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级水旱灾害应急预案
村级水旱灾害应急预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有时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出现,为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通常需要预先编制一份完整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该怎么编制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级水旱灾害应急预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村级水旱灾害应急预案11.总则
1.1编制目的为及时、有效地处理本区范围内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贵州省防洪条例》、《贵州水旱灾害》、《乌当区农业区划》、《乌当区防洪预案》、《乌当区抗旱预案》、《乌当区抗旱排涝服务队建设规划报告》、《乌当区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乌当区1963-2004年水旱灾害情况统计表》。
1.3编制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旱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危害,并保障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防范体系、信息报告体系、科学决策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恢复重建体系。
(3)属地管理、先期处置。发生或可能发生水旱灾害,按照行政区域管辖范围,由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等负责先期组织应急处置。
(4)分级响应、分级负责。根据水旱灾害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分级设定和启动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及其指挥权限。
(5)加强监控、科学决策。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对汛情、旱情进行监控。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专家的作用,科学决策,提高水旱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和水平。
1.4适用范围
本区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特别重大和重大水旱灾害时,适用本预案;本区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较大和一般水旱时,本预案先行启动,上级预案启动后,本预案继续处于启动状态。
2.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2.1组织机构与职责
(1)乌当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是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应对全区水旱灾害的领导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先期处置、分级响应、分级负责的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水旱灾害处置工作。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2)乌当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由乌当区分管副区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区人武部部长、区政府分管副主任、区水利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区公安分局、区发改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国土分局、区建设局、区城管局、区交通局、区农业局、区卫生局、区供销社、区安监局、区供电局、区电信局、区移动公司、区联通公司、区教育局、区气象局、区粮食局、区乡企局负责人担任。
(3)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主要职责:统一领导、协调、指挥全区防汛抗旱工作;在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水旱灾害时决定启动区水旱灾害应急预案;督促检查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处置水旱灾害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及社会财富安全的、法规和政策的情况;负责与周边区、县、市人民政府在处置特别重大和重大水旱灾害中的协调与联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4)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区水利局。主要职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防汛抗旱工作的法规、政策和上级防办的决定、调度命令;负责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日常工作;负责全区防汛抗旱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及时掌握分析、报送重要信息,向区政府、市防办提出处置水旱灾害建议,执行区政府、市防办决定;向市防办报告本区有关水旱灾害的信息;组织制定全区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水旱灾害预案、抗旱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水利工程调度运行方案;负责全区特别重大、重大水旱灾害的综合协调和相关组织工作;组织防汛抗旱工作检查,督促做好防汛抗旱准备工作,检查督促河道清障和险工险段的处理以及水毁工程的修复;协调提供水旱灾害应急处置保障,根据全区汛情、旱情、灾情和水利工程的运行状况,制定防御水、旱灾情对策方案,必要时发布水情预报、警报和汛情、旱情公报;负责防汛抗旱经费、物资的计划、调配、监督和管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指导各行业的防汛抗旱工作,及时向指挥部领导提出决策参谋意见。组织开展防汛抗旱救灾宣传,总结推广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经验;负责组织建设应急综合体系;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市防办的指令,统一调控和调度全区水利、水电设施的水量;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5)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乌当区水旱灾害专家咨询组”,为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必要时,参与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6)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
区应急办:负责处置水旱灾害的综合协调等工作。
区水利局:协调防汛抗旱工作,负责防洪排涝抗旱工作的管理,搞好山塘、水库的蓄水和洪涝灾害的统计和上报工作;提供水情、旱情、工情;负责防洪、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并组织对所辖病险水电工程的监测处理和水利水毁工程的修复;提出防汛抗旱所需经费、物资、设备、通信方案。密切监视系统内水库(电站)所在流域的雨情、水情以及工程运行情况变化,及时向区防指报告有关情况。
区发展改革局:负责协调安排防洪工程建设、除险加固、水毁修复等工程的立项和审批。
区人武部:根据防汛抗旱工作需要,负责组织防汛抢险和抗旱骨干队伍,参与营救群众、转移物资和急难险重抗洪救灾工作,协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做好河道清淤除障工作。
区公安分局:负责维护抗洪抗旱、抢险救灾和灾区社会治安秩序,打击盗窃、哄抢防汛抗旱物资、破坏防洪、供水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协同防汛抗灾指挥机构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做好防汛抗旱治安保卫工作,协助做好河道清障工作。
区民政局:组织协调救灾工作,调查核实并提供灾情数据,指导协调灾区开展生产自救,指导灾民安置工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
区财政局:负责安排和调拨防汛抗旱经费,配合区防汛办及时下达险工隐患处理、抢险救灾、水毁修复经费并监督使用。
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崩陷、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防治、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区建设局:负责城市防洪安全和城区排涝,参与指导城镇居民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区城管局:负责城镇建筑工程,城镇内河道、下水道的防洪排涝的行业管理,修复管辖范围内的水毁工程。
区交通局:负责所辖公路交通设施、工程的防洪安全,优先运送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防疫人员和物资,并为紧急抢险和人员撤离及时协调提供所需的交通工具。
区农业局:及时掌握并提供农作物遭受洪涝、干旱灾害影响的情况,指导灾区开展生产自救。
区卫生局:负责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
区供销社:及时掌握和供应抗灾救灾所需的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并负责所属企业和仓库的防洪安全,洪灾发生时为抗洪抢险提供铁锹、抬杆等物资。
区安监局:对已建和在建水利工程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加强综合监督管理,督促有关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做好建设工程的生产监督、监察。
区供电局:负责所辖电站(水库)的运行安全和区防办防洪调度命令的实施,汛期所辖电站(水库)在防洪限制水位以下运行。保障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电力供应。负责汛期所辖电站(水库)按批准的防汛调度方案调度,确保安全运行。密切监视所辖电站(水库)所在流域的雨情、水情以及工程运行情况变化,及时向区防办报告有关情况。
区电信局、区移动公司、区联通公司:负责通信设施的防洪安全,及时排除通信线路故障,确保防汛抗旱信息及时传递。
区商务局:负责储备生活必需品等应急物资,做好受灾地的生活必需品供应。
区教育局:负责学校的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及时掌握并提供学校受洪涝灾害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工作。
区气象局:负责监测天气形势,分析发展趋势,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相关气象资料。
区粮食局:负责粮食仓库的防汛抗灾,确保储备粮食的安全和救灾粮食的组织协调、调运及供应。洪灾发生时为抗洪抢险提供必要物资(麻袋、编织袋等)。
区乡企局:负责所属企业的防汛抗旱工作,作好小煤窑的汛前、汛期中的安全检查,搞好抗洪、排涝救灾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成立相应的指挥部或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的水旱灾害的组织领导等工作。
2.2应急联动
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在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驻乌当区武警部队、区人武部、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消防人员、区相关单位参与和配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信息处理
3.1信息处理
(1)区防汛办负责全区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和动态信息的接报、研究判断和处理工作,根据对事件地发生、持续时间及影响范围和判断,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2)区防汛办按照监测、预警、接警、传递和报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有关规定,及时向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区委、政府报送水旱灾害信息,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3)水旱灾害发生后,事发乡(镇)、街道办事处应按规定及时将信息报区防汛办、区政府,并随时续报现场采集的相关动态信息;需报上级有关部门的,由区防办报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区委、区政府按有关规定报送。
4.预测、预警和御灾机制
4.1信息监测与报告
水利、气象等部门负责雨情、水情、工情、旱情、灾情的常规信息监测,一旦出现水旱灾害征兆,第一时间内通知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进入汛期、旱期,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工情、灾情,并及时上报有关情况。区防汛办负责发布防御暴雨、洪水、干旱的通报、通告、通知。负责收集、处理、研判水旱灾情,重大信息及时向区委、政府工作报告,并通知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
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6846150。
4.2预警级别的确定及发布
预警级别的确定:根据气象部门预报的降雨量和持续干旱天数,水旱灾害预警级别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发布红色预警信号;重大(Ⅱ级),发布橙色预警信号;较大(Ⅲ级),发布黄色预警信号;一般(Ⅳ级),发布蓝色预警信号。
蓝色预警信号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区政府批准后发布。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由区政府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
4.3预警行动
预警发出后,事发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值班,并按相应预案做好防御准备和处置,密切监视江河、水库水情和天气变化情况,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发出通报,做好群众转移疏散的准备工作。
5.应急响应
5.1分级响应
(1)发生水旱灾害,按照属地管理、先期处置、分级响应、分级负责的原则启动各级水旱灾害应急预案处置,上级预案的启动是在下级预案先行启动响应的状态的基础上进行启动,上级预案启动后,下级预案继续处于启动状态。根据江河洪水水位(流量)、城镇受淹状况、水库险情、受旱天数、因灾死亡人数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程度,水旱灾害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等级(具体灾害级别标准附后)。发生重大水旱灾害(Ⅱ级)或特别重大水旱灾害(Ⅰ级)时,启动市级预案;发生较大水旱灾害(Ⅲ级),一般水旱灾害(Ⅳ级)时,启动区级预案。根据处置工作需要,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可决定提高应急响应级别。
(2)发生跨区域水旱灾害时,事发地人民政府要及时与相关地方人民政府联系,沟通信息,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5.2基本应急程序
水旱灾害发生后,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责任单位应立即将事件情况报告区防汛办和区政府,同时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区防汛办立即向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事件情况并提出启动预案的建议;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后,立即组成现场指挥部;防汛办立即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迅速组织处置队伍赶赴现场,并调配所需应急资源;现场指挥部组织协调各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如果事态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由现场指挥部向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请求实施扩大应急。应急处置结束后,转入后期处置工作阶段。
5.3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水旱灾害应急处置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水旱灾害发生后,由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防汛抗旱指挥部机构负责第一响应,立即组织实施抗灾抢险等方面的先期处置工作,同时将事件情况报告区防汛办。区防汛办提出启动预案及成立现场指挥部的`建议方案报区委、政府,启动本预案后,现场指挥部及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各单位立即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
(一)迅速调派紧急处置和救援队伍,进入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二)全程跟踪水旱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好实时监测、滚动预报,并及时将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地区通报。
(三)及时向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区委、区政府、市防办报告水旱灾害地发生、发展和处置情况。
(四)按照预定方案开展开放紧急避难所,转移和疏散受灾人员,做好受灾群众的就地安置,保证必需的生活设施和食品供应。
(五)紧急调拨和配送救灾所需生活必需品、药品等物资和抢险专用设备、器材。
(六)保障抗洪抢险现场交通、通信畅通,确保与外界的联络。
(七)根据天气状况和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八)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
(九)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
(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十一)根据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决定,通知相关单位停产、停业、停课等。
5.4扩大应急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水旱灾害有扩大趋势或难以控制时,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报请区应急委决定扩大应急;扩大应急决定作出后,由区政府调集各种处置预备力量投入处置工作。必要时,经区应急委同意,报请市政府请求增援。
5.5应急结束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水旱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现场指挥部向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报告情况,请示结束应急处置工作,经区防汛抗旱部指部指挥长报请区应急委批准,由现场指挥部宣布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5.6新闻报道
重大水旱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的有关新闻报道必须经区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审核后,按《乌当区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进行报道。
6.后期处置
6.1善后处置
事发地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救援费用的支付,灾后重建,现场清理,污染物收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清除灾害后果和影响,安抚受灾群众,保证社会稳定,恢复正常秩序。
6.2应急工作总结
应急工作结束后,现场指挥部对应急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对表现突出者提出表彰和奖励建议,对存在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处理意见,总结报告要及时上报区政府、市防办。
7.应急保障
7.1应急队伍建设
为提高应对水旱灾害的处置能力,按照“平战结合、专兼结合、指挥灵便、反映快速”的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建水旱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组建相应的应急队伍。区人武部负责组建民兵应急分队,参与处置水旱灾害,必要时由区应急委协调驻区解放军、武警、预备役人员参与应急抢险。同时,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群众团体、公益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的作用。组建乌当区防汛抗旱应急抢险专业机动队,承担重大险情的专业抢险救灾。
7.2通信保障
区防汛办与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畅通的通信网络,区电信局负责网络的维护、更新。在本预案启动时,区电信局负责协调保障事发地通信网络的畅通,电信、移动和联通等单位要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确保区防汛办与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区委、政府和市、区防办与灾害应急现场之间的联络畅通。
7.3经费保障
处置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水旱灾害所需的财政经费,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乌当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筹措。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基本建设投资渠道解决。
7.4技术支持与保障
依托区气象局、市水文水资源局、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有关单位,必要时请求省、市防汛办增援,开展水旱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水旱灾害应急技术储备,建立相关的水旱灾害应急技术支持系统。
7.5宣传、培训和演习
(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水旱灾害应急工作的宣传。
(二)制定应急知识教育、培训计划,对社会公众开展水旱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教育;
开展与应急工作相关的社会教育。(三)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根据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各种水旱灾害应急演习。
村级水旱灾害应急预案21 总则
1.1 编制目的旱灾,是我省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做好干旱灾害防抗工作,促进抗旱减灾工作科学、规范、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轻旱灾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单位防汛抗旱职责》等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所发生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1.4 工作原则
1.4.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主动抗旱,不断提高抗旱工作现代化水平。
1.4.2 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协作责任制。
1.4.3 以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以防为主、防抗结合、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1.4.4 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1.4.5 坚持依法抗旱,实行公众参与,专群结合。
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省人民政府设立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防总),市、县人民政府设立防抗干旱灾害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和指挥本行政区域的抗旱工作。
省防总负责领导、组织全省抗旱工作,其办事机构省防总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省防总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抗旱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等,组织制订跨地区抗旱应急调水方案,及时掌握全省旱情、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旱减灾措施,组织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在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指挥本地区的抗旱工作。防汛抗旱指挥部由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当地驻军、人民武装部负责人等组成,其办事机构设在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3 预防预警机制
3.1 预防预警信息
3.1.1 气象水文农业信息
各级气象、水文、农业、城建等部门应加强天气形势的监测和预报,做好河道流量、降水、气温、土壤墒情、农作物受旱程度、城市缺水等信息的监测,及时会商预报,并将结果及时报送有关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当预测干旱灾害即将加重时,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提早预警,通知事发地做好相关准备。
3.1.2 旱情信息主要包括:干旱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受旱范围、影响人口,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3.1.3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所属行政区内旱灾信息监测,设立旱情监测网点,加强旱情监测,及时监测掌握和逐级报告水雨情变化、当地蓄水情况、土壤墒情、受旱面积和城乡供水情况等信息。受旱区各市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按照《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向省防总报告旱灾信息,遇旱情急剧发展时应及时加报。
3.1.4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办公室对各类旱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干旱灾害等级。
3.2 预防预警行动
3.2.1 抗旱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
加强抗旱宣传工作,增强全民防抗干旱灾害的意识,做好防大旱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
建立健全各级抗旱组织指挥机构,及时部署任务,落实抗旱责任人、抗旱队伍和旱情监测预警措施,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完善抗旱保障机制。
(3)预案准备。
修订完善各类城乡抗旱预案、跨地区抗旱应急调水预案,切实抓好预案各环节应对措施落实。
(4)物资准备。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需的抗旱物资和器材,合理进行调配使用,发挥抗旱物资机动灵活潜力。
(5)预警准备。
充分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确保抗旱信息系统完好和畅通。健全各级旱情测报站网,确保旱情、灾情信息和抗旱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6)抗旱检查。
实行以查旱情、查组织、查预案、查物资、查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提早发现薄弱环节,明确责任,限期整改补救。
3.2.2 干旱灾害预警
(1)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针对干旱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受旱对象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预警防范。
(2)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建立健全旱情监测和干旱灾害统计网络,随时掌握实时旱情灾情,及早预测干旱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干旱等级,提出科学的抗旱减灾对策。
(3)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加强抗旱服务队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立各种形式的抗旱服务组织体系,广泛提高防抗干旱灾害的机动能力。
3.2.3 供水危机预警
当因供水水源短缺或被破坏、供水线路中断、供水水质被侵害等原因而出现供水危机时,由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会同供水部门向社会公布预警,居民、企事业单位做好应急用水的储备,有关部门做好启动应急供水预案的准备。3.3 预警支持系统
3.3.1 干旱风险图
(1)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绘制本地区的干旱风险图和人饮风险图。
(2)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以各类干旱风险图作为抗旱减灾决策的技术依据。
3.3.2 抗旱预案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编制城乡抗旱预案或应急调水方案,积极主动防抗不同等级的干旱灾害。
各种预案要按照规定程序经过本级政府或共同的上一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审批。
3.4 预警信息发布
受旱地区的县级以上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统一发布旱灾预警信息,决定抗旱预案的启动与解除。当发生全省严重等级干旱或出现三个市范围以上特大等级干旱灾害时,由省防总发布旱灾预警信息,决定抗旱预案的启动与解除。
4 应急响应
4.1 应急响应总体要求
4.1.1 按照干旱灾害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将防抗旱灾应急响应行动分为Ⅳ、Ⅲ、Ⅱ、Ⅰ四个等级。
4.1.2 进入干旱期,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和旱情、灾情,负责组织气象、水文、农业、城建等部门及时分析会商旱情,根据实时旱情等级启动相关抗旱应急响应程序。
4.1.3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应按照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开展抗旱工作,及时向指挥机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4.2 Ⅳ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2.1 当全省或区域内大面积连续15天以上无有效降雨,轻度干旱受旱面积占全省或区域耕地面积5~15%,旱情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影响的情况时,为Ⅳ级抗旱应急响应。
4.2.2 由省防总组织会商,发出以启动水利设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
4.2.3 受旱地区的市、县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应急行动措施:
(1)加强旱情监测预报,具体安排抗旱工作;
(2)适时上报和发布旱情信息;
(3)及时按照预案组织实施抗旱措施;
(4)下达落实城镇供水及农田灌溉计划;
(5)组织动员水利设施完成灌溉和供水任务;
(6)水库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多蓄水。
4.3 Ⅲ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3.1 当全省或区域内大面积连续25天以上无有效降雨,中度干旱受旱面积占全省或区域耕地面积15~20%,旱情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的情况时,为Ⅲ级抗旱应急响应。
4.3.2 由省防总组织会商,发出以启动综合调度措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加强抗旱工作的指导,派工作组到受旱地区指导督促抗旱工作,省防总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对口支援抗旱工作。
4.3.3 受旱地区的市、县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应急行动措施:
(1)加强旱情灾情监测和趋势预报,具体安排抗旱工作;
(2)及时通报和公布旱情信息;
(3)及时按照抗旱预案组织实施抗旱措施;
(4)派出市、县工作组、专家组到一线具体帮助抗旱工作;
(5)加强抗旱水源的管理和统一调度;
(6)开动所有水利设施灌溉供水;
(7)组织抗旱服务队和社会化抗旱组织开展无水利设施区域流动抗旱服务;
(8)随时掌握有利天气实施人工增雨;
(9)相关市、县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4.4 Ⅱ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4.1 当全省或区域内大面积连续40天以上无有效降雨,严重干旱受旱面积占全省或区域耕地面积30~45%,旱情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较大影响、城镇缺水率达20~30%、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的情况时,为Ⅱ级抗旱应急响应。
4.4.2 由省防总组织会商,省政府发出以启动全面防抗措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加强抗旱工作指导,派出由省防总成员单位组成的工作组、专家组到重旱区指导督促抗旱工作,省防总恢复抗旱值班,省防总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全力配合对口支援抗旱工作。
4.4.3 受旱地区市、县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1)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具体安排抗旱工作;
(2)加密旱情灾情监测和趋势预报,加强抗旱值班;
(3)及时按照抗旱预案组织加强抗旱工作措施;
(4)实施受旱地区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5)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和各级抗旱服务队和社会化抗旱组织投入灌溉供水;
(6)加强城乡节约用水管理和监督;
(7)抢修抗旱应急工程或增建临时抗旱设施;
(8)随时掌握有利天气实施人工增雨;
(9)组织社会车辆为城乡居民生活饮水困难灾区送水;
(10)适时安排下拨抗旱应急资金;
(11)相关市、县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全力配合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4.5 Ⅰ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5.1 当全省或区域内大面积连续60天以上无有效降雨,特大干旱受旱面积占全省或区域耕地面积45%以上,旱情使农作物大面积枯死或需毁种、城镇缺水率在30%以上、农村人畜饮水面临严重困难、社会经济发展遭受重大影响时,为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4.5.2 由省防总组织会商,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以启动防救结合措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作出部署,加强工作指导,派出省委、省政府工作组到重灾区检查指导和慰问受灾群众,专家组赴一线加强技术指导。省防总加强抗旱值班和水源、物资调度,省财政厅紧急提供抗旱救灾资金帮助,省民政厅及时救助受灾群众,省防总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加强对口支援抗旱工作力度。
4.5.3 受旱地区市、县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响应行动措施:
(1)加强行政首长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可依法宣布本地区进入紧急抗旱期;
(2)加密监测旱情灾情和发布和抗旱救灾情况动态反映,增加值班人员,加强值班,动员部署抗旱工作;
(3)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和各级抗旱服务队和社会化抗旱组织投入灌溉供水;
(4)实施受旱地区抗旱水源的科学调度和用水管理;
(5)及时按照抗旱预案组织强化抗旱工作措施;
(6)启动抗旱应急限水、调水等特殊对策;
(7)修建临时坝、堰、泵站、中浅井等设施挖掘水源潜力;
(8)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为城乡居民生活饮水困难灾区送水;
(9)全面做好灾区生产自救和救灾安置工作;
(10)随时掌握有利天气实施人工增雨;
(11)强化城乡节约用水管理和监督;
(12)紧急安排下拨抗旱应急和救灾安置资金;
(13)相关市、县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全力配合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4.6 信息报送
4.6.1 各级要加强旱情、灾情、抗旱动态等信息的收集,实行分级汇总上报,统一归口处理,各级共享使用。
4.6.2 抗旱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先报告基本情况后及时了解补报。
4.6.3 凡经本级或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采用和发布的旱情、灾情、抗旱动态信息,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认真进行调查复核,对反映不真实和存在缺失遗漏的信息,要及时完善纠正并补报复核结果。
4.7 指挥调度
4.7.1 出现干旱灾害后,发灾地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立即启动抗旱应急预案,在采取紧急措施的同时,应向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情况。
4.7.2 发灾地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人应迅速上岗到位,分析预测旱情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按规定的处置程序,组织指挥有关单位或部门,迅速采取防抗措施,控制旱情发展蔓延。
4.8 社会力量参与出现严重干旱灾害后,发灾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可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抗旱救灾,可依法征调运输车辆、物资设备、工作人员投入抗旱救灾。
4.9 信息发布
4.9.1 旱情、灾情、抗旱动态等信息的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4.9.2 旱情、灾情、抗旱动态等信息由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审核和发布,涉及民政方面的有关灾情,由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会同民政部门审核和发布。
4.9.3 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4.10 应急结束
4.10.1 当干旱灾害解除或极度缺水得到有效控制时,发灾地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可视其旱情变化,宣布结束抗旱应急响应。
4.10.2 依照有关规定及时归还征调的物资设备、运输车辆等,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4.10.3 应急响应结束后,发灾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协助当地政府进一步恢复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尽可能减少干旱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5 保障措施
5.1 信息监测保障
5.1.1 干旱灾害发生后,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立即恢复抗旱值班制度。发生严重等级、特大等级干旱灾害时,实行昼夜值班。
5.1.2 开通防汛抗旱通讯和旱情监测网络,实现纵、横向联络畅通,及时、准确监测报告旱情信息。
5.1.3 各级水利、气象、农业、城建等部门加强对雨、水、墒、苗、供水等旱情信息的监测,并由县以上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发布和上报。
5.2 应急支援保障
5.2.1 应急队伍。各级人民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做好抗旱应急队伍的组织工作,动员社会公众力量投入抗旱工作,统一调配抗旱服务队和民间抗旱组织的人员和设备,本辖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及公民都有义务承担抗旱救灾支援任务。
5.2.2 交通运输。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优先保证抗旱物资运输,各有关单位的运输车辆应服从和完成所分配的应急送水任务。
5.2.3 医疗卫生。各级卫生部门做好受旱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组织医疗服务队到灾区防病治病,开展饮水卫生的检查消毒。
5.2.4 治安管理。各级公安部门做好受旱灾区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打击破坏抗旱救灾行动和抗旱设施安全的行为,维护受旱灾区治安秩序。
5.2.5 物资供应。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储备一定数量的抗旱物资、器材,设立固定储备库,加强储备管理和更新补充,保证供应足额可靠。各相关部门或单位分别做好抗旱所需电力、油料、化肥、农药、种子、防疫药物等物资、器材的储备与供应。
5.2.6 经费筹措。按照国家补助与群众自筹相结合原则,县以上各级每年应筹措和安排必要的抗旱资金,用于本行政区域内防抗干旱灾害工作。
5.3 技术服务保障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建立抗旱技术专家库,定期研究本辖区的旱情及防抗旱灾措施,组织开展抗旱技术讲座和培训,搞好旱灾应急防抗过程中的现场技术指导与参谋服务。要建立旱情监测和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旱情信息采集系统,为抗旱决策提供支持。
5.4 依法抗旱保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陕西省水工程管理条例》、《陕西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实施对抗旱工作的依法管理,强化执法权威和执法能力,确保抗旱工作依法顺利开展。
6 善后工作
6.1 灾后评估
旱灾预警解除后,受旱地区市、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组成由抗旱工作责任人、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灾害〖HJ92x〗评估组,及时对干旱灾害损失和灾区急需抗旱救援支持事项进行认真核实和评估,同时征求社会各界群众对抗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综合提出干旱灾害评估报告。
6.2 对口帮救
发生严重等级、特大等级旱灾的市、县人民政府在接到干旱灾害评估报告后,应尽快研究制定驻地各部门、各单位对口帮扶抗旱救灾方案,认真组织和落实有关抗旱救灾帮扶措施。
6.3 社会募捐
发生严重等级、特大等级旱灾的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干旱灾害损失程度,在大力抗旱自救的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募捐活动,吸纳社会资金抗旱救灾。
6.4 工程修复
对抗旱期间发生的水利设施损坏和设备故障要及时予以修复更换,对应急供水形成的临时坝堰等设施予以清除,对临时改建的供水系统予以加固恢复。
6.5 工作总结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在抗旱工作结束后,认真对抗旱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总结,积累经验,寻找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7 附则
7.1 名词术语解释
7.1.1 墒情:作物根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
7.1.2 无有效降雨日:通常指日降雨量<5mm的天数。
7.1.3 降雨距平值:某一时段降雨与同时段多年降雨量之比。
7.1.4 受旱面积比例:作物受旱面积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
7.1.5 成灾面积比例:作物受旱减产面积与作物受旱面积之比。
7.1.6 减产成数:作物受旱减产损失量与正常产量之比。
7.1.7 绝收面积:作物颗粒无收或基本上无收的受灾面积。
7.1.8 农田水分盈缺值:农田降水量与作物需水量之差值。
7.1.9 土壤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比值。
7.1.10 人饮困难率:人饮困难数与受旱区人数之比。
7.1.11 河道径流距平值:某一时段径流量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径流量之比。
7.1.12 城市缺水率:城市缺水量与正常供水量之比。
7.1.13 水源工程蓄水量距平值:某一时段水源工程蓄水量与同时段多年平均蓄水量之比。
7.1.14 地下水埋深下降值:某一时段地下水埋深值与同时段多年地下水埋深均值之差。
7.1.15 干旱风险图:是融合地理、社会经济、水资源特征等信息,通过资料调查、水资源计算和成果整理,以地图形式直观反映某一地区发生干旱后可能影响的范围,用以分析和预评估不同干旱等级造成旱灾风险和危害的工具。
7.1.16 抗旱预案:是在现有抗旱工程设施条件和实际抗旱能力情况下,针对不同等级干旱,而预先制定的抗旱对策和措施,是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实施指挥决策的依据。
7.1.17 抗旱服务队:是由水利部门组建的事业性服务实体,以抗旱减灾为宗旨,围绕群众饮水安全、粮食用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安全开展抗旱服务工作,其业务工作受同级水利部门领导和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
7.1.18 社会化抗旱组织:是由个人、联户或集体自主兴办的社会化抗旱服务组织,其在旱情紧急时接受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
7.1.19 城市干旱:因遇枯水年造成城市供水水源不足,或者由于突发性事件使城市供水水源遭到破坏,导致城市实际供水能力低于正常需求,致使城市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
7.2 预案管理与更新
7.2.1 本预案由省防总办公室负责管理,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后评估,每5年对预案进行一次完善修改,并报省政府批准。
7.2.2 各市、县可根据本预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预案。
7.2.3 本预案由省防总负责解释。
7.2.4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破坏强度大,分布范围广,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学地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个主题。我国各种自然灾害中,尤以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影响范围广、伤亡人口多、经济损失大,自古至今就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
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治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本文即着重介绍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预防与应急机制以及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国水旱灾害的基本情况
1、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东南临太平洋,西北深入欧亚大陆腹地,西南与南亚次大陆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大部分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时空变化大,导致干旱、水灾时空变化频繁。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70%的工农业产值集中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恰恰是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洪涝灾害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6年—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历史上危害甚重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泛滥范围北到天津,南至淮河流域,总计25万平方公里。1933年黄河大水,南北两岸大堤决口50多处,死亡1.8万人。长江自汉代开始就有水灾记载,1931年长江、淮河大水,共因灾死亡40万人。1935年长江支流汉江和澧水特大洪水,死亡14.2万人。
我国又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1997年在联合国统计的世界149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110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总体来看,我国的水旱灾害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灾害具有广泛性。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都处在洪涝和干旱灾害的笼罩之下。二是灾害具有不确定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难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严重程度。三是灾害具有突发性。暴雨发生的随机性决定了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在一些地区经常出现旱涝急转的现象。四是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决定的。五是灾害具有相对可控性。几千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实践表明,抗御水旱灾害不仅有所作为,而且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建国以来的水旱灾害
建国以来,我国因洪涝灾害年均农田受灾面积1亿多亩,大约两年左右发生一次较大洪灾。1990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的2%。遇到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如1991年、1994年、1996年和1998年,该比例可达到3%-4%。
九十年代以来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亿元)
年份
199
1199
2199
3199
4199
51996
1997
损失
779
413
642
1797
1653
2208
930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损失
2551
930
711
623
838
1278
1949年以来,全国年平均受旱面积3.21亿亩,其中成灾面积1.38亿亩,全国平均每年因旱损失粮食142亿公斤,其中有13年发生严重干旱灾害,相当于4年左右发生一次重旱,受旱面积均超过4亿亩,成灾面积超过2亿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加上水环境恶化,可用水量减少,我国旱灾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1991~2002年年均因旱受灾面积4.15亿亩,其中成灾面积2.19亿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286亿公斤。另外,因旱造成数百座城市缺水,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
3、水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位居第一位,损失约占全部各类自然灾害的60%以上,重大水灾往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盛衰。中国自古就有“治国先治水”之说。其主要表现为对国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的影响及对水利设施的破坏。1949~1993年期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平均增长率为3.43%。而受洪灾影响,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增长率仅为1.61%;1991年增长率为-2.45%
。洪水对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的破坏十分严重。据统计,从1981年至1990年,由于山洪、泥石流等洪水灾害造成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平均每年中断行车120余次,在大洪水年份中断行车现象更为严重。如1954年江淮大水,京广线中断100天。
对社会的影响。洪涝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指对社会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口伤亡、灾民的安置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1954年长江、淮河特大洪水死亡3.3万人;1975年河南大水死亡2.6万人;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大洪水,受灾人口达1.86亿人,倒塌房屋685万间。大量的灾民安置,生产恢复,疫病防控,给国家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对环境的影响。暴雨洪水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水流中夹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河湖,导致河流功能衰减、湖泊萎缩、耕地沙化,后果难以估量。
旱灾同样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干旱灾害的影响范围,已经由传统的农业领域扩展到工业、城市、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旱灾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农业方面主要是影响粮食生产。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要占全部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一半以上。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作物因旱年均受灾面积、损失粮食及其占粮食产量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1.74亿亩、435万吨、2.5%分别上升到4.07亿亩、2450万吨和4.7%。
工业方面,因干旱缺水平均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惊人,据有关部门估算,由于农业、工业受旱给其它行业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按1990年价格计算,全国每年平均达852亿元人民币。
社会影响,全国每年都有数千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城市缺水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660多个建制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不少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干旱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树木枯死,草场退化,冰川退缩,湖泊干涸,土壤沙化。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以年均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干旱造成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据统计,全国每年地下水超采量超过80亿立方米,已形成地下水漏斗区56个,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仅华北平原大漏斗面积就将近4万平方公里,漏斗最深达100多米。有3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出现地面沉降、塌陷、裂缝等破坏现象。环渤海地区和胶东半岛有1200多平方公里发生海水倒灌。
4、我国防治水旱灾害面临的突出问题
(1)防洪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现有防洪工程标准低、隐患多。我国江河防洪标准低,难以抗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由于工程险工隐患多,防御工程设计标准以内的洪水也有较大难度。如1994年珠江发生相当于50年一遇的洪水,而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的北江大堤却发生了严重的管涌险情。1998年汛期,长江干支流堤防共发生四万多处险情。主要原因是现有堤防多是在历朝历代原有民堤的基础上逐步加高形成的,且基础多为冲积平原的砂层,透水性强,存在基础防渗差,堤身断面不够,堤身材料不合要求等问题。另外由于现有水库长期使用,存在很多隐患,不少水库不能正常拦蓄洪水,有的水库由于工程问题还成为下游防洪安全的隐患。
二是湖泊调蓄能力不断降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与水争地的现象日趋严重,大量的湖泊被围垦,调蓄洪水容积急剧下降,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加重了洪涝灾害。与50年代相比,中国七大江河参与防洪调蓄作用的湖泊面积由9214万亩减少到6885万亩,减少25%。如果用1954年的天然调蓄容积对1998年实际洪水进行演算,两湖及长江中游1998年的水位可降低1米左右,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湖泊调蓄能力的降低,致使洪水威胁加大。
三是河道萎缩、行洪能力急剧衰减。泥沙淤积加上人为设障、盲目围垦,使河道行洪能力严重下降。如海河干流、独流减河和漳卫新河的泄洪能力比原设计能力降低幅度达40~60%;黄河泥沙淤积形成了著名的“悬河”,河底比河南新乡地面高20米,比河南开封地面高13米,比山东济南地面高5米,1996年洪峰流量仅为1958年的三分之一,水位却高出近1米。许多中小河流也由于河道淤积导致防洪能力下降。
四是蓄滞洪区运用难度加大。蓄滞洪区内人口多、安全建设滞后,区内经济发展较快,资产增加,分洪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区内人员的安全救生任务也非常艰巨。如荆江分洪区1954年仅有17万人,而现在已有54万人。
五是干支流控制性工程不足。在河道上中游有条件的地区兴建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是控制上中游洪水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些干流如嫩江、松花江、西江等至今还没有控制性工程,主要支流上的控制性工程则更少。
六是非工程措施滞后,还不能满足防御大洪水的要求。目前我国水文测站布设、水文预报、报汛手段、防洪通信建设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问题,严重影响防洪工程效益的发挥。
(2)防治旱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防治旱灾投入不足。多年来用于抗旱的资金明显不足。“九五”期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规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用于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多,用于水资源工程建设的较少。地方各级对抗旱的投入则更少。
二是防治旱灾管理落后。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抗旱减灾工作缺乏统一规划;旱情、旱灾评定没有统一标准;抗旱信息系统现代化建设严重滞后,旱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处理手段落后;抗旱工作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三是防治旱灾工作无法可依问题突出。近些年来,由于干旱缺水危机不断加剧,旱区各行业、各部门,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用水矛盾十分尖锐,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协调抗旱矛盾的相应法规,因而,如何用法律手段化解各方面用水矛盾已经十分迫切。
四是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抗旱能力不断减弱。我国耕地面积19.5亿亩,但有效灌溉面积只有8.3亿亩,58%的耕地没有水利灌溉条件。灌区水利工程绝大部分都是在50~70年代修建的,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失修已十分严重,灌溉保证率低。同时由于大量抗旱基础工程产权不清,责权不明,缺乏良性管理体制和机制,造成许多抗旱设施长期失修,无人管理,抗旱时束手无策。
五是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和水环境的破坏,加剧了干旱缺水危机。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水环境恶化也加剧了干旱缺水危机。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全国7大江河都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北方的黄河、海河污染更为严重。南方也有不少地方守在河边没水吃。
六是对防治旱灾减灾工作研究不够。如对旱灾的成因、损失、影响等一些规律性问题,以及针对这些规律提出的抗旱对策、措施等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深入,直接影响到抗旱工作的开展。
二、我国水旱灾害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抗御水旱灾害过程中,我国水旱灾害管理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应对防汛抗洪、抗旱救灾等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防汛抗旱工作紧张有序开展,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下面从六个方面进行介绍。
1、法律法规
国家先后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防总成员单位职责》、《国家防总工作制度》等有关规章制度,目前正在组织制订《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本地区的相关配套法规。同时,抗旱立法工作已经起步。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依法管理水旱灾害工作奠定了基础,使我国水旱灾害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法制化、正规化、规范化轨道。在1998年长江、松花江大洪水和2003年淮河大洪水的抗洪抢险中,各有关省依据《防洪法》采取了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等措施,为保障抗洪抢险斗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2、水旱灾害管理的组织机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旱灾害管理工作,1950年政务院就成立了中央防汛总指挥部,董必武副总理任总指挥。2002年新一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由回良玉副总理任总指挥,水利部部长及国务院副秘书长任副总指挥,水利部副部长任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任副秘书长,中宣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民航总局、广电总局、气象局等17个部委局负责人和武警部队的首长为指挥部成员。国家防总负责领导、组织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主要职责是拟订国家防汛抗旱的方针政策,组织制定大江大河大湖防御洪水方案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的调水方案,及时掌握全国汛情、旱情、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洪抢险及抗旱减灾工作,统一调控和调度全国水利、水电设施的水量,组织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为组织指挥流域防汛抗洪工作,先后设立了黄河、长江、松花江、淮河4个流域防汛总指挥部。各级人民政府也相应建立健全了防汛指挥部及其办事机构和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体系。按照《防洪法》规定,有防汛抗洪任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了防汛指挥机构。
每年汛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都要落实全国大江大河、重点病险水库、主要蓄滞洪区和重要防洪城市的防汛责任人,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2003年国家防总印发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工作职责》。各级防汛指挥部也公布了辖区内重点防洪对象的责任人名单,明确了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这些在水旱灾害管理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制度。
3、预防和预警机制
为应对水旱灾害,我国建立起了以预防为主、各部门各行其责的防灾减灾体系。根据水旱灾害的特点,主要从思想、组织、工程、预案、物料、通信、防汛抗旱检查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目前全国有水文站2万余处,报汛站点8000多个,充分利用公用通信网及防汛专用通信网,保证了气象、水情、工情、险情、灾情信息的及时、准确采集、传递以及防汛指挥调度命令的传达。在全国183座以防洪为主的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开发建设了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建立了库区水雨情遥测系统和水库预报调度模型,能实时监视库区水雨情,迅速对洪水做出预报,及时进行合理调度。同时,各级防汛指挥部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和设备,确保了防汛信息和指挥调度命令的畅通。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国家防总利用已建成的异地会商系统,多次与淮河防总、安徽省防指进行异地会商,研究汛情,为国家防总领导掌握现场情况、科学慎重决策创造了条件。另外,国家防总对水情、工情的预警都做了明确规定,如预测可能出现超标准洪水或堤防决口、水库垮坝等险情时,要立即向下游预警,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并迅速处置险情,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情况,以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
4、水旱灾害管理预案
为主动应对江河洪水,各级人民政府和防汛抗旱机构编制修订了防御江河洪水方案。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转了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近年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根据经济社会和防洪工程的变化,相继组织制定和完善了长江、黄河、淮河、沂沭泗、松花江、太湖、海河流域永定河、大清河、漳卫南运河、北三河洪水调度方案等。地方各级防汛指挥部、各级水利枢纽工程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也组织制订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防汛预案,包括洪水调度方案、工程运用方案、抗洪抢险方案、人员转移安置方案等。特别是重点水库编制了超标准洪水、重大险情、垮坝、下游群众转移等应急预案,同时,还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正组织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抗旱预案以及水库处置恐怖袭击事件预案。这些预案依据河流的来水情况、防洪工程的状况、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洪水、缺水程度、如何调度运用各类工程措施、组织部署各项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等进行了明确规定,预筹对策,并逐年修订完善,对取得历次防汛抗洪斗争的胜利发挥了很大作用。
5、水旱灾害的应急处理
进入汛期、旱期,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工情、旱情、灾情,并根据不同情况启动相关应急程序。国家防总或流域防汛指挥机构负责关系重大的水利、防洪工程调度,其它水利、防洪工程的调度由所属地方人民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必要时,视情况由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直接调度。国家防总根据各级防汛抗旱机构上报信息综合分析,做出一至四级响应。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启动相应级别的响应。如:国家防总一级响应由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总总指挥主持会商,防总成员参加。部署安排有关应急措施。流域防汛指挥机构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为国家防总提供调度参谋意见,派工作组、专家组支援地方抗洪抢险、抗旱。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按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行使权力,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增加值班人员,加强值班。由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负责同志主持会商,具体安排防汛抗旱工作,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据预案组织加强防守巡查,调动防汛机动抢险队并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工程防守,及时控制险情,或组织加强抗旱工作。受灾地区的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人、成员单位负责人,应按照职责分工到分管的区域现场组织指挥防汛抗旱工作。相关省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将工作情况上报当地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国家防总。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应全力配合做好防汛抗旱和抗灾救灾工作。
6、应急保障
一是队伍保障。国家在全国七大江河、重点水库和重点海堤组建了100多支重点防汛机动抢险队,44支省级防汛机动抢险队,250多支市、县级防汛机动抢险队。1999年起,解放军建设了19支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这些队伍主要完成突发性的、急难险重的抗洪抢险任务。全国已建成县级抗旱服务队1653个,乡镇级抗旱服务队9038个,使干旱缺水地区农民无力抗灾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此外,各地根据需要,还组建了技术骨干为主的专业队,民兵群众为主的常备队、预备队等,形成了专群结合、军民联防的防汛抗旱队伍。
二是物资保障。充足的防汛物资是夺取抗洪抢险胜利的重要保证。1998年抗洪抢险期间,各地调用的抢险物资总价值达130多亿元。为防御特大洪水,国家防总办公室在全国15个中央防汛物资定点仓库储备了编织袋、土工布、编织布、钢管、橡皮船、冲锋舟、救生衣、照明灯等防汛抢险救生物资。省级防汛部门根据当地抢险需要,也储备了相应的防汛物资。国家防总还建立了防汛物资生产流程和生产能力储备机制,一旦储存物资消耗过多,即可启动生产储备进行补充。
三是技术保障。国家防总正组织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形成覆盖国家防总、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抗旱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和速度。改进水情信息采集系统,使全国重要水文测站的水情信息在30分钟内传到国家防总。建立和完善大江大河重要河段的洪水预报系统,提高预报精度,延长有效预见期。建立工程数据库及大江大河重点地区的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库,实现这些地区重要防洪工程基本信息和社经信息的快速查询。建立大江大河重要河段的防洪调度系统,实现实时制定和优化洪水调度方案,为防洪调度决策提供支持。建立国家防总与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之间的防汛异地会商系统。开发防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级防汛抢险救灾信息的共享。开发全国旱情监测和宏观分析系统,开展旱情信息采集试点建设,为宏观分析全国抗旱形势和做出抗旱决策提供支持。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还建立专家库,当发生水旱灾害时,由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调度,派出专家组,指导防汛抗旱工作。
四是其他保障。如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应急队伍保障,供电保障,交通运输保障,医疗保障,治安保障,资金保障,社会动员保障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7、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发生水旱灾害后,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灾区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治安管理、学校复课、水毁修复、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等善后工作。2003年淮河发生大洪水,灾区人民政府立即成立了救灾指挥部,组织、协调和指挥灾后救助工作。民政部门及时调配救灾款物,组织安置灾民,保证灾民有粮吃、有衣穿、有房住,切实解决灾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卫生部门负责调配医务技术力量,抢救因灾伤病人员,对污染源进行消毒处理,对灾区重大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部门抓紧修复遭到毁坏的设备设施,恢复功能。财政、水利部门按照《蓄滞洪区补偿暂行办法》对分洪运用的蓄滞洪区进行补偿。
三、强化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
1、调整水旱灾害管理思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安全等宏观形势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调整防汛抗旱工作思路,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理念。
洪水和干旱至今还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但只要处理方式、对策和措施得当,灾害是可以减轻或避免的。因此,如何“减灾”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要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防汛工作要理性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我国人口众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所以既不允许让大多数河流湖泊都恢复到天然状态,也不可能投入巨资修建防御所有量级洪水的工程。实行洪水管理,适度承担风险是合理的,要靠标准适度的防洪工程和严格的管理,把洪水风险减轻到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程度。要规范人的活动,加强对人的管理,强调人与水的和谐,在控制洪水的同时,给洪水以出路。
抗旱工作要从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转变为为包括生态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注重农业效益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被动抗旱转变为主动防旱。积极推广农业高新节水技术,发展管灌、喷滴灌;工业企业配置节水设施,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中水回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用水的考核监督,限制和取缔不合理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积极探索城市防洪抗旱的新模式。城市要以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重点,加强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搞好水环境建设,美化城镇人居环境。
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科学合理调控洪水既可以补充地下和地表水资源,改善河流和水库天然淤积或冲刷状况,延长堤防和水库的使用寿命,还可以为湿地、滩地等输送水沙改善水生态环境,稀释污水提高受污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尤其在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可研究探索水库、蓄滞洪区运用方式,利用洪水自身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挖掘洪水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落实责任,团结协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按照《防洪法》规定,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水旱灾害这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的公益事业,无疑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职责。各级政府应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切实履行职责,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范围和部门分工,层层落实和分解责任,制定行之有效的决策指挥机制、督察检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项责任制落到实处,以有效应对水旱灾害。
水旱灾害影响面广,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安全保护、人员转移、安置、卫生防疫、救灾、灾后恢复重建,以及险情的抢护、物资保障、治安维护等各个方面,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因此,要在科学合理地明确部门分工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协作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整合各部门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共同应对突发水旱灾害。
为适应快速抢险、抢大险的要求,必须建设反应能力军事化、抢险技术专业化、队伍装备现代化、平战结合的应急抢险救灾队伍。要把应急抢险救灾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当作水旱灾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使每一支应急抢险救灾队伍都建设成熟悉情况、掌握技术、装备优良、纪律严明、反应快捷,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高抢险人员素质和专业抢险能力。要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使防汛机动抢险队建设尽快迈上新台阶。
3、加强信息监测、报送,提高水旱灾害处理能力
信息是水旱灾害预警、预防和科学决策指挥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充足可靠的信息的分析判断,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决策和应对措施。因此,要建立完善信息监测报送网络和机制,建立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确保信息监测、报送和发布渠道畅通。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紧急上报制度,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决策与紧急处置赢得时间,及时做出灾害预警,并向社会发布,通知有关区域、部门做好相关准备,有效防控水旱灾害。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坚持用高新技术对防汛抗旱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对防汛工作的洪水预测预报、洪水调度、汛期查险抢险三个主要工作环节和抗旱工作的旱情监测分析、抗旱行动等工作环节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以信息化为先导,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加强雨情、水情和旱情的监测,强化预测预报,提高预报精度,尽可能延长预见期。建立水旱灾害模拟仿真与灾害评估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研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大气施加影响,进行人工增雨或人工减雨,以达到减轻水旱灾害的目的。结合我国国情,综合工程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理论,对自然、社会、经济诸因素全面考虑,综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引进风险分析理论,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和灾后评价等方面的科技水平;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改造传统的防汛抢险和抗旱工作,在北方旱区研究推广抗旱型农作物新品种。
4、加强宣传,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一是加强防灾减灾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防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依法防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有防洪风险的地区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来规范土地开发利用行为,规范人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主动防范和适应洪水风险。要逐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防洪参与意识,让每个人都知道人类有着承担洪水风险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加强自然灾害的警示宣传教育。认真总结近年来各地遭受自然灾害的惨痛教训,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性,增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举办防灾减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防御水旱灾害的基本常识,帮助群众掌握和认识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懂得如何防灾避险,提高群众应急自救、抗灾减损能力。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群众灾后恢复能力
在加强政府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同时,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构筑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强政府救灾,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和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储备必须的救灾物资,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制度,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三是建立完善合理的补偿制度,使为减轻水旱灾害做出牺牲的群众得到合理的补偿;四是研究建立水旱灾害保险,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强城乡居民和社会团体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提高承受洪涝风险和灾后自我恢复的能力。
第三篇:应急预案
呼和浩特-杀虎口(蒙晋界)高速公路
和林-托县连接线第一驻地办
应 急 预 案
中交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
目 录
1、编制依据..............................................................................................................1
2、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1
3、危急事件的预防..................................................................................................1
4、应急预案的启动..................................................................................................3
5、应急救援措施......................................................................................................3
6、演练计划..............................................................................................................5
一、编制依据
1、安全生产法、劳动法、建筑法、消防法、环境保护法、道路安全交通法等国家有关法律。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3、本工程的《监理合同》。
4、本工程项目法人与施工项目部的工程建设合同。
5、本工程的监理规划。
6、项目法人及建设管理单位有关工程建设安全工作规定。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1、应急指挥机构 1)应急救援小组 组 长:陈高 副组长:王斌森
成 员:驻地办全体监理人员 2)应急联络电话
急救:120交通事故:122 火警:119报警:110
2、应急救援组长(副组长)职责
1)事故发生后,成立现场指挥部,批准现场救援方案,组织现场抢救。按事故的性质程度,负责向公司领导、地方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和事故处理情况。
2)负责组织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三、危急事件的预防
1、触电事件预防 1)、产生的原因分析 a组立杆塔未及时做好接地。
b跨越架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或安全距离不够等。c 不按规定正确搭接临时电源。
d电动工器具未使用漏电保护器,使用绝缘不合格的电动和绝缘工器具。e电焊作业现场(绝缘老化或接地不规范等)。f生活用电不按规定正确使用。2)、预防此类事件的措施
a加强员工“安规”的学习,从思想上认识到触电事故带来的危害,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b加强员工的紧急救护意识培训,进行预防触电培训和触电紧急救护培训。
2、火灾事故的预防 1)、产生的原因分析
a设备因过载、短路、绝缘下降、接触不良、散热不良、绝缘套管损坏爆裂等引起火灾。
b办公区域人员消防意识不强,疏于管理引起火灾。
c设备设计、制造或安装的质量缺陷、极端恶劣天气、运行维护不当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引起火灾
2)预防此类事件的措施
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火灾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报告、早处置。定期对生活、生产区域重点防火场所进行检查,制定并实施消防措施,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汇报处理。
3、基础塌方事故预防
a对坍塌的沙坑、水坑应采用木桩、挡板支护坑臂,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b如被埋人员部分身体可以看见,应立即将埋在其身上的沙土进行清理,头及胸部露出后,应对其头胸部进行有效遮拦后再挖掘其他部分。
c如人员全身被埋,应立即准确判断其被埋位置,并立即进行挖掘,先使其头胸部露出后,对其头胸部进行有效遮拦后再挖掘其他部分。
d人员挖出后,应立即检查其伤势,如有轻微外伤的应进行现场急救。e在人员挖掘过程中,要防止沟壁再次塌方,要禁止踩踏被埋部位,还要在清理人体周围沙土时注意防止所用工具伤及被埋人员。、倒杆塔事故的预防
1)杆塔螺栓全部要上全上紧,不允许用杆塔拉线档地锚,放线滑轮要合格,防止使杆塔拉倒,防止过牵引,防止底脚螺栓帽松动缺少螺栓等赞成事故。2)如发生杆塔倒塌伤人事故,应视伤员情况选择送医院治疗或者拨打急救电话。
3)分析事故原因,加强人员安全教育,完善防范措施。
5、跨越电力线路防止发生跨越架倒塌事故的预防
搭设跨越架严格按“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的要求,编报放、紧线作业指导书,搭设跨越架作业,专职安全员在现场监护。
6、交通事故的预防
1)发生交通事故时首先检查有无人员伤亡。
2)以最快速度向112报警,将出事地点、现场情况、人员情况向警方报告清楚。
3)如果事故比较严重,在车前、车后设警告标识或开危险信号灯,在夜间还需开前宽灯、尾灯或设置明显的标志,以免遭到其他车辆再次撞击。
7、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
餐饮要讲究卫生,食堂要有防蝇措施,食物要求无霉变。防止食物中毒,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四、应急预案的启动
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的监理人员,应及时将现场情况报告应急救援小组的正、副组长,事故现场的其他作业人员也可直接报告应急救援小组的正、副组长,同时将情况报告相关部门。
2、应急救援小组的正、副组长接到报告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
五、应急救援措施
1、控制措施和设施的效果核查
监理部应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环境影响因素、危害影响因素管理方案和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
1)、当环境影响因素、危害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改进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
2)、项目监理部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设备和防护用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
a)灭火器是否在有效期内 b)燃气罐等设备是否在安全使用期内 c)用电设施是否安全
d)安全帽、防护服、安全带等是否符合要求等 e).氧气罐是否在有效期内
f).项目部配的各种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
3)、当检查发现有控制措施执行或设施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2、火灾发生时的应急预案
1)、监理人员发现或获悉办公和活动区域以及周边发生火灾时,应立即报告项目部总监或安全员,并根据火灾情况,及时向当地消防机构报警(电话:119)或采取合适的扑灭措施。
2)、接到报告的总监或安全员,应立即组织采取下列措施: a 设置火灾隔离带; b疏散非应急人员;
c 通知相关部门带走重要文件和和搬走重要设施; d报告公司应急办公室;
e必要时,切断电源和撤走易燃、易爆物品。
3)、当有人员伤害时,现场应急人员应采取合适的护理并与救护机构(电话:120)联系,3、人员发生触电时的应急预案
1)当员工发现有人员触电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切断电源; 2)对被触电者做人工呼吸或按压胸部等抢救措施; 3)报告现场负责人和联系当地救护机构(电话:120);
4)接到报告的现场负责人应立即采取救援措施,迅速救护或迅速护送触电人员到就近医疗机构抢救,及时将情况报告公司应急办公室。
5)公司应急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救援或处理善后事宜。
4、发生人员意外伤害时的应急预案
1)当发生人员意外伤害(如:高空坠落、失足坠崖、坠物砸伤、摔伤、碰伤、压伤、接触有害物、毒蛇咬伤、落水溺水等)时,发现人应立即采取措施或通知相关方停止或控制危险源扩展,迅速将受伤人员救出危险区并采用简 单的护理;
2)发现人员视情况及时联系当地急救机构(电话:120)救援并报告部门负责人或现场负责人;
3)接到报告的现场负责人应立即采取救援措施,迅速救护或迅速护送触电人员到就近医疗机构抢救,及时将情况报告公司应急办公室;
4)公司应急办公室视实际情况及时组织救援或处理善后事宜。
5、发生鼠疫等传染性疾病及高原病时的应急预案
1)当发生鼠疫等传染性疾病及高原病时,发现人应立即采取措施或通知相关方停止或控制危险源扩展,并进行隔离措施。
2)发现后及时联系当地疾控中心和急救机构(电话:120)救援,并报告部门负责人或现场负责人;
3)接到报告的现场负责人应立即配合当地疾控中心和急救机构迅速救护或迅速护送人员到就近医疗机构抢救,及时将情况报告公司应急办公室;
4)公司应急办公室视实际情况及时组织救援或处理善后事宜。
6、汛期发生水灾时的应急预案
1)监理人员发现或获悉办公和活动区域以及施工现场发生水灾时,应立即报告驻地办安全部门,并根据水灾情况,及时向当地防汛机构报警或采取合适的措施。
2)接到报告的安全部门,应立即组织采取下列措施: a 疏散非应急人员;
b 通知相关部门保管好重要文件和重要设备及材料; c 报告上级应急办公室;
3)当有人员受伤时,现场应急人员应采取合适的护理并与救护机构(电话:120)联系。
7、发生交通事故时的应急预案
1)接到报告的现场负责人应立即配合当地疾控中心和急救机构迅速救护或迅速护送人员到就近医疗机构抢救并及时将情况报告公司应急办公室;
2)公司应急办公室视实际情况及时组织救援或处理善后事宜。
六、演练计划
为有效的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以及发生火灾时能及时有效的预防和采 取正确的扑救方法和措施,降低火灾事故给人、财、物的损失,验证火灾事故紧急预案的有效性,监理部在适当时机进行火灾事故演练。
第四篇:应急预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鞍山市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一月二十五日
鞍山市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目录
总则
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1.5 事件分类分级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2.1 市级指挥机构与职责
2.2 县(市)区应急指挥机构预警预防机制
3.1 报告责任制度
3.2 预警预防行动应急响应
4.1 响应原则
4.2 预案启动
4.3 分级响应
4.4 新闻发布
4.5 应急结束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5.2 总结报告保障措施
6.1 信息保障
6.2 应急人员、设备保障
6.3 医疗、物资、经费保障
6.4 宣传与培训附则
7.1 名词术语定义与说明
7.2 报送资料要求
7.3 预案更新
7.4 预案解释
7.5 预案实施时间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以下简称药械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药械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订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印发〈辽宁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辽食药监安发〔2006〕82号),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鞍山市行政区域内突然发生,造成群体健康严重损害,或者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药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4 工作原则
1.4.1 加强预防,防控结合。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药械突发事件的思想、组织和物资等方面的准备。坚持群防群控,加强日常监测,及时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药械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1.4.2 分级负责,通力协作。根据药械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各有关部门按照本预案规定,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
1.4.3 快速反应,果断处置。一旦发生药械突发事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迅速反应,及时启动预案,果断处置,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尽最大努力控制事件危害蔓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并做好药械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及整改督查工作。
1.5 事件分类分级
1.5.1 分类
根据引发事件的主体不同,将药械突发事件分为三类:
(1)药品突发事件;
(2)医疗器械突发事件;
(3)药物滥用突发事件。
1.5.2 分级
依照药械突发事件的不同情况和严重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事件:出现药品或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的人数超过50人,且有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出现3人以上死亡病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特别严重药品或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
二级事件:药品或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已知发生率二倍以上;发生人数超过30人,且有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出现死亡病例;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定的其他严重药品或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
三级事件:药品或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高于已知发生率但不足二倍;发生人数在30人以内,有对人体安全构成危害的不良事件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且无死亡病例;市级以上(含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药品或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2.1 市级指挥机构与职责
2.1.1 市政府成立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市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1)研究制定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
(2)建立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指挥、协调、组织对应急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3)研究解决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重大问题,确保应急工作快速有效;
(4)审议、批准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工作报告;
(5)必要时向社会发布应急事件相关信息。
2.1.2 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其职责
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药械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确定,主要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局、教育局、体育局、公安局、监察局、财政局等部门。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市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市卫生局负责药械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及病员救治,依法开展对药械突发事件相关致因的调查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市教育局负责协助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等部门开展对学校药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调查处置工作。
市体育局负责协助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等部门,开展对体育运动中发生的药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调查处置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组织、指导药械突发事件涉嫌犯罪案件的查处,以及现场保护、维护治安秩序、监管互联网有关信息的工作。
市监察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效能进行监察,对涉及药械突发事件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市财政局负责药械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资金的保障及管理。
各成员单位按照上述职责制定本部门药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1.3 市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1)市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同志担任。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人员、办公场地、办公设备要落实到位。
(2)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以下职责:
贯彻落实药械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督察、督办药械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工作;研究协调解决事件应急处理中的具体问题,必要时决定采取有关控制措施;汇总信息,报告、通报情况;对外宣传;协调各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有关救援的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完成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负责全市药械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处理工作;组织修订市药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建立和管理市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库;指导各县(市)、区编制和修订药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认上报的药械突发事件的性质、发生环节和级别。
2.1.4 应急领导小组各工作组
(1)事故调查处理组。根据事件发生原因和环节,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调查事件发生原因,做出调查结论,评估事件影响,提出事件防范意见。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处理涉及事件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严格控制流通渠道,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司法部门查处。
(2)医疗救治组。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依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环节,迅速提出救治措施,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3)专家咨询组。由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为事件处置提供技术帮助,分析事件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4)现场检测组。由检测单位组成,配合事件调查处理组处理药械突发事件。
(5)综合组。由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督查、督办药械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工作,汇总信息,报告、通报情况,对外宣传。2.2 县(市)区应急指挥机构
各县(市)区政府成立药械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在上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指导和本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指挥本区域的药械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药械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由本级政府有关部门组成,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预警预防机制
3.1 报告责任制度
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含戒毒机构)等单位,发现药械突发事件应立即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或直接向市级有关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和单位应立即向上一级部门和单位报告,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市政府;市政府接到报告后在1小时内向省政府报告。涉及特殊药品滥用的,还应会同市公安局向省公安厅报告。
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瞒报、迟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
3.2 预警预防行动
3.2.1 监测网络
市药械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部门建立统一的药械突发事件监测、报告体系,加强药械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市药械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分析整理、及时传递、定期发布药械安全综合信息。各有关部门应及时研究分析药械安全形势,对药械安全问题进行预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3.2.2 信息通报
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借助各种渠道和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确定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有关情况,使公众了解身边可能存在的药品安全隐患,减少不正确用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3.2.3 预防行动
对于发生群体不良事件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分析评价后决定是否采取警示、通报、修改说明书、暂停使用、再评价、撤出市场和调整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级别等预防措施。应急响应
4.1 响应原则
药械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以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原则,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置。
4.2 预案启动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实施一级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省政府实施二级应急预案的启动;市政府负责三级应急预案的启动;高层次应急预案启动后,低层次应急预案自然启动。
4.3 分级响应
4.3.1 一级响应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组织实施。
4.3.2 二级响应
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实施。
4.3.3 三级响应
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实施。
(1)生产、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含戒毒机构)等单位发现药械突发事件应立即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或直接向市级有关部门报告;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市政府。涉及特殊药品滥用的,还应会同公安部门向上一级公安部门报告。
(2)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报告的同时应立即会同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事件情况进行现场核实,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不良事件表现、发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产品名称、生产厂家、产品批号、生产日期以及在本行政区域的销售、使用情况,并在24小时内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群体滥用事件,会同市公安部门调查并报告省公安部门;涉及疫苗接种的,及时与市疾病控制中心沟通。
(3)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4)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到报告后,指定专人查收或组织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在24小时内填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或《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调查表》,同时按本预案7.2的要求向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及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送有关资料。
(5)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依法组织实施国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涉及事件的药品或医疗器械决定采取的紧急行政控制措施。
(6)事件发生地的县(市)、区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在市药械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组织指导下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4.4 新闻发布
4.4.1 发布权限
发生一级药械突发事件,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向媒体和社会发布;发生二级药械突发事件,由省人民政府负责新闻发布;三级药械突发事件,由市人民政府负责新闻发布。
4.4.2 发布要求
(1)药械突发事件发生地食品药品监管局应及时向上级发布部门提供基本情况材料。
(2)接受新闻媒体和记者采访药械突发事件,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要正确引导舆论报道事件,避免引发社会恐慌,对造谣和歪曲性报道,要及时进行澄清。
4.5 应急结束
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住院病人不足5%,终止应急响应。一级事件由国家局宣布结束;二级事件由省政府宣布结束;三级事件由市政府宣布结束。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5.1.1 对违反《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药品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或医疗卫生机构,依法进行查处;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事件预防、报告、评价、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的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5.1.2 协助有关部门及单位恢复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5.1.3 监督发生药品或医疗器械突发事件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及时跟踪,通报整改结果。
5.2 总结报告
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各级指挥机构应总结分析应急处置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及措施,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送上级部门。保障措施
6.1 信息保障
6.1.1 市、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应保障监督、监测体系有效运转,负责药械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
6.1.2 市、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向社会公布报告电话,方便公众及时上报发生的事件。
6.1.3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方式,保证及时互通事件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监督、监测体系有关单位应落实专人24小时值班,确保信息通畅。
6.2 应急人员、设备保障
市、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应组成由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人员、专家等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技术鉴定和现场处置设备,保证药械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赶赴现场,及时开展事件处置与技术鉴定。
6.3 医疗、物资、经费保障
6.3.1 医疗保障
各级指挥机构应协调当地卫生管理部门按照《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鞍山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的通知》(鞍政办发〔2006〕68号)有关规定,履行其职责。
6.3.2 物资储备
市、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检验机构应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开展应急工作所需要的物资、设施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机制,防止被盗用、挪用、流散和失效,物资缺失或报废后必须及时补充和更新。
6.3.3 经费保障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应急体系建设和日常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承担。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由财政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管理,以保证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6.4 宣传与培训
6.4.1 宣传: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广泛开展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常识,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和防范意识,使公众能正确对待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避免、减少和减轻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引导媒体正确宣传药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避免引发社会恐慌。
6.4.2 市、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组织开展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应急处理水平和应对药械突发事件的能力。附则
7.1 名词术语定义与说明
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指突然发生的,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段内,使用同一种药品或医疗器械对健康人群或特定人群进行预防、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多人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
麻醉、精神药品群体性滥用事件:指医疗用麻醉、精神药品用于非医疗目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多人以上群体不良事件。
假劣药品、非法或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引起的群体不良事件:指在同一时段内、同一种假劣药品、非法或不合格医疗器械对使用人群造成的多人中毒、伤害事件。
7.2 报送资料要求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
(1)事情发生、发展、处理等相关情况;
(2)药品说明书(进口药品需提供国外说明书);
(3)质量检验报告;
(4)是否在监测期内;
(5)注册、再注册时间;
(6)药品生产批件、执行标准;
(7)药品生产日期、批号及储运条件等;
(8)国内外药品安全性研究情况、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文献报道;
(9)典型病例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10)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
(1)事件发生、发展、处理等相关情况;
(2)经批准的医疗器械产品说明书;
(3)质量检测报告;
(4)产品注册情况;
(5)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6)产品执行标准;
(7)医疗器械生产日期、批号及储运条件等;
(8)国内外医疗器械安全性研究情况,国内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文献报道;
(9)典型病例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表》;
(10)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医疗卫生机构:
(1)事件描述:发生时间、地点,涉及药品、医疗器械名称、批号、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主要表现、诊治过程、转归情况,在该地区是否为计划免疫药品;
(2)典型病例详细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表》;
(3)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7.3 预案更新
鞍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定期组织对本预案进行评审和调整。本实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所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改变,或在执行中发现重大缺陷时,由鞍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及时组织修订。
7.4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解释。
7.5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发布部门:鞍山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25日 实施日期:2007年01月25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应急预案
竖炉生产预案
一、突然停电 1危害
1.1布料小车烧坏。
1.2电除尘停止运行造成煤气、硫泄露,易中毒。
1.3助燃风停,炉火熄灭,炉内充满煤气,如遇空气将会发生爆炸。
1.4大、小水梁变形,炸裂,炉篦塌落。
1.5大、小水梁炸裂会导致导风墙倒塌、报废,齿辊卸料机损坏。
2、措施:
2.1布料副操工迅速打开煤气,助燃风,冷风放散(250mm),打开煤气支管放散(50mm)
2.2布料主操尽快推出布料小车,打开炉门及操作室门窗进行通风,打开楼顶备用水箱阀门给大小水梁供水。
2.3竖炉班长迅速关闭燃烧室所有阀门,将所有开关打到“零位” 2.4主控工与电工联系开发电机。
2.5链板工打开给安全水箱上水阀门,将回水阀关小至20%开度。
2.6得到电工发电机可以正常使用的通知后,开启水泵,并确保水梁有水,进行以下操作: 2.6.1开启链板机。2.6.2开启电振,开始排料。2.6.3开启齿辊(两台油泵)
以上每步操作之间必须间隔30秒。
3、信息汇报; 竖炉班长→工段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焙烧作业长
二、水泵突然停止
1、危害
1.1无法向大、小水梁供水,致使大、小水梁变形,炸裂,炉篦塌落。
1.2大、小水梁炸裂会导致导风墙倒塌、报废,齿辊卸料机损坏。
2、措施
2.1迅速打开备用水泵,水压正常(主控电脑水压0.15Mpa)水梁温度没有上升,则继续生产。2.2联系电钳工处理事故水泵。
2.3备用泵开启后水压不够(主控电脑水压0.15Mpa),大小水梁温度急速上升,进行紧急放风,布料主操打开楼顶备用水箱阀门给大小水梁供水。
3、信息汇报
竖炉班长→工段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焙烧作业长
三、突然停煤气或煤气降压
1、危害
1.1混合气体进入煤气管道,回火发生爆炸。
2、措施
2.1如停煤气,紧急放风熄火。
2.2煤气降压处理方法:加压前压力突然降低,调整助燃风到合适的范围,减产,减少冷却风量,联系调度,询问原因。必要时做放风处理。
2.3当煤气加压前压力低于4Kpa(短时间不必放风),竖炉必须放风熄火。
四、布料皮带及布料小车急停
1、危害
1.1 无法上生球或熟球,导致烟罩温度升高,损坏除尘设备。
2、措施(10分钟内)
2.1紧急停生球皮带。(造球区域依次停球盘、皮带系统、圆辊筛)2.2竖炉减风,降温,减慢排料。
2.3检查布料车皮带是否卡有异物并清理皮带上积料。2.4皮带上无异物,积料清理干净再启动布料皮带。
2.5若无法启动,将转换开关打到停止位,用应急开启布料皮带。2.6开启则正常生产,联系电工及钳工对布料皮带系统进行检查。
2.7仍然无法开启,竖炉组织放风。
3、信息汇报
主控工→竖炉班长→工段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焙烧作业长
五、炉箅子掉落
1、危害
1.1无法正常生产
1.2掉落的炉箅子容易堵下料管,影响正常排料。2、措施
2.1停生球,避免生球直接入炉。
2.2打开冷风放散,冷风压力减到5kpa,将燃烧室煤气压力降到18kpa,助燃风压力降到16kpa。
2.3布料工戴好面罩,用专用工具将炉箅子补全,恢复生产。2.4若人无法靠近或者掉落炉箅子较多必须进行放风处理,并对炉箅子进行补加。
3、信息汇报
主控工→竖炉班长→工段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焙烧作业长
六、冷风机突然停机
1、危害
1.1 生球无法烘干,粘床,下料慢,无法正常生产。
2、措施:
2.1 停生球,联系铲车准备上熟球。2.2 烘床上生球烘干后上熟球。
2.3 1小时内冷风机可恢复,竖炉继续上熟球调整炉况。2.4 1小时内冷风机无法恢复,竖炉组织放风。
3、信息汇报
主控工→竖炉班长→工段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焙烧作业长
七、助燃风机或煤压机突然停机
1、危害
1.1燃烧室熄火,管道回火。
2、措施
2.1 停生球,联系铲车上熟球正常排料。
2.2 主控联系将冷风压力降到5kpa,布料副操1迅速打开冷风放散,随后关闭烧嘴所有手动蝶阀(戴手套防止烫伤)。2.3 布料主操关闭烧嘴所有电动蝶阀,布料副操2打开助燃风和煤气放散,打开四个支管放散。
2.4 2小时内助燃风机或煤压机可恢复,不用停冷风机,竖炉持续小排料。
2.5 2小时内助燃风机或煤压机无法恢复,停冷风机,竖炉每半小时排料5分钟。
2.6 风机故障排除后按照点火程序组织复产。
3、信息汇报
主控工→竖炉班长→工段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焙烧作业长
八、除尘风机突然停机
1、危害
1.1残留煤气和二氧化硫从炉内溢出,易造成中毒事故。
2、措施:
2.1 停生球,联系铲车准备上熟球。2.2 竖炉组织放风熄火。
2.3 放风后竖炉正常排料,1小时后间断排料,每半小时排5分
钟
2.4 风机故障排除后按照点火程序组织复产。
3、信息汇报
主控工→竖炉班长→工段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焙烧作业长
九、链板突然停机
1、危害
1.1竖炉无法排料,易造成炉内结块。
1.2长时间会造成烘床温度升高,烟罩温度升高,影响小水梁和电除尘使用寿命。
2、措施:
2.1停生球,联系铲车准备上熟球。
2.2将转炉煤气关完,燃烧室温度降低到950度以下。2.3联系电钳工到位,检查设备是否有异物。2.4没有异物,再次开链板,开启则正常生产。2.5链板仍然无法开启,用应急再次开链板。2.6应急开启后正常生产。
2.7应急状态下链板仍然无法开启,竖炉组织放风熄火。
3、信息汇报
主控工→竖炉班长→工段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焙烧作业长
十、操作事故处理预案
1、塌 料
1.1 竖炉由于排料不当或炉况不顺而引起的生球突然塌到烘床炉篦下称为塌料。
1.2 征兆:排料时间过长,而竖炉烘床不下料,必然引起塌料。1.3 处理:
1.3.1 减风减煤气或竖炉暂时放风; 1.3.2 迅速用熟球补充,直加到烘床炉顶; 1.3.3 然后加风加煤气转入正常操作。1.4 信息汇报
主控工→竖炉班长→工段长→竖炉责工
2、管道
2.1由于炉况不顺,而引起局部气流过分发展称为管道。2.2征兆:下料不顺、悬料或有大块形成。
2.3处理:慢风或暂时放风,必要时可采取“坐料”操作(即突然放风大排料),待管道破坏后,用熟球补充亏料部分,然后就可恢复正常风量,继续生产。2.4信息汇报
主控工→竖炉班长→工段长→竖炉责工
3、结块
3.1竖炉结块也称结大块或结瘤,主要是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湿球大量下行或热工制度失调等所造成。3.2征兆:
3.2.1下料严重不顺,甚至到了整个料面不下料; 3.2.2燃烧室压力升高;
3.2.3排矿处可见过熔粘结块,排出的料量偏少; 3.2.4油泵压力高; 3.2.5齿辊转不动。3.3处理
3.3.1一般结块:可减风减煤气进行慢风操作,并减少生球入炉量,在烘床上的生球须达到1/3干球后才能排料。这样一直维持到正常。
3.3.2严重结块:停炉处理,把炉料排空,打开竖炉下部人孔,把大块捅到齿辊上,用人工破碎,搬出炉外,处理干净后重新装炉,恢复生产。3.4信息汇报
竖炉班长→工段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焙烧作业长→炼铁主管厂长
4、排料操作及对竖炉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4.1布料偏心
4.1.1使用分料器将生球均匀分到烘床东西两侧,确保料层一样厚。
4.1.2若因料层薄厚不均导致的烘干不好,可通过减少布料次数进行调整,烘干差的地方少布。4.2烘干床温度
4.2.1 保证烘干,料量大排料快,烘床温度会下降。4.2.2 保证烘干,料量小排料慢,烘床温度会上升。
4.2.3 必须保证电振均衡下料,否则烘床温度会有较大的偏差。
5、燃烧室温度和压力
5.1燃烧室温度通过烧嘴电动蝶阀进行调整,调整后能及时反映。5.2燃烧室温度会随着煤气压力的波动而波动,主控及布料工要随时注意燃烧室温度,一定要控制在给定范围内。
5.3烧嘴阀门给定后,煤气压力高,煤气流量大,温度上升,反之下降。
5.4 燃烧室温度高的地方下料慢,温度低的地方下料快。5.5 燃烧室压力偏差与烧嘴阀门开度有关,其次与烘床料层薄厚有关,料层厚的一侧压力偏高。
6、焙烧带温度
6.1 燃烧室温度为焙烧带温度服务,燃烧室温度升高则焙烧带温度升高,燃烧室温度降低则焙烧带温度降低。6.2 排料快可以使焙烧带温度降低,排料慢则升高。6.3 湿球入炉、塌料会迅速降低焙烧带温度,导致结块。
7、齿辊
7.1 必须保证每根齿辊正常转动。
7.2 齿辊油压偏高说明炉内有异物或结块,需要加快排料,降温操作。
7.3 齿辊油压高于4.5Mpa,说明油压过高,要注意加大电振排料,观察下料是否正常。
7.4齿辊不转时,将鸡爪脱开,让齿辊空转,如果摆臂转动正常,说明设备没有问题。若摆臂转动不正常说明设备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处理。
7.5电磁换向阀故障也会导致齿辊不转或者空转。
8、电振
8.1链板工必须观察每个电振下料是否一致、均衡,并将结果通报给主控。
8.2电振下料稳定均衡是保证炉内焙烧气氛均匀的主要因素
十、球团质量事故预案
1、球团矿成暗红色,强度低、粉沫多。
1.1原因分析:供热不足,焙烧温度低或矿粉粒度太粗,下料过快,生求质量差 1.2措施
1.2.1 根据焙烧球团的热耗量,计算煤气量,为球团焙烧提供充足的热量
1.2.2并根据矿石性质适当调整燃烧室温度,提高生球质量,减少生球爆裂和入炉粉沫,以改善料层透气性。1.3信息汇报
竖炉班长→当班工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
2、成品球团矿生熟混杂,强度相差悬殊。2.1原因分析:下料不均,炉内温度相差较大。2.2措施
2.2.1首先是提高生球强度,减少粉沫入炉以改善透气性; 2.2.2其次改变炉料的运行状态,调整排矿齿辊运行速度及采取“坐料”等手段,以松散炉内物料,使炉料均匀下降,并检查竖炉喷火口是否堵塞。
2.3信息汇报
竖炉班长→当班工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
3、成品球温差较大。3.1原因分析
3.1.1炉料产生偏析;
3.1.2排矿量不均,成品球温度相差较大。
3.1.3排矿温度高而球团温度低,炉膛两侧温度明显不同。3.2措施
3.2.1调整两溜槽的下料量,多开下料慢一侧的齿辊,提高下料快一端的煤气烧嘴温度(增大废气量)。
3.2.2必要时采取坐料操作,即停止排矿一段时间后,再突然大排矿,亏料用熟球补充 3.3信息汇报
竖炉班长→当班工长→竖炉责工→车间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