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卖笑人》教案
《卖笑人》教案
求精中学
刘畅
一、教学设想
对本文的教学设计,我想重点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上,基于本文的思想深度和作者的创作特色,和高中阅读要求的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 注重文本分析,通过对阅读文本的解读,深层次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尽量扩展到精神层面和时代背景,提升阅读质量。2. 注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 以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内容作为窗口,介绍相关的西方现代小说的构思技巧,提升今后阅读此类型小说的能力。
本文的教学步骤思路为:初读文本,摸索规律——细读文本,寻找信息——整合信息,解读人物——联系作者,思考领悟——立足文本,总结规律。
二、教学目标:
1、解读文本,解剖人物,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分析和理解作者借本文主人公引发的精神层面的思考。
2、掌握基本的西方现代小说的创作特色和规律,让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和解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导入):
1、提问:本小说与最近学过的中国古典小说有哪些不同?
篇幅不同:古典小说较长,本文较短。情节开展:古典小说鸿篇巨制的用曲折的、扣人心弦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人物,本文基本没有情节,而只有内心独白。环境描写:古典小说有典型环境,而本文没有明确表明时间,时代,背景很淡化。
2、提问:传统的“小说三要素”在本文中体现强烈吗?解读此类文章我们要注意什么? 西方现代小说就传统“小说三要素”的表现很模糊,热衷于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 “心灵的真实”。本小说里有大量对主人公心理活动和生活状态的描写,作者借主人公,特别是小人物要表达什么,解读人物是理解的核心,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我们解读此类小说的有效手段。
二、关于“卖笑人”
1、提问: 在文中“卖笑”具体地说这是怎样的一种职业?主人公不是专业演员,没有固定的职业,以发出各种笑声和刺激别人笑为职业的人,应该是个“兼职演员”和“职业捧场者”俗称“媒子”,是一个小人物。参考语句:1.“我羡慕那些人,他们可以说:我是瓦工。我羡慕理发师、会计和作家说起自己时直截了当,因为所有这些职业都不言自明,无需更多的解释”。2“ 我曾长期自称演员,可我的表演才能和说白才能太差,使我觉得这个称号不真实;我爱真实,而真实的情况是:我是卖笑的。”3.“总之,无论哪儿需要笑,无论需要怎么笑,我都可以干。”“我的笑灌了唱片,录了音,广播剧导演们对我关怀备至。”4.“因此三、四流的滑稽演员也少不了我”,“而我几乎每天晚上都闲坐在那些杂耍场里,充当一种更为微妙的捧场者的角色”5.“因为我讨厌杂耍场的嘈杂声,讨厌可能充斥在录音室里的噪音。”
“卖笑”古义是对歌妓的一种称呼,以卖弄技艺来博人一笑,地位很低。在我们现代社会,赵本山、小沈阳自称是“卖笑的”,这里脱离了古意,用语言艺术中的“包袱”来博人一笑,是正当的职业。有一种街头卖笑,出售笑声和表情,一种表情一元钱,我们可以宽容的把它看成是行为艺术。这些都有别于本文中的职业——“卖笑”。
2、提问:“我”快乐吗,满足吗?找出相关语句(本问题逐渐放眼全文,筛选信息回答)参考答案:
1、每当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就会觉得万分狼狈,甚至脸红、结巴(文章第一句)
2、我羡慕其他名正言顺的职业。(第一自然段)
3、下班之后筋疲力尽地溜进更衣室,很高兴自己终于下班了,抱怨自己命苦。(第四自然段)
4、旁人的笑使我心烦意乱,因为这太容易使我想起我的职业。(第七自然段)
我的业务水平很高,很普通,很忙碌也很受欢迎,但不快乐,人家等着他赚钱还嫌自己命苦,还在文章的最后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笑,却不知道自己的笑”,这个“我”很矛盾。
3、“我”是卖笑的,但“我”却说“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笑,却不知道自己的笑”,文中有哪些语句在解释“我”的这种矛盾。
◆我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别人都认为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从小就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孩子。◆用十分严肃的表情缓解我劳累的心境
4、如何理解“严肃”这个词?深度挖掘“我”的内心世界。(老师引导,学生解答,板书补充。)
麻木、冷漠、困惑、悲凉,表现主人公的精神状态。相关语句:
1、挤奶工人,木匠、糕点师„„,表现出职业倦怠,对职业麻木;
2、妻子常对我说“你笑一笑呀”,我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生活过得安安静静,太太平平,我的妻子也把笑荒疏了,表现出冷漠;
3、我不爱和周边的人说话,从来没有笑过
4、以各种方式笑,却不知道自己的笑。
笑成了工具,成了商品,而不是本能,与愉悦和幸福没有关联,丧失了内涵。读到这里,似乎我们挖掘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了内心,倾听了独白,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卖笑人是矛盾苦恼的,但卖笑却如此受欢迎。
二、关于社会
1、为什么卖笑如此受欢迎?笑本是本能,为什么全社会发笑需要个别人来刺激?
笑在全社会受欢迎,全社会需要笑的刺激,普遍缺少愉悦和笑,而把愉悦和笑作为普遍的精神需求。作者对社会的描写在本文中是虚化的,但有关键语句可以看出“卖笑”这个职业同社会的紧密联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我已成为缺少不了的人;(第四自然段)回到家里,通常已有电报在等着我:“急需你笑,星期二录音。”用卖笑人的受欢迎来反衬社会普遍的精神需求,当调剂生活,超脱苦难的微笑都成为一种商品时,也预示着人们幸福感的缺失和与幸福方向渐行渐远的现实。作者笔触涉及群体的生活状态,他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需要我们补充作者资料和相关的社会背景。
社会需要笑,笑是一种需求,可举例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日本大地震后,社会对蜡烛和防辐射服得广泛追求。
三、关于作者
亨利希·伯尔,德国小说家,1972年作品《女士及众生相》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亨利希·伯尔(1917——1985)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中学毕业后当过书店学徒。1939年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文学,不久被征入伍。战后当过木匠和统计员,后成为专业作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伯尔的文学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1946到1952年,他的作品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揭露法西斯战争的罪恶,反映德国人民的苦难,基调灰暗、抑郁。
1953至1965年,伯尔的创作主题从批判战争转为批判战后的西德社会,小商贩、小职员、孤儿寡妇等小人物的社会遭遇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内容。代表作有《一声没吭》(1953)、《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等。
1965-70年代,伯尔连续发表了《女士及众生相》(1971)《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1974)和《监护》(1979)三部重要长篇小说,通过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展现德国战前、战争年代以及当前人们的生活风貌,揭露西德社会的弊端,使其文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
1、同学们猜想《卖笑人》是伯尔哪个时期的作品。(第二阶段,从小人物的命运来批判西德社会,当时的西德从战争的废墟里走出来,纳粹军国主义价值观解体后,西德重建经济和精神文明,伯尔的作品重在表现灵魂重建的过程中小人物们悲惨生活和痛苦挣扎,表现他们的苦闷和彷徨,”卖笑人”是个小人物,笑成了他的工具而非本能,但他却要去刺激全社会的人去笑,他的苦闷有谁关心呢,这个小人物不比其他社会人更悲惨吗。)
2、关于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卖笑人”职业状态的描写和细腻地内心剖析,反映德国战后长时间经济建设过程中缺少情感关怀而引发的精神层面的空虚和迷茫,引起关注,引发思考。
四、总结
1、解读文本,解剖人物,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分析和理解作者借本文主人公引发的精神层面的思考。
2、掌握基本的西方现代小说的创作特色和规律,让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和解读能力。
依据学生的阅读经验,让其自行总结,本文写“二战”后的德国社会,我们在文中丝毫看不到主人公生活的时间,应该看出本文的人物突出而情节,环境都很淡化。但阅读的时候我们补充了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可知不写背景绝不意味着不考虑背景,相反背景知识的补充决定阅读的深浅。可以说,现代小说模糊了时间和地点,提供的场景是虚幻的,很难断定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点,但是它也许会更有普遍意义,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西方现代小说全文全篇幅的使用一些表现手法和技巧,从而形成文学流派和思潮。比如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西方现代小说更趋向于展现作者个性、风格和独特构思。这会在高三的西方现代小说单元进一步深层次的学习。
第二篇:木头人与逗笑人教案
木头人与逗笑人教案(准备白纸!)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你们玩过木头人的游戏吗?顺口溜: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笑,不会动也不会叫。一起来说说这个顺口溜。
2.摆姿势:在玩之前,每个人都要构思一个独特的姿势,要求头、手、脚都要有动作,并且要张开双眼,这样子你才能看到别人的动作,但是你的头能不能扭过去看?在比赛之前,先构想好你们的姿势,给五分钟你们先把你们的姿势写下来,然后让其他同学摆一摆你的动作,如果摆不出,说明你的姿势写的不对,有需要修改的地方。3.玩木头人的游戏(一分30秒):让学生在玩的时候注意听,注意看,在摆了动作十几秒后你的四肢如何?心理在想什么?最后五秒倒数 4.这个游戏这么好玩,谁能用好的词语描述出来呢?你刚刚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一点通词语(有哪一个词语的意思不懂的解释)
5.那我们写一个活动或者游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我们看看豆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6.板书方法。①按照一定顺序记录游戏或者活动过程②详略得当③抓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7.完成规则构思图。(如果有时间板上木头人的构思图)第二课时
1.板书木头人构思图。
2.玩游戏,逗笑木头人:刚才的游戏这么好玩,我们还有一个游戏,就是逗笑木头人,规则是这样的,一方当木头人,另一方当逗笑人,你要用语言、动作,表情来逗笑木头人,但是不能有身体上的接触,时间为一分钟,木头人坚持住不笑就是木头人胜,反之则失败。木头人留意逗笑人是怎么逗笑你的,你又是怎样防止他干扰的,逗笑人留意自己是怎样去逗笑木头人的,木头人有什么表现。3.完成逗笑人与木头人构思图
第三篇:猴子笑人的读后感
猴子笑人的读后感1由于老老鼠的原因,笑猫被赶出了家门。它就这样流浪了几天,最后住进了老老鼠最心爱的“夏宫”里。那时,杜真子,毛超、马小跳、唐飞、张达,经常来看笑猫还带来食物。在这段时间里它们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救了那只被人拐走拿来当赚钱工具的猴子,起初那只猴子根本不相信笑猫的好意,一下子点头,一下子摇头,猴子笑人读书笔记 对笑猫充满了恐惧,后来笑猫与它进行了亲密接触,它才对笑猫不那样陌生了,最后它们还成了“铁哥们”。猴子问了笑猫一个奇怪的问题,人为什么那么坏?笑猫说:“人也有好坏之分的呀!比如你的运气不好遇上了坏人,猴子对笑猫说:“听说猴子能变成人,我想做个好人”。笑猫听了兴花怒放,猴子总算会区分好人与坏人了。
最后为了安全起见,笑猫和杜真子他们把小猴子平平安安的送回了深山老林。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笑猫被杜真子妈妈赶出家门很可怜,还有被人拐走的小猴也特可怜,如果大家在生活中看到有人伤害小动物的行为一定要及时阻拦,让更多的人来保护它们。
猴子笑人的读后感2老老鼠是一支非常好的老鼠,为了保护他们的子孙,宁愿把自己的夏宫让给笑猫二.笑猫很善解人意,虽然他非常想念杜真子,他也想跟杜真子回家。但为了杜真子不和妈妈起冲突,他没有回去。三.杜真子和马小跳为了保住笑猫住在夏宫的秘密,各抒己见,争论不已。四.马小跳差点把秘密传回去,幸亏杜真子灵机一动,才没有把秘密泄露出去。五.对对眼老头太坏了,猴子为他赚钱,他还对猴子那样恶毒。真是可恨。六.对对眼老头太过分了,就连马小跳都打抱不平。七.看得出马小跳有一颗善良的心,为了想办法救猴子,也不顾暴漏九.唐飞他们想出办法去救猴子,但被对对眼老头识破十.在杜真子的甜言蜜语中,狡猾的对对眼老头上当了,猴子终于被救了。
十一.猴子真可怜,又来到一个陌生环境,还有点不适应。相信在笑猫的关照下,会好起来的。
十二.听了猴子的遭遇后,让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谨慎,不要乱吃陌生人的东西,以免掉进他的先进里。
十三.笑猫很勇敢的用它的利爪把对对眼老头赶出了公园,他们每个人对待猴子很有责任心,猴子在他们的照顾下,十四.马小跳他们对笑猫和猴子,就像自己亲人一样,不让他们受一点苦,他们这种十五.因为猴子第一次来到马小跳家,看到什么都很稀奇,这就是人和猴子的区别。
十六.猴子感觉过人的日子挺好,就一门心思想过人的`生活。不管笑猫怎么劝,他都听不进去,还真让笑猫头痛。
十七.毛超他们为了猴子想得真是周到,送动物园怕猴子不自由,又不知猴子原来的生活地方。还真让他们苦恼。
十八.猴子他想变成人了,把别人对他的尊重当成别人拿他的,当人相看,自己闯了祸,还以为自己和人一样了。
十九虽然猴子不是人,但他也是有感情的,他一次又一次的追求,不愿离去。
二十.笑猫还挺聪明的,把乌龟推来推去推不动,最后决定把乌龟留下,就当给自己添了一件家具。他的好朋友来好了还可以坐坐呢。
猴子笑人的读后感3笑猫是一只会笑的猫。他会微笑、狂笑、冷笑、狞笑、嘲笑、苦笑,还会皮笑肉不笑。笑猫是一只有思想的猫,他喜欢观察人,也能听懂人说的话。
笑猫在桥上看见一个老头儿,那个老头在让一只猴子表演飞吻、行礼、唱歌,还要猴子跟别人照相。这个猴子后来遇见了马小跳和杜真子、唐飞、毛超等人。毛超很像那只猴子,跟那只猴子一样瘦瘦的,吃东西的时候动作也差不多。
猴子和笑猫结拜了兄弟,猴子叫笑猫哥哥,笑猫叫猴子弟弟。猴子弟弟问笑猫哥哥:“是不是会读书就可以变成人啦?”
猴子特别喜欢毛超,他也想变成人。因为人能认书上的字,能听懂电视上别人说的话,所以猴子也想变成人。
猴子笑人的读后感4这本《笑猫日记》的出场人物是:笑猫、杜真子、猴子、对对眼老头儿、地包天、马小跳、老老鼠、唐飞、毛超、张达。
读完《笑猫日记之想变成人的猴子》以后,我觉得杜真子很爱笑猫,那当然笑猫也非常爱杜真子啦!笑猫永远和地包天和平相处,马小跳他们永远和杜真子和平相处。马小跳虽然有时跟杜真子吵架,但是他们俩有时吵架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要用吵架这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呢?
我读了这本书,觉得人当中的坏人随处可见,而坏人一旦出现就会搅得不得安宁。这只猴子之所以回想变成人,那是因为猴子觉得人和动物有巨大的区别,只要他变成人了,那么他就不会被坏人害他了,他也要做人中惩奸除恶的好人,就像马小跳.杜真子.唐飞.毛超.张达那样的人了。因为他向往这种人的生活,虽然他也向往在深山老林的生活,但是他觉得人的生活富有吸引力。
我觉得杜真子很善良,我也要像她一样,那么善良!
【猴子笑人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卖笑人》的读后感
2.《猴子笑人》读后感4篇
3.田横笑人成语
4.笑人初一作文
5.微笑人生诗歌
6.《卖笑人》读后感
7.微笑人生作文
8.恨人有笑人穷的美文
9.微笑人生的作文
第四篇:卖白菜教案
《卖白菜》教案
【知识点总结】
把握母亲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形象,体会母亲诚实至上的优良品质。
作者简介 略
【梳理课文思路】
浏览全文,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以此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高潮和结尾是放在一起写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作重点点拨和指导 精读课文,分析形象,品味技巧 第一步: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2)这些矛盾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第二步:结合课文内容,品味写作技巧
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精彩的语段,然后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出本文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先弄清故事情节,视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复述练习可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逐步找出本文的人物描写方法。
【精彩分析】 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然而,著名作家莫言的童年记忆却是“黑暗、恐怖和饥饿”,以及那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
二、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温故知新: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解析:环境、情节、人物形象 2.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什么? 解析:交代社会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小说的人物描写有哪些?
解析: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二)旧知新用:
1.阅读小说,划出小说情节发展各阶段 解析:
开端(第1—9自然段):年关已近,为贫困所迫的母亲下决心卖掉原本要留着过年包饺子的那三棵白菜
发展(第10—26自然段):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过程
结局(第27—31自然段):因为我多要了买主的一毛钱,白菜被退回,母亲流泪了,这眼泪让我终身难忘。2.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解析:70年代极度贫穷的农村,将近年关的时候 3.小说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解析:母亲是一个善良、坚强、诚信的人
三、研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
(一)阅读小说开端部分并思考:
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解析: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②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解析:犹豫不决——苦着脸、心事重重、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 无可奈何——叹息、瞥一眼、锁定、端详 痛下决心——终于下了决心
③小说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有何作用? 解析:表现母亲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衬托母亲的坚强 2.为什么我会为母亲卖白菜的决定而哭?
解析:①因为那三棵白菜原是准备留着过年包饺子的,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家庭,这是一个小孩子最大的盼望;
②还因为这些白菜是我和母亲亲手种植、侍弄的,我对这些白菜有着深厚的感情
3.“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为什么这里要详细地列出白菜的数字? 解析:表现我对白菜的珍惜之情
(二)阅读小说发展部分并思考:
1.“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断了,但还没有断利索,有几绺筋皮联络着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①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
解析:表现了这几棵白菜在我、在母亲甚至在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家里唯一可以变卖的东西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贫困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白菜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 解析:颠着小脚、小心翼翼、十分匆忙、抱
2.“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① 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非常挑剔的老太太形象 ② 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
解析: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3.“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叠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一张张地数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解析:表现了极度贫困中的人们对每一分钱的重视和谨慎
(三)阅读结尾部分并思考
1.母亲为什么流泪?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解析:母亲是因为儿子多要了买主的钱,非常羞愧,所以流下了眼泪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诚信的高贵品质
2.小说开头部分写道:“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却为什么不流泪?
解析:这体现了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性,无论如何贫困,她都能挺过去 3.母亲“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里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解析:责备、失望、伤心、痛心、期待 4.我为什么终生难忘母亲的眼泪?
解析: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始终坚持奉行诚信
四、拓展思考
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
第五篇:卖白菜教案
《卖白菜》
複習回顧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解析:环境、情节、人物形象 2.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什么? 解析:交代社会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小说的人物描写有哪些?
解析: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一、研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
(一)阅读小说开端部分并思考:
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解析: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②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解析:犹豫不决——苦着脸、心事重重、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 无可奈何——叹息、瞥一眼、锁定、端详 痛下决心——终于下了决心
③小说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有何作用? 解析:表现母亲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衬托母亲的坚强。2.为什么我会为母亲卖白菜的决定而哭?
解析:①因为那三棵白菜原是准备留着过年包饺子的,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家庭,这是一个小孩子最大的盼望;
②还因为这些白菜是我和母亲亲手种植、侍弄的,我对这些白菜有着深厚的感情。
3.“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为什么这里要详细地列出白菜的数字?
解析:表现我对白菜的珍惜之情。
(二)阅读小说发展部分并思考:
1.“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断了,但还没有断利索,有几绺筋皮联络着。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① 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
解析:表现了这几棵白菜在我、在母亲甚至在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家里唯一可以变卖的东西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贫困。② 哪些词语表现了白菜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 解析:颠着小脚、小心翼翼、十分匆忙、抱
2.“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① 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
非常挑剔的老太太形象。② 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
解析: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3.“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叠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一张张地数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解析:表现了极度贫困中的人们对每一分钱的重视和谨慎。
(三)阅读结尾部分并思考
1.母亲为什么流泪?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解析:母亲是因为儿子多要了买主的钱,非常羞愧,所以流下了眼泪。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诚信的高贵品质。
2.小说开头部分写道:“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
‘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却为什么不流泪?
解析:这体现了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性,无论如何贫困,她都能挺过去。3.母亲“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里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解析:责备、失望、伤心、痛心、期待。4.我为什么终生难忘母亲的眼泪?
解析: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始终坚持奉行诚信。
二、段落大意:
1.阅读小说,划出小说情节发展各阶段 解析:
开端(第1—9自然段):年关已近,为贫困所迫的母亲下决心卖掉原本要留着过年包饺子的那三棵白菜
发展(第10—26自然段):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过程
结局(第27—31自然段):因为我多要了买主的一毛钱,白菜被退回,母亲流泪了,这眼泪让我终身难忘 2.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解析:70年代极度贫穷的农村,将近年关的时候 3.小说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解析:母亲是一个善良、坚强、诚信的人
四、拓展思考
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简评】 莫言的文字朴实,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母亲高尚的人格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时至今日仍然刻骨铭心。
【思想内容导读】
除去浮华写本真
《卖白菜》这篇小说不是对现在生活的精细的描摩,也不是对未曾经历过的历史的大胆虚构,而是聚焦于一段那段非常特殊的岁月,这段日子对作者本人来说记忆尚存,它不算是眼下,又尚未滑入久远的过去。对于这段往事,作者是以一种孩子的真切和成人的冷静态度,些微的温情,把改革前或初期的社会和家庭生活本真自然的呈现给我们的。
一、真实的历史
莫言的《卖白菜》,开篇就把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是“1967年冬天”,一个任何中国成年人都知道是什么时代的时代:贫穷、饥饿„„。莫言写的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象那个装白菜的“结满了霜花的腊条篓子”一样,真实得不敢肆意想象,不许魔幻,只能是本真的再现现实。
二、真实的生活
《卖白菜》小说语言平实、干净,故事也真实简单得要命。故事里有一个家,但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家里似乎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同侍侯地里的白菜,一同去卖菜。眼看就快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我”心里已贮藏很久了。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的三颗白菜。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的反映了“我”家的生活境况。
集市上,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我”见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我”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小说中的“我”的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却源于“我”对那棵小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等我放学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读着这篇小说,仿佛在想象中真实的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代的北方农村,那彻骨的冷,和彻骨的穷。
三、真实的情感
不舍情:从播种的那一刻起,那颗小白菜就和作者结下了不解之情。它的弱小让无知的作者给它施了很多肥料,幸亏,它在母亲的抢救下,它活了过来。它就象是作者看着长大的孩子。作者说:“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如今,它就要成为别人桌上的佳肴了。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失望、不解、疑惑、不敢相信„„作者对它充满了回忆,充满了喜爱,充满了不舍。
自责情:刺骨的寒冷使作者将小白菜跌落在地,无论无意还是有意,这都是不应该的。“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看着母亲那因过度劳累和艰难生活而再也伸不直的背,作者也只能流泪了。“我”的自责之情相信所有人都能够体会。
懊悔情:这次悔恨让“我”至今想起仍沉痛不已。本是心头肉的小白菜,却被人指责;本就瘦弱的小白菜,却被剥了又剥;本来诚实善良的母亲,却被人怀疑。这都是一个买菜老老太太的所作所为。“我”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你既如此,我又何必诚信呢?再加之生活的贫穷,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不料此事被揭穿,母亲这次哭了。母亲的诚信被“我”摧毁了,她彻底感到悲伤,“我”的内心更是无限的懊悔
【学点指津】
本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技巧,下面择其中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来作一下探讨和学习。
一、细节助推波澜 细节凝聚情感
作文必须重视细节,如果不善于捕捉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卖白菜》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
文章开头“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这个细节描写可见母亲是在无计可施、万般无奈的时候做出了要卖掉最后三颗白菜的决定的。“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此处描写,我们看到了倔强母亲慈爱的一面。
“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老太太”的撕扯那棵小白菜的同时作者也感觉是在撕扯自己的心似的,这个细节为下文多算她一毛钱埋下了“厌恨”的种子。“‘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这是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这两行泪水也深深地烙在了作者的心底。
二、巧设冲突
彰显性格
《卖白菜》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就是在这些冲突中塑造了一个
虽然生活在贫困交加的时代,但依然坚强、慈爱、倔强和信守诚信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文章开头在决定是否卖这最后的三颗白菜的时候,母亲内心是很矛盾,母亲何尝不想留下它们过年,但家里实在是穷啊。为了不让“我”哭,她恼怒地喝斥我,用“凛冽的声音”教训我,但是看到“我”手上的冻疮时,又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强调”对我说话,从“我”和母亲的对话中看出了她既有倔强的一面也有慈爱的一面。
在集市上,“我”和那个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之间的语言冲突是最激烈的了,看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我”的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作者在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后来这件事被揭发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我”不过是想宣泄下内心的气氛之情,谁料到母亲会因此而伤心流泪。母亲这次哭了。以前,无论多大的事儿,就算是天要塌下来,母亲仍不会哭。从这些冲突中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生 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作者的欺骗让母亲难过。
文章中的冲突是生活矛盾的反映,在矛盾冲突中母亲那坚强、倔强和信守承诺的性格彰显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