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用人才自查报告
实用人才自查报告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家园,活跃农村,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一、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镇认真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与科技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目前,全乡共有土地耕种面积达5万亩,农业人口13880人,实有涉农“土专家、田秀才”约120余人。这批“土专家、田秀才”立足于我乡农业生产一线,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而且他们还能积极开展“传、帮、带、教、管”,尤其是在果树,花卉,玉米种植等传统农业领域中比较有权威性,为乡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我镇农村、农业工作的实际来看,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呈现多元化需求,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势在必行,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被彻底改变,原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甚至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对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认识不清,固执己见,墨守陈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潮中不但发挥不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还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并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我们镇还存在着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实用人才数量较少,他们大多数人缺乏技能理论基础常识,且年龄较大,中间力量严重不足等多种因素并存。凡在设施农业领域涉及到技术指导、大棚管理和温室种植等方面,目前我镇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全镇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很少,他们是致富带头人或种田好把手,也是传统技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要加强继续教育,而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头人才的数量就更少。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均衡。我镇农村实用型人才,分布面很广,普通农民多,多为分散型作业。比如:水好、地好的村实用技术人才就相应集中,农民收入普遍较高,而条件较差的村就少、散。
三是农村实用人才文化层次低。我镇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实用人才整体队伍的90%以上,而大专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少之又少,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加之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现代农业在达浪坎乡才刚起步,原有的农村实用人才都是传统农业的实用人才,对现代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即无书本知识,也缺乏实际实践经验。
四是农村实用人才人才外流严重。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学农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回农村,他们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落后,普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等、靠、要思想,影响着实用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部分实用人才在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帮扶中也仅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占少数,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
2、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局限,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十分缓慢。目前,我镇具备一定农业知识的年轻人很少,即便有学农的毕业后也选择留在了大城市;而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农业方面,也只是尝试着去干,示范推广作用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评定职称等不健全;二是部门服务不配套。个别单位和部门不是及时、准确地去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财产安全等问题,而是一味追求和强调部门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生产、生活陷入困境;三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目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政策还比较少,培养、利用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四是资金扶持不够,经费投入不够,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型农业方面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实用型人才队伍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农村实用人才熟悉本地经济发展情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因此,要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
(一)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
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只有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挥才干提供舞台。一是认真制定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定政策,对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条件适当给于放宽,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到村委会工作,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村委书记、主任参加职称评定;二是认真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资料库,对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详细登记、造册,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对从事农业生产年满30年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养殖行家里手应适当给于照顾,(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于帮扶,增强信心,认真解决好发展后顾之忧,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三是要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于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一项新的技术或新的品种就得以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就可以形成;四是不断创新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考核办法,实行年终综合评比,对现代农业贡献大、技术过硬、影响较大、科技成果突出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要通过采取综合评比的措施,不断加大奖励金额投入,从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强化宣传,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大环境建设工作
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三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强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重点在落实。为狠抓工作落实,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领导。自上而下及时成立农村实用人才领导小组,健全机构,完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切实将真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认真做到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有考核、有评比、有纪录;三是严格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跟踪管理和服务,不断充实新知识,提高新技能,真正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成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和繁荣家乡经济的重要主力军。
第二篇:人才自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中省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文件要求,深入查找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谋划2014年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创新举措,进一步推动全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2013年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工作要点》有关要求,省局决定开展人才工作自查和总结,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自查总结的方式
本次自查总结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进行,各市(区)局在县(区)自查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自查总结报告,分别以书面和电子文档形式报省局人事处。
二、自查总结内容
(一)本市(区)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结构分布等情况;
(二)本市(区)全年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成效和创新举措;
(三)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2012年人才培训项目完成情况;
(五)2013年人才培训项目完成及进展情况;
(六)2014年人才工作思路、目标任务、整体安排和推进措施等。以上材料请于11月10日之前报省局人事处。联 系 人:齐昌明 联系电话:(029)87291463 电子信箱:690518184@qq.com
三、相关要求
各市(区)局要高度重视自查和总结工作,要按照《通知》精神,在自查和总结中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评价,数据翔实、总结全面。查找问题要深入细致,原因分析要准确到位。工作思路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2012年、2013年人才培训项目的完成情况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搞好绩效评估。省局将在年底前组织开展项目实施情况的抽查。
根据《2013年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工作要点》,现将我县人才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县人才队伍
二、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事系统根据“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和《宁波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统领,深化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确立企业主体地位,以创新发展、创优服务,提升公共服务力、提升人才竞争力,打造制度引领优势,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以下简称“两创、两提升、两引领”)为工作目标,着力构建“政府宏观引导、市场合理配置、企业主体开发”的工作体系,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拓展平台载体,发挥市场作用,优化发展环境,人才规模与质量大幅跃升,人才效能与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加快提升了城市创新创业水平。“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人才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
——人才总量大幅增长。至201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90.34万人(不含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规划调整数),年均增长13.3%,每万人口人才数已超过1570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9.5万人,年均增长超过10.7%,占人才总量的65.8%,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已超过1030人。
——人才结构有效改善。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博士(后)学位人才1846人,硕士学位人才19045人,高级职称人才3.57万人,分别是“十五”末的2.6倍、3.2倍、2.1倍。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达到6%。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例为6:34:60,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人才的年龄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人才素质显著提升。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高级专家人才2485人,是“十五”末的1.8倍。其中,省特级专家2人、省市政府重奖专家17人、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21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7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6人、“省151人才工程”人才106人、“市4321人才工程”人才357人。——引进培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35.8万余人。其中院士1人(柔性服务30人),研究生学历人才1.4万余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才1.5万余人。全市培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80余万人次,培养经济社会领域紧缺专门人才近万人次,选送近1000人参加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培养。——企业人才快速集聚。“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的人才94%流向企业,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吸纳人才的主阵地。引进的硕士学位人才73%集聚企业,引进的高级职称人才84%集聚企业。至2010年底,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团队达到9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达到42家,企业毕业生实践基地391家,企业人才结构大大改善,创新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人才国际化程度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外国专家人才3400余名,完成外国专家项目500余项。其中实施“海外工程师”项目160个,2位外国专家获国家友谊奖,10位外国专家获省西湖奖。新增留学生创业园6家,引进海外留学生人才1491人。至2010年底,全市留学生创业园达到9家,海外留学人才达到2050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10人,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0人。
二、企业人才开发的探索实践与主要成效
(一)创新实践
1、确立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2007年宁波基于代表生产力水平的企业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科技人才队伍总量明显偏少,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偏弱的现实,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确立了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投入优先向企业倾斜,人才流动优先向企业集聚,创新载体优先在企业建设,科技成果优先在企业转化,逐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开发”的运行机制,人才从机关事业单位吸纳为主向企业吸纳为主转移。
2、完善面向企业的人才政策体系。全面梳理已有人才政策,把政策受益面扩大到所有企业。把企业人才优先开发作为政策导向。2007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及《实施办法》,对企业引进和培养的领军和拔尖人才给予住房补贴、科研资助、重奖激励,并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出台了《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暂行办法》,专门针对企业引进的海外工程师最高给予60万元资助,以大幅降低企业引才成本;出台了《关于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对企业吸纳和储备毕业生给予培训补助、社保补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浮等各种优惠。一系列的政策导向增强了人才流向企业的动力,调动了企业自主开发人才的积极性。
3、拓展企业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近几年,我们把拓展创新创业平台作为企业人才开发的重要举措。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研究生创新基地、毕业生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2007年以来共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百余个。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院士、博士等高端人才的智力、项目合作服务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毕业生创业平台的搭建,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4、提升市场配置企业人才的能力。做大做强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洽谈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外国专家智力项目洽谈会、留学生归国创新创业项目洽谈会、“才富·宁波”中高级人才洽谈会、国内外“宁波周”专场人才招聘会、赴国内外重点城市、重点地区、重点高校招聘高层次人才等综合性、行业化、分层次的大型引才活动,为企业提供多样化、专业化、高端化的人才市场配置及相关服务。2006年,宁波出台了《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机构近200余家,其中民营人才中介机构190家(有外资背景的4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基本形成了涵盖人才猎头、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企业管理咨询等较为完整的人才市场配置业务。
5、优化企业人才开发的外部环境。为探索服务形式,优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益,2008年以来全市人事系统面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508家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建设工程、重点科技项目开展服务活动。以市县两级政府人事部门、人力资源经理协会、人才中介机构多方联动的机制有序开展、整体推进。每年定期发布《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和《人才紧缺指数体系》等企业人才开发综合信息,探索企业主体、行业认可、政府核准的职称评定制度,开辟网上咨询、电话咨询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人事人才政务咨询,并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并逐步确立了表彰激励制度、咨询企业家制度和交流学习制度。
(二)主要成效
——企业人才规模数量迅速扩张。2007年-2009年,宁波新增人才资源总数达25.1万人,其中企业新增人才资源数23.07万人,占总新增人才资源数的91%,企业人才开发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截至2009年底,宁波企业人才总量达到62万余人。
——企业人才结构质量不断优化。三年间,宁波引进的11.75万大学生中,流向企业的10.97万人,占93%;引进的2.1万职称技能人才中,流向企业的2.0万人,占95%;引进的硕博学位人才7557人中,流向企业的4078人,占53%。近6年来,宁波获得的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有4项是以企业为主完成的,每万人专利拥有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人才支撑企业转型升级作用日益明显。
——创新创业载体优先向企业集聚。三年间,设立院士工作站14家,新增企业博士后工作站8家,新增留学生创业园6家,孵化面积23万平方米,留学人员创办企业38家。新增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市级以上毕业生实践基地30家。截止2009年底,宁波拥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595家,重点实验室44家,引进共建科研机构247家,企业创新团队500余家,其中省级创新团队3家。自主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增加,企业人才创新环境得到优化。——人才投入优先向企业倾斜。三年间,市本级人才开发投入约3.8亿,其中约3.04亿投向企业人才开发,占80%。全大市人才开发总投入达15个亿,其中投向企业人才开发约13.5亿,占90%。主要用于落实企业引进人才的社保补贴、工资津贴、住房补助、安家费用、科研资助等政策,引进培养企业中高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优秀人才表彰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商务成本、运行成本高,税费、融资、招工难,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弱,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企业占比比较低,据初步测算,只占35%左右。人才结构不合理。
2、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失,有的甚至没有规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人才的投入和激励和保障制度分配不健全,经营观念比较落后,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流动性大,成活率不高。
3、企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所需的事业发展环境脆弱,研发机构、实验设备、工程技术中心等硬件设施较少,企业创新团队重视不够,创新能力较弱,学术交流、外派培训活动较少。
三、深化企业人才优先开发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宁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十二五”宁波人才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面对全市产业发展新形势,深化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通过政策创新、环境优化、载体拓展、平台提升、服务优质等途径,创新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主动抓住人才培养、引进、用活、留住等影响人才发展的各个环节,全力促进企业人才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建设一支效能突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的企业人才队伍,为宁波建设“六个加快”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下移重心,打造民营中小企业人才发展新优势
1、实施民营中小企业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制订出台促进民营中小企业人才开发的投入保障办法。在调查测算全市民营中小企业R&D投入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对超过平均值的R&D投入按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助,并适当给予税收减免。同时,提高投融资平台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开放度,采取研发设计项目估价作为信贷担保等金融优惠政策。建立政府民营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入市场化运作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实施鼓励柔性引才引智和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的导向政策。以降低企业引才用才成本为出发点,以财政资助的政策导向鼓励企业采取柔性为主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智力技术项目。落实好已出台的柔性引进“海外工程师”等国外智力技术合作项目政策,加快制订实施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内高层次人才政策。一手抓个体引进,一手抓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打造,形成创新创业人才集群,发挥创业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益。尽快出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生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项目合作、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等政策,初步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鼓励企业面向研发设计人才、高级技能人才推行股权期权激励,提高企业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3、深化服务“三重”活动,把重点转移到民营中小企业。在认真总结过去三年服务“三重”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今后几年我们应把服务重点逐步转向广大民营中小企业。通过制订市县两级联动开展服务民营中小企业计划,明确工作内容、服务方式和责任分工,着眼于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方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目标,各县(市)区和市本级确定一定数量的试点服务单位,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调查研究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解决对策,逐步建立薪酬指导标准、成长培养体系。着手研究扶持成长型科技企业、转型升级企业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重视人才开发、建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保障制度。
(二)突出重点,优先开发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1、大力集聚重点发展产业和转型升级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精心构筑人才科技综合开发平台,院士博士高端智力服务平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引进平台。采取“人才+项目”的引才模式,依托重大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具有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投融资保障和产业化发展支持。通过政策杠杆,引导创新人才来甬创业、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甬合作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创业,建设一支高素质领军拔尖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核心团队。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办法,抓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形成一支与产业规划发展同步的企业创新人才队伍。
2、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大力培养企业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面向生产实践大规模开展人才培养,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要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的比重和考核权重,提高企业基础人才发展水平和培养潜力。创新培养机制、内容和方法,推广产学研“合力式”培养、人才+项目“实践式”培养、拔尖学生和特需人才“特殊式”培养、研究生企业院校“双导师”培养等模式,大规模培养创新型紧缺人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整合全市教育培训资源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职工素质提升提供教育培训平台。引导和鼓励支持企业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拓展企业家培训渠道,会同各相关部门,把企业家培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院校等培训机构的培训计划,组织开展企业家出国(境)培训。
3、统筹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促进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多元化,开展“首席技工”评选和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加大高技能人才奖励表彰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发挥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的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社会化培训。依托市、县、镇三级定点培训机构和行业培训机构开展规模化培训。建设一批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核心、职业技能鉴定站(所)为依托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广泛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组织实施企业优秀青工进修培训计划和技师研修计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企业30万名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技能人才6万名,其中高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首席工人50名。
(三)强化服务,构建企业人才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体系
1、保障企业平等享用公共服务与政策资源。建立市区(县)联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人事服务网络体系,积极为企业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支持、人才信息服务支持、人才诚信服务支持、职业能力评价服务支持、人才仲裁服务支持和劳动力资源服务支持等,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规范化的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不断提升人才公共服务的能级水平。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保障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平等享用公共资源和政策资源。
2、大力发展企业为主的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培育扶持一批有企业基础的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行业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职业标准与资格准入、调查统计与发布同行业人才信息、对同行业工资指导、人才资质考核和信用评价、参与企业人才业务技能培训以及开拓企业经营管理者海外培训渠道等作用和功能,引导支持行业协会、社团组织为企业提供高品质的专业化服务。
3、人力发展人才中介高端服务产业。鼓励支持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展人才战略规划咨询、企业文化品牌设计、人才诚信调查、人才科学测评、人才薪酬设计及企业人事外包等衍生服务项目和人事技术服务,不断提升人才中介组织市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快建设专业人才市场,建立职业经理人专业组织、工程师学会等专业社团组织,鼓励支持人才中介组织有效经营专业性人才市场(包括职业经理人市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等)、高端人才市场和高级猎头,面向企业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化的高层次人才交流服务。同时,加强对人才中介组织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市场行为的引导、规范和监管。
(四)扩大开放,引进国际化人才开发理念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
1、用国际化理念来培养、选拔、使用、考核和激励人才。重视企业人才培养投入,通过派送进高校学习深造、外派到相关研发机构等形式培养人才,掌握技术进步动态,增强人才自我成就感。基于差异化的考核标准进行综合考核,在考核中评价人才特征和能力,根据匹配度动态调整员工岗位。建立完善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重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积极借鉴国际化人才开发理念普遍推行弹性大、差别化的薪酬体系,采取薪酬与贡献水平密切挂钩的激励机制,并根据人才的重要程度,给予人才股权激励。
2、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集聚计划。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发挥海外“宁波帮”的作用,通过创办中国宁波海外人才智力交流周活动为契机,以创建一批国家、省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以用好用活留学人才创业创新专项资金为保障、以建立海外引才引智基地(人才工作联络站、人才事务所)为抓手,拓展海外引才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配置人才资源;精心组团赴海外招聘高层次人才、海外大企业机构和创新团队,集聚一大批高层次留学人才、海外工程师、华裔科技创新人才等。
3、积极营造国际化人才开发环境。第一,转变文化思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和国际人才流动的加速,全球文化的跨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势在必然。宁波在推进国际港城建设中,也应适应中国优秀文化现代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本土化的发展趋势,从传统的儒家人才文化走向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多元人才文化建设。第二,提倡“业绩文化”。克服过去那种只把学历与人才划等号的观念,创建“业绩文化”,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真正用“业绩文化”理念指导我们的人才管理。第三,推进“经营文化”。在海外人才引进或柔性流动到部门、单位后,应按照平等的原则进行合作。在人才与部门、单位的关系方面,必须从“控制型”转到“合作型”,从“契约关系”转到“盟约关系”,使人才个体与单位组织共同发展。
第三篇:人才结构自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中省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文件要求,深入查找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谋划2014年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创新举措,进一步推动全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2013年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工作要点》有关要求,省局决定开展人才工作自查和总结,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自查总结的方式
本次自查总结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进行,各市(区)局在县(区)自查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自查总结报告,分别以书面和电子文档形式报省局人事处。
二、自查总结内容
(一)本市(区)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结构分布等情况;
(二)本市(区)全年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成效和创新举措;
(三)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2012年人才培训项目完成情况;
(五)2013年人才培训项目完成及进展情况;
(六)2014年人才工作思路、目标任务、整体安排和推进措施等。
以上材料请于11月10日之前报省局人事处。
联 系 人:齐昌明
联系电话:(029)87291463
三、相关要求
各市(区)局要高度重视自查和总结工作,要按照《通知》精神,在自查和总结中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评价,数据翔实、总结全面。查找问题要深入细致,原因分析要准确到位。工作思路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2012年、2013年人才培训项目的完成情况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搞好绩效评估。省局将在年底前组织开展项目实施情况的抽查。
根据《2013年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工作要点》,现将我县人才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县人才队伍
二、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
人事系统根据“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和《宁波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统领,深化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确立企业主体地位,以创新发展、创优服务,提升公共服务力、提升人才竞争力,打造制度引领优势,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以下简称“两创、两提升、两引领”)为工作目标,着力构建“政府宏观引导、市场合理配置、企业主体开发”的工作体系,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拓展平台载体,发挥市场作用,优化发展环境,人才规模与质量大幅跃升,人才效能与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加快提升了城市创新创业水平。“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人才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
——人才总量大幅增长。至201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90.34万人(不含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规划调整数),年均增长13.3%,每万人口人才数已超过1570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9.5万人,年均增长超过10.7%,占人才总量的65.8%,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已超过1030人。3.2倍、2.1倍。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达到6%。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例为6:34:60,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人才的年龄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人才素质显著提升。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高级专家人才2485人,是“十五”末的1.8倍。其中,省特级专家2人、省市政府重奖专家17人、国家
省市突出贡献专家21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7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6人、“省151人才工程”人才106人、“市4321人才工程”人才357人。——引进培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35.8万余人。其中院士1人(柔性服务30人),研究生学历人才1.4万余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才1.5万余人。全市培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80余万人次,培养经济社会领域紧缺专门人才近万人次,选送近1000人参加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培养。
——人才国际化程度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外国专家人才3400余名,完成外国专家项目500余项。其中实施“海外工程师”项目160个,2位外国专家获国家友谊奖,10位外国专家获省西湖奖。新增留学生创业园6家,引进海外留学生人才1491人。至2010年底,全市留学生创业园达到9家,海外留学人才达到2050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10人,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0人。
二、企业人才开发的探索实践与主要成效
(一)创新实践
1、确立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2007年宁波基于代表生产力水平的企业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科技人才队伍总量明显偏少,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偏弱的现实,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确立了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投入优先向企业倾斜,人才流动优先向企业集聚,创新载体优先在企业建设,科技成果优先在企业转化,逐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开发”的运行机制,人才从机关事业单位吸纳为主向企业吸纳为主转移。
2、完善面向企业的人才政策体系。全面梳理已有人才政策,把政策受益面扩大到所有企业。把企业人才优先开发作为政策导向。2007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及《实施办法》,对企业引进和培养的领军和拔尖人才给予住房补贴、科研资助、重奖激励,并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出台了《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暂行办法》,专门针对企业引进的海外工程师最高给予60万元资助,以大幅降低企业引才成本;出台了《关于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对企业吸纳和储备毕业生给予培训补助、社保补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浮等各种优惠。一系列的政策导向增强了人才流向企业的动力,调动了企业自主开发人才的积极性。
4、提升市场配置企业人才的能力。做大做强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洽谈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外国专家智力项目洽谈会、留学生归国创新创业项目洽谈会、“才富·宁波”中高级人才洽谈会、国内外“宁波周”专场人才招聘会、赴国内外重点城市、重点地区、重点高校招聘高层次人才等综合性、行业化、分层次的大型引才活动,为企业提供多样化、专业化、高端化的人才市场配置及相关服务。2006年,宁波出台了《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机构近200余家,其中民营人才中介机构190家(有外资背景的4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基本形成了涵盖人才猎头、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企业管理咨询等较为完整的人才市场配置业务。
5、优化企业人才开发的外部环境。为探索服务形式,优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益,2008年以来全市人事系统面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508家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建设工程、重点科技项目开展服务活动。以市县两级政府人事部门、人力资源经理协会、人才中介机构多方联动的机制有序开展、整体推进。每年定期发布《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和《人才紧缺指数体系》等企业人才开发综合信息,探索企业主体、行业认可、政府核准的职称评定制度,开辟网上咨询、电话咨询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人事人才政务咨询,并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并逐步确立了表彰激励制度、咨询企业家制度和交流学习制度。
(二)主要成效
——企业人才规模数量迅速扩张。2007年-2009年,宁波新增人才资源总数达25.1万人,其中企业新增人才资源数23.07万人,占总新增人才资源数的91%,企业人才开发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截至2009年底,宁波企业人才总量达到62万余人。
人才工作自查报告 近年来,xx区紧紧围绕“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用好现有人才”这一人才战略核心内容,大力加强各类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在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上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使全区人才资源总量大幅增加,人才结构、分布状况等更趋优化合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现将2010年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和宣传,落实工作到位
一是加强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我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根据我区《xx区人才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和年初人才工作安排,明确了今年我区人才工作目标任务和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了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体制,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二是加强人才工作宣传。为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大力开发人才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营造人才工作氛围,今年我区从继续加强人才宣传工作,积极借助xx区党建网、《xx区组工》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我区人才政策、人才队伍建设等信息。此外,还通过报送信息的形式对各单位人才
工作进行交流宣传,推广各单位人才工作的好做法,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整体水平。
三是深入开展人才工作调查研究。近两年,xx区人才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全面及时掌握全区人才队伍变化状况,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人才成员单位认真对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不断调整我区人才工作方式方法,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今年,我区在完成年初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完善xx区人才工作机制的调研》课题的基础上,还按照xx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对我区高层次人才调研要求,完成了《关于开展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调研》课题。人才调研工作的开展,为我区下一步安排人才工作和制定和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落实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xx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xx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xx区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和《xx区人才开发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继续协调财政做好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等人才开发基金安排工作,为人才引进培养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二是把招商和招才相结合,加大引智力度。随着xx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到我区投资兴业的企业不断增多,我区以此为契机,今年继续把人才和智力引进放在突出位置,在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招才引智,重点引进那些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来实现产业聚才、项目引才。如:2010年新引进了华油焦炉气制天然气项目、陕重汽乌海新能源专用车项目、唐山神州矿山机械制造项目等一批大型项目,真正实现了实现了产业聚才、项目引才。此外,为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问题,根据企业意愿和实际需求情况,我区积极与科研院所10多位专家教授进行联系,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为企业聘请相关专家教授定期到企业服务提供方便。
三是举办人才交流会招聘人才。根据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我区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或不定期举办就业洽谈会。为用人单位吸引了大量的专业对口、有潜力、有素质的人才。今年,我区举办了劳动用工洽谈会12次,达成人才引进意向412人。四是加强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近年来,我区先后开展了如:“科学技术创新杰出人才”、“优秀科技特派员”等各类人才的评选表彰活动,今年还开展了 “十大名师”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开展各类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激励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我区用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人才培训工作,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一是加强党政人才培训教育工作。根据目前xx区干部队伍培训多样化、专业化需求,我区年初认真制定了培训计划,并不断拓展培训渠道,丰富培训载体,力求达到培训全方位、多样化。今年在做好我区公务员培训、妇女干部培训、宗教事务培训、林业建设培训、清华大学研修班等各类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培训的同时,还按照《关于中共xx市委党校、xx市行政学院、xx市社会主义学院2010年招生工作的通知》(乌党校发[2010]10号)文件要求,培训计划及内容安排,按时、按要求完成了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举办的创建文明城市培训班、干部教育管理者信息化培训班、普法骨干培训班等多类培训班的学员选派工作。截止 12月底,先后选派学员各类干部参加培训400余名,培训范围涉及了农村建设、妇女工作、教育管理等10余类不同专业。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区党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今年我区还注重后备干部队伍培养管理。今年继续通过挂职锻炼、选调参加全区重点工作等形式,先后40余名后备干部到旧城拆迁改造、信访部门和其它区直部门进行挂职锻炼。
二是加强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培训。严格实
行继续教育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通过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培训等,不断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能力,在每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严抓教学质量,严把结业考试关,将继续教育落实到实处,让专业技术培训收到实效。今年,我区共培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近2200人。
三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今年,区人才小组积极协调区经济信息化局和科技局,组织了区内规模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活动,开拓了企业人才学术交流通道。全年组织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培训30人;组织企业技能人才培训班7次,培训人员30余人。四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今年xx区围绕重点农业产业要求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继续做好农区人才培训。今年农技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讲解了葡萄种植知识、早春茬蔬菜栽培技术、玉米良种选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20余次,培训农区实用人才和农区居民近共4000余人。
(四)改善人才机制、充分用好人才
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在加快制定人才资源开发配套政策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为全面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环境,进一步推动人才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篇三:2010年人才工作自查报告 2010年人才工作自查报告
今年,我区举办了劳动用工洽谈会 12 次,达成人才引进意向 412 人。四是加强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近年来,我区先后开展了如:、“科学技术创新杰出人才”“优秀科技特派员”等各类人才的评选表彰活动,今年还开展了“十大名师”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开展各类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激励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我区用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人才培训工作,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一是加强党政人才培训教育工作。根据目前海勃湾区干部队伍培训多样化、专业化需求,我区年初认真制定了培训计划,并不断拓展培训渠道,丰富培训载体,力求达到培训全方位、多样化。今年在做好我区公务员培训、妇女干部培训、宗教事务培训、林业建设培训、清华大学研修班等各类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培训的同时,还按照《关于中共乌海市委党校、乌海市行政学院、乌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2010 年招生工作的通知》乌党校发[2010]10 号文件要求,培训计划及内容安排,按时、按要求完成了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举办的创建文明城市培训班、干部教育管理者信息化培训班、普法骨干培训班等多类培训班的学员选派工作。截止 12 月底,先后选派学员各类干部参加培训 400 余名,培训范围涉及了农村建设、妇女工作、教育管理等 10 余类不同专业。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区党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今年我区还注重后备干部队伍培养管理。今年继续通过挂职锻炼、选调参加全区重点工作等形式,先后 40 余名后备干部到旧城拆迁改造、信访部门和其它区直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二是加强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培训。严格实行继续教育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通过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培训等,不断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能力,在每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严抓教学质量,严把结业考试关,将继续教育落实到实处,让专业技术培训收到实效。今年,我区共培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近2200人。三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今年,区人才小组积极协调区经济信息化局和科技局,组织了区内规模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活动,开拓了企业人才学术交流通道。全年组织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培训 30 人组织企业技能人才培训班 7 次,培训人员 30余人。四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今年海勃湾区围绕重点农业产业要求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继续做好农区人才培训。今年农技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讲解了葡萄种植知识、早春茬蔬菜栽培技术、玉米良种选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 20 余次,培训农区实用人才和农区居民近共 4000 余人。
(四)改善人才机制、充分用好人才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在加快制定人才资源开发配套政策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为全面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环境,进一步推动人才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的形成,我区不断创新引人用人机制。一是积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近年来,海勃湾区注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在优化班子结构、选好配强班子、调动干部队伍活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行了公开考选、竞争上岗、全程征求意见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二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根据《海勃湾区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信息沟通办法(试行)》文件要求,继续做好干部谈话、经济责任审计、群众评议、干部监督联席会议等制度落实,着力构建“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从制度上强化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营造了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建立优劳优酬、公平合理、能升能降的分配制度。同时,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教职工队伍当中,打破用人方面的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在全区范围内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今年以来,我区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经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身体体检的程序,公开招考了环卫局副局长 2 名、检察院副院长 2 名,公开选拔名备干部 47 名,公开招聘教师 45 名。此外,还通过“三支一扶”志愿服务,接收 2010 高校毕业生 13 人;招收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高校毕业生 44 人通过举办劳动用工洽谈会促成人才引进 412 人。2010 年,我区的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于我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才工作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短缺,人才队伍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慢;受地区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人才的引进仍然面临着较大困难,人才总量规模要继续拓展等问题。在 2011 年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和乌海市相关人才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工作全面发展,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2011 年 1 月 25 日篇四:实用人才自查报告
实用人才自查报告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家园,活跃农村,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一、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镇认真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与科技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目前,全乡共有土地耕种面积达5万亩,农业人口13880人,实有涉农“土专家、田秀才”约120余人。这批“土专家、田秀才”立足于我乡农业生产一线,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而且他们还能积极开展“传、帮、带、教、管”,尤其是在果树,花卉,玉米种植等传统农业领域中比较有权威性,为乡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我镇农村、农业工作的实际来看,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呈现多元化需求,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势在必行,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被彻底改变,原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甚至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对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认识不清,固执己见,墨守陈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潮中不但发挥不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还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并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我们镇还存在着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实用人才数量较少,他们大多数人缺乏技能理论基础常识,且年龄较大,中间力量严重不足等多种因素并存。凡在设施农业领域涉及到技术指导、大棚管理和温室种植等方面,目前我镇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全镇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很少,他们是致富带头人或种田好把手,也是传统技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要加强继续教育,而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头人才的数量就更少。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均衡。我镇农村实用型人才,分布面很广,普通农民多,多为分散型作业。比如:水好、地好的村实用技术人才就相应集中,农民收入普遍较高,而条件较差的村就少、散。
三是农村实用人才文化层次低。我镇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实用人才整体队伍的90%以上,而大专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少之又少,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加之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现代农业在达浪坎乡才刚起步,原有的农村实用人才都是传统农业的实用人才,对现代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即无书本知识,也缺乏实际实践经验。四是农村实用人才人才外流严重。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学农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回农村,他们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落后,普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等、靠、要思想,影响着实用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部分实用人才在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帮扶中也仅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占少数,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
2、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局限,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十分缓慢。目前,我镇具备一定农业知识的年轻人很少,即便有学农的毕业后也选择留在了大城市;而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农业方面,也只是尝试着去干,示范推广作用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评定职称等不健全;二是部门服务不配套。个别单位和部门不是及时、准确地去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财产安全等问题,而是一味追求和强调部门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生产、生活陷入困境;三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目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政策还比较少,培养、利用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四是资金扶持不够,经费投入不够,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型农业方面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实用型人才队伍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农村实用人才熟悉本地经济发展情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因此,要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
(一)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 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只有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挥才干提供舞台。一是认真制定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定政策,对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条件适当给于放宽,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到村委会工作,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村委书记、主任参加职称评定;二是认真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资料库,对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详细登记、造册,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对从事农业生产年满30年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养殖行家里手应适当给于照顾,(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于帮扶,增强信心,认真解决好发展后顾之忧,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三是要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于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一项新的技
术或新的品种就得以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就可以形成;四是不断创新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考核办法,实行年终综合评比,对现代农业贡献大、技术过硬、影响较大、科技成果突出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要通过采取综合评比的措施,不断加大奖励金额投入,从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强化宣传,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大环境建设工作
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三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强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重点在落实。为狠抓工作落实,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领导。自上而下及时成立农村实用人才领导小组,健全机构,完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切实将真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认真做到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有考核、有评比、有纪录;三是严格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跟踪管理和服务,不断充实新知识,提高新技能,真正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成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和繁荣家乡经济的重要主力军。篇五:2011人才自查报告
老河口市2011人才工作
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中共老河口市委组织部 2011年,我市人才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三产活市,统筹发展,富民强市”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全市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结构渐趋合理,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对照襄组部?2011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细则?,我们进行了自查,总分100分,自查得分85分。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制度建立及落实情况(总分值10分,自查得10分)
市委根据新形势发展变化,下发了?中共老河口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四大家”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工作的通知?(河办文?2011?63号)、?中共老河口市委办公室关于调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河办文?2011?64号)、?关于印发老河口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方案的通知?(河人才?2011?3号)等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人才
工作领导小组制度、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人才工作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制度,对全市人才工作总体目标、工作措施提出具体意见,为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市“四大家”领导共联系教育、卫生、经贸、农业等各类优秀人才26人,建立各类人才工作联系点26个。各乡局级单位“一把手”共计联系120多名系统内部各类人才。同时,市财政专门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全年人才工作各项开支达825万元,保证了人才工作有效推进。此项分值10分,自查得分10分。
二、人才政策出台及实施情况(总分值15分,自查得分15分)
根据襄阳市委?关于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的若干意见(试行)?,结合老河口实际,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柔性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的通知?(河人才?2011?4号),通过在企事业单位设置“特聘工程师”、“特聘技术顾问”职位,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智力服务,实现跨区域高端人才资源共享。全市有37家企事业单位与外地13家知名企业、16所院校、4所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互惠关系,聘请27名高级专家学者来我市兼职,开展咨询、考察讲学、技术承包、项目研发合作。根据老河口市人才工作实际需要,制定出台?关于“老河口市文化名家工程”等宣传文化人才发展实施方案?(河
宣文?2011?72号)、?关于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河人社字?2011?27号)、?关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河人社字?2011?28号)、?关于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河人社字?2011?29号)、?老河口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河农文?2011?13号)、?老河口市培养企业领军人物工程实施方案?(河经信党字?2011?13号)等重大人才工程,并大力抓好实施。此项分值15分,自查得分15分。
三、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分值15分,自查得分15分)
1、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每年组织开展1—2次主题活动。制定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围绕“一袋米、一条鱼、一壶油、一斤面、一只兔、一袋水果”等“六个一”培养具有本地特色的六个行业的领军人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采取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及实践锻炼等方式,2011年共培训技能人才5000多人次,开设了办公自动化、电工、焊工、创业等培训班。在全市在大中型企业中开展了企业文化发展年建设活动,营造了“企业有生气、产品有名气、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的发展环境。在全市教师队伍中开展了“教学基本功大练兵、大比武、大评比”活动,在卫生系统开展了“好医生”评选活动,对综合评分排在前10名的授予“老河口好医生”荣誉称号,初 步建立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此项分值10分,自查得分10分。
2、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作用,搞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我们根据?关于开展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建试点工作的意见?(鄂组通?2008?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以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创建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整合各类资源,依托示范基地,扎实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制定下发?2011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河人才?2011?2号),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0多期,培训人员4000多人。此项分值5分,自查得分5分。
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情况(总分值15分,自查得分0分)
没有“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人选,此项分值15分,自查得分0分。
五、人才工作创新项目及创业平台建设情况(总分值15分,自查得分15分)
1、人才工作创新项目进展情况。2010年实施“优秀人
才个性化服务”创新项目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人才创新工作一等奖,是襄阳县市区唯一获得一类资助的项目。2011年实施“银发人才资源开发计划”,这个项目已被襄阳市委组织部作为2011年创新项目,推荐到省委组织部,通过建立社会
2、创新创业平台和基地建设(本辖区与上级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培训基地等)。
第四篇:人才工作自查报告
县卫生局党组2010人才工作
自 查 报 告
按照县委人才办的安排,局党组紧紧围绕“人才强县”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卫生人员队伍为己任,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选拨与培养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的人才工作新局面。现自查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明确任务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保障。局党组充分认识到人才是事关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为确保人才工作的正确领导,局党组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胡才芳任组长,副局长邓爱平、彭庆尧、纪检组长夏千明任副组长,局机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卫生系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落实卫生系统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局党组坚持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人才培养、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大人才选拨力度,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一是局党组组成考核组对12个乡镇卫生院的班子进行了届中考核,调整充实了部分乡镇卫生院领导班子,给年轻有为的同志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二是以竞争上岗的方式,全面完成了卫生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臵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年轻骨干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配合县编办、县人事局到大专院校直接选聘研究生、本科生各1名,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0名,极大地缓解了我县卫生人才奇缺的矛盾。
(三)加大人才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强化继续教育工作。我局分别与长江大学、湖北民院联合在巴东开设本科、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函授站,截止目前,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取得本科学历以上的达到50%,取得专科以上学历的达80%。
二是加大专业进修学习的力度。我局抓住对口支援的机遇,分别与北京市卫生局、同济、协和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了免费进修培训的协议,各医疗卫生单位共选派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达150人,培养了一批业务带头人。
三是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我局分期分批对全县726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业务培训,对123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中专学历教育培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引进难,人员补充机制不健全,致使我县卫生人才严重不足。全县卫生系统自2000年至今共流失卫生人员518人,但补充专业技术只有114人,预计到2012年还将流失300人左右。近几年,我县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已处于全州乃至全省先进行列,但在发展的同时,人才紧缺的矛盾日渐突出,尤其是我县实施新农合项目后,住院人次和门诊人次成倍增长,卫生系统人才紧缺的矛盾更为突出,已严重制约着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专业技术人员调配机制不健全,乡镇卫生院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向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合理流动,致使现有卫生人才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甚至造成部分专业技术骨干因县内无法流动而流往县外。
(三)乡镇卫生管理人才的后顾之忧无法解决,乡镇卫生管理人才队伍难以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县乡镇卫生院快速发展,已跃入全州乃至全省先进行列。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乡镇卫生院领导班子,是他们善于管理,大胆改革,带领职工艰苦创业,克难奋进,才使得巴东乡镇卫生出现了喜人的局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他们牺牲的却是个人利益,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们的待遇必须少拿;为抓管理,他们荒废了自己的业务;为了医院的发展,他们照顾家庭的责任必须放弃。但他们一旦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无力解决其困难,就连他们想改变一下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无法满足,这无疑对他们的积极性是极大的挫伤,使得他们不安心于管理工作,导致了我县乡镇卫生管理人才队伍难以稳定,甚至很多专业技术人员不愿从事管理工作。
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五篇:人才中心自查报告
篇一:2011人才工作自查报告 2011人才工作自查报告
今年以来,区经信局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按照“上下联动、分层组织、突出重点、分批培训”的原则,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部门联办、企业自办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企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为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的要求,结合新时期人才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2011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完善有关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和措施,确定培训重点,明确了培训内容。同时,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人才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相关股室具体抓的人才责任网络。加强宣传,通过编印《经信信政策汇编》、《企业政策汇编》、《企业产业规划汇编》,深入企业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调动企业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人才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企业人才培训形式,拓宽培训渠道
今年以来,我们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企业人才培训工作取得了实效。
-1-一是大力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战略。一方面,组织企业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培训。5月份,组织区内重点工业商贸流通30家企业负责人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加了东营市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班。本次研修班为期10天,授课老师均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培训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与领导力提升、企业战略管理、客户消费行为与心理、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走向、商务沟通与谈判、公司理财与资本运营等6个模块。
二是积极引导企业搞好自主培训。在积极做好企业培训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实施自主培训工程,促进了企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其中,富海集团、通海集团、东方实业、北方实业等重点企业均制定了培训计划,编撰了培训教材,安排了专项培训经费,其中通海集团在我局的引导下,企业自身编纂了企业文化与职工培训手册,做到人手一本。还有三丰香油等企业自己出资分期分批到知名高校学习。企业自主培训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
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外出考察。实行激励与发展并存的培训战略,组织镇、街道分管领导、重点企业厂长(经理)和经济能人赴威海、德州、滨州、临沂等经济发展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引导企业确立现代管理理念,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进一步增强了各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三、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大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2-围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积极落实自主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011年,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实训基地2家。
四、扎实做好企业人才摸底调查
为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建立健全区企业人才队伍,推进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制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区经信局在全区规模企业中开展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采集工作。以企业为单位,全面收集整理相关人才信息,对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分布现状,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认真认真调研,全面、准确、及时的反映企业人才信息动态,并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为科学制定企业人才中长期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五、努力为企业人才引进工作服务 针对区企业缺乏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区经信局加强同区组织、人事、劳动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免费为各企业提供人才信息服务。同时,加强与工业企业人事主管和办公室负责人的联系和交流,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组织企业对相关政策文件加强学习,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合适自身发展情况的人才
-3-培养和职工培训计划。在规模企业中积极推广各地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六、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区经信局积极组织各股室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认真领会贯彻文件精神,并深入各企业广泛宣传各项人才工作政策。同时,为使人才工作落到实处,区经信局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干部职工加强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度。通过每周固定学习时间,规范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定期邀请专家授课,领导亲自点评等,提高全体干部职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按照建设“学习型”机关的目标和要求,制定了考核和奖惩办法,激发了干部职工学习积极性。制定干部职工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制度。对人才的使用打破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用人倾向,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在各股室负责人的选任上,区经信局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程序选人用人。同时,大力推行轮岗制度,每名干部职工定期或不定期到不同岗位锻炼,全面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年来,我局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有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培训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企业重视度不够、企业自主培训
-5-篇二:人才自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中省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文件要求,深入查找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谋划2014年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创新举措,进一步推动全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2013年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工作要点》有关要求,省局决定开展人才工作自查和总结,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自查总结的方式
本次自查总结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进行,各市(区)局在县(区)自查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自查总结报告,分别以书面和电子文档形式报省局人事处。
二、自查总结内容
(一)本市(区)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结构分布等情况;
(二)本市(区)全年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成效和创新举措;
(三)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2012年人才培训项目完成情况;
(五)2013年人才培训项目完成及进展情况;
(六)2014年人才工作思路、目标任务、整体安排和推进措施等。以上材料请于11月10日之前报省局人事处。联 系 人:齐昌明 联系电话:(029)87291463
三、相关要求
各市(区)局要高度重视自查和总结工作,要按照《通知》精神,在自查和总结中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评价,数据翔实、总结全面。查找问题要深入细致,原因分析要准确到位。工作思路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2012年、2013年人才培训项目的完成情况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搞好绩效评估。省局将在年底前组织开展项目实施情况的抽查。
根据《2013年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工作要点》,现将我县人才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县人才队伍
二、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 人事系统根据“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和《宁波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统领,深化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确立企业主体地位,以创新发展、创优服务,提升公共服务力、提升人才竞争力,打造制度引领优势,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以下简称“两创、两提升、两引领”)为工作目标,着力构建“政府宏观引导、市场合理配置、企业主体开发”的工作体系,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拓展平台载体,发挥市场作用,优化发展环境,人才规模与质量大幅跃升,人才效能与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加快提升了城市创新创业水平。“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人才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
——人才总量大幅增长。至201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90.34万人(不含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规划调整数),年均增长13.3%,每万人口人才数已超过1570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9.5万人,年均增长超过10.7%,占人才总量的65.8%,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已超过1030人。
——人才结构有效改善。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博士(后)学位人才1846人,硕士学位人才19045人,高级职称人才3.57万人,分别是“十五”末的2.6倍、3.2倍、2.1倍。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达到6%。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例为6:34:60,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人才的年龄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人才素质显著提升。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高级专家人才2485人,是“十五”末的1.8倍。其中,省特级专家2人、省市政府重奖专家17人、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21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7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6人、“省151人才工程”人才106人、“市4321人才工程”人才357人。——引进培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35.8万余人。其中院士1人(柔性服务30人),研究生学历人才1.4万余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才1.5万余人。全市培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80余万人次,培养经济社会领域紧缺专门人才近万人次,选送近1000人参加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培养。——企业人才快速集聚。“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的人才94%流向企业,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吸纳人才的主阵地。引进的硕士学位人才73%集聚企业,引进的高级职称人才84%集聚企业。至2010年底,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团队达到9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达到42家,企业毕业生实践基地391家,企业人才结构大大改善,创新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外国专家人才3400余名,完成外国专家项目500余项。其中实施“海外工程师”项目160个,2位外国专家获国家友谊奖,10位外国专家获省西湖奖。新增留学生创业园6家,引进海外留学生人才1491人。至2010年底,全市留学生创业园达到9家,海外留学人才达到2050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10人,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0人。
二、企业人才开发的探索实践与主要成效
(一)创新实践
1、确立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2007年宁波基于代表生产力水平的企业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科技人才队伍总量明显偏少,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偏弱的现实,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确立了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投入优先向企业倾斜,人才流动优先向企业集聚,创新载体优先在企业建设,科技成果优先在企业转化,逐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开发”的运行机制,人才从机关事业单位吸纳为主向企业吸纳为主转移。
2、完善面向企业的人才政策体系。全面梳理已有人才政策,把政策受益面扩大到所有企业。把企业人才优先开发作为政策导向。2007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及《实施办法》,对企业引进和培养的领军和拔尖人才给予住房补贴、科研资助、重奖激励,并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出台了《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暂行办法》,专门针对企业引进的海外工程师最高给予60万元资助,以大幅降低企业引才成本;出台了《关于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对企业吸纳和储备毕业生给予培训补助、社保补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浮等各种优惠。一系列的政策导向增强了人才流向企业的动力,调动了企业自主开发人才的积极性。
3、拓展企业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近几年,我们把拓展创新创业平台作为企业人才开发的重要举措。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研究生创新基地、毕业生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2007年以来共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百余个。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院士、博士等高端人才的智力、项目合作服务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毕业生创业平台的搭建,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4、提升市场配置企业人才的能力。做大做强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洽谈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外国专家智力项目洽谈会、留学生归国创新创业项目洽谈会、“才富·宁波”中高级人才洽谈会、国内外“宁波周”专场人才招聘会、赴国内外重点城市、重点地区、重点高校招聘高层次人才等综合性、行业化、分层次的大型引才活动,为企业提供多样化、专业化、高端化的人才市场配置及相关服务。2006年,宁波出台了《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机构近200余家,其中民营人才中介机构190家(有外资背景的4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基本形成了涵盖人才猎头、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企业管理咨询等较为完整的人才市场配置业务。
5、优化企业人才开发的外部环境。为探索服务形式,优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益,2008年以来全市人事系统面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508家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建设工程、重点科技项目开展服务活动。以市县两级政府人事部门、人力资源经理协会、人才中介机构多方联动的机制有序开展、整体推进。每年定期发布《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和《人才紧缺指数体系》等企业人才开发综合信息,探索企业主体、行业认可、政府核准的职称评定制度,开辟网上咨询、电话咨询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人事人才政务咨询,并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并逐步确立了表彰激励制度、咨询企业家制度和交流学习制度。
(二)主要成效
——企业人才规模数量迅速扩张。2007年-2009年,宁波新增人才资源总数达25.1万人,其中企业新增人才资源数23.07万人,占总新增人才资源数的91%,企业人才开发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截至2009年底,宁波企业人才总量达到62万余人。——企业人才结构质量不断优化。三年间,宁波引进的11.75万大学生中,流向企业的10.97万人,占93%;引进的2.1万职称技能人才中,流向企业的2.0万人,占95%;引进的硕博学位人才7557人中,流向企业的4078人,占53%。近6年来,宁波获得的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有4项是以企业为主完成的,每万人专利拥有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人才支撑企业转型升级作用日益明显。
——创新创业载体优先向企业集聚。三年间,设立院士工作站14家,新增企业博士后工作站8家,新增留学生创业园6家,孵化面积23万平方米,留学人员创办企业38家。新增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市级以上毕业生实践基地30家。截止2009年底,宁波拥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595家,重点实验室44家,引进共建科研机构247家,企业创新团队500余家,其中省级创新团队3家。自主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增加,企业人才创新环境得到优化。篇三:实用人才自查报告 实用人才自查报告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家园,活跃农村,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一、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镇认真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与科技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目前,全乡共有土地耕种面积达5万亩,农业人口13880人,实有涉农“土专家、田秀才”约120余人。这批“土专家、田秀才”立足于我乡农业生产一线,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而且他们还能积极开展“传、帮、带、教、管”,尤其是在果树,花卉,玉米种植等传统农业领域中比较有权威性,为乡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我镇农村、农业工作的实际来看,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呈现多元化需求,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势在必行,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被彻底改变,原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甚至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对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认识不清,固执己见,墨守陈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潮中不但发挥不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还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并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我们镇还存在着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实用人才数量较少,他们大多数人缺乏技能理论基础常识,且年龄较大,中间力量严重不足等多种因素并存。凡在设施农业领域涉及到技术指导、大棚管理和温室种植等方面,目前我镇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全镇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很少,他们是致富带头人或种田好把手,也是传统技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要加强继续教育,而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头人才的数量就更少。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均衡。我镇农村实用型人才,分布面很广,普通农民多,多为分散型作业。比如:水好、地好的村实用技术人才就相应集中,农民收入普遍较高,而条件较差的村就少、散。
三是农村实用人才文化层次低。我镇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实用人才整体队伍的90%以上,而大专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少之又少,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加之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现代农业在达浪坎乡才刚起步,原有的农村实用人才都是传统农业的实用人才,对现代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即无书本知识,也缺乏实际实践经验。
四是农村实用人才人才外流严重。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学农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回农村,他们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落后,普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等、靠、要思想,影响着实用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部分实用人才在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帮扶中也仅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占少数,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
2、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局限,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十分缓慢。目前,我镇具备一定农业知识的年轻人很少,即便有学农的毕业后也选择留在了大城市;而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农业方面,也只是尝试着去干,示范推广作用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评定职称等不健全;二是部门服务不配套。个别单位和部门不是及时、准确地去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财产安全等问题,而是一味追求和强调部门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生产、生活陷入困境;三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目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政策还比较少,培养、利用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四是资金扶持不够,经费投入不够,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型农业方面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实用型人才队伍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农村实用人才熟悉本地经济发展情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因此,要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
(一)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
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只有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挥才干提供舞台。一是认真制定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定政策,对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条件适当给于放宽,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到村委会工作,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村委书记、主任参加职称评定;二是认真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资料库,对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详细登记、造册,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对从事农业生产年满30年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养殖行家里手应适当给于照顾,(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于帮扶,增强信心,认真解决好发展后顾之忧,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三是要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于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一项新的技术或新的品种就得以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就可以形成;四是不断创新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考核办法,实行年终综合评比,对现代农业贡献大、技术过硬、影响较大、科技成果突出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要通过采取综合评比的措施,不断加大奖励金额投入,从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强化宣传,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大环境建设工作
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三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强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重点在落实。为狠抓工作落实,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领导。自上而下及时成立农村实用人才领导小组,健全机构,完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切实将真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认真做到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有考核、有评比、有纪录;三是严格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跟踪管理和服务,不断充实新知识,提高新技能,真正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成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和繁荣家乡经济的重要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