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某区3-11岁儿童新冠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为有效提高我区3-11岁儿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确保初3-11岁儿童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及时报告、高效处置,全面提升儿童疫苗接种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确保疫苗接种工作有序、稳妥、安全推进,结合《xx地区3-11岁儿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实施方案》,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一、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会、校园网、微信群等形式积极宣传疫苗接种在保护生命健康安全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儿童及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宣传覆盖面,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及早接种疫苗。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成员及社会人员增强疫苗接种意愿。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接种疫苗利国
利已的舆论氛围。
二、积极主动担责
儿童3-11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责任、学校主体责任。各地教育部门要制定本地本校儿童3-11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分年龄、分阶段开展疫苗接种推进工作。要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
门指导学校在实施接种前向学生监护人沟通告知,并签订知
情同意书,确保知情、同意、自愿接种,接种时监护人需全
程陪同。加强与疫苗接种单位的对接,协助做好学生身份信
息采集、人员组织等工作。学校工作人员和教师应当熟悉并
掌握儿童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后续健康状况观察、处置
建议等信息,密切监测、实时报告可能发生的接种新冠病毒
疫苗不良反应情况。
三、强化应急处置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
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经过初步核实和分析,怀疑是由疫苗接种导致的反应,或者受种者认为可能与疫苗
接种有关的,应当按照新冠病毒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监测和处置方案中的报告范围和程序,及时进行报告并尽快
后续调查。
(二)心因性反应的预防和处置
儿童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对周围事物的识别、鉴别能力
不强,易受到暗示,同时具有求同心理,容易导致心因性反
应的发生。各地各校对中学生开展疫苗接种活动,应当高度
重视并做好心因性反应的防范和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加强
培训指导,明确心因性反应的识别、处置、沟通等工作程序,避免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事件的发生。
1.心因性反应的预防。一是接种前加强科普宣教。接种
前,对学生和教师开展适时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减轻在刺
激下的心理应急反应,对可能出现的一般反应有正确的理解
和认识,不过分强调异常反应,以免产生暗示效应,诱发心
因性反应。二是接种过程中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合理安排接
种时间和接种场地,防止学生过多、拥挤,避免在空腹、劳
累、闷热、考试前等情况下接种(建议在学生午饭休息后实
施疫苗接种)。各地各校做好接种前的宣传工作,消除学生恐惧心理,尽量降低心理应激程度。接种时应注意前后间隔,避免学生聚众聊天。三是接种后做好留观和沟通工作。由教
育部门和学校统一组织接种的,接种现场,要有专人负责疑
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处理。如出现个别因紧张、害怕、空腹等因素引起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心因性反应,应及时报告,做好宣传解释,避免诱发其他学生出现类似反
应。一旦发生心因性反应,要及时疏散发病学生,采取隔离、对症、暗示疗法,正面疏导、稳定情绪,防止蔓延和消除恐
慌心理。
2.晕厥表现及处置
晕厥多见于年轻体弱的青少年,常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
长时间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其特点是发病突然、持
续时间短,能完全恢复。但一定要预防因摔倒导致的意外伤
害。一是临床表现。晕厥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有心慌、虚弱
感,胃部不适伴轻度恶心、手足麻木等,一般短时间内可恢
复正常。稍重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四肢厥冷。
严重者面色更显苍白、瞳孔缩小、呼吸缓慢、收缩压降低、舒张压无变化或略低、脉搏缓慢、心动徐缓、肌肉松弛,并
可失去知觉。数10秒钟至数分钟即可意识清楚,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或有1~2天头晕无力。晕厥易误诊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虽表现有头晕、眼花、恶心、无力、出冷汗,但血压明显下降、脉搏细微而快速,并有胸闷、心悸、喉头阻塞感、呼吸困难等呼吸道阻塞症状。过敏性休克早期意识清楚或仅表现迟钝,但稍后有水肿和皮疹发生等。二是处置原则。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平卧,头部低下,下肢抬高,同时松解衣扣,注意保暖。轻者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给予喝热开水或热糖水,短时间内即可恢复。经上述处置后不见好转,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在3~5分钟仍不见好转者,应立即送附近医疗机构诊治。
3.癔症表现及处置
癔症主要指由精神因素作用于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以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多见,且以自诉症状为主,可同时出
现多个系统症状,反复发作,但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不符,体检无阳性体征。一是临床表现。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头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肢冷、阵发性腹痛
等。运动障碍:阵发性抽搐、下肢活动不便,四肢强直等。
感觉障碍: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喉头异物感。视觉障碍:
视觉模糊、一过性复视。精神障碍:翻滚、嚎叫、哭闹。其
他:阵发性嗜睡。二是处置原则。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如果
患者在丧失知觉时可采用适当措施促其苏醒。苏醒后可酌情
给予镇静剂。暗示治疗收效最佳,如注射生理盐水和给维生
素的同时结合心理暗示;也可用物理治疗的方法。尽可能在门诊治疗,尽快予以治愈。对发作频繁而家属又不合作者,可考虑请精神神经科医生会诊处理。
4.群发性癔症表现和处理
群发性癔症指预防接种后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多数表
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症。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
经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但体检无
阳性体征。一是临床表现。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
发,多数起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临床经过。暗
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
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影响,诱发症状。发作短暂:绝大多数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运动障碍5~20分钟,精神、感觉障碍10~30分钟。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可达1小
时以上。反复发作:患者症状可反复发作,表现可以完全一
样,发作次数2~10次不等,少数发作次数更多。主观症状
与客观检查不符,无阳性体征。女性年长儿童居多,发病者
均属同一区域,处同一环境、同一年龄组在同一时间发作,受同一种精神刺激引起。患者预后均良好。二是预防及处置
原则。宣传教育,预防为主。平时要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教
育工作,特别应告知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
则,使受种者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出现反应后思想紧张和
恐惧。应尽量避免在应考、精神过于紧张等情况下进行接种。
注射时避免一过性刺痛而引起的晕针,避免在空气不畅通场
所、疲劳或饥饿时进行接种。排除干扰,疏散患者。对群发
性癔症,应及时疏散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不宜集中处理,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波及范围。避免医疗
行为的刺激。如脑电图,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无需补液者避免输液。疏导为主,暗示治疗。正面疏导,消除恐惧和顾虑心理,稳定情绪。辅以药物治疗,不可用兴奋剂,可应用小剂量镇静剂,采用暗示疗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仔细观察,处理适度。群体反应人员复杂,个体差异也较大,应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偶合症。发生在学校的,应及时报告
家长及学校,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和疏导工作。特别要防
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