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协会议上的发言
农工民主党**委员会
在**政协 届 次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以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于1930年在上海创建。农工民主党**支部委员会成立于1993年,支部成立后,**统战部的支持帮助下,在农工党西安市委和中共**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农工民主党不断发展壮大,从93年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1人,委员大部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来自医药卫生工作一线,为我县医药卫生界的学科带头人或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多年来,农工民主党广大党员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在参政议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政府提出了很多提案和建议。几年来共向县人大、政协会议提交议案、提案 件,内容涉及县域经济、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社会稳定、法制建设、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等,其中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变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提案、关于政府要引导非公企业不断创新和把握机遇的提案、关于加宽户祖路西段的提案、关于关注青少年视力问题的提案、关于高速路口绿化树木不能超过1米等议案和提案等,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决策中采纳和实施,起到了促进我县 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医疗技术研究,总结医疗经验,发表了大量的医疗专业论文,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医疗技术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坚持做好扶贫帮困、义诊咨询、法律援助、捐资助学等社会服务工作,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认真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加强与执政党的亲密合作。积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为多党合作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参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履行职责的水平明显提高,农工民主党党派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重点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认识;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学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加强形势政策学习,深化对当前形势和国情的认识;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学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动摇;加强老一辈优良传统、高尚风范和党史学习,深化继承我党优良传统,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识;加强党章学习,深化对参政党性质、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学习推动工作,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决抵御西方两党制、多党制的影响,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通过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到中共十七大和农工党十五大精神上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履行职能水平农工民主当**委员会要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把农工民主党建设成为理论成熟、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坚强集体。不断健全党内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继续坚持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多途径、多方式发展和培养多层次代表性人才,为我县农工民主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重大部署,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为推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积极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新的贡献。组织党员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注重从机制、体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稳定的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
(三)进一步推进和谐参政党建设,提高党派凝聚力
建设和谐参政党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基础。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分析影响农工民主党党内和谐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实现农工民主党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所联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实现参政党与参政党、参政党与执政党之间的和谐。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实现党内同志“志相同”;通过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实现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心相通”;通过积极反映和维护党员的合法权益,关心党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现党组织与党员“情相连”。在此基础上做好农工民主党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与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的和谐,做好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党际和谐,从而实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让每一个党员都深怀爱党之心、恪守为党之责、善谋发展之策、多做利党利民之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四)进一步搭建好党员参与党派活动的平台,不断增强党派影响力
要切实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好平台,让广大党员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如何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党 派职能开展工作。使广大党员真切地感到农工党是一个有凝聚力、影响力、可以发挥自身作用、有所作为的政治组织。
充分发挥我党主体界别党员作用,围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科技创新、资源和环境保护、教育事业发展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五)进一步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实效
社会服务是参政党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参政党为社会作贡献,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农工民主党将立足**实际,以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受益作为社会服务工作的落脚点,以发挥党员优势为基础,以奉献智力为主要方式开展好社会服务工作。继续做好教育帮扶、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下乡义务诊等活动,做好构建和谐社会联系点工作,把定点帮扶乡镇卫生院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相结合,积极探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争取各方面支持,不断提升农工民主党社会服务工作实效。
第二篇:政协会议上的发言
农工民主党户县委员会
在户县政协 届第 次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以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农工民主党户县支部委员会成立于1993年,支部成立后,户县统战部的支持下,在农工党西安市委和中共户县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农工民主党不断发展壮大,从93年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1人,委员大部分具有中高级职称,来自医疗卫生单位一线工作,为我县医疗卫生界的学科带头人或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县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多年来,农工民主党广大党员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在参政议政方面为政府提出了很多提案和建议,几年来共向县人大、政协会议提交议案、提案 件,内容涉及经济、卫生、食品安全、社会稳定、法制建设、生态环境、旅游等,其中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变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提案、关于政府要引导非公企业不断创新和把握机遇的提案、关于加宽户祖路西段的提案、关于关注青少年视力问题的提案、关于高速路口绿化树木不能超过1米等议案和提案,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决策中采纳和实施,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医疗技术研究,总结医疗经验,发表了大量的医疗专业论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坚持做好扶贫帮困、义诊咨询、法律援助、捐资助学等社会服务工作,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认真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加强与执政党的亲密合作。积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为多党合作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参政作用,履行职责的水平明显提高,农工民主党党派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重点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认识;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学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加强形势政策学习,深化对当前形势和国情的认识;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学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动摇;加强老一辈优良传统、高尚风范和党史学习,深化继承我党优良传统,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识;加强党章学习,深化对参政党性质、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学习推动工作,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决抵御西方两党制、多党制的影响,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 坚定,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通过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到中共十七大和农工党十五大精神上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履行职责的水平和质量
要努力提高农工民主党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把农工民主党建设成为理论成熟、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坚强集体。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坚持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多途径、多方式发展和培养多层次代表性人才,为农工民主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重大部署,发挥人才优势,为推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积极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新的贡献。组织党员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注重从机制、体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稳定的工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
(三)进一步推进和谐参政党建设,不断提高党派凝聚力
建设和谐参政党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基础。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分析影响党内和谐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实现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所联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实现参政党与参政党、参政党与执政党之间的和谐。要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实现党内同志“志相同”。通过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实现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心相通”。通过积极反映和维护党员的合法权益,关心党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现党组织与党员“情相连”。在此基础上做好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进一步做好各级组织及其党员与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的和谐,做好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党际和谐,从而实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让每一个党员都深怀爱党之心、恪守为党之责、善谋发展之策、多做利党利民之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四)进一步搭建好党员参与党派活动的平台,不断增强党派影响力
要切实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好平台,让广大党员明确党 员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如何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党派职能开展工作。使广大党员真切地感到农工党是一个有凝聚力、影响力、可以发挥自身作用、有所作为的政治组织。
充分发挥我党主体界别党员作用,围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科技创新、资源和环境保护、教育事业发展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五)进一步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实效
社会服务是参政党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参政党为社会作贡献,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立足户县实际,以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受益作为社会服务工作的落脚点,以发挥党员优势为基础,以奉献智力为主要方式开展好社会服务工作。继续做好教育帮扶、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下乡义务诊等活动,做好构建和谐社会联系点工作,把定点帮扶乡镇卫生院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相结合,积极探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争取各方面支持,不断提升农工民主党社会服务工作实效。
第三篇:政协会议发言材料
政协会议发言材料
关于加强我市食品安全的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国民的身体健康。2010年全国共查办食品添加违法案件5305起,依法逮捕23人,但仍显力度不够。2011上半年,食品安全乱象频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毒血旺”到“黑心烤鸭”,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拷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为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状况及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促进我市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群众的饮食安全,民进汾阳市总支对全市食品安全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我市食品安全基本状况
1、食品安全状况
根据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分工,我们先后到农委、质监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等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我市食品产业状况和发展态势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现阶段,我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60余个,各类小作坊50余家,取得餐饮许可证的单位有520余个。上述职能部门实行分段管理,即:农委监管 1
生产基地、初级农产品等生产环节;质监部门监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工商部门监管超市(商店)、集贸市场、个体商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检查、督促和落实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
2、食品安全监管状况
我市各级政府一直把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从执政为民的高度,不断强化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监管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着力解决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①农委:设立综合执法大队,每日对农贸批发市场销售的蔬菜、水果进行抽检,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关措施,移送有管辖权的职能部门;基层质监站对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进行逐日检查,从农药的领取、使用记录,确定生产者的使用时间,以及准许农产品销售的日期。通过加大设施蔬菜集中产区环境监测、生产投入品控制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的力度,切实保证消费者的健康。
②技术监督局:构建“大质量”管理体制,着力构建“大安全”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划区分片、重心下移、层级负责、乡为基础”的原则,推行“一名领导、一班人马、一套方案、一本台账、一盒档案”的工作机制,通过政府联动,部门
协调,企业自主监督,社会参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方面的监管。
③工商: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关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流通环节就市场准入主体进行严格审查,实行登记管理,分类监管,不定时地对市场进行质量安全监督,要求销售食品的单位特别是从事批发的企业建立台账,从食品的购进、销向进行有效监控。
④食品药品监督局:组织监管人员分组对全市餐饮服务企业是否具备许可条件进行普遍排查,对基本符合条件的予以发证,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整改,并对购进的面油肉菜进行抽检,要求购进时索票索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源头污染仍然存在种植业:为了防治病虫害、除草、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农药、化肥的使用率较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而且一些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不会有农药残留的生长在地下的植物也存在农残超标。
养殖业:大部分养殖场条件较差,特别是肉鸡、猪的养殖,业主为了防止疾病流行和增加产量,违规使用大量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畜、肉产品中,直接危害群众的饮食安全。
2、熟食加工监管欠缺
我市熟食加工基本处于小作坊式生产状态,卫生条件比较差,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无证加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加工的食品不进行检测;特别是早点路边店、食品经营点、农贸市场还有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经营食品的现象。
3、食品加工企业安全意识不强
一些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条件达不到国家、地方要求,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产品不精不细,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原料检验、添加剂使用记录不健全,进货查验制度不健全或未按制度执行,查验记录流于形式,没有索票证明,产品质量保证能力不足,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流通环节企业管理不规范,不索证索票,好多企业没有建立起购销台帐,来源去向不清,一些企业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差,经销过期变质食品和三无食品;餐饮食堂内卫生状况较差、生熟不分,没有必要的消毒设施;街头饮食摊点和夜市大排档的卫生状况堪忧: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街头小吃摊点和夜市大排档日益增多,绝大多数的碗筷等餐具没有按要求消毒,食用油的购进渠道不正,地沟油在小饭店、早点、小吃使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加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容易形成监督死角。
4、科技支持制约食品安全检测。调研中发现,按照《食品安全法》和《条例》等要求,各职能部门应当配备一定的专业检测设备设施,但由于经费的极度缺乏,大部分部门基本没
有检测设备,导致现场检查时无法对可疑对象进行检测。
5、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监管能力制约着食品安全。一方面食品安全所涉及的部门多,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另一方面行政监管力量不足,监管工作量大,存在监管漏洞和死角,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复执法和执法缺失现象。如汾阳市现有食品加工企业63个,但技术监督局实际监管人员仅仅三人,且没有交通工具,全市63个企业靠三个人去监督检查,难免出现漏洞、死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费严重不足,检测设备严重短缺,不能在现场进行检测,人员不足,偌大的汾阳市,实际履行食品安全检查义务的仅有9人。比如在家中加工熟食(如蛋糕、绿豆糕、麻花等),以流动摊贩形式走街窜巷进行销售这种行为的监管,从食品生产加工的角度可由技术监督局管理,从流通销售环节属于工商部门管理,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或部门地方规章,实际监管存在盲区。
6、立法和执法的制约。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现行法律威慑力不够,打击力度较小。
三、对我市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未做出新的决策之前,针对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建议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切实起到统一协调,整合监管资源,明确监管职责,加大食品综合监管力度的作用。同时整合现有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使各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或者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局,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食品安全法》规定各地市应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协调,改变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但好多县市设立该委员会,有名无实,没有专职人员,更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一是创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点监控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失信惩戒机制、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制约机制。二是构建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聘请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建立三级监管网络。创新投诉举报工作,建立网上举报中心,推行有奖举报。
3、建立健全食品配送体系和连锁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配送工程,扩大配送范围,延伸配送终端。加强对农村婚丧事的食品安全监管。建筑工地民工食堂的管理要逐步规范,在审批工程施工许可证时,有关部门要先核发工地食堂卫生许可证。食堂的临时工、勤杂工也要做到持证上岗。进一步加大示范乡
镇建设,完善连锁店经营。同时加强农村固定菜场检测设备的配置。
4、建立科学的食品生产体系,从源头上抓好安全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强有机食品加工生产基地,扩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如汾阳市现有裕源有机核桃生产基地,汾州小米、红枣、小杂粮生产基地等,在支持、扩大生产基地的同时加强监督;二是严格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的登记审批,购进、销售实行登记备查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强化源头污染治理;三是提高食品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市场准入标准,实施资格强制认证制度。对新设立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发证时必须达标,原有企业限期达标;四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
5、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营造浓烈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掌握鉴别假劣食品知识,了解食品监管的有关政策,把健康的消费观念植根于群众心中,倡导消费者的绿色有机消费行为,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关爱生命和健康”的浓烈社会氛围。
第四篇:政协会议发言材料
山西省政协职业教育专题研讨发言提纲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振兴农业职业教育
——原平农校的实践与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山西省政协出题目,召开会议,专题研讨职业技术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我省转型发展的问题。
大家知道,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困难,由来已久,众所周知;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现实和深层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在如何培养以农业作为终生职业、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和技能,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与思考。
下面,我代表原平农校,汇报学校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成功实践,有益探索
忻州市原平农校,始建于1952年,位于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原平市,占地515亩,总建筑面积77766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风风雨雨六十载,以农而立,倚农发展,靠农强盛。“统招统分”时期,曾被誉为“忻州的黄埔军校”;2002—2007年挂靠山西农业大学(挂原平农学院牌子)招收大专生,涉农专业也曾经被农村学生看好;最近三年来,在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忻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学校在“送教下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也因此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
(一)实施“送教下乡”,探索职教发展新路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送教下乡”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2009年开始,我校在忻州市9个县(市、区)的41个乡(镇),共招收“乡村班”学员11358人,设138个教学点,166个教学班。我们的做法是:
1、坚持“四个创新”
(1)创新办学模式,校农紧密合作。成立“送教下乡”领导组,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全面负责和监督“送教下乡”全过程。按照省教育厅四个规范文件,制定了13项规章制度,确保了“送教下乡”工作高效运转。
(2)创新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展开。“送教下乡”打破了农业职业学校原有僵化的办学体制,实行“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员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
(3)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生产实际,实行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个别指导等手段,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根据培养需求,创新教育内容,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28本,制作课件130个,印发了“学、做、考”助学手册1万余册。
(4)创新评价模式,重点突出“四考”。组成乡村干部、教师、学员和教学点负责人“四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抓好考勤、考学、考试、考核四考。三年来,共评出示范教学点26个,模范教师20个,优秀学员1050人。
2、取得五项成效
(1)提高了农民学员素质。“送教下乡”使一批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农民学员获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一项;获全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 2个,三等奖5个。2012年3月,学员刘还爱被省职教学会授予“最具潜质创业之星”的称号。
(2)增加了农民学员收入。通过学习,原平市中阳村安志勇自建大棚种甜瓜,神山村贾丽霞夫妇承包荒山搞养殖,年收入均超20万元。
(3)引领了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原平市西荣华等35个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68个村推广新技术185项,共增收3000多万元。
(4)推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帮助48个村组建了秧歌队、26个村组建了健身队、20个村组建了科普宣传小组。不定期开展“五个一活动”、“争先创优”等活动。
(5)打练了一支教学和管理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强化教研、学历提升、内引外聘等措施,一支爱农务农、吃苦耐劳、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教师武萍、孟祥婵在2012年全国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2011年,我校代表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内容举办了农业专项展,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20家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陕西榆林农校、辽宁盘锦职校等58家兄弟院校单位前来观摩学习。
“送教下乡”的深刻体会是,“送教下乡”,服务“三农”,符合省情、市情,符合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顺应了新农村发展需求,是一条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新路。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学校教职工不计得失,自己垫资、自备车辆,勇于担当、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农民,感动了社会各界。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
2010年,我校牵头组建了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由68家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目前运行情况是:
1、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保障集团化办学运行
组建集团化办学指导委员会,经调研、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题研究;“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
2、发挥“五个平台”作用,提高集团化办学水平
借助科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农业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10个子课题研究;开展了“送教下乡”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专题研究;集团各院校组织编写了“新农村新农民系列改革示范教材”30本;发行《山西农业职教集团工作通讯》等刊物8本,为服务“三农”提供了理论依据。
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开通了教育集团网站;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制定了“送教下乡”9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共同举办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
借助合作交流平台,集团内院校间实行了“3+2”人才培养模式;中央部委、省内外院校领导、专家近百人次来校观摩考察;我校马骏书记曾多次到
吉林省、山东省等地作专题报告。
借助社会服务平台,以服务“三农”为主题,一手抓 “送教下乡”,一手抓面向农村、农业的各级各类培训;参加新农村规划;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借助专题活动平台,我校的“送教下乡”、“集团化办学”成果,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赢得一致好评。
(三)加强社会化培训,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基层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为根本任务和落脚点,对社会化培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设立机构,确立基地,为培训工作创造了条件
2009年,学校设立了培训部,并纳入正轨编制;改建了住宿部,可容纳200名学员住宿,餐厅可供1000人就餐,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010年,学校被确立为“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山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山西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培训基地”。
2、规范管理,完善机制,为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
建立并逐步完善“田间学校”培训模式。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根据农村调研、专家意见,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精心安排食宿,让学员“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组建专家团队,建立网络服务平台,长期提供咨询服务;成立跟踪服务小组,到地头指导学员实践。
3、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为培训工作注入了活力
培训工作紧扣“新、实、精、合、全、升”六个字。一是“新”:为学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读新政策、新法规、农业新信息;二是“实”:传授实用技术,加强实践指导,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精”:精挑培训师资,精心组织教学,精细安排实习;四是“合”:校农深度合作,产学紧密结合,师生形成合力;五是“全”:培训学员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乡村文化建设等知识的渗透;六是“升”: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4、农民富裕,村庄变样,为培训工作开创了局面
三年来,为省内外34个县市,累计完成基层农技员培训、阳光工程培训
等各类培训75期,近3万人次。中央电视台首届创业盛典“阳光创业英雄”、“全国20佳”——杨还才等农村致富带头人,便是培训硕果的最好见证。
二、困难重重,机遇难得
在加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面对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三年来的“送教下乡”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继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农业发展后劲乏力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而传统的轻农观念和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使务农劳动力不断减少,学生不学“农”、学农不务“农”的现象使农业类学校数量锐减,农业职业学校办学举步维艰。农村人才严重短缺,农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客观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职业教育的观念、体制、机制、办学模式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由于缺乏完善的机制体制,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公办职业学校办学机制不够灵活,示范学校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有待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农业产业的弱势地位没有实质性改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缺乏状况日益显现。
(3)资金投入不足,职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扶持政策。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很大,但对于公益性很强的农业职业院校,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十分有限。学校办学经费匮缺,资金渠道单一,投入不足,先进的教学设备无法购进,科学的教学手段无法应用,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业职业院校的吸引力、竞争力。
(3)师资队伍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状况与职教事业规模发展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和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师数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
提升,急需大力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千载难逢、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给农业职业教育创造了发展契机,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农业职业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合力推进 振兴可待
振兴农业职业教育,仅靠教育部门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怎样振兴农业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完善管理机制,成立农业职业教育指导组
根据农业行业的特点以及我省农村、农民的现实情况,我们建议成立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农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农业职业教育指导组,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研究、拟定农业职业教育中长期规划,不定期召开农业职业教育工作会,组织和指导地方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并就全面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二)依靠政策扶持,制定农业职业教育振兴计划
农业职业教育现在仍处于弱势,弱势教育急需要强势政策支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农业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对于推进我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初步设想是:
1、建设特色学校
由省、市财政支持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发展基金”,用于补贴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和运行。至少在当地建成一所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办学模式新的农业职业学校,以起到引领、骨干和示范作用。
2、打造名师队伍
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在实施国家、省级职业学校 6
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时,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采取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农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
3、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农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优化“送教下乡”运行机制,完善“校农合作,产学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4、优化外部环境
制定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对从事农业产业的毕业生,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农业职业资格证制度,设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门槛,规定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才有承包经营权,并在金融和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三)加大宣传力度,合力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坚持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重点宣传那些对当地经济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基层农技人员的先进事迹,并且尽可能地改善、提高他们的待遇。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农业人才的氛围,以增强从事农业科技人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声誉,提高农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振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扶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我们苦练内功、紧密合作、加强交流,尽快使农业职业学校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农业现代化的引路人、新型农民培育的主阵地。我坚信,借十八大强劲东风,凭我们不懈地努力,农业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最后,请各位专家学者到我校“送教下乡”教学点观摩指导,到我校检查指导!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
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大家好!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协商民主工作,我感到很荣幸。希望通过交流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认识、增进友谊、共同进步。政协是一个大家庭,汇聚了各个方面的优秀代表,是名符其实的知囊团和人才库。作为四届政协常委会秘书长,我将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服务好,将全心全意为大家履职创造优良环境。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在人民政协成立65华诞之际,中共中央、全国政协于2014年9月2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庆祝大会。总书记在大会上高度概括了人民政协的成就,“6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建立了历史功勋”。
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历来高度重视政协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区委就推进协商民主工作的专门印发了有关文件和制度,对于促进协商民主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也为协商民主赋予了新的内涵。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等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他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这些新的论述,为我们推进协商民主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从十八大首次确认协商民主的概念,到三中全会部署,再到习总书记高调讲话,使“协商民主”不断呈现在公众面前。他在9100字的讲话,近一半的篇幅在阐述“协商民主”,讲话中提到“协商民主”四个字共25次。习总书记为何高调谈协商民主?正如,有专家指出,十八大以来,协商民主已从理论阶段迈向具体实践阶段,正如总书记所说“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我作为一名基层的政协委员,对人民政协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深深感受到中国协商民主的“春天”就要来临了。
各位常委、各位委员,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在新常态、新时期,如何当好一名称职的政协委员?才能不负众望,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做到:
一是要认真加强理论学习,体现觉悟性。要深入广泛开展学习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有关协商民主的系列讲话精神,学习政协章程和统一战线及人民政协理论,学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新知识,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履责的能力与水平。还要及时学习中央和省市区重大决策和有关精神,确保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体现代表性。政协组织是按照界别设置的,政协委员是各界别的代表人士,因此,切实做好本职工作,是当好委员的重要基础。只有在本职岗位做出优异成绩,才能体现在本行业、本部门的代表性,从而发挥委员联系面广、群众信任度高的优势;只有做好本职工作、体现代表性,才能发挥委员协调关系、汇集力量的作用。
三是要积极参加政协活动,体现责任性。政协委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因此,作为政协常委、委员,要妥善地处理好本职工作与政协工作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参加政协组织的各类会议、视察和调研活动。同时,要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提出高质量提案和发言等材料,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为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是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体现修养性。政协委员承载着组织的信任、公众的希望和家人亲友的嘱托,理应倍加珍惜这一崇高荣誉。政协委员的一言一行不仅是个人的私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政协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因此,作为政协常委、委员,一定要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地加强学习、锤炼品性、自强不息、增长才干,着力提升政治把握能力、建言献策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不负时代重托,不负委员使命。
人民政协是每一个政协委员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珍惜家园、守望家园、建设家园。做一名政协委员十分光荣,肩负的使命也十分重要。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做一个参政建言的有心人,自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一定能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只要我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当好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政协委员。
各位常委、各位委员,我们始终要与党和政府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才能真正溶入社会,与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同频共振。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因此,促进党派、党政和社会和谐的重任已摆在我们政协工作者面前。历史给予我们重任,时代既然选择了我们,我们政协委员就要完成好政协委员的光荣使命,在认真履职过程中,争做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促进派。
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首先要从制度设计开始,虽然中共中央的《意见》对协商的内容用了“大政方针、重要问题、重要事务、其它问题”做了宏观表述,但是,在基层却很难操作。因为,长期以来,各级政协对于内部的的运作都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成熟有效的制度,但对于推进政治协商进程中,却无法掌握主动权。这是因为内部制度政协组织可以说了算,而协商民主就不是政协组织自己能够说了算的。这就涉及到应该由谁来主导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问题了。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有序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政治贵在参与、重在有序。长期以来,协商民主的随意性较大,缺乏完善的、具有约束力的制度。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发挥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职全过程,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近些年,各级各地在协商民主的形式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民主协商的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但这些形式具有太多的随意性,往往随着领导的变动、班子换届而出现反复。主要原因就是自上而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具有强制力的制度。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许多,如在“哪些问题协商、什么时候协商、需不需要协商”等问题上,党政决策部门与协商部门之间存在认识差异;决策部门主动协商意识欠缺,有的想协商就协商、不想协商就不协商;有时重大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未经协商就提交审议或实施;有的以决策后的通报代替决策前的协商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协商民主的实际效果。
大家都认识到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很有必要,但是,如何进行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要建设怎样的协商民主制度?谁又是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主导方?这些问题还没有形成定论。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存在一些误区,也有很多困惑。
我作为一名基层政协工作者,对于建立协商民主制度有一点肤浅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必须突出党在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协商制度本身就决定了党在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执政党是协商民主的主体之一,协商内容、协商形式、协商议题、协商参与方确定、协商成果落实和回馈等等,就容易办理,产生的协商效果也就明显。如果没有执政党主导作用,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要把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再就是各级党委要将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纳入党委全体会议、常委会议和重大决策过程之中。
第二、要发挥政协组织在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直接进行党际协商,二是通过政协组织平台,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人民政协既然是一个制度平台,当然其主体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第三、应该建立明确的、具体的、具有约束力的协商民主制度。各级党委、政府首先要对于哪些内容需要协商,由哪一方面、哪一层次,通过何种形式进行协商等内容,都要以制度的形式做出具体的、明确的、刚性的规定。其次,政协组织要进行协商活动程序设计,出台的制度不能是零散的、空泛的、宽松的,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第四,可考虑建立党委、政府、政协、纪委联动的工作机制。构建以党委加强领导、政府大力支持、政协积极主动、纪委加强督办的新格局,引领和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建设进程。
各位领导,各位常委、委员,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依法治国的号角,我们政协有宪法作支撑,有政协章程作指导,有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遵循,我相信,人民政协的明天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