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歌曲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课后反思
歌曲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课后反思
《孤独的牧羊人》是一首欣赏曲目,乐曲选自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以约德尔调风格写成,歌曲轻快活泼,描写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辛勤的劳动,并用嘹亮明快的歌声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这节课是我上过的第一节音乐欣赏的公开课。欣赏教学在音乐课中比较难上,在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思考,也有很多的收获。
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往往被忽视,但幼儿如果缺少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幼儿所感受,所以不能忽视音乐欣赏课。但幼儿天生活泼、爱玩好动、想象力丰富,不能整堂课都安静地坐着欣赏音乐,根据儿童以上这些特点,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我认为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他们把听到音乐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充分调动起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音乐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成效。教师通过聆听、感受、理解、创造、表现等教学方法,唤起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教学设计以一条主线贯穿,思路清晰,流畅自然,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本堂的教学中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改变以往反复单调的听赏方式,借助多媒体的帮助,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引起幼儿们聆听音乐的情感,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
2、整堂课师幼的互动也是做得
比较到位的,如:我通过师幼一起学唱衬词后,请幼儿用肢体给快乐的衬词配上动作,然后师幼一起对唱(幼儿唱衬词部分),最后在大家伴奏声中集体边跳舞边唱结束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都在轻松中感受音乐,用歌声、肢体表现音乐,达到了活动的目标。但在一些细节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教师对图谱的设计不够形象,只是以单纯的谱子出现,对于幼儿来说可能不太能够理解,最好能使用线条及形象的物体来代替。还有就是,教师自身表现歌曲旋律活泼欢快的力度好像还不够活跃,我想作为教师,要根据活动实际而定,要会调度整个课堂气氛。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
总之,这一次尝试的音乐欣赏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机会,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我想,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才能找到更有效的音乐教学的最佳成效。
第二篇:孤独之旅课后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编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因此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和解读文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首先由歌曲《小小少年》导入,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很激动,这样自然地营造了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很快融入文本,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在感知文意之后,我打破往常教学小说的模式,寻找设计问题的切入点,从文题入手,设计了下面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孤独之旅》指谁的孤独之旅?为什么?杜小康的孤独是什么?请用具体地情节说明。杜小康的经历给了你那些启示?请用富含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孤独的理解。带着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通过自主、合作,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相应的答案,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显得轻松、有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高。特别是对孤独含义的理解,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语句优美且含义深刻,让我大开眼界,很是惊奇。可见巧妙的切入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并且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也不乏德育教育,这是我教学中较为成功的地方。然而在教学这张画纸也有很多败笔,留下很多遗憾,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简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有些方面包办代替较多,直接给了学生的答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在探究环境描写对主题和人物所起的作用方面,肤浅、不深入、不透彻,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应该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见解,在拓展延伸方面更是一个空白,需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注重这一问题,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含义,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第三篇: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年级: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题:孤独的牧羊人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弹性的声音和幽默、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2.了解音乐剧和约德尔调特点。
3.通过欣赏、演唱接触欧美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世界优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兴趣。4.学会小组内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分角色表现歌曲,尝试自己设计歌曲演唱形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古今中外的音乐都绚烂多彩,不同地区,风格也各有特色。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究欧美国家的音乐,感受他们的异地风情。
二.视频导入
1、观看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接下来咱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剧,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学生交流
轻松,愉快,幽默,诙谐等。三.新授
同学们说的非常棒,这就是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也是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孤独的牧羊人》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聆听中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一下歌曲的幽默诙谐。
2.第二遍听老师范唱,注意歌曲的演唱顺序,引出反复记号。学生交流。
3.聆听A段第一段歌词,找出相同的乐句。先唱歌谱,多唱几遍。a.相同乐句讲述了什么故事?教师带学生念歌词
b.能不能把故事唱出来?
师生合作,学生唱A段相同的乐句,教师唱没教过的部分。教师弹钢琴,师生接唱。
4.学唱衬词部分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唱的是什么?学生一起把衬词歌词念出来。教师范唱一遍,忽高忽低,指导学生唱谱(低音sol到中音sol),提醒学生低音用真声唱,高音用假声唱,注意气息,就这两个音多练几遍,再慢速地教歌谱,唱会常准的基础上快速的唱谱,最后把衬词加进去唱。
5.这种忽高忽低,真假声快速交替的演唱方法,叫约德尔。引出约德尔调。欣赏视频
6.师生合作,教师先唱主体部分,学生唱衬词;然后学生唱主题,教师长衬词。
7.完整的唱A段两段歌词。
8.学唱b段。学生听三遍。先听,再仿唱,然后跟唱,最后唱谱。
9.让学生跟录音唱完整的演唱歌曲,教师加入动作,学生模仿。
10.学生设计动作再唱一遍。
11.小组合作分角色演唱。
四.课堂总结
1.《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曾获得第38界奥斯卡5项金像奖。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除了刚刚我们学唱的歌曲外,里面还有两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do re mi 》和《雪绒花》。学生欣赏
2.歌名叫《孤独的牧羊人》,老师问:牧羊人孤独吗?我们从牧羊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热爱生活,乐观,开朗,遇到困难,坦然面对,幸福就在前方。
3.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来表演歌曲,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
第四篇: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材简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之声》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5 6 7 1)的上下八度的节奏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唻伊噢都 ”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音乐情绪。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琴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发音练习)
2、谈话导入:(PPT课件图片:火车)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本次的音乐快车,我是列车长。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60年代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欣赏三首具有浓郁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去领略乡村音乐独有的魅力,并简单了解什么是音乐剧。在开车之间,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电影《音乐之声》。电影《音乐之声》改编于同名音乐剧,曾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五项大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位退役的的海军军官,有七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军官聘请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家庭教师玛利亚;玛利亚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她用音乐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迪、熏陶着孩子,最终,玛利亚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师:好了同学们,赶快做好,我们的列车就要出发了。
设计理念:用谈话导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欣赏《DO RE MI》。
师:同学们,列车到站了,快听,玛利亚和她的学生们用歌声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播放PPT课件)
师:同学们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歌曲吗?你能模仿其中的一两句吗? 生:略。
师:同学们模仿的真好。这首歌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节奏怎样? 生:活泼、欢快。
4、欣赏《雪绒花》。
师:下面这首歌曲是军官爸爸带来的,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又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它的节奏怎样?(播放PPT课件)生:安静、抒情。节奏缓慢。师:那有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雪绒花》。师:真棒!
(播放PPT课件:图片比较)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两首歌曲一快一慢,但是都体现出了乡村音乐的典型特点,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从视频中截取的图片,我们来找找看,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吗?
生:相同的地方是:手上都有一把吉他。
不同的地方有:(1)唱歌的人性别不同;(2)唱歌的场地不同。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么快就找出了乡村音乐的特点。
乡村音乐的特点有:(1)唱歌时只需要一把吉他或者口琴;(2)唱歌时不受性别、年龄的限制;(3)唱歌时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
5、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师:嘘,玛利亚在叫我了,让我赶快带着你们去观看她和学生表演的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播放PPT课件)
师:他们表演的好看吗?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同学们还想看一次吗?我把录下来了,不过你们要带着问题去听,歌曲中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你能模仿吗? 生: “唻伊噢嘟„„”。
师:这是假声和真声的交替,使歌曲诙谐幽默,这也是乡村音乐的特点。现在我们总结出了乡村音乐的四个特点,请同学们把它们描述出来。(PPT课件)生:略。
设计理念: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情绪,并通过老师的引导观察,找出乡村音乐的特点。
师:请跟我一起来分句学习。注意唱假声时,声音不要太紧,放松。师:我们来看看第一段歌词,牧羊人为什么孤独?
生:跟音乐按节奏朗读歌词,在衬词“唻伊噢嘟„„”处加入伴唱。生:因为只有牧羊人一个人在放羊和唱歌,所以孤独。
师:牧羊人的歌声传到了城里和田野,都有谁听到了他的歌声呢? 生:跟音乐朗读第二段歌词,衬词处伴唱。生:王子、旅客、喝酒的人们„„。
师:可牧羊人还是很孤独,我们来听听有谁和他一起唱歌呢?心情如何? 生:聆听第三段歌词,衬词处伴唱。心情愉快。生:穿红色衣服的小小姑娘和牧羊人一起伴唱。设计理念:分段欣赏歌曲,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衬词的学唱与伴唱,加强学生对乡村音乐真声与假声的理解。
6、欣赏音乐剧《孤独的牧羊人》。
师:同学们,在出发前我提到了电影《音乐之声》是由同名的音乐剧改变而成的,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我们来了解一下。(PPT课件,介绍作者)
师:《音乐之声》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他也是音乐剧的创始人。
师:我们来欣赏《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剧片段,同学们在观看时请动动小脑筋,在片段中你能找出都有哪些内容吗(比如音乐、歌曲„„)?(播放PPT)生:这段音乐剧中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有音乐。
师:回答的很对。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音乐剧和歌伴舞的表演形式是有区别的,音乐剧虽然也有人伴舞,但是音乐剧所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歌伴舞只是简单唱歌与伴舞,舞蹈与歌曲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牧羊人一起跳起来吧。生:自由组合,随音乐律动。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音乐剧导出音乐剧的四个元素,让学生理解音乐剧。通过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情绪。
7、拓展:欣赏《记忆》(选自歌曲《猫》)。
师:时间过的真快呀,同学们,我们的旅程就要结束了,在结束前,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部迄今为止最杰出的音乐剧《猫》(播放PPT)。
师:《猫》是以猫为主人翁的音乐剧,自1981年创作演出至今,没有任何音乐剧能够超过它,其中的《记忆》在世界广为流传过,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记忆》片段。(播放PPT)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记忆》再次感受音乐剧的魅力,加强对音乐剧的理解。
五、小结,下课。师:同学们,希望这次的旅程给你们带来愉快的回忆。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乡村音乐的特点有哪些? 生:略。
师:什么是音乐剧? 生:略。
师:同学们,在《记忆》中结束我们的旅程吧。设计理念: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加强记忆。
第五篇:《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案例
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案例
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案例
【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就是要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他们感受、体验、鉴赏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在真、善、美的潜移默化中培育健全的人格和品行。本着这样的理念,我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师生互动等环节中都尽可能多地使用音乐语言,避免大量使用非音乐语言的文学性描述。同时所使用的教学设备、课件设计、音响材料、教师范唱、配器演奏、舞蹈律动等方面都有意识地突出音乐的美感,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得到美的享受,激发美的情感体验。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本节课我以新颖别致的《哆来咪》视频作为开场白,接着欣赏《音乐之声》影片中那个诙谐动听的《孤独的牧羊人》,再模仿牧羊人的歌声。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被激发出来,并一直持续到整一节课。
3.重视音乐实践。我设计的此课虽然是欣赏课,但没有仅仅停留在聆听这个音乐作品的美上,而是通过欣赏、模仿、演唱、配乐、舞蹈等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流动的旋律,有趣的画面,乐观的情绪,诙谐的歌声中充分体验、参与表现音乐。遵循音乐审美的本体属性,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使学生能在音乐的审美环境中愉快地歌唱,自然地表演,积极主动地参与。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欣赏《孤独的牧羊人》,了解与学习约德尔调的唱法。学唱歌曲第一段。并尝试用歌声、打击乐和舞蹈律动来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欣赏中了解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在聆听、模仿中掌握歌曲旋律与约德尔特色唱法,在配乐、歌唱、表演中进一步走进音乐,在合作中学会与音乐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歌曲活泼、诙谐、有趣的情绪,乐于参与歌曲的演唱与表演,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作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嘟”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2.教学对象分析
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三年级第二个学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好玩。他们既还带着低段年级的天真、幼稚,却又多了几分主见与求学的欲望。在课堂上,他们喜欢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还特别喜欢模仿,对音乐的感觉非常灵敏,肢体的协调也发展得不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歌声、打击乐和舞蹈律动来表现出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表演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歌曲中真假声结合的约德尔调的衬词唱法。【教学准备】钢琴、打击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导入课题
1.欣赏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插曲《哆来咪》视频一段。
2.介绍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修女为家庭女教师。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和音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首《哆来咪》就是女教师对孩子们进行音乐启蒙。
今天老师还要介绍另外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也是出自这部电影。一天上校家里来了客人,家庭教师玛丽亚带领着孩子们表演了一段精彩的木偶 4 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剧,歌曲的名字叫《孤独的牧羊人》,非常的诙谐、动听,马上欣赏一下吧。请留意牧羊人的歌声,他是怎么样唱的?
【以《哆来咪》引出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让学生对此课的内容充满兴趣与期待。很好地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垫定了基调。再引出《孤独的牧羊人》,水到渠成。】
二、深入学习,合作表演 1.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视频。
2.模仿牧羊人的歌声:嘞哦嘞 嘞哦嘞 嘞咿哦
师:这就是歌曲最有特色的地方——即衬词部分的真假声快速转换,非常流畅活泼。其实就是牧羊人在模仿他的羊发出的叫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曲调。
3.说说对歌曲的感受。(活泼、诙谐、有趣的)
4.点题——既然歌曲给我们的感受是活泼、诙谐、有趣的,为什么它的名字却叫《孤独的牧羊人》?你怎么看这个题目?
生1:我觉得牧羊人没有同伴。生2:牧羊人好像用歌声来打发寂寞。
师:说得真好!虽然高高的山顶上只有牧人一个,没有人陪伴他,但他的内心并不孤独。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由此而感染了一大群人,有王子、农夫、喝啤酒的人,最后还有个小姑娘和他唱起了二重唱。
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这里通过对歌曲名字的谈话考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牧羊人的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
5.学习衬词部分:嘞哦嘞 嘞哦嘞 嘞咿哦
(1)听老师范唱,并讲解如何运用真假声转换的方法。(2)跟着钢琴轻声练习。
6.师生合作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
(1)出示第一段歌词,师唱黑色部分,生唱红色衬词部分,最后两句大家一起唱。
(2)师生交换,生读黑色部分,师唱红色衬词部分。(3)生跟钢琴唱。(4)跟伴奏唱。
【用两种颜色把歌词的衬词前后两部分区分开,师生合作学习,化繁为简。由于歌词的排列很密集,节奏很紧凑,所以只重点学习第一段歌词。】
7.跟着音乐用打击乐分组合作为以上四句配乐。
【配乐时也按歌词的黑色红色两部分分配角色。圆舞板演奏黑色部分即每句的前半句,串铃演奏衬词部分,副歌部分用摇铃担任,间奏则让双响筒担任,各类乐器各司其职,一拍也不落下。这就锻炼了学生聆听音乐时的高度注意力与相互之间的配合。】 8.整曲欣赏。第二段站起来加即兴律动边唱边表演。9.二人小组用集体舞的形式表演。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当歌曲唱会了,会用打击乐演奏了,音乐也在不断地重复中变化着,它在召唤孩子们与这明朗欢快的节拍进一步互动交融。】
三、课内延伸,巩固拓展
1.音乐小百科——约德尔调。约德尔是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特殊唱法、歌曲。它基本上是无歌词的,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在山里牧人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久而久之,他们竟发展出一种十分有趣而又令人惊叹的约德尔唱法。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演唱开始时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奇特的效果。
2.欣赏另一段约德尔调的视频。
【加深学生对约德尔调的认识,感受人类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出的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拓宽眼界。】
3.欣赏《音乐之声》的另一片断《晚安》歌。4.小结结束。
【以诙谐有趣却又动听美妙的《晚安歌》作为此课的结束,再次重温《音乐之声》这个影片带给人们的欢乐高雅的艺术享受,让这种视听的美妙长留学生的心间。】 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教学反思】
此课作为镇的教学研讨课,虽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的感觉还是良好的,较好地达成了我的三个教学预设:
一是借器乐辅助欣赏教学。尝试上欣赏课是我所有公开课中的第一次,因为欣赏课说真的不好上,以往都不敢尝试。《孤独的牧羊人》诙谐、动听,还有很强的律动感。我抓住歌曲中顿音与连音的乐句对比配合用上响板与串铃来演绎。效果表明,虽然歌曲的速度很快,但孩子们借助乐器的角色分工,注意力高度集中,演奏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配合着音乐把连奏、断奏、间奏、尾声一拍没落下地演奏了出来。这也说明了打击乐可以帮助孩子们最快捷的方式走进音乐,与音乐亲密对话。
二是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舞蹈律动教学。这首歌A部我运用了弹簧步、屈膝步,B部是两个人手挽手,用跑跳步转圈。间奏用原地颤膝静听音乐的方式。这几个舞步是欧洲民间舞中比较常用的。孩子们掌握得很不错。
三是重视音乐实践,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实践活动谈音乐是枯燥乏味的。本节课我运用了聆听、演奏、演唱、律动舞蹈、合作表演等手段让学生参与了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听、唱、奏、跳、演等综合音乐能力。学生在本节课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很高。
反思本节课,有几点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努力要克服的:一是说话的语速过快,由于歌曲的难度较大,担心时间不够,有急躁心理。二是对中下层的学生关注不够,上公开课不是为了作秀,是要扎扎实实地面向全体,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让所有孩子都全情投入,参与音乐,享受音乐。虽然在这一节课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好,参与热情高涨。但我感觉还是有一小部分孩子总是沉默不语,有这么多人听课,除了怯场外,平时课堂上这些孩子也是沉默的羔羊。想办法调动起这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学点评】
叶秋燕老师作的欣赏综合课《孤独的牧羊人》,为全镇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们又一次提供了高质量的示范研讨课例。叶老师总是很善于挖掘教材里面的音乐元素、人文背景,使课堂既生动快乐,又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以下几点是本人的听课感受:
1.教学理念清晰,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体现了 “赏中学,学中唱,唱中跳”,既能从学生爱模仿的天性出发又能够有效展开教学活动。无论是老师的组织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体现出 “活”和“实”这两个字,特别是巧用打击乐器辅助欣赏教学方面做得很好。
2.内容裁剪得当,教学组织有序
本节课融合了视听、歌唱、配乐、声势律动为一体的欣赏综合课。每一个内容点到即止,却又不流于形式,较好地做到了点面结合、铺陈有序。而这一切的教学内容均牢牢立足在音乐要素的本位上,所设计的问题也是层层深入、精简而有价值的。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显得信息容量丰富,活而不乱。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3.教师主导得当,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教者在教学中关注的不仅仅是音乐作品的欣赏,而是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兴奋点,积极调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打击乐器、舞蹈律动等),让学生在聆听、模仿、演奏、律动、表演、编创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始终保持勃勃的兴致,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在这一节课起到了很好的主导作用,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细致来自敬业,细节决定成败
课堂上,听课者能感受到学生们对音乐的强烈追求,而不是老师强迫学生去学。三年级的学生,能有如此的灵性与敏感度,这与老师细致严谨的日常教学离不开关系。叶老师对音乐教育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令我很佩服。例如,学生在歌唱时,叶老师要求学生“口腔打开,眉毛抬起,声音才能有一个宽阔的空间释放。”虽然这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但在有限的歌唱环节中,老师总是很有意识地强调学生的发声状态,声音的连音与顿音对比,细致到学生的坐姿要求。在听三(4)班学生开口唱歌的那一刻,我就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唱歌时大部分都会很自觉地挺直腰板,提起笑肌,打开口腔圆润地歌唱。看得出,孩子们是经过了叶老师严谨的歌唱训练的。
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的处理与把控。比如说间奏,可能很多老师在歌曲的间奏都会让学生简单地摆摆头、拍拍手,仅此而已。但是,叶老师在引导学生演绎歌曲的时候,连间奏都要求学生布满音乐:按节奏踮脚尖,间奏颤动膝盖,用不同的乐器区分演奏不同的乐句等等 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的设计,是对学生的乐感很好的训练。想想,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有很多没有受过音乐训练的人,往往都会忽视间奏,不会听节拍,造成拖拍、漏拍。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乐感往往就是在那么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培养出来的。
纵观整节课,教师能够紧紧抓住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培养,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更显示出教师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良好的艺术素养,可以说是“一课多得”。
点评者:张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