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独的牧羊人详案(3、27、23点)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执教 沙头中心小学 叶秋燕
【教学内容】 人音版第6册第5课《牧童之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欣赏《孤独的牧羊人》,了解与学习约德尔调的唱法。学唱歌曲第一段。并尝试用歌声、打击乐和舞蹈律动来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欣赏中了解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在聆听、模仿中掌握歌曲旋律与约德尔特色唱法,在配乐、歌唱、表演中进一步走进音乐,在合作中学会与音乐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歌曲活泼、诙谐、有趣的情绪,乐于参与歌曲的演唱与表演,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歌声、打击乐和舞蹈律动来表现出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表演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歌曲中真假声结合的约德尔调的衬词唱法。【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导入课题
1.欣赏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插曲《哆来咪》视频一段。2.介绍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修女为家庭女教师。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和音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首《哆来咪》就是女教师对孩子们进行音乐启蒙。
今天老师还要介绍另外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也是出自这部电影。一天上校家里来了客人,家庭教师玛丽亚带领着孩子们表演了一段精彩的木偶剧,歌曲的名字叫《孤独的牧羊人》,非常的诙谐、动听,马上欣赏一下吧。请留意牧羊人的歌声,他是怎么样唱的?
二、深入学习,合作表演 1.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视频。
2.模仿牧羊人的歌声:嘞哦嘞 嘞哦嘞 嘞咿哦
指出这是歌曲最有特色的地方——即衬词部分的真假声快速转换,非常流畅活泼。
3.说说对歌曲的感受。(活泼、诙谐、有趣的)
4.点题——既然歌曲给我们的感受是活泼、诙谐、有趣的,为什么它的名字却叫《孤独的牧羊人》?你怎么看这个题目?
师:虽然高高的山顶上只有牧人一个,没有人陪伴他,但他的内心并不孤独。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由此而感染了一大群人,有王子、农夫、喝啤酒的人,最后还有个小姑娘和他唱起了二重唱。
5.学习衬词部分:嘞哦嘞 嘞哦嘞 嘞咿哦
(1)听老师范唱,并讲解如何运用真假声交换的方法。(2)跟着钢琴轻声练习。6.师生合作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
(1)出示第一段歌词,师唱黑色部分,生唱红色衬词部分,最后两句大家一起唱。
(2)师生交换,生读黑色部分,师唱红色衬词部分。(3)生跟钢琴唱。(4)跟伴奏唱。
7.跟着音乐用打击乐分组合作为以上四句配乐。8.整曲欣赏。第二段站起来加即兴律动边唱边表演。9.二人小组用集体舞的形式表演。
三、课内延伸,巩固拓展
1.音乐小百科——约德尔调。约德尔是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特殊唱法、歌曲。它基本上是无歌词的,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在山里牧人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久而久之,他们竟发展出一种十分有趣而又令人惊叹的约德尔唱法。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演唱开始时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奇特的效果。
2.欣赏另一段约德尔调的视频。
3.欣赏《音乐之声》的另一片断《晚安》。4.小结结束。
第二篇:孤独之旅 详案
孤独之旅 详案
一、导入 4分钟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杜小康,杜小康曾经是一个极具有优越感的孩子,他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的独生子,怎么个厚实法呢?老师可以用杜小康拥有的两样东西来说明这一点:第一、杜小康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而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所以,杜小康上厕所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呆在边上痴痴地看。第二、杜小康拥有一辆自行车,而60年代初的油麻地几乎找不到第二辆自行车了。此外,这优越感还来自他的学习,他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而且还是班长,可是,有一天早晨,他的命运忽然改变了,父亲运着一大船的货物回来,结果,船撞了,货物都掉入了水中,于是,他们家一落千丈了。父亲为了挽救家道,带着杜小康,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这就是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是无奈地“离家”踏上这段“放鸭之旅”。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路跟着杜小康,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板书:孤独之旅)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0分钟
请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
师小结
本文启迪我们,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你的理解得很到位,很透彻,祝贺你们,已经完成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出示目标
1分钟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争困难的勇气
四、质疑:3分钟 过渡:同学们:“学贵生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就请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
激励性的评价: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
归类问题 3分钟
2、请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质疑对话中挑出与本节课学习目标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写在老师为你们准备小白板上,供我们尽情探讨。学生整理归纳问题。呈现问题:
1这篇小说的结构与其他小说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2文题“孤独之旅”有什么含义?
3文章有很多环境描写,这么多环境描写与本文有什么关系?
五、解疑
过渡:下面我们按照问题的顺序,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解疑过程:
问题1: 4分钟
本篇文章与许多文章在格式上不一样,是隔行的。这隔行的格式很明显将文章分成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三部分,高潮和结局在一起 你能试着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吗?
问题2:如何解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5分钟 教师点拨:
请同学们迅速把各情节中杜小康心里变化的词语划出来?
明确: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恐慌----不再恐慌-----坚强 现在你明白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了吗? 就是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过程
小结:你们读懂了杜小康的心。老师很高兴你们成了杜小康的知音。
总结一下,回答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类题目时,应考虑文章的题目的表层含义,及结合文章中心理解其深层含义。
问题三:6分钟 过渡:请同学们把描写杜小康心理感觉的相关段落仔细读一遍,看看这些心理感觉是在怎样的具体环境下产生的?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鸭群
4段 船头和船四周的鸭群,衬托出杜小康面对的环境,侧面烘托出杜小康茫然无助的心理。烘托人物心情
10段 鸭子的叫声,划破天空,天地如此空旷,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烘托出杜小康茫然无助的心理。烘托人物心情
15段 夜晚鸭群将主人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衬托了主人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经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杜小康的心理写照
。烘托人物心情
34段 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鸭子是杜小康心成长的媒介。推动情节发展
37段 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勇敢的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鸭子们也长大了。推动情节发展
芦苇
21段 “傍晚„„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种环境给人极大的压力,一个“涌”字、一个“围” 字足以烘托杜小康胆怯的心理。那么同学们认为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太突然了吗? 仔细看看,是什么推动了他的心理变化
33段“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面对„„,再面对这一缕炊烟。”景物不再那样显得死气沉沉、陌生,有了些灵性的东西。所以,杜小康的心“就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第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样的景物当然会使杜小康心情轻松、愉悦,加上鸭又找到了,他欣慰,他显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描写还能„„
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暴风雨
下面我们再来赏析一段描写暴风雨到来时的环境描写。是哪一段?
生齐答:第36段。
师: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大声流利地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到这儿感觉怎样?
生43:很害怕,很紧张。
生44:还很担心杜小康的鸭会遭遇危险。
师:对!那么,你们一定能悟出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啰?
生45: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
生46:还能衬托杜小康找鸭的艰难,为下文杜小康的长大成熟作铺垫。师:下面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板书:烘托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
渲染了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五、练.口头表达 2分钟
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杜小康从此完成了一个男孩子向一个男子汉的转变。接下去的日子,他该是坦然地接受着生活所赐予他的每一个考验,他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有一天他的付出得来回报,他的回报是什么?
课文末尾两段杜小康发现鸭下蛋后的反应。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好,下面我们来做一组选择。
Ppt出示: 爸,你快来看啊,我们的鸭子下蛋了!
爸,蛋,鸭蛋,鸭下蛋了!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小结:
看来杜小康确实虽孤独,但一样拥有其他孩子所普遍具有的活泼天性。
杜小康真的长大了。所以,我们说,这不仅是一趟放鸭之旅和孤独之旅,同时,还是一趟什么之旅?
生:成长之旅(板书:成长)
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生:孤独。
师:是的,就是孤独。曹文轩说:“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孤独对于杜小康来说,与其说是磨难,不如说是什么?
生:磨练。
六、谈“孤独”结束
2分钟
师:跟着杜小康,走完了这段孤独之旅,我想我们每个同学的内心一定品尝到了一份孤独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最后想知道老师眼中的孤独吗?
请看大屏幕: Ppt出示:
孤独,让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人生和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和他人; 孤独,让我们的人格变得更加成熟,少了很多盲目与追随;
孤独,让我们的心灵远离了尘世的浮躁和喧嚣,多了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宁静和超然;
孤独,让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历练,变得更加坚强和无畏。
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了吗?这些思考留给大家。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小说:《青铜葵花》
师:“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第三篇:五线谱 教学详案 3
3、音符(1): 1)在乐谱表上表示正在进行的音的长短的符号,叫作“音符”。
2)在乐音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音都有它独立的名子。有“音名”和“唱名”。
其中最主要的有7个基本音(简谱): 2 3 4 5 6 7
音名,由七个英文字母来表示,称为: C D E F G A B
唱名,(即视谱时所唱出的名)为: Do Re Mi Fa Sol La Si
这是最基本的七个音,其它高、低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变化出来的。这七个音在钢琴上都是白键子。
现在我们把这七个基本音的音名、唱名、译音、简谱记法全部在钢琴上做个对照:
3)音名的分组。这对于声乐来说用处不大,但作为五线谱知识内容的一部分,在这里给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大家知道即可。
乐音里有几十个高低不同的音,它们并不混乱,而是井然有序的,人们都分别给他们排了队、分了组。它们分组的原则是以实际音高来区分的。钢琴中央的Do,我们称它为“中央C”,从这个音一直往右到Si,也就是到这个八度结束,为一组,叫作小字一组。这样,七个音一组,从小字一组依次往右排,分别叫“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从小字一组一次往左排,分别叫做“小字组”、“大字组”、“大字一组”、“大字二组”。
4)音符各有不同,有三个部分:“符头”、“符干”、“符尾”。
5)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些音符的名字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在五线谱中,这些音符各自的位置在哪里。
第四篇: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年级: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题:孤独的牧羊人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弹性的声音和幽默、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2.了解音乐剧和约德尔调特点。
3.通过欣赏、演唱接触欧美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世界优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兴趣。4.学会小组内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分角色表现歌曲,尝试自己设计歌曲演唱形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古今中外的音乐都绚烂多彩,不同地区,风格也各有特色。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究欧美国家的音乐,感受他们的异地风情。
二.视频导入
1、观看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接下来咱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剧,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学生交流
轻松,愉快,幽默,诙谐等。三.新授
同学们说的非常棒,这就是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也是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孤独的牧羊人》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聆听中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一下歌曲的幽默诙谐。
2.第二遍听老师范唱,注意歌曲的演唱顺序,引出反复记号。学生交流。
3.聆听A段第一段歌词,找出相同的乐句。先唱歌谱,多唱几遍。a.相同乐句讲述了什么故事?教师带学生念歌词
b.能不能把故事唱出来?
师生合作,学生唱A段相同的乐句,教师唱没教过的部分。教师弹钢琴,师生接唱。
4.学唱衬词部分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唱的是什么?学生一起把衬词歌词念出来。教师范唱一遍,忽高忽低,指导学生唱谱(低音sol到中音sol),提醒学生低音用真声唱,高音用假声唱,注意气息,就这两个音多练几遍,再慢速地教歌谱,唱会常准的基础上快速的唱谱,最后把衬词加进去唱。
5.这种忽高忽低,真假声快速交替的演唱方法,叫约德尔。引出约德尔调。欣赏视频
6.师生合作,教师先唱主体部分,学生唱衬词;然后学生唱主题,教师长衬词。
7.完整的唱A段两段歌词。
8.学唱b段。学生听三遍。先听,再仿唱,然后跟唱,最后唱谱。
9.让学生跟录音唱完整的演唱歌曲,教师加入动作,学生模仿。
10.学生设计动作再唱一遍。
11.小组合作分角色演唱。
四.课堂总结
1.《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曾获得第38界奥斯卡5项金像奖。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除了刚刚我们学唱的歌曲外,里面还有两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do re mi 》和《雪绒花》。学生欣赏
2.歌名叫《孤独的牧羊人》,老师问:牧羊人孤独吗?我们从牧羊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热爱生活,乐观,开朗,遇到困难,坦然面对,幸福就在前方。
3.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来表演歌曲,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
第五篇: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材简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之声》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5 6 7 1)的上下八度的节奏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唻伊噢都 ”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音乐情绪。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琴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发音练习)
2、谈话导入:(PPT课件图片:火车)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本次的音乐快车,我是列车长。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60年代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欣赏三首具有浓郁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去领略乡村音乐独有的魅力,并简单了解什么是音乐剧。在开车之间,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电影《音乐之声》。电影《音乐之声》改编于同名音乐剧,曾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五项大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位退役的的海军军官,有七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军官聘请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家庭教师玛利亚;玛利亚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她用音乐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迪、熏陶着孩子,最终,玛利亚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师:好了同学们,赶快做好,我们的列车就要出发了。
设计理念:用谈话导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欣赏《DO RE MI》。
师:同学们,列车到站了,快听,玛利亚和她的学生们用歌声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播放PPT课件)
师:同学们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歌曲吗?你能模仿其中的一两句吗? 生:略。
师:同学们模仿的真好。这首歌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节奏怎样? 生:活泼、欢快。
4、欣赏《雪绒花》。
师:下面这首歌曲是军官爸爸带来的,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又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它的节奏怎样?(播放PPT课件)生:安静、抒情。节奏缓慢。师:那有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雪绒花》。师:真棒!
(播放PPT课件:图片比较)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两首歌曲一快一慢,但是都体现出了乡村音乐的典型特点,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从视频中截取的图片,我们来找找看,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吗?
生:相同的地方是:手上都有一把吉他。
不同的地方有:(1)唱歌的人性别不同;(2)唱歌的场地不同。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么快就找出了乡村音乐的特点。
乡村音乐的特点有:(1)唱歌时只需要一把吉他或者口琴;(2)唱歌时不受性别、年龄的限制;(3)唱歌时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
5、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师:嘘,玛利亚在叫我了,让我赶快带着你们去观看她和学生表演的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播放PPT课件)
师:他们表演的好看吗?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同学们还想看一次吗?我把录下来了,不过你们要带着问题去听,歌曲中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你能模仿吗? 生: “唻伊噢嘟„„”。
师:这是假声和真声的交替,使歌曲诙谐幽默,这也是乡村音乐的特点。现在我们总结出了乡村音乐的四个特点,请同学们把它们描述出来。(PPT课件)生:略。
设计理念: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情绪,并通过老师的引导观察,找出乡村音乐的特点。
师:请跟我一起来分句学习。注意唱假声时,声音不要太紧,放松。师:我们来看看第一段歌词,牧羊人为什么孤独?
生:跟音乐按节奏朗读歌词,在衬词“唻伊噢嘟„„”处加入伴唱。生:因为只有牧羊人一个人在放羊和唱歌,所以孤独。
师:牧羊人的歌声传到了城里和田野,都有谁听到了他的歌声呢? 生:跟音乐朗读第二段歌词,衬词处伴唱。生:王子、旅客、喝酒的人们„„。
师:可牧羊人还是很孤独,我们来听听有谁和他一起唱歌呢?心情如何? 生:聆听第三段歌词,衬词处伴唱。心情愉快。生:穿红色衣服的小小姑娘和牧羊人一起伴唱。设计理念:分段欣赏歌曲,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衬词的学唱与伴唱,加强学生对乡村音乐真声与假声的理解。
6、欣赏音乐剧《孤独的牧羊人》。
师:同学们,在出发前我提到了电影《音乐之声》是由同名的音乐剧改变而成的,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我们来了解一下。(PPT课件,介绍作者)
师:《音乐之声》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他也是音乐剧的创始人。
师:我们来欣赏《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剧片段,同学们在观看时请动动小脑筋,在片段中你能找出都有哪些内容吗(比如音乐、歌曲„„)?(播放PPT)生:这段音乐剧中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有音乐。
师:回答的很对。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音乐剧和歌伴舞的表演形式是有区别的,音乐剧虽然也有人伴舞,但是音乐剧所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歌伴舞只是简单唱歌与伴舞,舞蹈与歌曲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牧羊人一起跳起来吧。生:自由组合,随音乐律动。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音乐剧导出音乐剧的四个元素,让学生理解音乐剧。通过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情绪。
7、拓展:欣赏《记忆》(选自歌曲《猫》)。
师:时间过的真快呀,同学们,我们的旅程就要结束了,在结束前,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部迄今为止最杰出的音乐剧《猫》(播放PPT)。
师:《猫》是以猫为主人翁的音乐剧,自1981年创作演出至今,没有任何音乐剧能够超过它,其中的《记忆》在世界广为流传过,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记忆》片段。(播放PPT)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记忆》再次感受音乐剧的魅力,加强对音乐剧的理解。
五、小结,下课。师:同学们,希望这次的旅程给你们带来愉快的回忆。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乡村音乐的特点有哪些? 生:略。
师:什么是音乐剧? 生:略。
师:同学们,在《记忆》中结束我们的旅程吧。设计理念: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加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