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挂职干部工作调研报告
XX县干部挂职工作调研报告
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如何理性地分析和看待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是我县当前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县开展干部挂职锻炼的主要途径
为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推进县委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落实,近年来,我们按照内外结合、上下联动和全方位锻炼的要求,采取“三派”模式,多层次拓宽挂职途径。
(一)外派挂职。不定期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20XX年以来,选派 了XX名干部赴发达地区机关单位挂职学习。
(二)下派挂职。大力选派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努力让他们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锻炼,提升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X年来,先后选派了X批共XX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任乡(镇)长助理。
(三)上派挂职。不定期选派一些优秀年轻科级干部到上级机关挂职或跟班学习,了解和熟悉上级机关的工作流程、工作业务,开阔“上挂”人员的视野和思维。近几年来,共选派了X批共XX名干部到省、州直部门单位跟班学习。
二、我县干部挂职锻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采取多种挂职方式对后备干部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培养和锻炼,措施是得力的,效果是明显。参加挂职锻炼的干部不仅自身素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部分同志还提拔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但从我县近年来开展干部挂职锻炼的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少数挂职干部、挂职接收和派出单位在对待挂职锻炼问题上存有偏差,有些挂职干部有过客思想,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工作缺乏主动性。同时,由于干部挂职时间较短,接收单位也容易产生应付思想,只给挂职干部分配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派出单位有些领导担心本部门业务工作受到影响,对一些业务骨干抓住不放,使他们失去了挂职锻炼的机会。
(二)制度措施还不够健全。目前我县在挂职干部的物色选拔、管理监督、跟踪考核、后勤保障、激励使用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相关的制度,导致在干部挂职锻炼过程中,有时对干部的管理还不够到位、操作仍不够规范,一定程度影响了挂职锻炼工作的开展及效果。
(三)探索创新力度仍需加大。目前我县开展干部挂职锻炼主要是参照上级或兄弟县市的做法为主,创新意识不强,在挂职干部的选拔方式、锻炼形式、考核管理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三、规范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规范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推动挂职锻炼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提高挂职锻炼工作的成效,应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经常化。
要加强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开展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营
造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良好氛围。
首先,要引导选派单位克服“舍不得”的思想观念,真正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选派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挂职锻炼;要引导接收单位把挂职干部当作自己的干部看待,真正给挂职干部安排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敢于把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交给挂职干部去完成,为挂职干部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其次,要教育督促挂职干部克服短期思想,树立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信心和决心,主动融入接收单位,努力争取在挂职期间做出成绩。此外,要加强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切实改变以往挂职锻炼工作时抓时紧,时紧时松的短期行为,努力形成长效良性的挂职锻炼运行机制,确保挂职锻炼工作的有效推进。
(二)健全机制,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制度化。
1、建立健全挂职干部选拔机制。明确挂职干部的产生途径,即优先从后备干部人才库中选拔产生或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派,提高选拔挂职锻炼干部的公信度,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有发展潜力的干部选派出来挂职培养锻炼。
2、建立健全挂职干部管理机制。通过规范挂职干部的挂职方式、职位设置、挂职时间、职责任务、培养措施、日常管理和纪律监督,使干部挂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建立研讨交流机制。挂职期间和结束时,要及时组织召开挂职锻炼干部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查摆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加以改进。
4、建立后勤保障机制。要对挂职工作的经费、挂职干部的生活住房、乘车、差旅费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工
作和生活条件,解除挂职干部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创新方式,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科学化。
1、尝试竞争性选拔挂职干部。为体现选拔挂职干部的公正性和竞争性,可参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做法,在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中笔试和面试,将各方面表现较为优秀的干部纳入选派挂职范围,有计划分期分批地选派到合适的岗位进行挂职锻炼。
2、探索多岗位挂职锻炼方式。对一些挂职时间较长的干部,在挂职期间,可以探索让挂职干部轮岗分管一些不同性质的工作,以增加其锻炼的机会,使其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方法,丰富阅历,提高挂职锻炼的实效。
3、创新挂职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按照挂职干部肩负的职责任务,建立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在评价手段上可采取平时考核和挂职期满考核相结合,通过查看挂职干部工作日志、挂职干部个人述职以及开展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综合评价等手段,客观公正地对挂职干部作出综合评价意见,评定出综合得分,并以得分高低作为挂职干部评优和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篇:挂职干部工作调研报告(共)
挂职干部工作调研报告(共2篇)
1.挂职干部工作调研报告(一)
2.挂职干部工作调研报告(二)
挂职干部工作调研报告(一)
基层团干部挂职锻炼调研报告及工作汇报按集团公司团委《关于团干部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的意见》要求,我矿本着锻炼和建设一支符合矿区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队伍的原则,从5月20日开始,选派了三名团干部到基层单位进行挂职锻炼。
对于这次挂职,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期待、欣喜,更重要的是非常珍惜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全新的工作环境充满挑战、令人兴奋。自己收获的是欣慰和满足。也让我们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更大的动力。在井下一线工作中,我们感觉是忙碌而有意义,收获了不少以前接触不到的新知识。我们一直觉得其实任何工作都是一样的,都需要我们抱着平和的态度去对待。以高度认真负责的热情去做每一件事。
任何地方都是成长的沃土。挂职锻炼,原本就是一个让你深入现场,全面客观认识自己的好机会,我们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对待机遇,唯一要做的就是抓住它。我们要坚守挂职岗位,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素质。
然而,团干部挂职制度在实践中也逐步显露出一些弊端,导致挂职制度变形走样。
一、当前团干部挂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挂职单位而言,不明白挂职的目的、意义是什么,找不准挂职的优势和劣势,没有明确方向,把握不住工作重点和难点。使团干部充当不起眼的看客或配角,或有名无实,或有职无权。导致挂职团干部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瞻前顾后、缩手缩脚。
二、团干部挂职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挂职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态度不端正、奋斗目标不明确、价值观念不清晰,是使团干部挂职产生负面现象的原因。团干部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复杂形势能力上的缺乏,角色定位错误,导致了思想和行动上的系列问题。
三、进一步规范挂职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争取团干部真正进入本单位核心决策阶层。保障挂职人员的职权与职责对等,拓宽他们施展才能的舞台。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谋大事、议大事、处理复杂问题和驾驭宏观局面的能力。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促使他们奋发有为。挂职者本人应端正态度,珍惜机会,挂职前要审视自我,找准薄弱环节,有意识地进行锻炼。挂职中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进入角色,多和本单位领导沟通、汇报、交流,多向同事学习,适时向集团公司团委及矿党委反馈自己的情况和体会,保持经常联系。挂职人员可充当矿党委和本单位的`纽带,促进企业发展和干部成长的互利双赢。
挂职干部工作调研报告(二)
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县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如何理性地分析和看待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是我县当前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县开展干部挂职锻炼的主要途径
为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推进县委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落实,近年来,我们按照内外结合、上下联动和全方位锻炼的要求,采取“三派”模式,多层次拓宽挂职途径。
(一)外派挂职。
不定期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xxx年以来,选派了xxx名干部赴发达地区机关单位挂职学习。(二)下派挂职。
大力选派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努力让他们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锻炼,提升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xxx年来,先后选派了xxx批共xxx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任乡(镇)长助理。(三)上派挂职。
不定期选派一些优秀年轻科级干部到上级机关挂职或跟班学习,了解和熟悉上级机关的工作流程、工作业务,开阔“上挂”人员的视野和思维。近几年来,共选派了xxx批共xxx名干部到省、州直部门单位跟班学习。二、我县干部挂职锻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采取多种挂职方式对后备干部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培养和锻炼,措施是得力的,效果是明显。参加挂职锻炼的干部不仅自身素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部分同志还提拔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但从我县近年来开展干部挂职锻炼的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少数挂职干部、挂职接收和派出单位在对待挂职锻炼问题上存有偏差,有些挂职干部有过客思想,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工作缺乏主动性。同时,由于干部挂职时间较短,接收单位也容易产生应付思想,只给挂职干部分配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派出单位有些领导担心本部门业务工作受到影响,对一些业务骨干抓住不放,使他们失去了挂职锻炼的机会。(二)制度措施还不够健全。
目前我县在挂职干部的物色选拔、管理监督、跟踪考核、后勤保障、激励使用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相关的制度,导致在干部挂职锻炼过程中,有时对干部的管理还不够到位、操作仍不够规范,一定程度影响了挂职锻炼工作的开展及效果。(三)探索创新力度仍需加大。
目前我县开展干部挂职锻炼主要是参照上级或兄弟县市的做法为主,创新意识不强,在挂职干部的选拔方式、锻炼形式、考核管理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三、规范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规范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推动挂职锻炼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提高挂职锻炼工作的成效,应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
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经常化。要加强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开展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营造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引导选派单位克服“舍不得”的思想观念,真正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选派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挂职锻炼;要引导接收单位把挂职干部当作自己的干部看待,真正给挂职干部安排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敢于把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交给挂职干部去完成,为挂职干部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其次,要教育督促挂职干部克服短期思想,树立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信心和决心,主动融入接收单位,努力争取在挂职期间做出成绩。此外,要加强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切实改变以往挂职锻炼工作时抓时紧,时紧时松的短期行为,努力形成长效良性的挂职锻炼运行机制,确保挂职锻炼工作的有效推进。(二)健全机制。
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制度化。1、建立健全挂职干部选拔机制。明确挂职干部的产生途径,即优先从后备干部人才库中选拔产生或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派,提高选拔挂职锻炼干部的公信度,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有发展潜力的干部选派出来挂职培养锻炼。2、建立健全挂职干部管理机制。通过规范挂职干部的挂职方式、职位设置、挂职时间、职责任务、培养措施、日常管理和纪律监督,使干部挂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3、建立研讨交流机制。挂职期间和结束时,要及时组织召开挂职锻炼干部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查摆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加以改进。4、建立后勤保障机制。要对挂职工作的经费、挂职干部的生活住房、乘车、差旅费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挂职干部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创新方式。
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科学化。1、尝试竞争性选拔挂职干部。为体现选拔挂职干部的公正性和竞争性,可参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做法,在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中笔试和面试,将各方面表现较为优秀的干部纳入选派挂职范围,有计划分期分批地选派到合适的岗位进行挂职锻炼。2、探索多岗位挂职锻炼方式。对一些挂职时间较长的干部,在挂职期间,可以探索让挂职干部轮岗分管一些不同性质的工作,以增加其锻炼的机会,使其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方法,丰富阅历,提高挂职锻炼的实效。3、创新挂职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按照挂职干部肩负的职责任务,建立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在评价手段上可采取平时考核和挂职期满考核相结合,通过查看挂职干部工作日志、挂职干部个人述职以及开展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综合评价等手段,客观公正地对挂职干部作出综合评价意见,评定出综合得分,并以得分高低作为挂职干部评优和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三篇:某县干部挂职工作的调研报告
某县干部挂职工作的调研报告
干部挂职锻炼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干部队伍尤其是年轻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干部培养中发挥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加大干部实践锻炼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干部挂职工作,培养锻炼大批优秀干部,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XX县干部挂职工作情况
XX县历来高度重视选派党政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工作,把干部挂职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抓手,主动协调帮助解决挂职干部的实际困难,在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挂职干部,为挂职干部在基层安心工作,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在工作岗位安排上,做到了任实职、给实权、压担子、大胆使用,极大地激发了挂职干部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活安置上,县委组织部门主动协调各接收单位尽最大努力安排好挂职干部的吃住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
各级挂职干部挂职期间,能克服语言交流、生活条件等诸多困难,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通过与干部群众座谈、深入基层熟悉乡村情况,了解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等基本情况有了明确的认识,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农村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绝大多数挂职干部在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虚心向当地干部群众请教,积累了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到挂职干部的角色转换,较快的进入了状态,为挂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挂职干部发挥作用情况
挂职干部能从工作实际出发,找准挂职锻炼的切入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尽职尽责,努力工作,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有力的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
挂职干部充分发挥个人学历高、知识面广、思想观念新的优势,帮助基层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注重做好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学习制度和管理制度,利用上党课、组织政治学习等方式,加大了党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了农村党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进一步推进了乡村事务的公示、公开工作,把群众关心的事情通过各种形式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促进村两委班子干部自觉坚守廉洁自律的相关制度;三是在农村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把党和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惠农惠民政策及时向农村干部群众做好宣传。四是积极参与各类党内学习教育活动。挂职干部大多都是原单位的业务骨干,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写作能力,挂职干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主动承担起了大量的工作任务,协助乡村做好党内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施、督查指导、文件资料处理和各种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帮助乡村建立健全了公文规范化管理制度。五是推动基层干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挂职干部大部分来自上级机关,见多识广、思路清晰、作风严谨,挂职干部通过领导和参与基层事务,给基层干部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新作风。
(二)发挥优势,牵线搭桥,引资引智
挂职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岗位职能作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大部分挂职干部能够以挂职点为家,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他们在跑项目、争取资金、大力做好引资引智工作的同时,统筹兼顾认真抓好各自的分管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县委、政府及接收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联系派出单位,给予基层大力支持
挂职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经常向派出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情况,争取派出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对口帮扶单位领导也多次到对口帮扶的乡镇、村及群众家中了解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
三、当前挂职干部选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策措施及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派出单位管理帮扶不够。挂职期间,部分派出单位对挂职干部的管理,一般限于接受挂职干部为数较少的思想汇报,缺乏对他们挂职的跟踪管理和关怀帮助,客观上给挂职干部造成了被疏远、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不良心态。此外,由于挂职干部主要是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在派出单位都是骨干力量。挂职期间,部分干部由于原单位人员编制较紧、工作任务较重,一时无法完全脱钩而仍然兼顾了原来的工作任务,“两头跑”现象客观存在,这虽然可以考验挂职干部的统筹协调能力,但客观上给挂职干部也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
2、部分挂职干部全身心投入不够。干部挂职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干部。因此对一贯表现不错,挂职期间表现特别优秀、成绩特别突出的挂职干部,挂职期间或期满后,应当予以重点关注,及时选拔使用,这样才能促进培养与选拔的有机结合。但有些挂职干部担心挂职锻炼一至两年,原单位难免有些人事变动,自己与原单位领导同事工作关系或多或少生疏了一些,即使原本比较优秀的干部,此时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中也难以脱颖而出,客观上可能影响正常的选拔使用。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给挂职干部带来了精神压力,导致部分挂职干部不能全身心投入挂职单位的工作,也有少数干部存在“镀金”思想,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3、挂职干部培养力度不够,挂职干部之间沟通交流不够。挂职干部在挂职前缺乏有效的岗前培训,不利于挂职干部尽快进入工作角色、适应接收单位工作,同时挂职干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挂职干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有待进一步搭建。
(二)对策措施及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1、进一步拓展干部挂职选派渠道和选派方式。要在继续推进党政机关干部挂职锻炼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干部的挂职交流。一方面,进一步加大集中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省属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挂职时间2年左右;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企业选派一批优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挂职时间以短期为主;加大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省直部门和省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既培养锻炼干部,又促进上下、内外交流。采取竞争性选派的方式选派挂职干部,做到优中选优、好中选好、强中选强,把好干部挂职工作入口关和质量关。
2、进一步加强干部挂职管理服务。干部挂职期间,由挂职接收单位、派出单位和组织部门共同管理。接收单位负责对挂职干部的日常管理,力所能及地搞好后勤服务,明确专人负责培养,合理安排分工,加强检查考核。接收单位每半年向组织部门、派出单位通报一次干部挂职情况。派出单位要加强跟踪管理,每年要对挂职干部现实表现情况等进行一次全面考察了解,分管领导每季度听取一次挂职干部工作汇报,主要领导每半年听取一次挂职干部情况汇报,及时掌握挂职干部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派出、接收单位负责人在干部挂职期间相互沟通交流每年不少于一次,及时交流干部挂职情况,共同培养管理干部。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宏观管理和指导协调的职责,建立工作台帐,加强工作督查,每年召开一次至两次干部挂职锻炼情况交流会,每年走访一遍挂职干部,了解工作生活情况,听取意见建议,解决困难和问题,总结工作经验,提升工作水平。要进一步办好挂职干部网络交流平台,各派出单位、接收单位、组织部门相关负责人要定期登录,积极参与沟通交流,掌握干部挂职情况,及时进行思想疏导和工作指导。鼓励挂职干部在一定范围内自发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进一步健全挂职干部培养机制。挂职期间,接收单位要多给挂职干部搭平台、压担子、给机会。要让挂职干部全方位了解挂职单位的情况,尽量安排挂职干部到综合性或业务性较强的岗位进行锻炼,多让其参与中心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确保干部挂职“真挂”、“实挂”,挂出实效。要根据干部挂职锻炼的实际需要和接收单位的工作特点,适时调整挂职干部的工作安排,让挂职干部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培养锻炼。对一贯表现优秀、挂职期间表现突出、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干部,无论是挂职期间还是挂职期满后,在干部选拔使用上,要与在原单位工作的干部同等对待,不能以挂职为由影响干部正常的成长进步。对于挂职期间不认真履行职责、存在懈怠思想或有违规违纪行为的,要及时进行诫勉谈话或调整、问责等组织处理,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挂职期满后,各派出单位要继续做好挂职干部的培养工作,促使其健康成长,对表现优秀的后备干部和年轻干部,要重点关注、重点培养,统筹提出干部使用建议,及时择优选拔使用。
第四篇:2018年关于干部挂职现象调研报告
2018年关于干部挂职现象调研报告
尽管没有进入当代研究者的视野,干部挂职却在中国走过了将近30多个春秋。作为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挂职对于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对于中国现实政治的运行,无疑具有深刻影响。
调查显示,到下级机关挂职即“下挂”最为盛行,并逐渐趋于制度化 调查发现,挂职通常有四种形式:一是到下级机关挂职,即“下挂”,最为典型的是通常所谓的基层锻炼;二是到上级机关乃至中央国家机关挂职,即“上挂”;三是到其他地区的机关挂职;四是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许多地方政府往往突破常规,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挂职锻炼形式。如有的地方政府借助其他地区机关的牵线搭桥,组织公务员到当地民营企业挂职,学习其管理经验,进行招商引资;有的地方政府选派大量的年轻公务员到村级“两委”担任职务,进行锻炼。
由于区位环境和领导工作思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挂职工作开展得并不均衡,甚至在一地的不同辖区,挂职也迥然不同。就挂职的类型来说,“下挂”最为盛行,并逐渐趋于制度化;到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挂职,近年来开始在河北、江西这种内地省份逐渐兴起,并且在未来若干年内呈扩大趋势;至于“上挂”,地方政府没太多发言权,主要取决于上级政府的安排。
从干部的意愿来看,他们更愿意去上级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而不是到贫穷落后的乡镇和村挂职,因为两者带来的诱惑实在差别太大。从挂职的内容来看,下派干部主要是进行资金和项目方面的帮扶;异地挂职(去发达地区)干部以招商引资为主,附带学习交流;而上派挂职人员基本上停留在学习提高上。从挂职的体会来看,下派挂职能真正锻炼干部,磨掉他们身上的官僚气息;异地挂职人员则获得了思想观念上的洗礼;而上挂人员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宏观思维方式。调查表明,挂职已经成为影响干部升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专门的条例来规范挂职的运作,但各地都按照某种既定的操作方案安排不同挂职活动,而且各地已经根据实践发展出趋同的“准制度安排”。这种准程序化的政府实践方式,为比较不同地方的挂职活动提供了一个起码的依据,也是今后中央提供相关制度供给的基矗
各地在选派挂职干部时,不仅强调政治素质好和工作能力强,而且对年龄和学历都有硬性要求。如武安和吉林选派挂职干部时,规定年龄不得超过40岁;而株洲和九江则规定挂职人员必须在35周岁以下。至于学历,基本上清一色要求大专以上。此外,不同的挂职类型还附加一些特殊的标准,如到基层挂职往往强调热爱农村工作;到异地挂职则强调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到上级机关挂职往往是一些重要后备干部。
挂职人员的职务安排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虚职,如xx助理,农村工作指导员;二是实职,包括副县长、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副主任等党政副职和村党支部书记等少量正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下派挂职一般担任实职居多,而去异地挂职和“上挂”,绝大多数都是出任虚职。这种差别的出现主要跟接收单位的谈判能力有关,下级政府肯定要义务性地给“上面”派下来的人以实质性的锻炼;而上级政府和其他地区则可能出于种种顾虑而不敢让挂职人员担纲。各地对挂职人员的管理与考核也基本上大同小异,而挂职的评价则涉及挂职成效与提拔使用。除九江外,其他三地的各种挂职文件,都清一色地规定了“挂职期满后,表现优秀的人员,可优先提拔使用”。像吉林,还将挂职成效分为“优秀”与“特别优秀”两个层次:对于经考核为优秀的人员,可优先考虑职称、职级晋升;对于特别优秀而且具备提拔条件的,要予以提拔重用。尽管XX市委组织部的官员反复强调,挂职(哪怕表现很优秀)并不意味着提拔,它只是一种正常的干部锻炼途径。然而XX区的挂职实践,似乎刚好与此说法相反。据笔者观察,XX区的驻村挂职干部中,表现优秀的,基本上都被提拔了。
可见,不管是书面规定上还是实际政治实践中,挂职已经成为影响干部升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唯一需要厘清的是,挂职在提拔条件里面占据多大权重,提拔依据的是组织部门的书面考核结论还是干部的实际挂职成效。
干部挂职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
调查发现,挂职的运作并不尽如人意,而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挂职这项准制度的出发点和现实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出入”,影响了该制度的绩效。从挂职人员、派出单位、接收单位三方分别来看,首先挂职人员自身存在认识偏差。有些挂职人员把挂职锻炼看作一个过场,将自己视作当地的一个“短暂过客”,认为挂职期间只需应付
尽管没有进入当代研究者的视野,干部挂职却在中国走过了将近30多个春秋。作为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挂职对于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对于中国现实政治的运行,无疑具有深刻影响。
调查显示,到下级机关挂职即“下挂”最为盛行,并逐渐趋于制度化 调查发现,挂职通常有四种形式:一是到下级机关挂职,即“下挂”,最为典型的是通常所谓的基层锻炼;二是到上级机关乃至中央国家机关挂职,即“上挂”;三是到其他地区的机关挂职;四是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许多地方政府往往突破常规,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挂职锻炼形式。如有的地方政府借助其他地区机关的牵线搭桥,组织公务员到当地民营企业挂职,学习其管理经验,进行招商引资;有的地方政府选派大量的年轻公务员到村级“两委”担任职务,进行锻炼。
由于区位环境和领导工作思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挂职工作开展得并不均衡,甚至在一地的不同辖区,挂职也迥然不同。就挂职的类型来说,“下挂”最为盛行,并逐渐趋于制度化;到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挂职,近年来开始在河北、江西这种内地省份逐渐兴起,并且在未来若干年内呈扩大趋势;至于“上挂”,地方政府没太多发言权,主要取决于上级政府的安排。从干部的意愿来看,他们更愿意去上级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而不是到贫穷落后的乡镇和村挂职,因为两者带来的诱惑实在差别太大。从挂职的内容来看,下派干部主要是进行资金和项目方面的帮扶;异地挂职(去发达地区)干部以招商引资为主,附带学习交流;而上派挂职人员基本上停留在学习提高上。从挂职的体会来看,下派挂职能真正锻炼干部,磨掉他们身上的官僚气息;异地挂职人员则获得了思想观念上的洗礼;而上挂人员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宏观思维方式。调查表明,挂职已经成为影响干部升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专门的条例来规范挂职的运作,但各地都按照某种既定的操作方案安排不同挂职活动,而且各地已经根据实践发展出趋同的“准制度安排”。这种准程序化的政府实践方式,为比较不同地方的挂职活动提供了一个起码的依据,也是今后中央提供相关制度供给的基矗
各地在选派挂职干部时,不仅强调政治素质好和工作能力强,而且对年龄和学历都有硬性要求。如武安和吉林选派挂职干部时,规定年龄不得超过40岁;而株洲和九江则规定挂职人员必须在35周岁以下。至于学历,基本上清一色要求大专以上。此外,不同的挂职类型还附加一些特殊的标准,如到基层挂职往往强调热爱农村工作;到异地挂职则强调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到上级机关挂职往往是一些重要后备干部。
挂职人员的职务安排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虚职,如xx助理,农村工作指导员;二是实职,包括副县长、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副主任等党政副职和村党支部书记等少量正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下派挂职一般担任实职居多,而去异地挂职和“上挂”,绝大多数都是出任虚职。这种差别的出现主要跟接收单位的谈判能力有关,下级政府肯定要义务性地给“上面”派下来的人以实质性的锻炼;而上级政府和其他地区则可能出于种种顾虑而不敢让挂职人员担纲。各地对挂职人员的管理与考核也基本上大同小异,而挂职的评价则涉及挂职成效与提拔使用。除九江外,其他三地的各种挂职文件,都清一色地规定了“挂职期满后,表现优秀的人员,可优先提拔使用”。像吉林,还将挂职成效分为“优秀”与“特别优秀”两个层次:对于经考核为优秀的人员,可优先考虑职称、职级晋升;对于特别优秀而且具备提拔条件的,要予以提拔重用。尽管XX市委组织部的官员反复强调,挂职(哪怕表现很优秀)并不意味着提拔,它只是一种正常的干部锻炼途径。然而XX区的挂职实践,似乎刚好与此说法相反。据笔者观察,XX区的驻村挂职干部中,表现优秀的,基本上都被提拔了。
可见,不管是书面规定上还是实际政治实践中,挂职已经成为影响干部升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唯一需要厘清的是,挂职在提拔条件里面占据多大权重,提拔依据的是组织部门的书面考核结论还是干部的实际挂职成效。
干部挂职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
调查发现,挂职的运作并不尽如人意,而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挂职这项准制度的出发点和现实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出入”,影响了该制度的绩效。
从挂职人员、派出单位、接收单位三方分别来看,首先挂职人员自身存在认识偏差。有些挂职人员把挂职锻炼看作一个过场,将自己视作当地的一个“短暂过客”,认为挂职期间只需应付
一下就可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满足于敷衍被动地开展工作,而非主动承担相应的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其次,挂职人员派出单位有不少“尴尬”。参加挂职锻炼的人员,一般是年轻的、有培养前途的公务员,将他们派出去挂职,对于派出单位来说在短期内无疑是一种损失,特别是那些人员较少、工作量大的单位。而且在此期间,派出单位还要负担挂职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一定量的挂职补贴,有的地方甚至要求派出单位作为对口支持单位而对挂职地区(一般是乡镇和村)进行资金方面的支持。有的派出单位干脆形象地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为他人作嫁衣”。正因如此,有些派出单位要求挂职人员兼顾原来的工作,而不是按规定彻底与之脱钩。在访谈的同时,挂职人员接收单位颇有“顾虑”。一是职位安排上的顾虑。挂职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出于对挂职人员不熟悉情况和短期行为的担心,接收单位一般不敢安排主管或分管某方面工作的实职,而只是安排一些辅助性的虚职,这样挂职人员很难得到实际的锻炼。二是费用方面的顾虑。尽管挂职人员的工资奖金由原单位承担,但接收单位要为挂职人员提供相应的办公场所和经费,如果是挂领导职务,还要配备秘书、司机和小车,这些费用累计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对于那些财政收入较少的贫困地区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三是后果方面的顾虑。如果挂职人员的工作确有成效,接收单位负担上述费用还是值得的;但如果挂职人员的工作毫无起色甚至出现负面效应,接收单位无疑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五篇:2013年关于干部挂职现象调研报告
尽管没有进入当代研究者的视野,干部挂职却在中国走过了将近30多个春秋。作为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挂职对于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对于中国现实政治的运行,无疑具有深刻影响。
调查显示,到下级机关挂职即“下挂”最为盛行,并逐渐趋于制度化
调查发现,挂职通常有四种形式:一是到下级机关挂职,即“下挂”,最为典型的是通常所谓的基层锻炼;二是到上级机关乃至中央国家机关挂职,即“上挂”;三是到其他地区的机关挂职;四是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许多地方政府往往突破常规,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挂职锻炼形式。如有的地方政府借助其他地区机关的牵线搭桥,组织公务员到当地民营企业挂职,学习其管理经验,进行招商引资;有的地方政府选派大量的年轻公务员到村级“两委”担任职务,进行锻炼。
由于区位环境和领导工作思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挂职工作开展得并不均衡,甚至在一地的不同辖区,挂职也迥然不同。就挂职的类型来说,“下挂”最为盛行,并逐渐趋于制度化;到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挂职,近年来开始在河北、江西这种内地省份逐渐兴起,并且在未来若干年内呈扩大趋势;至于“上挂”,地方政府没太多发言权,主要取决于上级政府的安排。
从干部的意愿来看,他们更愿意去上级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而不是到贫穷落后的乡镇和村挂职,因为两者带来的诱惑实在差别太大。从挂职的内容来看,下派干部主要是进行资金和项目方面的帮扶;异地挂职(去发达地区)干部以招商引资为主,附带学习交流;而上派挂职人员基本上停留在学习提高上。从挂职的体会来看,下派挂职能真正锻炼干部,磨掉他们身上的官僚气息;异地挂职人员则获得了思想观念上的洗礼;而上挂人员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宏观思维方式。
调查表明,挂职已经成为影响干部升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专门的条例来规范挂职的运作,但各地都按照某种既定的操作方案安排不同挂职活动,而且各地已经根据实践发展出趋同的“准制度安排”。这种准程序化的政府实践方式,为比较不同地方的挂职活动提供了一个起码的依据,也是今后中央提供相关制度供给的基础。
各地在选派挂职干部时,不仅强调政治素质好和工作能力强,而且对年龄和学历都有硬性要求。如武安和吉林选派挂职干部时,规定年龄不得超过40岁;而株洲和九江则规定挂职人员必须在35周岁以下。至于学历,基本上清一色要求大专以上。此外,不同的挂职类型还附加一些特殊的标准,如到基层挂职往往强调热爱农村工作;到异地挂职则强调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到上级机关挂职往往是一些重要后备干部。
挂职人员的职务安排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虚职,如xx助理,农村工作指导员;二是实职,包括副县长、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副主任等党政副职和村党支部书记等少量正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下派挂职一般担任实职居多,而去异地挂职和“上挂”,绝大多数都是出任虚职。这种差别的出现主要跟接收单位的谈判能力有关,下级政府肯定要义务性地给“上面”派下来的人以实质性的锻炼;而上级政府和其他地区则可能出于种种顾虑而不敢让挂职人员担纲。各地对挂职人员的管理与考核也基本上大同小异,而挂职的评价则涉及挂职成效与提拔使用。除九江外,其他三地的各种挂职文件,都清一色地规定了“挂职期满后,表现优秀的人员,可优先提拔使用”。像吉林,还将挂职成效分为“优秀” 与“特别优秀”两个层次:对于经考核为优秀的人员,可优先考虑职称、职级晋升;对于特别优秀而且具备提拔条件的,要予以提拔重用。尽管九江市委组织部的官员反复强调,挂职(哪怕表现很优秀)并不意味着提拔,它只是一种正常的干部锻炼途径。然而庐山区的挂职实践,似乎刚好与此说法相反。据笔者观察,庐山区的驻村挂职干部中,表现优秀的,基本上都被提拔了。
可见,不管是书面规定上还是实际政治实践中,挂职已经成为影响干部升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唯一需要厘清的是,挂职在提拔条件里面占据多大权重,提拔依据的是组织部门的书面考核结论还是干部的实际挂职成效。
干部挂职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
调查发现,挂职的运作并不尽如人意,而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挂职这项准制度的出发点和现实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出入”,影响了该制度的绩效。
从挂职人员、派出单位、接收单位三方分别来看,首先挂职人员自身存在认识偏差。有些挂职人员把挂职锻炼看作一个过场,将自己视作当地的一个“短暂过客”,认为挂职期间只需应付一下就可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满足于敷衍被动地开展工作,而非主动承担相应的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
其次,挂职人员派出单位有不少“尴尬”。参加挂职锻炼的人员,一般是年轻的、有培养前途的公务员,将他们派出去挂职,对于派出单位来说在短期内无疑是一种损失,特别是那些人员较少、工作量大的单位。而且在此期间,派出单位还要负担挂职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一定量的挂职补贴,有的地方甚至要求派出单位作为对口支持单位而对挂职地区(一般是乡镇和村)进行资金方面的支持。有的派出单位干脆形象地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为他人作嫁衣”。正因如此,有些派出单位要求挂职人员兼顾原来的工作,而不是按规定彻底与之脱钩。在访谈的同时,挂职人员接收单位颇有“顾虑”。一是职位安排上的顾虑。挂职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出于对挂职人员不熟悉情况和短期行为的担心,接收单位一般不敢安排主管或分管某方面工作的实职,而只是安排一些辅助性的虚职,这样挂职人员很难得到实际的锻炼。二是费用方面的顾虑。尽管挂职人员的工资奖金由原单位承担,但接收单位要为挂职人员提供相应的办公场所和经费,如果是挂领导职务,还要配备秘书、司机和小车,这些费用累计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对于那些财政收入较少的贫困地区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三是后果方面的顾虑。如果挂职人员的工作确有成效,接收单位负担上述费用还是值得的;但如果挂职人员的工作毫无起色甚至出现负面效应,接收单位无疑是“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