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及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教学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本文扩展阅读: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四十年前,詹姆斯·威尔逊作为耶鲁大学的高材生,被选进了一个专门处理美国秘密情报的地方。
第二篇: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反思及评价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聆听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的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感受体验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2.围绕音乐《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发展学生的想想力,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轻快、跳跃、幽默,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教学难点: 如何以音乐审美中歌曲本身的内在美为中心,融洽音乐、电影、演唱、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有机达到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具准备: 钢琴 手风琴 多媒体课件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5 6 7 1)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曲,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哆来咪》的音乐进教室,跟着歌曲做律动.二、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刚才的那首歌曲吗?知道它的歌名,以及它的出处吗?”
2、教师简单介绍作品名称以及出处:“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哆来咪》,他出自美国的一部电影叫做《音乐之声》,音乐之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有一个名叫玛利亚的修女来到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的妻子早年去世,因此家里就只剩下上校和上校的七个孩子。
3、视频展示上校军事化管理的家庭教育:设问:“这就是上校军事化的管理,你们认为这样的家庭教育好不好?“
4、对比上校和玛利亚的教育方式
教师:“玛利亚并不像上校这样对待孩子,她在上校离家的日子里,通过音乐及活泼生动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着熏陶,教他们唱歌.同时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视频展示《哆来咪》。
5、“玛利亚教会了孩子们唱歌,之后的日子里为了迎接上校回家,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排练了一个很精彩的木偶剧.那么大家想听听这段木偶剧的音乐吗?”
6、“聆听教师演唱《孤独的牧羊人》
7、教师简单介绍“约德尔调“——一种流行于瑞士和奥地利民间的名歌。约德尔是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特殊唱法、歌曲。在山里牧人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来传达各种信息。这种唱法的特点是真假声混合,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奇特的效果。它基本上是无歌词的,但却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
8、“刚才大家听了老师的演唱,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听一听玛利亚为大家演唱,可是老师有要求,当大家听到”来伊噢都“时,跟老师一起拍手,好吗?”
9、“大家的节奏拍的真好,那么大家想不想看看他们的木偶剧是什么样子的啊?”
10、视频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请同学们讲讲精彩吗?精彩在哪里?””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呢?”(一起讲讲风格特点,滑稽,风趣,欢快)
11、“那么玛利亚和孩子们,为什么会表演这个节目给上校呢?” 出示歌词分三段欣赏: 第一段:先听完,总结讨论,牧羊人孤独吗? 第二段:欣赏前讨论
第三段:直接欣赏
12、“我们大家能不能也跟着老师的琴试着唱一唱呢?老师唱前半句,后面的“来伊噢都”大家来唱”
13、对比欣赏《牧童短笛》让学生画出或者写出你感受到的主题.14、教师简单介绍《牧童短笛》
15、完整欣赏《牧童短笛》
三、教师小结:
四、听着音乐《孤独的牧羊人》离开教室,结束音乐课.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往往被忽视,但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所以不能忽视音乐欣赏课。但学生天生活泼、爱玩好动、想象力丰富,不能整堂课都安静地坐着欣赏音乐,根据儿童以上这些特点,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我认为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他们把听到音乐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充分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音乐知识。《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评价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就是一首无论从音乐价值到文化价值以及人文价值都内涵深刻的作品。它是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歌曲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演唱的。这首歌曲旋律活泼跳跃、节奏欢快,无疑对幼儿来说是有着相当的吸引力的。徐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有新意,跳出了教材之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音乐欣赏教材。
教师需要拥有了良好的音乐综合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够通过生动地演唱、有针对性地动作提示和富有个性的引导语,从而感染音乐中的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水平。徐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第三篇: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年级: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题:孤独的牧羊人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弹性的声音和幽默、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2.了解音乐剧和约德尔调特点。
3.通过欣赏、演唱接触欧美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世界优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兴趣。4.学会小组内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分角色表现歌曲,尝试自己设计歌曲演唱形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古今中外的音乐都绚烂多彩,不同地区,风格也各有特色。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究欧美国家的音乐,感受他们的异地风情。
二.视频导入
1、观看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接下来咱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剧,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学生交流
轻松,愉快,幽默,诙谐等。三.新授
同学们说的非常棒,这就是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也是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孤独的牧羊人》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聆听中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一下歌曲的幽默诙谐。
2.第二遍听老师范唱,注意歌曲的演唱顺序,引出反复记号。学生交流。
3.聆听A段第一段歌词,找出相同的乐句。先唱歌谱,多唱几遍。a.相同乐句讲述了什么故事?教师带学生念歌词
b.能不能把故事唱出来?
师生合作,学生唱A段相同的乐句,教师唱没教过的部分。教师弹钢琴,师生接唱。
4.学唱衬词部分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唱的是什么?学生一起把衬词歌词念出来。教师范唱一遍,忽高忽低,指导学生唱谱(低音sol到中音sol),提醒学生低音用真声唱,高音用假声唱,注意气息,就这两个音多练几遍,再慢速地教歌谱,唱会常准的基础上快速的唱谱,最后把衬词加进去唱。
5.这种忽高忽低,真假声快速交替的演唱方法,叫约德尔。引出约德尔调。欣赏视频
6.师生合作,教师先唱主体部分,学生唱衬词;然后学生唱主题,教师长衬词。
7.完整的唱A段两段歌词。
8.学唱b段。学生听三遍。先听,再仿唱,然后跟唱,最后唱谱。
9.让学生跟录音唱完整的演唱歌曲,教师加入动作,学生模仿。
10.学生设计动作再唱一遍。
11.小组合作分角色演唱。
四.课堂总结
1.《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曾获得第38界奥斯卡5项金像奖。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除了刚刚我们学唱的歌曲外,里面还有两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do re mi 》和《雪绒花》。学生欣赏
2.歌名叫《孤独的牧羊人》,老师问:牧羊人孤独吗?我们从牧羊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热爱生活,乐观,开朗,遇到困难,坦然面对,幸福就在前方。
3.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来表演歌曲,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
第四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共)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
授课教师:曾凤焮
华美实验学校
教材简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因丧偶而疏于教育。为了调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师。女教师能歌善舞,并喜爱这些孩子。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男主人公的爱情。此后,他们一家组成家庭合唱团,在被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奥地利,以巡回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的形式,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和周旋。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作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嘟”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教学目标:
1、《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音乐情绪。
教学用具:
音乐播放器、电脑
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基本要求:
1.设问:谁看过影片《音乐之声》?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也可放录音《do re mi》歌曲导入)。(有条件找到影碟片VCD,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
3.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4.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5.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6.单元小结:四首作品,一个题材,三个个体,一个群体,地区不
一、风格多彩。
强化练习:
1.全班齐唱
(1)从全班齐唱中发现问题,看看学生哪部分跟不上。
(2)发现他们的问题后要立即解决,即找方法让他们学会。
2.分组演唱
要使他们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能掌握,便只有反复练习,分组演唱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小结:
下课。
第五篇: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材简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之声》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5 6 7 1)的上下八度的节奏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唻伊噢都 ”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音乐情绪。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琴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发音练习)
2、谈话导入:(PPT课件图片:火车)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本次的音乐快车,我是列车长。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60年代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欣赏三首具有浓郁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去领略乡村音乐独有的魅力,并简单了解什么是音乐剧。在开车之间,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电影《音乐之声》。电影《音乐之声》改编于同名音乐剧,曾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五项大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位退役的的海军军官,有七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军官聘请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家庭教师玛利亚;玛利亚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她用音乐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迪、熏陶着孩子,最终,玛利亚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师:好了同学们,赶快做好,我们的列车就要出发了。
设计理念:用谈话导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欣赏《DO RE MI》。
师:同学们,列车到站了,快听,玛利亚和她的学生们用歌声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播放PPT课件)
师:同学们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歌曲吗?你能模仿其中的一两句吗? 生:略。
师:同学们模仿的真好。这首歌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节奏怎样? 生:活泼、欢快。
4、欣赏《雪绒花》。
师:下面这首歌曲是军官爸爸带来的,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又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它的节奏怎样?(播放PPT课件)生:安静、抒情。节奏缓慢。师:那有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雪绒花》。师:真棒!
(播放PPT课件:图片比较)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两首歌曲一快一慢,但是都体现出了乡村音乐的典型特点,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从视频中截取的图片,我们来找找看,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吗?
生:相同的地方是:手上都有一把吉他。
不同的地方有:(1)唱歌的人性别不同;(2)唱歌的场地不同。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么快就找出了乡村音乐的特点。
乡村音乐的特点有:(1)唱歌时只需要一把吉他或者口琴;(2)唱歌时不受性别、年龄的限制;(3)唱歌时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
5、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师:嘘,玛利亚在叫我了,让我赶快带着你们去观看她和学生表演的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播放PPT课件)
师:他们表演的好看吗?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同学们还想看一次吗?我把录下来了,不过你们要带着问题去听,歌曲中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你能模仿吗? 生: “唻伊噢嘟„„”。
师:这是假声和真声的交替,使歌曲诙谐幽默,这也是乡村音乐的特点。现在我们总结出了乡村音乐的四个特点,请同学们把它们描述出来。(PPT课件)生:略。
设计理念: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情绪,并通过老师的引导观察,找出乡村音乐的特点。
师:请跟我一起来分句学习。注意唱假声时,声音不要太紧,放松。师:我们来看看第一段歌词,牧羊人为什么孤独?
生:跟音乐按节奏朗读歌词,在衬词“唻伊噢嘟„„”处加入伴唱。生:因为只有牧羊人一个人在放羊和唱歌,所以孤独。
师:牧羊人的歌声传到了城里和田野,都有谁听到了他的歌声呢? 生:跟音乐朗读第二段歌词,衬词处伴唱。生:王子、旅客、喝酒的人们„„。
师:可牧羊人还是很孤独,我们来听听有谁和他一起唱歌呢?心情如何? 生:聆听第三段歌词,衬词处伴唱。心情愉快。生:穿红色衣服的小小姑娘和牧羊人一起伴唱。设计理念:分段欣赏歌曲,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衬词的学唱与伴唱,加强学生对乡村音乐真声与假声的理解。
6、欣赏音乐剧《孤独的牧羊人》。
师:同学们,在出发前我提到了电影《音乐之声》是由同名的音乐剧改变而成的,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我们来了解一下。(PPT课件,介绍作者)
师:《音乐之声》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他也是音乐剧的创始人。
师:我们来欣赏《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剧片段,同学们在观看时请动动小脑筋,在片段中你能找出都有哪些内容吗(比如音乐、歌曲„„)?(播放PPT)生:这段音乐剧中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有音乐。
师:回答的很对。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音乐剧和歌伴舞的表演形式是有区别的,音乐剧虽然也有人伴舞,但是音乐剧所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歌伴舞只是简单唱歌与伴舞,舞蹈与歌曲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牧羊人一起跳起来吧。生:自由组合,随音乐律动。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音乐剧导出音乐剧的四个元素,让学生理解音乐剧。通过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情绪。
7、拓展:欣赏《记忆》(选自歌曲《猫》)。
师:时间过的真快呀,同学们,我们的旅程就要结束了,在结束前,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部迄今为止最杰出的音乐剧《猫》(播放PPT)。
师:《猫》是以猫为主人翁的音乐剧,自1981年创作演出至今,没有任何音乐剧能够超过它,其中的《记忆》在世界广为流传过,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记忆》片段。(播放PPT)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记忆》再次感受音乐剧的魅力,加强对音乐剧的理解。
五、小结,下课。师:同学们,希望这次的旅程给你们带来愉快的回忆。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乡村音乐的特点有哪些? 生:略。
师:什么是音乐剧? 生:略。
师:同学们,在《记忆》中结束我们的旅程吧。设计理念: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加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