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扶贫干部杨骅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侧记

时间:2019-08-22 10:0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秀扶贫干部杨骅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侧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秀扶贫干部杨骅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侧记》。

第一篇:优秀扶贫干部杨骅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侧记

在实施脱贫攻坚行动中,重庆4347个驻村工作队、3608名第一书记和1.7万名驻村工作队员奔赴扶贫第一线,他们走田坎、进院坝、访真贫、察实情,把乡村当作自己的家,苦干实干加巧干。忠县金鸡镇傅坝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杨骅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今年8月21日,他累倒在岗位上。11月16日,市优秀扶贫干部杨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首场报告在杨骅的家乡忠县举行。

报告会上,杨骅的父亲杨志刚、杨骅生前同事及帮扶对象等6位报告人,分别从杨骅服从组织安排投身扶贫事业、用心用情用力兑现承诺、以家国情怀传承忠诚大爱、影响后来者投身未竟事业等方面,从亲人、同事、帮扶对象和记者的角度,追忆其生前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细节,让现场400多名听众及当地29个分会场近4000名干部群众深受感动,引发强烈反响。

“抠门”又“拼命”的扶贫干部

现场,与杨骅共事一年多的忠县金鸡镇蜂水村党支部书记彭涛,讲述了杨骅在蜂水村驻村扶贫的故事。杨骅把贫困户的事装在心头,将帮扶对象当作亲人,他不在乎环境艰苦,不摆架子、不谈条件,经常与贫困户拉家常、谈发展,在生活上对自己十分“抠门”,却舍得花钱帮贫困户买猪仔、饲料,并张罗销售。这一切,让彭涛打心眼里佩服和敬重他。

今年5月,组织把杨骅调到了傅坝村当第一书记。在村民大会上,他说:“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让傅坝村真正富裕起来。”为了这个承诺,杨骅在傅坝工作期间没清闲过一天。

忠县安监局职工、傅坝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黄建国回忆说,杨骅十分“拼命”,带着大家走村串户调研产业发展、规划脱贫项目、推动危房改造,仅一个月就系统梳理了全村情况。

正要开展下一步谋划时,杨骅却累倒了。“前一天晚上,他还为贫困户家的危房改造而操心。”黄建国哽咽着说。

三代家风传承家国大爱

杨骅是党的好干部,更是父亲杨志刚眼中的好儿子。

对待工作任劳任怨、对群众真心实意、对农村充满感情,杨骅的这些品质与杨家“忠孝、友善、勤劳、朴实”的优良家风分不开。杨骅的爷爷杨天奇早年参军入伍,复员后回到忠县,下矿井、背矿石、修水库……最后累得倒在工地上,年仅44岁。在追悼会上,1000多名群众自发前来为他送行。“我父亲一生踏踏实实地做事、清清白白地为人,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杨志刚说。

杨志刚做过乡村教师,在人民公社当过党委书记,后来担任了副县长职务。他一直叮嘱杨骅兄妹,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杨骅从不对父亲提什么要求,在儿子刚出生、妻子又下岗了的困难时期,都没有向父亲张口。

今年9月,杨志刚在女儿杨玲的陪伴下到杨骅生前扶贫的村子走了一遍。“提起杨骅,村民们都说他的好,都说我养育了一个好儿子!”戴着助听器的杨志刚流着泪说,杨骅没有留下一句话、一个字,让家人痛心不已,“但他和他爷爷一样,是为了群众倒下的,是光荣的!”

“您是我们永远的杨爸爸”

对于大学生张荣梅一家来说,杨骅就像自己亲人一般,是她和妹妹的“杨爸爸”。张荣梅是傅坝村贫困户张启斌的大女儿,今年刚考上重庆工程学院,正当全家人为学费发愁时,村支书陈廷虎带来位“第一书记”,对口帮扶他们家,书记名叫杨骅。

起初,张荣梅并没抱太大的希望,可谁知,杨骅先是帮她申请国家教育补助,后来又为她争取到爱心企业的3000元资助。“他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张荣梅介绍,她在填报补助申请资料时,因为贫困户系统和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致遇上了麻烦,这时又是“杨爸爸”冒着酷暑,一趟又一趟地奔走帮忙补办手续,最终,妥善解决了问题。

因为家庭贫困,张荣梅和妹妹都有些自卑。杨骅自从对口帮扶她们家后,就经常鼓励姐妹俩坚持梦想。“我原以为家境贫困的自己没机会上大学了,但杨叔叔却帮我实现了梦想!”张荣梅说,“杨爸爸”给了她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张荣梅告诉记者,她想要对“杨爸爸”说这样几句话:“您告诉我,在学校要大胆一点广交朋友,现在,我已有了很多朋友;您说贫穷不可怕,怕的是没志气,我会好好读书,不管未来有多艰难,我都会带着梦想走下去。但是,这一切您却看不到了,您是我们永远的‘杨爸爸’!”

用心用情用力立下丰碑

杨骅的事迹经重庆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关注,万千网友为之惋惜、心痛。近段时间来,不少媒体纷纷前往忠县,到其生前生活、工作的地方深入采访、了解杨骅的事迹,重庆电视台记者廖洋益就是其中之一。

“多么好的一个人呀!”廖洋益见到的每一位采访对象都反反复复说着这句话。

翻阅杨骅四十八载的人生履历可以发现,从1989年走上工作岗位到2018年牺牲在扶贫一线,杨骅在粮食、路政、安监等多个单位工作,都是在最基层的岗位。“在众多讲述中,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党员干部如何用爱和责任赢得了怀念;看到了忠厚仁义的家风怎样影响人的成长;看到了一个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共产党员是如何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一座丰碑!”廖洋益说。

杨骅虽然走了,但傅坝村的故事还在继续……杨骅生前在安监局的同事、朋友董世军,主动接过了“第一书记”的担子,就着杨骅的办公桌、睡铺,在傅坝村开始一段新的工作历程。现在,傅坝村的果园扩建项目已经通过审批,预计年前就可以开工;村里的公路已经完成硬化4.3公里,另外两条公路的拓宽改造也在有序推进;微信公众号建了起来,电商平台也已经进入试运营……

像杨骅一样“用脚丈量大地”

杨骅的故事感动了现场观众,金鸡镇蜂水村的贫困户李明权就几度落泪,“杨骅把我们贫困户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经常到我家聊天。”

前几年,李明权因生意失败,搞养殖亏损,生活越过越难。杨骅听说后,主动给他家送去了2头猪仔,还买了饲料,教他科学养殖。“杨书记答应我,等过年就来我家买猪肉,吃杀猪菜;现在,他却离我们去了。”李明权感叹。

三汇镇寨坪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万山红听了杨骅的事迹,感触颇深。“报告会中,几次落泪。特别是扶贫工作一些细节,不仅仅让人感动,还是一次驻村工作再培训。”万山红表示,扶贫工作最重要的是与贫困户“心连心”,要像杨骅一样用心、用情做事。

金鸡镇党委书记张小平曾与杨骅一起工作,他说,杨骅是真正做到了“用脚步丈量大地”。“他真正做到了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张小平说,希望以这个报告会为契机,在全镇掀起向杨骅同志学习的热潮,以更加扎实的作风、务实的工作,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忠县农委(扶贫办)主任徐正龙介绍了自己与杨骅的三次接触经历。杨骅踏实认真的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态度,让他印象深刻。

徐正龙表示,杨骅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该县农业和扶贫系统将迅速掀起向杨骅同志学习的热潮,要像杨骅一样“用脚丈量大地”,自觉行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扑下身子、干出样子,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掉队。

第二篇: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为了永远的爱与责任

‚在志平的心中,他最爱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校!‛10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当体形瘦削的王关莉走上偌大的讲台,讲述‚史上最牛校长‛——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人生岁月中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片断时,那个相濡以沫陪伴了自己35年的爱人离开她已整整106天。

同样奋战在教育一线,退休前任桑枣第一小学校长的王关莉,最能理解叶志平心中对学生那份永远的爱与责任,即使这份爱超越了亲人之爱。震后学校重建千头万绪,眼看着爱人背驼了、腰弯了,王关莉疼在心里,却只能默默地分担,默默地支持。

在安县县委书记赵迎春眼中,叶志平是刚正不阿、脚踏实地的‚孺子牛‛。当震后重建校园,有承包商企图靠行贿打开叶志平的防线时,遭到叶志平的严词拒绝:‚今天我收了你的钱,明天我的学校就少了钢筋水泥,我的良心就多了个大窟窿!‛

在曾经的学生、如今的桑枣中学副校长林强心中,叶志平是为了学校什么都不顾的‚拼命三郎‛。他强行拉叶志平去医院检查,发现其身体已不堪重负,叶志平却让他保密。在叶志平心里,办一所让父老乡亲满意放心的学校是最大的愿望。

桑枣中学毕业生、安县中学高二学生刘昱伶怎么都忘不了那几个片断:汶川特大地震当天,从外面匆忙赶回校园的叶校长确认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时,像孩子一样流出高兴的泪水;深夜,在板房教室周边巡视守夜时挺立的背影;毕业赠言时憨态可掬的笑脸;重建校园时愈发黝黑的脸庞……

‚肃然起敬!‛聆听报告的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2010级学生张娜深受触动,虽然自己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但如此近距离地感受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还是第一次。‚19岁,在家人眼里还是个孩子,但一旦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就必须要用自己的羽翼保护幼小的学生,特别是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张娜说,以前认为自己面对灾难时不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听了这次报告,知道有那么多英勇无畏的人民教师,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榜样。

‚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叶校长这样的好校长了!‛从教31年的北京市大成学校小学部教导主任李英华说,不追求名利,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装在心里,用爱、责任与智慧做校长,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财富。‚因为教师是一种职业,但更应该是一种事业,一种值得我们倾注一生心血去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李英华说。

忠诚教育事业的“孺子牛”

叶志平生前常说:‚我不牛,但我想做牛。‛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一‚头‛忠诚教育事业的‚孺子牛‛。

作为教师,叶志平懂得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安县桑枣中学连续16年中考成绩全县第一;作为校长,‚最牛校长‛叶志平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创造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中23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的奇迹。

叶志平的‚孺子牛‛精神在于,他对小事一以贯之的坚持。1995年,叶志平上任桑枣中学校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规划教学楼的排危工作。先是拆除楼梯两侧不利于楼体稳定的厕所楼,在一楼的安全处重新建厕所;把楼板间缝隙中的水泥纸袋去掉,重新灌注了实实在在的混凝土;再把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照标准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一个17万元建成的教学楼花了40万元用于加固改造。

‚最牛校长‛最爱讲‚安全‛,从2005年坚持每学期搞紧急撤离演练,从未间断。一开始,师生们不理解,嘻嘻哈哈应付了事者有之,认为多此一举者有之。但叶志平却没有改变主意,直到这种演习变得井然有序。正是这种‚坚持‛,才让全校2300多名师生仅用了1分36秒全部安全撤离。

‚我不牛,但我想做牛,做鲁迅笔下的孺子牛。‛叶志平用他仅仅57年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我不牛,要做牛” ——记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绵阳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在地震发生后的1分36秒内全部撤离教室,无人伤亡,校长叶志平因此被称为‚最牛校长‛。震后,叶志平组织教师职工,全力投入灾后重建。今年6月27号,叶志平因操劳过度突发脑溢血逝世。

被人民称为‚最牛校长‛。但‚我不牛,要做牛‛却是叶志平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正是这位老黄牛,从1997年就开始致力于学校教学楼的改造加固。当时,因为学校教学质量好,生源逐年增加,学生越来越多,破旧的老教学楼无法保证2000多名学生的安全,于是,叶志平连续几年加固学校的承重柱子、在楼板间浇灌混凝土。正是那栋加固了的教学楼至少保证了地震时600多名学生安全撤离,诞生512大地震时零伤亡的奇迹。

从2003年开始,安县教育系统就要求全县中小学进行紧急疏散演练。叶志平积极组织师生紧急疏散演练,2008年地震发生时,全校2200多名学生用早已练熟了的逃生方式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全部有序疏散到操场,并以班级为单位站好,整个过程仅用了1分36秒。

叶志平经常说:‚我一生的梦想就是办一所好学校。‛灾后重建,叶志平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上。往返于成都绵阳,叶志平办手续,买书籍、购器材,奔波在书店市场;搞校务、教学生,叶志平忙碌在三尺讲台。忘我的工作,叶志平忽略了自己的身体,2011年6月27号,叶志平因长期劳累、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逝世,年仅57岁。(记者 贾立梁)

“最牛校长”脑溢血辞世 最大梦想是办所好学校

‚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保护学生的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这是最高的职责,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叶志平

6月27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汶川地震灾区‚最牛校长‛叶志平走了,终年57岁。

四川华西医院的病房霎时肃穆,在现场守候他到最后一刻的20多位同事和亲属,每个人的心都碎了。

他们说——

‚1分36秒,是他57年人生最绚烂的时刻。‛

‚叶校长什么都防到了,就是没有防到自己的身体。‛

……

‚我们的摸索,恰巧在地震中用上了‛

‚5〃12‛地震那一天,叶志平正在绵阳,赶回安县桑枣中学后听说‚无一人伤亡‛。他不敢相信,要求全部再清点。确认之后,他高兴地哭了。

1分36秒!这是全校2300多名学生从两栋教学楼疏散到操场集合完毕的用时。也因为这1分36秒,叶志平‚最牛校长‛的称号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

‚我不牛,我想做牛,做鲁迅先生笔下的孺子牛,就是我的目标。‛叶志平曾经对记者这样说。在他眼里,理想的学校首先是一个建筑安全的学校。

安县处在地震带上,这是一道警钟,安县教育局敲得很响。教育局统一规定每周上安全教育课。桑枣中学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非常认真。对每一周的安全教育课都做了严格的要求,内容、备课、检查、考核都有详细的规定。

学校专门制定了应急疏散的方法和预案,对疏散演习的每个环节都做了规定。这个演习方案开始时并不完整,他们做一次,总结一次,修改一次。

每周上一次安全教育课,每学期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桑枣中学从不间断。学校紧急疏散时,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

集体开会时,叶校长不允许学生拖着自己的椅子走,要求大家必须平端椅子——因为拖着的椅子会绊倒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前面倒的人,还会往前涌,所有的踩踏都是这样出现的。

这些制度在地震来临时,被老师和学生们忠实地执行了下来。

细节决定成败,在很多人眼里被忽视的部分却被叶志平牢牢地抓住,日复一日地深化,雷打不动地执行。但对于‚1分36秒‛的奇迹,他却淡淡地说:‚我们只是慢慢地摸索,最后在这次大地震当中,歪打正着,用上了。‛ ‚我们不需要豪华的学校,只要大楼牢牢的‛

震后叶志平‚一夜成名‛,有的地方甚至开出15万年薪来挖他,但都被叶志平拒绝了。

大地震让桑枣中学失去1.3万平方米教学楼和几乎全部的教学设施,叶志平很快投入到了灾后重建的工作中。

叶志平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生的梦想就是办一所好学校。在得知新学校有可能要异地重建后,叶志平开始认真地勾勒起‚梦想中的学校‛蓝图。他前后设计了三次新校园,每一次都在图纸上添加了一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设施——运动场、音美体设备、实验室、阶梯教室……但‚千万别出安全事故‛依然是叶志平最看重的。

‚我们并不需要豪华的学校。‛在新校建设中,叶志平要求秉承坚固牢靠、简洁实用和节能环保的三大原则。他认为,现在有的地方把中小学建得很豪华,有些建得像迷宫,其实不利于中小学生逃生。‚我们只需要教学大楼牢牢的,门前的路宽宽的,这多好啊。‛桑枣中学新校办公室和教室都只铺上水泥地,为的是方便初中生蹦蹦跳跳,教室外还有宽宽的走廊,便于遇到紧急情况时快速疏散。

叶志平日日夜夜都在琢磨,不断地推敲,不断地翻新,想追求万无一失。他还和学校教师集体合计了几项校园建筑安全要素。第一项是拓宽走道楼梯,桑枣中学的楼道达到2.2—2.3米。第二项是一定要有完备的应急照明灯。第三是在新校园的教学楼之间划出一块区域,涂上黄颜色,设臵为紧急避难场。此外,新的学校将有两个并排着的校门,一个专门进,一个只能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一旦有特殊情况,消防车和救护车能在校园内畅通无阻。

在辽宁省倾情援建新学校的日子里,叶志平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去外地疗养和出国考察的机会,主动配合,积极协调,千方百计为辽宁援建的朋友们排忧解难,和工程技术人员风里来,雨里往,不怕吃苦受累,不怕困难和麻烦,确保了新建的桑枣中学顺利竣工。

2010年1月17日全体师生正式入驻落成后的新学校,望着真真切切存在于眼前的教学楼、运动场,叶志平笑了:原来梦想真的可以走入现实!

‚要搞就要动真格的,否则不如不搞。‛他强调道,‚平时多流汗,灾时就少流血‛。听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要把学校建设标准提高到民用建筑的最高标准时,他感叹道:‚真好。让孩子们在最安全的地方学习,这就是我的理想。‛

“‘认真负责’四字已然很好”

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叶志平和安县教育人一样,埋头苦干,毫无怨言。他把学校工作安排好后,还四处奔波,到处讲学。

2011年6月3日晚因操劳过度,叶志平突发脑溢血,被家人立即送往绵阳市第三医院,紧急施救。

而在住院之前,他还一直在为学生们的中考劳心劳力。‚校长现在正在与死神搏斗,我们真的很想念他。‛桑枣中学参加中考的同学们也牵挂着校长叶志平的病情。‚希望叶校长能够像他的绰号一样,也能在死神的面前‘牛’一把!‛

叶志平可以欣慰的是,在他昏迷期间,桑枣中学的学生们中考成绩又在全县一举夺魁。

‚可能是这几个月太忙,没怎么睡好觉,让我睡2个小时就好了。‛这是叶志平脑出血昏迷前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没想到这一觉便成了永远。

‚同事10多年了,我们校长实际上也是一个固执的人。特别是在学校安全、学生安全方面,相当固执。就拿我们那栋1983年开盖,一直盖到1985年上半年的危楼来说,建设花了20万元。三年,维修加固用去40多万,是盖这栋楼的两倍。开始,学校老师,包括我都很反对,都说他太固执,没想到他的固执,拯救了数千名师生的生命。‛桑枣镇中学副校长黄显斌曾这样评价叶志平。

生前,有人问他该如何评价自己,他答道:‚认真负责‛四字已然很好。

第三篇:杨佳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杨佳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杨佳的自述 2011-05-07 22:54(分类:默认分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如果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现在大家看得见我,而我却看不见大家……可是我的心和大家相通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活跃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也是南方人,我出生在湖南长沙,故乡山山水水令人难忘。从我家窗户望去就是岳麓山的美丽景色,山路上行人的身影看得清清楚楚,不时传来山脚下湖南艺校唱花鼓戏的声音。

从小我就爱跟父母去爬山,一路走来,爱晚亭、黄兴路,还有白鹤泉。山上有很多奇花异草,到了杜鹃花盛开的季节,红红的山花漫山遍野,好看极了。

中学我就读湖南师大附中,这是一所百年名校。我当时是理科实验班的学习委员和英语课代表,还是长沙市业余体校排球队员。郭沫若的那篇《科学的春天》和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我影响很大,我的愿望就是将来做一名科学家。1978年我在读高一,正好赶上全国高考,因为成绩好,加上在长沙市中学生数学、英语竞赛均进入前三名,学校老师让我去试一试,我想,试试就试试!没想到一试就考上了郑州大学英语系。那年我15岁。

77级、78级的大学生有个特点,年龄相差很大,有30多岁的,也有像我这样的,其中有兄妹、有夫妻,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积聚了十年的精英,大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回到久违的大学校园,个个都憋足了劲苦读。记得当时有一个口号,把失去的十年夺回来。我们同宿舍有7个人,我睡上铺,可半夜醒来还能发现下铺还有灯光。原来这位同学头上戴了一顶矿工帽,还在那聚精会神地看书呢。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这种精神感染着我,我从小只知道学习是一种乐趣,到了大学,才知道学习是一项艰巨的劳动,才懂得了什么叫使命感和紧迫感。

开学第一天,外国专家立了条规矩,大家听了后面面相觑,他说:“no Chinese”(不说汉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挺难的。课堂上勉强做得到,课后呢,可就难了。为了约束自己,养成不说汉语的习惯,大家在房间里放了个存钱罐,谁要是说了汉语就要罚1毛钱,当时一毛钱很值钱。大家非常自觉,没几天存钱罐就满了,大家出去吃上一顿,可渐渐地,罐里的钱越来越少,大家的英语水平也越来越高,就连说梦话都在说英语。不到一年,我和我的同学迈出了外语学习中最关键的一步,实现了用英语思维的质的飞跃。

大学四年我加倍努力,在学校里我是年纪最小的,也是成绩最好的。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福克纳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论这本小说的主题思想及象征手法,美国导师SCOTT PUGH博士破例给我打了满分,100分,这也是郑州大学英语系有史以来的论文最高分。就这样,我提前毕业,进入青年教师进修班学习,成为英语系二年级精读课老师。

19岁,站在大学二年级的讲台上,台上台下年龄相仿,学生们都喜欢我这个小老师。按照当时的规定,工作必须满3年才让报考研究生,就这样,我22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4岁便是这里最年轻的讲师了。教硕士,教博士,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一路走来,阳光灿烂。

我从未想过,命运之手会将这一切全部夺走——1992年,我眼前的世界朦胧起来。先是讲课时读课文读错行,后来书上的字变得越来越模糊。更可怕的是,视力不行了,视野也变得越来越窄,就像舞台的大幕徐徐向中间合拢。医生确诊后悄悄告诉我父亲,父亲一夜白头,医生的诊断是:视神经病变,失明将不可逆转!我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可是,当新办的国家图书馆的借阅证递到手中,我已经看不清楚自己的像片了,我流泪了。

我想方设法在讲台上坚守,不肯倒下,周末和假期却不再去图书馆,而是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在求医问药的路上。西医、中医、针灸,甚至连最痛苦的球后注射,我都尝试过了,可都无济于事。终于,在一个早晨,我看到的是一片漆黑。那年我29岁。

失明的痛苦难以言表,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中途失明的人,如果大家蒙上眼睛,试着去生活一天,可能多少会找到点感觉。可对我来说,这一体验就是整整19年。白天还是黑夜对我都失去了意义。适应黑暗的过程是一种煎熬。多少次,我在心里想啊,盼哪……天,怎么老不亮啊!

随之而来的还有婚姻家庭的破裂,他走了,也带走了心爱的女儿……我感到了做残疾人的艰难,残疾女性更难,而盲人又是残中之残!

一次坐公交车时,有人提醒我:“那儿有个座!”我却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拼命想:她说的“那儿”到底是哪儿呢?再想,一个生活中连“这儿”、“那儿”都分不清的人,那她生命的位置又在哪里呢?!

我像变了个人,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见人。熟悉的环境变得如此陌生,即便在自己家里也是四处碰壁,多少次,我被半开着的门、桌椅板凳撞得头破血流,身上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举手投足处处都有危险,一迈腿踢倒了热水瓶,一抬手打碎了茶杯。为了适应我,家里的一切都变了样,原来放在屋子里的家具摆设全都靠了边。我变得沉默寡言,苦苦思索,我该怎么办?是在孤寂中沉沦,还是在困境中重生?

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想到了导师李佩先生。她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人”,是我国“两弹一星”功臣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为建设新中国举家回国。他的丈夫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也是中科院力学所第一任所长,为我国成功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殚精竭虑,献出了生命。飞机失事的那一刹那,他和警卫员紧紧拥抱在一起,夹在两人身体之间的绝密资料完好无损。可是,两人的身体却无法分开,只能合葬。唯一的女儿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一家三口只留下李老师一个人了。但是,李老师还在教学,还义务为学生补课,我研究生一毕业,她就带领我一道去了北大芍园参加阅卷工作,为中美联合培养物理博士生的CUSPEA项目选拔人才,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

导师的崇高信念和人格风范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我别无选择:只有面对现实,选择坚强,从头再来!

我像个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穿衣、学吃饭、学走路。用盲杖探路,走着走着,竟把自己给绊倒了。用吸管喝饮料,一低头,吸管却戳伤了眼睛。现在大家看着我戴着眼镜,不是为了装饰,而是防止眼睛再受外伤。可我从不戴墨镜,那是因为我还想留住昨天,留住用目光和大家交流的习惯。我不肯告别阅读,不能看书,我就听书,录音机用坏了一台又一台。不能写字,我就学盲文。可是,30岁的我,盲校不收,只好通过电话向黄佳妮老师请教,从ABC开始摸起。用手指摸来代替眼睛看实在是太难了!就连一个简单的英文单词cabbage,我用手足足摸了一个小时——每个字母c-a-b-b-a-g-e摸得清清楚楚,就是不解其义。一个英语教授尽然不知道“大白菜”这个词!过去的我,可是一目十行啊!

我有一个梦,我还想教书。可是,重返讲台谈何容易。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行路难。一个熟悉的声音对我说:“爸爸给你当拐杖!”就这样,失明19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冬去春来,我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臂,坐公交、挤地铁,辗转到教学楼,风雨无阻。有几次在地铁换乘站上车时,由于人多拥挤,一不留神,我一脚踩空,陷进了车箱和站台的空档,腿磕破了一大块。父亲慌忙把我拽起,问我伤着没有,我强忍着疼摇了摇头说:没事,没事。

早上8点,我准时在教室迎接我的学生们,他们哪里知道,为了不迟到,我和父亲不到6点就出门赶路了。我依然写着漂亮的板书,学生们不会知道,我紧贴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丈量着尺寸。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们也不会知道,操作台的触摸屏上被我贴上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胶布作为记号。新学期上第一堂课时,我总要尽量多提问,学生们更不会知道那是我在用心记住他们的声音。当他们从报纸上电视里得知我的情况时,简直不敢相信,再次面对我,学生们潸然泪下。教学评估中,博士生们给我打了98分。他们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我们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形容您的风采。您的内涵如此丰富,您的授课如此生动,在获取知识外,我们获得了乐趣和做人的道理……。

顺便说一句,写这句话的博士生班长,今天也赶来了,他就是为我们重庆争取到多个国家项目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4研究所罗木昌博士。

作家刘恒在报告文学《小杨教书》中写到:“听杨佳老师讲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优美的语调,优美的手势,优美的笑容,让平凡的教室洒满了圣洁之光!”

我还想写书。我开始尝试新的电脑语音软件,苦战数月,书一本本地出版了,有《研究生英语写作》、《研究生英语阅读》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导师李佩先生亲自做序,并称“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令人起敬的著作”。

我找回了自信,看到了光明。

新世纪里,我所在的研究生院提出了创建“国际知名、亚洲一流”的发展目标,我又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我还想读书,而且目标十分明确:要读就读最好的大学,要学就学最新的专业。2000年,我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师从于院长《软实力》一书的作者、全球化理论权威约瑟夫·奈。

哈佛老师上课很活,往往采用案例教学并借助于图像讲解,记得《微观经济学》第一堂课,老师一上来就挂了两张图:“这是里根时期的经济……”,“这是克林顿时期的经济”。大家看了一目了然,可对我来说却是一片茫然,只好课后加班。由于哈佛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学生全凭记笔记,我用学校提供的一台特殊的键盘,每上一门课就按下一个开关键,等身边的同学帮我确认工作键的灯亮了后,我就随着老师的讲课熟练地打起字来。一堂课下来,同学们说,杨佳的笔记就是一篇完整的讲义。

每次课老师布置的阅读量总不下500页,同学们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对我来说,就更不够了。因为我必须先通过扫描仪把资料一页一页扫进电脑,再通过特殊的语音软件把内容读出来。这样一来,时间全没了,只能靠拼速度了。我由原来每分钟听200多个英文单词,提速到每分钟听400个,几乎就是录音机快进时变了调的语速。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写不完的 paper还要参加许许多多的学术活动,就这样,我每天学习到凌晨两三点,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超出学校规定,多学了3门课。

在哈佛我追随大师,我发现最具有国际化的肯尼迪学院的权威课程“领导艺术”里,竟然找不到我们中国领导人的身影。这不行,卓越的领导人,你们西方国家有,我们中国也有。但是,让哈佛教授把目光投向中国绝非易事。因为哈佛着眼于本国总统,更何况任课教师不是别人,正是30岁便入白宫,曾效力于尼克松、里根、克林顿等四位美国总统的哈佛顶尖教授大卫·戈根。我知难而进。我的论文《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被定为肯尼迪学院的范文。中国学子凭着对伟人的坚定信念和一腔爱国热情,使伟人精神超越了时空。戈根教授邀请我为他本学期的最后一堂课做总结发言,并为我赠书题词:“Jia, you taught us more.”(佳,你教给了我们更多的东西!)他为我破例打了哈佛最高分“A+”。哈佛同学把一篇有关我的专访“TURNING DARKNESS INTO LIGHT”(变黑暗为光明)挂到哈佛校园网上,一时间“佳,我们的骄傲!”“佳,我们的榜样!”……网上评论不断。

毕业典礼上,当我从院长约瑟夫·奈手中接过毕业证书时,他对我说:“congratulations jia, you're China's soft power!”(“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全场几千名师生自发起立,为我,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鼓掌欢呼。那一刻,我非常激动,感到无比自豪,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咱们中国人是好样的!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项目负责人捷克博森在致中国有关方面负责人的信中这样写到:“毕业典礼上杨佳赢得了全体师生起立,长时间的为她鼓掌。大家这样做是对她取得巨大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她所代表的国家的那种美和智慧以及一系列重要思想的肯定……”

哈佛学成归来,迎接我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光明世界。回国第2天,北京申奥成功,同年我国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研究生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在中国首创了《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课程,成功将哈佛MPA课程本土化,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欢迎,我的课程被挂到网上,创下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点击量第一的纪录;我所讲授的课程被评为“优秀课程”,自己也由“优秀教师”成长为“杰出贡献教师”和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志愿者工作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担任奥运会专家顾问期间,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制定了“NP3S”专业服务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我还担任了《科技助残全球化与标准化》科研项目负责人,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的盲人女性。

2008年我第一次参加两会,就接受了一项光荣任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邀请我直播为期两周的“杨佳日记”(YANG JIA JOURNAL)栏目,开创了全国政协委员用英语全程对外宣传两会亲身经历的先河。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颇受好评,成为CRI品牌栏目。残奥会期间,我再次应邀主持 “杨佳日记” 专栏,以外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角度宣传中国残疾人事业。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认真履职,建言献策。我的建议《怎样做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被有关方面采纳。我还就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10多项涉及维权方面的问题在政协大会上呼吁;对节能减排等涉及多领域和政府政策层面的问题提交了提案。

其实,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008年,我随全国政协团在上海视察,一份急电使我中断行程,立即赶赴纽约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委员。这是联合国新设的一个人权机构,其使命就是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到了纽约,我才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这是历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联合国官员竞选,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全力以赴。有41个缔约国参加投票,23名候选人。根据公约规定“首届委员会由12名专家组成”。12名委员中,一半任期两年,一半任期四年。公约还规定“委员会成员应以个人身份任职,品德高尚,在本公约所涉领域具有公认的能力和经验”。能否当选?澳大利亚候选人罗纳德麦考伦教授一个月前就天天在联合国总部进行游说了。能否当选?我是中国政府提名的候选人,我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个人。我活跃在会场内外,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热情同各缔约国代表问候交谈。11月3日,也就是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前一天,联合国总部正式开始投票。角逐无声而又激烈,一轮、二轮、三轮,我在第一轮就高票胜出,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紧接着开始抽签,中国又幸运地成为任期四年的国家。

我忘不了,九三学社中央韩启德主席给我发来了贺信,信中说:“担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既是荣誉也是责任,相信你一定能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联合国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人权领域斗争尤为激烈。无论是在美国人把持的秘书处还是在委员会中,冷战思维明显存在。2009年2月,我参加了委员会首次会议,感觉处处受到排挤:要求发言,举牌子很长时间也不给机会,人家不理不睬;好容易争取到机会,发言的内容又被故意曲解;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我发现委员会领导层的人选中,世界五大洲唯独没有亚洲。议程草案中,关于领导者的选拔方式也明显与国际惯例不符。我像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据理力争:该委员会口口声声谈人权,世界哪个国家残疾人最多?中国!哪个洲残疾人最多?亚洲!我的勇气、我的演讲赢得了满堂喝彩,得到委员会两次提名,最终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并在2010年选举中再次连任,成为四位官员中唯一的连任者。这既体现了各国委员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彰显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然而,中国的影响力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拼搏方可获得。联合国目前存在着将中文边缘化的趋势。去年2月举行的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在最终讨论通过委员会“工作方法和议事规则”时,秘书处突然发难,以联合国经费紧张为由,要求委员会工作语言中取消中文。我决不让步,联合其它委员,据理力争,最终捍卫了我们中华文化世界地位,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委员会开展工作的第一年,2009年5月迎来了我国第19个助残日,我说服委员会主席特别向中国发来贺信。青海玉树 7.1级地震,我在第一时间请求联合国发表声明,这样做绝非易事。因为委员会当时正忙于讨论2月27日智利震后重建工作,根据青海玉树地震第一天的报道,无论从伤亡人数、地震强度还是受灾面积都不及智利地震,我力陈青海玉树地震的特殊性:一是高原地区,二是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偏远山区,会给救援带来更多的困难,需要给予更多的人道主义声援。我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北京时间4月15日凌晨2点44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和人权高专办,发表“关于中国青海玉树地震的声明”,对我国政府切实有效保障震区残疾人的各项权力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并提出建议。这种闪电般速度,对于联合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被推崇为“中国模式”,成为应对突发灾害的成功范例,我也因此被推选为委员会“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专家组成员。就这样,我利用联合国这一平台,让世界把目光一次次投向中国。

地震也提醒我们,残疾离我们并不遥远。一个健全人刹那之间就可能成为残疾人。众所周知,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其中有6.5亿残疾人,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社区都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全社会都应该关爱生命、关爱残疾人。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也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宗旨,公约第一条明确指出:本公约的宗旨是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公约”生效迄今仅两年,反响强烈,已有147个签约国和99个缔约国。各国政府已经普遍认识到,如果忽略了残疾人这一群体,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哪一项都无法实现。

2010年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履约年,委员会开始审议《残疾人权利公约》首份国家履约报告,15个缔约国已向联合国递交了报告。按照规定,我国也于去年8月30日向联合国递交了首份国家履约报告,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走向世界,不断融合”。我刚从联合国开会回来,会上,我们审议了突尼斯的国家履约报告,接着就是西班牙、秘鲁和中国了。这标志着残疾人事业领域国际规则的执行刚刚开始,也意味着科技助残全球化的竞争更加激烈。因为残疾人要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尤其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科技一定要先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美国打破了不加入任何国际人权公约的惯例,于2009年成为“残疾人权利公约”签约国,并有望于奥巴马任期内成为缔约国。在与残疾人息息相关的信息无障碍立法方面,美国先于中国于去年10月8日出台了21世纪新通讯法。去年年底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全球论坛,其主题就是:科技助残:全球机遇和挑战。美国正想方设法锁定全球6.5亿残疾人这个大市场。中国是世界残疾人口第一大国——8300万,具有悠久助残先进文化,早在《论语·卫灵公》中就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细致入微地帮助盲人乐师的故事。我们应抓住机遇,抢占阵地。作为崇尚科学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和九三学社社员,我已提出建议,创办“科技助残全球化研究中心”,填补世界空白。

作为首届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我在开拓一个新领域,这一领域是人文外交、科技外交、人道外交的复合,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时机。

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通过我可以让世人看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看到一个大国的崛起,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只有国家好了,残疾人才会好,残疾人好了,国家会更好。

我追随历史脚步一路走来,改革开放初期的我还是个心明眼亮的小姑娘,高考使我由一名高一学生变成了一名大学生。

人生无常,虽然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我眼前已变成漫长的黑夜,但我坚持走自己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

上周,在联合国残疾人委员会的第五次会议上,我再次当选副主席。再透露一个好消息,我刚收到哈佛大学的贺信,我荣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校友成就奖,5月14日在美国颁奖。哈佛毕业十年,众多校友中,我作的工作再次受到关注,我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来自大陆的中国人(除了香港特首曾荫权,在此之前获奖的全都是外国人),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的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亲爱的祖国。

今天,我能够在这里同大家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

他们已是近80岁的老人,父亲带我去学校上课已力不从心。作为女儿,我很内疚: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但他总对我说:只要爸爸还走得动,就会继续带你走下去!

我感谢中科院领导对我的关爱,感谢中科院研究生院,我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这里有我过去的光明,也有现在的灿烂!

我感谢九三学社对我的培养,在我人生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九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了我,给我温暖、给我力量,让我的生命充满阳光,犹如中央电视台的获奖片名“杨佳的阳光世界”。

我感谢中央统战部领导及中国残联、全国妇联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之前,我是在超越别人;29岁之后,超越自我。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

感谢命运让我知难而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我们携手共进,战胜昨天,超越今天,迎接阳光灿烂的明天。

第四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报告的题目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底,我接到台里的通知,拍摄一期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电视访谈节目。

此前,我多次采访过老书记,了解了很多老书记的先进事迹,在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又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杨善洲同志担任改区设县的施甸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64年秋季,姚关公社遭受水灾,尚未收割的稻谷几乎全部被洪水冲走。眼看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来年要饿肚子了,群众焦急万分。

一天,杨书记来到一个生产队查看灾情,提出了“大春损失小春补”。发现那里的群众不会用复合肥给麦种催芽,杨书记就叫人给他弄两挑大粪水来,又叫供销社职工抬上来一包普通过磷酸钙,然后卷起袖子对大家说:“来来来,我整给你们瞧。”他边说边用手把大粪水、牛屎、钙肥拌在一起,拌一会,感觉稀释度不够,又加入大粪水。再加入小麦种拌入粪中,拌好后再堆起来捂好。弄完后,他说:“这是给麦种催芽的一种好办法,你们都看明白了吗?”

杨书记亲自动手拌大粪,这个朴实的故事,我不止一次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过。我想,这只能说明,老书记一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留下了同样的故事。

小赵守着车等到天黑,还是不见杨书记的身影,就把车开到施甸县城,在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小赵又开着车回到杨书记第一天下车的地方。眼看太阳偏西,又是一整天过去,还是不见杨书记。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话不普及,没有传呼,更没有手机,小赵有些急了,找到了保场样板田,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老人,赶紧问他:“大爹,你见着一个戴大竹叶帽,穿黄胶鞋的人吗?”

老人说:“哦,是不是说话还带着姚关口音?”

小赵连忙说:“他是地委书记啊!你见他去了哪里?”

老人说:“唉,这么大的官啊,看不出来嘛!怪不得他问了我家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又打听了一些村里的情况,卷了支草烟就走了。”

直到第三天,小赵才在木老元公社接着杨书记。在这三天里,杨书记究竟走了多少里崎岖山路,走访了多少户人家,了解了多少民生疾苦,掌握了多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只有杨书记自己知道。

小车司机找地委书记的故事,是驾驶员赵从德亲口告诉我的。老书记为什么要这样做?

后来,杨书记告诉我:“走路最能深入群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

1997年5月,老书记上大亮山种树已经了。有一天,他看到工人朱家兴托人交来的病假条,一问才知道,朱家兴得了肝硬化,大量腹水,住进了县医院。

老书记连忙赶到医院看望,家里人说:“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我们也没钱再去大医院治了,就准备后事吧”。老书记一听,着急地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你们就不要操心钱的事,赶快把他转到大医院去抢救。”

底,已经退休回家的朱家兴流着泪对我说:“我的命是老书记救回来的。他自己生病的时候,舍不得花钱,输液都是去便宜的小诊所,可是为了我这样一个普通工人,他四处奔波,找来三万块钱,花在我身上,他一点不心疼。”

当年,杨善洲老书记刚开始上山种树的时候,还有人嘀嘀咕咕,认为他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

20年后,杨善洲老书记兑现承诺,把大亮山林场的管理权全部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自己分文不取。县里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也坚决不要。

举行移交仪式那天,我就在现场采访,如果说这也是一个故事,那是在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的故事。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年龄比老书记小了50多岁,和他隔着两个时代的年轻人,我虽然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但我仍然不能理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

面对面采访老书记的那天,我心想,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多问他几个问题,让他多讲几个故事。可是没想到,他一见面就跟我说:我今天就讲四个问题,讲完了我就走,我就是造个林,没什么讲场!

坐下后,没等我问他,就一二三四总共三分钟就倒背如流说完了植树造林的好处!看他着急要走,我赶紧提问:“我听说您家里人借钱在施甸修了房子,你却没有钱还债,最后只好把新房子卖了。您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住在旧房子里,心里不委屈么?”

他脱口就说:“老是说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你到我家去看看嘛!我们家现在宽得很!”

老书记的家我去过,三间瓦房加起来也就80多个平方米!我们去采访,摄像机都摆不开。我就反问他:“那也不怎样,跟别人比,还是差得老远。”

他急了,大声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不就成了骗人的假话了吗?”

访谈中,我问老书记:“大亮山林场现在树木价值1亿元,完全成材后总价值将会达到3亿多元。您怎么就舍得捐给国家?”

他耐心地解释:“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千万不要把这么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大亮山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就物归原主。”

那天,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老书记,您种的树,还有10多年才能成材,那个时候您已经90多岁了,您怎么享受啊?”

我的话音刚落,他就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个姑娘呀,怎么会这样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到火化场去了,咋个会得享受!别人享受了嘛!本来就是给别人享受,我享受不了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子孙后代得实惠了嘛!”

他的回答把我这个年轻人给镇住了!我知道,他说出的,就是他一辈子做人做官的原则和信念:一切为了群众得实惠,人民的利益比天大!

访谈节目如期播出,老书记再一次感动了保山人民。就在人们的回忆、感动、议论中,老书记的故事还在延续。

8月20日,他住进了医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住院治疗期间,保山市委书记去看望他,问他还有什么事情需要组织上解决?老书记提了一个要求,摆榔乡尖山村的老百姓很难得洗一次澡,请市里安排5万元经费,为他们修一个洗澡塘。

杨善洲老书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我采访到的一个个小故事,到我面对面地跟他交谈,到我在他长眠的雪松下怀念他,答案在我的心里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清晰!

杨善洲老书记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他贫穷,他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他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他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杨善洲老书记60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他用为民服务的思想、行动和成效,诠释了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永恒主题。他以他的品质、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都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谢谢大家!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报告的题目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底,我接到台里的通知,拍摄一期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电视访谈节目。

此前,我多次采访过老书记,了解了很多老书记的先进事迹,在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又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杨善

洲同志担任改区设县的施甸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64年秋季,姚关公社遭受水灾,尚未收割的稻谷几乎全部被洪水冲走。眼看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来年要饿肚子了,群众焦急万分。

一天,杨书记来到一个生产队查看灾情,提出了“大春损失小春补”。发现那里的群众不会用复合肥给麦种催芽,杨书记就叫人给他弄两挑大粪水来,又叫供销社职工抬上来一包普通过磷酸钙,然后卷起袖子对大家说:“来来来,我整给你们瞧。”他边说边用手把大粪水、牛屎、钙肥拌在一起,拌一会,感觉稀释度不够,又加入大粪水。再加入小麦种拌入粪中,拌好后再堆起来捂好。弄完后,他说:“这是给麦种催芽的一种好办法,你们都看明白了吗?”

杨书记亲自动手拌大粪,这个朴实的故事,我不止一次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过。我想,这只能说明,老书记一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留下了同样的故事。

1982年,土地承包工作完成以后,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带着司机赵从德到施甸县了解情况。到了保场公社后,他对司机说:“小赵,我要到处看一看,你等着我,如果到天黑不见我回来,你自己去找吃住。”说完他就下了车,取出车后箱的大竹叶帽扣在头上,朝地委在保场的样板田走去。

小赵守着车等到天黑,还是不见杨书记的身影,就把车开到施甸县城,在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小赵又开着车回到杨书记第一天下车的地方。眼看太阳偏西,又是一整天过去,还是不见杨书记。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话不普及,没有传呼,更没有手机,小赵有些急了,找到了保场样板田,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老人,赶紧问他:“大爹,你见着一个戴大竹叶帽,穿黄胶鞋的人吗?”

老人说:“哦,是不是说话还带着姚关口音?”

小赵连忙说:“他是地委书记啊!你见他去了哪里?”

老人说:“唉,这么大的官啊,看不出来嘛!怪不得他问了我家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又打听了一些村里的情况,卷了支草烟就走了。”

直到第三天,小赵才在木老元公社接着杨书记。在这三天里,杨书记究竟走了多少里崎岖山路,走访了多少户人家,了解了多少民生疾苦,掌握了多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只有杨书记自己知道。

小车司机找地委书记的故事,是驾驶员赵从德亲口告诉我的。老书记为什么要这样做?

后来,杨书记告诉我:“走路最能深入群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

1997年5月,老书记上大亮山种树已经了。有一天,他看到工人朱家兴托人交来的病假条,一问才知道,朱家兴得了肝硬化,大量腹水,住进了县医院。

老书记连忙赶到医院看望,家里人说:“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我们也没钱再去大医院治了,就准备后事吧”。老书记一听,着急地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你们就不要操心钱的事,赶快把他转到大医院去抢救。”

朱家兴被及时送到市医院,老书记又特意找到了主治医生,说:“我们这个工人够苦了,没享过一天福。你们要全力抢救,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就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经全力抢救,朱家兴终于脱离了危险。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普通工人的故事,至今仍在林场职工中流传。

底,已经退休回家的朱家兴流着泪对我说:“我的命是老书记救回来的。他自己生病的时候,舍不得花钱,输液都是去便宜的小诊所,可是为了我这样一个普通工人,他四处奔波,找来三万块钱,花在我身上,他一点不心疼。”

当年,杨善洲老书记刚开始上山种树的时候,还有人嘀嘀咕咕,认为他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

20年后,杨善洲老书记兑现承诺,把大亮山林场的管理权全部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自己分文不取。县里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也坚决不要。

举行移交仪式那天,我就在现场采访,如果说这也是一个故事,那是在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的故事。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年龄比老书记小了50多岁,和他隔着两个时代的年轻人,我虽然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但我仍然不能理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

面对面采访老书记的那天,我心想,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多问他几个问题,让他多讲几个故事。可是没想到,他一见面就跟我说:我今天就讲四个问题,讲完了我就走,我就是造个林,没什么讲场!

坐下后,没等我问他,就一

二三四总共三分钟就倒背如流说完了植树造林的好处!看他着急要走,我赶紧提问:“我听说您家里人借钱在施甸修了房子,你却没有钱还债,最后只好把新房子卖了。您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住在旧房子里,心里不委屈么?”

他脱口就说:“老是说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你到我家去看看嘛!我们家现在宽得很!”

老书记的家我去过,三间瓦房加起

来也就80多个平方米!我们去采访,摄像机都摆不开。我就反问他:“那也不怎样,跟别人比,还是差得老远。”

他急了,大声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不就成了骗人的假话了吗?”

访谈中,我问老书记:“大亮山林场现在树木价值1亿元,完全成材后总价值将会达到3亿多元。您怎么就舍得捐给国家?”

他耐心地解释:“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千万不要把这么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大亮山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就物归原主。”

那天,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老书记,您种的树,还有10多年才能成材,那个时候您已经90多岁了,您怎么享受啊?”

我的话音刚落,他就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个姑娘呀,怎么会这样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到火化场去了,咋个会得享受!别人享受了嘛!本来就是给别人享受,我享受不了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子孙后代得实惠了嘛!”

他的回答把我这个年轻人给镇住了!我知道,他说出的,就是他一辈子做人做官的原则和信念:一切为了群众得实惠,人民的利益比天大!

访谈节目如期播出,老书记再一次感动了保山人民。就在人们的回忆、感动、议论中,老书记的故事还在延续。

8月20日,他住进了医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住院治疗期间,保山市委书记去看望他,问他还有什么事情需要组织上解决?老书记提了一个要求,摆榔乡尖山村的老百姓很难得洗一次澡,请市里安排5万元经费,为他们修一个洗澡塘。

杨善洲老书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我采访到的一个个小故事,到我面对面地跟他交谈,到我在他长眠的雪松下怀念他,答案在我的心里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清晰!

杨善洲老书记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他贫穷,他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他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他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杨善洲老书记60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他用为民服务的思想、行动和成效,诠释了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永恒主题。他以他的品质、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都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求是论坛(http://bbs.qstheory.cn/)【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qstheory.cn/viewnews-6108.html

下载优秀扶贫干部杨骅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侧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秀扶贫干部杨骅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侧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会议记要 时间:2011年3月28日 上午9:30到11:30 地点:党员电教室 主持人:李凤安 参加人:党员42 内容:在2011年3月28日,我村42名党员在一起认真观看了......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金融082班李念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5篇

    马蹄镇关于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报告会的情况报告县委作风办: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印发《关于广泛开展向杨善......

    优秀下派干部同志先进事迹

    优秀下派干部同志先进事迹 曾任县林业局林营站站长的丁丕华放弃了在县城工作的优越条件,踊跃报名要求下基层锻炼。到普厂村挂职任总支副书记后,他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办实事,......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含五篇)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天在沪举行[图] 2011年2月27日 11:29 来源:东方网 作者:鲁琳 选稿:袁松禄 图片说明:今天上午,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

    怀念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

    我是杨善洲的二女儿。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教给我一首好听的儿歌:“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回到家,我背给姐姐听,背着,背着......

    优秀组工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

    全省优秀组工干部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张家界举行 (张家界局 组织人事科)为进一步树立典型、弘扬先进,激励和鞭策广大组工干部争做时代先锋,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务实的工作作......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会视频观后感(★)

    看完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会视频,我的热泪盈款,心久久不能平静。人活一辈子,怎么活?像杨善洲同志这样,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