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四、全册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用数学。
4、发展空间观念。
五、全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
“找规律”是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为了圆满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把新教材以及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上,不断探索,不断领会新的教学思想,深挖新教材,认真学习新课标。力争做到:(1)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抓好常规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2)积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3)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加强教、学具的演示操纵,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在课堂上多采用民主教学思想,把“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继续开展下去。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我能力的培养,多探索,多钻研,多实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大班额条件下,学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原因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能力及认真听题的习惯。
(三)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2.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3.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4.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5.为学生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7.结合教学内容有机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丰富的资源。创设激趣、激情的情景,让学生愉快的自觉的投入学习中去。
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审题。
(四)预期目标:
1、知识目标:
(1)加强对学生进行方位、以及数的概念教学,(2)合理进行加、减法计算,合理安排“用数学”的教学,增加开放性问题。(3)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4)加强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5)结合本册数学知识,加强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在概念教学上,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概括能力。(2)在简单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做到耐心、细致的了解学生、亲近孩子,多观察、多交流,多帮助他们排除一切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但在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在生活上也应该多帮助,是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017-2018下 期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 日期 教 学 内 容 节数 1 2.28—3.2 开学第一课 认识图形 3 2 3.5—3.9 20以内退位减法 十几减9 十几减8 5 3 3.12-3.16 十几减7、6 十几减5、4、3、2 5 4 3.19----3.23 十几减5、4、3、2 十几减几练习课 5 5 3.26----3.30 解决问题 整理复习5 6 4.2----4.4 4.8 分类与整理 4 7 4.9----4.13 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 读法、写法 5 8 4.16---4.20 数的顺序 和比较大小 解决问题 5 9 4.23---4.28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摆一摆,想一想 6 10 5.2---5.4 认识人民币 3 周次 日期 教 学 内 容 节数 11 5.7----5.11 认识人民币 5 12 5.14----5.18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 13 5.21----5.2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 14 5.28----6.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6 15 6.4----6.8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 16 6.11----6.15 找规律 5 17 6.19----6.22 期末复习4 18 6.25---6.29 期末复习5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 球 圆柱)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作业:
1.连一连。
2.○ ○ ▭ △ ▯ ○ △ ▱ ▱ □ ▭ △ ▽ ○ △ ▭(1)○有()个,□有()个,▭有()个,▱有()个,△有()个。
(2)()最多,()最少,()和()同样多。
(3)△比□多()个,○比△少()个。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教学反思: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幼儿园和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陌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
2.借“交朋友”的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
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① 先在小组里交流。
② 学生回答。
③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X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作业:
1.长方形有()条边,()条长边,()条短边。正方形有()条边,各边都()。
2.让学生自己利用七巧板拼自己喜欢的图形。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二)认识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晰,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合力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拼图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6~P7 练习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课 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正方形的特点: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 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四、课时安排: 13课时 第一课时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小棒3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 9十()=13 9十()=14 9十()=15 9十()=16 9十()=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小华投中了12个圈,小雪投中了7个圈,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多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2—7=)(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五、教学板书: 十几减9 有15个气球,卖9个,还有几个? 15—9=6 小华投中了12个圈,小雪投中了7个圈,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 比较算式 12-7=5 教后反思:1.本节课计算十几减9有“破十法”“想加算减”等方法,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算法外,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
2.这节课的重点是“想加算减”这种计算方法的探索,从导入出示9加几等算式入手,力图突破这个难点,但是从整节课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还是利用“破十法”,我想可能是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得不熟练,所以感受不到这种方法的方便。
3.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验、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操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只是执行,而缺乏思维的参与。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更有效是今后值得思索和改进的地方。
第二课时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
教具学具: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1)9+()=15(2)9+()=18 15-9=()18-9=()(3)9+()=14(4)9+()=17 14-9=()17-9=()二、课堂练习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 板书设计: 思维训练 小明今年9岁,哥哥今年16岁,10年后小明比哥哥小几岁? 课后反思:1.这节课例题讲解并没有占用很长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都比较广泛,很多已经在课前就能熟练进行计算,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个梳理的过程,把学生的各种算法综合比较,找到最方便、快捷、容易理解的计算方法。
2.“练”达到了练得生动、练得扎实的目的,展示了算法的多样化,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练习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能够保持高度的警觉,视错误为优质教学资源,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充分暴露学生思维错误点,引领全班学生“卷进来”,共同探寻错误根源,商讨纠错的策略。这样对出错的学生是一种呵护与提高,对其他学生也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卡介苗”。
第三课时 十几减8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破十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3捆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9十()=16 8十()=13 9十()=15 8十()=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新 课 标 第 一 网(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四、作业:
1.比一比,赛一赛。
16-8= 11-9= 19-10= 15-9= 12-8= 13-8= 18-9= 15-8= 13-8= 14-8= 17-8= 15-9=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第二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单元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 上 下(位置)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教学准备:
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 前 后(第2页)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
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 生:前
师:背对的方向则是———— 生:后
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 左 右(第3页)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教学准备: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按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填空题)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4、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学示结果)
3、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61页的第5题
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出示图)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 位置(第5页)教学目标: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
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
1、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2、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板书课题:位置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第2组第1个拍拍手!****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2、挂图了示第8页的第5题图(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大胆取喜欢的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第一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B: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
小鸟卡片 房子卡片 题纸一张 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出现画外音:
泡泡: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出示套圈图)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泡泡: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出示泡泡伴有画外音)
泡泡: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样,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汽球图)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出现画外音)
(1)泡泡: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演示分气球的过程)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师: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出示谜语图)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有13条谜语,猜出了9条,还有几条没有猜出?或者说:还差几条就猜完了?然后指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3页)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
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
如:学生A:13-9
学生B:4
五、游戏 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第2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练习课
(一)完成第13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目标: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一、听算(视算)
13-9
17-9
12-9
15-9
18-9
14-9(全班齐听)1)集体订正
2)评讲: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二、看图写算式
◎◎◎◎
◎◎◎ ◎◎◎◎◎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板书:9+6=15 6+9=15
15-6=9 15-9=6
三、算一算
第13页的第1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的说一说,然后再自主完成。最后集体订正,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四、开火车,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
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或数字转盘,教师随意抽拉或转动,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第3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练习课
(一)完成第14页的第5题------------第8题 教学目标: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一、算一算
1、第14页的第5题 要求:
(1)先同组的同学互相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2)最后集体订正,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2、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
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或数字转盘,教师随意抽拉或转动,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二、出示(第14页的第6题和第8题)
要求:
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指名说图意
3)再列式计算,并与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学生完成书中第7题
四、延伸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第4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第15页 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出示口算:)
8+5
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17-9
14-9(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出示: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稍停一会儿,同时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7、教师有导向性的小结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可把“做一帮”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第5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练习课(第16页的第1题―――――第4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数感。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听算
12-7
12-4 12-3
14-8 16-9 8+9
13-6 14-5
11-2 15-7
17-8
15-9(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1-2 15-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2、说得数,再写算式 书中第16页的第3题:
要求:每一个四人小组先在组里互相说出算式、得数,最后写出算式。(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看图写算式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练习课(第17页的第5题―――――第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数感。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P18:9)1)指导学生看题
2)全班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或者把这三题让9个同学分成三个小组以比赛的形式来进行,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二、游戏练习:
1、找座位(1)给每个学生一个算式卡片,同时出示5把贴有3、4、6、7、9卡片的椅子,让学生把卡片放到相的椅子上去,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放得又对又快。
(2)还有没有送出去的卡片吗?
那你们想不想也他们找个家呢?请你们想个办法给它找个家。(学生活动)
2、找朋友
(书中第17页的第8题)
活动要求:教师先将书中的题目出示在黑板上,然后请8个小朋友分两组比赛,看哪一个组的小朋友找的又对又快。(集体订正,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说一说。
四、完成作业:
第7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练习课(完成练习三的第9题―――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题型的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掌握不同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听算)
14-8 12-5
13-6
13-8 14-9 12-4 16-9
14-8
11-8 15-8(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1)说一说12-4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2)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12-4=?,看看谁说的最好。
2、计时计算比赛(P18:12)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全班同学给予鼓励。集体订正
二、变式练习比较大小
(P18:10)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填这个符号?
三、解决问题(出示)
1、老鹰抓小鸡的图,让学生观察(P18:11)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12只小鸡,一个鸡妈妈,一个老鹰)出现:P18:11的画面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通过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12只小鸡,已经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 问:如何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2、小猴图 出示P18:13 让学生认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够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列式?还有不同的列式吗?请与你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5+8=13
7+6=13 13-5=8
13-7=6 13-8=5
13-6=7
第8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用数学(P19:例3)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准备: 主题图二幅 教学过程: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P21: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说一说。
第9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练习课(完成第21页的第3题―――第22页的第7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用数学等活动进行知识巩固,以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及能力;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14-5 16-9
13-4
12-8
11-6 15-7
12-5
16-8(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6-8=?你是怎样想的?(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基本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21:3)
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在全班给予鼓励
(集体订正)
2、找朋友
(P22:5)
将第5题制成卡片,然后再将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找朋友(或者请8个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找朋友的比赛,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对又快)
3、比较大小
(P22:6)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用数学
1、出示第P22:4题的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2、出示P22:7题的图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板书:9+4=13
4+9=13
13-9=4 13-4=9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说一说。
六、完成课外作业
第1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一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 口算卡片数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听算
12-9 14-6 15-7 16-9 13-7(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3-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比一比,看谁说得的方法多方法好)
二、练习指导
1、退位减法表
(1)出示20以内退位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C、问:从减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学生回答。
2、练习
(1)让学生把差是6、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如:16-8=□-□,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所有等于8的算式。
(2)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3)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3、一画四式
师:你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吗?试一试。看书第24页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外作业 P24:2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2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单元整理和复习(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解答。
2、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15-8 13-5 12-6 15-7 9+8 11-7 14-6 14-8 16-7 18-9(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4-8=?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
二、用数学
1、出示P24:4(1)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同桌互说,然后的全班说(3----5人)
(2)你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我为什么这样列式?)(3)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2、出示P25:6(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三、观察与思考
独立完成P25:5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认真观察每一竖行的三道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3):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三者间的联系)
第3课时
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单元整理和复习(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9+8= 12-6= 14-8= 11-6= 8+7= 13-6= 16-9= 15-6= 7+9= 15-7= 14-5= 6+6= 3+8= 7+7= 13-7= 12-5= 14-6= 12-9=(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3-7=?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
二、用数学
1、出示P26:10(1)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同桌互说,然后的全班说(3----5人)
(2)你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我为什么这样列式?)(3)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2、出示P25:9(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三、观察与思考
独立完成P25:7 1)指名说图意,你从图中知道了?怎么看表格?什么叫“原有”、“出租“、“还剩”? 2):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认真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3):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教科书27~30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注意所学知识的前后练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1、平面图形的特征 例1是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通过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一说,以突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
2、立体图形的特征
例2是一个拼组活动,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五、课时安排:
1、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
2、平面图形的转换„„„„„„„„1课时
3、立体图形的拼组„„„„„„„„1课时
第1课时
课题: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书P27风车图。
第2课时
课题: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纸.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3课时
课题: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P29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29第四题。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29第五题。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29第六题。
先观察熊猫图,找出图中熊猫的脸部特征,再结合拼图想一想,怎样才能拼出一个正确的熊猫脸。
6、完成教科书P29第七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
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在这个内容中要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它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概念,本套教材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数概念教学 划分为若干阶段。在儿童步入小学校门的第一个学期,就组织他们学习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识数学的第一阶段;在儿童步入小学校门的第二个学期,将认数范围扩展到100以内,组织学生学习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数学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单元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1课时
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P31—32,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例: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第2课时
课题: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读数、写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教学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3)个十和2个一组成()(4)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16、25、50、68.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十 位
个 位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 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2、教学例5。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第3课时
课题: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100以内数目表一张、例8放大图两幅、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35、76、89、90、9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2)一个数,百位上是1,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已有的数字用彩色笔写)指定学生填写。师生共同订正。(2)让学生回答例7提出的两个问题。
A、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B、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第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8。
(1)出示鸡蛋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个鸡蛋?右边有多少个鸡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 26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鸡蛋,哪边的多?(左边多)28和26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28和26相比较,28大,26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在28和26的中间板书“>”学生读式子两遍)(2)出示计数器图。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9○45,又问:“39和4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35 60 71 90 19 100 教师说明:要把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先要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把最小的数排在最左边,最大的数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反过来,如果要把这几个数从大到小排,就先找出最大的排在最左边,最小的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
教师先指定一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填适当的数。47○37 88○90()<95()>66 35○36 61○59()<75()>()
3、游戏题:找朋友
小兔的朋友有:28、34、49 小狗的朋友有:97、85、72 游戏题中,有多余信息,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
第四课时
课题: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多些,少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教学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 教学准备:例
9、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1。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数。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出示例9。
教师:先估计一下:红金鱼、花金鱼、黑金鱼大约有多少条?然后再数一数。
红金鱼有几条?(48条)花金鱼有几条?(15条)黑金鱼有几条?(10条)大家一起从15数到4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4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4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金鱼比花金鱼多得多。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1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得多等等只要结论合理,均视为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画√)(画○)38张 45张 90张
32张 15张 56张
2、第40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第5课时
课题: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下面各题。1、3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5个十和7个一是()。3、65里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妈妈买了3排的乐百氏饮料,每排10瓶,小明买了2瓶乐百氏饮料,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追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2)从32瓶中拿走2瓶。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3)2个一加3个十一共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30=32(4)练习:第41页“做一做”。第1题第1小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第1题第2小题
让学生摆给同桌的同学看,然后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个别学生如果有困难,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集体订正。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 30+7 60+9 20+8 6+50 7+30 9+60 8+20(2)90+8 20+3 50+9 70+6 98—8 23—3 59—9 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八的第5题。教师把题目抄在卡片上,指名口算得数,再全班学生一齐看卡片口算得数,然后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做游戏:谁最先回家。
第6课时
课题: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摆一摆、想一想。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摆一摆进一步理解数位、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教学准备: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个位)第二位叫什么?(十位)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上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十位
个位
○ ○ ○ ○
表示的数是:2 表示的数是:11
十位 个位
○○
表示的数是:20
2、为什么两上圆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上小圆片表示2个一,十位上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十位
个位
○○○ ○ ○○ ○○ ○ ○○○
表示的数是:3 表示的数是:12 表示的数是:21 表示的数是:30
4、若4个小圆片呢?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十位
个位 ○○○○ ○ ○○○ ○○ ○○ ○○○ ○ ○○○○ 表示的数是:4 表示的数是:13 表示的数是:22 表示的数是:31 表示的数是:40
5、小结: 教师提问: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1=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如果用9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1=10)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通过表格找出。圆片数 表示几个数 2 3 3 4 4 5 5 6 6 7 „„ „„
三、巩固练习。
教师:每个同学拿出6个小圆片,自己单独摆一摆,可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
课题: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认识人民币)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
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1)选出三个柜长(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课后反思: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3、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第2课时 课题: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教学准备:例5、6、7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3元=()角 50角=()元 2、8元=()角 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第3课时
课题: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师:谁来给说一说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口答)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课后反思: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第4课时
课题: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放大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元8角=()角 12角=()元()角 1元3角=()角 15角=()元()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角+2角=5角。(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角。(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第1课时
课题: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学习。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的可认真了,那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呢?
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同学们,你们能据花农伯伯说的话来完整的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自己想一想这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3、巩固练习,P57面的做一做,用小棒摆一摆,算出结果。
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师: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
三、强化练习,1、练习十的1T(出示1T图)老伯伯看见同学们这么热心特地买来矿泉水来谢谢大家了。你能看着图说出图意吗?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T:独立计算,并仔细观察。
上下2题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
3、课堂作业 P58面的3T 看懂图意,独立列式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吗?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
第2课时
课题: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教学重点: 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0+60
80+10
20+50
70-20
60-30
90-60
2、连加连减口算
3+2+4
1+3+4
7+2+10 10-5-2 6-2-3
15-5-2 指明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索
1、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 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
(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基础练习。出示第四题基础练习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
(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
师模仿售货员一个学生上来模仿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后要求学生分组模拟。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根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
(3)口头列式,并回答。
(4)全班反馈,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出示第7题,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心和它交上好朋友吗?
要求:独立解答。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天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比一比谁是细心的孩子。
第3课时 课题: 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1)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3)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
40+20+30
70-40-30
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
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二、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
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第4课时
课题: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1、30+6 5+20 60+4 9+40
30+60 50+20 60+40 50+50 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
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
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
2、小组讨论:
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
3、合作探究:
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
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
5、全班反馈: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
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 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1、P61的做一做。
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
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2)指名说53+4 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3)你是怎么算的?(4)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P63:3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3)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设计P63的4题
第5课时
课题: 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一位数加整十数(进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教学难点: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基础联系,课件出示口算(1)进位加法练习
8+5 7+8
6+8
5+7 4+9
7+3(2)旧知复习
20+9 2+60 69+30
25+4 62+3 52+20
(全班练习,指明说出算法)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联欢晚会上的欢乐景象,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出示2个小朋友,并配上画外音对话:我们班要准备联欢会的饮料,一共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
3、引导学生讲述图上的意思,明确要求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问题,开动脑筋说一说,你想有什么方法来解决?
5、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
6、全班反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同学交流评价。教师要表扬学生的各种有道理的解法,鼓励学生独立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7、小结: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来解答我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的同学是用进位加的方法,有的是想的已学过的知识,只要是你自己想出的来的解答方法,都可以用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计算方法
1、P62做一做,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培养学生用语言内化知识的能力。
2、P63练习十一的5至7T 5T:学生独立计算后小组里说一说,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的?你发现了什么?该这样计算? 6T:课件或卡片出示,帮小鸟找家。3只小红鸟都要加上83只小蓝鸟要加上36后才能分别找到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准自己的家吗?
3、作业设计:
7T:自己看图说出图意,并在小组里说出自己的问题,后独立解答。
第6课时
课题: 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教学难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教学准备: 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看卡片开火车,说出结果
23+7 75+9 8+23 56+9 50+5 48+5 79+5 42+50 5+44
2、听算,全班计算,后集体订正
9+27 6+27 6+30 9+30 14+6 54+5 36+5 46+3 33+7
3、指名说一说:9+30和36+5你是怎么样算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二、自主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8题。
要求:
1、先口算,在填空。
2、指明说出计算方法。
3、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4、游戏——小小邮递员
比一比,哪个邮递员送的又快又准!
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5、练习十一第10题,6连续加6,每次加的结果写在横线上。要求:
1、小组里口说结果。
6、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7、仔细计算,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的第11题,要求:
1、先说出图意,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独立计算。
联系十一的第12题。
注意:先计算在比较大小。
第7课时
课题: 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教学难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教学准备: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5+7 70+9 21+8 32+9 2+55 59+9 4+66 9+91 38+7 67+4 43+2 79+7
2、听算
60-30 50-40 63-3 86-6 45+4 59+10 4+58 63+8
3、填空:
65+4=(),先算()加()得(),再算()加()得()。
38+6=(),先算()加()得(),再算()加()得()。
二、练习十一的习题
1、计算练习:
23+7 75+9 8+23 56+9 50+5 48+6 76+5 42+50 5+44 先说计算过程,在写得数。
2、练习十一的第14题
要求:(1)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现在一共有多少架飞机?怎样计算?
(3)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的第15题
要求:自己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列式计算。
4、出示第16题,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对。
57+8
6+56
25+70 42+6
71+9
7+80 80-60
68+5
15-9 9+72
37-4
48-6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 的第17题。
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计算。
四、思维训练
读题,解答P66面的思考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8课时
课题: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思维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六一快到了,很多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方式来庆祝,有的小朋友想去公园,有的小朋友想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去买玩具呢,我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出示玩具店的货架和玩具的标价。)
二、自主探索,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提出问题
师:看货架上都有哪些玩具?你喜欢什么玩具?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后指名回答。)
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师:货架下的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指明生说出题意)
师:怎样才知道左边的小朋友买大象玩具后还剩多少元?右边的小朋友还差多少元呢?(用减法算)
师:你知道这么列式吗?(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大家会算上面的算式吗?先在小组里摆一摆,算一算。
2、分组操作,形成思维。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3、信息反馈,抽象算法。
师: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题的得数吗?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师:谁来说一说35-20又是怎样摆出来的呢?
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4、小结算法。
师:你能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吗?
师: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在个位上去减还是在十位上去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8 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要求:
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独立完成P69 练习十二的1—3题。
第9课时
课题: 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件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生活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3-7 15-6 17-8
78-8 45-30 97-7
2、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着重说一说15-8和17-9是怎样算的。
二、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师:上面2排算式分别是什么样的减法算式?(第一排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第二排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算式。)
师:我们已经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了,大家会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
出示:第67面例1中的玩具货架图。
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和“有2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课件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出示例2玩具图下面两个小朋友和他们的对话。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人与自我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最赞的我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班集体,积极主动为班集体做好事。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不做损害班级荣誉的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温暖,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热爱班集体、怎样爱护班级荣誉。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搜集班上典型的热爱班集体的事例。
2.让同学们搜集自己班集体里同学之间的故事。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班集体”、“我的班集体”、“全班同学”、“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老师:同学们,大家看到这几张图片有什么感受呢?它们主要展示的是什么? 学生:(略)
老师:这些展示的都是班集体的图片,大家知道什么是班集体吗?班集体带给了我们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内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班集体。(过渡)
【讲授新课】
一、我们的班集体(板书)老师:通俗的说,集体是许多人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学校、班级、少先队、学习小组等都是大大小小的集体,而每个人则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的好与坏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而班集体就是由老师和同学们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整体,我们都是班集体的一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五十六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画的主要是什么?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老师:我们通过课本里的图片可以知道:每个班集体都是由老师和同学们组成的,大家都是集体的一员,同学们集在一起学习、游戏、做事和锻炼等等。这是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所得不到的,大家说是吗? 学生:(略)(让大家欣赏图片“欢迎新同学”、“帮生病同学做值日”。还可以给大家讲文本素材中“新来的藏族同学”的故事。)
老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脱离了集体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大家欣赏图片“和同学在一起
(一)”、“和同学在一起
(二)”)
老师:大家讨论一下,这两张图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从中懂得了什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学生:(略)老师:从故事中我们懂得了:我们只有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娱乐才更高兴,更有意义。大家说对吗?
学生:(略)老师:大家在我们的班集体里肯定就遇到过好多高兴的事,下面把你遇到的高兴事讲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略)老师:可见班集体带给我们许多的快乐,那我们该怎样关心、热爱班集体呢?(过渡)
二、关心、热爱班集体(板书)
(一)热爱班集体的表现(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五十七页,认真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关心、热爱班集体的,然后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从图中我们知道了像帮教室擦黑板、认真浇教室的花、见到本班卫生区有废纸主动检起来、刻苦练习集体交给的跳绳任务,努力为班级争光等都是热爱班集体的表现,大家想一想:热爱班集体还有哪些表现呢?我们又是怎样关心、热爱班集体的呢?然后把自己所想到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略)老师:大家说了很多方面,我给大家讲两个热爱班集体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学生:(略)(给同学们讲文本素材中“我们班的‘怪事’”和“扫水”两个故事。)老师:这些都是热爱班集体的表现,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对吗?
学生:(略)(还可让大家欣赏视频“今天我值日”、“班级篮球赛”;图片“认真值日
(一)”、“认真值日
(二)”、“班级荣誉”、“为班集体争光”、“值日
(一)”、“值日
(二)”。)
老师:可有些同学的做法就不是很好,我们拿出来一起说一说。(过渡)
(二)说一说(板书)
老师:下面看课本第五十八页的“说一说”,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图中同学的做法有什么不好。
学生:(略)
老师:左图中的同学为了要看动画片,而没有完成集体交给的值日任务;右图的同学虽然想到了自己的班集体,可是他忽略了学校这个大集体(学生是班集体的一员,同时也是学校这个大集体的一员),以至于没有捡地上的废纸,他们的做法都是不好的,大家说对吗?
学生:(略)
老师:所以说,热爱班集体就要做到:集体交给的任务要认真的完成,自觉维护班级的荣誉。可下面这个事例我们该怎样评价它呢?(过渡)
(三)讨论(板书)
老师:我们再来看课本五十八页下方这幅图,大家下面就来讨论一下:你对拿钥匙同学来晚了有什么看法?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大家说了很多,有的同学说哪种行为不好,有的说可以理解。总之,拿钥匙的同学是应该早些来给大家开门,这是集体信任他,才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理解这种行为,谁都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而耽误,拿钥匙的同学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对这种行为不能太苛刻,而给与一定的理解。大家说呢? 学生:(略)
老师: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应该怎样热爱班集体。下面大家就来完成课本第五十九页的实践活动:制定一个为班集体做好事的计划,并要在课下去认真完成它,好吗?
学生:(略)
最后,让大家一起来学文本资源中的“学儿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增强了我们的集体观念,知道了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自觉维护班级荣誉就是热爱集体的表现。
第二课 我爱我家
一、教材分析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孩子们对父母的关爱似乎无动于衷。设计此次活动,旨在唤醒孩子们的心灵,润泽他们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家庭充满了爱心,充满了温馨和快乐,培养感恩意识。
二、学情分析
针对于低年级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特点,多数子女在倍受父母和家人的爱护同时,渐渐地有些学生变得自私,冷漠,只要求别人关心自己而自己却从没想过如何关心别人。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孩子们对父母的关爱似乎无动于衷。设计此次活动,旨在唤醒孩子们的心灵,润泽他们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家庭充满了爱心,充满了温馨和快乐,培养感恩意识。
二、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教育学生走进父母的世界,激发起学生关注父母的积极心态,明白了解父母,关心父母,热爱父母的道理。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提高爱父母、爱家人的意识,能够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行为:通过活动,引导孩子从小孝敬父母.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用行动感恩父母和家人,懂得爱父母,尊敬和关心家人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难点:认识在家中父母的辛苦和伟大,提高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爱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听音乐《让爱住我家》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如何正确的面对家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九课《我爱我家》。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活动主题。
二、活动过程
(一)掌握家的概念
1、你的家里都有哪些成员? 妈妈+爸爸+我=家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接触家的概念。
2、介绍家庭成员
课前准备家庭照片背面写上调查内容,介绍内容包括:姓名、年龄、生日、工作、爱好等。
同桌间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找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看出每位同学在介绍自己的爸爸和妈妈时都那么幸福,这就是家的感觉。家由妈妈+爸爸+我组成。那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调查表走进父母,初步了解父母。
(二)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1、“我”是从哪里来的?
爸爸、妈妈共同给予我生命。我们出生那天就是我们的生日。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请将它写在课前发的纸上。
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过生日时的每一个场景,“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此时此刻想到的也写在纸上。
你生日的那一天正是妈妈受苦的时候,播放生命孕育和诞生的短片。看完短片后你又想到了什么?请你将此刻想到的写在纸上。
请同学来回答问题。希望同学们在我们过生日时,别忘了受苦的妈妈。【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日场景,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播放生孩子短片,使学生感受到妈妈生我时的艰难,学会,体会父母的伟大,激发学生产生感恩的行为。
2、说一说,父母给你哪些爱。
爸爸妈妈不但生我,还养育我,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有很多事情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终身难忘。给大家两分钟想一想你最难忘的一件事,或最感动的一件事。
谁愿意先来谈一谈?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回顾父母对自己的爱。
3、短片《地震中的母亲》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是一样的,父母有多伟大,请看短片,看完短片,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父母为了我们可以不顾一切,那么你打算怎样报答他们呢?
【设计意图】感受父母的伟大,激发学生报答父母的急迫心情。
(三)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1、故事启迪《世上最美味的泡面》
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故事的小男孩做的事情对你有什么帮助?
关心父母、热爱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我们的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设计意图】榜样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关心父母从小事做起,学会感恩,报答父母。
2、完成“亲情树”
课前准备一个“树”,贴到黑板上。请在纸上写一句话,你想为父母做什么?或者你能为父母做什么?表达对家的感情。
最后请将你写的纸贴到亲情树上。教师相机找几个代表性的念一念。【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亲情树,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和义务。
三、总结 播放课件 同学们,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下我们成长的过程,看到这一张张承载着爸爸妈妈对我们爱的照片,听着那一段段令我们感动的故事,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我们已深深牢记,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
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家庭照,你还记得你纸上写的那句话吗,让我们看着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和无私的关爱,是他们在一次次牵扶与放手中,让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大声的对他们说出你写的那句话。
【设计意图】回顾成长历程,达到情感共鸣,使学生再次感受家的温暖,并学会感恩父母。
四、拓展 希望同学们将纸片上写的事情化作实际行动,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报答父母,感谢父母。请同学们将照片放在胸前,希望同学们永远将父母放在心上,最后让我们用这首歌来感谢爸爸妈妈这些年来对我们的爱吧!
播放《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用行动感恩父母和家人。
板书: 我爱我家
爸爸+妈妈+我=家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做事要认真
活动目标:
1.能专心做事,知道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2.体验认真做事带来的自信和快乐。活动准备:
故事《小黄猫学本领》,分辨对错图片、图画纸和笔。活动过程:
1.分享故事,知道做事要一心一意。
(1)分享故事《小黄猫学本领》。
(2)理解故事寓意,知道什么是一心一意。
提问:
小黄猫和小花狗在学什么?小花猫为什么感到惭愧?它是怎么说的?
小结:
小黄猫下决心以后做事不再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专注认真地做事。
2.分辨对错,强化对“一心一意”的理解。
提问:请你从下列图中找找,小朋友是不是一心一意做事,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学习时,有同伴来邀请游戏。(一同游戏;婉言谢绝。)
(2)面对许多新图书。(选择一本认真翻阅;胡乱翻看。)
(3)画画时,周围有许多小朋友玩》(一心一意完成;边看边画。)
(4)教师讲课。(专心听讲;与周围人说话。)
3.经验分享,认真做事带给自己的自信和快乐,愿意一心一意做事的情节,进行分享,引导幼儿养成专心做事的好习惯。活动延伸
生活中,发现幼儿不专心的情形及时纠正,鼓励幼儿要一心一意做事。
第四课 自立自强最光荣
认知目标:知道自立自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做人应该自立自强。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生活自理、学习自觉,不依赖父母,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以身边自立自强的人为榜样,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前期准备
收集整理在家庭、班级、学校不自立自强的现象
视频儿歌:《男儿当自强》
小品:《自习课》
诗歌:《自立歌》 《只要明天还在》 《追求》
课件:《做自立自强的小学生》
活动形式
自由发言交流、歌曲、情景剧、听讲故事、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观看视频儿歌: 《男儿当自强》 2.谈话、提问:
同学们听到这首歌有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一种凡事总有苦难与波折,人生应当学会克服困难,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一种珍贵的品质——自立自强)
3.学生交流讨论。自然导入“自强自立”话题上,宣布本次班会主题:《做自立自强的小学生》开始。
4.提问什么是自立?引导学生回答: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什么是自强?自强意味着自立更生、奋发图强,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
(二)、出示故事和一些情景图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三)、现场调查
1.会自己洗衣做饭吗? 2.生病吊针会哭吗? 3.回家路上跌倒后会咋办? 4.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吗?
总结:这些日常生活中小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俗话说“小事不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通过现场调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体会到以后自己该怎么做.(四)情景剧(自习课)(大扫除)
(五)1.请部分学生分享有关自强自立的小故事 2.启发学生收到激励:听到这些故事你懂得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打算怎么做呢?
3.选出班上自立自强小楷模。给予红花奖励。
(六)、判断是否属于自立自强的表现
根据时间安排,展示几个判断题,让学生进行判断,学会区分是非,做到自立自强。1)“今晚的电视真好看!”:小李做作业,从不愿自己思考,总是偷偷抄同桌的作业。
2)“走,去上网打游戏,我请客!”,下课了,小张对同桌说。
3)小盟上课喜欢睡觉,别人说他,他总说:“读书太累,没意思,你看老师读了书才挣几个钱,还不如我老爸的小面馆!”
4)新学期,小红独自一人来到新学校办好了入学手续,没有爸爸妈妈的陪同。
5)“妈妈,我能自己洗衣服了!”,新学期,住进学校宿舍的小兰学会了自己洗衣服。
(七)诗歌《自立歌》、《只要明天还在》、《追求》中体会自立自强
(八)名言中升华自立自强
(九)总结: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们,为了自身前途和父母的期望,我们必须自立自强起来,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小学生。
活动延伸
1、根据自己实际,自主收集名家事例、名言警句,制作小册子,作为自我心灵辅导的良师益友。
2、自我对照,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做没做到自立自强,讲其精髓落实到我们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让自立、自强精神伴随我们一生的成长。
第三单元
第四课 接种疫苗保健康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1、消除学生对打针的恐惧心理。
2、培养学生乐意接受接种疫苗的情感。(二)行为技能训练
1、能做到按时接种疫苗。
2、懂得自我防护。(三)知识经验积累
1、了解有关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
2、掌握接种疫苗前及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重点
知道没有生病也要到医院打针,因为这是在为我们接种疫苗。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牢记接种疫苗前及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讨论法 情景操练法
五、教学准备
制作和疫苗有关知识的课件,预防接种证。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我们没有生病,爸爸妈妈也要带我们去医院打针,这是为什么呢?谁能说一说打预防针的感觉呢?
在小组里交流打针时的感受。小结:人体本身有预防疾病的两道防线,对于细菌和病毒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是,我们身体里的卫士也有斗不过某些细菌和病毒的时候,为了防止它们伤害我们,就必须要打预防针了。专家称之为接种疫苗。人体接种疫苗后会产生一种抗体,抵御某些细菌和病毒的入侵,减少疾病对身体的伤害。
(二)故事明理
1、一天,萌小兔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阅读故事)
同位之间说一说读完故事后的感受。
2、孩子们,从你们出生那天起,你们的爸爸妈妈就已经开始带你们接种疫苗了。还记不记得你们接种的疫苗都有哪些,各有些什么作用呢?(课件呈现相关资料)
小结:打预防针可以预防多种疾病: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白百破制剂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麻疹疫苗可以预防麻疹。所以我们要勇敢地打预防针。
3、同学们都有过接种疫苗的经历,那我要问问你们了,接种疫苗都有些什么方式吗?(注射法和口服法)
4、国家有计划地实行预防接种,进行计划免疫。因此,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都配备有一本预防接种证,提醒我们一定要按时接种疫苗(出示实物:一本预防接种证,另外在课件上还可以展示不同版本接种证,进行简单说明。)
(三)拓展生活
我们在接种疫苗的前、后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起看看森林小伙伴们是怎么说的吧。(指导学生阅读导航)
小结:生活中一定要牢记:①接种疫苗前要洗澡或洗胳膊,保持皮肤清洁。切勿空腹接种,以防晕针;②接种疫苗后,一般3天内不做剧烈运动,不吃辛辣食物。打针处(针口)发痒时不要用手抓,以免感染。有感冒发热等身体不适要告诉医生。
(四)巩固知识 游戏——读平安童谣
①老师指导学生通读平安童谣。(可采用分组读、拍手读等形式)②鼓励学生编动作读童谣。③一起边做动作边背童谣。
七、演练设计
(一)情景演练
师生配合模拟表演接种疫苗。(准备好道具,如:白大褂、针筒,再现真实生活。)
(1)打针时,我会怎么做。(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展现真实的自我,老师在表演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和表扬,引导学生学做勇敢的孩子。)
(2)拔出针头后,我应该。(先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么做,然后老师演示,学生跟着老师做:拿棉棒轻轻压住针眼,预防出血。掌握一种自护技能。)
(二)交流讨论
大家都掌握了接种疫苗的知识了吧,老师来考验一下大家!小组讨论: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么办?(1)昨天刚打完疫苗,今天有一节体育课。(2)打完针后,针眼处红肿、疼痛、发痒。
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学习。
第六课 可爱的身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结构有一个简单认识
2、认识人体各部位及其组成和功能,同时认识到为了身体健康,要讲究卫生,并加强锻炼。
教学重点: 人的身体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各部分再细分
教具(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解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次课上我们学习了坐立行的姿势,谁能背诵两首儿歌?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自己的身体,看看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又有些什么作用
二、认识身体
1、认识人体结构的四个部分
师:(指着挂图上的头部)这是人体的哪一部分? 生:这是人体的头部
师:(指着模型的躯干)这又是人体的哪一部分呢? 生:这是人的身体
师:其实,这是人身体的一个部分,它的名字叫躯干。生:躯干
师:人的头和躯干是靠什么连接起来的呢? 生:脖子
师:对了,脖子在身体上又叫做颈,指出你身体上的颈部(学生纷纷指出各自身体上的颈部)
师:对了,这部分是我们称作“脖子”的部分,也就是颈部。看一下颈部有些什么作用(作出抬头,低头,左右摆头的动作)
(学生讨论)在老师帮助下说出颈部可以让头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运动 师:除了这些部分,你们看一下,身体上还少认识了哪一部分? 生:手和脚
师:是啊,光有头、躯干和颈部还不完整啊,还少了手和脚,我们把手和脚合起来称四肢。双手就是上肢,双脚就是下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人体的四大部分,现在谁能指着自己的身体说出这四部分。(学生上台示范)
2、认识头部的几个主要器官,了解它们的功能。
师:(拿出红色粉笔)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粉笔(红色的粉笔)。我们是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了,是一支红粉笔,是小朋友们用眼睛看到的,要看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东西都靠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眼睛。、那眼睛是长在什么上面的?
生:头上。
师:头上除了眼睛以外还有哪些很重要的器官呢? 生:还有鼻子、耳朵。
师:鼻子和耳朵各有哪些作用呢?(学生分别作出回答)
师:头部呀还有两个重要的部分,一个长在里面我们看不见,是什么? 生:是大脑
师:对了,大脑是我们的司令部。还有一个是口,我们吃东西、说话都靠它。
三、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的身体”,知道了我们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请大家再说一说。
生: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师:头上主要有哪些器官?
生:有鼻子、耳朵、眼睛、口、脑
师:今天学习有收获吗?那我们下节课再学习躯干里面有些什么器官。
板书设计:
可爱的身体
人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第四单元
第七课 居家生活重安全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家庭安全防火、防盗、防触电等方面的常识。学习一些自救自护方法。
2.懂得怎样去关爱他人。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家庭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2.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主动做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懂得家庭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家庭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使学生感到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的细心照料,感受做事要有责任感。
教学建议
1.防火、防触电、防中毒
(1)利用插图,让学生认识煤气、火、电都是很危险的。教材是从防火、防触电、防中毒的案例来展示防火、防触电、防中毒的常识。而事实上,就防火来说 有很多的要求,如不要玩火柴、打火机;不要在易燃物如柴草垛附近玩火;要正确使用各种炉灶;安全使用各种家用电器;燃着的驱蚊香、蚊蝇药、灯烛等一定要放 置在安全的地方,使用要得当,引导学生了解外出时、睡觉前应将它熄灭等。一些防火的常识。
(2)防触电是要注意不要自行拆卸电器设备,损坏了内部零件,使用时就会发生意外;家用电器使用完毕后,要随手切断电源;禁止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加强电器的日常保养,不要让家用电器“带病工作”,以防发生事故。
(3)防中毒不仅是煤气中毒,还有食品中毒、药物中毒等。中毒急救是关键,一是速送医院,进行抢救;二是食物中毒、药物中毒设法清除胃内的食品和药物,消除方法是引吐、洗胃和导泻。
(4)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逐图的讨论。图中只是一个案例,要求学生能够联系自己身边的案例来讨论,还可通过欣赏素材(如:让同学们欣赏视频“防火 ”、“放煤气中毒”、“防触电”;图片“防火安全”系列、“安全用电”系列、“防煤气”;还可给大家介绍“遇火自救七法”、“遇到火情时的应急措施”、“ 怎样预防火灾发生”等知识,详见文本资源。)等形式,要求学生了解遇到这类事情时应该怎么办,从而掌握防火、防触电、防中毒的本领。
2.防盗、防意外事故
(1)教材设计了发生盗窃、意外事故的情景,以此展开游戏活动,要求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能够做出适当的处理。这部分内容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们自编自演。
(2)现代社会,孩子独自在家的时候越来越多。那么,独自一人在家时都应注意些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 情况进行防范。如不给陌生人开门,但是在陌生人谎称是修理工、推销员、检查员等,或自称是父母的熟人等情况下,开不开门?怎么办?陌生人闯进家门怎么办? 这些问题不仅仅让学生自己设计,还要想出解决的办法,进行演练。
第八课 水火燃气不乱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煤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煤气对人体有害不能乱动煤气。
2、知道正确使用煤气的方法,进一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各种煤气燃具小玩具,幼儿用书。教学过程:
1、启发幼儿回答煤气的用途。
提问:
(1)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爸爸妈妈是用什么把饭菜烧熟的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煤气呢?
2、了解煤气的基本特性。
提问:
(1)煤气为什么能把饭菜烧熟呢?
(2)煤气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们能看见它,闻到它吗?
小结:煤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它没有颜色,遇到火可以燃烧。但是我们打开煤气时会闻到一股臭味。
3、教育幼儿在使用煤气时学会自我保护,并学习几种正确使用的方法。
(1)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第一幅图:
提问: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结:当发现室内有煤气的臭味,应赶快打开门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来。
(2)引导幼儿看第二幅图:
提问:他在做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做?
小结:煤气开关是控制管道内煤气进出的。如果小朋友玩弄开关,就容易造成煤气中毒,给人的生命带来危险。
(3)引导幼儿看第三幅图:
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该怎么办?
小结:锅里的东西烧开后,要及时将火关小或关掉。如果不及时关火,锅内的东西会溢出来将火扑灭,煤气还在继续向外流出,这样容易造成煤气中毒。
4、总结:小朋友们别动煤气开关,碰到突发事件要学会冷静应对。把老师今天教过的知识运用上去。
第四篇:人美版一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船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感知和对信息的捕捉,实践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会用有特性的形构成不同用途、不同特点运动状态的船,表达个性。
在探究性学习和儿童艺术表现过程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了解、认知船的过程中,潜在地,启示学生劳动创造文明、智慧的意识,拓宽知识面。
在创造中启迪智慧,培养个性。
教学重点:在感知中用有特征的形构成某种船。
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立意和构思,生动地画出船的状态。学习材料:欣赏、参考资料,绘画用纸、彩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寻找有关船的图片、画刊插图或影视盘等图象资料。
(一)由折纸大赛引起造型的兴致。开展折纸船航行游戏,启发构思。
(二)展示图片,进行艺术欣赏。
(三)观察折纸船航行游戏后,任意摆放各种船。想象这些大小各异的船是生活中的哪中船?这些船能改变成理想中的什么船?
(四)选彩纸,折成有特征的形,再剪去折掉的部分,趁给设想中的船型.在用不同的彩纸剪花纹装饰船身,形成有功能的船.(五)在利用剪贴船剩下的彩纸,剪纸条降?分别以平贴和浮贴的形式表现水域状态.(六)给自己的船命令,讲一讲船的功能
第二课 长呀长
教学内容与目标:
(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展开回忆与想象,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生长的情景。
(2)
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感受植物生命的美丽与独特,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3)
通过课堂学习与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绿色生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学的重点在与启发学生观察与想象植物生长的生动情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从环境、生长过程展开联想活动,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难点:表现自由性与流畅性,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教具准备:
学生:水彩笔,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讨论这个植物会是什么,他长大了又会是什么 ?(2)
布置观察任务:a观察小草有几张叶子?
b有哪些颜色?
c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3)
师生小结:植物在适合的阳光、空气、水等条件下,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且在每个生长时期色彩、形态都有所不同„„。
(4)
欣赏、讨论书上的范画及照片,引导学生明白范作是如何将植物生长过程反映出来的。
(三)学生作画,画一画你喜欢的植物的生长过程
(四)作业欣赏,总结评价。
第三课 出壳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大胆地展开回忆与想象,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物出壳时的情景。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良好品质,提高观察、想象、探究、联 生:不是,我们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师总结:象我们这样出生的动物也有很多,例如猫、狗、牛、羊、鲸鱼等都是胎生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生殖方式是卵胎生的。师:小动物们是怎样破壳而出的呢?
生:小鸡用嘴啄破一个洞,用脚蹬开蛋壳、有的小动物用头顶破蛋壳等。师:如果你是蛋宝宝,你怎么出来? 生:模仿表演。
师总结:小动物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蛋壳顶碎,才能见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开始自己的一生。
师:小动物们出壳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媒体出示图片)生:小鸡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它们见到了自己的妈妈 四:欣赏课本范画后学生创作实践:
让学生对画面的组织、色彩、形象的生动性有进一步的了解。直观的观察、感知、欣赏,拓展表现思路,启发构思为下面创作做好铺垫。作业要求:
师:请你们试着画一画小动物破壳而出的,来到这个世界时高兴的样子,表现它们见到妈妈时的情景。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进一步展开想象,促进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合作的空间、生成的时间,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在合作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学会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五、作业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2、谁的作品颜色最美?
3、谁的背景画的最好? 第四课 我们身边的线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展线条、认识线条、感受线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进行表现的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发现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并初步尝试其表现方法。
难点:线的组织 教学过程:
(一)游戏:用彩条玩一玩,你都玩出了哪些形状的线条
(二)说一说,你还能想出哪些样子的线条
(三)能发现我们身边有哪些线条吗?
(四)看课件,自然物与人造物中的线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线给你什么感受?
(五)欣赏画家作品《春如线》
(六)欣赏学生优秀作业。
(七)布置作业
第五课
太阳
教学内容与目标:
(1)
熟悉工具和材料,进行感官体验。
(2)
采用揉、捏、粘、压等技法进行简单的浮雕造型创作。
(3)
通过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设计和表现,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4)
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造型及富于个性的色彩变化。
重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太阳的脸和光芒。教前准备:橡皮泥,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布置学生欣赏《后羿射日》的故事并讲叙。
(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引发兴趣 内容:为太阳设计眼睛、鼻子——等五官,进行太阳形象设计。小组汇报设计结果。设计太阳光芒形象
(三)结合课文欣赏泥塑作品,了解泥塑基本技法。
(四)布置学生制作浮雕、泥塑太阳
(五)小结、讲评 第六课
漂亮的瓶子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与感受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培养他们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
2. 通过折折、剪剪、画画、玩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瓶子特点及其艺术魅力的感受及瓶子对称造型剪法。使学生能创作出一个造型别致,图案、花纹、色彩好看的瓶子作品。
难点:剪对称瓶子时,如何使瓶子的大小及外形美观。(学生容易使很大的纸剪成一个很小的瓶子,造成材料的浪费)课前准备:
常规用品、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出示几个装有不同形状的瓶子的布袋。
(1)
请几位学生上来摸摸袋里装的是什么?是什么形状?(2)
揭示课题:瓶子(3)
新授:
你能将这几个瓶子的外形画出来吗?(请几为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除了老师向你们提供的瓶子样子外,你还会画一些什么样子的瓶子?(从瓶口、颈、底等各部分的形状与大小比例方面引导学生创作)引导学生观察瓶子:
同学们一定很想看看老师布袋里的瓶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老师打开袋子,请同学们看看。漂亮吗?
A.补充课题:漂亮的
B.提问:你觉得这些瓶子漂亮在什么地方?
C.提问:瓶子上画了哪些好看的花纹?它们主要画在瓶子的哪些地方?你准备在瓶子上装饰什么花纹的图案?
D.你觉得瓶子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这些特点?小组观察讨论后,集体汇报交流,并进行折剪尝试,分析要点。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1)
欣赏几件学生作业,并鼓励:比一比,谁设计的瓶子最美?谁的瓶子最新奇、富有创意?(从瓶子的外形、色彩、花纹和图案几方面思考。)(2)
及时表扬并展示构思好、有创意的作业。
(3)
鼓励学生尝试用剪贴、油画棒、水彩笔等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进行表现,并作针对性的指导。
(四)课堂作业:
请学生将作业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评出:
第七课 童话城堡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形,会用大小不同的形概括、组织成建筑群。
2.引起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尤其是典型建筑。感受建筑的美以及它与生活的关系,体会和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培养合作意识。
3.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用童话故事的形式介绍给伙伴,文学与艺术的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城堡的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作。难点:城堡的外形美感与创新。教学过程:
(一)介绍自己知道的城堡,谈谈它给我们什么感受。
(二)讨论:
(1)
你准备为哪里(游乐圆、幼儿园——)设计新城堡?它什么样?(2)
你设计的承包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三)按步骤有序地进行创作(1)
整体构成:表现特征。(2)
分辨层次,城堡的前后关系
(3)
刻画局部;用线和色。最好有特征、有童趣、有理想。(4)
有情节地画背景。
(四)展示评价
第八课 画自己
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欣赏、观察与交流,使学生了解自画像的基本特点及其表现方法,并能在观察和回忆 的基础上抓住人物
形象特点,用比较自由的方法进行表现活动。
2.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与表现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和自信。让学
生通过作品的表现进一步加强对自己的认识并提高审美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与启发学生观察和捕捉任务形象的主要特点并进行表现,教学时启发学生方法的引导,加强学习的交互性。教具准备:
师:实物投影,自画象,5张方形铅画纸
生:作业纸,小镜子,水彩笔或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猜我是谁”游戏导入,他是谁?为什么?(身材,个头,衣服——)
(1)表演的学生往下移纸板,露出头发,请学生仔细比较他们头发特点(长短、发型)(2)继续露出眉、眼、耳请同学再仔细观察、比较其各自的特点。(3)露出鼻、嘴及整张脸,请同学比较特点。(4)说说刚才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5)观察自己的脸
(二)新授课(1)
讲解作画方法
请学生烁烁老师的脸部特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在黑板上范画自己步骤 a根据脸型画轮廓b添画头发及五官c上色。(2)
学生作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将画好的“自己”剪下贴到老师旁边,组成大合影。第九课
手形的联想
教学目标:
通过对手形的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和引起对生活中相识事物的联想;通过手形作品的欣赏,理解作业要求和表现形式.
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进而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探究装饰与组合的美感. 培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从不同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进行装饰与组合.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不同姿态、角度的手形,探索以手形与身边熟悉事物的联系进行联想,研究手形的装饰与组合。
学习材料:水粉、蜡笔、彩色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伸出手看一看,这是什么?
(2)
想一想,在光线下做个手形,这是什么?
(二)观察联想:
(1)
试一试,能否用手形做一个跟生活中相似的物体?(在投影仪下观察影子)说说看到了什么?像什么?想到了什么?还能变成什么?
(2)
结合观察,想一想,这些形状像什么?小组探讨这些形状和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相同?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三)欣赏感受:
(1)
欣赏手形装饰:手形变成了什么?用什么方法?(2)
欣赏手形绘画:这里有手吗?谁能将手变成什么?
(四)。愉快表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与联想,并画成一幅画(1)用自己的手画成你认为像的形象。
(2)对手进行想象,画到纸上,或画在你的手上。(3)
将这些形象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发生的事情画下来。
(五)成功展示:自评、互评,表演展示 第十课 我和昆虫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知道表现主题的方法。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
3、能力目标:利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表现有情节的“我和昆虫”。本课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大胆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
2、教学难点:表现向情节的故事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课前准备:彩笔、油画棒、彩色纸。教学注意事项:注意观察昆虫的特点。教学程序:
一、表演回忆
1、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如图片、书籍或者网上昆虫的资料。
2、每人了解一种昆虫
二、观察赏析感受
1、引导学重观察昆虫的变化过程
2、组织小组计论--说一说昆虫变化的过程
3、看书,分析昆虫的形态、颜色、花纹
三、思考探索创作
1、昆虫的身体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昆虫的动态有什么不同?
3、自然界的昆虫与人类有关系吗? 第十一课 奇妙的爬行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特点,体会其美感,能够大胆想象、创作,并充满画面作画。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的教学环节,培 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细微之间蕴涵的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细致认真的作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观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动物的特点并体会美感,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了解爬行动物特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跨学科学习的 能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细致认真、大胆作画的习惯。C.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 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爬行动物的习性,并发挥自己的现象 能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爬行画面。
难点:如何抓住爬行动物的 特点大胆表现,并充满画面。
四、学习材料: 关于奇妙的微观世界的音像、图片小动物(小昆虫)的标本,动画、作业纸。
五、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激趣导入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爬行动物的资料、图片。
观察、回忆不同种类爬行动物的外形特点。欣赏爬虫及爬行动物的录像或图片以及教材中的内容。
思考:
①你认识这些爬行动物吗?
②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长得什么样子吗?
③它们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美感?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爬行动物画下来吗?
(二).探究学习
接龙游戏:各小组将你们观察到的爬行动物的外貌特点画在黑板或纸上,比 一比哪个组画得又大又美。
如果你是一只小爬虫,你会爬到什么地方呢?怎么样爬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1)教师出示树叶、木头、石块等模型,请学生描述或表演爬行的情景动作。
(2)启发学生谈一谈爬行动物们还会碰到什么有趣的现象。
(三、)创新实践
作业要求:
每组设计爬行动物的头饰或服装以及爬行的背景,可以用彩纸、报纸、彩笔等多种材料进行绘制、剪贴制作,比一比谁画的爬行动物又大又美,设计的旅行又奇 妙又有趣,最后表演《爬虫一家的奇妙之旅》。
分工合作: 小组讨论:谁画头饰、谁画背景?每个人如何分工?
.小组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评
(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给同学们介绍奇妙的爬行。第十二课 可爱的动物
教学目标: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各种材料特性,探讨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的方法。
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通过探索用各种媒材自由创作“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教学重点:
欣赏、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动物的形、色、动态之美,引发喜爱动物之情和环抱意识,培养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教学难点:
巧妙的运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教学过程:
(一)表演、回忆、发表。
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动作?能把他模仿出来么? 引导学生回忆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形体、颜色、花纹等基本特征和这种动物有什么生活习
性?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二)观察、赏析、感受
1.播放各种动物的活动的录象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2.浏览各种动物活动场面的视频及图片
3.学生分组讨论及汇报:最喜欢那种动物?为什么?你知道哪种动物的故事? 4.赏析画家表现动物的美术作品。
(三)思考、探索、创作。
1.引导学生制作动物作品的美感(从形、色、花纹、动态方面引导),探索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动物的方法。2.师生总结制作“动物”的方法
3.小组合作分工,开始进行制作“动物”的活动
(四)展示、评价、延伸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动物的故事”童话剧表演。2.思考总结: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课后评析:
第十三课 狮子大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动物特点以及突出表现动物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
2.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特点,进行大胆表现。教学难点: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
学习材料:狮子等动物的图片,表现狮子的艺术作品,范作,手提纸袋等。教学过程:
(一):感受狮子的特征:听狮子的叫声,感受狮子的凶猛。
(二):讨论狮子的特征
(三):欣赏狮子面具,小组讨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怎样表现狮子的特征的?
(四):学生制作
(五):玩一玩
第十四课 介绍我喜欢的玩具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引导,认识玩具的造型、色彩,了解玩具的设计离不开美术,美术随时随地装扮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乐趣。
3.初步学习观察、描述玩具,学生能表达自己的爱好,讲一讲自己玩具的功能、来历或有关的故事。
4.学习与小朋友共同合作,提倡自己的玩具大家玩,自己的快乐大家分享。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渗透爱护玩具、爱护每一件东西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观察玩具的造型特征、色彩搭配,用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爱好和对玩具的评价。
难点:让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并能对观察到的玩具特征做出描述与评价。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评述
1.玩具是我们最喜欢的“朋友“请你把你的朋友介绍给大家。
2.把学生带来的玩具展示在展台上,请同学当顾客,挑选玩具,随机请学生说一说,选择两只玩具的标准?
3.欣赏课本中的玩具,请同学讲一讲,你最喜爱什么?为什么?
(二)了解民俗文化,展示特色玩具。
(三)德育渗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把我的玩具大家玩,可采取自愿结合的方法让孩子尽情交流。2.把玩具分组,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给玩具编故事并表演给大家 3.开展“我为玩具换新装”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把旧玩具变一变,体会创新的乐趣。
第十五课 春天的色彩
教学目标:
应知:了解春季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
应会:记忆色彩,利用各种方法表现春天的色彩。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训练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和对色彩的识别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
难点:涂色的方法以及整体的色彩倾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听歌曲《春天在哪里》你知道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吗? 2.出示课题:春天的色彩。
3.问:你能描述一下春天吗?可以用你的歌声唱出来,也可以将你知道的有关描述春天的故事讲出来。4.看课件
5.分小组,利用学习资料进行讨论:你能说出春天的颜色吗? 6.看课件:对比说出哪张画表现的是春天,它们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7.作业要求:根据你们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三)作业步骤: 课件展示:介绍绘画方法。A哪些颜色表现春天? B用什么方法画的? C你可以创作一种新方法吗?
(四)学生作业
(五)小结展示讲评作业
(六)延伸部分
第十六课 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
教学目标;
应知:了解和掌握简单的制作方法,学习简单的人物装饰方法。
应会:明确人物装饰的部位,巧用材料进行装饰。
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表现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利用彩纸进行人物装饰的方法。
难点: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展示上堂课的作业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利用这些彩纸学习人物装饰
(三)播放课件:生活中的人物装饰及人物装饰图片,介绍人物的装饰部位。
(四)启发引导讨论问题:你了解哪些人物的什么部位进行装饰?
(五)播放课件:分析制作方法,同时进行展示——将几种不同的范作分发给各组研究讨论。
(六)教师与同学共同演示:你能设计几种装饰方法吗?
(七)请几名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创新设计,并且进行人物装饰。
(八)布置作业要求:用春天的色彩装扮一名同学。
(九)展示分析作品。
第十七课 钓鱼
教学目标:
1.对各种材料的再认识及创造性的组合、利用。
2.感受利用各种材料,大胆地进行设计制作的乐趣。
3.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认识、运用能力,以及设计制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收集、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用各种材料、方法制作的鱼,引导学生探寻制作、装饰的方法。教学难点:
制作、装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体验钓鱼
请学生在用塑料泡沫板摆成的椭圆形“鱼池”里钓鱼。体验着钓鱼带来的乐趣,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索做鱼
1.想做好鱼,必须得探讨用什么材料做鱼,怎样做又快又美。
用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用不同材料做成的鱼。问:“这些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桌上的什么东西可以做鱼,怎样做?”
2.讨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可以怎样充分利用做成鱼。可以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在个别学生制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同桌帮助解决。
三、鱼杆创新
教师举起自已做的鱼杆对学生说:“老师用筷子做成了钓鱼杆。那么你想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做鱼杆?”
小组讨论可以利用什么材料怎样做鱼竿。
四、钓鱼竞赛
“钓鱼比赛开始了!”请学生们围着一个个用自己的凳子拼摆成的“鱼池”,分小组进行钓鱼比赛。在竞赛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第十八课 伙伴
教学目标:
1.欣赏,能区分中国传统国画和西方画种以及雕塑、摄影的不同表现形式,学习简单观察艺术品的方法。
2.述作品表现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能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说出自己和伙伴的故事。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班里的同学间应友善相处,珍惜伙伴间的友谊,真心对待别人,爱护身边的小动物、植物,珍视它们的生命、情感。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效的观察画面,找出不同的表现所呈现出的不同效果,注意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并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难点:教师可收集更多表现友情的作品让学生观看、欣赏。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游戏:你了解你的好朋友(伙伴)吗?可请一对伙伴上来,一人到教室外回避,大家提问另一人简单问题(例如:他喜欢唱歌吗?他的发型是什么样的~!再请回门外的伙伴,大家验 证,他们是否相互了解。
3. 今天,我们小伙伴在一起经常干什么?想一想,在古代的时候,小伙伴会是什么样?会干什么呢?
(二)欣赏评述
1.欣赏书中的艺术作品,对于战争背景的作品,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描述,请学生选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谈自己的感受。
2.重点欣赏《艰苦岁月》。学习细致地观察作品中的细节,找一找这尊雕像都有哪些伙伴关系(如老红军与战士、老人与笛子、小战士与枪)、也可重点欣赏任何一幅作品。
3.教师讲述作品,请同学表演。
(三)德育渗透
教师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伙伴间的情感,准备充足的资料,启发学生感受伙伴之情。
(1)
你的好伙伴是谁?你要对他说什么?为他做什么?(2)
讨论:人与动物也可以做伙伴吗?小动物也有情感吗?(3)
欣赏有关赞颂友谊的儿歌、小诗、画片等
(四)实践交流
教师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
(1)
按书中作业提示,画一幅伙伴在一起的画
(2)
自由活动:找你的伙伴聊聊天,互相说一说对方的优点。
(3)
游戏:我的伙伴大家猜,说出自己伙伴的特点,大家猜猜看是谁(4)
为伙伴画张像
第十九课 花的世界
教学目标:
认知:感知、探讨、理解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认识花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综合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平面或立体创作。
情感:感知、体验“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培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与合作意识,培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兴趣,激发大胆发表、展示、表演的勇气。
能力:培养认识、发表、探究、发现、创造、展示、介绍“花”的美的能力及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材料创作、装饰、美化生活和美化自身的能力。教学重点:
感知、探讨、理解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引发爱花之情和环保意识。难点:探索运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有创意的“美丽的花”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欣赏儿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四季里各种各样的花,认识花,认识花的名称、结构,分析、感受、理解花的色彩、形状、香气之美。
(二)发展阶段:
1.师生共同探讨四季里花所表现的品格、象征意义及品格之美。
2.引导学生赏析、探讨以“花“为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探索艺术家是怎样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进行”花“的创作的
(三)综合阶段:
1.引导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应用不同发材料、方法,进行“花”的创作及美化环境、美化自身的方法。
2.小组合作自由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进行“花”的创作
(四)扩展阶段:
1.各组展示、介绍作品,进行以“花”为主题的童话剧表演。
2.引导学生探讨关于花的故事、知识和花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的内容,进行环保教育。3.各组对本课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第二十课 恐龙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消失的原因,增加对恐龙的认识。
2、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初步学习如何捏制各类造型。
3、通过故事形式,引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恐龙的学习欲望。
4、能够以想象和仿制结合的方式完成一只恐龙造型。
教学重点:
独立完成一只恐龙造型。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不同体型恐龙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教具准备: 师:范作
生:橡皮泥、各类小型的恐龙玩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展示恐龙玩具。
这是什么?它生长在什么时期?你还了解恐龙的哪些知识?
小结:恐龙是地球上几亿年前的一个生命力极强的物种,它体形庞大,种类繁多,统治地球约1亿7千多万年之久,最后恐龙的神秘消失给人类留下无数个谜团,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思索。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关于恐龙的更多知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恐龙世界,去感受自然的神奇,探究生命的奥秘。
板书课题。
2、恐龙世界
三、欣赏·感悟·畅想:
1、出示范作。这是什么?(恐龙--长颈龙、三角龙、剑齿龙……)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
都有哪些种类?
它们是长什么模样的?
你最喜欢哪头恐龙?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说说看。大家畅所欲言。
3、教师出示图片。让各类恐龙形象具体化。和学生一起聊聊恐龙是如何生活的。身上的各种不同体形各有什么作用。长劲龙的长脖子;三角龙头上的角;剑齿龙背上的刺;冀龙的翅膀及翅膀上的爪子……
4、任选一只恐龙,一起说说身上各部位如何来捏制。
A、头部
B、身躯
C、腿部
D、尾部
四、教师小结
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
第五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教科书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下册
教学内容: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算。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再加后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再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2)P5/做一做1、2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同级运算中两种情形的运算规则,准确率也较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2)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一)24+24+24÷2
= 24+24+12
= 48+12
= 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二)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1)24+24+24÷2(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课后小结: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2)0+568=(3)0×78=(4)154-0=
(5)0÷23=(6)128-128=(7)0÷76=(8)235+0=(9)99-0=
(10)49-49=(11)0+319=(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课后小结: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四则运算中各种情形的运算规则,准确率也较高。
不足之处是计算时易漏掉进退位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 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
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 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目的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二 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三 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四大正方向,八大方向的辨别和描述。准确率也较高。但对正偏某一方向类的问题,个别学生搞错主方向。
第四课时
已有基础:
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3.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 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开放题:公园游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课后小结: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加法运算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准确率也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
24+19=()+()()+38=()+5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25×5)×2=25×(5×2)
┆(学生举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2 25×4 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30×(□×□)125×8×40=(□×□)×□(3)计算: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25×42×4
68×125×8 4×39×25(5)对比练习:4×25+16×25
(25+15)×4
46×25 4×25×16×25
(25×15)×4
(40+6)×25 49×49+49×51
(68+32)×5 49×99+49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 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2)9×37+9×63
=333+567
=9×(37+63)
=900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小结: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汇报:(1)1035-235-497
(2)1035-(497+235)(3)1035-497-203(4)1035-(497+203)
1035-497-235
1035-203-497
二、新授
板书: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a×b×c= a×(b÷c)a÷b÷c=a÷(b×c)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小练:(1)填空:436-236-150=436-(□+□)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25×7)=350〇(□〇□)
(2)判断: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2)1275-(164+36)(3)480-82-18
(4)673-84-71-45(5)81÷3÷3
(6)210÷(7×6)
四、小结 :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a-b-c=a-(b+c)
a÷b÷c=a÷(b×c)课后小结: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小组讨论。(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汇报。
三、小结 :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课后小结: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12×30
18×20
24×40
15×40 15=()×()
24=()×()
30=()×()
36=()×()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打”表示12个。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板演:(1)25×12=300(元)
(2)25×12
(3)12×25
=25×(3×4)
=12×(100÷4)
=(25×4)×3
=12×100÷4
=100×3
=1200÷4
=300(元)
=300(元)第1种直接计算。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
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课后小结: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巡视指导。汇报: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课后小结:
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1)0.1是()分之一。
0.7里有()个0.1。(2)10个0.1是()。
10个0.01是()。(3)写成小数是()。
写成小数是()。(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1000÷10=
100÷10=
10÷10=
1÷10=(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3.教学小数的意义(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2)35克=0.35千克()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0.2
0.05
0.005
0.01„„)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1.5
40.6
3.134
6.8„„)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 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12.212.02
102.0200
102.02 ○
○
○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1)0.080=0.8
()(2)4.01=4.100
()(3)6角=0.60元
()(4)30=30.00
()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1)3.09
0.300
1.8000
5.00(2)0.000
412.002
60.06
500(3)0.090
12.0000
1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5.(1)改写。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50.0
35.30
5.3
50.300 50.30
503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 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策略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策略三: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2)老师示范。(3)小组活动。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
1、改变数字的顺序。
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点左移
68.32~ 6.832 : 缩小。点左移
68.32~
0.6832 : 缩小。(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右移
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9、0.9、9、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 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 反馈:
1、填空
0.005米=(5)毫米 0.05米=(50)毫米 0.5米=(500)毫米 5米=(5000)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
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
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
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右移
扩大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还有问题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 11.2
2、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
0.038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难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米
1千克=()克 1米=()厘米
1吨=()千克 1时=()分
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1)0.95米=()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千克
0.86平方米=()平方分米 0.3千克=()克
2.63千米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80厘米=()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吨
7450米=()千米
23分米=()米
1350克=()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三、巩固练习1、71页6题
2、()分米=1.5米
()千克=4.08吨
510米=()千米
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362厘米
284克()0.284千克
1480米()1.5千米
532厘米()5.3米 4、72页10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98653
45874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
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
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 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4练习:
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2、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难点、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二、复习小数的意义
1、做期末复习第8题(1)、(2)、(3)。
(1)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说一说0.5、0.023的意义。(2)说一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问: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2、(1)在小数里,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从小数点起,向右依次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计数单位是什么?(2)填空。
0.1里面有()个0.01。10个0.001是()。10个0.1是()。0.1里有()个0.01。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练习。
(1)把下面小数化简。
4.700 16.0100 8.7100 14.00(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两位小数。4.2
13.1
①学生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②问:做题时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做期末复习第9题,第1竖行两题。(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3、做期末复习第10题。
(1)先把这些数排列起来,找出最大、最小数,并和其他数一起,写好序号。0.1 0.012 0.102 0.12
0.021(2)按要求从小到大排列。
四、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做期末复习第8题(4)、(5)。
(1)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 问: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2)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练习。
(1)把1.8扩大100倍是()。()扩大1000倍是6.21。(2)把()缩小100倍是0.021。()缩小1000倍是6.21。
五、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小数精确到百分位。0.834 2.786 3.895(1)学生做,指名板演。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486700
521000(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460000000 718960000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改写 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67100
209500(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较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4、做期末复习第9题剩下的两题。
(1)比较25万和0.25亿大小,可以把25扩大10000倍,0.25扩大1亿倍。得到两个整数再比较大小。
(2)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反过来,一个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 了。
5、做期末复习第11题。
学生在书上做,并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作业设计】 1、0.45表示()。
2、把6.956 6.965 6.659 9.665 5.669 按从小到大排列是()。
3、把67120986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万,保留一位小数是()万;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亿,保留一位小数是()亿。
4、在○里填“>”、“<”或“=”。16.36○16.63 0.36万○3600 0.97○1.01 0.23亿○2100万 5、1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76千克,平均每千克稻谷出大米多少千克? 100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多少千克?
五单元
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2)三角形表示法;(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用具:量角器、直尺。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四)作业 板书设计
按角分类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
教学用具 每个学生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量角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3.如图,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角?老师指出: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板书:内角)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3.以小组为单位先画4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4.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5.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
6.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
7.请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一想,怎样折可以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试一试。8.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9.拿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试试看,折的方法一样。再拿钝角三角形折折看,你发现了什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1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11.老师板书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2.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求出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怎样求? 13.出示教材85页做一做。让学生试做。
14.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2=180°-140°-25°=15° ∠2=180°(140°+25°)=15°
三、巩固练习1.88页第9题
这一题是不是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另一个角是多少度,从哪看出来的?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2、88页第10题
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两底角相等)②列式计算 180°-70°-70°=40°或 180°-(70°×2)=40° 2.88页第10题
①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一组对角顶点,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 ②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三角形呢?
四、布置作业
图形的拼组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让学生明确:
(1)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3)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4)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5)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2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六单元
统计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制作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汇报:刚进医院时病人正发着高烧。病人体温最高时是39.5度,最低时是36.8度。„„ 师: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1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你们刚才从报纸上、网站上、课外读物等收集到了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不想动手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呢?
(一)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 学生讨论
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二)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降水量 1900 1850 1630 1400 1720 1200
2北京2003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03 70 260 240 200 3北京2004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04 90 45 300 320 请从三组资料中选择一组,制成折线统计图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三)全班展示、评价
预测:从2003年和2004年的旅游人数统计图中,你能预计一下,再即将到来的2005年的第二季度游客将达到多少万人?
四、预测身高
在书上完成例2,并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95~ 97页例1、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42(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
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3.6-1.6
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 元)
2、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班里要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3。课
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
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在计算.7325-714+146-89
10000-(981-326)+148
3、导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二、新课: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汇报。
(1)483.4―(39.5+98.8)
= 483.4―138.3= 345.1(千米)(2)165+80.7+99.4
= 245.7+99.4
= 345.1(千米)(3)483.4―39.5―98.8
= 443.9―98.8
= 345.1(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5和例6。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口算:(投影片或口卡)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13.5-2.4
6.7-2.3
4.8-2.8
7.1-4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
120-75-25
430-121-79 36+11+64+89
85-(15+64)
3、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授新课
1、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2、小组合作完成
(1)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
(2)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1)8.42+8.46+8.54+8.58
= 16.88+8.54+8.58
= 25.42+8.58
=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 17+17
= 34(秒)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复习巩固
1、练一练
4.36+14.8+5.64+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思路.⑵指名汇报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简
算
8.42+8.46+8.54+8.58
8.42+8.46+8.54+8.5 = 16.88+8.54+8.58
=(8.42+8.58)+(8.46+8.54)
= 25.42+8.58
= 17+17 = 34(秒)
= 34(秒)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准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8-1.6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3.85+10.06=□+3.85
10.24+8.2+1.8=10.24+(□○□)
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赛完成)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34.5-(17.2+4.5)
三、解决问题
1、P105 4 2004年春季运动会 田径 思念机组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
(见书)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2、P106 5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3、P106 7(按以下步骤组内交流完成)
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4、P106 8 ⑴ 通过观察图、计算,你知道2003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使多少? ⑵通过计算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P106 9
完成表格。说说每轮动作后,这三对选手的的分及排名情况
四、作业:第134页7题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课型
:复习课.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2、能够对一些能简算的题简算.3、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1、口算: 2.6+0.4
0.375+0.625
5.8+2
5-0.2
0.48+0.29
4.3-1.6
0.74-6.4
1-0.89
3-2.3 2.计算: 4.2+15.6
24.8-18.2
13+7.1
10-9.05
3.96+6.04
4.03-1.97 提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什么样的题可以简算?根据是什么? 练习: 1.计算: 2-0.35-0.275+0.4
4.36-(2.01+2.29)+0.48 21.3+108.75-(100-0.07)选择正确答案.写在等号后边:
(1).9.26-3.96+8.905=
(14.475
14.205
13.809)(2).9.09+11.1-19=
(20
1.1
1.19)(3).40-9.05-(3.8+6.02)=
(21.13
33.35
20.95)先观察数字特点.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用简便算法计算.4.9+0.1-4.9+0.1
34.02+13.5+0.98
5.6+2.7-4.4 5.17-1.8-3.2
9.95-(4.95+3.14)
8.43+2.87+0.57+0.13 列式计算:(1).27.8减去19.3的差.再加上24.5,和是多少?(2).23.64加18.9的和.再减去37.82.得多少? 解决问题:
1、一只驼鸟每小时跑54.3千米,一辆卡车每小时行45.7千米.鸵鸟的速度比卡车快多少千米?
2、锦华水泥厂原计划全年生产水泥13.58万吨,结果上半年生产7.96万吨,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生产0.04万吨,全年超过计划多少万吨?
3、有两个粮食仓库 ,第一个仓库里有粮食57.5吨,第二个仓库里有50吨,后来从第一个仓库里运走粮食9.9吨,这时第一个仓库的粮食比第二个仓库少多少吨?
4、专业队用三个月挖了一条9.5千米的水渠,第一个月挖了2.75千米,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挖了0.65千米.第三个月挖了多少千米?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教学后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数:4课时
第1节 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
(一)教学内容: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有些数学问题只计算不一定对,要考虑它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画线段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正是植树好季节。美化环境,造福人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你们可知道,在植树活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