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言稿: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精选多篇]

时间:2021-02-16 18:0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言稿: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言稿: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第一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言稿: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言稿: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从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充分肯定了文化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取得的显著成绩,指出“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守正”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守正”是根基。“守正”是要坚守正道,守住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坚守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守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基。“创新”是源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聚焦突出矛盾,破解现实难题,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正确方向;

不断“创新”,“守正”才能固本强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就指出,东北发展,无论析困境之因,还是求振兴之道,都要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指出“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发展新格局就是打破现有的固化区域、产业、项目的概念,用创新的思维构建黑龙江区域发展新模式,用新作为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加快培育黑龙江新的经济增长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是构建黑龙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整合现有资源,组建城市群,按照要素集中的原则进行区域规划,改变我省单体城市经济总量小,竞争力弱的局面,形成黑龙江地域、资源、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人力等供给的优势,建设、形成新的增长极。二是发挥好哈尔滨新区的作用。可以先与长春新区和金普新区合作,打通3个东北国家级新区合作通道,形成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进一步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东北地区协同开放合力。

尽快融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区域竞争已经演化为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区域发展的差距也体现为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二是高技术产业呈现很高的地理集中度,如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0.3%,广东、江苏两省,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44.5%。随着区域创新要素的快速集聚,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特色区域创新中心正在形成,辐射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个区域,以及全国不同区域的城市。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深入推进黑龙江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对接和交流合作。借助北上广深的辐射力,推动黑龙江高质量发展。黑龙江应主动融入京津冀等创新生态系统,从进入创新链入手,然后进入产品价值链和产业链。融入创新链一方面可以跨越地域之间的物理距离,克服黑龙江远离经济中心的劣势;

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黑龙江区域创新的优势。在创新链上衔接,在技术创新上协同发展,实现两个创新生态系统的结网群居和互惠共生,把两个系统的创新要素,知识、人才、设备、工艺、市场、技术、服务等紧密结合,实现不同系统的创新主体优势互补、相互依存,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进而实现产品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融合衔接,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第二篇:副校长王胜今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工作

附件三:

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

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王胜今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贯彻落实教育部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五”期间哲学社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规划“十一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实现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长和质量大幅提升,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下面,我向大会做工作报告。“报告”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十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第二部分,“十一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十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

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重视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和政策措施,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和《吉林大学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创新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基础研究进一步巩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明显加强,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取得一定 进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精品学术成果。“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局面,为“十一五”时期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措施

五年来,我们抓住哲学社会科学良好的发展机遇,扎实有效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主要措施有:

第一,完善政策支持。2003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教育部下发的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适时出台了《吉林大学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指导方针,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也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2004年以来,随着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改革和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加强机构建设。“十五”期间对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查摸底和调整,先后确定了8个“部属校管”研究机构;对5个实体研究机构和16个非实体研究机构进行了重新认定。2004年社会科学处对实体研究机构和非实体研究机构进行了初步检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哲学社会科学实体研究机构科研工作的意见》,加强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各类研究机构的指导和管理。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按照学校“行动计划”的要求,启动了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遴选工作;设立“三支队伍”调查项目,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改革,优化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质量;推荐7位教授当选首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选派部分文科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吉林省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组织了两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候选人的申报、评审和推荐工作;推荐了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候选人;推荐了“吉林省高级专家”和“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候选人;设立校内项目,扶持青年科研骨干力量成长。第四,加强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专门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2004年学校还对《吉林大学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若干规定》进行了修订,为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术环境和保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第五,拓展学术交流。从2001年起,创新性地举办了“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座”系列活动,成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品牌;通过采取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举办名家讲座、创办青年教师论坛、组团赴境外国外开展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和措施,有效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活动广泛而深入的开展。

第六,加强刊物建设。我校共有7个文科刊物入选教育部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CSSCI索引刊物;2003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成功入选教育部名刊建设工程,扩大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影响,提高了学术地位。第七,改进管理服务。2002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季报制度,增强了科研成果管理的规范性和时效性;2003年,制定并印发了《吉林大学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若干规定》等10个科研管理规定和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同年,为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改版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网,健全和优化了网络功能,使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网真正成为了科研信息的集散地和科研管理平台;自2003年起,不定期编印《人文社科动态》,及时、全面地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受到教育部有关部门及兄弟院校的好评;另外,我们还开展了科研秘书考核、培训,有效提高了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整体科研实力显著加强,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人才队伍、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1.队伍实力明显增强,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学术新人。目前,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共计1557人,其中,教授334人(含博士生导师174人),副教授431人。高级职务教师占49%,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60%,50岁以上的教师占8%,35—50岁的教师占38%,35岁以下的教师占54%。我校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召集人)1人、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3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委员2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8人;“四个一批”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吉林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人、第二层次人选5人。

2.机构建设成效显著,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目前,我校共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即东北亚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5个,即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边疆史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经济分析与预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社会发展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还有实体研究机构9个,即东北亚研究院、古籍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南方研究院;有非实体研究机构16个。“十五”期间,实体研究机构和非实体研究机构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15项,由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论文1193篇,出版学术著作190部,提交咨询报告65份,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五”期间,学校特别加强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这些重点研究基地都已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成为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效率信息交流、高满意度咨询服务的重要示范基地。东北亚研究中心在国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方面有重要突破,为党和国家制定有关外交政策做出了重要贡 献,为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紧跟国际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前沿,通过学科重组,积极开展文理交叉研究,在古DNA、古人种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填补空白的重要成果;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以为国家各级经济决策服务为宗旨组织科研活动和培养研究队伍,他们研究开发的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系统为国家和各级有关部门提供了高质量服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理论法学研究中心适应法学知识创新与法学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一直把推进法学理论教育创新、培养高层次法学理论人才作为中心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课程开发与建设、教材研究与编写、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被教育部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重点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向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吉林省委等部门提交了多份咨询报告,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围绕带有方向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由学术带头人引领和组织基地整个学术团队,有计划地开展科研与学术活动,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吉林大学哲学学科特色的标志性成果。

3.科研项目和经费持续增长,在承担重大项目方面体现了较强的实力。

“十五”期间,我校文科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31项,获资助经费4038.1万元。其中,共获得纵向项目613项,获资助经费2801.7万元,与“九五”相比项目数量增长了1.6倍,获资助经费增长了2.2倍。在所获得的纵向项目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6项,获资 助经费833.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13项,获资助经费175万元;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3项,获资助经费895万元;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2项,获资助经费83.9万元;吉林省软科学项目49项,获资助经费157万元。尤其是在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我校共有7位教授参与其中,张文显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召集人)主持了法学教材研究与编写项目(该项目同时被确认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陈秉公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主持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任务。孙正聿教授、王胜今教授和崔卓兰教授相继作为首席专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冬林教授和周光辉教授相继作为首席专家获得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五年来,我校教师共承担横向科研课题118项,获资助经费1236.4万元,与“九五”相比项目数量增长了1.9倍,获资助经费增长了4.2倍。其中,许正良教授积极开展与一汽集团的合作研究,争取项目经费累计达130余万元;徐传谌教授与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制度经济学与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研究”获得资助经费85万元;沈颂东教授与中国网通公司合作进行“中国网通集团电信业务成本理论及测算研究”获得资助经费42万元;考古学科扩大对外合作,争取到一批三峡建设等重大工程中的考古发掘项目,获得资助经费330万元。在拓展国际合作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欧洲研究中心通过竞标,获得了欧盟委员会“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项目”,获资助经费约合人民币382万元。

4.科研成果数量明显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产生了一批学术精品。“十五”期间,共出版学术著作746部,发表学术论文7215篇,其中,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论文3355篇,《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8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文40篇,一级学科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99篇;提交咨询报告149份;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8项,数量较“九五”期间明显增长。其中,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项;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获司法部首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2项;获第十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三等奖1项;获吉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1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37项;获吉林省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5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8项。

此外,我校“十五”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在2006年的各级评奖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中,孙正聿教授的专著《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周光辉教授的论文《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李守奎教授的专著《楚文字编》等3项成果获得二等奖。王胜今教授的专著《中国人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张福贵教授的论文《意识的强化与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再发展》、霍存福教授的专著《权力场—中国政治的智慧》、宋冬林教授的专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研究》、贺来教授的专著《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吕长江教授的论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权比例相比作用机制研究》等6项成果获得三等奖。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 材与科研成果奖评奖中,张文显教授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获得一等奖,彭诚信教授的专著《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获得二等奖,邓正来教授的专著《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获得三等奖,崔卓兰教授的著作《行政规章研究》、黄文艺教授的论文《全球化与法理学的变革和更新》、赵新华教授的著作《票据法问题研究》等3项成果获得优秀成果奖。

近年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积极落实精品战略,取得一批具有创新性并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例如,王惠岩教授2001年出版了专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当代发展做了创新性研究,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权基本理论的再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国家与民族、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等当前国际国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政治学基本问题,还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未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理论阐述。该书获得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高清海教授2004年出版了三卷本《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收集了高清海先生晚年全部重要的著述,体现了他晚年最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哲学探索,被国内同行誉为近年来中国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之一,在国内哲学界产生了重大反响。高先生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学术论文《中华民族需要自己的哲学理论》,提出了中国哲学未来发展中具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张文显教授的《法哲学范畴研究》是我国法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法哲学范畴体系的学术专 著,对我国新时期法学理论的科学研究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孙正聿教授的专著《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被哲学界同行认定为代表了目前国内辩证法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和最新理论成果。王胜今教授的《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兼论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移民侵略》一书是国内外学术界就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受到了高度评价,而且先后在日本、韩国、美国出版并引起了很大反响。宋冬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关于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和国企“打包改制”的政策性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校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新疆考古研究院合作发掘的罗布泊小河墓地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魏存成教授在我国申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世界遗产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委会和国家文物局先后三次通报表彰。

5.国内外学术交流深入开展,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十五”期间,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的发展。“十五”期间共成功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座270场,《光明日报》以“名家讲座成为吉林大学品牌”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50余次,其中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8次,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7次;教师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达1871次;创办了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论坛,进行了多次跨学科研究讨论。近几年,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3次组织文科教师代表团赴欧洲、香港、台湾高校访问,大大促进了我校与国外、境外高校的交 流与合作,拓展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视野,活跃了学术氛围。

6.科学研究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能力显著增强。

在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学校大力提倡加强现实问题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国家、省市决策咨询智力支撑体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以来,我校积极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多渠道、多角度、多层面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共承担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级各类项目近200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近300篇,提交被采纳的咨询报告30余份。

7.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优秀的科研人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成为宝贵的师资资源。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是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大多是基本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教师的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水平,通过科学研究培养起来的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同时也是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宝贵师资资源。例如,目前吉林大学文科有三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孙正聿、姚建宗、孙利天,其中孙正聿和孙利天都是国内著名的哲学家,姚建宗是国内著名的青年法学家。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多年来始终坚持在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学生授课。第二,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和依托,获得了一批高层次教学成果奖和精品课程奖,如张文显教授等完成的《中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工程》、孙正聿教授完成的《“哲学通论”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与推广》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张文显教授等完成的《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和《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孙正聿教授等完成的《国家精品课程“哲学通论”在非哲学专业中的普及与推广》、王立新教授等完成的《田野考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张文显教授的《法理学》、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赵宾福教授的《田野考古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转化为教材,获得了一批高层次教材项目和优秀教材奖。如王惠岩教授的《政治学原理》、池元吉教授的《世界经济概论》、张文显教授的《法理学(第二版)》、王家福教授的《国际战略学》、朱泓教授的《体质人类学》等教材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王惠岩教授的《政治学原理》、张文显教授的《法理学》、孙正聿教授的《哲学导论》、张维达教授的《政治经济学》等教材获得国家优秀教材奖。

第三,教师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研究,促进了大学生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教师在科研项目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参加研究工作,学生已经成为重要的科研辅助力量。学生在参加科研的过程中,深化并扩展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会了科研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

第四,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校举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名家 讲座和各院系举办的系列学术报告,如文学院举办的“在文学的激情中飞扬,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思”系列学术报告、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外法学名家讲座、博士论坛和邓正来教授主持的小南湖读书小组等等,这些高层次、高品味的学术活动,不但使大学生丰富了专业理论知识,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化素质。

(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几点体会

1.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十五”期间,党中央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2001年8月7日在北戴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2002年4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强调对哲学社会科学要“五个高度重视”,2002年7月1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专门下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并采取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这些都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所有这些都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2.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有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政治保障。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适时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 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并严格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开设名家讲座以来,一直实行主管副校长和党委副书记把关的“双审批”制度,受到教育部的表扬;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评奖和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都把是否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作为重要的评定条件和审批标准。重视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我校一贯的传统,同时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文理并重、协调发展是我校历任领导始终的办学理念。合校之后,学校及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我校及时召开了“十六大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研讨会”;教育部“繁荣计划”出台后,我校及时出台了“行动计划”,并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受到教育部高度重视和肯定。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3.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我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和关键。通过遴选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进行教师职务聘任改革、完善科研骨干遴选办法等措施,确立了一批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学术声望的领军人物,扶植了一批功底扎实、具有旺盛活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打造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基础比较扎实、初步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研队伍,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4.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有优良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我校由老一代专家学者开创的“坚持学术民主与自由、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钻研、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优良学术风气,虽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依然得以保持和发扬,这是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广大教师潜心钻研做学问,不断提升学科水平和产出学术精品的重要保障。

5.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抓手。2003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我校适时制定了“行动计划”,提出了发展繁荣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目标,制定了10项计划、32项措施,从体制、机制、经费、政策、工作抓手等方面为推动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和推动力。该计划一出台就受到教育部高度重视,2003年8月8日,教育部以简报的形式将该计划报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同志;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和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送发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省级政府和部署各高校。学校全面落实“行动计划”,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到了全局性、实质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6.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改革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2004年以来,我校实施了全校性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改革,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共有73人被低聘、未聘、缓聘或解聘,其中原为高级职务的教师达56人,同时有22人被破格聘任高级职务。在对博士 生导师的重新评聘中,有8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落聘,并停止招收博士生。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在教师中引起了强烈震动,扭转了评上教授就一劳永逸,学术上吃老本的现象,使大家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了工作热情。学校还按照重实绩、重贡献,对在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的思路,不断优化津贴分配制度,充分发挥了津贴分配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导向功能,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激励效果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十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在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领域上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但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同类高校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

在学科优势方面,目前我校共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而北京大学有29个、中国人民大学有25个、复旦大学有13个、武汉大学有10个、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各有7个。从武书连主持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2005年发布的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排名来看,虽然我校部分学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法学理论排名第一(连续五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数量经济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排名第二,政治学理论、技术经济及管理排名第三,世界经济排名第四,此外,我校东北亚综合研究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科排名比较靠后,学科优势不够明显。

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论文数量来看,虽然我校从2001年的510篇逐年增长到2005年的876篇,但五年间被收录的论文总数只有3355篇,其中,外语学科、体育学科、艺术学科、教育学科只有76篇。这一方面表明合校以后,我校文科教师数量大幅度增长,但科研成果总量偏低,除略低于中山大学3870篇外,均不及其它六校的一半;另一方面也表明各单位科研产出非常不平衡,上述几个学科的教师总数占全校文科教师总数的40%多,但被CSSCI收录论文总数只占我校被收录论文总数的2%。从2003年的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结果来看,我校共有14项成果获奖,除与南京大学持平外,低于北京大学的30项、中国人民大学的23项、武汉大学的25项、复旦大学的22项、中山大学的17项、浙江大学的15项,这表明我校获高层次成果奖的数量也不够理想。

在重大项目竞争力方面,虽然我校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计6项,但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30项、北京大学获得18项、武汉大学获得15项、南京大学获得9项、复旦大学获得8项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我校比较有竞争力的一些专家获得了重大项目而不能再参加竞争之后,重大项目的持续竞争力明显减弱。

在中青年拔尖人才方面,从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数量来看,我校目前有8人,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各有24人、复旦大学有12人、武汉大学有11人。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来看,我校为10人,数量不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的一半,除与浙江大学持平外,较其它三所高校也有明显差 距。可见,虽然我校科研队伍中拥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拔尖人才,但相比之下数量还偏少。此外,合校后在引进一些优秀人才的同时,也有少数中青年优秀人才调出。

在科研经费方面,我校纵向项目数量虽有明显增长,但由于省市项目经费资助力度小,致使纵向项目经费总额增长不明显。同时,由于受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的影响,从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获得的横向项目和横向经费比较少,而其他高校是我校的几倍,有的甚至达到十倍。因此,“十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经费虽然较“九五”期间有显著增长,但经费总额也只有4038.1万元,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社科科研经费均突破了1亿元。另外,项目经费高度集中在少数教师手中,78位教师承担了单个项目获资助经费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120项,经费总额2828万元,占“十五”期间经费总额的70%,其中,24位教师承担两项及以上的项目,共计67项,经费总额1935万元,占“十五”期间经费总额的48%。多数教师科研经费不多,这也说明教师队伍科研竞争力两极分化比较明显。

上述这些问题和不足确实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要通过认真制定和实施“十一五”科研规划加以解决,以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十一五”是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时期,这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 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长和质量大幅提升。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总体科研实力和水平要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力争有较多学科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在全国同类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发展目标有以下几点:

1.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理论、数量经济学、东北亚区域经济与政治研究、边疆考古学、国有经济研究、政治学理论、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的现有水平和地位的基础上,继续抓好这些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针对关键课题进行攻关,力争使学科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

2.发挥吉林大学多学科优势,要着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有计划地进行文文交叉、文理交叉,力争在法律政治学、实验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生物考古学、卫生经济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等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科研群体,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研究方向,积极提倡和鼓励教师参与各级政府和企事业的科学决策,为实际工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为政府部门的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使一批研究机构真正成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思想库。

4.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在发挥地区优势,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对话能力,扩大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5.以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改革和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为契机,以提升科研质量为导向,狠抓科研产出。力争实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论文数量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增长20%,到“十一五”末翻一番的目标。

(三)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为实现“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目标,要继续贯彻中央和教育部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精神,继续落实“行动计划”,通过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有成效的管理措施,解决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新的贡献。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强化创新精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

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的精神,出台《吉林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哲学社科学研究质量的实施意见》,通过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强化广大教师的学术创新精神和学术道德意识,努力克服浮躁心理和短期行为,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2.全面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继续遴选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和实行人才引进政策措施,面向国内外招聘大师级学者,吸引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培养一批有重要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的领军人物;要有意识、有重点地扶植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发现和重点培养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术新人,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加强重点研究基地、“985”创新基地和“211”工程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十一五”期间,在继续加强重点研究基地、“985”创新基地和“211”工程建设过程中,将重点抓好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发展目标的提升,从重条件建设转向重内涵建设,在保持数量显著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提升,通过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估制度和数量质量并重、以学术贡献为主的评价体系引导各基地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4.重点资助少量长期项目,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的、有重大影响的、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在改进项目管理方面,一定要跳出“项目怪圈”,即为了有项目而报项目,为了结项目而去作项目,而结了项目再去报项目……,这种做法不易产生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在“十一五”期间,要本着少而精、高水平的原则,继续重视和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把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为主攻方向,在已有阶段性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不超过10项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力争在理论创新或方法创新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5.继续拓展国际学术交流

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十一五”期间,要通过积极支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教师出国留学、进修、合作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有关国际组织及学术机构的委托及合作项目,积极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合作研究等措施,促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鉴于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现状,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条件,从而进一步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条件。

同志们,我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坚定信心、努力工作,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实现乡镇新跨越演讲赛上的发言稿

文章标题:在实现乡镇新跨越演讲赛上的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县上下“奋战五年、再造**”的浓厚发展氛围中,我们今天举办了“奋战五年,实现**新跨越”演讲比赛。刚才,来自全镇各村、企事业单位和景区的代表们立足岗位实际,从自身出发,围绕**镇“奋战五年,实现新跨越”的奋斗目标进行了精彩演讲,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同志又对我们的演讲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首先我代表党委政府对获奖选手和优秀组织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这次演讲比赛给予支持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演讲比赛是在县委县府“奋战五年、再造**”推进行动如火如荼中举办的,它进一步统一了**镇干群思想、振奋了干群精神、凝聚了干群力量,更表明了**镇在“奋战五年、再造**”推进行动中的决心和目标。我们正是希望通过类似的活动来全面推动我镇工业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奋战五年、实现**新跨越”的宏伟目标。

这次“奋战五年,实现**新跨越”演讲比赛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目的,与全镇上下对本次活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从收集素材、组稿、落实演讲人员,到正式比赛,仅一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各村、企事业单位领导给予高度重视,镇党委还成立了专门的演讲比赛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确保了比赛的如期顺利举行。从演讲的整体效果可以看出,准备工作是做得比较充分的,组织工作是有力的。

这次“奋战五年,实现**新跨越”演讲比赛是一次真正的凝心聚力谋发展、强化服务促提高的大会。今天来自各条战线、不同岗位的选手们的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奋战五年、再造**”的内涵;从工作实践出发,谈到了如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实现新跨越做出应有的贡献。应该说,从大家的演讲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人爱家乡、爱岗位的思想情操,体会到了**人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的一片真情、体现了**人要发展、促发展、争一流的决心。

同志们,我希望今天的演讲比赛是一次鼓劲的会,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家的热情和斗志。**镇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打造现代化工业强镇、建设休闲旅游大镇”的任务还很艰巨,**镇要在**县“一地四区”中独占鳌头,还需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各行各业献智献谋,发扬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为实现**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在实现乡镇新跨越演讲赛上的发言稿》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在实现乡镇新跨越演讲赛上的发言稿。

第四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实现妇女维权工作新突破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实现妇女维权工作新突破

去年以来,在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的大背景下,市妇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妇女权益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树立维权与维稳并重的工作理念,拓宽思路,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妇女维权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以“三个注重”全面推进平安家庭创建

我们以促进家庭“平安、文明、和谐”为目标,把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作为参与平安连云港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通过“三个注重”,全面推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是注重组织领导。不断完善组织领导机制、目标推进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及时调整充实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市、县(区)每年都将创建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经费保证。年初,根据全市平安创建工作总体要求,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并且把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纳入平安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要求,建立考核体系,与平安建设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建立例会制度、督导考核制度、激励表彰制度,开展平安家庭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加大对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的指导、考核、推进力度。二是注重宣传发动。以“六防六无”为宣传内容,通过发放倡议书、组织座谈讨论、开展广场宣传咨询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组织民间文艺宣传队,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内容编成快板、小品、相声等文艺节目,进村、进社区宣传演出,开展“远离毒品、关爱生命”宣传活动、平安家庭演讲比赛、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成果图板展评等各类群众性特色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参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注重载体结合。一是与普法宣传相结合。紧紧抓住“三八”等有利时机,走进村居、家庭,开展以图板普法乡村行、模拟法庭乡村行、专家说法乡村行、趣味学法乡村行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宣传系列活动,承办了省妇联、省司法厅在我市东海县山左口乡开展的“法律进万家、和谐你我他”妇女维权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学法守法用法、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浓厚氛围。共开办模拟法庭20多场,巡回宣讲30多

场,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受教育家庭15000余户。二是与妇女维权相结合。积极强化维权基础建设,全市乡镇(街办)、村(社区)全部建立妇女维权站,市、县妇联协同司法、法院等相关部门全部建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有效推进维护妇女权益示范岗创建、评选工作,命名市级维护妇女权益示范岗30个;与司法局联合建立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健全家庭矛盾调解组织机制、纠纷排查机制、联合调处机制,经常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发现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苗头,随时进行疏导化解。三是与爱心助困相结合。发动全市百名妇联干部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共深入120多个社区,走访了1500多户家庭,通过谈心交流、问卷调查、法律宣传等形式,切实帮助基层妇女解决生产生活难题230余件,发放各类帮困资金25万元。到市收容教育所开展“从心开始、重塑人生”帮教活动,对学员们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单独交谈等,了解她们走上违法道路的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以便今后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帮教活动,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效果。

二、以“三个强化”大力推行妇女议事制度

去年以来,我们以“三个强化”推进妇女议事制度,促使妇女群众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管理氛围日趋浓厚,形成了妇联“民主向前”的社会管理创新格局。

一是强化规范运作。市、县妇联每年2次,乡镇(街道)妇联每季度一次、村(社区)妇女组织每两月一次,组织妇女代表议事。议事中,坚持“三选一结”,首先,把议题选择放在第一位,突出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妇女,认真做好议题的收集、研究、确定工作,做到有事可议,议题明确,重点突出。其次是选好参加议事的人员。根据议题内容,推荐、选择和召集不同方面和层面的妇女代表参与,增强议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第三是选择议事的方式和形式。采用定期议事、一事一议、要事随议的方式;采取集中议事、现场议事、走访议事、上门议事、接待议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保证议事及时高效。第四是做好议事的后续工作。建立议事台账,做好每次议事前的筹划、议事中的记录以及议事后的反馈工作。

为了保证妇女议事程序规范、成效明显,我们专门下发文件对妇女议事制度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专题召开全市妇女议事制度现场观摩会,通过参观现场、观摩妇女议事会、交流研讨等形式,强化基层妇联对妇女议事制度的认识,促进妇女议事制度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制度保证。一是建立议事情况上报制度。将基层妇女议事情况报告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妇联,一月一报,使妇女群众的意愿和诉求、意见和建议,及时有效地传递到有关方面,成为党政领导和上级妇联关注的重要内容和决策的主要依据。二是建立议事情况反馈制度。及时将议题上报的情况与最终处理结果,反馈给参与议事的妇女代表,并传达到基层妇女群众。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向群众做耐心细致的解释,使之得到妇女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建立议事情况督查制度。加强与基层的联系,定期深入基层督查,听取群众意见,了解议事活动实际效果,推动议事事宜的落实。年终对优秀议事代表进行表彰奖励,调动妇女参与议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议事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妇女议事工作常态化、实效化推进。

三是强化实事推进。工作实践中,我们在推动妇女议事制度的实施中务求实效,实现了“三个提升”。一是提升了妇女维权水平。如新浦区电台社区围绕“如何面对家庭暴力”开展学法议事活动,经讨论,社区成立情感疏导中心,设立温馨聊天室、减压室,帮助家庭成员改变不良行为,改善家庭关系。二是提升了妇女文明素质。如海州区文化社区针对社区缺乏宣传阵地的问题召开议事会,社区根据议事会的商议结果,通过与结对帮扶单位市文广新局以及区妇联、区文明办、区科协等单位联系,筹集资金3万元打造了宣传画廊,画廊的宣传内容定期更换,目前该画廊已成为社区政策宣传、文明创建、政策导航的重要阵地。三是提升了村妇代会主任待遇。如去年在村“两委”换届前夕,灌南县妇联召集有关人员围绕“村妇代会主任的待遇问题”展开议事,并将议事意见上报县委、县政府,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历经3次联办会后,县政府于2010年6月份专门下发文件,将村妇代会主任列入村(社区)“五大员”(村或社区级党组织书记、主任、会计、计生专干、妇代会主任),工资不低于村(社区)主任的80%,从村级“三项资金”中列支。这一突破性的政策彻底改变了村妇代会主任的待遇。

三、以“三个推进”着力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家庭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最佳落脚点。去年以来,我们以“三个推进”着力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一是推进机制建设。与市司法局联合,建立了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了多部门共同关注、多层面预防宣传、多渠道联合调处、多元化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同时,专门下发工作意见,对基层开展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目前,市、县妇联协同司法、法院等相关部门全部建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街办)、村(社区)全部建立妇女维权站。各级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托综治大调解中心、妇女维权站建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规范调解程序,有效增强了妇联调解工作的法律效力。推动法院建立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7个,达87%。积极推动在基层派出所和村居警务室全面建立家庭暴力投诉站,受理家庭暴力投诉案件253起,成功调解247起,调解率达97.6%。

二是推进队伍建设。选聘1653名懂法律、有专长、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群众信赖的妇联干部和维权志愿者担任人民调解员,组建由法官、律师、妇联维权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等组成的妇女维权志愿者队伍135支,组织心理咨询师、婚恋分析师等50多人成立心理援助志愿者队伍,选聘28名妇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参与对婚姻家庭案件的审理和调解,促进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公平、合理的解决。共参与调解婚姻家庭案件4671起,调处成功率达95%,未有因调解不当或调解不及时发生民转刑案件。

三是推进措施落实。依托各级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妇女维权站,及时对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测、早调处。充分发挥妇女维权志愿者、人民调解员作用,经常开展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将下岗失业、有不良嗜好、感情不和、刑释解教人员和有过暴力前科的五类家庭列为重点排查对象,并且将每一个“问题家庭”的调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巾帼调解队和调解员身上,做到“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完善信访领导接待日制度、首问负责制度,市、县两级12338妇女维权热线安排专人接听,为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矛盾调解等维权服务。今年以来,市妇联共受理信访案件167件,结案率达99%。

四、以“三个加强”扎实推进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调研

为了更多地了解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现状,发现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在省妇联的指导下,我们与北京众泽妇女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合作,通过“三个加强”,扎实推进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调研项目。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入灌南县14个乡镇、30个村中,发放调查问卷1080份,进村入户开展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专门举办问卷调查工作人员培训班,使工作人员准确地指导答卷人填答问卷。问卷回收后,组织专门人员对问卷的填答情况进行核查,对于不合格的问卷,进行补充抽样、补充填答,以确保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准确性,为推动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提供翔实的依据。二是加强宣传培训。在灌南县分县级、乡镇级、村级举办了三期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调研项目培训班,各级人大、法院、农办、民政等相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部分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女能手代表等16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班特别邀请了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教授李慧英授课,采用集中面授和参与式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三是加强措施完善。对灌南县20个村现有的村规民约进行研究,找出其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相违背的地方,与村委会进行协商与探讨,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推动完成了5个村村规民约的修正与完善,有效体现了男女平等,促进了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等妇女权益的保护。

第五篇:全面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推动各项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作为

全面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推动各项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作为

(2017 年 10 月 26 日)

同志们: 2017 年 10 月 18 日至 24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会, 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的一次大会,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下面,我和大家共同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就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谈几点意见。

一、大会基本情况党的十九大出席大会的党代表共 2280 名,我省有43名党代表出席大会。

大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0 月 18 日到 20 日,共三天时间,主要包括大会开幕会,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各代表团讨论审议十九大报告、党章修正案、中央纪委工作报告等文件;第二阶段,从 21日到 24 日上午,共三天半时间,主要是人事酝酿和大会选举。24 日上午,十九大举行闭幕会,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204 名、候补中央委员 172 名,中央纪委委员 133 名。

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党章(修正案)的决议和中央纪委工作报告的决议。这是一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大会。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旗帜鲜明、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思想深刻、大气磅礴,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代表们认真聆听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持续 3 个半小时的报告过程中,全场先后响起 71 次热烈掌声。掌声就是党和人民的心声,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习总书记的衷心拥戴,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历史性成就的无比自豪,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坚定信心代表们高度评价报告对过去 5 年的工作总结,认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新中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应了实践发展要求,明确了新时代的实践主题,这必将极大激发和鼓舞干部群众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情和斗志,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这是一次团结民主、凝心聚力的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和各条战线的代表肩负着神圣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昂的政治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认真参加大会各项议程。代表们围绕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等重大成就、重大思想、重大决策部署,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代表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是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适应时代新变化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将这一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全党的意志。代表们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这是一次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大会。党的十九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从大会开幕到闭幕,广大干部群众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各种方式,积极收听收看了大会盛况。参与大会采访和报道的中外记者达 3000 多人。十九大首次开设党代表通道,大会期间共安排了 8 次党代表集体采访活动,近距离回应媒体关切。大会安排 34 个代表团在讨论时向中外记者开放,安排了 6场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外记者参加旁听、进行采访,代表们应答从容,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国外媒体高度评价 5 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认为十九大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二、十九大报告的主要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九大报告共分 3 个板块、13 个部分。第一板块包括导语和第一至第四部分,是总论。第二板块包括第五至十二部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展开。第三板块包括第十三部分和结束语,主要是讲党的建设和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

报告开宗明义,鲜明提出了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一主题明确宣示,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报告第一部分是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报告从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10 个方面阐述了过去 5 年取得的重大成就,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存在的 7 个方面困难和问题。报告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报告第二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报告第三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报告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条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促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报告第四部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报告指出,从现在到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报告进一步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 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 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15 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报告第五、六、七、八、九部分分别阐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经济建设,报告第五部分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6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关于政治建设,报告第六部分提出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6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关于文化建设,报告第七部分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5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关于社会建设,报告第八部分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7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报告第九部分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4 个方面作出部署。

报告第十、十一、十二部分分别阐述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对外工作。报告第十部分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报告指出,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历史任务。报告指出,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确保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报告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深化武 警部队改革,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报告第十一部分提出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强调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报告指出,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报告提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报告郑重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报告第十二部分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全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报告提出,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报告第十三部分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报告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强调“四个考验”、“四个危险”,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按照这个总要求,报告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8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报告最后指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报告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 13 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报告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三、党章(修正案)的主要精神党的十九大对党章进行了适当修改,在党章中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党的建设实践取得的新成果,有利于更好推动全党学习和贯彻党章,有利于全党更好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这次修改党章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坚持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保持党章总体稳定,只修改那些必须改的、在党内已经形成共识的内容,努力使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体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这次大会对党章的修改,主要有 10 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增写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的内容。三是充实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的内容。四是调整充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方面的内容。五是充实完善党的基本路线方面的内容。六是充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七是充实国防和军队建设、民族关系、统一战线、外交方面的内容。八是调整充实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九是把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十是对部分条文作了适当修改。

四、中央纪委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中央纪委工作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过去五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纪委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忠诚履职,助力全面从严治党,经受了锤炼和考验。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效,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树立起忠诚干净担当的价值导向;纪律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群众对作风建设成效交口称赞;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浴火重生,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五年来,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 440 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 43 人,中央纪委委员 9 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 153.7 万人,其中厅局级干部 8900 余人,县处级干部 6.3 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5.8 万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9 万起,处理党员干部 25.6 万人。全面从严治党,维护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更加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第二部分阐述了五年来的工作体会,指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取得的成绩,归其根本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得益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得益于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的辛劳和智慧。第三部分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建议。报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总的要求,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紧围绕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履行党章赋予的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保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报告建议,今后五年重点要做好 6 项工作: 一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坚决服从和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二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提高管党治党能力和水平; 三是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作自觉行动,坚持不懈改进作风; 四是完善党内监督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部署; 五是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六是建设让党放心、人民信赖的纪检监察队伍。五、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精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17 年 10 月 25 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出席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 人,候补中央委员 172 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列席会议。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提名,通过了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习近平同志主持会议并在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作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同志们,以上就是党的十九大的主要精神。学习好领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各级党组织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作风,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落地生根,推动***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这里,我强调三点。

第一,要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切实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首先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着力在掌握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学深学透上下功夫、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完整准确地领会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刚才,我们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全面学习,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反复学、持续学上下功夫,重点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深刻领会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深刻领会贯彻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深刻领会党章修正案的内容和意义、深刻领会中纪委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参加贵州团讨论和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这十三个方面的精神,大家一定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确保入脑入心,做到真懂真信真用。

第二,要全面推进宣传教育,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当前,我们工作总的要求就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动形成生动实践,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新发展。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迅速行动,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要 开展集中学习。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主要内容,制定系统学习培训计划。要开展大规模的专题轮训培训工作,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采-24-取多种形式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二要广泛开展宣讲。要认真组织好中央宣讲团来我市的宣讲活动,认真组织好本市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宣讲。宣讲团要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宣讲,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宣讲。要通过宣讲,真正起到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效果。要紧密联系实际,捕捉干部群众的兴奋点,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深入解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三要深入抓好宣传。要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作用,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和理论文章,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组织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推出一批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报道,及时宣传各级各单位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的新成效新进展;积极开展网络宣传,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面宣传强势。

第三,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键在行动,归根结底是要落到一个“干”字上来。一要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科学研判当前面临的形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好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二要扎实 做好惠民生各项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切实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三要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持续抓好信访稳定、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舆论引导和管控等工作,努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做到保稳定、护安全、促和谐。四要科学谋划发展举措。科学制定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围绕发展目标,细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贯彻落实,层层传导压力。五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贯彻落实《准则》《条例》,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着力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不断深入。同志们,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需要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担当作为谱新篇,奋力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下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言稿: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言稿: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