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读书的美文赏析
【篇一】
几十年前,我请了终生的家庭教师,她是我的知心朋友,我每天放在枕边那就是一本书,至今,我已快过古稀之年了,这本书仍没有读完。人生就是一本书,每一页都是那么精彩!但人生这本书,未必人人都能读懂。她是我的老师,是心灵的港湾。帮我渡过了一道道难关,特别是在我青春年少之时,没有书、也没有我今天敲击着键盘坐在电脑前与博客上的文人墨客、良师益友们沟通交流。想想童年的我辍学在家,由于家里贫困,而且又过早失去母亲,我只有代替了母亲的角色,既当姐姐又当妈根本没有时间去念书,每天像陀螺似的旋转,看到同龄的同学放学我好羡慕!此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一个人的命运,风雨之中、用心感悟。我接受了这个命运,但是违心接受夜不能寐,泪水湿透我的衣襟,自己暗下决心要去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趋于家里的实际困难不可能让我如愿以偿,我明白与父亲商量也不会有结果,只好像陀螺一样每天井井有条的忙乎家里的一切,包括照顾弟弟妹妹,此时的我也就11岁。
往事堪回首,未来不是梦,就这样在家整整休学了两年,两年中我请家庭教师,(书)用父亲给我的零用钱我去看书,借书、钱攒多了就去买书,文化课知识由大哥帮助我复习。(大哥做教育工作的)这样既能照顾弟弟妹妹,也能满足我读书学习的渴望,从三年级休学一直同步跟着同龄的同学并肩同行,自学读完了小学四、五年纪的文化课知识。有句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小小年纪的我好像成熟了许多。
自己常常暗想,若是不读书没有文化将来怎么走入社会?在家难道当一辈子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那成何体统?
读书能陶冶情操也能增加智慧,更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本身的修养气质与读书密不可分呀!我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读书改变不了我的命运。读书是件非常艰苦而枯燥的脑力劳动,没有毅力那就要半途而废。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即便不理想起码我尽力了。我不怕失败,继续拼搏!一个人必须要有原则和骨气!
今天想想;
这是;
人,精神中最可贵的元素。否则;
一个人活着就失去了意义!
后来继母的到来我复学了,(青春连载有我详细的叙述)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我系统的读完了小学、中学,(中学基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要想扎实的学到文化课的知识,我用三哥读过的文化课书本继续自己自学文化知识,我的梦想是想读到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现象这种梦想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我没有任何理由去逃避现实,只有;
顺其自然···后来跟随着学校安排我奔赴太行山贫困的山区去搞创业建设,当时带队的领导没有较深的文化知识,大部分都是退伍军人,比我们大不了几岁要想求得真才实学那真是;
难上加难!
当时我就想,人不读书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以躬耕不辍的精神还是坚持努力读书,人生本来就是一本书根植心里永远也读不完!而我面对着生活越来越倔强!回想已逝去的时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我的梦想在哪?我怀抱这几十年历史的厚重,退休以后的生活更要充实,现实就是这样,自己的孩子已经成家,孩子也很敬业,家庭也很幸福,现实的丰盛未来的虔敬感动着自己,写下留言,留下这段楔子---
童年烂漫的旋律
我们还要过六一
唤醒童年的记忆
流逝的岁月
失去了学业
我并不后悔
仍溢出甜蜜
读书伴随我成长
圆梦是我的希望
儿时,期盼圆梦
那是滚动的梦幻
书是我一生伴侣
几十年仍没读完
在那艰苦环境中我继续读书,寻求书中没有学到的知识,最后终于圆梦!进入了高等学府(天津师范学院)进修学习。毕业后、做了一名受人尊重的职业、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太行山的岁月一干就是十几年。领略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伟大,一名园丁浇灌了数十名幼苗,真正长成了一株株的苍天大树!
我的博客已经近七年的时光,感谢我们的相遇,给我的人生多了一份感动!感谢相知,让我的余生多了温暖和明媚,感谢有你,有她/他、有我们大家、我的余生多了众多的生动!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丰盈了我们的人生!几十年我品味出;
读书,给我岁月的书笺上沉淀了馨香,生命的泉水荡涤着我的心灵···
【篇二】
有一种美,美得彻底,美得纯粹,那是一种来自灵魂的美。一个人不是因外表的美丽而美丽,而是因灵魂的高尚而高尚,拥有灵魂之美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通向灵魂之美的路有多条,其中一条必经之路就是——好好读书。
哲学家吉尔伯特与史密斯有过一场关于人的争论。吉尔伯特讽刺人类不过是剃净了毛的猴子。史密斯反驳说,人类会著书,会读书。人类能将心灵的精华诉诸文字,流传后世,也只有人类,才能阅读先哲的智慧,从中获益。换言之,是读书让人类成为万物之灵。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读书就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哲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你的眼睛、你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你读他们的喜怒哀乐,读他们生活的沧桑,从中读懂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书是陪伴人一生的良师益友。一本好书,往往是作者一生的心血才情所寄,潜心读书,犹如知音携手,好友促膝,相见欢悦,倾心晤谈,共度美好人生。
一书一世界,一字一菩提。书是一扇美丽的心灵之窗,闪耀着智慧之光,通过书,可以看到世界的奥秘,人生的快乐和忧伤。书是神奇瑰丽的彩虹,感知美、神秘、光亮,给人灵感。与书结缘,注定就会与幸福结缘,一步一步迈向人世间最美好的境界。书海遨游,采撷思想精华,揭示自然的奥妙,把握社会本质,体味人生的意味,洞察千变万化的社会,识别真善美假恶丑,人生境界就在阅读中得到升华、超越,读书人自然会拥有空明豁达的幸福心境。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读书的过程,就是塑造灵魂的过程。书香蕴心香,读书能让人沉淀浮躁,远离尘嚣,放下名利。在庄子“藏天下于天下”的虚静空灵中,在一片青竹翠柏下,用一颗慈善心,包容世态万物,超越人生博弈,聆听纯净的天籁,细数花瓣上露珠滴答的声音。落花无语,人淡如菊。这种人生,何其美丽。
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必定是有修养,有道德,懂科学,善交际的人。那么他的人生过程必定是成功、快乐的。爱读书的人一定爱自然。自然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返璞归真。读书人往往把生活读成诗,读成散文,读成小说。对生活,真心投入,用心欣赏,心里充满着美好;
对世人,不装腔作势,不趋炎附势,总透着一身的书卷气。
读书丰富人生。人之有书,好比树之有根,本根厚重则枝叶繁茂。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深度与广度。读书能让人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只有勤读书,多读书,才能让人生变得充实多彩。莎士比亚说:“生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如果说人生如画,那么书就是那鲜艳多彩的颜色。如果说人生如海,那么书就是那呼啸奔腾的江河。如果说人生如山,那么书就是那绵延不绝的山峰。
读书可以养德。古人云:“不读圣贤书,难有圣贤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英国萨克雷说:“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增长才智和陶治心灵。”读书使人品行端正,志趣高远。
读书可以成就人生。拿破仑说:“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令人遗憾的征服,就是对于无知的征服。”杜甫《柏学士茅屋》诗曰:“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苏轼诗曰:“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意思是用坏的笔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读书能让愚者变智,落后变先进,平凡成伟大。实践证明,优秀文化是个人修身养性、保持操守的最佳药方,也是成就不平凡人生的基础。“饭不可一日不吃,觉不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以读书学习为人生信条的毛泽东,之所以能从韶山冲一农家子弟成为中国革命领袖,他对读书的痴狂和热爱是一个重要因素。读书是提升个人能力素质、创造工作佳绩的“催化剂”。当今时代,知识大爆炸,新信息海量递增,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本领恐慌”,不重视读书,不善于读书,必将难以胜任岗位需要,最终被时代所抛弃。读书就好比一个高速便捷的“素质银行”,只要勤于储蓄,就能收获一次又一次的喜悦。人们常说:决定工作成败的是效率。通过读书,可以从中学到科学高效的工作经验、思路和招数,使工作更有效率、更有胜算。
与书结缘,让书成为心中的一泓清泉,如夏天的清风,如久旱后的甘霖,给我以真趣,赋我以真情,教我以真理,引领我走进属于自己的人生殿堂。
【篇三】
“你现在的气质里
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捷径,是尽可能的多读书。其实不然,书读的再多,如果不够精、也只是空中楼阁,看起来很美,根本无法从中汲取精华。
人生最大的捷径,不是读得多,而是多读大师的经典作品。只有经过岁月捡炼,经久不衰的作品,才能真正滋养灵魂,赋予生命以意义。
14位大师经典巅峰之作
极好的文字,赋予岁月以重量
这套系列丛书一共有14本,汇集了朱自清、鲁迅、沈从文、徐志摩、巴金、矛盾、林语堂、郭沫若、胡适、老舍、汪曾祺、贾平凹、宗璞、季祥林的经典作品。
大师写的文字,真实,动人,洒脱,别致。字里行间,通透到内心。如此经典之作,才值得一读再读,因为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百花散文集》里的很多精彩文集都被《朗读者》的大咖们朗读过!足以见得大师的影响力。
我们都惊艳于董卿在《朗读者》里表现的知性大方、出口成章。但这样的气质又怎是一朝一夕就
炼成的!那必是经过大量阅读大师的经典作品,才成就“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读大师的经典作品,才能真正滋养灵魂。
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很多小孩子一到写作文时,想到的是作文参考书!但参考书对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其实不大,而且破坏了孩子天然的语感和基本的语言能力。
作文参考书:她穿着绿色的上衣,修长的双腿上穿着一条灰色的裤子。她长的很美,眼睛像天使一样......大师沈从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同样是写遇见,参考书与大师的高下就立竿见影!只有成为经典、历久弥新的文学作品,这些书里的好文字才会自然而然流淌到孩子的作文本上。
培养孩子的气质
如果只能送给孩子一种礼物,一定是大师的文学。
大师用毕生的智慧,讲透修身、养性、处世之道。深深影响了蒋勋、柴静、韩寒等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百花散文集》,大人读了,可以把生活看得更透、活得更从容。孩子读了,不仅提高文学修养,更能学会用美的眼光看世界。
培养孩子语感
《百花散文集》里看似平淡闲笔,却透溢出浓浓的人生哲理。许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思考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感知力,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力。
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又能百读不厌,每次重读,都能得新知。
把刷朋友圈的时间省下,读这几本大师经典文学作品,与有趣的灵魂,在书里相逢。读过的书,终将成就你自己。
【篇四】
一个人的素养
是言行得体,举止得当
行有度,止有法
如兰在幽野,如梅浮暗香
浮世与书相伴
也许能触摸最真实的自我找一个院落
读上一段清心文字
无关利欲,只问真情
书卷之间
便是安栖身心的驿站
人的素养是长出来的你走过的每一段路
写下的每一句话
做过的每一件事
都蕴涵着你的书卷气
书卷气,是最高的素养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长出来的儒雅与风度,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显现。一个人的素养往往由生活价值决定。生活价值在于你相信什么,你追求什么。人,应当为理想而活,无问西东。这个世上,永远不会有人拒绝知识,阅读无疑是最好的方式。阅读意味着什么呢,它就是让你在生命的春天里,不断地去播种,此后的每一次耕读,都是为了让生命枝繁叶茂,更重要的是让个人和整个民族都有气质。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一个人气质的评价:“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人若有书卷气,便消除了各种粗俗之气、不激不傲、不卑不亢;
人若有书卷气,便增加了静雅之气、清澈灵秀、落落大方。书册之间,似乎一面关照自我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是至真至善至美之气,也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追求。阅读往往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以阅读的名义,让生命美容。长此以往,则自生一番书卷气。
当下的真实情况,是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这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积累,可是这毕竟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精神领域才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面貌。世相繁华之下,不乏灵魂空洞的人。世人都太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静静的汲取知识,涵养气质。
这个时代,不喜欢阅读的人,只会被时代抛弃;
喜欢阅读的人,意味着拥有思辨能力。这何尝不是一种气质与素养。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一个手机占据我们大部分的时间,然而那些“心灵鸡汤”并没有真正的改变我们。而很多投机取巧之人,在向我们兜售他们的认知和成功之道,这无形中为这个社会增加了焦虑因素。
倾听心声,触摸最真实的自己。抛弃利欲,回归本心,这是对生命最透彻的理解。先人说:“惟书有色,艳于西子;
惟书有华,秀于百卉。”藏书在架,会心阅览,久而久之,自生一股书卷气,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将于无形中改变。人总是要过精神生活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赏。书,让我们殷实,让我们灵秀;
阅读,让我们谦逊,让我们博大。以书自养,它回报你的,将是有别于常人的素养。
书中有天地,文章通乾坤。你读天,天给予你高远,你读地,地给予你厚重。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丰饶的精神世界,它就像生命中的一缕光,让我们不至于在黑暗中迷茫,以书卷气照亮民族之光,我们便会抛弃世俗的评判标准,重拾流淌在泱泱华夏里的那份儒雅与风度。
愿以书卷气,行我路千里。
【篇五】
因为无处不在的喧嚣与浮躁,寂寞,渐至成了教育界的稀缺精神,对外界纷扰能充耳不闻,怡然独处,真该感激的,是那些书。为自己的阅读,因为阅读而产生的思考,是个人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生命活动。读书就是为了远离尘嚣,不让世俗的浮躁进入个人世界。原本清静的心境,只要夹进杂念,如同有霾,就无法感受悠远和辽阔。
读书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寂寞一些吗?不就是想离世俗化的生活稍稍远一些吗?你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啊,因为你沉醉于书的世界,专注于思考,你就成为你了。
热闹的地方没有风景,叫喊声中难有思想,寂寞的人读寂寞的书,让自己寂寞下来,有价值的阅读才会开始。每次进图书馆,我都感到自己可怜、读的书太少。有时也会感到惋惜,图书馆里有几本好书,入库三十多年,只被人借过一两次;
有些在我看来极有意思的书,一次也没有人借出(当然,也许真爱这本书的人都已经买过了)。书库里,成千上万的书立在那里,大部分作者不在人世,有些已成千年朽骨,而那些不朽的字是他们在寂寞中写出的,仍然在等待同样寂寞的读者。
漫长的文明史中,很多智者的思想情感是可能跨越时代的,当他们孤身一人时,思考和表达格外纯净。人的认知经常受环境的限制,你试图通过读书走得远一些,抵达人类所能及的思想深处,然而在阅读中你又会发现,不知不觉间跟随作者回到常识,而常识总在灯火阑珊处。
思想者往往在寂寞中顿悟。他们离群索居,青灯黄卷,迷恋探索发现的乐趣,我能想象他凝望远方的目光,或是踌躇满志的释然。前年在北美小住,在一个寂静的湖边,有条原木制成长椅,上面的铭牌上有捐赠者的姓氏,二十多年前他去世时,家属根据他的遗愿捐赠这条长椅。我坐在长椅上,看着寂静的湖,想象这位逝者生前也许经常这样安静地坐在这里思考,也许曾在这里有爱的回忆,也许在这里灵光一现,诞生了某个诗句……他想到要用某种形式悄悄地有所寄托,而今人仅仅认为捐一张长椅是善举。我们生存的世界,蕴含着多少前人的智慧,又埋葬了多少人心灵。因此想到,那些读过而难忘的书,何尝不是一个一个安静的世界。
我从喧嚣与骚动中飘落到寂静。少年时代,上中学起,经常参加十万人以上的游行,见识过百万人的广场集会;
中年以后,十多人宴席,几百人的大会不计其数;
生命被毫无意义地浪费。扑克和麻将得四个人,对弈得二人,而读书,可以是个人的事。一个人,拿起书就可以读了,只要有光。
无论如何,读书总是个人的事,也只有“个人”才能读些书。看到媒体宣传某本书热卖,或是看到大家围坐“共同阅读”一本书时,我就觉得也许可以不去读那本书(至少暂时不需要),在热火朝天的氛围中读书,极易丧失判断和思考。集体不可能“学习”,一群人在一起,更不可能专心阅读。好多年之后,我仍然感到不解:我根本没法对着镜头读书,为什么有人一直可以?我不认为读书是一件可以热闹的“活动”。后来我当教师,也习惯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状态,而在课堂,学生的“读书”是朗读、诵读,我根本猜不到学生心里在思考什么,我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全在课外,在课外也只能是私人空间的阅读。有价值的非功利的读书,需要无限的选择自由,除了选择书籍,还可以选择读书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在自己最适合的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浪费这种基本自由,是人生最为可惜的事。
回忆往事,常想起插队时的读书,那时能获得书籍的途径实在太少了,想找到一本可读的书实在太难了,因而也就特别珍惜,当年从书本中获得的启示影响至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一个人专注地读书并思考,虽然也渴望有“同学”交流,但在那个反智年代是不可能的。“独学”的缺陷,是无法通过交流提高认识,拓展视野并获取更多的启示,但“独学”也有特别的好处:可以通过自己的摸索,无论是获得的启示还是走过的弯路,都是个人亲历,过了多年,印象仍然非常深刻。后来的工作和学习,再也没有那样孤寂的环境,也就很难有那样特别的经验与教训。如果过于重视交流,以此为不读书的理由,其实是不想读书。读书本身就是在与人交流。那些作者。绝大多数是有智慧的表达者,他们在和世界交流,和无数的人在交流,如果认识到阅读是在与作者交流,就未必感到“独学无友”。
独学,如一个人远行,非常专注、自由,因为独处,敢于思考许多问题。在一言获罪、人人自危的时代,独立阅读的好处只有自己明白,你本不寂寞也只能寂寞,这就给个人留存了一些特别的习惯。
好多年了,乡间破屋的那盏孤灯仍然在我面前亮着。
【篇六】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就是在智慧世界里的一次次旅行,在知识海洋里的一次次遨游。
人只有借助读书,才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书籍里,你或许可以“看”到那一场特洛伊大战,可以和埃及法老一起检阅高大的金字塔,你可以看到强大的秦国,如何一步一步蚕食、最终灭掉六国。
山海奇怪、秦风汉韵、魏晋风流、盛唐气象,这些辉煌都可以在书里领略。读书,有时候是世间旅行,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流而上,去看那千年以前的盛况,与古人坐而论道;
有时候是地理的旅行,在氤氲的文字里游遍三山五岳、希腊罗马、英伦风情。《文心雕龙》中说,思接千载,心骛八极。
读书给与我们无限的想象力和思考,让思绪连接古今千年,心为所动,情为所感,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读书,让人的内心世界无比丰富,小小的书房,有是有就是深山,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但是读书,毕竟不是亲历亲见,少了身临其境的验证、印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文字无法表达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不去敦煌,怎么体验那优雅的雕塑、恢弘的笔画和经卷上的唯美书法;
不去西藏,怎知道那天那么蓝,怎么体验那经幡上所承载的希望和幸福;
不去壶口瀑布,怎么能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和博大……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但是却不去炫耀,默默地不说话,如同摊开的一本书。需要有心的人,用脚步一步一步去丈量,用心一点一滴去阅读。在古人那里,读书和山水旅行是难以分开的。清代文人张潮写“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司马迁22岁开始外出,“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最终成就了《史记》的伟大。
李白一生游历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早发白帝城》《客中作》,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是在游历的旅途中写成的。
读书是静态的,游历是动态的,游历可以增长见闻,亲眼看到那山、那水,那片天空和那里的人,司马迁才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李白才写出了天马行空的壮丽诗篇。
读书和旅行,成为更好的自己。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而旅行又是身体的阅读。就如有人总结的,“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王阳明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不是学知识,而是要发现自己、发现良知。”
读书,就是为了变化气质、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读书可以让人增长智慧,放大格局,养足才气。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旅行,作为身体的阅读,也可以改变气质。然而现实社会中,旅行其实很肤浅。大部分人都把旅行作为释放压力和负能量的一种方式,有人去旅行甚至仅仅是随大流,或者为了拍几张照片向别人炫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余光中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
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读书和旅行,都是神圣的,意义非凡的。
【篇七】
读书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无数人问,也会有无数个答案。
有人说,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是提升自己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径。
前段时间,很多人在转这个视频,董仲蠡的一段演讲——《教育的意义》。
曾经我们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是呀,如他所言,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于无暇去思考诸如“我们是谁?我们想要做什么?”此类问题。
古人寒窗苦读,十年如一日,才有了今天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而现代人却忽略了这智慧的来源。
之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
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部分文章如下,令人警醒!
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
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
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
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
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於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
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
四是好书越来越少。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
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
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
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
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著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
原因是前苏联不到1999年就自动解体了,既印证了他的预言,也兑现了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这是美国人用中国智慧击败对手的经典案例。
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我坚信: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在哪里付出就在哪里有回报。
因此,把你的时间安排好,不去做那些无聊的事,多读几本好书吧!
第二篇:美文赏析
从乡愁中找寻心灵依归
一个夏夜,我打出租车回家。开车的是一位清瘦的年轻人。车上放着音乐,他默默开车,我俩静静地听歌。行驶在北京宽阔的大街上,明亮的路灯,舒缓的旋律,没有了白天的燠热与喧嚣,心里一片宁静。
听完后我来了兴致,对小伙子说我这也有歌儿,要不要听?他表示同意。于是我打开手机里的音乐,选了一首《川流不息》,这是美空云雀的名曲。美空是日本工业化时代的歌手,她唱出了工业化时代人们的情绪与心声。
当柔美深沉略带苍凉的歌声在小小的出租车里响起时,年轻的司机被吸引住了,他静静听着,车速似乎也慢了一些。我问他这歌怎么样,他说好听。我问怎么好,他说让人想家。我简直吃惊了!《川流不息》正是一首怀乡和感慨人生的歌。歌中唱道:“不知不觉走过了人生漫漫长路,回首望去是遥远的故乡……”我忙问司机,你以前听过这首歌吗?懂日语吗?回答都是否定的。我说想必你也是从外地来北京的吧,年轻司机说,是呀,听听这样的歌心里安静,让人想起过去,想起家乡。他接着说,人是不能往前看只能往后想的,出门在外打拼,真是不敢想明天啊。
回到家里,我久久地回味着年轻司机的话。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从小生长在北京,除出国进修一年外没长时间离开过北京,住在家乡的人没有故乡。而我们这个时代,至少在我居住的城市里有多少是离开故乡的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社会流动。今天的北京人恐怕很多都是离开故乡迁徙到这来的。
离开故乡到大都市的人们,按时下流行说法是来寻求梦想的。既然是寻梦就有不确定性,既然是奋斗就要有付出乃至牺牲。就像那位年轻司机感受到的,离开家乡,离开父母与亲人,来到一个陌生城市打拼,有机遇有风险,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压力、不安乃至焦虑总是难免的。
如何纾解压力?如何舒缓焦虑?故乡,对故乡的思念,是一剂良药,那里有无忧无虑的童年,那里有父母的呵护,那里有幸福的时光。故乡是旅人的底气,是心灵的依托。我猜想故乡在旅人的梦里一定是辽远清静的。而在大城市的茫茫人海里,人们更多感受到的不是亲密,而是陌生与孤独。
故乡是熟人的社会,城市是陌生人的地方。工业化、城市化给我们带来财富和成功,但也有对未来的焦虑、有独处的惆怅,需要抚慰,需要纾解。故乡、童年是最好的安慰剂,乡愁其实也是一种励志。
有感于竹子的故事近读三则与竹有关的故事,其中蕴含的成才之理,引人深思。
第一则:有一种毛竹,在最初的几年,它几乎没有变化。但几年之后,它会在短短几个月内疯狂生长,很快超过其他竹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前几年的时间里,毛竹都在深深地扎根,在不断积蓄迸发的力量。
根往下扎,枝往上长,是植物生长的规律,也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大凡成功者,无不是把根深扎实践的土壤中,汲取大地的营养,积蓄向上的力量。习近平同志曾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将郑板桥咏《竹石》诗改了几个字,作为自己上山下乡的深刻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磨炼和积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有厚积,才有薄发;有沉潜,才有飞跃。恰如古人所言,“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
第二则:师傅让三个徒弟到竹林中各选一根能做笛子的竹子。徒弟甲选了一根圆润的竹子,认为做成的笛子声音会圆润;徒弟乙选了一根光洁的竹子,认为做成的笛子声音会清脆;徒弟丙选了一根有瘢痕的老竹,认为做成的笛子经久耐吹。结果徒弟丙选对了,深得师傅的赞许。
为什么徒弟丙选对了呢?因为老竹经过寒冬里“冰刀霜剑”的打磨,质地绵密厚实,做出的笛子不仅声音清亮悦耳,而且不变形、不走调。相比之下,圆润的竹子和光洁的竹子因为未经寒冬,虽然看着圆润光洁,但做成笛子后,不但音色差,而且容易变形开裂。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部的成长与选竹做笛子的道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吃一番苦,不在严酷的环境中近乎残酷地磨炼,热血就无法沸腾,筋骨就无法舒展,青春就无法淬火。凡有作为者,不依赖于机巧,也不寄望于侥幸,吃苦耐劳是他们人生的财富,埋头苦干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第三则:晾衣竿问笛子:同为竹子,为什么我一文不值,而你却备受欢迎?笛子答:“因为你只挨了几刀,我却经历了千雕万凿。”
这则寓言是第二则故事的延伸,它所蕴含的道理进一步启示我们,成才的过程,不只是吃苦磨砺的过程,也是“千雕万凿”的过程。孟子在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时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战胜各种困难,经历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而且要不断战胜自我,勇于给自己“修枝打杈”,这样人生之树才能长得挺拔而健壮。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鹰,旁观者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只要我们不断雕琢自我,去掉那些多余东西的羁绊,也会如鹰那样飞得很高。
郑板桥诗曰:“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只要我们如竹那样扎根沃土、根上发力,在艰苦环境、关键岗位上锻炼,就能积蓄足够的成长力量,展示“来年看我掀天力”的精彩,收获“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出彩。
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通过品读经典培养高尚的心灵,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例如,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娱乐需要场合,尊重却是永恒
“慰安妇”,是许多二战参与国都绕不过去的一个敏感称谓,也是千万受害者一生被囚禁其中的枷锁。日军侵华期间,20万余的中国妇女被强掳,成为了日军的“慰安妇”。恶劣的生存环境、残忍的迫害手段、屈辱的精神折磨,成为了她们终生挥之不去的可怖梦魇。
她们都在等道歉,可只等到时间将她们带入尘土。2013年,中国仅存的”慰安妇“为32人;2015年,22人;2017年,8人......真害怕,这段历史会随着时间车轮而被歪曲淡忘。但还好,总有人尝试去替我们扶正记忆的脊梁。2013年,导演郭柯独立制作拍摄纪录片《三十二》,讲述了“慰安妇”制度受害者韦绍兰老人和她的中日混血儿子罗善学的故事;2017年8月14日,正值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影片《二十二》公映,而中国在世的“慰安妇”受害者也仅剩下8人。
道歉太难,或许还缺乏更多宏观的力量来促成,但起码我们应该做到尊重。可总有些人或事,用戏谑去亵渎国人对于历史的敬畏。8月22日,上海一男子在影院观看纪录片《二十二》时却不时发出嗤笑声,当身旁观众对他的不尊重表现给予指责时,该男子却反驳“我笑关你什么事?”而在线上,QQ空间近日也开始流传一系列配有影片《二十二》中受害老人影像的表情包,并配有“我真的委屈啊”、“无语凝噎”等文字;21日,QQ空间发表致歉声明,称该系列表情包由第三方公司提供,QQ空间方面已将所有配图下线,并将全面自查。
尼尔·波兹曼曾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也许,成为滑稽戏要比成为监狱更让人胆寒,因为监狱会让我们排斥、抗拒,而滑稽戏却如此悄无声息地将我们吞噬,套牢其中,却不自省。诚然,在这个科技创新、信息海量、媒体接入便利的环境,时代给了我们许多便利,也带来了更加多元多彩的行为、思考、创作方式,但进步带来的应该是方式内容的革新,对于底线和原则的坚守,这是永远都不可越界、或者是模糊的雷池。我们需要娱乐,但若一切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甚至连国家、民族、历史、政治、宗教等,都能无比自然地衔接为戏谑的原材料,我们的良知也许正在被一场场大众狂欢所麻木腐蚀。
有人曾把当代学生沉迷网游,比作清末民初人们的贪食鸦片,那今天,当有人看到这些受害同胞会嗤笑,还会将同胞所曾遭受的苦难当做制作表情包的原材料,如果放在战争年代,我们会将他们做何比喻?
爱国,不一定体现在血染征场;制敌,也不一定要经历枪林弹雨;文明,不只在于思维灵活衣冠楚楚;尊重,也不仅仅是单薄客套的干瘪空膛。这世界没有任何一处港口能抵达尊重,因为尊重,本就是通往一切的码头。
人生立志须趁早
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
“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子“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
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韧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盛行清谈,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也曾醉生梦死,“垮掉的一代”发人深省。
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哲人有言,“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
“一生一世”中的语文问题
“说要爱你一生一世的男人,最后和你离婚了,算不算说谎?”这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新生选拔考试的一道语文试题,被一些学生称为“奇葩试题”,引起激烈的讨论。
《钱江晚报》昨天报道此事后,在读者中也引起讨论。从转载这一报道的公众号上网友的留言可以看到,争议集中于两点:一是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二是拿这样的题目来考试是否合适?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该题的正确答案不被人们所认可,那就是说人们认为该题确实过于奇葩,就不适合拿来用作考题。
这是一道语文试题,它的“语文性”在哪里?首先在“说谎”二字。要判断“一生一世”是否说谎,先要确定“说谎”的定义,然后用这个定义去衡量那个“男人”的行为——不但要掌握词义,还要会运用词义。该题假设的情景对考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基础知识薄弱的,或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思维能力较弱的,都容易被“一生一世”带到沟里。
所谓“一生一世”,婚恋行为是人生现象或者说是社会现象,在这道试题里,它是考生的思考对象;它要求学生了解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又能清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道试题包括了语文课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这里要强调的是,语文能力不仅仅是掌握了词语、词组等语言材料,也不仅仅是组合材料的原则即语法;语言能力更是运用语汇、语法进行思考、思辨、表达的能力。因此,从语文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一道成功的语文试题。
从考生角度来考量,这也是一道好试题。浙大是一所研究性大学,竺可桢学院则从已经被浙大录取的新生中选拔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尖端的研究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的核心,不就是思考能力吗?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实质性问题,如何排除各种干扰找到研究方向、确定思路,这是研究型人才的核心能力。
具体到这道试题,就是看谁能够从婚恋问题的表象中把握语文试题的核心问题。《钱江晚报》的报道提到浙大中文专业女生蒋同学——她说:“离婚有很多种因素,不一定代表着夫妻双方不爱了。”这个回答,清楚地表明,蒋同学思路清晰概念清楚,表达周密——她能够分辨“爱”与“婚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依据她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能力,是研究型人才所必备的。
蒋同学这一事例说明,生活现象既是表达的前提,也是表达的内容;把这个观察的结果表达出来,则是语文的任务。但是,即便是在语文圈子里,语文课的核心问题也往往被忽视,一些非专业或专业性很弱的问题常常成为热点问题,很多专业人士也未能坚持专业立场,自觉不自觉地被牵着走。
就在大约十天前,有文章质疑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一部分被消耗在这类非语文的问题上,对语文教学的专业性研究探讨就无法深入。从这个角度考量,竺可桢学院的这道语文试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提醒:守住专业立场,才有专业价值。
“海归”的失落或是一个提醒
近日有媒体披露,国内的“海归”在就业市场上正经受着“冷遇”。据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留学回国人员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另外,专业不对口现象在海归群体中同样明显。(8月22日 《时代周报》)
曾几何时,拥有洋文凭的“海归”,身上罩有一道令人敬慕的“光环”,那“光环”就像是通行证,能让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可随着近年来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海归的待遇与预期也与此前形成明显落差。尤其是近些年,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就业面临着与国内大学毕业生几乎同等的待遇,在部分岗位上,海归的竞争力甚至不如国内毕业的大学生。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社会和用人单位不再迷恋“海归”的标签;二是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取得“真经”回来。
其实,不管是国内文凭还是洋文凭,说白了不过是一张纸,用人单位更看重个人适应岗位的能力。就此而言,“海归”的失落更像是对广大留学生以及有去海外留学意愿,特别是抱有“镀金”心理的学生的一个提醒: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拥有更光明的前途,但也有可能遭遇失败,得不偿失。
其实,无论在国内读大学还是在国外深造,大部分人都是为了今后能得到一个自己喜欢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工作。留学生在海外求学往往花费颇高,回国就业势必希望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实现所谓的“高投入高回报”,但随着出国留学已经从“精英化”逐步走向了“大众化”,这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海归变“海带”。
因此,家长在决定是否该让孩子出国留学时,一定要同时考虑正反两方面的因素量力而行,这个“力”包括家庭的财力、子女的才力及适应异国学习生活方式的能力等等。此外,孩子在开始留学生活后,家长也应予以必要的关注,了解其生活、学习和心理动态,及时处理问题甚至调整发展思路。毕竟,学业有成且学以致用才是留学成功的标志。
“现实版阿甘”是最珍贵的人生历练
廖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校内某营销团队发起人。1997年生于四川泸州,2017年因从成都到深圳连续长跑1800公里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现实版阿甘”。(8月21日《南方都市报》)
从成都跑回深圳,全程1800公里,他为什么选择跑步回家?连续长跑30天是什么感觉?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生廖兴近日扛着校旗长跑千里的事情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关注。据了解,长跑的初衷是“爱跑步,想在20岁做点不一样的、疯狂的事”,整个过程对他来说充满着考验和疼痛,“我也是苦苦挣扎的普通人”。至于扛着校旗跑,除了宣传母校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旗帜鲜明”之下不能偷懒放弃了。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如此的“现实版阿甘”虽然不必效仿,但对于意志的磨炼,这样主动“吃苦”的人生历练实在是太需要了。而今的城市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读书,学校更忙于应付应试教育,大多只重学习成绩,放松素质教育,以至于现在一些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备受宠爱甚至溺爱。再加上社会负面影响的作用,不少孩子从小骄横自私,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这样的孩子,虽然考上大学,但显然难以成为栋梁之材。因此相比于学业的深造,更急迫的是意志的锤炼。
连续长跑30天,全程1800公里,可以说是受益终生。旅途的艰辛,比如“阵痛和孤独”,是平时难以体验到的,这样的经历无疑有助于克服娇气和惰性。而一路风土人情和人文传统的熏陶,尤其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的现实教育,不仅能磨炼人的意志,而且还能让廖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而这都是课堂教育不可替代的。
其实,如此“现实版阿甘”,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让自己更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恐惧和困难,更有信心去迎接挑战。这种来自生活的洗礼,正是近年来我们的教育中所不足的。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的两点一线,事实上也缺少磨炼的机会。因此,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条件,更多地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从而让自己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成为每个大学生最重要的课程。
第三篇:美文赏析
美文赏析—《小草》
又到草黄时节。遍野的绿色斑驳着消失,只有那干枯的浅黄布满了人的视线,是生命终结时最柔韧的余唱。
我喜欢看草绿江南岸的亮丽,萧索的冬季在它们的浅笑声中逃遁,是怎样柔嫩的一茎茎新绿,在石缝里、泥土上,勇敢地挺直它们的细腰,在乍暖还寒的冷风凄雨里,一寸寸地成长,一点点把堤坡、大地湮染,在蓝天轻风下编织出让人振奋的春衣。
喜欢看盛夏里的草长莺飞,小草在炽热的阳光爱抚下,将生命里所有的美丽一起释放,无边无际的绿色原野,把各色怒放的花朵衬托得鲜艳欲滴,蓝天在视野里也变低了,似乎弯腰来与小草亲近。
“闭了双目,阳光下喧腾的青草芳香就包围了我们的嗅觉。是怎么样温馨而又好闻的一种清香啊,没有各色花香的浓烈,没有名牌香水的清雅,就是稻子成熟时的那种香味,是牛羊奶里的那个香气,是大自然的原香,是大地的味道,是自家母亲怀抱的味道。”是啊,小草,你原是牛马羊们的主要食物,通过它们,你变身为洁白的乳汁,鲜美的肉食,温暖的毛皮„„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柔韧的小草,你究竟是什么呢?是我们无数卑微弱小的生命吧?我们是平凡的草民,却也可以描绘春天,为大地梳妆,弱小的生命联合起来,还可以改变环境,创造世界。
第四篇:初中语文美文赏析
无人喝彩
无人喝彩的人生,就似没有花香的小径。
人生的赛场常常是这样开始的:两旁是朋友助威的呐喊,身后有亲人关注的目光。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是在这亲朋们的赞美与喝彩中长成的,那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快乐的源泉。
但是,既然我们要前行,就总有一天会远离朋友呐喊的范围,走出亲人关注的视野。当生命孑然独行于荒野,可经受得住孤独和痛苦的煎熬?
甚至,在你蹒跚的身影之后还有无数的诽谤和嘲讽,你是否仍能坚守?沙滩能让汹涌澎湃而来的海浪心平气静地退去,并且留下些珍珠和贝壳,是因其胸襟的坦然与博大。
那些只习惯于繁华锦簇的春天的生命,如何度过群芳凋零的冬天?那些被众星捧月般拥戴和欢呼的人们,不经受孤独和冷落,如何积蓄一种于困境中自信从容的人生大气?
孤独和痛苦检验着生命的弹性,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硬度和精神的韧性。我们生命的最大 值正是在这种承受和忍耐中求得的,而不是以他人的喝彩为砝码来度量的。
喝彩,本是人们对那些闪烁真善美光辉的人和事的真诚赞颂,是人们内心对人性的亮点情不自禁的共鸣的反应。由衷的喝彩,对于自卑和脆弱的人,确是一根能支撑其前行的手杖。但 在这个浮躁时代,许多喝彩成了随意的问候或礼节性的安慰。甚至不乏谄媚的精神贿赂。正如太多的泡沫只会令人窒息而不能将其抬升一样,廉价的掌声和无端的喝彩总是让陶醉其中的人们放慢了快行的脚步。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很平凡的生命,能否赢得别人的喝彩并不重要,只要在自己生存与生活的环境中,大部分人能容纳你,接受你; 小部分人能善待你,喜欢你;有那么几个人能牵挂你,真爱你,便是幸福的人生了。
而那些一心埋头走路的人,纵会忽略沿途许多美丽的风景,却能明晓自己的每一步迈于何处。跋涉之途是否花香满径,他们是不会在意的。对于这些真正值得喝彩的人,喝彩,反倒成了煞风景的惊扰。
黎明不因鸡鸣才到来,鲜花亦不是因人们赞美才芬芳。
无人喝彩,我们依然昂扬向前。没有掌声,我们一样虔诚地歌唱。
推荐理由: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到风和日丽的可爱;未历经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么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生活中的鲜花和掌声不会时时围绕着你,雨水和泪水常常打湿我们的脸庞,面对一切不如意,我们要作自己命运的主宰,因为只有历经磨难的生命,才能闪耀着奇幻的色彩;只有经得起磨难,才能达到别人无法达到的高度;只有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知道成功的不易。漫漫人生路,永远是崎岖坎坷,充满艰难险阻的,但千万不要一昧地开拓荆棘,要用淡然的心态面对一切。只有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埋怨太多而后悔。朋友,人不怕痛苦,但怕丢掉刚强;人不怕磨难,但怕失去希望,用自信从容的人生态度笑傲磨难,用粗犷豪迈的绚丽画笔为我们的人生着上重彩,用孤傲洒脱的独特风姿诠释人生的真谛吧!
第五篇:经典美文赏析
一、汪国真:《生活》当欢笑淡成沉默,当信心变成失落,我走近梦想的脚步,是否依旧坚定执着;当笑颜流失在心的沙漠,当霜雪冰封了亲情承诺,我无奈的心中,是否依然碧绿鲜活。有谁不渴望收获,有谁没有过苦涩,有谁不希望生命的枝头挂满丰硕,有谁愿意让希望变成梦中的花朵。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甩掉世俗的羁绊,没谁愿意,让一生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整理你的行装,不同的起点,可以达到同样辉煌的终点。人生没有对错,成功永远属于奋斗者。
2、《我喜欢出发》:我喜欢出发,只为到达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留恋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3、《嫁给幸福》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不停的流苏。美丽,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有谁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4、《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的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5、《剪不断的情愫》:原想这一次的远游,就能忘记,你秀美的双眸;就能剪断,丝丝缕缕的情愫;和秋风,也吹不落的忧愁;谁曾想,到头来;山河依旧,爱也依旧;你的身影,刚在身后,又到前头。
二、毕淑敏
1、《提醒幸福》: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他出现的频率并不比我们想象的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人们喜欢会为幸福的标本,却忽略了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些什么。世上有人预报台风,有人预报蝗虫,有人预报瘟疫,有人预报地震,却没有人预报幸福。
2《造心》:心的边疆,可以造的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覆盖心灵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温泉;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心的规模,也可以缩的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丝雨,就把他淹没了;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时狭路相逢。如果没有精心的特别设计,简陋的心,很容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也许从此破罐破摔再无生机。没有自我康复的本领,是不设防的大门。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一星火药,烧毁延绵的城堡。
3、《素面朝天》:是的,我并不美丽。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看看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为何要把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我们都会衰老。我镇定的注视着我的年纪,犹如眺望远方一副渐渐逼近的白帆,为什么要掩饰这个现实呢?掩饰不单是徒劳,首先是一种软弱,自信并不与年龄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与美丽成正比。勇气不是储存在脸庞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化妆品不过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动物的油脂,它们同人类的自信与果敢是不相干的东西。犹如大厦需要钢筋铁骨来支撑,而决非几根华而不实的竹竿 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
三、余秋雨
1、《关于友情》: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诗人周涛描写过一种平衡的深刻:“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楚楚则写过一种不平衡的深刻:“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看你之后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
2、《突围》卜算子苏东坡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住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哗,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寂寞,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是使他的艺术才能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成熟了----和古今往来往来许多大家一样,成书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重生,成熟与穷乡僻壤,成熟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近,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四、散抄
1、爱恨是玻璃板上的两滴水,有时混在一起,分不出彼此,有时经过时间的蒸发,全不见了。
2、泪,是情人心中,诗人笔下多么缠绵的字眼,高兴时,悲伤时,气愤时,感激时,泪都会不由自主的流出。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泪便是情感的结晶。思念的人流泪,应该;不思念的人也流泪,就是玩弄感情,为的是体面,不哭不行。我们的泪要流,但是流真心的泪,善良的泪,不要假恶丑的泪。我们的泪流的要有价值,不要只是一种形式。
3、我爱雨,爱着雨,爱听雨,爱想雨,也爱思雨。雨,像希望,像企盼,也像信念;雨,像誓言,像承诺,也像等待。等待再一次下雨,等待再一次失败,等待再一次重生,也等待再一次思雨。冷风拂起了颓废的柳枝,无力的在风雨中挣扎,像求生一样,它也在等待,等待新生,等待枯黄,等待生命的轮回。
4、树正在长成新叶,好像某事呼之欲出,初绽的嫩芽悄然绽放,点点新绿恰似某种幽怨。是否它们再获新生,我们却颓然老去。不,它们也会死亡,它们簇然一新,年年如是的把戏,正被刻写在树的年轮上。永不静歇的树丛依然摇曳,在成熟稠密的年年五月,去年已死,它们似乎在诉说,开始重生,重生,重生。
5、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谢匆匆,只剩满怀愁情。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肯低头。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6、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欲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千,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冷眼看穿。
7、有人说,生活如一杯白开水,放点盐它是咸的,加点糖它是甜的。生活的质量靠心情去调剂。每个人的心都是一颗水晶球,晶莹闪烁,忠于生命的人总是将五颜六色折射到自己生命的每个角落,让生活蓬勃生动,流光溢彩。快乐固然开怀,不快乐时也要开怀,经常生机勃勃,快乐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8时代在发展,如今,当我们不再从战火和铁血的角度看待紧张的时候,紧张便有了更多探讨的意义。短时间的紧张,很好。会使我们焕发出非凡的爆发力。不过,世界上的事情,一触而就的,肯定有,但终是有限。大量的成功孕育在日积月累的跋涉中。紧张是一百米短跑,成长则是马拉松比赛。长久的紧张如同长久的鞭策一样,是不能维持的,它会导致反应的迟钝,紧张可以应对一时,紧张却无法达至永恒。
9、你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中,另一半在上帝手中。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手中缩掌握的。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久越丰硕。在你彻底绝望时,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时,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你一生的努力就在于: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这就是命运的一生,这就是一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