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富顺县华英实验学校
李永平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来体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的命题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性格品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来体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文章的命题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引入
二
全班汇报,交流讨论
围绕“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能够体现出来?”这一主要问题,结合自己的批注,抓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进行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CAI
课堂预设
(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要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出兵的理由。
生一
我从“一定”体会到蔺相如已经想好了办法,是胸有成竹的。说明他十分机智。我还从“愿意”看出,蔺相如很勇敢。因为他要去的是当时最强大的秦国,要与秦王斗争。
教师点拨:是呀,在国家遇到危难,群臣无策时,蔺相如挺身而出,勇敢地接受
任务。这是临危受命。这是他勇敢的表现。他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说明他胸有成竹。这是他机智勇敢的表现(板书
机智勇敢)
(二)“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生二
我从这句话体会到蔺相如十分机智。其实这块璧根本没有毛病,是蔺相如故意说璧有毛病,是想从秦王手里要回和氏璧。
教师点拨1
为什么蔺相如要故意这样说?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这情形”和秦王的表现如“绝口不提”等体会蔺相如的善于观察,机智过人。
点拨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能把句中的“小毛病”换成“大毛病”吗?
(三)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生三
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教师点拨: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撞”,说说是真撞还是假撞?你领悟到什么?
教师小结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他是“假”撞。这是蔺相如机智的表现。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他会“真”撞。这是蔺相如随机应变,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表现。课文通过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把蔺相如写活了,一个为了国家利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蔺相如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了。)
现在进行第二位主角蔺相如的选拔。考题就是朗读这段话。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最符合蔺相如的特点。(勇敢,不畏强暴)。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四)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缓兵之计
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五)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蔺相如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能保证和氏璧完好归赵。
(六)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从这段话,我从“拼”体会到蔺相如十分勇敢,十分爱国。秦王如果不答应他,他可以牺牲生命。
教师点拨:1
蔺相如是真拼还是假拼?理由是什么?
生1
我认为是真拼。因为秦王叫赵王为他鼓瑟,是对赵王的侮辱,也是对赵国的侮辱。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尊严,他一定会“拼”。
生2
我认为是假拼
因为我从“秦王只好敲了一下缶”中的“只好”体会到秦王
贪生怕死。蔺相如也应该知道秦王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是为了逼迫秦王击缶。
教师小结
这位同学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这是非常好的阅读理解的方法。蔺相如肯定会随机应变的。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他肯定是会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会勇敢的“真拼”。
(七)“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生一
我从这段话体会到蔺相如热爱国家,我还体会到他的宽容大度。他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生二
从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读懂这段话。知道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
教师点拨:结合渑池之会,说说秦王为什么不敢进攻赵国?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除了蔺相如的英勇无畏,誓死如归让秦王没有借口以外,更因为有廉颇在边境做好了作战准备。
尽管廉颇轻视他,说他的坏话。甚至扬言要给他难堪。但是,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国家的安全,不计个人得失,时刻为国家利益着想,并没有找廉颇理论,而是忍辱退让。劝说手下人。心胸多么宽广。这不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吗?
二
猜一猜,说一说:
出示书上的第二幅插图,学生看图猜成语。
课文怎么介绍这幅图的?廉颇为什么要这么做?
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负荆请罪:负
背着,荆:
古代用来鞭打人的刑具)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一位征战沙场,战功赫赫的老将军。他能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多么难能可贵啊,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因为他也明白: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他负荆请罪,也是为国家利益着想
这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了古代的两位英雄。现在,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蔺相如是“就靠一张嘴”吗?他是什么样的人?
三
作业
熟读课文,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