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有趣的水墨画》及教学反思
大班美术教案《有趣的水墨画》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用滴墨印画的方法创作水墨画,初步感受中国的水墨文化,对水墨画感兴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美术《有趣的水墨画》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中国的水墨文化,对水墨画感兴趣。
2、尝试用滴墨印画的方法创作水墨画。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水盆、墨汁、砚台、毛笔、宣纸、课件、盘子、毛巾
活动过程:
(一)、认识笔墨纸砚,感受中国水墨文化,1、出示笔墨纸砚提问幼儿,“是什么”、“做什么用的”“怎么用”。由熟悉的纸到墨,让幼儿认识墨、墨水。
2、看图片感受中国水墨画(诗词、青山绿水、花草树木、飞鸟鱼虫)
3、提问幼儿是否喜欢,有什么感受。(美丽、开心、骄傲)
(二)、寻找水墨画中藏着什么
1、欣赏三幅画,提问看其中藏着什么,是怎样画的?(同一幅画,放置角度不同)让幼儿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的效果。
2、欣赏水墨视频“相信品牌的力量”,得出:墨去了水里,每次流动都有不同的画面。提问“那怎样留下画面?”
总结:把墨滴在水里,让它流动,把纸放在水面,拿出来就是一幅好看的水墨画。
(三)、学习创造:(音乐)
1、教师示范:滴墨印画
讲明要求:①滴墨
②轻摇,使之流动(不能摇匀)
③将纸放入水面
④提出来
2、幼儿操作(桌子上每人两个盘子,一个放水准备让幼儿滴墨,另一个空盘子放纸张,并且印好后放到空盘子里,操作一次)
3、作品展示
教学反思:
请两组幼儿通过两次教学,得出的成果:孩子们能够通过熟悉的纸张与笔,联系认识了解文房四宝中的墨,认识墨汁,并在欣赏不同风格的水墨画的基础上,用滴墨来印画的方法了解感受中国的水墨文化,通过幼儿自己的领悟,动手操作,亲手印出各种不同的画面,让幼儿感受到了水墨的神奇。
我的第一次教学中没有让孩子们共同欣赏大家的作品,就少了孩子们对自己作品的总结,少了对同样活动中不同结果的奇妙的感叹,以及孩子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感受不同的水墨意境。第二次在接受了同事们的宝贵建议之后,过程也进一步完善,孩子们在展示作品的时候,对于一些意象不到的画面会有发自内心的赞叹,还有孩子对自己作品的神奇想象,加上孩子的语言,在古典音乐的意境下是一种美的感受。
本文扩展阅读: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及反思教学反思:有趣的图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及反思教学反思:
有趣的图案
目标: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
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活动过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这就是我对“有趣图案”整个活动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第三篇:幼儿园美术教案 水墨画
幼儿园美术教案 水墨画:葡萄
活动目的:
1、知道水墨画是我国的国画,学习使用毛笔、墨汁等画葡萄,体验画水墨画的乐趣。
2、能大胆地进行绘画。
活动准备: 欣赏国画(葡萄)PPT、范例、宣纸、毛 笔、墨汁、报纸。活动过程:
一、欣赏水墨画
1、出示国画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幅画与我们平时画 的画有什么不同?这些画是什么材料画出来的?
2、引导幼儿分析国画绘画过程中的运笔和颜料的使用 国画需要特殊的颜料-----墨汁,并了解墨汁的浓淡变化(水稀释)。正确的使用毛笔,知道作画过程中中锋、侧锋的运用。运笔过程中的留白
3、欣赏图片,引导幼儿感知国画的魅力
二、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作画兴趣。
1、我们班的葡萄丰收园地里只有用皱纹纸做的葡萄,今天请大家来用毛笔画一串串的葡萄,让我们的葡萄园地变的更美丽,好不好?
2、讲解演示,引导幼儿学画葡萄。
提问:(1)葡萄是什么形状? 葡萄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2)画葡萄时,应该先画什么部分?引导幼儿先 画占纸面积大的地方。看清教师是怎样运用毛笔和墨汁的?
提问:(1)(2)水多会怎样?如果水少了会怎样?
画叶子用笔的什么部位画? 最后画藤和叶脉的时候,应用笔的什么部位画?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注意握笔的方法。
2、提醒幼儿用墨汁时要注意墨汁不能从笔尖滴落下来,这样 作画时就不会有滴墨现象。
3、提醒幼儿注意画面有布局及绘画的先后顺序。
四、让幼儿相互交流、分享作品。
第四篇:水墨画美术教学反思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我们应该重视它,欢迎阅读水墨画美术教学反思。
在以往有些美术活动中,为了怕麻烦,有时一些水墨画往往会改成平常的画,但在这次的美术活动《蛙声十里》之后,我觉得以后要让孩子们多练习水墨画。在让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我先请幼儿欣赏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让幼儿感知画家画水墨画的特点,然后我再示范怎么画青蛙,要求幼儿画出不同形态的青蛙,并表现出青蛙在什么地方。当孩子们开始绘画的时候,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有的蘸的墨太多了,化成一团,有的蘸的太少了,线条很干,有的画的太大了,有的画得太满了,等等的问题,让原本很美的一幅作品变得那么糟糕。由此让我想到,孩子们练习画水墨画的机会太少了,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尽管老师交代要求的时候说过,蘸的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画面上不能画得太多也不能很小,但什么是不能太多不能太少呢,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孩子们根本体会,只有*多次的练习之后才能有所感触吧。我认为以后不仅要多提供幼儿用棉签画水墨画的机会,而且还要让幼儿用毛笔来练习画水墨画。
感谢阅读水墨画美术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从中得到启发。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水墨画:熊猫
活动名称:国宝熊猫
活动目标:
1、知道毛笔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种类,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喜欢。
2、感受毛笔的柔软性,尝试用毛笔画出熊猫的明显特征。
3、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活动准备:
1、师、幼、家长共同收集中国画,活动前布置在活动室墙面上供幼儿欣赏。
2、范画一张,玩具熊猫一个,熊猫图片(有关熊猫生活的录象带更好)。
3、宣纸(吸水性强)、旧报纸、毛笔、墨汁、瓷碟、抹布,洗笔桶等。
活动过程:
1、欣赏中国画。
——请幼儿欣赏活动室布置的中国画。
——这些画与我们用铅笔、水彩笔画的画一样吗?我们叫它什么画? ——这些画与我们看到过的许多画不一样,我们叫它中国画。
——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毛笔,说说有什么感觉。
——今天我们就来用毛笔给熊猫画像。
2、观察熊猫外形特征。
——出示熊猫玩具,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出示熊猫图片或观看有关熊猫生活的录象带。请幼儿仔细观察熊猫外形特征:头、眼、眼圈、耳、身体、腿、尾。
3、教师示范。
——教师用毛笔蘸足淡墨,然后把笔刮尖,用中锋画头、身体等轮廓,再用笔尖蘸足浓墨,画眼圈、耳等部位。
——熊猫喜欢吃什么?引导幼儿添画竹子。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幼儿运用浓、淡墨色作画。
——鼓励有能力的幼儿画出熊猫动态,添画竹子。——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幼儿。
——展示、讲评幼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