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圆周长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解决有关圆周长的简单问题。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3.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你们看,家里的圆桌和菜板都有点开裂,需要在它们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
师:想一想,求铁皮的长度就是求圆的什么?
生:铁皮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没错,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利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测量圆的周长。
师:想一想,可以怎样确定铁皮的长度呢?
生:可以用卷尺或皮尺直接绕一圈量,也可以把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一圈,量出长度。
学生边说,课件边展示。
师:没错,在这个过程中,圆滚动路径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这用到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生:可以拿线在圆形物体上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
学生边说,课件边展示。
师:同样,这种方法也体现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了方法多样性和“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使周长的概念在此过程中清晰化、直观化。
2.推导圆周长的公式,认识圆周率。
师:像这样,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师: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圆大周长就大,圆小周长就小。而圆的大小又取决于半径,所有圆的周长与半径的长短有关,也可以说圆的周长与直径的长短有关。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向放在从圆本身的特征上去想办法突破。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找一些圆形的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下表中。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下表,全班核对交流。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保留两位小数)
杯盖
25.1
cm
cm
3.14
盘子
62.8
cm
cm
3.14
锅盖
94.2
cm
cm
3.14
镜子
37.7
cm
cm
3.14
师: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生2:周长总是直径的3.14倍。
师:其实,早就有人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π(pài)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取它的近似值,例如π≈
3.14。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么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1:C=πd。
生2:或者C=2πr。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3.利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师:某辆自行车轮子的半径大约是33
cm,转1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
km,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师:车轮转1圈大约可以走多远其实是求什么?
生:求的是车轮的周长。
师:小明家离学校1
km,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其实是求什么?
生:求的是1
km中有几个车轮的周长。
师: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1:要注意单位名称的换算。
生2:要注意结果和留整米数。
师:我们是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用车轮的周长计量自行车前进的距离。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一个与圆的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经常看到或使用的自行车引出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三、巩固练习
1.求各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本题使学生利用圆周长的公式计算各圆的周长,是圆周长公式的简单应用。
2.这个圆的周长大约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本题的直径不是直接给出的,需要先根据步长×步数求出直径。通过此问题的解决,可让学生掌握通过粗略测量,估算圆周长的简易有效的办法。
3.这个圆桌的直径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题已知周长,求直径,这类问题既可以用方程的方法解,也可以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直接变形,利用除法算式进行计算。
4.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的周长是一个大的半圆长度与两个小的半圆长度之和,这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利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测量圆的周长。认识了圆周率(π),π=3.1415926535……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实际应用时取它的近似值π≈3.14。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
或
C=2πr,并能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总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