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恺院士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严恺院士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形成的河海大学“十六字”校训,至今仍镌刻在我们的心中。严恺院士一生历经艰辛,踏勘高山峡谷,测量荒漠激流,探求江河治理开发,培养水利建设人才,为中国水利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今天是严恺院士的110周岁生日,我们向严恺院士致敬,缅怀严恺院士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无私奉献的为民之心、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
严恺院士满腔热血,秉持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为新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仍在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攻读水利专业的严恺院士心急如焚,致信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迩来国难日亟,国家正当需要集中各项人才为国效命之时,生遥居海外,月耗国帑数百,扪心自问,实属不安。拟即回国参与救国工作,尚肯钧院准予所请,则生于奉命之后,当即束装返国,不胜期待之至。”辗转万里,终于回国,严恺院士马不停蹄投身祖国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严恺院士受命组建了第一所水利高校——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培养了大批水利科技人才。严恺院士说:“回顾余之一生,从事水利事业近70年,其中为华东水利学院及河海大学服务就有52年。半个世纪的共事经历,幕幕往事历历在目;大半生的教育生涯,学校之情、师生之谊难以言表。”我们当以严恺院士那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勉励自己,珍惜百年变局赋予的时代机遇,勇往直前、笃定前行,将报国之情铭刻在工作岗位上、挥洒在青春汗水中。
严恺院士治水兴邦,秉持无私奉献的为民之心,为新中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黄河,一面是静水流深,似温婉的母亲;另一面则是汹涌肆虐,如脱缰的野马。严恺院士深知黄河水害,危及百姓,刻不容缓。1943年即奔赴治黄一线,严恺院士作为设计组主任制定出“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宝鸡峡水电站工程”“渭河治理”等规划。但当时社会昏暗、官场腐败,严恺院士的抱负难以施展。1975年,严恺院士又与其他专家一同在黄河壶口边商定黄河北干流通航基本方案。严恺院士以“驭江河、缚苍龙”为己任,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奋斗,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确保了黄河安澜。严恺院士曾感慨:“我的前半辈子生活在内忧外患、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一心想振兴中华、报效祖国,但有志难展。新中国成立了,旭日东升,无限光明,夙愿得偿。”我们当以严恺院士那无私奉献的为民之心激励自己,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厚植爱民之心,担负为民之责,在为民奉献中找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严恺院士勇于探索,秉持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为新中国治水事业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成果。严恺院士坚持创新求变,设计建造的新型斜坡式海堤,至今仍然屹立在杭州湾北岸;提出的天津塘沽新港回淤问题系统解决方案,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创新发展出的一整套软土地基筑堤施工的土工原体监测分析计算方法与施工技术,为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严恺院士在文章中写道:“过去中国人被人看不起,现在中国人到处受到重视和尊重。”正是因为有像严恺院士这样的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新中国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当以严恺院士那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鼓励自己,执着专注、不图虚名,勇于在艰苦环境中打磨,敢于在基层一线里磨砺,以实际行动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