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响声》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响声》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参与操作,大方地与教师、同伴交流,通过实验,比较、感受瓶中物体的大小、软硬、多少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响瓶声音的不同,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奇妙的响声》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感受瓶中物体的大小、软硬、多少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响瓶声音的不同。
2、鼓励幼儿参与操作,大方地与教师、同伴交流。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八宝粥瓶子若干、两个装有一个大积木和一个小积木的外观一样的瓶子。
2、豆子、棉花、小石子、大(小)纽扣、筐子。
指导重点:
我们发现造成响瓶发出声音不一样的原因有很多。瓶子里放东西的多少、大小、软硬都会影响响瓶的声音。如果还有谁有新的发现可以再告诉大家。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要求。并记录各种东西在瓶子里声音的大小。
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成功地激发了幼儿的对声音的好奇心。
二、在活动中认识声音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三、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激发。
四、对物品选择的类别还要更巧妙。
五、活动的过程要设计得更有趣。
本文扩展阅读: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第二篇: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认识前与后(空间)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关系判断,能正确区别空间位置关系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认识前与后》这一活动,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游戏,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
2.能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按指定的前后方向运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2.环境创设:营造森林情境。
活动指导:
一、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
*提问:鼻子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屁股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
(一)游戏“找方向”。
1.引导语:请小朋友做猫宝宝,老师做猫妈妈。“猫妈妈”拍拍手,“猫宝宝”就到老师的前面来。“猫妈妈”跺跺脚,就到“猫妈妈”的后面去。
2.组织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行动并说说自己躲在教师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游戏“捉迷藏”
师播放课件,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
(三)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1.组织幼儿到“森林”玩,引导幼儿听命令行动。
如:躲到大树后面,走到大树前面等。
2.引导幼儿边念儿歌《排排队》边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时,我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孩子们听到“鼻子”、“屁股”这些身体部位时,都觉得很有趣。一下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接下来的游戏“找方向”,更是让孩子们过足了瘾。听着老师的指令寻找方位,他们必须集中精力,才能确保不会找错方向。接着以游戏“捉迷藏”,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为了加深活动的难处,我在设计幻灯片时,动物和躲藏的物体都是相近色彩的,如,乌龟是绿色的,那么它躲藏的物体,我选择了绿色的帽子。这样,孩子们在了适当的孩子们认真的观看着幻灯片,寻找小动物躲藏的位置。寻找小动物的时候,就会很认真,而且会为自己找到小动物感到高兴。本次活动,幼儿充分体验、感知“前后”方位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交流讨论、教师梳理、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其相对性、可变性,最后通过游戏“躲猫猫”把学过的“前后”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题组评议:
整个活动下来,游戏化的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导课部分能够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注意倾听。在课中,多次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前后,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本次活动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鸡蛋浮起来
活动目标:
1、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活动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师幼一起回顾已有沉浮经验:
教师:小朋友,星期天大家都在家和爸爸妈妈做了有关沉浮的实验,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的实验结果呢?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1、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把鸡蛋放在水里?那么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请幼儿做实验——鸡蛋沉入水底
3、教师假装变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放入鸡蛋,鸡蛋浮出水面。
4、提问:为什么小朋友放的鸡蛋沉在水底,老师放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5、教师: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秘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盐、糖、味精
提问: 我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是谁呀?今天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发现!
三、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将幼儿分为9组,每组四个鸡蛋、四个杯子、一个搅拌棒,四杯水,进行实验,每桌放置三种调味料。
实验结果: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四、延伸活动:
教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上网查资料,将自己查到的结果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奇妙的盐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2、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水有浮力,有关于物体沉浮、溶解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教师:装有温水的烧杯一个,熟鹌鹑蛋一个,搅拌棒一支,盐一杯。记录表一张,视频《死海的秘密》
幼儿:每人装有同量温水的杯子3个,熟鹌鹑蛋,糖、盐、味精各一份,搅拌棒一根,记录表一张,彩笔一支,毛巾1条。
活动过程:
一、魔术“蛋宝宝浮起来”导入,激发幼儿好奇、探究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名魔术师,今天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你们看,这里有一杯水,我还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出示鹌鹑蛋)
(1)夏天到了,蛋宝宝要到水里去游泳,扑通一声跳下水,蛋宝宝怎样了?(蛋宝宝沉在水底)
(2)不好了,蛋宝宝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别着急,我来想个好办法,让蛋宝宝在水中浮上来。这是我的魔术粉(盐),我要把它倒进去,用魔棒搅一搅。
(师往杯子里倒入魔术粉,用搅拌棒慢慢搅拌,边说“变变变”直至蛋浮起来)
蛋宝宝怎样了?(浮起来了)
二、是什么魔术粉让蛋宝宝浮起来?引发幼儿猜想与假设
1、请你猜一猜,我是用什么来做魔术粉的?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从魔术粉的颜色、形状等方面提示幼儿)
2、刚才大部分小朋友猜的是盐、糖、味精,边说边出示图卡边贴在大表格上,我的魔术粉就藏在它们中间,那么你认为魔术粉是谁呢?(幼儿讨论)
3、教师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猜测的方法。(教师请幼儿将猜测结果用对、错符号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上)猜测记录后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三:幼儿实验,验证猜测结果
1、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样做才能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呢?
2、教师介绍每位小朋友盒中有3杯水,蛋宝宝在什么地方?桌上的魔术粉有哪些?(提示幼儿看清魔术粉标记图)
3、请小朋友将每一种魔术粉倒进相同标志的杯子中试一试,轻轻搅拌,看一看发现了什么?每一种实验后马上记录在表格上。
指导重点:观察指导幼儿轻轻搅拌,引导幼儿间相互观察、交流试验的结果,感受新奇发现的乐趣。(讨论交流分享)
请做完实验的幼儿将表格粘贴到前面。汇总结果到大表格。
四、交流试验结论,1、说一说水里加入什么魔术粉使蛋宝宝很快浮上来?
2、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很快浮上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力呢?
五、播放PPT,揭开《死海的秘密》
1、师:地球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死海”。古时候,罗马有个统帅抓了一群俘虏,想把他们放到死海里淹死,可是过了一会儿,沉下去的俘虏漂到了岸边,一个都没死,这是为什么呢?……
2、幼儿观看视频“死海的秘密”。
3、提问:你发现了死海的什么秘密?
在死海里的人为什么不沉下去呢?
结论:(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的盐,是普通大海海水含盐量的七倍。)
4、教师与幼儿总结:原来,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才能使沉在水下的蛋宝宝浮上来。
师:你们不仅救出了蛋宝宝,还发现了盐的秘密。盐的作用真奇妙,它还有许多奇妙的用处等我们来发现,等你找到可别忘了告诉其他小朋友哦。
科学活动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幼儿对水的浮力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认识调料和发现溶解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并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开展科学活动教师的预操作非常重要。在活动进行之前,我为了使幼儿观察盐增加水的浮力效果明显,于是使用了约1/3杯的调料粉,通过操作,我发现分别放进去之后,不仅盐水里的鹌鹑蛋浮起来了,味精溶液里的鹌鹑蛋也浮起来了,原来味精里也含盐。为了减少材料带给幼儿的干扰因素,我有精心挑选了无盐味精,经过反复操作,我选取了刚好能使蛋富起来的盐量,在此基础上,再投放同样量的味精和盐,问题解决了。我还选取了材料较软的木质搅拌棒,并在每组材料中添放了备用的鹌鹑蛋,以备不时之需。
在材料的设计上,我们为了减少幼儿间的材料干扰,精心制作了像小簸箕一样的操作盒,里面放置贴有三种调料标签的三杯水,标签的高度正好是水位线,另外一一对应摆放贴有同样三种标签的调料盒,这样幼儿一目了然,对应投放为幼儿操作提供了方便,避免了干扰。
在活动设计上,开始部分情景魔术“救救蛋宝宝”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在示范操作的同时还适时地向幼儿提出了操作要求,我还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支持不同的想法。在实验过程中,当我发现有位幼儿放在盐水里的鹌鹑蛋没有浮起来时,耐心和幼儿共同寻找原因,当发现原来是鹌鹑蛋破了时,及时为幼儿更换了好的鹌鹑蛋,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在得出结论部分,我请幼儿将表格以叠压的方式显现操作结果,便于幼儿观察得出结论。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也很重要,如:你发现了什么?——水里加入什么蛋宝宝浮起来?——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浮起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点,一步一步向目标靠拢。当幼儿在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一点仍有一点小困惑时,我又适时视频“死海的秘密“从而用另一途径加强了对这一现象的认知。
活动结束后,我并没有认为这是真正的结束,有全面观察了所有幼儿的实验结果后,发现有一位幼儿盐水里的蛋没有浮起来,于是我把她找来一起找原因,发现也是蛋破了,我们有更换了一个好的,问题迎刃而解。体现了教师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教育理念。
这次活动仍由一些遗憾之处,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发言的机会不够充分,在座位的摆放上要更加有利与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还要大胆放开,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今后仍需努力改进的地方。
第三篇:中班科学教案:花猫钓鱼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花猫钓鱼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磁铁和铁制品的关系。
(2)通过有趣的游戏认识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教材教具:
猫头饰13个、鱼钩12个、2个塑料篮子、橡皮筋、回形针、铁制汽车、塑料鱼、鱼。
环境布置:
墙面布置(可爱的宠物、宠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引起动机∶老师将猫妈妈,小花猫的头饰拿出来让幼儿猜猜今天玩什么游戏。
(2)中心内容∶老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玩“花猫钓鱼”的游戏。老师扮做猫妈妈,让幼儿做小花猫,带上头饰对幼儿说:“今天,猫妈妈带你们去鱼塘钓鱼。”
1)老师带领幼儿来到鱼塘边对幼儿说:“鱼池里有许多鱼,让我们快来钓鱼吧。”
2)老师把幼儿分成两组,请幼儿钓鱼,老帅鼓励幼儿,先钓完鱼的那组为胜。
3)游戏结束后,老师再放入不一些鱼让幼儿再钓,结果,都钓不上来。出处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这些鱼钓不上来,而第一次的却可以钓上来。
4)在讨论中,幼儿知道钓上来的鱼身上都有回形针,而没有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回形针。鱼钩上因为贴上了磁铁,所以能将鱼身上有回形针的鱼钓起来,因此,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
5)老师将准备好的橡皮筋、回形针、铁制汽车、塑料鱼让幼儿再钓钓看,让幼儿进行试验,以巩固幼儿对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的概念。
(3)结束部分:
老师放音乐让幼儿把角落收拾好回到大组。老师总结,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让幼儿在轻松活泼中结束今天的课程。猫钓鱼(中班科学)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四篇: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及教学反思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探索并记录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脸盆每组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记录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展示各种物品)
2、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当小小科学家,来做一个关于沉与浮的实验,我们要把这些东西一个一个地放到水里面,来看看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会沉下去。
二、猜测
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一猜。(分别记录幼儿对各种物体沉浮状态的猜测结果)
三、幼儿自主探索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来做一做这个实验,把桌上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放到水里,要轻轻地放,如果这个东西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就在这个东西的图片旁边打勾,如果沉下去了就打X。
四、检验猜测
将猜测结果跟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来验证这个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
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教师准备:
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
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
教师总结:
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及教学反思2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起来有的东西沉在水下面?”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对沉浮现象感兴趣,尝试描述自己的探索与发现。
2、乐于比较、探索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3、能与同伴合作探究,用“↑”“↓”等简单的符号表示沉与浮,初步学习做观察记录。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对其分类。
难点: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几种常见的不同材质的物体,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戏的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
(1)教师事先实验,排除在水中呈悬浮状态的物品,选择漂浮及下沉状态的材料,如钥匙、回形针、积木、花片、不锈钢及塑料调羹、塑料夹子、木夹子、石子、叶子、铁片、海洋球等。
(2)毛巾若干,装有清水的大水盆若干,幼儿用的记录表(记录表上画有各种物品小图片),笔。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师:大象哥哥就要过生日啦,邀请蚂蚁弟弟去参加生日会,可是大象哥哥的家和小蚂蚁的家隔着一条河,这可难倒了小蚂蚁,你愿意帮助小蚂蚁准备适合当小船的材料,让它到河对面的大象哥哥家参加生日会吗?
(二)教师实验,初步了解用符号表示沉浮。
1、教师实验,体验沉浮。
师: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当小船?老师这里有石子和海洋球,它们放在水中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结:像石头这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沉,像海洋球这样漂在水面上的现象叫浮。
2、出示符号,初步了解用符号表示沉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两个标记(向下的`箭头“↓”和向上的箭头“↑”),你觉得哪个标记表示浮起来?哪个标记表示沉下去?
小结:向上的表示浮起来,向下的表示沉下去。
(三)猜想物体的沉浮特征,初步学习做观察记录。
1、展示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材料的材质。
师:只有浮的东西才能做小船,究竟哪些东西可以做小船呢?请你们把这些材料按刚才的箭头标记分一分。
2、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将材料按猜想分类。
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份记录表,请大家回到位置上,把你认为会浮起来的用东西在旁边用“↑”表示,会沉下去的用“↓”。
3、幼儿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觉得哪些东西是浮起来的哪些东西是沉下去的呢?
(四)与同伴合作探究,验证结果。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师: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装有水的脸盆、操作材料、记录表、笔、毛巾。请小朋友们搬起自己的小椅子回到座位,每个小组商量好分工,根据记录表上的顺序轻轻将材料一个一个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如果材料沉下去就用“↓”表示,如果材料浮上来了就用“↑”表示。注意不能将水洒在外面哦,在记录前一定要将手上的水擦干净。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去试试看吧!看看结果和你猜想的是否一致?
2、幼儿分组合作按记录表的顺序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轻轻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进行验证。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组织幼儿集中交流小组探究的结果。
(2)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集体验证。
师:小朋友真棒,我们找到了很多能浮在水面上的材料当小船,小蚂蚁可以过到河对面给大象哥哥过生日啦!
(五)扩展经验
师:我们发现了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浮在上面的、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呢?请幼儿回家找一些其他的材料来试一试哪些在水中是浮上来的还是沉下去的。
活动反思
通过组织这次科学活动,我有了很多的感悟,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们的探索兴致很高。这节活动探究性很强,因此在目标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写出了活动的核心——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然后学会用一定的符号表示沉与浮并记录,即第三条目标。此次活动,我将小朋友们分为四组,方便幼儿们去相互交流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这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在活动过程中,我并不是一个指导者,而是与幼儿一起活动的引导者与支持者。和幼儿一起猜想一起验证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除此之外,我用了大象过生日,需要小朋友帮助蚂蚁,才可以给大象过生日的情景导入并在最后表示出,因为小朋友的帮助,蚂蚁终于找到了适合当小船的材料,参加大象的生日会,培养了幼儿乐于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
但是在整个活动中,我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1、没有给幼儿准备毛巾,以至于给小朋友们准备的记录表会湿掉一部分2、过程中,语速太快,应一点一点的去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3、活动前期准备不足,没有事先带领幼儿认识“↑”“↓”符号。4、要求提的不够清楚,导致我们的猜想过程时间太长。
第五篇: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活动评析
中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玩影子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特征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深入,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的舞蹈——进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奥秘——到户外寻找影子,结束本次活动。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活动中,教师提供大量的图片等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跳起舞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设计玩影子的游戏,并教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更手影。(用应集灯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灯光中间,射到墙上的各种形态的影子,让幼儿自由操作感受到乐趣。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并为他们提供手电筒和一些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关掉手电,观察还有没有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实验观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产生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并小结初,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产生了影子,让幼儿发现光照方向与投影的关系。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是幼儿感知,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从中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