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书记讲话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非常有幸来到首都北京,来到美丽的大兴,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也非常感谢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杂志社的精心组织,这次会议是一次全国性的教育思想大碰撞的头脑风暴会,是一个教育实践大创新的经验交流会,也是助推教育家成长的成果展示会,更是推动中国教育走向教育家办学之路的发展高峰会。按照会议安排,今天下午举办主题为“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的局长论坛,能够在这里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局长同仁们共同研讨教育思想、共同探究教育创新、共同关注教育家成长、共同探求教育家办学的发展路径,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开拓眼界、提升境界的学习机会;
对于我们南昌教育而言,也是一个壮大教育格局、提高办学品位的学习机会。
下面,我想就教育家的定义、教育家的成长路径及南昌教育的实践,以“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为题来作个交流发言,恳请在坐的诸位教育专家、学者、局长同仁批评、指正。
一、何为“教育家”——教育家的定义
谈起“家”,大家自然会想到歌唱家、舞蹈家、科学家,而且马上可以列举出很多已故或在世的这些大家的名字来。但教育领域似乎有点不同,能称之为教育家的好像都是历史之人、已故之人,当下被称为“教育家”的好像没有。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教育发展史,一个教育家就是一部传奇,一个教育家就是一座丰碑,一个教育家就是一个时代。一代代教育家杰出代表星河闪烁,璀璨了历史的天空,灿烂了人类的文明,他们用盗火者的执着传播着人类进步的火种,延续着民族文化的传承。比如,中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墨子,近现代的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西方的约翰•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都是时代的脊梁,竖立起为人师表的崇高标杆;
他们如擎天的巨柱,支撑起大众教育的蔚蓝晴空。
当下的教育界,不乏很多的知名人士,但好像还没有哪个被称之为“教育家”的,称谓最多当属教育专家、学者、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等。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以为这就是教育的特殊所在、伟大所在、高尚所在。因为,学习无止境,所以教育也无止境,所以再优秀、再知名的教育人士也不敢妄称自己为“教育家”,由此可见,社会对教育的苛求非常极致。在世的可以有歌唱家、舞蹈家,只有已故的才能追认为教育家。可以说,教育家成名在生前,成家在身后。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以为这也是教育的悲哀之处、孤独之处。
其实在当下,我们不无响当当的教育家,比如叶澜、魏书生、朱永新、李希贵、李镇西,他们的优秀表现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之为教育家。“家”,就是专家;
“教育家”,就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和歌唱家、舞蹈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领域而已,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必要那么高山仰止,也没有那么可望不可及的神神秘秘。当然,我这样表述并不是让我们都去“被教育家”,让“教育家”的帽子满天飞。我只想说明,“教育家”的孕育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教育家,每个地方、每个省份都应该有自己本土的教育家。我们不要把“教育家”给神化了、固化了,甚至把教育家抬至一个常人不可攀、不可企及的高度,让很多的教师望而生畏,觉得没希望了。这既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从本质来说,教育家和歌唱家、舞蹈家还是有区别的,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歌唱家、舞蹈家更多的是注重专业表现,而教育家则是德艺双馨的完美结合,教育就是有这么伟大、这么高尚、这么神圣、这么敬畏。
教育需要教育家,教育的发展呼唤更多的教育家成长,教育局长的责任与担当就是要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教育家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沉淀、岁月打磨,教育家的荣誉认证是社会历史而不是组织机构。所以教育家是教育人的目标追求,是一种引领示范,是一种价值体现。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每一个教育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教育家的一份子。
大凡称之为教育家的人,一定是品行端正、学识渊博、德艺双馨的人。纵观古往今来为人景仰、被人传颂、为历史铭记的教育家们,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家都应具备七大要素和三大特征。
教育家应具备的七大要素:
一是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家一定是真正的教育人,一定是有真思想的人,一定是有着“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人。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力。“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教育回归本质,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的基础和根本。真正有所建树的教育大家莫不如此。
二是有坚定的教育信仰。教育家一定是坚信教育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的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撑,教育信仰是教育的根本、灵魂和最高境界。因为带着信仰从事教育,所以他们做到了甘于平凡,但绝不平庸,因而他们能够淡泊名利、安于清贫、乐于奉献,成就了精彩的教育人生。南昌“心远学堂”创办人、严复得意门生熊育钖怀抱教育强国之梦想,情系桑梓在家乡南昌创设的“心远中学堂”,成为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与天津南开、湖南明德同期并称“中国三大私校”,首开江西近代教育一代先风,培养了邹韬奋、方志敏、吴有训、夏征农等一大批杰出英才。
三是有执着的教育情怀。教育家一定是有着“家国情怀”的人,他们都具有高度的神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抱定“教育强国、教育救亡、教育启民智”的理想信念,终其一生为之奋斗不止。因为他们尊重教育活动中的每个个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社会的长远进步尽责,所以他们不功利、不短视、不迎合。他们用心爱学生,用情办教育,肩负着教书的神圣、育人的崇高,在帮助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民国赣派教育大家、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民国八大校长”之一的胡先骕,致力于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科学事业,大力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和江西现代教育的先驱。
四是有朴素的教育主张。大凡教育家对教育从来都是一种自觉的选择,都有一种执着的坚守,不仅具有献身教育的职业追求、专注教育的职业精神,而且拥有个人独特的朴素主张。比如,叶圣陶提出“教育的宗旨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陶行知主张民主教育、倡导“知行合一”,晏阳初终生致力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主张普及平民教育,教育要“化农民”,要“农民化”。
五是有独立的教育思维。教育家一定是能尊重并坚守教育规律的人,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力,善于学习、独立思考并能立足实际而着力创新,他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提出独到教育见解和理论并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留下了丰富的、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19世纪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一生追寻教育真谛,并创办了杜威实验中学进行教育实践,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大胆的质疑与批判,就教育本质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等教育新观点,足迹踏遍亚欧非、南北美,并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形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着世界现代教育。
六是有创新的教育实践。教育家一定是教育理想的坚定践行者,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实验,在实践、实验中不断创新创造,践行、丰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坚持不懈地宣扬自己的教育主张,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接纳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因而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影响力和实现力。西方教育家注重教育实践,他们纷纷走出象牙塔,亲自创办实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以此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比如,柏拉图创办了柏拉图学园,夸美纽斯兴办了夸美纽斯实验学校,黑格尔创办了黑格尔中学,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甚至连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办了肯特山学校,以自己的孩子作为实验的对象。
七是有独特的教育风格。教育家一定是“特立独行”的人,所谓“特立独行”就是与众不同,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独立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南昌本土语文教育专家、原南昌三中老教师张富一生潜心钻研中学语文教学法,1992年,《张富教学法》一书在北京出版,这是当代第一套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语文教学法。“张富教学法”从此享誉全国,蜚声中学语文教育界。
教育家应具备的“三大特征”:
其一坚守教学一线是教育家成长的基本功。教育家一定是起步于教师,成长在课堂。教学一线,是教育家实践的基地,成长的摇篮。遵守教学常规是教师的底线,上好课是教师的天职。从表面上来说,上好每一节课,是技巧的磨练。而实际上,是人格力量的提升。我们常说,课品如人品,人品耀课品。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未来教育家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的讲授法——永远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方式,在每一节课里讲出水平,追求完美,超越自我,逐渐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是普通教师力求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教育家的成长是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中发挥作用、勤于实践的必然结果。教师由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成长为一名教育专家的过程,是其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思想、取得教学成就、积累专业声望、收获专业荣誉的过程。在教学一线的耕耘中,教师只有使自己“先成才”,才能完成从普通一员到教育专家的角色转变、华丽转身。
其二独立见解是教育家生成的必答题。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育生活经历与经验,有着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场景,这些都是教育理念形成的源头活水,肥源沃土。虽然,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一段丰富的教育实践,但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最终成“名(名师)”成“家(教育家)”呢?究其原因,成名成家者往往不仅全心全力投身于火热的教育实践,更善于作理性的思考、深刻的反思和独到的总结,最终在日积月累中完善和形成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之“源”,是实践、是课堂、是教师的责任心;
教育理念之“流”,是思考、是反思、是教师的个性教育思维。只有当思想与责任相互交融,才能赋予责任以方向和理智,才能让责任发出正能量。只有形成了属于自己教育理念的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教育的内涵,才能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才能走上教育家成长之路。
其三同行公认是教育家定型的试金石。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一名教师,在一个区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专业声望,这是教育工作者成为“教育家”雏形的直接体现。“家”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任何一个从事专业活动的人,他的成绩、他的成功,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得不到同行的认可,那他就不会被人们尊之为“家”。而同行的认可,往往是在一个专业工作者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之后而形影相随的。教师的社会影响和专业声望来自于他们自身,而不是人为的炒作。其实,任何一个教师,如果满足了“长期坚守教学工作一线、有自己独立的教育见解和取得显著的教育业绩并得到同行的认可”这三项条件,其社会影响和专业声望则是水到渠成之事。他的教育才能和教育业绩,就能够通过他的教育对象向社会、地区传播出去;
他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就能被师生和世人所称道景仰;
他独特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就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为同行和学者们所关注和重视。那么,他离教育家的距离便更进了一步。
二、如何成为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路径
教育恰如农业,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日积月累。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培育,更需要守望。种子要落地生根,就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只有把合适的种子种在适宜的土壤中,有阳光照射,加以浇灌,才能让未来教育家茁壮成长。
1.播下种子,树立好理想。就是确定立志教育家追求的高远目标。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有对教育的梦想、对教育的情怀、对教育的坚守。成为教育家,应该是教育人一生的梦想,人生的方向。只有播下教育家的种子,树立教育家的理想,才能坚信职业的价值,才能坚守事业的神圣,才能坚定地行走在教育家成长的路上。我常常对我们校长、我们的老师说,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有教育家的理想追求之时,就是我们的教育梦实现之日。我们面向社会征集“师德师风宣誓词”,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引领、带动、激励全市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行师之德,誓师之诺”,争当“又严又实”的良好师德师风的践行者,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教育人。我们在全系统开展的“三观(教育观、幸福观、待遇观)”主题教育,引领广大教师坚定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追求教书育人的幸福快乐,理性看待教师职业的生活待遇,为未来教育家成长打牢思想的根基,奠定理想的基础。
2.阳光德泽,共享好政策。就是制定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发展的好政策。对于教育而言,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最好的年代,也应该是一个教育家辈出的时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家办学”,上升为国家意志。时代发展呼唤教育家,社会转型需要教育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发展,就更离不开众多投身教育、专注课堂、坚守教坛、创新实践的教育领军人物。我们不断加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积极进行校长职级制的创新探索。这对于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是教育的阳光普照,无疑是教育政策的利好。
3.空气润泽,营造好氛围。就是营造教育家成长发展的好环境。未来教育家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与宽松的氛围。一是营造专业提升的学习环境。我们举办新春学习班、青年读书会、校长论坛、名师沙龙,让校长、教师们在书香中怡情、在讨论中提高,在学习中进步。我们鼓励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自我成长,打通未来教育家成长的通道。二是营造引领示范的成长环境。我们发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辐射效应,带动一批教师、校长成长。三是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我们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主动联系轨道公司、绿地集团,让优秀教师代表成为首批乘坐地铁、登临绿地303双子塔的市民;
与省新华发行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新华书店增设教师读书基地,给予教师购书八折优惠,为教师阅读提供便利;
与电信、移动部门协商,为教师们办理话费流量免费优惠活动,方便班主任教师做好家校互动。我们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师德楷模、南昌铁路一中已故优秀教师周革成同志学习活动,开展全市“十佳教师”、“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评选表彰活动,举办“感动洪城十大优秀教师”评选、南昌教育系统“年度教师”评选等活动,传播教育好声音,传递教育正能量,营造教育家成长好氛围。
4.水露霈泽,创新好制度。就是建立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发展的好机制。一是创新培训进修机制,促进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是最好的福利,进修是进步的阶梯。我们“请进来、走出去”,在师资培训制度、进修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财政、时间、空间支持。二是完善激励奖励机制,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向基层教师倾斜,加大对论著撰写、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努力成为专家学者型教师。三是深化师资培养提升机制,我们通过专家引领、名师指导、榜样示范,唤醒未来教育家成长的渴望。
三、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南昌教育的实践
如何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是南昌教育人的普遍共识与执着追求。近年来,我们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创新,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积极为赣派教育家成长搭建舞台、提供平台、打开通道、根植沃土,在教育家办学的创新之路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坚信思想的力量,传递教育家办学新理念。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虽然近年来南昌市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作为欠发达省会城市的基本市情仍未改变。南昌教育要跟上教育发达地区的前进步伐,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发展最新动态,有效捕捉最前沿教育理论,以开放、包容、谦逊的态度汲取一切先进教育理念为我所用,以此缩短差距、弥补不足。
一是打开“一扇窗”。这扇“窗”就是视野,就是眼界,就是格局。我们与南昌广播电视台联办“学在南昌”、“教育讲谈”节目并在“新闻说报”开辟教育专栏,围绕教育热点、焦点问题,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名师进行探讨、分析,对教育问题答疑解惑;
紧紧抓信息代时代特征,有效利用南昌教育政务网和“南昌教育发布”官方微博、“南昌教育”微信公众号等教育自媒体,传递教育理念、宣传教育思想、营造教育家办学的发展氛围。
二是诚邀“天下客”。就是广泛邀请教育大家、专家学者来昌讲学讲座,传经送宝。先后举办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诚邀教育学者邱基隆分享交流优秀办学思想,激发校长使命自觉与责任担当;
举办南昌市首届教育发展研讨峰会,邀请了朱永新、俞敏洪等专家和名师作讲座,为南昌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理念。以“书香南昌、教师领读”为主题,举办南昌市“教师全员优质阅读行动”启动会暨阅读高峰论坛,邀请周彬、李政涛、郑杰、李镇西等多位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作专题讲座,引领全民阅读风尚。还有已经形成常态的“校长沙龙”、“名师沙龙”,都有力推动着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和理想的飞扬。
三是培训“提素养”。我们通过组织党组织书记理论学习班、校级干部高级研修班、中层干部提高班赴北师大、华师大、延安、井冈山等地学习,并启动赴新加坡海外高研教育管理培训项目,各类教育培训达30多项,培训人员近4000人次。重构了思维方式、开拓了教育视野,干部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
2.坚信创新的力量,打造教育家成长新舞台。教育家的一个重要精神与品质就是敢于创新思变、敢于突破自己,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深刻认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树立敢于突破自我的信心与勇气,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能根据外部环境以及学生个体的变化而改变办学的方式方法,做到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我们大力支持和鼓励在立足教育发展实际、关注学生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思路,探索开放性办学、特色化发展,尽可能多地为本士教育家的成长提供创新实践的舞台。
一是支持开放办学。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校以开放办学理念为指引,切实加强教育合作,多渠道引入和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大胆探索和创新办学模式。
国际教育合作日臻成熟。南昌二中中加班办学领飞全省,南昌三中中美班渐入佳境,外国语学校国际教育屡创佳绩,八一中学与韩国国立济州大学合作首创韩语特色班,为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路径。
社会资本办学发展提速。我们出台了《引进社会资本办学的实施意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有序,南昌十中经开高中新校区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由学校和私营企业联合成立董事会,决策和指导办学,既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又具有灵活的体制优势,是我市改革办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对外教育交流多地互动。我们先后派出10批次400余名师生赴美、德、英、泰、韩、日本、新加坡等国友好访问,接待美国校长代表团、香港校长联合会成员和新西兰驻华领事来访,与美国、香港的中小学校签订一批合作意向书;
相继承办了全国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全国26个省会城市信息协作会、全国教育装备工作会和长江中游四城市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交流研讨会,与井冈山市教育局开展互动协作,有效加强了沟通交流,也展示了南昌教育形象。
教育精准扶贫情系民生。扶贫先扶智,南昌教育人深入乡村,送教入户,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实现了全市所有贫困村的教育扶贫全覆盖。特别提倡名师下乡支教,鼓励与贫困户结对帮扶,让优质教育资源泽被贫寒的农家子弟。
二是鼓励特色发展。特色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教育规律的正确回归,也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我们积极推进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在办学模式、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特色创新探索,形成管理多维、课程多样、文化多元、校园多彩、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特色教育发展态势。一批中小学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全市佼佼者,学校校长也因办学理念独特、管理经验有效、办学成绩斐然而成为了全市教育发展的领跑者,俨然初步具备教育家风范。
办学模式创新:如南师附小教育集团本着“描绘精彩画面、发展多元志趣、追求积极人生”的办学理念,遵循“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特色活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五红”阵地、“城市少年宫”、少年军校、瓷板画、小杜鹃艺术团等素质教育品牌及“五课一条龙”特色教学模式,使学校成为了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力的一流教育实体。
特色课程建设:如百年名校南昌一中高举“弘扬优良传统,发挥百年优势,拓展优质资源,创办优雅教育”的“四优”一中复兴旗帜,国学人文教育与外语特色教学常抓不懈,“互联网+”教育智慧课堂又添新彩,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线上与线下齐飞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科大教育、文化大发展”的校本理念,在特色办学的征程中,不断砥砺前行。
特色校园文化:如南昌十九中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校训,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努力构建“仁爱”文化,打造“全人格教育、多元化发展”品牌,形成了“办学理念现代化、育人环境人文化、学校管理人性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文化氛围。2016年1月,学校挂牌成立了以校长朱毛智命名的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江西首个校长工作室。
其他再如依托洪都集团、打造“蓝梦文化、空间教育”品牌的洪都小学,以艺术特色教育见长的实验中学,以传媒特色兴校的南昌二十中,追求“以体育德、以体启智、以体健体、以体示美”的西山学校等等,无不彰显了独特而科学的办学理念、务实且有效的实践举措,以及由此带来的丰硕的教育成果。
三是培植成长沃土。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而未来的教育家一定是出自于优秀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多形式促进年轻干部和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就是为未来教育家的成长培植土壤、孕育希望。
全面启动“5432”名师带动计划。即每名省特级教师带5名青年教师,每名省学科带头人和市级名师带4名青年教师,每名省级以上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带3名青年教师,每名南昌市学科带头人带2名青年教师,通过做到“七个一”活动(即互听一堂课、上好一堂汇报课、读好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做好一项微课题研究、参加一次外出学习考察、参加一次教学大比拼),促成青年教师由生力军向主力军转变。
全力推行“名师工作室”制度。我们在坚持网络工作室与实体工作室“二合一”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培训,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同时建立完善了优秀教师发现机制和培养指导制度,使名师工作室成为了骨干教师聚集地和名师名家孵化地。
大力实施“青年成长工程”。我们成立了南昌市教育系统青年工作委员会,构建联系广大青年教师的新型桥梁和纽带,有效增强了青年教师的凝聚力和事业心。通过“上挂下派”方式选拔锻炼培养干部,促使青年干部思路更开放、视野更开阔。通过“公推竞职”方式遴选一批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局团委和青工委的班子中来,并作为校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为未来教育家办学作好了人才储备。
3.坚信行动的力量,夯实教育家办学新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育的价值大小体现在学生的未来发展水平,教育的行动决定教育的成效。为此,我们秉持育人为本、心系学生发展,努力营造公平的成长环境,全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满足青少年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一是阳光招生破择校难题。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压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市全面实行城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率全省之先实现了非政策性“零择校”。2015年,“零择校”范围从城区扩大到县域,“零择校”成果有效巩固,确保了所有学生起点公平、机会均等,使学校间的竞争从生源竞争转变为办学特色、教育品牌的竞争。
二是疏堵结合治“家教”痼疾。我们在持续加大对有偿家教专项治理力度的基础上,转变思路,疏堵结合,率全国之先,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组建了学生课余学业辅导志愿服务中心,集中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师资力量,线上网络答疑、线下义务面授,构建了一套辅导学业、服务成长的志愿服务机制,有效满足了学生学业成长需求,同时也防止了师德失范。
三是集团带动促均衡发展。我们在成功试点学区化管理改革、组建集团化联盟、名校大学区和市区两级协作学区的基础上,深入实施集团发展带动战略,组建六大教育集团,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集团内灵活的办学机制、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和共享机制,让有理念、有想法的校长们有了广阔的天地和平台。
四是轮岗交流扩优质师资。我们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为让学生共享优质师资,实行教师小学划学区、初中分片区交流。分区交流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分别联合周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结对安排。据统计,全市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共计1383人,其中校级领导174人,教师1209人(骨干教师占22%)。通过交流轮岗,优质教师资源得以乘积式放大,示范辐射作用明显,全市校长教师资源配置更趋均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五是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我们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全面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三通两平台”全覆盖,通过教育信息化有效推动教育现代化。逐步搭建了南昌教育云平台,建成了南昌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及大数据中心,为全市智慧校园提供资源、应用和管理的云服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六体考新政助体质提升。我们充分发挥中考体育考试的引导作用,稳步推进体育中考改革,在考试内容上从必考三项调整到必考一项、选考两项,分值从30分提高到40分,明年还将提高到50分,并将三大球列为选考项目。体考项目及分数的改革成效显著,既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开齐开足开好,也激励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效提升学生体质水平,锻造阳光健康的活力少年。
七是社会实践强综合素质。我们积极探索学生社会实践新途径,加快南昌市中小学综合活动中心项目推进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发了南昌扬子洲森美生态园等5个青少年校外实践营地和南昌万达文化旅游城活动基地,举行了“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世界海洋日活动,组织600多名学生代表在万达旅游城海洋馆签名倡议爱护海洋,为南昌市中小学生海洋科普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我们加强普职融通,打造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的多元学习与互动平台,全市共有24所学校2352名学生参与职业教育观摩体验。我们鼓励学校组织开展春游秋游、学工学农、义工、志愿者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截至2016年6月,全市共有17所学校19721名学生参与各类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特色、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载体与平台。
在学生成长受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南昌教育影响不断扩大,“学在南昌”品牌真正唱响,社会评价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教育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5年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十年教改临“中考”》为题,聚焦南昌教育改革,为我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就近入学和全面实行“零择校”、实施名师带动计划及保障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等方面的做法点赞,也得省市领导的此高度评价。2016年初,寒假前夕,寒潮来袭,我们科学应对、果断决策,及时调整放假时间并妥善安排好学生的假期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再次高度评价南昌教育人“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善举。南昌市民对教育事业的满意度从2010年的81.44%提升到2015年的88.50%。南昌教育人以革故鼎新改革之举,务实求真的创新之措,正积极为未来教育家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
教育家,是教育人不懈的追求。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人,应该明白的一点就是: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理想的教育永远在路上。未来并不遥远,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未来教育家成长的速度,取决于当下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努力的程度;
未来中国教育站立的高度,取决于现在我们教育改革创新探索的深度。我们怎么样,中国教育的未来将会怎么样,教育家办学的前景也将会怎么样。因此,我们坚信,教育家办学的创新实践永远在路上,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同志们、朋友们,如何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还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不忘初心,在未来教育家成长的幸福大道上坚定前行!
第二篇:学习永远在路上
学习永远在路上
敖吉第一小学 刘亚东
我从1988年新惠师范毕业参加教育工作至今已经是28年,可以说是一名老教师了。其实说老也不老,老的是我28年的教龄,不老的是比我大十多岁的我的老师还站在讲台上。在学校我是“中间”力量,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正因如此,我倍感压力,我要向我的老师学习,给我过去的和现在的学生做个榜样。
当今知识更新加快,信息发展迅猛。这就给我这样的老教师提出了挑战,我要战胜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更新教育观念,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住一切机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其它综合知识。
2011年新课标颁布以后,我多次参加学校和上级组织的课标培训学习,学习期间认真听讲,积极参加与培训老师的互动,详细的记录大量的学习笔记。培训后自己回来后还继续自学,看录像,听汇报,研究讨论,写心得体会。2012年我校开展以创建“书香校园”为目标的师生读书活动以来,我积极参加,认真学习。这其间我学习了敖汉旗教育局老局长曲凌云的《家教诀窍实招》、还有《教师成长的十个要素》、《怎样写教育叙事》、《课堂密码》、《小学科学实验指导》、《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点、行动、示例》等专业书籍。作为教师,既要有精深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大量的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十分重视各类书籍的阅读。比如:文学类的《中外现代作家作品选》、《张爱玲作品选集》、《三国演义》、《水浒传》、《上下五千年》、《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流三部曲》、《四世同堂》、《羊脂球》等等,科普类的《全国小学生百科全书》、《宇宙世界》等等,还有人物传记《周恩来诗歌专集》、《毛泽东的一生》等等。从这些书中,我感受到了中华五千年古老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文明;也感受到了西方先进生产力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也了解到了世界万物的各方面的知识;同时,还了解了文天祥、矛盾、巴金、老舍等一些文人的坎坷经历和坚定的信念,还从中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所有自己在读书中学到的知识,都能用到教学工作中,使自己的教学增添了无比的光辉。这样,更增添了我求知的欲望与阅读的兴趣。我们学校有专供教师读书的阅览室,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近千余册,包括天文、地理、哲学、中外文学、名人传记、科普读物„„在那里,教师可以学到很多课外知识、教学技巧、了解各种新的信息。课余时间,图书室便成了我大量阅读书籍的“重要阵地”。每天,我都要翻阅各级报刊,关心国家大事,留心政策法规。然后,再有选择地阅读各类专著,计划性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对于消遣性的杂志,我也毫不排斥,他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与此同时,我还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将那些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以便日后更好地理解运用。至今,我已积累读书笔记几十册。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上班期间,除了教学中的教学用书,还能接触到很多专业类丛书。只要见到有价值的书籍,我就象鱼儿见到水一样,兴奋万分,因为,如饥似渴的阅读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从书中可以体会到豁然开朗的感觉,有时还会荡漾出智慧的火花。学以致用,除了将取之于书中的灵感,把这种灵感用运于实际工作中此外,网上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这里有各种学习书屋,里面的作品应有尽有,许多书店购买不到的书都可以欣赏到,而且附有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如果你想查阅某一方面的内容,还可点击智能搜索,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大大方便了信息的摄取。我也经常从网上下载一部分新的教育资讯,还有好多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将其作用于工作之中,的确收益非浅。
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现在的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都不愿意外出培训和学习,因为外出学习和培训既舟车劳顿又枯燥乏味,还要花费很多钱。我深知自己知识老化、观念陈旧,需要更新和创新。所以,我积极争取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2011年以来,我先后参加了“国培计划”网上培训,敖汉旗文化名师培训学习,赤峰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学习,“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包头师院短期培训和网上跟踪培训而且学习成绩优秀圆满毕业。尽管花费些钱,浪费些精力,可是我累并快乐着。因为我走出去学习到的新经验、新观念、新方法是无价的。它可以洗涤你的心灵,出去你思想中的陈腐东西,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当代的老师不会合作、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创新就要被时代淘汰。虽然我已是有28年教龄的教师可我并不老,我教学之路还有很长。所以,我还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积极进取来适应教育的发展。学习永远在路上,终身学习是我的的学习态度。
2015.04.03
第三篇: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
——记平遥煤化集团董事长郭兴银
从最初的井下推箱矿工、办公室干事、副主任,一直到后来的企管办主任、经营副矿长、集团董事长。仅仅二十余年时间,郭兴银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小伙成长为拥有16家下属企业的集团公司老总,无论他的企业还是他的名字,在古城平遥早已家喻户晓。街头巷尾,“郭兴银”三个字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财富传说,而他的企业,在今天,也明明白白地为县财政贡献着近三分之一的税收份额。
可是人们并不知道在1994年初郭兴银正式接管平遥一矿(即煤化集团前身)之前,这家国营企业却是一个连年亏损、资源面临枯竭、职工精神懈怠的烂摊子。
“关键是信心!有信心才会有力量。”没有象样的会议室,那天的动员大会是在职工澡堂开的。基层出身的郭兴银讲话颇有感染力,无论普通矿工还是中层领导都公认他身上有一种领袖气质,正是这样一种气质和他平日里谦和的作风凝聚了大家的力量。当年,通过常抓不懈地思想动员,行之有效地技术改造,平遥一矿的经营终于有了起色。职工们看到了希望,干劲也回升了。到1995年8月,郭兴银又提出“将软肋变硬肋、化短板为长板”的生产经营理念,鼓励生产技术人员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技术。很快,井下机运效能不高的问题被指出,无级绳传输随即改为皮带传输,产能大大提高。年底,企业终于从亏损的逆境中走出,开始盈利了。
化劣势为优势,将弱项转变为强项。在企业内涵中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而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敢打硬仗,敢从薄弱处下手,需要具备强大的勇气与毅力。与众多得过且过、只顾眼前利益的企业家相比,郭兴银的经营策略显然更具远瞻性与社会责任心。1997年,经过多方奔走,平遥一矿成功重组了与之毗邻的温家沟煤矿,该矿煤田资源较为丰富,此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困扰在一矿人心中的“煤田资源即将枯竭”的隐忧。当年,已正式更名为平遥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矿年煤产量突破15万吨大关。到2002年,更是历史性地达到30万吨的高度,上缴利税300万元。
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煤炭产量大幅度提升的背后,又隐藏着新的危机。多年来公司煤炭外运主要依靠县煤运公司,现在产量提高了,县煤运公司仅仅能够解决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煤炭积压在煤矿销不出去,煤炭外运难又成了当时制约公司发展的新的瓶颈。怎么办?面对这个新的软肋,总经理郭兴银又下出了联营兼并乡镇煤运公司这步好棋。当时全县只有两个公司具有煤炭铁路发运权,一个是县煤运公司,当时全县煤炭的99%由该公司发运,另一家是县乡镇局下属的乡镇煤运公司,每年只是零担发运,职工40多人,但是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年发运量仅仅3000吨。如果仅从资产负债情况来看,兼并这样的企业是很不划算的,但郭兴银看准的是这个公司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在此期间他力排众议,果断决策,采取人员债务全接管,联营重组了这个被人看作是包袱的公司,形成了煤炭生产、发运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为公司的煤炭运销提供了可靠保障。
随后几年的事实再次证明了郭兴银最初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乡镇煤运公司的年煤炭发运量就由过去的3000吨发展为30万吨,发运量提高了100倍。2005年他们又启动铁路专运线建设项目。至2007年,年发运量250万吨、南同蒲线上设计最科学的铁路专用线顺利竣工。此举大大地增强了平遥煤化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公司的发展空间。
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企业是短命的,也是呆板的。在注重文化建设的今天,制度与创新固然可贵,但企业如果只知道生产、只知道单纯地营销,注定不会走太远。郭兴银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近些年,平遥煤化集团在企业文化构建上无疑是同行业中的翘楚。
办煤化报、办网站,当年的“煤黑子”们工余时间读报、上企业内部网已成惯例。随后,公司又在矿工当中发掘和挑选了百余名懂生产擅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大力提拔任用。除此之外,公司每月还要进行一次合理化建议总评,并配套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对于有实际价值的建议实行重奖,最高的一次奖金额曾达到2万元。
从2005年始,平遥煤化集团着手实施他们的第五次人才战略大转型,那就是由原来的劳动型职工向学习型职工的跨越。提出了“用知识塑造人才”的口号,先后组织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赴海尔、南山等大型企业集团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理念;选拔中青年骨干带薪到清华、北大、太原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每年投资近10万元与省内管理咨询单位联手对经理级干部进行培训;在一线中挑选文化高、年龄小、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选送上大学研读;派遣对企业
作出重大贡献的20多名劳模子女赴专业学校定向培养。年初,平遥煤化公司又与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了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平遥煤化集团煤化班和机电班。学院教师利用周末,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送教上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加强人才培育,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产业方向。近些年,煤碳采掘与深加工类企业几乎成了环境污染的代名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企业赚取再多的利润又有什么用?”这些年,郭兴银挂在嘴边的常常是这样一句话。他本人及他的父母都居住在离煤化集团不远的一个小村子里,目睹了居住环境十余年间深遽的恶化,郭兴银深知自己责无旁贷。
2004年,煤化集团领导班子果断决策,确立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思路。公司按照“绿色开采、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型矿井建设,开展了矿区万亩造林工程。在由煤炭采掘向焦化加工的产业链延伸过程中,他们确立了一步到位建设60万吨机焦项目的发展思路。随后又大力建设节能环保项目,新建了矿井水处理厂和2.4亿标块煤矸石烧结砖砖厂。其中,年产2.4亿标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是利用矿渣和煤矸石作为主要原料,项目集节能、节地、利废、环保于一体,实现了烧砖不用煤,制砖不用土的突破,形成了煤-焦-电-煤矸石烧结砖的一条龙产业链。而公司的生化水处理、消烟除尘、脱硫系统、蒸铵系统等项目一年后也建成并投入运行。近三年间,公司又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在厂区内外进行大规模造林绿化。目前绿化面积占到厂区面积的30%以上。夏秋季节,步入厂区,绿
树掩映,花香飘溢,清风扑面,整个生产厂区被浓浓绿色包围,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工厂”。他们这种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观念,得到了应有的回报。2008年初,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环保整治专行动中,平遥煤化焦化厂成为本县唯一予以保留的焦化企业,超前的发展理念为企业赢得宽广的生存空间。
2008年5月,公司佛殿沟煤矿又被省环保局授予“山西省生态示范型矿井”,这是公司继获得晋中市“花园式单位”后的又一殊荣。然而,所有的成功都只能代表过去。用郭兴银的话说——“我们永远都在路上。”时至今日,平遥煤化集团销售收入已突破25亿元,年上缴利税2.5亿元,是古城平遥工商界名副其实的巨无霸。但做为集团董事长的郭兴银在大会小会上总在强调企业的危机感,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上进的动力。而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风范。
此刻,郭兴银正在路上,平遥煤化集团正在路上,中华民族也正快步行走在伟大复兴的路途上。
第四篇: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近日,单位组织全体党员(也包括我这个预备党员)观看了大型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系列剧集,看完后感触颇深,党风廉政,是一个政党自我进化、自我调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践行和实现政党的宗旨。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共分八集: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帅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剑出鞘》,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第六集《拍蝇惩贪》,第七集《天网追逃》,第八集《标本兼治》。本部专题片以大量翔实的材料,展现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各级纪检机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执行的坚决行动,展现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会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永远在路上》列举了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苏荣、白恩培、吕锡文、周本顺、李春城等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剖析和忏悔,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他们的腐败是惊人的,这种不正之风我们应该严惩不贷。专题片教育我们党员应时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在未来生活中要引以为鉴,理想信念不能迷失方向,时刻谨记自己是名共产党员。
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表明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的决心,展现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以来党风作风改进的重大成果。党的作风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一定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那后果是很严重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恩培所说的话“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子,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对于这种本性,我们应该时刻提高警惕,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入党初心,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人民维护公平的初心。在日常的各项工作中,像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这些好党员、好干部学习,坚决抵制“四风”,认真学习《党章》、《党员条例》等规定,始终牢记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终牢记责任使命,牢记党员形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要在政治上负责任,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在作风上负责任,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以及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为祖国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在工作上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风建设修炼永远在路上。
李彩红
2016年12月10日
第五篇: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
梅建伟
央视一套连续播放了警示片《永远在路上》,据专题片的预告片介绍: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正风反腐,力度有目共睹。党中央把管党治党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对全面从严治党做出战略部署。近四年来,党中央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多位因严重贪腐、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下面谈谈我观看《永远在路上》后的感受:
一是震撼 在看这部专题片时,我的心情不能平静。片中以大量的事实展现了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严重问题。兴建楼堂会所,公款吃喝,消极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在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比比皆是,如一些领导干部风光作秀,挂横幅、登台面、上镜头;不解决实际的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歪风盛行;干部下基层调研中走马观花;更有一些地方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形式主义作祟结出的恶果只能由群众来“埋单”。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是一些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或心中无数或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置若罔闻。一些干部官气十足,唯我独尊,专横跋扈,听不得不同意见。一些干部遇事推诿、怕担责任,办事拖拉、敷衍塞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还有一些干部,眼里只有领导没有群众,对上曲意逢迎,对下吆五喝六。享乐主义的思想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他们认为“理想是空的,政治是假的,吃喝玩乐才是真”。他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追求吃得好、玩得痛快、住得舒服,享受所谓的“人间乐趣”。为了追求“舒适”目标,有的人不惜铤而走险,大肆索贿受贿,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奢靡之风盛行,在一些干部心中,艰苦奋斗已渐行渐远,群众观念日渐模糊,甚至完全淡忘。有的干部要求超规格接待,住豪华酒店,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有的干部在高档场所、名山秀水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还有的地方财政经费也敢拿来乱花,甚至扶贫款项也敢拿来挥霍,奢靡之风之盛、之甚让人瞠目结舌,这些已经关乎我党的生死存亡。
二是鼓舞习总书记说:“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加大了反腐的力度,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特别是那些不可一世的大老虎,也难逃法网。徐才厚、***、令计划之流曾经高高在上,挥霍着百姓的民脂民膏,其奢靡腐化程度令人瞠目结舌。我们每天打开电脑,就会看到那些高官要员纷纷触电落马,“表哥”,“房姐”,“不雅视频”等让那些腐败分子浮出水面,接受民众的监督和法律的严惩。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三是反思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内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
四是决心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要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今后工作中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打好党风廉政建设这场硬仗,以好的作风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