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圆教学设计
认识圆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教学主要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六
(五)班同学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生举例 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
(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几分钟后分别从圆心、半径、直径各方面纷纷展示汇报。(5分钟)
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那是什么原因呢?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预设板书: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 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d/2。
4.学习画圆(5分钟)
你是如何画圆的?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位置的确定
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4分钟)
〈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 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迷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很多学生都说可以猜“样”)再学生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学生在启发下猜出草莓(草没的谐音)。
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圆2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圆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58页的例
1、例2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
2.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教学重、难点】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圆形纸片、圆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课件依次出示这些图形);知道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钟面、硬币、VCD碟片、圆桌面、车轮等,它们的形状是直线形吗?(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板书课题;认识圆。
二、教学圆的特征。
1.通过对比认识圆。
师:(出示圆形纸片)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一起来学习的圆形。请你们比较一下,它与以上我们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圆由曲线所围成的)
让学生在桌面上逐次滚动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纸片,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只有圆形纸片易滚动)
出示场景图,问:在这幅图景中,哪些是圆形的呢?除此以外,你还在那些物体上看见过圆形?
2、通过活动认识圆
(1)画圆
师: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学生画出圆,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么画的)
(2)找圆心。
师:我们画出了这么多的圆,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片(课前老师分发,可以大小不等),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
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1
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课件图中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中标注圆心O)
(3)半径与直径。
指出:圆内、圆上、圆外。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课件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可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再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学具圆中的几条折痕,问:通过测量,你又发现什么?(学生得出:这些线段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说明:我们把圆对折时,看到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这些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课件图中画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表示)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再画出几条直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可画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说明:这两个是等圆。通过刚才的量度,你发现了什么?(在两个等圆里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问:“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或者说半径长度等于直径的一半。)
板书: d=2r或r= d÷2
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猜一猜:两个相等的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会有什么关系呢?
完成教材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运用圆的特点画圆
师:我们了解了圆的特点,就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画圆了。
(1)认识画圆的工具和使用。
师:画圆的工具有很多,我们来看这个工具(出示圆规),这是圆规。圆规有两脚,它的一脚有针尖,另一脚有铅笔尖(或粉笔)。使用时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
正是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我们才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2)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A.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即半径)。
B.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C.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提示学生注意:在画圆的过程中,定在一点上的圆规的针尖一定不能移动。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在画圆的过程中不能改变。
小结: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无关。让学生完成教材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第2题
订正时让画的不够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那里,在让画的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的画圆。
三、应用反馈。
1、完成教材第58页的“做一做”第3题。
1)提示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圆心,什么是直径?
2)订正时指明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找的?
2、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4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交流,指名回报。
3、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的第3题。
让学生拿出直尺,量一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通过操作发现直径是最长的一条线段。
4、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的第4题。
教师可以先演示一遍,再让学生试着测量,巡视进行辅导。最后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的第1、2 题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圆(三)
认识圆
(三)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寻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实物图,剪纸、剪刀、方格作图纸,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纸片,并说明各是什么图形?(2)教师出示树叶、蜻蜓和天平的实物图,大家观察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3)说说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 1.实验
拿出准备好的白纸,把它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一个图形,用剪刀剪下来,打开,看看得到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2.教师指出:像我们剪得的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周对成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3.拿出准备好的图形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等。折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1)学生操作后再交流 2)分组汇报
4.让学生讨论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画一画,圆的对称轴是什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5.学生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6.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让学生拿出直尺,量一量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2)你发现什么规律?
3)教师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应用反馈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 1 2 3 4 5 6 7 8 9 2.下面字母中只有一条对称轴的有()个。
A B C D U V W X a.8 b.7 c.6 d.5 让学生仔细观察,判断,再填一填。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9页“做一做”第2题。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7题。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上册P62——64,练习十五第一题。
【学情分析】
1.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三年级)认识比较深刻;对图形周长的认识也十分清晰。
2.学生对已学过的图形周长及面积的理解停留在结果上,对探索过程的记忆不深刻。
3.部分学生对π的认识,只是知道一般取值3.14,但对π的意义几乎都不清楚。学生普遍缺乏对圆周率研究历史的了解,唯一提及的就是祖冲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
(2)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3)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会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
(2)通过猜想、验证,得出圆周率。
(3)通过应用公式的变形,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公式中固定值的由来。渗透极限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验记录单。
【学具准备】
圆片、计算器、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景质疑,导入课题
1.周长概念的认识。
①(出示图形)你知道什么?
②你还想知道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2.提出问题。
你认为圆的周长长短与什么有关?
(圆的大小、直径、半径)
二、实验测量、初步探索
1.讨论方法、有序活动。
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直径与半径有2 倍关系,因此只需得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就可以了。
②交流:如何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
(周长可以通过缠绕法、滚动法等得出,直径可以直接用尺量出。)
③小组活动。
要求:
1.先确定你们组用哪种方法测量,再动手测量。
2.合作完成测量,要绕紧拉直、不要滑动、尽量精确。
3.把量得的数据填入实验记录单。
2.分析数据,探索规律。
①汇报数据。
②观察、估算:周长约是它直径的几倍?
③计算器计算比值。
④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无论大、小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
3.明确概念。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周长÷直径=圆周率)
三、观察体验、感受极限。
1.介绍割圆术。
①课件演示圆内接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②观看影片、了解割圆术。
③介绍祖冲之。
2.推导公式。
四、应用与练习。
1.出示例1,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五、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 的 周 长
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C=πdC=2πr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
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哈尔滨:-15 ℃~-3 ℃
北京:-5 ℃~5 ℃
深圳: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