。在田旁的大槐树下,一个年少英俊的小伙子正懒在那儿,望着田里工作的农民发着呆。“曹刿!”远处传来了厉声呵斥。一位老者从树后跑来,提着拐杖,似乎准备打人。“父亲,别打!我们要大祸临头啦!”老者为他的这番搞得摸不着头脑。周围的乡亲也都被他的这番话吸引了,放下手中的活围了上来。曹刿低下声音跟乡亲们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乡亲们一听都嘲笑地对他说“那事是你管的吗?那都是王公大臣们的事,与你又何干,真是狗拿耗子。”曹刿抬起头,眼里露出几分高傲,对众人说“那些当官的,有几个有能耐?他们都是些目光短浅的鼠辈,岂能保卫国家?”于是他大踏步地向王宫走去......“报!有一位自称能帮助打赢齐师的人求见!”庄公一听,立即从坐榻上跳了下来。马上把曹刿请到了跟前。还没等庄公寒暄几句,曹刿就问:大王凭借什么来作战呢?庄公答:那些贵重财物与好吃的美味,我可从来是不会独享的,都要与他人一起品尝,俗话说独口不香众口香嘛?我效仿贤人所为,我想上天一定会助我成功的。曹刿轻蔑地说:你的这种赏赐要是没发放妥当,他们也不会服从你的?神还会帮助你吗?庄公定了定,说:在祭祀神灵的时候,我向神献出的东西从来都不虚报,扎扎实实地告诉神灵,这还不够吗?曹刿并没有被庄公的雄辩所吓到,而是又严峻地回驳了庄公:小处守信用,不虚夸,神灵根本看不上眼,哪还能保佑你呢?无奈的庄公只得提出最后一个条件:我和我的属下都很忠于职守,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都查明白,但一定根据实情来判断。曹刿听到这个条件才放心地点点头。临走时,他告诉庄公,当庄公要作战时一定要带上他。回到家,曹刿便每日坐在窗前观望庄公的使者的到来,乡亲们都十分奇怪......

《曹刿论战》改写作文2

我一直很敬佩曹军师,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印象深刻,对他那么信服是从那一场战役开始的。

那一年是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就要向我鲁国进攻。我出于无奈只能应战。可我知道自己没有丝毫军事才能,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来做我的军师。所以我想,此次出战只必定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非亡不可。那时的我已绝望,只能埋怨上天待我不公成心和我作对。可就在这绝望之时,一个自称曹刿的人请求拜见,于是我便热情地款待了他。听了他的一席话后,我深有感触:最终能够称王之人,必定是一个取信于民的`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百姓既是臣民,也是父母,忠于父母可谓孝,又怎能不受百姓爱戴呢?曹先生让我作战时别忘了他——这可是我最乐意不过的事了。真是寻求仙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乃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

次日,我们便一同乘车奔赴战场。面对齐军的众多人马,经仙师曹刿指点的将士们丝毫也不畏惧,矛盾具备只等令下。我激动不已,正要下令。军师立即阻断:“不可。”他看起来是那么胸有成竹而又神神秘秘,竖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咚——咚——咚——”齐军鼓声未落,军师下令“鼓——”“咚!咚!咚!”这鼓声似乎比往常的更加雄厚有力,蕴含着什么。接着,我们便带领着军队冲向必胜的战场。战马、将士都变得异常勇猛。终于,齐军知难而退了。我正要下令去追,又被军师阻止了。他俯身看看,抬头望望才说:“可以追了。”我们才去追击齐国军队。

齐军已败,但对于军师战场上的言语我很不解,于是便询问他原因。他缓了缓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鼓舞士气;第二系击鼓,士气就有些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士气低落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从精神上就打败了他们。大国往往是很难琢磨的,我怕其中有诈,可看到他们撤退时车轮的痕迹错乱,又见他们的军旗倒下,心中才有底去追击他们。”

从那之后,我从心底佩服曹刿,他成了我的军师,我答应他永远忠于百姓,善待百姓,民重君轻!

《曹刿论战》改写作文3

春秋时期是一个战乱纷飞的时期,齐襄公在城里做了许多坏事,城里危机四伏,公子小白与公子纠都想离开齐国避难,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跑到莒国,公子纠出跑到鲁国。这一年,齐国的大臣杀死了齐襄公。又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元前685年,齐国的大臣又杀死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争夺君位,但公子小白抢在前,做了齐桓公。但是鲁国仍然想派公子纠回国,不过他们多次都失败了。后来齐国迫使鲁国杀死公子纠,又以鲁国参加了齐国内政,于公元前684年对鲁国进攻。

这个消息传到了鲁庄公的耳朵里,他准备全力应战。曹刿打算进谏,在进宫的路上,他的同乡说:“大臣们会谋划这件事的,又关你什么事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会深谋远虑。”于是进宫里问鲁庄公。曹刿问:“你能凭什么战斗?”庄公说:“衣食这种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他们不会听你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了解清楚,也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对百姓锦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仗。那如果打起仗来。请让我和你一起去。”

经过一些准备,鲁国军队整装待发了。看着对面奔来的齐国军队,鲁庄公马上要击鼓进军。曹刿急忙阻止着说:“还不行。”齐国军队见状,多次打鼓。曹刿一听,心里有些得意,便叫庄公:“可以了。”庄公击鼓。齐军无心再应战,便撤退了。鲁庄公又想追击,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仔细看了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看着齐军的旗帜。又有一股得意的心情涌上来,便与鲁庄公说:“可以了。”齐军更是吓到丢下旗帜跑了。”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询问曹刿为什么这样做。曹刿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擂鼓时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时士气已竭尽了。敌方军队士气竭尽而我方士气正盛,所以能战胜他们。齐国是一个大国,难以猜测,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远望过去旗子倒下了,他们真的败走了,所以就下令追逐他们。”

第二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一、原文填空

1、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取信于民)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正确。

5、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

6、曹刿根据“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做出了追击敌人的决定,这样做的原因是:。(限四字应为:)

7、我们常引用《曹刿论战》中用以强调作战要鼓舞士气的成语:。

8、文中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9、《曹刿论战》中交待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

10、曹刿阻止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二、问答题

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简要分析。

4、二、三段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第三篇:改写《曹刿论战》1000字作文

改写《曹刿论战》1000字作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君王齐桓公为建立威信,以我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进攻我国。国王鲁庄公被迫出兵抵御。曹刿是个有爱国之心的农民,听到这一消息后,便请求见鲁庄公。曹刿的同乡对他说:“国家大事就让那些吃肉的有权位的大官们去谋划,我们平民老百姓,只要耕好地,守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曹刿却不听劝,说道:“那些大官们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思虑眼前利益,宫廷虽意见纷纷,良策千条,却都不能深谋远虑,这样仗就一定会打输。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国难当前,我们身为鲁国人名又怎能不管呢?”于是,曹刿经历许多艰苦,终于见到了鲁庄公。

见到鲁庄公后,曹刿问:“敢问大王,您凭靠什么条件作战呢?”鲁庄公思虑了一下,说道:“吃的穿的等这些养生的东西,我都不敢一个人独自享用,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皱了皱眉头,不太满意地说:“这些只是小恩惠,您分给了大臣们,而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民们却没有得到,就不可能与民同乐,人民也不可能在打仗时配合您,听从您的。”鲁庄公肯定地点了点头,又说:“在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这三牲,还有玉器和绸帛,我都不敢随便地改变旧制,不敢虚报数目,祭神时用的祭品数也一定如实地上报给神明”曹刿又摇摇头,说:“对神明不说谎话,这种有限的诚意,小小的信用一定不能受到神明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不可能会保佑您打胜仗的。”鲁庄公开始有点急了,说道:“大大小小的要打官司的案件,即使我无法将每一个案件都明断清楚,可是,我都一定是本着忠诚负责的态度按照实情来处理的,这回总行了吧!”曹刿微笑着点点头:“恩!段案时明察秋毫,这倒是属于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您能这样有诚意,就一定可以获得民心,得民心,战争就基本上有了胜利的可能。恩!如果您做到这样的话,倒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那时,恳请大王能够让我陪您一同前去!”

终于到了作战的时候,曹刿果然与鲁庄公一同上了战场,并同坐着一辆战车。曹刿很自信这次能够战胜齐国,因为在战争前的时间里,庄公一直都是察狱以情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的战场是在长勺。庄公拿起鼓槌准备击鼓宣命进军时,曹刿阻止道:“大王,现在还不可急邃进军。”鲁庄公十分疑惑,但还是听了曹刿的话,因为他相信曹刿是个治国能士。等到齐国军队三次击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了,大王!”最后,齐军大败,齐国的败军们个个丢盔弃甲,狼狈地逃走。庄公高兴极了,兴奋地准备赶车追逐,曹刿又阻止了,说:“大王,危险,您还不能这么做!”说罢,他便走下战车,先俯下身子观察了敌军的车辙轮迹,然后又从容地登上了车坐前的扶手向远处望什么。这举动使鲁庄公更加疑惑了,疑惑之余,鲁庄公又听到曹刿说可以追赶。于是,鲁国军队驰前驱逐消灭了齐国的军队。

长勺之站胜利以后,鲁庄公为解开疑惑便问曹刿之所以“两可,两不可”的道理。曹刿说道:“在战场上,双方对敌,就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战争决策者来说,或攻或守,需要掌握适宜的时机。而作战一事,主要靠的是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勇气。所以我军先退让一步,避开对方的锐气,然后争取有利的时机,由被动地位转化为完全主动的地位。因此在齐军们第一次击鼓时,他们士气振奋,满腔热血。而再次击鼓时,军心疲塌,士气衰减。等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已经军心怠惰,士气尽竭。而我军才第一次击鼓,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涨,对方刚好士气衰竭,敌疲我打,因此我军方得以一鼓作气攻克阵地。敌方是一个大国,虽然被我国打败了,但也要设想到最不利的可能,不能够轻率行动,避免遭受埋伏的袭击,但也不能消极等待而错失良机。因此我观察了敌方战车的车辙,见车辙纷乱,而远望到他们的奎旗东倒西歪。所以,我当即便判定了他们不是诈败,因为如果是诈败的话,车辙就会比较有章法,不会如此纷乱,奎旗也不会那么东倒西歪,所以我决定驱

车追赶他们。”鲁庄公听后连连称好,对曹刿赞赏有嘉,后封曹刿为鲁将。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长勺之战”。

第四篇:《曹刿论战》教案

盐城市腾飞路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4.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了解文学常识。1.《左传》简介。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 6 盐城市腾飞路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3.关于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划出停顿,并注出读音。

2.学生自由阅读,要求能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错读,不断读,不漏读。

四、检查朗读情况 1.正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下视其辙()夫战()登轼而望()牺牲玉帛()....彼竭我盈()()望其旗靡()...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子

指名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疏通理解课文第一节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相互讨论交流,疏通课文第一节,理解课文。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是邻国。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怕遭牵累,想出奔他国。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奔莒国(今山东莒县一带);齐国大臣杀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子纠避往鲁国。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将要抵达边境的时候,先期到达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派兵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鲁军被打败,公子纠被逼死。当时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己的威风,建立威信,便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之长勺。

2.教师指名学生逐句翻译课文;集体帮助修正、补充注解、翻译课文。3.教师指点,让学生划出重点字词,记录讨论理解的内容。4.师提问:

(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

这是一场齐国发动的恃强凌弱的战争,鲁国并无充分的准备,而庄公却决定立即迎战,这时形势十分危急。

(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衬托曹刿的爱国。

(3)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

/ 6 盐城市腾飞路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六、拓展迁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节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参与。)(2)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3)战则请从(跟随。)(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不是。)..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B)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附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百姓赞同(政事)社会就会安定,百姓辅佐(君王)国家就能富强;百姓非议(政事)天下就会危险,百姓反对(君王),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有的人们不良善,徒然相怨在一方。如果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国家却不灭亡的情况,3 / 6

第五篇: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

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④、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2、合作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⑸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公将鼓之(击鼓)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2、学生归纳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四、反馈训练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明确:长勺之战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⑵、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⑶、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⑷、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讨论的问题:

⑴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⑵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⑴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⑵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 5 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4、引导学生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蓸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蓸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四、梳理与反馈

1、梳理

①脉络梳理 ②全文主旨:

③写作特点概括

2、反馈

①、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②《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 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战例:

五、课堂小结

1、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后,曹刿的英雄形象以及他的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此有何感受,或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谈一谈吧。要求:题目自拟,300字左右。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下载《曹刿论战》改写作文(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刿论战》改写作文(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曹刿论战学案

    21《曹刿论战》学案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填空。 本文选自《 》,相传是 时期的 所作,是根据 史编写的 (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 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1.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无答案) 作者:yaping 作者EMAIL:hyping666sohu.com 《曹刿论战》练习题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遂逐......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2007-12-14 16:32:48)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 远谋 曹刿论战 长勺之战 败绩 鲁国 《曹刿论战》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

    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

    曹刿论战练习题

    1、 曹刿不顾邻人的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2、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 情 。 3、 鲁军发起反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

    曹刿论战练习题

     2013年·山东泰安】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8分,每小题2分)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