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协会议委员代表发言
一、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的新提法。
因为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发展方式取得了巨大进步,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一时期的发展方式难以摆脱粗放、低效率等问题。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是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突出表现在一是能源消耗过高,资源效率低下;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速;三是重化工业发展,就业难度加大。
目前这种经济增长,已经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威胁。
因此,为了我国经济能正确的发展、独立的发展、健康绿色的发展,就必须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准确体现,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问题的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为什么要发展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即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其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因为,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低碳经济的特点,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自身不消耗或较少消耗自然资源,而且能够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是体现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的理想结合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恰恰是对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双赢。
三、我县旅游资源现状
我县虽无名山大川,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相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较多,拥有多处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潜在的旅游资源更是数不胜数。经调研,我县境内现有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大至可分为6大类百余处(项)。自然生态方面。可供开发生态旅游的有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屏山生态园;丁湖镇省级沱河湿地;大路口中国“山芋之乡”自然风光和朱山生态环境等5处。红色旅游方面。我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较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有5处。分别是:入选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单的皖东北革命纪念馆(筹);江上青殉难地;**的雪枫公园;紧靠石龙湖湿地公园的石梁河暴动遗址和魏正斌烈士墓园;
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人民好医生--李月华墓地和纪念馆。古迹、文物方面。初步可分为4类共63处。古遗存有新时期遗址杨家台、佘家台,楚汉时期的霸王城;古建筑有文庙大成殿、**会馆、释迦寺、戚姬庙、瑞麟庵,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恢复的玉皇阁、朱山庙、万佛庵等;古墓葬有城南的邓公墓、胡大海衣冠冢,赤山、阴陵山的古墓群、洼张山汉墓群;多处古井、古槐遗存;古文物有青铜器鼎、钟、壶,各朝代的陶罐、瓷钵,还有诸如化石、画像石、古象牙、古碑刻等,大多保存完好。文化艺术方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隋唐大运河的遗存、中国古鞋博物馆等3个具备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方面。有很多。如药物布鞋、孟仁寿八宝眼药、小方子花生、大路口粉丝、大庄豆瓣酱、小磨香油、兴伟牌绿壳鸡蛋等名优特产,和草沟油酥烧饼、刘圩水发面等风味独特的小吃。旅游服务方面。我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县城地处两河之间,明徐、泗永两条高速公路和宿淮铁路贯穿县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旅游服务业初具规模,现有南虹、文庙、皇冠等酒店多处,有阳光、虹都、教育旅行社多家。
我县旅游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旅游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发展**县旅游业任重而道远。一是全县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整理;二是旅游资源保护、抢救工作亟待加强;三是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滞后等。
四、我县文化旅游路线和核心景点的定位
在我县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二稿中,对文化旅游业作出了如下规划:
综合旅游资源分布现状和功能区位的组合性,确定“一心两翼,一轴六区”的旅游产业布局:
一心:**县景观核心。**县县城市旅游资源最为集中和设施最为完善的区域,提供七夕旅游集散、观光、住宿、文化体验等
功能。县城的景点包含:古汴河旅游带、释迦寺、文庙、古鞋博物馆、皖东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清水湾公园、烈士陵园、**戏剧院。
两翼:北翼低山文化旅游、南翼湿地休闲旅游。我县北部以低山为特色,在此发展以屏山市民休闲和蟠龙山佛教文化两个主题产品。南部包括石龙湖湿地和唐沱河湿地,在此发展以湿地为资源依托的休闲度假产品。
一
轴:104国道为轴线的旅游产业发展轴。104国道纵贯全县,是我县对外交通的主要干道。同时,104国道串起我县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构成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轴线。沿轴支持在特色农业实验区建设“农家乐”旅游度假村。
六区:一是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以石龙湖为中心,延伸到霸王城遗址和邓愈故里,建设集生态保育、休闲、度假、娱乐、科普、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形成我县旅游业的重要先导产品。二是古运河旅游带。沿古汴河两侧进行景观整理和旅游商业开发,将古汴河建成一条体现地方风情和运河文化的旅游长廊,形成我县的文化地标。三是皖东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该馆完整展示皖东北革命斗争史,是我县红色旅游的重点所在。四是江上青烈士殉难地。扩建殉难遗址,适度增加相应旅游项目,形成我县红色旅游的特色景点。五是蟠龙山宗教文化旅游中心。以传统宗教文化为背景,通过山地环境整理和玉皇庙重建,有效组织引导庙会活动,再现繁荣的宗教景象,形成我县最大的宗教文化旅游中心。六是屏山生态园。结合屏山良好的植被条件和生态环境,将其建成我县最大的城郊旅游公园,活动项目包括登山健身、观光娱乐。
五、几点建议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县政府年度工作66项重点内容之一,开展旅游资源挖掘是县政协年度重大调研课题。为推进我县旅游产业长远发展,建议:
1、要提高认识,切实把文化旅游产业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旅游经济是三产中最阳光、最低碳的产业。目前,我县对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利用都还远远不够。因此,要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切实摆上政府工作重要位置。要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明确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把民俗文化、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土特产品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开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
2、要尽快研究出台我县发展旅游产业规划。文化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尽快就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和总体部署,确定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及各种建设项目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布局,以保证旅游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应有选择、有重点地确立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大力开发**戏、古汴河、霸王城,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特别是古鞋、汉画像石、古象牙的作用,强化基础设施,开发精品系列。积极融入楚汉文化旅游圈,以此带动我县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3、要加强旅游景点和文物保护工作。一些自然景观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文物,一旦破坏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抢救力度。文化部门要制定规划,尽快列出亟需保护、抢救和考古挖掘的文物目录,提请县政府研究。当前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有:古汴河、皇姑堆汉墓群、阴陵山、戚姬庙等,要做到保护已有的,开发有潜力的,规划有时代特色的,使之内外结合,功能互补。
4、要加大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的整理和推介力度。要组织力量,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生态和文化旅游业”工作部署,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挖掘,摸清家底,真实、客观、全面反映我县旅游资源现状。要着眼于打造**县生态旅游品牌,广泛利用媒体、旅游丛书、旅游指南、视频等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提升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5、要加强文化部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经费投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要加强文化部门队伍建设,从强配备考古、旅游类人才;把个人自学、专业进修、定点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抓好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有关经费投入,大力推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政协会议发言材料
政协会议发言材料
关于加强我市食品安全的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国民的身体健康。2010年全国共查办食品添加违法案件5305起,依法逮捕23人,但仍显力度不够。2011上半年,食品安全乱象频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毒血旺”到“黑心烤鸭”,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拷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为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状况及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促进我市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群众的饮食安全,民进汾阳市总支对全市食品安全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我市食品安全基本状况
1、食品安全状况
根据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分工,我们先后到农委、质监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等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我市食品产业状况和发展态势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现阶段,我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60余个,各类小作坊50余家,取得餐饮许可证的单位有520余个。上述职能部门实行分段管理,即:农委监管 1
生产基地、初级农产品等生产环节;质监部门监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工商部门监管超市(商店)、集贸市场、个体商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检查、督促和落实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
2、食品安全监管状况
我市各级政府一直把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从执政为民的高度,不断强化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监管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着力解决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①农委:设立综合执法大队,每日对农贸批发市场销售的蔬菜、水果进行抽检,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关措施,移送有管辖权的职能部门;基层质监站对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进行逐日检查,从农药的领取、使用记录,确定生产者的使用时间,以及准许农产品销售的日期。通过加大设施蔬菜集中产区环境监测、生产投入品控制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的力度,切实保证消费者的健康。
②技术监督局:构建“大质量”管理体制,着力构建“大安全”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划区分片、重心下移、层级负责、乡为基础”的原则,推行“一名领导、一班人马、一套方案、一本台账、一盒档案”的工作机制,通过政府联动,部门
协调,企业自主监督,社会参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方面的监管。
③工商: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关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流通环节就市场准入主体进行严格审查,实行登记管理,分类监管,不定时地对市场进行质量安全监督,要求销售食品的单位特别是从事批发的企业建立台账,从食品的购进、销向进行有效监控。
④食品药品监督局:组织监管人员分组对全市餐饮服务企业是否具备许可条件进行普遍排查,对基本符合条件的予以发证,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整改,并对购进的面油肉菜进行抽检,要求购进时索票索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源头污染仍然存在种植业:为了防治病虫害、除草、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农药、化肥的使用率较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而且一些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不会有农药残留的生长在地下的植物也存在农残超标。
养殖业:大部分养殖场条件较差,特别是肉鸡、猪的养殖,业主为了防止疾病流行和增加产量,违规使用大量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畜、肉产品中,直接危害群众的饮食安全。
2、熟食加工监管欠缺
我市熟食加工基本处于小作坊式生产状态,卫生条件比较差,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无证加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加工的食品不进行检测;特别是早点路边店、食品经营点、农贸市场还有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经营食品的现象。
3、食品加工企业安全意识不强
一些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条件达不到国家、地方要求,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产品不精不细,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原料检验、添加剂使用记录不健全,进货查验制度不健全或未按制度执行,查验记录流于形式,没有索票证明,产品质量保证能力不足,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流通环节企业管理不规范,不索证索票,好多企业没有建立起购销台帐,来源去向不清,一些企业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差,经销过期变质食品和三无食品;餐饮食堂内卫生状况较差、生熟不分,没有必要的消毒设施;街头饮食摊点和夜市大排档的卫生状况堪忧: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街头小吃摊点和夜市大排档日益增多,绝大多数的碗筷等餐具没有按要求消毒,食用油的购进渠道不正,地沟油在小饭店、早点、小吃使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加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容易形成监督死角。
4、科技支持制约食品安全检测。调研中发现,按照《食品安全法》和《条例》等要求,各职能部门应当配备一定的专业检测设备设施,但由于经费的极度缺乏,大部分部门基本没
有检测设备,导致现场检查时无法对可疑对象进行检测。
5、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监管能力制约着食品安全。一方面食品安全所涉及的部门多,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另一方面行政监管力量不足,监管工作量大,存在监管漏洞和死角,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复执法和执法缺失现象。如汾阳市现有食品加工企业63个,但技术监督局实际监管人员仅仅三人,且没有交通工具,全市63个企业靠三个人去监督检查,难免出现漏洞、死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费严重不足,检测设备严重短缺,不能在现场进行检测,人员不足,偌大的汾阳市,实际履行食品安全检查义务的仅有9人。比如在家中加工熟食(如蛋糕、绿豆糕、麻花等),以流动摊贩形式走街窜巷进行销售这种行为的监管,从食品生产加工的角度可由技术监督局管理,从流通销售环节属于工商部门管理,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或部门地方规章,实际监管存在盲区。
6、立法和执法的制约。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现行法律威慑力不够,打击力度较小。
三、对我市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未做出新的决策之前,针对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建议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切实起到统一协调,整合监管资源,明确监管职责,加大食品综合监管力度的作用。同时整合现有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使各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或者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局,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食品安全法》规定各地市应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协调,改变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但好多县市设立该委员会,有名无实,没有专职人员,更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一是创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点监控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失信惩戒机制、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制约机制。二是构建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聘请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建立三级监管网络。创新投诉举报工作,建立网上举报中心,推行有奖举报。
3、建立健全食品配送体系和连锁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配送工程,扩大配送范围,延伸配送终端。加强对农村婚丧事的食品安全监管。建筑工地民工食堂的管理要逐步规范,在审批工程施工许可证时,有关部门要先核发工地食堂卫生许可证。食堂的临时工、勤杂工也要做到持证上岗。进一步加大示范乡
镇建设,完善连锁店经营。同时加强农村固定菜场检测设备的配置。
4、建立科学的食品生产体系,从源头上抓好安全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强有机食品加工生产基地,扩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如汾阳市现有裕源有机核桃生产基地,汾州小米、红枣、小杂粮生产基地等,在支持、扩大生产基地的同时加强监督;二是严格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的登记审批,购进、销售实行登记备查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强化源头污染治理;三是提高食品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市场准入标准,实施资格强制认证制度。对新设立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发证时必须达标,原有企业限期达标;四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
5、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营造浓烈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掌握鉴别假劣食品知识,了解食品监管的有关政策,把健康的消费观念植根于群众心中,倡导消费者的绿色有机消费行为,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关爱生命和健康”的浓烈社会氛围。
第三篇:政协会议发言材料
山西省政协职业教育专题研讨发言提纲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振兴农业职业教育
——原平农校的实践与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山西省政协出题目,召开会议,专题研讨职业技术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我省转型发展的问题。
大家知道,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困难,由来已久,众所周知;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现实和深层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在如何培养以农业作为终生职业、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和技能,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与思考。
下面,我代表原平农校,汇报学校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成功实践,有益探索
忻州市原平农校,始建于1952年,位于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原平市,占地515亩,总建筑面积77766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风风雨雨六十载,以农而立,倚农发展,靠农强盛。“统招统分”时期,曾被誉为“忻州的黄埔军校”;2002—2007年挂靠山西农业大学(挂原平农学院牌子)招收大专生,涉农专业也曾经被农村学生看好;最近三年来,在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忻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学校在“送教下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也因此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
(一)实施“送教下乡”,探索职教发展新路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送教下乡”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2009年开始,我校在忻州市9个县(市、区)的41个乡(镇),共招收“乡村班”学员11358人,设138个教学点,166个教学班。我们的做法是:
1、坚持“四个创新”
(1)创新办学模式,校农紧密合作。成立“送教下乡”领导组,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全面负责和监督“送教下乡”全过程。按照省教育厅四个规范文件,制定了13项规章制度,确保了“送教下乡”工作高效运转。
(2)创新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展开。“送教下乡”打破了农业职业学校原有僵化的办学体制,实行“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员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
(3)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生产实际,实行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个别指导等手段,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根据培养需求,创新教育内容,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28本,制作课件130个,印发了“学、做、考”助学手册1万余册。
(4)创新评价模式,重点突出“四考”。组成乡村干部、教师、学员和教学点负责人“四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抓好考勤、考学、考试、考核四考。三年来,共评出示范教学点26个,模范教师20个,优秀学员1050人。
2、取得五项成效
(1)提高了农民学员素质。“送教下乡”使一批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农民学员获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一项;获全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 2个,三等奖5个。2012年3月,学员刘还爱被省职教学会授予“最具潜质创业之星”的称号。
(2)增加了农民学员收入。通过学习,原平市中阳村安志勇自建大棚种甜瓜,神山村贾丽霞夫妇承包荒山搞养殖,年收入均超20万元。
(3)引领了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原平市西荣华等35个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68个村推广新技术185项,共增收3000多万元。
(4)推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帮助48个村组建了秧歌队、26个村组建了健身队、20个村组建了科普宣传小组。不定期开展“五个一活动”、“争先创优”等活动。
(5)打练了一支教学和管理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强化教研、学历提升、内引外聘等措施,一支爱农务农、吃苦耐劳、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教师武萍、孟祥婵在2012年全国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2011年,我校代表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内容举办了农业专项展,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20家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陕西榆林农校、辽宁盘锦职校等58家兄弟院校单位前来观摩学习。
“送教下乡”的深刻体会是,“送教下乡”,服务“三农”,符合省情、市情,符合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顺应了新农村发展需求,是一条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新路。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学校教职工不计得失,自己垫资、自备车辆,勇于担当、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农民,感动了社会各界。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
2010年,我校牵头组建了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由68家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目前运行情况是:
1、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保障集团化办学运行
组建集团化办学指导委员会,经调研、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题研究;“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
2、发挥“五个平台”作用,提高集团化办学水平
借助科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农业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10个子课题研究;开展了“送教下乡”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专题研究;集团各院校组织编写了“新农村新农民系列改革示范教材”30本;发行《山西农业职教集团工作通讯》等刊物8本,为服务“三农”提供了理论依据。
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开通了教育集团网站;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制定了“送教下乡”9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共同举办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
借助合作交流平台,集团内院校间实行了“3+2”人才培养模式;中央部委、省内外院校领导、专家近百人次来校观摩考察;我校马骏书记曾多次到
吉林省、山东省等地作专题报告。
借助社会服务平台,以服务“三农”为主题,一手抓 “送教下乡”,一手抓面向农村、农业的各级各类培训;参加新农村规划;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借助专题活动平台,我校的“送教下乡”、“集团化办学”成果,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赢得一致好评。
(三)加强社会化培训,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基层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为根本任务和落脚点,对社会化培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设立机构,确立基地,为培训工作创造了条件
2009年,学校设立了培训部,并纳入正轨编制;改建了住宿部,可容纳200名学员住宿,餐厅可供1000人就餐,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010年,学校被确立为“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山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山西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培训基地”。
2、规范管理,完善机制,为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
建立并逐步完善“田间学校”培训模式。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根据农村调研、专家意见,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精心安排食宿,让学员“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组建专家团队,建立网络服务平台,长期提供咨询服务;成立跟踪服务小组,到地头指导学员实践。
3、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为培训工作注入了活力
培训工作紧扣“新、实、精、合、全、升”六个字。一是“新”:为学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读新政策、新法规、农业新信息;二是“实”:传授实用技术,加强实践指导,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精”:精挑培训师资,精心组织教学,精细安排实习;四是“合”:校农深度合作,产学紧密结合,师生形成合力;五是“全”:培训学员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乡村文化建设等知识的渗透;六是“升”: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4、农民富裕,村庄变样,为培训工作开创了局面
三年来,为省内外34个县市,累计完成基层农技员培训、阳光工程培训
等各类培训75期,近3万人次。中央电视台首届创业盛典“阳光创业英雄”、“全国20佳”——杨还才等农村致富带头人,便是培训硕果的最好见证。
二、困难重重,机遇难得
在加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面对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三年来的“送教下乡”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继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农业发展后劲乏力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而传统的轻农观念和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使务农劳动力不断减少,学生不学“农”、学农不务“农”的现象使农业类学校数量锐减,农业职业学校办学举步维艰。农村人才严重短缺,农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客观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职业教育的观念、体制、机制、办学模式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由于缺乏完善的机制体制,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公办职业学校办学机制不够灵活,示范学校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有待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农业产业的弱势地位没有实质性改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缺乏状况日益显现。
(3)资金投入不足,职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扶持政策。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很大,但对于公益性很强的农业职业院校,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十分有限。学校办学经费匮缺,资金渠道单一,投入不足,先进的教学设备无法购进,科学的教学手段无法应用,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业职业院校的吸引力、竞争力。
(3)师资队伍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状况与职教事业规模发展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和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师数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
提升,急需大力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千载难逢、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给农业职业教育创造了发展契机,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农业职业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合力推进 振兴可待
振兴农业职业教育,仅靠教育部门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怎样振兴农业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完善管理机制,成立农业职业教育指导组
根据农业行业的特点以及我省农村、农民的现实情况,我们建议成立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农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农业职业教育指导组,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研究、拟定农业职业教育中长期规划,不定期召开农业职业教育工作会,组织和指导地方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并就全面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二)依靠政策扶持,制定农业职业教育振兴计划
农业职业教育现在仍处于弱势,弱势教育急需要强势政策支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农业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对于推进我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初步设想是:
1、建设特色学校
由省、市财政支持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发展基金”,用于补贴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和运行。至少在当地建成一所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办学模式新的农业职业学校,以起到引领、骨干和示范作用。
2、打造名师队伍
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在实施国家、省级职业学校 6
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时,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采取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农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
3、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农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优化“送教下乡”运行机制,完善“校农合作,产学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4、优化外部环境
制定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对从事农业产业的毕业生,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农业职业资格证制度,设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门槛,规定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才有承包经营权,并在金融和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三)加大宣传力度,合力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坚持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重点宣传那些对当地经济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基层农技人员的先进事迹,并且尽可能地改善、提高他们的待遇。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农业人才的氛围,以增强从事农业科技人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声誉,提高农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振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扶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我们苦练内功、紧密合作、加强交流,尽快使农业职业学校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农业现代化的引路人、新型农民培育的主阵地。我坚信,借十八大强劲东风,凭我们不懈地努力,农业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最后,请各位专家学者到我校“送教下乡”教学点观摩指导,到我校检查指导!谢谢大家!
第四篇:心理委员代表发言
心理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中午好:
我是电子通信工程学院11通信工程的心理委员###,十分荣幸能作为大学生心理委员代表在此发言。心理,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越来越被人们了解和重视,因为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在处事时的心态,她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心理是一种很难参透的东西,并常常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因素被人们提出和认识,例如大学生活中因为人际交往,爱情,学习,择业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大学生带来的或大或小的困扰,有一些是自己可以调整好的,而有一些则可能需要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作为一名心理委员,在此,我要感谢提出并支持心理宣传月活动的老师同学们,通过系列活动的方式让我这个懵懂的心理委员体会到我的责任是什么,我还要学习的是什么。大学生心理情景剧,一个让心理工作者成长的平台,一个让我成长的平台,因心里情景剧的需要,我在网上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对于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能真正找准方向的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解决一些我能为同学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五月,是心理工作者们为广大学生过的一个节日,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方式让同学们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心理问题普遍存在这一认识,学会关注心理问题,重视心理问题,并会用正确的心态与方法解决心理问题。要记住,温暖无处不在,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唤醒大家发现温暖的双眼,幸福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同学用心体会,温暖幸福它好比是身边的空气无处不在,她廉价,因为不需要花费你一分钱就可以得到,她珍贵,因为她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会要用感恩的心去看世界,想象一下,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点亮你那走过黑暗的眼睛,当第一缕微风拂过你那稍带疲惫的面孔,你要告诉自己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温暖传递,幸福接力”靠的是所有人,所有华园师生间心与心的配合。
在此,作为一名心理代表,我不敢说自己能为心理方面做出多大多大的贡献,但我可以抚着心说我一定会与大家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发展尽献我微薄的力量。并预祝安徽新华学院第八届大型心理情景剧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第五篇:新一届工会委员代表发言
新一届工会委员会委员代表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下午好:
在这个生机盎然的盛夏,我们迎来了学院第一届“两代会”的召开,通过民主选举,我们9人荣幸的当选为学院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委员。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新一届当选的学院工会委员会,感谢组织和代表们对我们的关爱和信任!
同时也借此机会向上一届学院工会委员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你们无私的付出和努力为学院新一届工会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还要向为这次教代会暨工会会员大会参与筹备工作并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被大家推选为学院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委员,是全体会员对我们的信任,工会作为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代表着广大职工根本利益。担任工会委员会委员,既是荣誉和压力,更是使命和责任。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好学院工会工作。我们将在上级工会和学院党政的领导支持下,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热情为教职工服务,作风正派,廉洁自律,务实工作,为学院的发展,积极发挥工会组织应有作用。
我也代表学院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向组织和教职工表态:我们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时不我待,全心全意的精神为职工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呼声,把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反映给学院,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工会组织这一桥梁纽带作用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和
工会本职工作,团结全院教职工,为共创和谐校园,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同时,我们真诚的欢迎广大教职工对学院工会多给予关注和支持,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批评指正,从而促使我们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最后,祝学院两代会圆满成功,祝学院的明天蒸蒸日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