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委处级领导干部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问题原因剖析及整改措施
市委处级领导干部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问题的原因剖析及整改措施
实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定,对于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总体看,各级领导干部在执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上是严肃认真的,但也有个别领导干部违反规定不如实报告,严重违反党的纪律。为严肃党规党纪,警示领导干部高度重视、严肃对待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通报情况
(具体问题略)
为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市委对以上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行为 进行了严肃查处,这是市委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体现,也是全面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的体现,希望能够引起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视,确保此类问题不再发生。
二、原因剖析
经过组织批评教育,以上同志在个人检查材料中,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认识。究其思想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政治站位不高。某些同志没有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
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没有认识到领导干部个人事项中的家事家产,最能反映领导干部是否做到廉洁用权廉洁齐家。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是管党治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领导干部是否向组织如实申报,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受到组织纪律处理的这 X 名干部都是组织拟提拔或拟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的,按规定查核其个人事项,发现存在不如实填报问题,既影响了市委的整体人事安排考虑,又影响了干部个人的发展,确实令人惋惜、令人痛心。
二是党性原则不强。某些同志不向组织如实报告个人事项,认为是否如实向组织报告个人事项与党性原则和对党的忠诚度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并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党性原则不强,对党的忠诚度不高的表现。领导干部是否如实向组织报告个人事项,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原则是否真正强的重要标尺。
三是纪律规矩意识淡薄。一些同志不向组织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究其原因,并不是不懂党的纪律规矩,而是没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三、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中存在的问题
落实好《规定》,真正把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进一步落到实处,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面性问题。《规定》明确了领导干部应当报告本
人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等八个方面的事项,以及收入、房产、投资等六个方面的事项。领导干部报告这十四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引起警觉和重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致星火酿祸,变成大灾。但从操作层面来讲,如果一个领导干部这十四项都有涉及,而他本人并没有全面报告时,我们的上级组织或管理部门如何来确认这一情况。在应当报告范围内的领导干部有这么多,应当报告的事项也有这么多,如果一个一个、一项一项来核实,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也是不容易到位的。
(二)真实性问题。《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应当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自觉接受监督,不如实报告的、隐瞒不报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责令作出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免职等处理;构成违纪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现实问题是,如果领导干部隐瞒不报或不如实报告,怎么办?或者说怎么确认,怎么查实?谁来确认,谁来查实?打个比方,某领导干部当年有从事讲学、写作、咨询、审稿、书画等获取了劳务所得的事实,他人不太了解,组织上也不太清楚,而本人不报告,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遇到这种状况,《规定》的执行必然大打折扣。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报告”就可能流于形式,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合法性问题。对领导干部报告财产等个人事项,现在社会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这样做于理应当,于法不合,认为财产、婚姻等事项属于个人隐私,应当受到法律保护而不应报告公布;一种认为领导干部一旦当他成为执掌公权的领导干部后,这些事项就不再属于应当保护的隐私,应该报告公布。《规定》的出台,可以说是在后一种观点基础上的产物。我们可以相信领导干部的忠诚,相信他们会如实报告个人相关事项。但一些领导干部如果以权谋私,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了非正当收入,而报告时又如实反映出来了,这种情况下,谁来认定、怎么来认定这些领导干部财产的合法性?如果不合法,又怎么处理?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足。个别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贯彻执行《规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从根本上对自己进行深刻剖析,总认为个人的事情无需向组织说明和报告,这些纯属“家务事”,由于这些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的存在,导致部分领导干部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自觉性不强,不能按规定报告个人重大事项,有的甚至根本不报,严重影响了此项制度的落实。
(二)存在侥幸心理。领导干部大部分都掌握单位的人权、财务、物权,处在重要的岗位上,对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思想上麻痹大意、敷衍了事、瞒报、漏报,总想把自己置
于组织监督之外,我行我素。
(三)监督力度不大。由于同级之间存在工作关系、个人关系等原因影响,导致监督缺乏力度,方式方法简单,监督事项淡化,加上职责权限不明晰,报送渠道单一等因素,影响了制度的执行。
四、对策及建议
(一)提升认识。
1、认识到《规定》是官员廉洁奉公的“透视镜”。规定共将官员的 8 类个人情况作为明确上报内容,范围、内容扩大基本做到了“应报尽报”,能够把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晒”出来。广大领导干部要认识到,经过一“晒”,能让官员时刻保持持奉公执守、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有利于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根据上报情况,全面综合地分析领导干部思想、工作、生活情况。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和有关问题,可以提前介入,通过批评教育、诫勉谈话、限期整改等方式,让领导干部悬崖勒马,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有利于揭开领导干部“神秘面纱”,让人民群众了解官员的个人和家庭干部形象、党的形象,拉近党群干群关系。
2、认识到《规定》是官员廉洁奉公的“阳光雨”。当下个别领导干部贪污腐化,“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影响了领导干部的整体形象。领导干部按规定定期如实上报个
人有关事项,就像计算机每日要进行开机查毒杀毒。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可以根据该名干部的情况变化,分析领导干部滑坡变质的可能性。一出现不良隐患苗头,立马提前介入,让领导干部悬崖勒马,回归正途。这是善待干部、保护干部的有效措施。
3、认识到《规定》是官员廉洁奉公的“晴雨表”。定期报告一下个人事项,随时对照检查一下自身行为,把自己臵身阳光之中,消毒杀菌、日省吾身、常有“如履薄冰”之感、常怀“反省自我”之心,未尝不是善待自己、保护自己的有效措施。近年一些“落马”高官走上贪污腐败的不归路抱怨组织没有及时提醒预防。中央以制度形式要求领导干部将其在平时、重在及时预防。
(二)严格申报。
1、如实申报。一是落实申报内容为领导干部选拔重要依据。一方面,规定在干部选拔中可以查阅申报内容,增加申报的权重。同时,纪检部门和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可以查阅申报内容,将申报内容纳入成为办案过程中的重要证据,增强对腐败官员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从严不如实申报最严重可免职。领导干部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不如实报告、隐瞒不报或者不按照组织答复意见办理的,视为属于违反廉政准则的行为,特别是隐瞒不报的,视为违纪
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2、措施“配套”。要研究制定一个“保护规定”,本着教育为先、救人为主的原则,给领导干部特别是那些“有事”的领导干部一个“坦白从宽”的机会。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保密制度,不能借领导干部所报告的事项“生事”或“穿小鞋”,让领导干部们认识到,个人事项报告旨在提醒大家“别乱来”,不是搞“大鸣大放”,用“组织保护”把他们从“自我保护”中拉出来,让他们认识到不报告不如报告、迟报告不如早报告、隐晦报不如和盘报,帮他们走出因“那些事”造成的心理阴暗面。
(三)加强监督。
主要突出“两抓”。一是要抓好党内监督。第一提高党内监督意识,重在落实“三要”,即:要有监督动力,要有监督权力,要有监督能力。第二是完善监督体系,重在落实“四制”,即: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的组织监督制度,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完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第三是发扬民主监督,重在落实“三督”,即:党组织的监督,党组织生活会的监督,党委会内部的监督。二是要抓好党外监督。第一要有群众监督制度,第二要发挥民主党派监督,第三要利用网络监督。
第二篇:关于领导干部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约谈报告
关于领导干部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约谈报告范文
XXX同志:
近日,我们收到XX省纪委、监察委员会关于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核查的反馈,你存在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经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由我们对你进行诫勉谈话。诫勉谈话是纪律和约束的表现形式,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早打招呼,及时提醒、纠错诫勉,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党内监督的长期工作,是党组织关心爱护干部的具体体现,希望你能正确认识这次诫勉谈话,正确对待党组织的监督。
造成你未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或许存在信息掌握不准确、填报事项不仔细等各种客观原因,但究其主观原因,根子在党性原则不强,关键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核心在自我要求不高。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党组织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途径,是防止“带病提拔”的重要手段,是严管和保护干部的重要举措。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不仅损害了你个人的形象,更损害了全办干部队伍的形象。
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对你进行约谈,希望你能正视存在问题,深刻检视反思,抓好问题整改。
一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是检验领导干部是否对党忠诚老实的试金石。领导干部向组织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是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是对党忠诚担当的表现。你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时刻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增强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将工作要求执行到位,不打折扣。
二是如实填报个人事项。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时,一定要认真学习“两项法规”,吃透相关政策要求,仔细阅读填表须知和填报说明,严格按照《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和填报要求填报个人有关事项,确保做到应报尽报,准确报告。对于不掌握的事项、信息,要刨根问底,弄清楚、搞明白,坚决避免因政策规定和信息了解掌握不准确,发生少报告、不报告等问题。
三是遵规守纪严于律己。未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折射出的是工作作风不严、不实、不细。希望你从这次问题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模范带头守纪律、讲规矩,做一个正能量的表率。要从诫勉谈话中,主动适应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的新常态,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自觉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
第三篇: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后果很严重
近几年来,每临岁末年初,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填写一份特别的材料——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2014年12月,中央组织部发出一份最新通知,对做好2015年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作出安排。这份通知的“厉害”之处在于,提出了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随机抽查比例,强化抽查核实结果的运用等一系列要求。有党建专家观察分析,这实际上是在原有较为严格的基础上,又上紧了一扣。
150万名领导干部需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涉及“家事”“家产”等14项内容
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主要是依据2010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推行的。根据《规定》的要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需每年如实向组织报告婚姻、出国(境)、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14个方面的个人有关事项,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
按照《规定》,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都要按照规定每年向组织集中报告一次个人有关事项情况,而科级干部是否纳入报告主体范围,由各省(区、市)党委、政府决定,全国不做统一安排。据统计,2014年,全国向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领导干部总量达到150万名。
如果将这一制度做中外对比,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规定报告的主体范围与国外相比更为广泛。譬如,美国规定联邦政府的高级官员需要申报公示财产,大约2.5万名,另外有30余万名联邦政府官员只需进行财产内部申报;而澳大利亚规定,部长、部级人员和高级公职人员需要报告财产;韩国则规定,政务职公务员、四级以上公务员、司法与税务等特殊部门七级以上公务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需要申报财产,总人数约为18.8万人,占韩国所有公职人员的18.8%。
为什么我国规定报告的主体范围比国外更大?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我国干部队伍庞大,权力关系相对复杂,如果只对高级干部作要求,将会使一大批掌握重要权力的干部游离于制度监督之外。“小官未见得小权,比如县委书记虽只是正处级,但其掌握的权力很大。”他认为,把副处级以上干部作为申报对象,有利于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
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14项内容中,涉及“家事”方面的有8项,主要包括本人的婚姻变化情况、配偶子女从业情况等;涉及“家产”方面的有6项,主要包括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房产、投资等情况。同时,《规定》还要求领导干部就本人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郑重向组织作出书面“承诺”。
换一个维度再看,以报告内容与国外作比较,我国领导干部报告的内容也更为全面。比如,英国规定,普通公务员需要报告本人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写作、讲学等12项内容,但配偶和子女的财产可不申报;美国规定,联邦政府的高级官员需要申报本人及配偶、子女的劳务所得、投资收益、买卖交易、赠与和赔偿、债务、房地产等7项内容;法国规定,政府成员和部分选任官员需要报告房屋、有价证券、银行存款、家具、艺术品收藏、车船等11项内容。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辛鸣分析,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家庭观念的国家,家庭就是社会中不可分割的最小细胞,“在中国社会,有可能局长夫人说话会被当作是局长本人的意思,在这样一种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中,把申报内容规定到‘家事’和‘家产’是十分必要的,体现了有的放矢。”
随机抽查比例由3%—5%提高到10%
《规定》印发以后,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连续4年组织领导干部集中填报了个人有关事项,但由于“只填报不核实”,一些领导干部对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态度不端正、填报不严肃,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报、错报等问题;少数领导干部心存侥幸,不如实填报或者隐瞒不报。
“徒法不足以自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拓认为,“只填报不核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告制度的执行效果,使报告制度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约束作用衰减。
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并开展抽查核实工作,使推行报告制度成为深化党建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强化《规定》的执行力度,2013年12月,中组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要求启动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并不断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2014年1月,中组部印发《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办法(试行)》,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并建立抽查核实机制。2014年12月,中组部又发出通知,对2015年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工作作出安排,把抽查核实之弦绷得越来越紧。
抽查核实包括随机抽查和重点抽查两种方式。随机抽查体现普遍性,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按一定比例进行核实;重点抽查体现针对性,主要是根据工作需要,对拟提拔的部分考察对象、拟列入后备干部人选对象、巡视工作中需要核实的对象,以及群众举报反映的对象等进行核实。
一年试行下来,抽查的成效颇为明显。据统计,2014年中组部抽查核实中管干部、省部级后备干部等1550名,各地各单位抽查核实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60170名。因抽查核实发现问题,已有5名拟提拔中管干部被取消提拔资格,有数十名厅局级、县处级考察对象被取消提拔资格;有一个省通过抽查核实将6名发现有问题的省管干部移交省纪委调查处理。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在领导干部群体中产生了很大的震慑作用。
中组部干部监督局负责人表示,今后,抽查的力度还将不断加大。根据中组部最新发出的通知,从2015年1月起,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抽查核实力度。随机抽查比例由目前的3%—5%提高到10%;此外,凡是拟提拔为副处级以上干部人选,拟列为副厅级以上后备干部人选,以及转任重要岗位人选等,将全部进行重点抽查。
凡不如实填报的,将一律记入干部诚信档案
纵观各地抽查核实的试行情况,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均已把抽查核实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对党组织是否忠诚老实的重要标尺,在查核结果的运用上坚持做到“五个一律”:凡是填报不规范或错报、漏报的,一律要求重新填报或限期补报;未如实填报的,一律要求领导干部本人作出说明,并根据说明情况由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监督和干部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是否影响任用的意见;有意瞒报的,一律不得提拔任用,不得列入后备干部人选;发现违规问题的,一律责令其限期改正;涉嫌违纪违法的,一律将问题线索移交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处理。
据了解,今年抽查核实结果运用将进一步强化。按照中组部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将重点审查填报情况的“真实性”问题,凡是存在不如实填报的,一律记入干部诚信档案,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验证其家庭财产的“合法性”问题,对家庭房产、收入等“合法性”存疑的,深入调查了解,发现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湖南商学院副院长王明高认为,由于国外没有主动核查机制,对申报不实和违规等问题,主要依靠检举和投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产申报的核查和结果运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尽管报告制度的完备性周密性并不高,但由于国家普遍的财务与金融监管水平较高,所以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的施行效果比较好。
为此,王明高建议,应在我国建立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和金融实名制度,对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的个人信用信息、金融资产的出入进行有效监控。此外,王明高希望进一步扩大核查的比例,按干部管理权限,逐步建立所在单位自查、省级核实、中央抽查的三级核查机制,并对瞒报、漏报或不报者要实行严格的监督与严厉的惩处。
王明高表示,随着中国特色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体系加速形成,报告制度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约束和警示作用将更加显著,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将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第四篇:某某大学处级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实施办法专题
**大学干部人事档案归档管理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有效发挥干部人事档案在干部人事和人才工作中的作用,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省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定(试行)》等有关规定,对我校干部人事档案的归档内容、归档材料的形成等做出如下要求:
一、归档内容
干部档案是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我校主要由以下部门生成档案材料。
(一)纪检、监察部门
1、县处级以上表彰奖励材料;
2、个人违规、违纪处分材料,包括处分决定、核实(调查)报告、本人检查、交待、对处分决定的意见等。
(二)组织部
1、考察、考核干部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2、干部任免材料;
3、干部培训结业材料(三个月以上);
4、干部在基层挂职锻炼形成的材料;
5、县处级以上表彰奖励材料;
6、加入中国共产党、民主评议党员、退党等有关材料;
7、更改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入党时间的有关材料;
8、《干部人事档案“三个时间”审核认定表》;
9、政审工作中形成的材料;
10、其他对考察、了解、使用干部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三)人事处
1、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形成的履历表、简历表、各类人员登记表等材料;
2、专业技术考核表;
3、学历教育及业务进修、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形成的有关材料;
4、评审(考试)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5、干部调动、军队复转人员安置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6、录用、聘用、解聘、辞退干部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7、办理工资、待遇等工作中形成的材料;
8、离、退休审批表;
9、更改姓名、民族、出生日期、国籍、参加工作时间等形成的有关材料;
10、健康检查和处理工伤事故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11、《干部人事档案“三个时间”审核认定表》和《学历学位审核登记表》。
12、其他对考察、了解、使用干部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四)审计处
审计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五)研究生学院
本校教职工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的有关材料,包括报考登记表、招生政审表、专家推荐书、成绩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生登记表、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决定书。
(六)统战部
1、参加民主党派形成的有关材料;
2、个人获县处级以上表彰奖励的有关材料。
(七)工会
个人获县处级以上表彰奖励的有关材料。
(八)团委
1、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退团的有关材料;
2、个人获县处级以上表彰奖励的有关材料。
(九)外事处
1、办理出国(出境)审批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2、出国留学学籍材料。
(十)老干部处
办理丧事形成的生平简介(悼词)。
二、归档要求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坚持“客观真实、完整规范、手续完备、信息准确”的原则。
(一)各部门在干部任免、调动、考察考核、培训、奖惩、出国审批、工资变动等工作中形成的材料,要及时归档。
(二)归档材料必须是办理完毕的正式文件材料。
(三)归档材料必须手续完备,具体要求如下:
1、归档材料各栏目应逐栏、逐项规范填写,没有填写内容的填“无”。
2、个人撰写的材料应有形成时间、本人签字。
3、凡规定应由各级组织审查盖章的,必须有组织盖章。
4、组织鉴定、审查结论(复查结论)、处分决定、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形成的综合材料等,须经本人见面签字,本人见面后未签字的由相关组织注明。
5、干部任免审批表和录用审批表,必须注明批准的机关名称、时间和发文文号。
6、干部任用考察材料,按照《干部任用条例》有关规定制作,标题必须明确被考察人的姓名和拟任职务,内容要规范完整,统一打印(“考察人”必须由参加考察组成员二人以上签字)归档。
7、单位意见,属推荐性意见的,按“经××××年×月×日××会议研究,认为××同志(主要表现),同意推荐为×××”。属于审核性意见的,按“经研究,××同志符合 ××文件规定的条件,同意××”。不得简单加盖或填写“同意”二字。
8、出国、出境审批表,要注明往返的时间及外出的目的。
(四)对新取得学历学位的人员,人事处在移交相关材料时须附相应的《学历学位审核登记表》。
(五)对新调入人员,在原单位未进行过“三个时间”认定的,应由组织部或人事处对其进行审核认定并填写《三个时间认定表》后,与其他档案材料一并移交档案馆。
(六)纸张及页面设计要求:A4型纸,左边距为2—2.5厘米、下边距2厘米,个人下载打印形成的材料要求正反两面打印。
(七)归档材料一般用计算机打印或用中性笔、黑蓝墨水填写,不得用铅笔、圆珠笔或纯蓝墨水、红墨水填写,不得用复印件(含表格)、传真件归档。
(八)除单位或部门印章、领导名章用珠红色印油外,审核、审批及签字章一律用黑蓝色印油。
(九)档案馆不接收个人归档材料。
(十)不属于归档范围的材料不得擅自归档。
第五篇:浅析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压缩)
浅析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是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效措施。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中央先后进行了系列探索,并于2010年7月11日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延伸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视角和监督途径,促进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廉洁从政。但基层在落实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的重要性
(一)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是建设高效廉洁干部队伍的需要。把领导干部的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及收入、房产、投资等基本情况全部“晒”出来,这不仅是党务公开的需要,更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只有自觉接受监督,才能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始终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二)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是保护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需要。根据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事项变化,可以定性定量地分析领导干部可能出现的腐化堕落情况,提前介入,打好“预防针”,增强免疫力,让那些思想上认识不够、行动上小错不断的领导干部悬崖勒马,真正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
(三)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是塑造领导干
强化考评,建立约束机制和落实机制,确保制度规定的事项落到实处。
三、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初始报告不主动。一些新任的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报告的意识不强,初始报告滞后,甚至有漏报的现象发生。
二是即时报告不及时。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对初始报告、即时报告、集中报告三类报告时间要求不掌握,存在以集中报告代替即时报告现象,造成即时报告不及时。
三是报告内容不真实。存在不愿报告、在填报时避重就轻或干脆不填等现象,报告内容真实度不高。
四是报告结果难运用。对领导干部违反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处理手段比较软弱,很多地方只是例行公事,不了了之。
(二)原因分析
一是个别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浓、报告的主动性不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个人事项是自己的事,组织不应该管得过宽;有的认为实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与保护公民生活自由和隐私权相矛盾;有的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是加强组织监督,防止领导干部犯错误的重要举措,认为报不报无关紧要等。
二是制度不健全,报告的主体、内容有待进一步规范。报告的主体范围面比较窄,未将市、县级法院、检察院、公安、金融、税务、财政等关键岗位上的中层领导干部以及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等人纳入报告范围。在报告的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事项报告制度是加强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会圈监督的现实选择。通过加强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能及早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三是认识到实施个人事项报告制度是关心爱护干部的有效举措。实行报告制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能防患于未然,真正关心和爱护干部。
(二)规范程序,增强落实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的操作性。一是操作中报告的主体范围应扩大到乡镇(科)级以上。乡镇(科)级领导干部处在我国政权的最基层,直接和人民群众打交道,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当前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频发、多发,其危害不容忽视。二是根据形势变化细化充实报告内容。三是规范报告程序。对哪些事项需要事前报告的、哪些事项需组织审批答复的、哪些事项需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都应作出明确规定。对重点报告事项,还可以根据实际设计制作表格,明确纪律规定,提出具体要求。
(三)明确责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落实制度的实效性。一是要明确提醒责任。在对新任领导干部进行任职谈话和廉政谈话时,要及时提醒报告个人有关事项,防止初始报告不主动的情况发生;要加强对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学习宣传,发生即时报告事项时,应予以提醒,杜绝即时报告不及时的情况发生。二是要明确核实责任。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时,所在单位的组织人事和纪检部门对报告内容应进行初步核实,并由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集中报告时,应将初步核实情况写进综合报告,为单位党组织进一步的调查核实提供依据,性。为防止受理机构对同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网开一面”,同级党政一把手、检察长、法院院长、行政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应由上一级受理机构受理财产申报。
(六)积极探索,逐步推行个人事项报告公示和社会监督。一是对报告与申报档案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当申报人超出本地区范围调动时,在离职申报结束后,及时将申报人的申报档案转送至申报人新单位所在地的相应行政监察机关,保证连贯性。二是更新申报和报告手段,通过建立廉政电子档案、个人财产申报接收、处理系统等,实现网络事项报告与财产申报。三是适度公开个人事项报告信息。在对个人事项报告材料的公开范围和细节进行必要的限制后,采取将领导干部的申报材料整理成册臵于法定场所,或在法定刊物或政府网站上公布等方式进行公开。既保证领导干部的个人隐私,又能使个人报告相关信息能够保真、透明和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