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同志劳模先进事迹材料
X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XXX,男,现年48岁,中共党员,现任XX市XX区XX街道XX村党支部书记。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始终坚持以党性为后盾,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党员职责和义务,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三个代表”和实现入党誓词,特别是担任XX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以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农村各项工作当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参加“三争一创”实践活动,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立足岗位,勇于奉献,在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努力为民办实事、加强村级能力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富民强村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坚持发展,以富民强村为理念,富民以创业为先的内力,创业以环境为先的举措,着力做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以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努力,XX村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势头迅猛,现代农业规模逐步壮大,并逐步拓展成为XX市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园区内现有农业龙头企业8家,拥有玻璃温室、钢架大棚等高效设施农业4000多亩,从事于花卉苗
木、瓜果葡萄、特种水产、畜牧业养殖及高效大棚蔬菜栽培。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在上级部门和区委、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高效农业区园区内硬质化道路纵横交错,排灌水系畅通、电力设施配套齐全、绿化环境优美,为努力创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积极关心支持农业园区建设,急群众所急,向群众所想,经常性和基地内种植大户保持沟通和联系,为高效农业的发展出谋献策、排忧解难。借助高效农业园区的发展平台,他带领村党支部积极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以“基地+农户”“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高效农业,搞好高效农业种植,提高产出,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实现互惠共赢。因势利导,鼓励群众自主创业,积极为群众提供生产技术等各类信息服务,积极发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使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想方设法盘活集体经济闲置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先后利用朱云组废弃的取土场租赁给坤文工贸有限公司,兴办选矿场;闲置的陶云小学校舍租赁给XX香格里拉食品有限公司,兴办食品加工厂;并认真抓荒滩荒水的发包、开发和利用,从多方面谋求发展,增加集体收入,实现富民强村目标。
倾心为民办实事,构建和谐新农村
心系群众,亲民为民,是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一直不变的宗旨,顺应民众呼声,着力解决群众民生问题,他想法设法去实现。通过“一事一议”村自筹资金12.5万元,争取上级资金30万元,铺
设了1200多米水泥硬质化道路,进行两座龙桥改造,同时对部分组级道路做好维修,方便群众出行,对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的1000米孔湾排涝河进行了全面清淤。实施了自来水安装入户工程,为陶云片256户村民安装自来水,满足群众引用健康卫生水的需求。在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条件下,想法设法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投资80多万元新建了623平方米村便民服务中心,使村级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有了较大的提升。争取上级扶持,投资11.5万元新建了123平方米的卫生医疗服务室,为村民看病就医提供良好环境。积极做好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争取了陶云片陶云水库、袁陆大塘、崔刘大塘和孔湾片孔中大塘清淤疏浚工程,对陶云片谢云组64户农户进行了化粪池改造,沿村中主干道及自然村庄新建28座垃圾池,并配备专职和兼职卫生保洁员,负责做好本村环境卫生,积极为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认真做好矛盾调解工作,针对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中各类矛盾的发生,他协同村委会积极发挥村调委会作用,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各类矛盾20多起,涉及到土地流转、邻里纠纷、交通事故等多方面。
他一贯奉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化解矛盾。自他任职以来,村里没有发生一例“民事转刑事”案件或者越级上访事件。对农村困难户、五保户、低保户等弱势群体,他时刻记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困难。村民遇到困难只要找到他,他总是热情相助,倾心相帮。危房改造他亲自过问,办理低保他积极争取,老弱病残他时时牵挂,退职老干部他念念不忘。经常到群众中走访调查,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始终保持着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身体力行着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受群众的赞誉和好评,为农村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夯实基层组织,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他由于思想作风扎实,为人作风正派,工作勤勤恳恳,各方面表现出色,深受上级领导和本村党员群众的信任和好评,连任XX村党支部书记。任职以来,他始终牢记公推直选曾经许下的庄严承诺,努力抓好各项工作。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围绕村级组织建设“五好”的目标要求,着重抓好支部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并结合“三争一创”活动开展,制定了本村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对支部92名党员情况进行了认真具体分析,引导党员认领争当优秀共产党员项目,制定好创先争优计划,并结合公推直选村党支部制定的三年奋斗目标,开展党组织向群众承诺创建目标,党员向党组织承诺争当目标,确定承诺事项,同时吸收村民代表参加,向群众公开承诺事项和内容,接受群众监督。探索建立了在农村能人中培育党员、在党员中培育新人、在党员能人中培育村干部的机制,拟定培养规划,落实培育措施,为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提供保障。
按照村务“两议两公开一监督”的要求,对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他坚持党组织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做好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利用宣传栏、宣传橱窗,结合村两委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及党员干部具体承诺等向党员群众公布党务村务和创先争优具体内容,将党组织年度建设情况、党组织成员分工情况、党员基本情况、党员结对帮扶情况、村级后备干部情况等内容长期公
开。对党组织成员履职情况、党组织民主生活会情况、重大资金使用情况、新党员培养吸收转正情况等内容定期公开。及时将上级党组织近期重大决策或工作任务、党组织和党员大会讨论通过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情况、党员评比表彰情况、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落实情况等内容,不定期公开。党务公开犹如一座连心桥架在群众和支部之间,让广大党员和群众及时了解工作动态和内容,形成抓好支部工作整体活力。通过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群众心里亮堂了,谏言献策的多了,党员发挥作用更加的突出,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凝聚力增加了,村里各项工作推进顺利了。
永不自满,百尺竿头更奋进
因为工作踏实,成绩显著,他被街道评为农村基层优秀党务工作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同时又被选举为区第三届党代会代表。他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对XX村的未来发展,他和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充满信心,决心牢固树立“群众以致富为本,干部以务实为本,工作以服务为本”的理念,再次锁定目标,高标准树立标杆,扎实开展好“三争一创”活动,实现“三争一创”目标,切实加强基层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发展,加强综合农业开发,实现高效农业的提档升级,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稳定,为XX村的发展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第二篇:xx同志先进事迹(省级劳模)
甘于奉献一心为民
——记新港镇荷塘村党总支书记陈邦斌同志先进事迹
[个人简历]陈邦斌,男,汉族,1961年7月出生于新港镇荷塘村,大专学历。1980年1月参加工作,199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担任新港镇荷塘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走进庐山区新港镇荷塘村,一栋栋楼房在阳光和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宽阔的水泥路贯穿于各个村落,境内的沿江工业基地一片繁忙……,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这便是在小康路上高速前行的荷塘村。
“陈邦斌书记,真是我们的好书记,是我们致富的领路人,为我们谋福利,做实事……”当我们走进新港镇荷塘村,各种对陈邦斌书记的肯定之声不绝于耳。陈邦斌同志是村党总支的书记,更是一名普通的村民、平凡的党员,是一个在农村基层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农村干部的典型代表。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为人民着想的感人事迹在荷塘村的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1998年前陈邦斌同志在当时效益非常好的新港砖瓦厂担任厂长,当时已是当地的有名的能人。2000年陈邦斌被新港镇党委、荷塘村村民慧眼“看中”,一致推荐当了村支部书记,这一做就是十年。十年来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引领全村人民奔小康,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发展,使全村连续多年保持了班子稳、人心齐、村内经济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2004至2006年,以陈邦斌同志为核心的荷塘村党支部被评为九江市“五好党支部”,2007年被中共庐山区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陈邦斌同志本人连年被评为庐山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还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
心系群众,为百姓谋利
陈邦斌同志自担任村“两委”要职以来,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
标准,处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里,把个人利益臵之度外。
“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间。”这是写在陈邦斌笔记本上第一页的话。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陈书记非常关心村里的困难户、五保户、低收入家庭。在村里,陈邦斌在制定帮扶特困户、带动帮扶对象脱贫的方案时,制定了每个党员负责一户、支部书记负责两户的方案,并要求党员们每年必须为帮扶户解决一到两件实实在在的困难。从2000年他上任伊始,每年逢年过节都会组织村两委的党员村干部们去低保户、五保户、孤寡老家人中送温暖,给这些低收入村民送去生活用品,给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连续多年每人100元用于慰问和资助。每年重阳节还把孤寡老人接到村办中过节。用陈邦斌同志的话说,当村干部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为党委和政府分忧。
理清思路,领村民创业
荷塘村紧挨九江石化总厂,距市区仅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交通便利,经贸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陈邦斌同志清醒地认识到,要将荷塘村建设成为小康村,就必须充分利用近厂靠城的优势,依托厂矿,服务厂矿。“兴三产、活个体”是以陈邦斌为核心的村党总支为增加村名收入、促进村民就业而提出的一条有效措施。村党支部大力支持和引导村民发展第三产业,为厂矿职工提供绿色环保的蔬菜、大米等食品,切实增加农业收入。陈邦斌同志通过多方努力为村民在九江石化总厂第五生活区争取到门店、摊点的经营权 100多个,解决村里许多老百姓就业难、增收难、致富难的问题。农业稳村、商业活村、工业强村。为增强村级经济发展后劲,陈书记带领的村“两委”积极配合镇党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协助镇政府成功引进了诺贝尔陶瓷、科茵格沥青、嘉盛粮油等过亿元项目。
城东港区落户新港镇后,陈书记就经常思考如何安臵本村的失地农民,怎样依靠城东港区这棵“大树”为荷塘村失地农民谋
求就业岗位。在过去的两年中,他先后在荷塘村周边的诺贝尔陶瓷,嘉盛粮油,科茵格改性沥青公司、中粮集团等企业谋求岗位260多个,帮助村里260多名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难的问题。2009年,陈邦斌同志与诺贝尔陶瓷公司协调,成功帮助荷塘村物流有限公司下属的装卸队与诺贝尔陶瓷签订用工协议,一次帮助10多名农民就业,农民月收入在1000—1800元。
在如何发展集体经济的问题上,陈邦斌同志一直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009年,在镇、村的共同努力下,荷塘村村的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年收入达到148万元,与2008年相比,翻了一番,净增80多万元。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针对村集体闲臵厂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了涂料厂、塑料厂,盘活了村级闲臵资产,每年增加租金1万元;新建40多个商业门面,使得每年存集体收入增加15万元;还投资30万元与其他村合资建设厂房出租,建成后村集体厂房租金每年可达到8万元。在未来几年内,陈书记计划在未来几年中,在荷塘村修建起一条饮食一条街,以带动荷塘村的商业发展。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陈邦斌同志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过程中的真实写照,“让全体村民奔小康、让荷塘村庄更富裕”是以陈邦斌同志为班长的村两委人员不懈奋斗的目标。用村民们的话来话,陈书记就像是一列火车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载着村民更快驶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三篇:xxx同志省劳模先进事迹
省劳模xxx同志先进事迹
xxx同志现任xxxxxxxx公司维修站站长。该同志不仅具有精湛的设备维修技术,更有不怕苦脏累的奉献精神。在港口设备维修管理这个工作岗位上,他带领全站干部职工勤奋扎实工作,创新管理模式,刻苦钻研维修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技术进步,有力促进生产安全,为港口装卸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他所带单位、班组多次荣获集团公司“先进集体”、“安全优秀班组”、“先进班组”等称号。
xxx同志自调到第xx公司维修站后,加强学习,虚心请教,深入现场,经常冒着严寒、顶着烈日在五十多米高的门机爬上爬下,及时摸清门机各个部位的技术状况,迅速掌握了各类新型机械的维修技术,并在公司举办的技术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面对装卸机械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他带领人员会同技术部门夜以继日地攻关,解决了“装载机发动机水温过高(水滚)、机体串气和水入油池”、“推耙机发动机水温高、打无转向”等一系列长期困扰公司生产的难题,并为公司节省了巨额外修费用,同时也给全站维修人员上了堂技能培训课,有效提高了全站维修技术水平。
他率领维修人员积极开展机械常规修理和项修,大力开展降耗节支活动,及时组织现场抢修,确保装卸生产需要。仅2011年,就完成门机2♯变幅套筒、6台装载机、3台铲车、1台轮胎吊1台、8台装载机变速箱等机械设备的项修,完成各类机械设备修理957台次,有效地确保了机械设备良好状态。特别是在门机2♯变幅套筒改造工作过程中,利用尼龙材料代替原来的合金铜材料,将所有变幅套筒导向套易磨损的问题成功解决,为公司节约了成本。他始终倡行修旧利废,为公司压缩生产成本,仅仅2011年,他所在维修站就修复旧钢丝绳114条2020米、旧托辊108条、旧耦合器6台、旧加力泵21个、旧制动钳69个等,为公司节约配件费用开支约33.43万元。
在站务管理中,他以身作则,坚持做到:苦脏累活走在前,利益荣誉不伸手,文化技术带头学,员工困难多关心。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并健全各类台帐管理记录和值班工作日记,实行站务公开。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传、帮、带活动,提升员工综合素质。2007年,在流动机械修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将原一个班拆分为两个班,修理质量、效率直接与工资挂钩,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维修站形成了团结友爱、和谐稳定的氛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四篇:昆山市劳模--杨军同志先进事迹
昆山市劳模--杨军同志先进事迹
自1992年调入昆山电视台,走进新闻演播室那天起,杨军就与电视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十六年过去了,杨军对新闻事业的热情不但丝毫未减,反而与日俱增。在旁人看来,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每天在明亮的聚光灯下,衣着齐整地端坐在主持台前,将人们所关注的一条条热点新闻用标准的普通话播报给观众。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幕后为之付出的艰辛和汗水。92年建台之初,通过层层考试,杨军进入昆山电视台。对于半路出家的他来说,面对全新的职业,困难可想而知。但杨军没有气馁,因为心里始终有个信念在支撑着,那就是要做就做最好的!为了说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杨军坚持每天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并向电台同行虚心请教,努力纠正方言和发音。
电视新闻播音员不仅要具备很高的普通话水平,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形象和气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杨军就自己学习、琢磨中央台、省级台新闻播音员的表情、神态和播报方式,从中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播报方式。他还先后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学习。通过学习和锻炼,杨军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以来,杨军主持的《昆视新闻》节目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曾有人做过统计,在人类现今所从事的各类职业中,记者这个行当的人均寿命排在最末一位!虽然这一结论的科学性 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记者职业的艰难。做新闻,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讲究新闻的时效性。因此,经常有一些重要新闻在新闻节目即将播出之时才刚刚制作好;也正因为如此,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每天基本上都是晚上七、八点钟才能下班,晚饭也都要很晚才能吃上。然而,杨军深知,从事新闻工作就意味着要经常放弃节假日,放弃休息时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16年的主持人生涯里,杨军很少能够准点回家吃上晚饭,也从没有与他远在徐州的母亲吃过一顿年夜饭,对家人常常感到十分歉疚。
为了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对每一档新闻杨军都十分认真地予以对待;对每一份稿件他都要反复熟悉,争取熟读和理解,根据稿件的内容准确把握表情和语气,保障新闻的严肃性。因为在工作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反复提醒自己要更细致一些,再认真一点,多年来杨军没有发生过一起错播失误,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在新闻演播室做口播,一年四季都要求穿西装打领带,甚至寒冬腊月也不能加件毛衣,否则就会显得臃肿、不精神。现在虽然随着单位工作条件的改善,冬季做口播时工作环境已有所好转,但到了盛夏时节杨军却不得不要忍受酷热。在录制节目时,为了没有杂音必须关闭空调,此时十几盏聚光灯打在身上,一档口播下来,浑身上下早已被汗水湿透。长期繁重的播音工作也使杨军患上了咽炎、声带小结等职业病。
除了做好自己本职的新闻播音主持工作,杨军还主动为编辑把好新闻关。通过经常性的采访并认真学习各类文件,他主动去了解当前全市正在开展的各项工作,熟悉各级领导姓名、职务和分工以及国际国内形势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杨军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他的努力使他能在播音环节上发现一些新闻稿件的问题,并及时与责任编辑沟通,从而在自己的工作环节中为新闻稿件再把一道关,尽量避免差错的发生。由于人员数量的客观限制,县级电视台并不像大台那样,每项工作都由专人负责,工作人员往往要身兼数职,担负多项工作任务。因此,县级台的主持人还要具备记者、编辑、制作的能力。在完成每天新闻主持工作的同时,杨军还要完成一定的新闻采访、现场出镜等任务,有时还要承担一些大型新闻节目主持的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如今,杨军已经能胜任各项新闻业务工作,曾先后主持《昆视新闻》、《体坛纵横》、《财经报道》等新闻栏目,并主持了大型新闻行动《走在新农村建设的前列》和广东顺德等大型新闻报道,因为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评为昆山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局优秀共产党员。他参与创作的新闻稿件还先后获得省市新闻创优一、二等奖。
此外,在努力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杨军也很注意向新同事传授他的工作经验。在他的传、帮、带下,多名电视台新进员工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十多年来,随着新闻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提高,杨军在昆山市民中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他不敢沾沾自喜,而是以身作则,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因为他知道,群众对他的热情和认可,是因为他代表的是昆山电视台的形象和新闻的权威性。杨军常常告诫自己,一言一行都要谨慎,决不能以“名”谋私。
从昆山电视台建台至今,杨军经历了昆山电视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目睹了昆山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作为一个昆山人,杨军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骄傲的 是,昆山的发展有他贡献的一份心力;自豪的是,他是一名昆山电视人,还将继续为昆山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昆山广电事业的进步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五篇:全市劳模先进事迹
全市劳模先进事迹
――记临泽县板桥镇友好村党支部书记张振中
张振中,男,54岁,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板桥镇党委委员、友好村党支部书记,市人大代表。近年来,该同志始终坚持以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把群众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一心扑在工作上,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开拓进取,忘我工作,带领村支部一班人,为该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成绩。其个人也先后被授予甘肃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张掖市科技能人、临泽县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友好村北靠合黎山,南依黑河,地形狭窄人均耕地少的问题一直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给全村经济发展致富奔小康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张振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了依靠科技,立足制种,发展高效农业的思路,组织动员全村干部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种产业。村上先后与省农科院和市农科所签订番茄、辣椒杂交制种项目,他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挨社逐户,召开群众会议宣传引导搞培训,并号召支部班子和党员及致富能人带头搞制种,在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及种植业能人的带动下,最终落实了精细蔬菜杂交制种面积50亩,年底亩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群众
交口称赞“一亩精细制种田,可顶十亩吨粮田”。
同时,张振中同志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在认真分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平沙墩荒地资源建设综合开发区”的构想。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村党支部带领村社干部和20多户党员和群众当中的致富能人全力投入平沙墩荒地开发建设,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开发建设,村上先后争取投资100多万元,动员组织群众投工投劳1万多个,在平沙墩开发荒地1800多亩,栽植各种防风林20万株,154亩,经济林200多亩。开发区内全面架通了高低压线路1.5公里,增设了变压器1台,打机井3眼,开挖衬砌引水U型渠3.5公里,修建衬砌堤灌坝450米,完成节水灌溉工程管灌500亩,滴灌1000亩,为全村经济发展创造了硬环境,即起到了带动辐射农民的作用,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群众对支部的信任。
张振中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村官,时时刻刻盘算着全村的经济发展,时时刻刻惦记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他的一言一行,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全村群众的广泛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