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法治演讲稿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思考越深就越令人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
我想说,有一样东西,它就源自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也像头顶的星空一样永恒,那就是法律。在“以法为刀”的社会,法律只是一种工具;在“以法为魂”的时代,法治则是一种信仰。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非刻在大理石上,也非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法治信仰,应该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体验和心悦诚服的认同,应该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法兴则国兴。“改革”和“法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双轮驱动”。中国要真正建成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必须尊规矩而崇律令,必须让法治成为每个公民的信仰。
如果法治是荡涤尘埃的春雨,那么信仰就是复苏万物的春风;如果法治是海上船只的航道,那么信仰就是燃起希望的灯塔;如果法治是百姓心中的“中国梦”,那么信仰就是逐梦的勇气。
静听历史深处,中国并不缺少法治的声音:从战国李悝《法经》的领先群伦,到宋代宋慈《洗冤集录》的开辟新荒;从孟子“徙法不能以自行”的法治宣言,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原则;从商鞅的“徙木立信”到刘邦的“约法三章”;从曹操的“割发代首”到包拯的“铁面无私”;从《唐律》的集前世之大成,到《大明律》的启后世以资用……无奈的是,法治的声音总被集权的风暴吹散,法治的阳光总被专制的乌云遮掩。公平正义往往得不到实现,典章法律常常变成一纸空文。数千年来,民众更多的养成了对权力的畏惧和崇拜,却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近代乱世,生灵涂炭,国将不国,救亡图存尚且来不及,又何谈树立法治精神。
革命年代,共产党严明的纪律,解放军整肃的作风,俨然透露呼之欲出的法治信仰。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共和国宪法的出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文明古国终于浴火重生、走上了现代法治建设的通衢大道。法治,正在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信仰!
让法治成为信仰,我们不能无视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我们不能无视某些官员对法律信仰的亵渎:“我就是法!”的雷人话语直接挑战社会底线和常识;我们不能容忍权大于法,钱重于法,情过于法,不能容忍一起起冤假错案的发生……
让法治成为信仰,民主立法是基础。从环境保护法审议通过,以“让法律长出牙齿”的力度守护蓝天,到统筹修改多部法律、为改革先行先试提供依据,再到及时妥善处理辽宁拉票贿选案、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与尊严……砥砺前行的法治建设,为日常生活筑牢了法治堤岸。
让法治成为信仰,司法公正是保障。张氏叔侄案、呼格案、聂树斌案等一批冤错案件的再审改判,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快播公司牟利案等案件的公开审理,不仅还社会以公道,更有力地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让法治成为信仰,每一个公民都是“关键少数”;让法治成为信仰,更离不开青年学子的弘扬。——尊法以自立,让法律成为内心的追求;学法以自觉,不做新时代的法盲;守法以自律,戒除不良行为,养成良好风尚;用法以自强,用法律的武器捍卫个人权利和社会公正。——青年的信仰,是法治的希望!
法治昌明,则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昌盛!人类文明大河流淌,中华民族复兴在望。每个中国公民都要一力担当,终身践行——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让制度文明恒久绽放!让公正永驻灵魂!让法治成为信仰!
一个国家的法治史就是一部文明史。早在南北朝时期,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法律制度:“兴乱国用重典,兴新国用中典,兴平国用轻典。”在行政兼理司法的封建制度下,老百姓有委屈要去官府衙门,因为那儿是说理的地方。我们今天的司法机关同样是说理的地方,我们要用法律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的教育其实是最好的法制教育。作为正义化身的检察官,我们不仅要打
击犯罪,还要拯救罪犯。如同医生,每天面对如潮的患者,那不是白衣天使的荣耀。让大家懂得如何预防疾病,这才是医生真正的天职。不同的是执法者拯救的是一颗颗垂危的灵魂。
一年前,我受理了这样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小弥,男,16岁,初二学生,涉嫌故意伤害致死,被害人则是平时最疼爱他的本家大伯。是简单的忘恩负义么?是溺爱导致的人格低下么?都不是。
经调查,小弥的父亲嗜酒成性,经常制造家庭暴力,辱骂、殴打妻子成了家常便饭。这使小弥年幼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阴霾,他变得少言寡语,不爱与人交往。案发当日,小弥的大伯与伯母因琐事发生争执,而且越来越凶,小弥便开始劝解,自己的情绪也逐渐在烦躁、紧张、恐惧中变得不知所措。当他回想起母亲平日里遭受的屈辱情形时,他的意志完全崩溃了,竟下意识地从书包里拿出裁纸刀捅向了大伯的腹部,被害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记得我第一次去所提审时,我说:“犯罪嫌疑人小弥,你涉嫌故意伤害致死,你对侦查机关认定的事实和定性是否有异议?你是否认罪?”这个16岁的孩子,惊恐使他双眉紧锁,茫然地望着前方,他呆呆的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后来,我告诉他:“小弥呀,你知不知道就在你大伯临走的时候,还一再嘱咐身边人的,不要怪你,你还小,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出来,你以后的路还长着哪!”听到这儿,一场嚎啕大哭,让这个误入法律禁区的孩子突然长大了。就在提审即将结束的时候,他竟然间拉住了我的手,颤抖的拿起了笔,在我的手心儿里写下了三个字“我错了。”看着这歪歪扭扭的三个字,也就是这弥足珍贵的三个字,让身为母亲的我,瞬间融化了。
作为一名执法者,我的职责就是维护公平正义,实行法律监督,不枉不纵,将罪犯绳之于法。然而,面对这样的犯罪嫌疑人,我怅然若失,一个无知、无助的少年,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我在问自己:除了一纸文书,我还能给他什么?我又该如何拯救千万个被冷漠、暴力、无知、愤怒造就的“小弥们”?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时,人民大会堂,雄壮的国歌又一次奏响。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里,在长达68页的报告中,“法治”二字重千钧。……53次提及“法治”,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升级的嘹亮号角;53次提及“法治”,绘制出亿万人民向往公平正义的幸福指南。党的第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要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养,我这才感悟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宽严相济,教育、感化、挽救,减少社会对抗、增进社会和谐,让其更好的回归社会,这才是法治的柔情。
泰戈尔说过: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审判人。我是一名公诉人,是法律的守夜人,也是心灵的疏导员。我愿意用温暖的双手去抚平失足者心灵的创伤,我愿意用检察人的赤心去呼唤那些罪恶的灵魂!实干让法治的鲜花开满祖国大地,爱让失足的部落浮现一抹柔情。
法治,我永远在路上,柔情,我永远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