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工作方案[推荐5篇]

时间:2020-09-27 12:1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韶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韶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工作方案》。

第一篇:韶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工作方案

韶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省驻韶各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19 年韶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作方案》《2019 年韶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工作方案》《2019 年韶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工作方案》《2019 年韶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工作方案》《2019 年韶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政务服务高地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工作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市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的迫切需要。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市工业产业结构仍然以政策性、资源型、产能过剩性的产业为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增长压力大,企业、群众办事未完全实现“只进一扇门”,降成本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部分补短板重点任务推进进度偏慢。2019 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收官年,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满足需求为最终目的,以提高供给

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切实加大改革力度。

二、科学把握工作原则和方法 做好 2019 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强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和市场出清。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找准影响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突出问题,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要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要加强部门之间政策协同配套,加大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重视补短板兜底线,防范引发社会风险,确保各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三、坚决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度工作目标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至 2019 年底,力争引导 120 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单位 2 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0 家,力争引进亿元以上装备制造项目 15 个,完成装备制造业投资不少于 20 亿元。力促 3 家以上工业企业申报两化融合贯标试点,打造2个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再推进3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全市产业园固定资产投资超百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0%。全市产业园完成基础设施完成投资 12亿元。

(二)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方面。到 2019

年底,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加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提高,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现代特色农业等六大新兴支柱产业企业数量有所提升,新兴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新兴支柱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进一步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更加突出。

(三)降成本方面。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政策措施,研究推出新的降成本举措。研究清理重点领域和环节实施政府定价管理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中介服务收费,确保 2019 年为全市企业和个人减负 30 亿元以上。

(四)补短板方面。重点在产业园区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项目落地、城市扩容提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使用等领域,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强化项目支撑,创新体制机制,补齐振兴发展面临的突出短板,助推产业集聚发展,为我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2019 年计划补短板总投资为 112.05 亿元。

(五)打造政务服务高地方面。通过改革创新政策和服务方式,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手段的完善,将我市打造成服务高效、营商环境优良、监督体系健全的政务服务高地,为提升我市经济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企业注册、投资项目、投资审批等事项落地,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四、强化组织保障 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当地 2019 年推

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各牵头部门要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工作台账,推进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市发改局要定期总结跟踪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情况,于每季度结束后 15 个工作日内报送市政府督查室。

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 年 4 月 21 日

2019 年韶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作方案

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我市 2019 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根据《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五个行动计划的通知》(韶府办〔2018〕1 号)精神,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创新驱动、融合拓展、绿色生态为主攻方向,立足全市传统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我市传统产业向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

二、工作措施和责任分工 (一)实施百家优质重点企业“倍增”计划。1.市直有关部门于 2019 年 4 月底前出台“倍增计划”扶持措施实施细则,做到成熟一个印发一个。2.将“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纳入市领导挂点联系企业范畴。3.加强对“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的跟踪与协调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促进企业倍增。4.结合工业增加值、税收等指标对试点企业 2018 年运营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对于未能实现相应规模或效益增长的企业,在 2019 年 7 月底前启动预警机制和替换机制。5.在 2019 年 10 月底前启动试点企业申报机制,以企业自主申报为主,优先在县(市、区)级倍增计划企业及后备库企业中遴选优质企业纳入市级倍增计划。6.以实施中板产线转型工业线材技改项目、韶钢年度技改项目等方式,推进韶钢高端优特钢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7.组织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作,力争 2019 年 12 月底前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单位 2 家。(市工信局、市倍增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排名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继续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改。实施工业技改三年行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严格按照《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韶关市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

年行动方案(2018-2020 年)的通知》(韶府办〔2018〕36 号)要求,引导钢铁、有色冶金、烟草、能源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力争 2019 年 12 月底前引导 120 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三)积极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引导大湾区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向韶关功能性转移。1.围绕装备制造开展全产业链招商,通过招商小分队和协会进行精准招商,力争年内引进亿元以上装备制造项目 15 个,完成装备制造业投资不少于 20 亿元。2.大力宣传珠西扶持政策,发挥珠西扶持资金作用,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2019 年底前完成对省级珠西扶持政策项目的评审和奖励。3.加强市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市级装备制造业首台(套)政策,力争 2019 年对符合申报条件的本地液压件、发配电设备、矿山工程机械等关键部件、成套装备及整机设备制造企业 100%给予相应的扶持。4.依托特钢与装备产业联盟,拟制产业路线图和技术路线图,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加强资源共享和协调合作。5.配合广汽南方(韶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中心项目落地建设,力争将该项目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汽车研发和整车检测认证平台,并借助该项目加强与广州市的产业协作。(市工信局、莞韶园管委会、装备园管委会、市发改局)

(四)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1.依托东阳光、比亚迪、宏大、韶铸等现有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大企业技改创新力度,提高发展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8%以上。2.加强项目服务,力促 2019 年底前广东省韶铸集团、韶关宏大精锻科技等公司的重点装备制造业项目动工建设。3.通过珠西政策资金引导,力促 2019 年底前金志利年产 10.5万吨实型精密铸造项目、一本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项目等建成投产。(市工信局、莞韶园管委会、装备园管委会、市发改局)

(五)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督促各县(市、区)抓紧落实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争全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 50 家。进一步加强钢铁、水泥、造纸、陶瓷、制糖、烧碱等 7 个行业重点高耗能企业能耗限额实施情况及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提升专项检查,完成 36 家“百千万家”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督导。(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

(六)减轻企业负担,力争今年降低企业成本 30 亿元以上。1.根据“省实体经济十条(修订版)”“民营经济十条”等政策,修订出台我市降成本政策。2.制定 2019 年政策宣贯培训计划。3.各牵头部门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修订版)”“民营经济十条”等政策宣贯工作,编制宣贯资料,开展宣贯活动。(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局)

(七)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建立完善高成长小微企业名录库,

鼓励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0 家。1.制定出台促进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相关政策,开展 2019 年新增上规企业培育工作,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0 家。2.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对小微工业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增贷款贴息方面给予资金支持。3.建立完善高成长小微企业名录库,开展省高成长中小企业推荐工作。(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八)推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两化融合。组织开展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工作,力促 3 家以上工业企业申报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继续落实市级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奖补政策,打造 2 个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市工信局)

(九)加大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再推进 3000 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组织我市 30 家以上工业企业参观韶钢智能化改造项目。按时完成“广东省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中我市工业企业申请“上云上平台”服务券的审核工作。充利用好省级财政资金和市级财政资金,推动工业企业特别是被列入“倍增计划”的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十)促进产业转移园提质增效。2019 年全市产业园固定资产投资超百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0%。深入实施园区三年

提升计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019 年全市产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12 亿元。〔市工信局、莞韶园管委会、装备园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2019 年韶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兴 支柱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振兴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发展新兴支柱产业,根据《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五个行动计划的通知》(韶府办〔2018〕1 号)精神,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发展创新型企业,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推进新兴支柱产业发展。

二、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兴产业崛起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市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现代特色农业等六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构建新兴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工作目标 到 2019 年底,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加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提高,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现代特色农业等六大新兴支柱产业企业数量有所提升,新兴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新兴支柱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进一步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更加突出。

四、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我市良好的工业基础,培育现有装备制造企业,引导企业投资扩产,壮大生产规模。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企业的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全面加强与珠三角企业的产业合作,深度融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分工体系。加快将韶关高新区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推动南雄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等现有省级产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快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装备制造公共检测平台建设,确保中广测紧固件公共检测平台对外全面提供服务,建成液压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力争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通过省重点实验室认定。加大项目储备力度,落实省珠西产业带扶持政策。落实市级装备制造业首台(套)政策,对符合申报的本地液压件、发配电设备、矿山工程机械等关键部件、成套装备及整机设备制造企业,力争 100%给予相应的扶持。推动北

京理工大学“云监控平台+智能医用冷箱”项目落户韶关,力促广东省韶铸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韶关宏大精锻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广汽南方试车场等项目动工建设,力争金志利公司年产 10.5万吨实型精密铸造、一本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项目建成投产。2019 年实现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及增加值增长 8%以上。〔市工信局、莞韶园管委会、装备园管委会、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排名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二)发展旅游文化业。全力推进“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四大旅游景区建设。推进“大丹霞”景区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完成《丹霞山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扩容提质工程,加快推进丹霞山东南门、南门、西门、西南门四个山门建设及南部片区道路路网提升改造。引进战略投资,全面拓宽丹霞山发展空间和丰富丹霞旅游产品。加快丹霞山南部片区开发。推进“大南华”景区建设,以打造“一寺二院”为重点,优化南华寺景区环境及配套设施,建设禅宗文化博物院、禅修院,推进南华寺创建国家 5A 级景区。推进云门山和蓝山源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大南岭”产业集群。推动珠玑古巷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提升文化内涵,突出古巷旅游核心主题,打造姓氏之都。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力争 3 个县(市、区)纳入“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名单,实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县域覆盖面达到 70%。强化乡村旅游名县(镇、村)、民宿和驿站品牌建设,重点打造 3 个省定贫困村市级示范村农旅产业,配合举办第二届全国农民丰收节和策划举办乡村旅游季活动。加快文旅、文体旅融合,提升穿越丹霞山生态徒步游、半程马拉松等户外运动品牌效应,积极开发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和林地运动项目和红色文化、瑶族文化、姓氏文化、禅宗文化文旅项目及衍生文创产品。推进旅游厕所、标识标牌、咨询点、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完成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 91 座。力争开通四大景区旅游交通专线,提高旅游交通通达性和便捷度。建立集票务、食宿预订、导览、导购于一体的网络互动平台,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和旅游企业管理系统,实现旅游动态管理扁平化。实施线上线下全媒体营销策略,加大旅游广告投放力度,扩大旅游城市战略联盟覆盖面。加快建设仁化县宝能丹霞国际旅游度假区、乳源县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丹霞山南门建设项目、曲江区大南华开发项目一期工程等项目。2019 年实现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 10%以上和 12%以上。〔市文广旅体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丹霞山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三)发展大数据产业。依托我市电力保障能力强、成本低,处于南北信息通讯干线节点的优势,大力推进大数据交易平台、电子商务、软件服务业、创业创新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进度。强化与华为、三大通信运营商合作,推进智慧城市、教育组团、广东联通 BPO 等项目建设。

争取与华为、腾讯、阿里、百度、科大讯飞和电信运营商等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我市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莞韶园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四)发展商贸物流业。进一步调整我市商贸物流产业结构,延伸优势产业链条、补齐空缺环节,促进传统商贸物流业向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积极引导区内资源向新的规划区域集聚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建立联盟、加盟联营、并购重组等形式,对全市商贸物流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利用好区域性枢纽地位,培育一批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大宗产品交易中心和城市商圈,发展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大力推进粤北国际物流中心、韶关港、现代综合物流园等商贸物流平台建设。加快韶关商贸物联网小镇、华南农产品交易中心、曲江亚北冷链物流园、乐昌农产品电商物流园、广东中烟韶关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市商务局、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五)发展医药健康业。发挥我市中成药和生物制品基础优势,重点支持独家品种、专利产品、特色重要品种发展,进一步支持参芪扶正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人血白蛋白、和胃止痛胶囊、十味溪黄草颗粒等一批知名产品拓展市场,打造“韶药”品牌。积极推动企业增资扩产,推进利民制药厂打造国内高端液体制剂基地、乳源东阳光药业实施“158”布局。加快乳源东阳光

药业流感药物“达菲”扩产项目等 5 个新药、8 个系列品种产业化落地。发挥现有保健食品、化妆品产业基础作用,加大对萱嘉生物安幕茵系列、中健行松珍胶囊、南雄红景天系列、东阳光好山好水面膜系列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力度,打造一批具有韶关生态品牌影响的保健食品、化妆品。支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兼并重组,引入知名品牌,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在我市设立企业或总部,引导实施“互联网+药品流通”,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充分发挥乳源少数民族税收政策优势,引导康美、海王、大参林、益丰等大型药品配送、连锁企业在乳源设立药品物流配送基地。2019 年新增投资额超亿元医药健康产业项目 1-2个,打造一批快速发展的中小型企业梯队,形成发展稳健的产业格局。大力推进翁源县嘉华康养、翁源县青云山药厂二期、乳源瑶族自治县东阳光新型宠物药制剂等项目建设。〔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莞韶园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六)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面推进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有序流转的格局。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形成优质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优质鱼等 6大主导产业和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蚕桑、黄烟等 6 大特

色产业相结合的“6+6”发展格局。重点围绕优质稻、茶果菜、花卉、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引导,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全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到新三板和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我市农业。大力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认证,鼓励以镇、村为单位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创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大力开展省级名牌产品创建工作,实现一大批农产品进入省级名牌产品名录,形成名优产品的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围绕粮油、茶果菜、中药材、肉奶蛋类、水产品加工等行业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有实力的电商龙头,加快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推进浈江区兴安林业“虾稻连作”生态种养、浈江区现代农业研发综合中心、南雄市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新丰县茶叶产业园、新丰县优质农产品营销平台、乳源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韶关润民牧业(乳源)、翁源县中国(江尾)兰花小镇等项目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金融局,各县(市、区)政府〕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培育新兴支

柱产业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新兴支柱产业。牵头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引导,精心部署;各配合单位要积极配合,通力合作,扎实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二)强化分工落实。各有关单位要根据责任分工,强化落实,合力开展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工作。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推进方案和措施,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和计划,并抓好贯彻落实。

(三)强化工作督导。各牵头单位要定期督导,梳理汇总工作推进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确保各项措施落地生根,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推进我市新兴支柱产业快速发展。

2019 年韶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降成本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工作,确保 2019年为全市企业和个人减负 30 亿元以上,根据《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五个行动计划的通知》(韶府办〔2018〕1 号)精神,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全面落实减税政策。继续推进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抓好相关政策后续管理,确保纳税人充分享受改革红利。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企减税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出台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减免税政策,减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六税两费”,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全面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好 6 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减轻居民税负。(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排名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进一步加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力度。坚持现行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严格执行中央和省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事项。(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

司法局)

(三)严格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进一步清理各类电子政务平台服务收费,严禁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捆绑服务并收费,不得以技术维护费、服务费、电子介质成本费等名义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收取任何经营服务性费用。查处和清理各种与行政职能挂钩且无法定依据的中介服务收费。进一步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认真落实国家免除进出口环节海关查验没有问题的外贸企业吊装、移位、仓储费用政策,降低外贸进出口货物和集装箱的港口设施保安费,取消引航员滞留费和引航计划变更费等项目。加大力度整顿进出口环节收费秩序。(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韶关海事局、韶关海关)

(四)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按省要求完善市、县两级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经营服务性收费和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等实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编制收费项目清单,明确项目名称、设立依据、收费标准,涉企收费项目清单之外再无行政机关或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涉企收费。涉企收费项目清单在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网站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涉企收费监督管理,畅通企业举报渠道,完善查处机制,制止乱摊派、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坚决取缔违规收费项目。(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五)严格落实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落实好已明确的减免政府性基金等政策,清查取消市、县级政府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税务局)

(六)全面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和第三方评估组织收费。积极稳妥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厘清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职能边界,清理行业协会、商会强制企业付费参加考核评比、表彰、赞助捐赠等项目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和第三方评估组织涉及行政审批前置的评估、咨询、鉴定等中介服务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行政机关违规指定行业协会、商会和第三方评估组织开展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以及依靠代行政府职能或利用行政资源强制收费等行为。(市民政局、市发改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七)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强化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为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鼓励银行机构加强业务创新,合理设定贷款期限,创新还款方式,减轻小微企业还款压力,降低资金周转成本。发挥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以及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作用,拓展中小

微企业抵质押物范围,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市金融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人民银行、韶关银保监分局)

(八)有效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完善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融通机制,降低贷款中间环节费用,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行为。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提高杠杆比例行为。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收费,制止不规范收费行为。引导银行机构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规模、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建立科学的企业信贷风险定价机制。(韶关银保监分局、市人民银行、市金融局)

(九)切实加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运用风险代偿补偿等措施,提高融资担保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三农”服务的积极性。(市金融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人民银行)

(十)进一步提高股权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比例。支持企业上市、在“新三板”挂牌融资,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扩大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引导企业积极运用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区域股权市场私募债、银行间市场非金融机构债务融资工具等直接融资手段,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市金融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人民银行)

(十一)积极运用政府置换债券减轻企业债务成本。积极利

用省已下达的地方政府置换债券,降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成本,减少利息支出,缓解相关企业偿债压力。(市财政局)

(十二)深入推进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设。清理和废除各地自行制定的影响统一市场形成的限制性规定,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投资核准、政府扶持、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取消限制民间投资进入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能源、交通、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相关政策,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加快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经营者自主定价领域的市场规则。组织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局、市商务局)

(十三)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同步推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根据省的工作部署和广东省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调整情况,印发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和调整事项目录。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全面推广“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依法规范每项行政审批事项申请材料、审批条件、裁量基准、办理时限,坚决去除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研究推广对符合条件且不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技术改造项目实行承诺备案管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市政务服务数

据管理局、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市场监管局)

(十四)巩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理规范工作成果。严格执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凡未纳入我市保留目录的中介服务事项,各部门一律不得实施。根据国家和省的最新清理情况,结合我市实际,继续加大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工作力度。继续完善中介服务“网上超市”建设,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发改局)

(十五)全面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利用好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使用。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市场交易和投融资等领域对守信企业实施优惠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依法严格限制和约束。将注册登记、行政审批、行业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息归集到相应企业名下,依法予以公示。促进知识产权交易流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加大对专利、注册商标、商业秘密等方面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市发改局、市金融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人民银行)

(十六)着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全面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

助,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降低出口商品查验率,降低企业货物的通关成本。(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韶关海关、韶关海事局)

(十七)积极推动降低服务收费标准。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依法确定收费范围,规范服务收费行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为主、政府定价为辅的监管方式,对市场发育成熟、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竞争充分规范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一律通过市场调节价格,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加强经营服务性收费监管,对少数存在垄断的收费项目,加强成本监审,完善定价机制。(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管理局、市林业局、市国资委)

(十八)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建立政府和国有企业合理分担成本的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及工作部署,稳步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工作。(市国资委、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住建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局)

(十九)统筹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落实国家和省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要求,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保制度。依

照市的工作部署,2018 年 5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率下调至 5.5%。认真执行省确定的我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费率 14%和第四类片区缴费费基标准。2019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在现行工伤保险八类行业基准费率和浮动费率政策的基础上,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现行缴费费率再统一阶段性下调 20%。进一步做好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机场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按照国家部署,推进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医疗保障局)

(二十)认真落实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政策。继续执行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政策,对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高于12%的一律予以规范调整,不得超过 12%。生产经营困难企业除可降低缴存比例外,还可依法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待效益好转后再提高缴存比例或恢复缴存并补缴缓缴的住房公积金。(市住建管理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人民银行)

(二十一)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高质高效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落实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免费为企业提供上网招聘服务,结合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招聘活动,降低劳动力自由流动成本,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二十二)加快实施能源领域相关改革。持续落实 2017 年

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管制要求,形成充分竞争的机制,使能源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提高价格灵活性。完善管道燃气定价机制,加强输配价格监管,及时根据气源价格变化情况调整销售价格。(市发改局)

(二十三)合理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电价政策,按照省的部署和要求,继续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用户用能水平。(市发改局)

(二十四)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制度。积极推进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灵活确定工业用地的供应方式和使用年限,鼓励以租赁方式使用土地,工业用地的使用者可在规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降低工业企业用地成本。保障物流业用地供应,科学合理确定物流用地容积率。(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住建管理局)

(二十五)大力推进流通标准化建设。继续完成省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后续工作,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市商务局、市发改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十六)大力发展运输新业态。支持重大物流基地、城乡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全市物流综合服务网络,促进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局、市商务局)

(二十七)科学规范公路收费管理。开展收费公路清理工作,取消到期或其他不符合规定的公路收费项目。落实国家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和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政策。完善高速公路收费政策,探索高速公路建设多元化筹资模式,为降低高速公路使用成本创造有利条件。从严查处高速公路车辆通行服务和车辆救援服务中的各种乱收费行为,规范车辆超限处罚标准,减少各类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坚决杜绝乱罚款、“以罚代管”等行为。(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

(二十八)严格规范机场铁路港口收费。按照国家部署,全面清理机场、铁路、港口码头经营性收费项目,除法规规章规定的项目外,禁止指定经营、强制服务、强行收费行为,清理强制对进出港(场)企业收取的不合理费用和各地政府设立的不合理涉及铁路收费。(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局)

(二十九)全面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开展建筑业缴纳各种保证金情况摸查,按照既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又能形成新约束机制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政策措施。清查向企业收取保证金应返未返行为,按照“谁收取、谁返还”原则,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市住建管理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司法局)

(三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降低成本。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加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企业目标成本管

理。(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

二、保障措施 (一)大力支持创新活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营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提高创新资源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二)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互联网+协同制造”,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互联网+高效物流”,提升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三)有效降低监管成本。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质量安全监督等市场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提高监管效率。整合优化执法资源,有效避免多层多头重复执法。

(四)全面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覆盖面,延伸服务终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当地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五)积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引导,综合考虑资源、市场等因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新区、开发区等功能性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链、物流链,提高产业发展的配套、协作和集约化水平。

(六)分行业有序推进降本增效。增强降成本工作的针对性,根据行业特点,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实施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有序推出并切实落实我市各重点行业的转型升级降本增效方案。

(七)严格规范行政检查行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清理进企检查项目,进一步规范检查行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进企检查的,检查实施单位要在年初制定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接受检查的时长和频次。确需实施临时检查的,检查实施单位要严格依法依规进行。

2019 年韶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补短板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工作,破解项目落地难推进慢、产业发展水平低的突出问题,促进我市经济振兴发展,根据《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五个行动计划的通知》(韶府办〔2018〕1 号)精神,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把握好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重点在产业园区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项目落地、城市扩容提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使用等领域,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强化项目支撑,创新体制机制,补齐振兴发展面临的突出短板,助推产业集聚发展,为我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2019 年计划补短板总投资 112.05 亿元。

二、主要任务与责任分工 (一)补齐产业园区短板。

针对园区发展空间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率不高、服务企业效率低等问题,加快产业共建平台建设,提升园区配套管理能力,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加大对园区开发公司的扶持力度,强化土地征拆和闲置土地回收,推行园区项目审批“代办制”,着力补齐产业园区短板。

1.加快产业共建平台建设。抓好莞韶园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推进一区多园,实行各自独立核算,功能差异定位,统一政策,充分发挥各个园区积极性,促进园区扩能增效,完善园区内企业配套。编制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土地平整、道路、污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首批入园企业项目动工建设。推进“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完成园区空间规划编制,加快华为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大数据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落地。谋划建设好珠江东岸产业合作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商务局、莞韶园管委会、装备园管委会,相关县(市、区)政府,排名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加大对园区开发公司的扶持力度。推动园区开发公司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努力提升经营水平,鼓励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依法参与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吸引银行、企业及社会资金共同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市工信局、市发改局、莞韶园管委会、装备园管委会,相关县(市、区)政府〕 3.强化土地征拆和园区闲置土地回收。出台土地征拆激励机制,调动一线征拆人员积极性,加快土地征拆进度,做好土地储备工作。借鉴其他地市在闲置土地处置方面的经验,优化我市闲置土地处置实施方式,为招商引资和新项目落地腾出空间,突破园区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各县(市、区)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土地储备中心、装备园管委会、莞韶园管委

会〕 4.推行园区项目审批“代办制”。建立园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帮助企业代办所有落地手续,实行项目投资限时办结制度,建立签约项目台账制度、挂钩制度、督查制度,有效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动工率和投产率。〔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装备园管委会、莞韶园管委会,相关县(市、区)政府〕

(二)补齐公共服务平台短板。

针对我市研发服务、科技企业孵化、计量检测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数量少、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大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研发机构建设,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省级计量检测中心,着力补齐公共服务平台短板。

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力争韶关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推动南雄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等地现有省级产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积极谋划科技新城,加快推动科技新城规划建设,将其打造成为重要的区域发展引擎。建立中小企业的产学研项目数据库,推动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韶关校企产学研服务机制,推动韶关学院、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服务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争取省级研究机构在我市布局。用好用活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激发市场主体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鼓励韶钢、东阳光、比亚迪、韶关市北纺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

作为研发主体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督促各县(市、区)加大财政科技研发投入。〔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相关县(市、区)政府〕 2.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推广应用新技术成果等创新能力。鼓励外地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筹建金属材料、现代农业、丹霞铁皮石斛、矿山装备等研究院或技术创新联盟。2019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5 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覆盖,1 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 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 30%,新增企业研发机构 40 家以上。〔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局,相关县(市、区)政府〕 3.加快科技孵化育成平台建设。通过实施《韶关市促进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后补助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引导各类主体开展科技企业孵化育成平台建设,推进众投邦、达安创谷等加速器建设,打造“湾区创新·韶关加速”品牌,打造完善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市科技局,相关县(市、区)政府〕 4.建设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鼓励企业参与行业国际标准制定,构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计量、标准、认证直通车制度。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大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推进计量测试中心建

设。争取中科院韶关实验室申报国家级检测平台,加快广东省液压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申报筹建,创建国家级产业计量平台。在食品安全、生物制药、节能减排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计量检测技术。(市市场监管局)

(三)补齐项目前期短板。

加快完善项目前...

第二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聚焦2016年高考时政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文综政治学科高考,从经济生活热点而言,可能要从以往重点关注“需求”转向“供给”,尤其是“供给侧改革”,而其中之一就是“结构调整”。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经济体。面向“十三五”,克难前行,完成“惊险一跃”,方能顺利地迈向复兴的彼岸。穿越经济发展“三峡”,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必须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就是结构。这是攸关民族复兴、百年梦想的抉择,是一场必须完成的自我革命。

一、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供给侧改革内涵:简言之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条件深刻变化:

“人口红利”快速消失下面对“刘易斯拐点”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甚至达到极限,成本提升让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

结构积弊愈演愈烈,变革洪流浩浩荡荡。资源禀赋变化之后,发展路径决不能就此被堵死—— 如果不调整结构,投资就没有效益,无法偿还的贷款借债形成坏账后,财政金融风险将陡然增大; 如果不调整结构,产品就没有市场,过剩的中低端产品不可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如果不调整结构,企业就没有利润、员工就没有收入,也难以依靠实体经济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如果不调整结构,政府就没有税收,民生和公共服务无从改善,社会也难以和谐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要发展,而发展应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风险挑战倒逼之下,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是必然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

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四个“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推进。

1.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2.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3.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4.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二是“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思路;

三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

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 人力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

社会保障: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生活知识的对接

供给侧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关键看三个供给——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结构性错配,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供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制度供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三个“供给”,最后都落在“率”上。

涉及的经济生活知识: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做到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2)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加快生产力发展。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4)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5)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提高资源利用率。

(6)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7)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国家(政府)角度:

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C.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优进优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企业角度: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热点试题】

1.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6.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以下有关供给侧改革论述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A.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B.供给侧改革增长更多依靠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在于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宏观调控,培育企业这一供给主体

D.供给侧改革”意味着我国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

8.2015年I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人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

A.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9.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

①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发展的需要

③调整生产关系和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④社会主义本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下列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有:

①转变外贸出口方式,刺激出口增速提升

②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③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成本

④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十二五”期间,我国传统中低端的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却疯狂“海外扫货”,抢购海外国际品牌商品。仅去年一年我国居民海外消费总额达到1.1万亿元。这说明: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加供给 ②我国国内供需结构性失衡,要加强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 ③要通过创新供给,着力提高我国商品与服务供给的质量 ④要规范消费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维护消费者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 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 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17.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最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旨在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回答18~19题。18.现阶段,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

①扩大内需的政策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②消费者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④化解过剩产能成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2015年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①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 ③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④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萎缩,缺乏活力,这使得“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治理思路出现重大转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8分)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说明“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合理性。(8分)

21.(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经济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往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属于需求侧管理。目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如:中国生产的电饭煲、马桶盖等相关产品产量较大,但中国人却不吝重金到海外购买日本品牌。在需求倒逼的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的依据。(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宏观调控从单纯的需求刺激,到需求和供给“双轮驱动”的哲学依据。(9分)

22.“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1)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9分)(2)根据材料,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9分)

23.2015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4分)

(2)在新的一年里,面对供给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企业应如何应对才能取得更大发展?(4分)

24.(3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 年 10 月 22 日,由工信部等部委主办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汇报会”召开。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 键零部件制约。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但零部件基础相对薄弱。科技部已在年初发布征求意见稿,4 拟对新能源车的 12 个模块进行链式扶持,特别是电池、电机 等上游零部件领域。政策面对于新能源车零部件发展的关注度正在持续提升。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2015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材料三: “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政府采用了 “西医” 治疗,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 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的依据。(12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0 分)

(3)结合材料三,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上述举措。(12 分)

参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D7.D 8.A 9.C 10.C 11.B 12.B 13.C 14.A 15.A 16.B 17.D 18.B 19.A

20.(1)简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创业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断创造新供给。(8分)

(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供给和需求是现代经济活动互为关联的两个方面;扩大内需能够引领和推动供给,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推动消费升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下,由原来着重扩大内需转向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分)

21.(1)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的升级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消费结构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4分)②国家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2分)③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分)④供给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2分)

(2)(每点3分)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要注重需求和供给的“双轮驱动”。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解决目前中国 产能过剩,升级中国制造 重要举措。③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22.(1)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结构。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③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④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2)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技术创新。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政治生活的政府职能。

23.(1)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分)

(2)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高新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和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良好企业品牌和形象。(每点1分,结合材料1分,共4分)

24.(1)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每个要点 3 分)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 分)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2 分)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 分)④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依法治国。(3分)⑤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2 分)

(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重客观规律。针对我国存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第三篇:学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情况,找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和强大动力。本文着重就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精神,结合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把党员干部思想统一到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供给侧改革,补足短板和降低成本上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学习: 一:重点抓好增强基础设施供给:交通基础设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由建立到完善的关键时期,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经历了三十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后,正面临着方向性选择,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既是保障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性的构建了需求导向的交通基础设施多元供给机制的总体构架,确立了以公众参与为核心、政府责任为基础、公平效率为目标的构建原则,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政府主导、市场优先、自愿参与的总体优化方案。为此,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便民、利民、惠民作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品质更优、效率更高的交通运输服务。各地要高度重视改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步骤,精心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进而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三: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当代运输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当代运输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交通运输广 泛采用新技术,实现运输工具和运输设备的现代化,二是 随着运输方式的多样化,运输过程的统一化,各种运输方式朝着分工、协作协调配合的方向发展。由此往往造成该建设的项目没有及时建设,而不该建设的反而建成,造成浪费。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可以有效增强运输生产力,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比如:有些线路压力过大,有些线路运力得不到发挥;采取综合运输体系将有效地改变这一不协调、不平衡的现状。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提高运输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特点,建立合理的运输结构,可以使各种运输方式扬其所长、既可扩大运输能力,又可提高经济效益。为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更进一步台阶。

四:提升运输装备水平:作为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运输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支撑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和纽带。而道路运输装备作为推动道路货运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其现代化水平无疑也是保证物流行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运输装备水平作为基础要稳扎稳打,只有装备水平提升,才能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必要的条件。

五:搞活交通运输市场:交通运输市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支撑国家社会经济的公用服务设施,尤其是现代经济中地区分工、国际分工的趋势愈加明显,对运输市场的以来也日益增强。历史经验表明,生产水平发展越快,现代化程度越高,就越要求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运输市场的现状有着严格的要求。

运输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政府要维持运输的高利率水平,创造稳定而有效的运输环境,促使经济能持续增长。

交通运输市场必须搞活,只有活跃的运输市场,才能对供给侧改革提供必要的动力源泉,才能拉动供给侧改革的进度。

第四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资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

学习资 料

(2016年5月)

从两个方面看:

一、概念的阐释;

二、中央的要求。

一、概念的阐释

(一)正确认知

——供给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学经济学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都以供给和需求作为一般性研究分析的逻辑起点。简言之,供给就是出售、需求就是购买。供给与需求,实质上就是一个卖方与买方的问题。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其包含2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愿望和供应能力。(与供给相对的“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也包含2个条件:消费者有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

(从当前现状来看,供给方面愿望没问题、但能力有问题,需求方面能力没问题、但欲望有问题)

“侧”,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侧重”于某一个“侧面”。因此,“供给侧”就是与“需求侧”相对的一个专业术语。两者的区别在于:

以往我们所做的工作多半是加强需求侧管理,重点从结果出发,着眼于保持经济短期内的稳定增长,通过合理调控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熨平”经济周期性的波动;

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则更多是突出供给侧管理,重点从源头 入手,着眼于实现经济中长期的潜在增长,通过科学配置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四大要素”(也有学者把制度列为第五要素),“弥补”经济结构性的缺陷。

——结构性:简言之,就是经济运行的构成性特征。结构性问题,是中长期形成供需错位、脱节、失衡的根本原因。我国新常态下面临的矛盾,面子上是速度问题、里子上是结构问题。这些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增长动力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能耗排放结构、收入分配结构6个方面。

产业结构问题:一产业仍较粗放,抗风险能力差;二产业传统“三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比重偏大,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价值链低端;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发达国家70-80%,中国50-60%,且房地产是拉动主要力量之一)。

区域结构问题:人口分布不合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同时还有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

增长动力结构问题:过多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对改革、转型、创新“三组动车”潜力发掘不够。

要素投入结构问题: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不足。

能耗排放结构问题:单位产值能耗过大(五类主要资源平均消耗强度高于世界均值90%,标煤能耗是世界均值的2.5倍)、“三废”碳排比重偏高,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剧。

收入分配结构问题:城乡收入、行业收入、贫富收入的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手中。

——改革:正式一点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章上说的是“强国之路”);口头一点说,是“关键一招”、是“最大红利”、是“主旋律”;具体到经济领域来说,它是“推 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路径”,也就是说,“改革是当下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之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其目的在于针对供需结构错配,侧重于从供给方面通过一系列精准改革,清除供给冗余、夯实供给基础、释放供给活力、拓展供给空间、提高供给质量、确保供给安全,增强发展新动能、释放发展新活力,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二)认识误区

1、弃用论。争论焦点:有了供给侧改革,还要不要需求侧管理?对于经济运行而言,供给侧与需求侧同等重要,两方面结构性改革应当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不能因为强调一侧而忽略另一侧。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辩证法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症结在于: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质上是供需错配。(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总量性矛盾、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由总量性、周期性问题转化为结构性问题(前者更多适宜从需求侧管理来解决、后者则更多适宜从供给侧管理来解决)。同时,供需结构错配的矛盾中需求侧和供给侧都有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所以,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言“侧重”,那么前提是兼顾、不是偏废,只有此消彼长的组合、没有非此即彼的排斥。只有坚持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同步配合,才能实现新的、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2、回归论。争论焦点:是不是要严管供给,搞“新计划经济”,或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自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党就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不能也不会轻易改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搞“新计划经济”,更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恰恰相反,其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通过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的角色定位,就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市场有效”时营造相对宽松、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市场失灵”时及时补位,采取合理调控和适度干预,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3、借用论。争论焦点:能不能直接照搬照抄或仿效西方供给经济学派等方面的治理方法?西方供给经济学派应对的核心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问题。而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只是减速换挡、并未停滞,且同时不存在通胀,相反还有通缩的趋势,与西方世界的“滞胀”有根本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套用供给学派提出的减税、私有化、削减福利、紧缩银根等策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冷静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基于国内实践开展的一次理论综合性集成创新。其理论基础只能是以新常态理论为创新背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中央的要求

(一)提出的过程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初步回暖、日本衰退止步、欧洲深陷危机、新兴经济体普遍萎靡,尽管中国表现不俗,但新常态下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所谓“新常态”,其大背景是由大到强转折期、陷阱跨越关键期、要素约束瓶颈期、深化改革攻坚期、全球治理分化期;其小背景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其特征是“增速换挡(高速转向中高速)、方式转变(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结构优化(增量扩能转向调存优增)、创新驱动(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市场决定、福祉共享”;其波形是L型,而不是V、U或W型;其对策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五大发展理念”、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基于全国经济形势作出“分析—判断—定位—应对”的“四步曲”,也是在探索中国发展实践中认识逐步深化、思路日渐清晰、举措不断明确的过程(也可说是一个取势、明道、优术的过程)。

2015年11月10日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下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一天后,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强调要“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五天后,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再次强调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七天后,李总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上再次指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八天后,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第三次提及“供给侧改革”。两位国家主要领导人9天内5次提到“供给”内容,如此高频“点题”,也被视为一个月后中央经济工作会正式 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工作的前奏。

从本质上看,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关系,其实就是形势与任务的因果关系。因此中央明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二)应对的举措

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2个五”:

1、五大工作任务:(“三去一降一补”)

第一,去产能,即化解过剩产能。重点要全面淘汰落后产能(重拳治理“僵尸企业”)、严控新增过剩产能、创新消化低效产能、海外转移低端产能、大力培育优势产能。

第二,降成本,即降低企业成本(规工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在85元以上,平均利润率只有5.5%)。重点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负担和融资财务成本、电力成本、物流成本。

第三,去库存,即消化房地产库存(重点是二三线城市和不合理的高价房)。重点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性金融;鼓励开发企业调整营销策略,降低房屋销售价,提高产业集中度。

第四,补短板,即扩大有效供给。重点要补齐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精准扶贫;补齐居民消费升级的短板,围绕从质到量、从产品到服务、从排浪式到个性化的消费发展新趋势创造新供给;补齐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 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补齐高素质人力资本的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优化配置劳动力,持续扩大就业面;补齐“三农”发展的短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农民稳定增收。

第五,去杠杆,即防控金融风险(总体看,债务水平适中、温和可控,240<360。分类看,四部门中:居民、金融机构范围适宜。非金融企业、政府指标增长快,且非金融企业水平高121超过90阈值;政府隐债多、偿还压力大)。重点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建立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2、五大政策支撑(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

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其目的是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结构性减税、阶段性提高赤字率、保障政府支出责任);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其目的是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重点要坚持创新引领、创新驱动,激活存量、补齐短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一产业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二产业要建设制造强国、三产业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

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其目的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转职能,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降门槛、宽准入、减成本,将该放的放下去、该管的管起来、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二是优环境,从政策上、制度上、服务上营造宽松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保障企业权益,改善企业 预期,增强企业信心,扩大有效供给,适应消费需求。

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其目的是大力推动改革落地。重点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持续通过改革加快释放结构调整红利、新型城镇化红利、自贸区建设红利、企业创新红利、新人口红利。

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其目的是守住民生底线。重点要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作用,立足于“兜底”,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落实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程。

第五篇: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访谈)

——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

本报记者 龚 雯 许志峰 王 珂

2016年01月04日03: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近日,权威人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解读和阐释。

一问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要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不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权威人士: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有各种解读。从国情出发,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

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当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还有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比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

当然,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扩大开放是改革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都在吸引我国的投资,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我国的外资多了!

二问

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

“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

权威人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这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客观要求。我们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这一点,一定要认识到位。要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这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比如,如果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在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就相当于准备了两桌饭,就来了一桌客人,使劲吃也吃不完。这个问题不仅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也遇到了。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致力于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这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重大举措。

三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各项工作重点应该怎样转变?

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创造性地干。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

权威人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这就是: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在工作实践中,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比如,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以及强化行政对资源配置的干预等事情不能再干了,投资没回报、产品没市场、环境没改善等项目不能再上了。相反,有利于引导社会心理、化解产能过剩、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人口城镇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扶贫精准度等事情要使劲地干,创造性地干,拙劲加巧劲地干,努力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

四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

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权威人士:前面说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五大政策支柱”的具体内容已经公布并得到各方面广泛认可,但如何更加准确地加以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对企业实行减税,并用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的办法弥补收支缺口。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主要体现在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既要防止顺周期紧缩,也绝不要随便放水,而是针对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按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而不是政府去确定具体项目,或选择把钱投向哪一家企业,具体的投资机会还要由企业家来摸索和把握。实践证明,市场的选择是最有效益的。现在成功的民营企业有哪一家是政府扶持的?都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闯出来的。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把企业真正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放水养鱼”,让企业去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一项一项出台、一项一项督导,让各项具体改革举措落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的落实。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有充分准备,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五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

做好“加减乘除”。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有“对冲”作用,必须全面推进,并把握好“度”。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

病根都是体制问题,都要依靠改革创新来化解

权威人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上我们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我们要抓住关键点,致力于打好歼灭战,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完成这“五大重点任务”,既需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需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确保2016年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和工业品价格下跌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财政金融风险有所释放。

完成好“五大重点任务”要做好“加减乘除”。“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要着力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功夫。从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从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又具有“对冲”作用。比如,化解房地产库存对增长是明显的“加法”,可以减缓去产能带来的“减法”效应。而去产能又会调整供求关系,防止出现宏观经济通缩效应。因此,“五大重点任务”必须全面推进。当然,落实到一个地区,又会有所侧重,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当前,做“加法”相对容易理解,做“减法”困难会大一些,但必须做下去。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僵尸企业”本来已“死”在那里,就不要再维持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性原则的要求,要敢于和善于进行这种“创造性创新”。

完成好“五大重点任务”要全面深化改革。“五大重点任务”的具体内容非常多,但病根都是体制问题。无论是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提升有效供给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解决的根本办法都得依靠改革创新。比如,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资金成本,必须减少行政审批,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必须改革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才能解决“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问题。同时要看到,完成这些重点任务,本质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只有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创新,才可能有效推动这次重大的结构性改革。

六问

有人担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冲击,社会能否承受?

阵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适当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有退够,才能向前

只要处理得当,阵痛不会很大,可以承受。但对于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击,切不可大意,具体政策要有序配套、稳妥实施

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权威人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必然会带来一些冲击,而且这些冲击很可能会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把握:

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值得的。我国处在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地区、行业、企业发展出现明显分化,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能皆大欢喜,产业会此消彼长,企业会优胜劣汰,就业会转岗换岗。特别是眼下一些发愁的企业可能会更愁,甚至关门倒闭,引发职工下岗失业、收入降低等。但这种阵痛是一朝分娩的阵痛,是新的生命诞生和充满希望的阵痛,是新陈代谢、是凤凰涅槃,这是值得的!适当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有退够,才能向前。正如老子所言:“明道若昧,进道若退。”拿“僵尸企业”来说,是等着这类企业把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拖垮,最后一起死,还是快刀斩乱麻,处置这类企业从而腾出必要的市场资源和空间?显然,必须尽快处置“僵尸企业”,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阵痛是可以承受的,但切不可大意。相比上世纪90年代,现在我国的实力相当雄厚,经济发展基本面好,新动力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前景是光明的,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社会就业形势、财力规模、保障制度有了很大进步,抗风险能力强,只要处理得当,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效益是理解的、支持的,对我们改善发展质量、产品质量、空气质量是充满期待的,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同时,对于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击,切不可大意。具体推进的政策要有序配套、稳妥实施。比如,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更加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比如,个别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会出现职工集中下岗和财政支出困难,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实施配套措施,认真拿出因应之策。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今天不以“壮士断腕”的改革促发展,明天就可能面临更大的痛苦。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得不迈过的坎,是不得不闯过的关,这项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必须加快步伐、加紧推进,避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七问

如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目前对于新常态的认识有三种情况,大家都要照照镜子,认识不到位的要尽快抓提高,思想不适应的要尽快换脑筋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把包袱留给后面,将来会得罪天下老百姓

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牢牢把握几个重大原则,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

权威人士: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要避免投机取巧。我们只有深化认识、下定决心,硬碰硬地干下去,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目前情况看,对这个大逻辑的认识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这种情况在不断增加,这是好的。

第二种是认识还不到位,一知半解,适应不太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流于口号化。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

第三种是很不适应,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结果行动上自觉不自觉逆向而行。

大家都要照照镜子,往第一种靠拢,认识不到位的要尽快抓提高,思想不适应的要尽快换脑筋。提高认识后,还要靠扎实的工作和顽强的毅力来完成这个历史责任。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在推进过程中,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结果延误了窗口期,把包袱留给后面,将来会得罪天下老百姓。1998年我们也面临外需低迷、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困境,当时顶住压力,纺织业实行大规模限产压锭,才有了后来经济的强劲增长,才有了今天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排除干扰,心无旁骛,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言行都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必须坚决反对。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主动研究发展规律,不断推进科学发展,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生产力能否解放好、发展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对于政府作用,强调“更好发挥”,不是“更多发挥”,要集中精力抓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当前,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企业家营造宽松环境,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预期,给他们吃定心丸。要为创新人才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对各级干部,要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坚持党纪国法的“高压线”,也要重视正面激励,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给那些呕心沥血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总之,我们要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

《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04日 02 版)

下载韶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工作方案[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韶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工作方案[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一、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利用三月“科技之春”、五月“科技活动周”等有利契机,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

    扶贫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扶贫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脱贫规划》”)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基本目标和总体思路,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Len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要点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字号:[ 大 中 小 ] 发布时间:2016-07-18 来源:国家煤炭工业网 今年以来国家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大了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查报告

    关于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查的报告 休闲农业是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增长点。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更加旺盛......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学习心得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学习心得 按照部机关党委的统一要求,今天认真学习了《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对什么是供给侧、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

    2016两会学习心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两会学习心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发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