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表演家中班整合教案范文大全

时间:2020-04-29 23:4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才表演家中班整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才表演家中班整合教案》。

第一篇:天才表演家中班整合教案

活动目标:

1.乐意用手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2.大胆想象,感受用手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几则小故事

活动过程:

一、拳头变变变

1.教师握紧拳头。这是什么?

2.教师把拳头放在嘴边,现在拳头变成了什么?

3.教师把拳头做成桥钉子状,现在拳头又成什么了?

4.拳头还能用来表演什么?

5.个别幼儿表演,其他幼儿猜猜表演的是什么。

二、我演你猜

1.刚才,我们用一只手表演,现在我用两只小手表演。请你们猜猜我表演了什么。

2.师一手握拳做馒头,一手做大老虎的`嘴巴,啊呜一口“老虎”把“馒头”吃掉了。请幼儿猜教师表演的内容。

3.教师对刚才的表演内容作一解释,引起幼儿的表演欲望。

4.请幼儿找伙伴共同表演,互相猜猜各自用手表演的故事。

三、天才表演家

1.你们的小手真是天才表演家,会表演这么多的东西。现在我想考考你们,你们能不能把我讲的故事表演出来。

2.教师讲述故事

早上一条小蚯蚓离开家,来到草地上玩,玩着玩着到了中午,太阳照在身上,它觉得身上难受极了,快把它烤干了。它看到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就赶紧爬过去钻进泥土,躲在下面,这下它才觉得舒服。

3.教师念旁白,请个别幼儿用手表演这个故事。

【天才表演家中班整合教案】相关文章:

1.过新年中班整合教案

2.托中班整合《采蘑菇》活动教案

3.有趣的萝卜中班整合活动教案

4.幼儿园中班整合活动教案

5.大班优秀整合教案

6.有趣的昆虫幼儿园中班整合活动教案

7.舞动的小脚丫中班整合教案

8.托班整合活动教案参考

第二篇:天才表演家(小班语言活动)

天才表演家(小班语言活动)

天才表演家目标:

1、乐意用手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2、大胆想象,感受用手表演的乐趣准备:教师准备几则小故事过程:

一、小手变变变“老师今天来表演魔术,你们想不想看?”教师食指、中指竖起,“看,变出了什么。”(剪刀、小兔)教师把拳头放在嘴边,“现在手变成了什么?”(馒头、包子、面包)教师把拳头做成敲钉子妆状,“现在手又变成了什么?”(锤子)“手还可以变成什么?”幼儿变[1][2][3]下一页

二、演你猜

1、“刚才,们用一只手来表演,现在用两只手来表演,请你来猜一猜表演了什么”教师一手握拳做馒头,一手做大老虎的嘴巴,一口把馒头吃掉了。请幼儿来猜老师表演的内容。

2、对刚才的表演内容做一解释,引起幼儿的表演的欲望。

3、幼儿用手表演故事“现在请你们也来用手来表演故事,表演后让身边的小朋友猜一猜”

三、天才表演家“你们都是天才表演家,会表演这么多的故事,现在要来考考你们,你们能不能把讲的故事用手表演出来?”教师讲述故事:有一只小白兔,出门玩,它跳啊跳,跳啊跳,突然被石头绊了一下,摔了一跤,它想:这块石头可不能放在这,不然其他的小动物也会摔交的,于是它用力去推石头,把石头推在了路边,高高兴兴回家了。教师念旁白,幼儿来表演。

第三篇:有趣的表演家作文250字

有趣的表演家作文250字

有趣的表演家作文250字

我想把表演章颁给老郭和蚊子,他们俩可是我们班上表演界的最佳拍档。

本周五下午的班会课上,老郭和蚊子就又露了一手,表演相当精彩合拍。比如:老郭正要说正题:这次班会主题是蚊子就开始载歌载舞地应和,大家以为是故意捣乱,其实是安排好的。每次节目他们俩都把大家逗得开怀大笑。

还有上次,在紧张的复习阶段,老郭和蚊子他俩用奇思妙想编排了一个小品:怎么复习效率高?都不知道他们小脑瓜如何想出来的。有的同学想投机取巧,什么傻大个牌铅笔,考试百百通等,不仅把我们逗的前仰后合还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方法,吸取了警世:在学习上永远不要想不劳而获。

瞧!这就是我们班上的两个表演天才。我希望他们能获得表演章,在以后的日子里,为我们大家带来更多好的小品。

第四篇:《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 二.教学重点:

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明确:就当前的现状,谈天才生长的条件。

比如我在讲《未有天才之前》一文时,用《伤仲永》的故事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讲这节课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伤仲永》课文中的几幅插图,让学生简述这个故事。然后提问学生:“小时候,方仲永是一个神童,可是长大后却变成一个极其平庸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其父不使学”,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棵小树会怎么样?”“死了。”学生齐答。我紧接着说:“是的,这棵小树会很快死去。其实方仲永就像这棵小树一样,离开了生长天才的泥土,是不会成长为天才的。关于天才和泥土,鲁迅先生曾做过一次非常有名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的问题的。”这样一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节课高潮迭起,非常成功,不能不说课前的导入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三、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归纳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四、分析论证过程: 分析第一部分:

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分析第二部分:

第4段:摆出当前的不良现状——不但天才,连天才产生的土壤也被扫尽。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整理国故”论,“崇拜创作”论,恶意的批评这三个方面。语言标志是“其一是”,“其一是”,“还有一样是”。

第5段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面对这一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但后来胡适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对学生运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鲁迅与胡适等人观点不同,他看到许多物质青年先到故纸堆里,从而批判整理国故的论调。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属于比喻论证法,用浅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属于例证法和比较论证法,指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思想都不如古董商进步。

第6段指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作者举反面的例子批判“创作崇拜”的论调。

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

鲁迅指出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而是从反面——社会上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进行论述。

第4段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都可以做。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泥土。

五、写作特点:

1、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深思。

2、观点鲜明集中。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5、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口语,富有魅力。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给画线字注音

厌薄()

譬如()

趋势()

嫩苗()

不肖()

国粹()

幼稚()

戕贼()

萎死()

寒噤()

二、下面画线的词句和现代汉语不同,请试着说一说,并进行修改。

1、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

2、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

3、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

4、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分子。

5、于是创作家出来了,从实说,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儿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者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合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

三、课内阅读

①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②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举出几样来说:

③其一就是“整理国故”。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他们说,“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倘以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谬绝伦!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

④其一是“崇拜创作”。从表面上看来,似乎这和要求天才的步调很相合,其实不然。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国和世界潮流隔绝的。许多人对于托尔斯泰,都介涅夫,陀思妥夫斯奇的名字,已经厌听了,然而他们的著作,有什么译到中国来?眼光囚在一国里,听谈彼得和约翰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行,于是创作家出来了,从实说,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者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合于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于是眼界便渐渐的狭小,几乎要缩进旧圈套里去。作者和读者互相为因果,排斥异流,抬上国粹,哪里会有天才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⑤还有一样是恶意的批评。大家的要求批评家的出现,也由来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许多批评家。可惜他们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评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到后来,连并非批评家也这样叫喊了,他是听来的。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我亲见几个作者,都被他们骂得寒噤了。那些作者大约自然不是天才,然而我的希望是便是常人也留着。

1、梳理一下上面几段鲁迅说理的思路。

2、第②段能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3、概括③④⑤段和前两段的关系。

4、第③段中鲁迅用“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和“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来论证。分别指出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试题答案】

一、bó pì qū nèn xiāo cuì zhì qiāng wěi jìn

二、1、“的”文言用法,取消句子独立性。改为“天才产生”。

2、去掉助词“着”。

3、将长育改为“生长”。

4、改为“含有很多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成分”。

5、改“刺取”为“学习”或“借鉴”;“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是被动句式,“牢笼”名词用作动词,修改为“读者却已被他所束缚了”。

三、课内阅读

1、鲁迅指出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而是从反面——社会上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进行论述。

2、第②段不能删去。这一段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3、③段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④段指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⑤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

4、“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属于比喻论证法,用浅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属于比较论证法,指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思想都不如古董商进步。

第五篇: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内容。

2、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四、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有关《伤仲永》的三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伤仲永》的故事梗概,然后提问。

师:方仲永小时候可算是一个神童,但长大后却成了一个极普通的人,这是为什么?

生:“其父不使学”。

师:“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殊不知小树离开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久就枯死了。这棵小树就是方仲永,他因为停止了学习,远离了能够使它成为天才的环境,而由一位神童变成了一个庸人。在“天才”的问题上,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

板书 《未有天才之前》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9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就很难读懂课文。

另外,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鲁迅(1881.0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2、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3、《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 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4、“整理国故”的口号,其实是新文化阵营首先提出的。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黄侃、刘师培等人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扯起了“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的旗帜,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面对这一情势,由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和鲁迅支持的北大进步学生组成的“新潮社”,针对“国故杜”的倒行逆施,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口号。这样,就形成了新旧两派关于研究国故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目的和方法,并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胡适是新潮社的支持者之一,胡适的观点是:整理国故实在很必要,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国故研究;研究学术史的人,应当用“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标准去批评各家的学术。可见,整理国故的口号并不是胡适首先提出来的,而且,最初它的内容也是正确的,是革新派对守旧派的一次斗争。

鲁迅作为“新潮”的支持者,在“整理国故”口号提出之初,以及对 “国故”和“新潮”两社关于研究国故之事,没有发表意见。我们知道,在理论上鲁迅也并没有完全否定“整理国故”的必要性,他曾明确指出:“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学究。”(《准风月谈?我们 怎样教育儿童的》)就实践方面看,鲁迅当时正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并与胡适有密切的交往,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在“整理国故”方面,他采用的是剔其槽粕,去粗取精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说鲁迅是在实践上支持了新潮社“整理国故”的主张的。

1919年7月,胡适发表了《问题与主义》一文,提出“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同年12月胡适又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923年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胡适更系统地宣传了他的“整理国故”的主张。胡适劝青年“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他没有区别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与一般的青年,泛泛而论,因而授人以柄,给戴上“企图诱使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脱离现实的革命斗争”的帽子。在“整理国故”的问题上,胡适采用的是实验主义的方法论。他提出的科学方法的一部分就是“求否定的例”,他认为“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危言耸听,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社会意义。他向广大青年大开“国学书目”,要求中学的国文课以四分之三的时间去读古文,这客观上对诋毁新文学的复古派起了支持作用。到了1925年,胡适走到了爱国学生的对立面,以进研究室“求学”为借口,反对学生运动。他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九期发表《爱国运动与求学》一文,认为“呐喊救不了国家”,要学生时代的青年“充分地利用学校的环境与设备来把自己铸造成个东西”,“努力求发展,这便是你对国家应尽的责任,这便是你救国事业的预备工夫。国家的纷扰,外间的刺激,只应该增加你求学的热心与兴趣,而不应该引诱你跟着大家去呐喊”。

鲁迅目睹许多封建旧文人大搞复古活动,不少无知青年陷进故纸堆里,他感触良多,认为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了。他先后写了《所谓“国学”》、《以震其艰深》、《不懂的音译》、《望勿“纠正”》、《未有天才之前》、《青年必读书》、《春末闲谈》、《读书杂谈》、《就是这么一个意思》、《碎话》等一系列文章,尖锐指出“整理国故”内容和方向转化带来的弊端,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对“老先生”和一般青年做了区别,指出了把“整理国故”当做旗子来号召的荒唐。

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结构。

1、字词。厌薄(bó)譬如(pì)趋势(qū)嫩苗(nèn)不肖(xiāo)国粹(cuì)幼稚(zhì)戕贼(qiāng)萎死(wěi)寒噤(jìn)

国粹: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的精华。戕贼:伤害,残害。

艰苦卓绝:形容艰难困苦,超乎寻常。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三、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归纳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四、分析论证过程: 分析第一部分:

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分析第二部分:

第4段:摆出当前的不良现状——不但天才,连天才产生的土壤也被扫尽。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整理国故”论,“崇拜创作”论,恶意的批评这三个方面。语言标志是“其一是”,“其一是”,“还有一样是”。

第5段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面对这一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但后来胡适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对学生运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鲁迅与胡适等人观点不同,他看到许多物质青年先到故纸堆里,从而批判整理国故的论调。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属于比喻论证法,用浅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属于例证法和比较论证法,指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思想都不如古董商进步。

第6段指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作者举反面的例子批判“创作崇拜”的论调。

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

鲁迅指出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而是从反面——社会上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进行论述。第4段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都可以做。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泥土。

五、写作特点:

1、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深思。

2、观点鲜明集中。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5、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口语,富有魅力。

下载天才表演家中班整合教案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才表演家中班整合教案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会课教案 勤奋出天才

    第十一周主题班会勤奋出天才 ——四(7)班 班会目的: 1. 联系语文课《说勤奋》,结合段考情况,开展班会活动,让学生了解勤奋学习的重要,明白“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从而确立学习目标,......

    《天才》读后感

    读《天才》有感——天才出于勤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我读完《天才》这本书所想到的。天才,并不是天生的。郭沫若说过,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是勤奋。正所谓,天......

    天才同桌

    第 1 页 共 1 页“天才”同桌 100多斤的体重,人称胖墩儿,总穿着宽松的“奋牌”服装,目地当然是为了遮住肥胖的身材。他就是我那说话幽默,整天嘻嘻哈哈的“天才”同学张军。不过......

    天才名言

    1. 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 德怀特2. 忧患激发天才。 霍勒斯3. 所谓天才,就是比任何人都先抵挡痛苦的经验本领。 卡莱尔4. 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 贝多芬5. 只有......

    《天才》读后感

    应试教育制度下,分数依然是教师或者家长眼里判断好坏学生或许好坏孩子的法宝。似乎只有分数最高才能证明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刚好现在是各高校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君不见名列......

    中班教案

    中班美术:漂亮的纸杯花活动目标: 1、尝试通过纸杯变形制作出纸杯花。 2、在剪剪、画画、贴贴中体验手工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活动准备: 已听过故事《三只蝴蝶》、初步会使用剪刀......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看奥运比赛,让人感到规则的魅力。这个大规则竞技场,之所以能掀起一阵阵欢腾的巨浪,在于规则。奥运文化之所以传遍世界,就是规则的魅力。规则可以是由......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1、欣赏图片,理解图片内容,知道花草树木对人类的作用。2、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熟悉的几种花草树木的名称和作用。3、知道花、树木与人类的依存关系,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