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班手足口病教案反思
《小班手足口病教案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健康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手足口病教案反思!
(1)小班健康教案《认识手足口病》含反思
活动目标: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过程:
1、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⑴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⑶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2、症状:
我们一起来观察图片中的小朋友,她们发生了什么。
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泡。(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3、预防:
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⑵不吃生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
⑶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⑸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不吃变质的食品,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活动延伸:学习五步洗手法。
教学反思: 幼儿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预防手足口的方法,比较形象,效果好。看动画视频的效果比教师口头介绍有直观教育作用。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
(2)小班健康活动教案《认识手足口病》
活动目标: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手足口病,不恐慌。
4、了解生病的症状,知道生病后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
5、了解生病的症状,知道感冒后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大人。
活动过程:
1、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⑴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⑵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⑶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⑷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2、症状:
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泡。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3、预防:
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⑵不吃生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
⑶健康幼儿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⑷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⑸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活动延伸:学习五步洗手法。
小班手足口病教案反思这篇文章共2993字。
第二篇:幼儿园_手足口病_教案
健康活动: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手足口病,不恐慌。
二、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
三、活动过程:
1、听《洗手歌》音乐,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师:“今天,老师要去健康乐园做游戏,谁愿意和我一起去?” “想做健康宝贝的请跟我一起来!
2、出示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手足口病的概述。
师:“健康乐园到了,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图1)“谁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对,是在做晨检。我们每天早上来幼儿园时,老师都要在班级门口对每个小朋友做检查。”
师:“谁知道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回答)师:“小朋友有没有见过手足口病人呢?顾老师也没有见过。“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2)教师小结:什么是手足口病呢?手足口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手心、脚心和口腔内起许多小泡泡,所以叫“手足口病”。它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疾病,尤其5岁以下的小朋友。手足口病一般在每年的3—11月份出现,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方式也很多,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的分泌物污染的食物和物品传播的,例如:一个小朋友患了手足口病,我们和他握手,或者用他用过的毛巾、口杯、餐具、床上用品、等都会被传染的。如果患了手足口病还会引起一些并发症的出现,比如: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等,个别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死亡。
一、教师讲述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师:“手足口病虽然很可怕,但是我们只要注意卫生是可以预防的呀!谁知道有哪些预防的方法呢?(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1、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
2、饭前便后要洗手
3、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4、不吃生冷的食物、不喝生水
5、瓜果要洗干净削皮后再吃,不吃变质的食物
6、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7、多运动增强抵抗力
四、出示课件——教师教授正确的洗手方法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这时候不要忘了关到水龙头,节约用水)
2、搓。手心、手背、指缝相对揉搓20秒。(学习六步洗手法:(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4)双手互握,互搓指背(5)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来回旋转(6)一手指尖在另一手心旋转搓擦
3、冲。用清水把手冲干净
4、捧。捧起清水把水龙头洗干净,再关上水龙头
5、擦。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五、用儿歌的形式巩固六步洗手法
师:“六步洗手法我们学过了,现在把我们的六步洗手儿歌念给在座各位老师听一听好吗?”
六、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表现的非常好,老师要奖励奖励大家,发给你们好吃的,再吃东西之前要干什么呢?(洗手)对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洗手吧!
第三篇:幼儿园《手足口病》教师教案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的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第四篇:手足口病教案
托班教案:《预防手足口病》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什么是手足口病,了解其危害性。
2.懂得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活动准备
手足口病症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图片并提问:
1.图片上有谁?他的头怎么了?
2.这个小朋友的手掌和脚掌有什么?
3.这个小朋友的口里有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
4.这种病叫什么病?教师小结什么是手足口病。
二、了解手足口病的危害性。
提问:“小朋友知道手足口病有什么危害性吗?”
三、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1.讨论:怎样才能预防手足口病?
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⑵不吃生食物;饭前便后游戏后要洗手、勤剪指甲。
⑶健康幼儿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⑷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⑸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2.学习儿歌:五步洗手歌
四、延伸活动:请家长配合引导幼儿正确洗手,预防手足口病。
第五篇:手足口病教案
手足口病可预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手足口病”的病症特点,知道相关的预防知识。2.能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并积极主动地向同伴介绍。
二、教学准备:幼儿已从报纸,广播,电脑等媒体收集相关“手足口病”的资料;自编儿歌《手足口病可预防》。
三、教学重难点: 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
“小朋友,最近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都发生了一种很危险的传染病,你知道是什么病吗?”
(二)交流讨论,了解“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得了病会出现什么症状?”
2、“怎样预防手足口病?”(幼儿讲述收集的信息,交流并讨论。)
3、教师边出示宣传画边讲解小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疼痛难忍,流口水,不能吃东西,尿黄,严重时会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脑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手、毛巾、手绢、茶杯、玩具、食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三)学习预防“手足口病”儿歌:
1、“我们怎么来保护自己?要采取一些什么预防措施呢?我们平时有那些不良习惯需要改正呢?”
2、教师将幼儿的交流情况以儿歌形式总结。
3、幼儿集体朗读儿歌。
附:儿歌
《手足口病可预防》
不要怕,不要慌,手足口病可预防。
勤洗手,勤换衣,勤刷牙,勤漱口。
生水生食不能吃,手足指甲不能长。
人多地方不要去,感冒发烧去医院,多锻炼,多通风,手足口病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