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字经教案(推荐)
一年级语文《三字经》背诵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诵读,读出节奏感。
2.初步了解三字经。
教学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一.导入:你知道古时候,孩子上学学的是那本书吗?.《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提问:我们班有从河南来的同学吗?]我们的这位老乡,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从一个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得表现,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他将来是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能不能有出息。这是因为人的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我们只有对自己的将来有了设想,才有前进的方向。[提问:我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长大了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有演员、有科学家、有企业家,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只要我们现在照着这个目标去做,并一直坚持,就有实现的一天。我们都一定会有一个共同点,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用的人。我们怎么才能做才能让自己现在是个老师父母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孩子,将来长大了谁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的?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三..讲解句子
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我们想好的方向发展呢?我们看看《三字经》怎么说
苟不教,性乃迁。“苟”假如,如果;“教”学习,受教育,管教;“乃”就会;“迁”变化。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四.总结。
1.组织学生诵读。
2.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再家里学些,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古时候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2.知道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的故事。
教学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指名领读。
3.自由读。
三.讲解句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以前,古时候;“择”选择;“机杼”织布的梭子。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四.拓展。
1.课下给你的好朋友讲一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2.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老师和家长的责任。
2.知道学生时期是读书的最好时期。
教师内容l;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一导入;l父母为什吗要送我们来学校呢?学校的老师会怎样呢?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2.出示句子: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二.诵读句子。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领读。
3.自由读。
4.分角色读。
三.理解句子。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四.讨论:你以后会怎样做?
五.总结
我们的学生时期要努力学习,知道怎样做人,成为对社会对祖国的有用之人。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一.导入: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没有知识,没有文化能实现你的愿望吗?你应该怎样做?
二. 诵读新句。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指名领读。
3.分角色读。
三.理解句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
四.展示。
1.一起诵读前八句。
2.教一教你身边的小伙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1.“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一段,达到熟读成诵。
2.同时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教学准备:
收集历史故事《孔融让梨》《黄香温席》
教学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一、故事导入、情境激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小朋友,一个叫黄香,一个叫孔融。(播放多媒体课件:《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你喜欢黄香和孔融吗?为什么?就连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称赞他们那。
二、配乐诵读、品读解意
1、师范读、领读。
2.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三。理解句子。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1、你觉得黄香是个怎样的孩子?孔融又是个怎样的孩子?
2、你还知道那些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人?
3.歌曲《我的好妈妈》一边唱一边做动作
4.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学习了今天的《三字经》内容,你有什么打算?
四.总结。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能使学生们换个角度看待科学
教学内容: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一.导入:你们知道一个人首先要学的什么吗?今天的《三字经》就会告 诉你。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二.诵读新句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指名领读
3.齐读
三.理解句子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四.展示
1.一起诵读前十二句。
2.教一教你身边的小伙伴或家里人。
五.总结
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和兄弟之间的友爱,还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成为国家的栋梁。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诵读句子。
2.简单的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内容;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一.导入;通过前面的内容,《三字经》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和学贵在专一和坚持,并且劝大家要从小开始学,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学起,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时候的孩子具体要学哪些知识。为了便于当时孩子们的记述,《三字经》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以后,接着用数字往下串着讲。第一个数字讲“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里头的“三才”和“三光”,都是传统中国极其重要的文化概念.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指名领读。
3.齐读
三.理解句子。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相互之间遵守道义,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四.展示
..1.一起诵读学过的《三字经》。
2.个别同学诵读。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一年四季的特点和人们在四季中的活动。
2.知道东.南.西.北方向的划分。
教学内容: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一.导入:一年之中有几个季节?方向的划分又有几种?《三字经》就会告诉我们。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领读。
3.齐读。
三.理解句子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四.提问
1.四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吗?
五.总结
1.一起诵读。
2.四季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概念:五行,五常。
2.感受“诚信,承诺”和“知音”的力量
教学内容: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一.导入:现在的人们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古人又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呢?古人做人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领读。
3.齐读。
三.理解句子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四.讨论:你想成为一个什么品质的人?
五.总结
1.诵读学过的《三字经》。
2.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成为一个诚实守信,有礼貌,有爱心,有知识,有道德的好学生。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粮食。
2.知道过去人们饲养的动物。
教学内容: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一.导入:你在平时都吃什么饭?这些饭又是用什么粮食做成的?你家里饲养小动物吗?饲养的哪种动物?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看人们都吃哪些粮食,饲养哪些动物。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学生领读。
3.齐读。
四.理解句子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五.总结
1.你知道这六种动物都有什么用处?
2.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
3.诵读学过的《三字经》。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七种情绪。
2.了解简单的一些颜色。
教学内容;:曰喜怒,曰哀惧。爱巫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无色,目所识。
一.导入.:你知道人物的表情有几种?你都见过哪几种颜色?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古人的表情和见过的颜色。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朗读。
3.齐读。
三。.理解句子。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悲伤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欲望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四.联系实际.1.请学生上台表演这种情绪,并说一说感受到这七种情绪的事情;
2.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五.总结
人们的心情受情绪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保持每天都有好心情,保持乐观的态度。
第十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口和鼻子所识别的味道。
教学内容: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块糖,你们闻到味了吗?没有闻到那我们来品尝一下是什么味道。
你的鼻子能闻到哪些味?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朗读。
3.齐读。
三.理解新句。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四.展示
1.诵读学过的《三字经》
2.教一教你身边的家人和好朋友。
五.总结.我们的嘴巴和鼻子各有各的功能,我们吃的食物要用嘴巴来分辨味道,有些东西用我们的鼻子就能闻出东西的气味。.第十三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制造乐器的材料。
2.知道我们说话的四种音调。
教学内容: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一.导入:你见过哪种乐器,他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古人的乐器有哪几种,又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领读。
3.齐读。
三.理解句子。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四.提问
1.你知道什么乐器用竹子做的?(笛子,箫,竽,管)
2.你知道什么乐器用丝做的?(琵琶,琴,瑟)
3.你知道什么乐器用金属做的?(铜锣,唢呐,喇叭,)
4.你还知道哪些乐器是用什么做的?
五.总结
1.诵读学过的《三字经》。
2.你喜欢哪种乐器?
八音: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分类法,按照制成乐器的材料为分类标准,始于周朝。匏: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比如笙;土:陶土制作的乐器,比如埙;革:皮革制作的乐器,比如鼓;木: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木鱼;石,玉石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磬;丝:通过丝弦发声的演奏乐器,比如琴,瑟;竹:
竹制乐器,如笛子,箫
[吹牛皮的来历]牛皮与八音有关,是指鼓,吹牛皮就是指吹鼓,所以吹牛皮的本意是讲的事不搭调,是否夸大事实倒在其次。
第十四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教学内容: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一导入:我们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你知道爸爸的爸爸和爸爸的妈妈是谁吗?
妈妈的爸爸和妈妈又是谁?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人是怎样排辈分的。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领读。
3.齐读。
三.理解句子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 “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九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关系;古时候,一个人如果犯了罪,可能要株连九族。
四.总结
我们要尊敬我们的长辈,爱护我们的弟弟和妹妹。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学生。
第十五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2.简单的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内容: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一.导入:你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什么关系,你和爸爸是什么关系,你和你的兄弟姐妹是什么关系,你和你的小伙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又该如何相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人是怎样相处的。
二.诵读新句。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领读。
3.齐读。
三.理解句子。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四.提问
1.你的父母相处的好吗?
2.你是如何孝敬父母的?
五.总结
1.讲故事《一个半朋友》一个父亲教育自己的儿子如何交朋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了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
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
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做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做你的半个朋友。那个父亲的临终告诫,不仅仅让他儿子,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交友的真理:你可以广交朋友,也不妨对朋友用心善待,但绝不可以苛求朋友给你同样的回报。善待朋友是一件纯粹的快乐的事,其意义也常在此。如果苛求回报,快乐就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时隐伏。毕竟你待他人好和他人待你好是两码事,就像给予和被给予是两码事一样。你的善只能感染或者淡化别人的恶,但不要奢望根治。当然,偶尔你也会遇到像你一样善待你的人,你该庆幸那是你的福气,但绝
不要认定这是一个常理。因为人生只有一个半朋友。
2.你认为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第二篇:三字经 教案
1《三字经》一
教学内容: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4、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四、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六、作业布置。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三字经》二
教学内容: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10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教学重点: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10句内容。
教学难点: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3、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4、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5、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6、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三、总结。
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四、作业布置。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三字经》三
教学内容: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部分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人与人之间怎么做。教学重难点:
1.讲解三字经部分内容。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一课的内容,提问的方式。
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要好好学习,尊敬父母、兄长。
二、讲解课文内容。
1、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2、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3、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4、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5、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启示: 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三、师生总结。
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4《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望庐山瀑布》。
2、能背诵、默写《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课前准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二、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朗读后,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紫、川。
四、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逐词逐句理解全诗。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五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小结 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八、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三篇:三字经 教案
《三字经》教育篇之四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
“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学习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2、学习到一些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学习流程:
一、复习
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第一课内容
二、教师导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今天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第二部分内容。
三、多种方式诵读
(一)、静心自读;
(二)、指名接读;(三)、齐读;
四、理解含义
1、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
讲一讲,指名讲含义。
2、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重点解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3、老师补充《三字经》中的故事《师文拜师》《孔融让梨》,学生认真听故事,听后讨论。
五、再读
1、接龙读。男生读一段,女生接一段(四句为一段)
2、学生赛读3、师生拍手齐读
4、让我们再来感情地读一读。
五、尝试背诵
1、自由背诵。自己小声背或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2、师生互动,考考你
(1)老师考学生。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学生考老师。学生说上句,老师接下句
3、全班拍手背。
4、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过关者画上红旗)。
六、拓展升华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这段《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第四篇:三字经 教案
《三字经》常识篇之三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在这里,《三字经》从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最初知识起步入手,告诉人们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但是,至于为什么是这样,它却没有说。那么,到底为什么没有说呢?我认为这里面恐怕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对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没有搞清楚,虽然我们前面已经讲了我国的历法——早在公元近四千年前的夏朝就编制出了,但是对于这部著作的撰稿者是否就一定懂得呢,这似乎也很难说得清楚,这方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毕竟那个时候的出版印刷技术还没能够达到现在的发达程度,而现在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历法还很难觅踪影。其二,我想即使笔者知道并晓畅这个问题,但是若要想通过几个三字句来解释这么一个万分复杂的问题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其三,关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这一学说到底是何时得到国人的承认的,好像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说明这个问题,那么在当时的编者写作这部著作的情况下,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及其实质可以武断地说是办不到的。所以,作者干脆避开这个难题,而把最最基本的常识列了出来交给我们的后人,留给人们以思考的余地。从这点上来来讲,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高明之举。
而对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问题,其实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观点,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因为,今天的科学知识已经清楚地知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南北方向,恰恰是和地球的磁极完全相反的。就是说,我们所讲的南,恰恰是地球上的北极;而我们所说的北,这又正好相反是地球的南极。第二我们必须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只能是地球的运转相对于太阳的方向而已,要知道的是,万一哪一天地球被改变了运转的方向,或者我们人类相对于地球的运转方向改变了,那么,这个方向也就随之而发生改变。就像宇航员在太空中(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还比非是真正意义上太空,这能说是地球的上空而已)的“一天”概念,它是随着航天器围绕地球一圈所用的时间而决定的一样,一旦人类真正飞抵太空,那么随着飞行器的不同运转轨道它的一切概念则都要随之而改变。到那时候,我想我们就根本不能简单地用东西南北来确定我们在宇宙中获的位置,而恐怕必须借助于空间三维还是四维、五维来解决。就像我们在预报台风消息的时候,不能笼而统之地用距离北京东南方向多少公里来落实,而必须用经度和纬度才能准确确定一样。这一点,我们现在讲《三字经》的时候,就必须给孩子们讲明白,因为这也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们播下一点科学的种子,留给他们一些未来发展的头脑空间,激发他们的潜质和探究未来与太空的兴趣。
第五篇:《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案
介绍《三字经》
教学目标:
交流《三字经》的背诵与理解,激发学生爱背三字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介绍《三字经》
首先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三字经》(教师读,学生听):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人之初——不知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4、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14句三字经。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二、新授感悟
三、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没有年龄的限制呀?(引出不论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学的道理。)
二、新授感悟
1.自读《三字经》中从“人之初……不知义”14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14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解释这14句三字经的含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
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5、让学生自己边学边讲。
6、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1)你认为那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为什么?
(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
7、请学生思考问题:
年岁大的人还要不要学习新知识?(说明我们不能到长大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是儿童,早上八九点中的太阳,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三、扩展活动: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香九龄 ——千而万
授课目标
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重点)3.能使学生们换个角度看待科学教学目的:
4、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5、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三字经》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又因为什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肯定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了解《三字经》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师简介《三字经》,板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语句举例验证。)
二、复习已学语句 1、2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字经》语句。
2、全班随音乐传球诵读《三字经》。游戏规则:每人诵读一句(6个字),接过球后,起立大声诵读,然后再转身传球。
3、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中误读的情况发现、研讨、纠正、强化。
4、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三、揭示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释义
1、讲解:(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四、学文晓理:
(一)、自读 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
五、新授
1、出示新授语句: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2、学生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正音
3、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4、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5、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6、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七、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对父母、对家里的长辈、对老师。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 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三才者——应乎中
教学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原文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3.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识, 感受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浩瀚星空带给人们的无穷想象 教学内容
1.《三字经》的新句子:“三才者”至“应乎中”
2.结合句子,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概念,阐释“天人合一” 3.介绍我国古代“四象二十八星宿”的知识,介绍和星宿有关的诗文,如“南箕北斗”、“牛郎织女”、《西游记》里的“昴日星君”,古诗“迢迢牵牛星”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内容,《三字经》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和学贵在专一和坚持,并且劝大家要从小开始学,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学起,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时候的孩子具体要学哪些知识。为了便于当时孩子们的记述,《三字经》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以后,接着用数字往下串着讲。第一个数字讲”“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里头的“三才”和“三光”,都是传统中国极其重要的文化概念。
二、诵读新句子
三才者 天地人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此四方 应乎中
1.读2遍:第1遍,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第2遍,大家一起诵读
2.讲解句子
三才者天地人:“才”在这里就是“最基本的东西”,这一句意思是: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
“三才”这个概念,来自于周易的说卦。《易经》里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注:”易“是什么呢?古时候圣人在创制易的时候,就是要用它来说明自然界最基本的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古人确定天的道理是阴和阳,地的道理是刚和柔,人的道理是仁和义,这个就叫”三才。“)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很
早以前就把“天,地,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板书“天人合一”),现在,随着科技智能的发展,人类逐渐丧失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破坏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越来越盛,从而遭受自然的惩罚,因此“天人合一”在现代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应着“三才”,我国古代还有“三大”(板书:“三大”)一说,请大家猜猜是什么?(答案:天大,地大,人大); 讨论:人真的能有天地那么大吗?
雨果的一句诗:“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可以比天地更广阔,人的志向也可以比天地更远大。那么,你的远大志向是什么呢?
三、总结:
“天人合一”另一重含义是告诉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努力探索自然,认识自然,以自然为师,在自己的内心建设一个和天地一样广阔丰富的世界
三光者日月星: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提问:日月星辰有哪些重要作用?(光有什么作用?)人会“发光”吗?
这两句讲的是自然界的情况。具体到人类社会,有没有可以用”三“打头来讲非常重要的内容呢?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什么叫”纲“?”纲“实际上最早的意思是渔网上面那根最粗的绳子。打鱼的网撒下去,有一根最粗的绳子,下面串着一根根网眼线。拎着这根绳子一撒,网就撒出去了,一收就能把网给收回来了。这个是”纲“。”三纲“就是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提问:四个季节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总结:四季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彩,对于自然我们也要心怀感恩之心(与上节课的“感恩”主题相呼应)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四、小结,并齐诵一遍句子
齐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五、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六、总结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三“这个数字具有特殊的含义。从天地自然到社会家庭,在《三字经》中,一个”三"字,就像一根丝线,串起了许多知识和思想的珍珠,而这样一根传统文化的项链,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三”开始,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中“三才”“三大”的重要概念,了解到“天人合一”的思想,还从“三光”学习了一点古代天文学知识,知道咱们的祖先以星官的方式认识星星,并通过二十八星宿来记录日月,行星的运动变化。
曰水火——人所饲
教学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的新句子:“曰水火,木金土”至“乃九族,人之伦”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概念: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
3.感受“诚信,承诺”和“知音”的力量 教学内容
诵读《三字经》里的新句子:“曰水火,木金土”至“此六畜,人所饲” 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了解孩子们对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2.导入:《三字经》讲完“三”和“四”,自然要接着讲“五”和“六” 3.诵读新句子
先扫除生字:请学生指出生字,老师把读音标注在黑板上,解释字义,此课生字比较多,要多读几遍,便于记忆
然后朗读:第一遍请1个学生上台领读;第二遍集体诵读; 如果因生字读得不流畅,可以变换方式多读两遍 4.解释概念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起源于非常朴素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古人用来五行的观念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对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影响非常大,现在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比如福娃的设计就包含五行的元素);
五常:为人处世方面五种最重要的东西:仁指仁爱,义指得体,礼指合乎规范,智指明辨是非,信指专一守信。智和信要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成为优秀的品质,所以说“不容紊”。这五种品质现在仍然重要吗?(可以请孩子们联系实际生活讲一讲)
六谷:人们种植的几种粮食作物:稻:即大米;梁:高粱,小米(粟);菽:大豆;黍:黄米(粘的);稷:黄米(不粘的);麦:大麦,小麦;人们常说的“五谷”是更早的提法,没有包括稻,因为很古的时候北方没有稻子。现在,除了黄米,其他几种作物仍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粮食。
六畜: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先后把马、牛、羊、鸡、狗和猪进行饲养驯化,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成为家畜。【讨论】六畜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现在,马的作用已经减弱,其他几样还是很重要哦。再次集体诵读一遍(可选)
内容小结:这几句介绍了组成万物和为人处世的五种重要的东西,以及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六种重要主食和家畜。
5.讲“情同朱张”的故事(板书:情同朱张,东汉,南阳,朱晖,张堪)
故事梗概:东汉人朱晖很讲信义,朋友张堪生前曾嘱托他照顾张的妻儿,张堪死后,朱晖就恪守承诺,年复一年地资助张堪的妻儿,并把太守奖励给他儿子当官的机会给了更具才能的张堪的儿子。6.总结
集体诵读一遍新授的句子。
《三字经》阶段诵读比赛
师:下面我们通过闯关的形式来展示我们的所学。我们分为四个组,采用记分制,看我们那一个组的同学表现积极,能为自己的组争光。
1、第一关:生活常识我知道
下面我们来闯第一关,规则:一组选出一名学生选一题目,然后从二组中指一名学生回答,依次类推。
说出下面几项分别指的是什么: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常、五行、六畜、六谷、七情、八音、九族、十义。
2、第二关:猜一猜
规则: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三字经》中的句子。
①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②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③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④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⑤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⑥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
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⑦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第三关:我会讲故事
规则:抽签决定每组所讲的故事,每组推选一名学生。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黄香温席 》、《孔融让梨》
四、第四关:比一比,看谁反映快------《三字经》接龙
规则:
1、由一生提问另一生接答。
2、老师出题学生接答。
______。子不学 ,断机杼。
养不教 ,父之过。————。
——,性乃迁。———,贵以专。
为人子 ,——。亲师友,——。
————。性相近,习相远。
窦燕山, 有义方。—————。
五、欣赏《三字经》儿歌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不错,老师奖励你们一首儿歌,要好好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