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在聊天中,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璧”、“荆”生字。)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4、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5、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板书:嘴?)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出示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生自由读文,找出:课件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6)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8)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板书
4、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5、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6、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7、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课件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三、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板书: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不和(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爱 ↓国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嘴!(知错就改)
第二篇:小学语文《将相和》说课稿
18《将相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第十册第五组第一课的内容。《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这篇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有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二、说目标
了解廉颇蔺相如和与不和的原因。并学习课文人物的珍贵品质,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
2、合作探究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达到自己提出问题,组内交流解决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1)将指的是______。相指的是________。从和字我们可以看出?
(2)回顾课文背景。
(3)复习生字词。
(4)课文分为几个小故事,分别是? 2.请同学演一演。
3.播放视频导入本节课两个故事。
(二)、讲授新课
1.自由朗读第二个故事,完成表格。
2.秦王想如何占赵王便宜的?用“_____”划出。蔺相如又是怎么应对的?用“﹏﹏﹏”划出。
3.指名同学读一读。感受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和智慧。4.读第三个故事。体会廉颇与蔺相如不和的原因。
5.面对廉颇的不满,蔺相如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最终他们俩怎样了?为什么会和好?
(三)、总结升华
1.蔺相如、廉颇具有什么品质? 2.课后同学之间演一演你喜欢的故事。
五、说教学反思
1.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第三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们,课题是文章的一面窗户,看到课题你一定想知道些什么?这“将”和“相”分别指谁呢?(板书:将 相)简单介绍两位。
2、一个文官和武官一定发生了许多故事,“和”是什么意思?既然说他们和好,那么就意味着之前一定有过——不和,这篇文章就是讲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下面就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了他们不和?带着问题快速自读课文,要求找出相关语句。
2、引出后面廉颇说的话。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
— 1 — 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廉颇说的这段话。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嫉妒……)廉颇嫉妒蔺相如官位比他高!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廉颇说这话时的神态不满的样子,让我们模仿着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3、廉颇说到了一个字“嘴”,认为蔺相如是在耍嘴皮子,你们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不对,靠什么?(不着急回答)
看来,我们都比廉颇聪明!可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通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刚才说过:廉颇嫉妒蔺相如官位比他高!可蔺相如开始却是一个上大夫!(引导学生读议第一个故事)
三、重点学习第一个故事
1、廉颇不是说蔺相如靠的只是一张嘴,那么就看看这张嘴在第一个故事说了什么。任务:读第一个故事(1-10),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建议:建议大家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找出第一个故事中蔺相如说的话。
3、交流:
(1)(指名读)用你的这张嘴来说说蔺相如第一次说了什么。
这里牵扯到一件物品叫做和氏璧,知道它的来历吗?从哪儿看出来它是
— 2 — 一件宝物呢?
(2)那我们赵国就换给他吧!可以吗?(秦王设的不过是一个圈套)不换可以吗?那就打嘛。不行。(秦国比赵国强)是否可以从文中找到根据?(文中第一句)
(3)换不行,不换也不行。再看蔺相如负着艰巨的任务去秦国之前说的话,我们体会当时的情境,自由读。
此刻,我们就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人物,走到文中去。如果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么说?看我赵王可不可以放心地派你去,有这么重的使命,该怎么读呢?(一定,得十分有把握),指名读,齐读。
4、生找出蔺相如第二次说的话。
(1)(指名读)这块璧是怎样的一块璧?有没有毛病?那是蔺相如在说谎吗?
(2)明说“给我”行吗?抢过来行吗?所以,蔺相如才会说——读句。你觉得他是在耍嘴皮子吗?这是随机应变、有谋 5、自读、分析蔺相如第三、四次说的话。
第三句:“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理直气壮,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第四句:秦王按蔺相如的要求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对秦王说明(生读蔺相如的话),说明他勇敢机智。(试读)
6、总结课堂,说话提升。
师: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板书)。蔺相如仅仅是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吗?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有勇有谋,勇敢机智。
现在,要是你听廉颇说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还靠(机智勇敢)(板书)
过渡: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与秦王的第二次交锋是在哪儿呢?渑池(板书)
四、用学习第一故事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故事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故事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不答应……拼了”)。不畏强暴、舍身救主
3.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
现在,要是你听廉颇说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
相如还靠(不畏强暴)(板书)
过渡:看来,蔺相如能当上上卿,不仅仅是靠嘴。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两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当上上卿之后,特别是听说了廉颇挑衅的话后,为什么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他们二人最终又怎样“和好”呢?
五、读议第三个故事,围绕“和”字,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提示:这一段,两人的言行让人看起来觉得都很矛盾:
①蔺相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既然不怕,为什么总躲着呢?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
— 4 — 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顾全大局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廉颇将军呢?明明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又为什么背着荆条去道歉呢?
他知错就改,也很热爱祖国。(插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小结:和好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人都爱国!
师: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
这个故事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故事——负荆请罪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六、小讨论: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这个故事为什么会经久流传呢?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第四篇:将相和教案[范文]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板题)齐读课题。
2、《将相和》课题三个字中,“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读准两个人的名字。“和”什么意思?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理解题目的?
3、谁能说出带“和”字的四字词?(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和气生财„„)从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看出,小到个人,再到家庭,大到国家,“和”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如果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能和平共处,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齐读课题。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看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如果老师要你用四字词语来归纳这三个故事,你会用什么词?随机板书:完璧归赵(补充和氏璧的由来)、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4、指明读三个故事。
5、小结。
三、布置作业
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词,认读,听写,订正。
2、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本文的题目是《将相和》,有和就有不和的时候,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
2、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
3、廉颇是齐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呀。蔺相如就这两次却被封为上大夫,职位却比廉颇高。此时,这位骁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不服、忌妒)我们一起读读。
4、廉颇说蔺相如没能耐,你赞同吗?(不赞同)
●感受相如的勇敢机智
1、蔺相如的哪些言行证明他是有能耐的?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一)学习“完璧归赵”
1、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谈体会。板书:机智 勇敢聪明
2、刚才我们从相如的语言和行为中感受到他的机智勇敢。你还能从描写秦国和秦王的句子
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相如?(出示句子)
3、相如仅仅靠的是一张嘴当上上卿的吗?靠的是——机智勇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爱国)
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表现。师引读:
在赵王与众大臣为难之时,蔺相如临危受命,在思考过后,他胸有成竹地说—— 面对贪婪、不守承诺的秦王,他上前一步沉着镇定地说——
而当他夺回宝玉后,抓住秦王的心理,理直气壮的逼迫秦王说——
当他派人把宝玉送回赵国之后便无所畏惧,大大方方地说——
5、小结:蔺相如靠勇敢和机智成功的“完璧归赵。”赵王封他做上卿。
(二)学习“渑池之会”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你又能找到哪些句子证明蔺相如有能耐?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谈体会。
2、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的场景中,据《史记》记载,在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怒发冲冠,在五步不距离内,要用自己的颈项里的血去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最不吉利的。这使得秦王左右的侍卫拔刀相向,二蔺相如却将两只眼瞪得如铜铃一般,大喝一声:“谁敢上前?”把他们吓得直倒退。秦王见此情景便无可奈何地击了一下缶。《史记》中这样写道:(齐读)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择,为之击缶。
3、在生死关头,蔺相如是何等的无畏呀!一起读句子。
4、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机智勇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爱国)
(二)学习“负荆请罪“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
2、是啊,当一个人在气头上,产生忌妒心理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就不要犯廉颇将军这样的错了。(课件出示:负荆请罪图)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到文中找原因,划出相关语句。
(1)学生读句子。
(2)齐读句子,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3)是啊,面对廉颇的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反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3、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课件出示:情境写话)
4、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5、就这样,将相和好了。同学们,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板书:爱国)
五、总结全文,课后拓展。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还在于给后人以启示。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
板书:
完璧归赵
将相和渑池之会团结爱国负荆请罪
第五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将相和》。
二、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写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操作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概括能力;二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四、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查阅《将相和》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及爱国精神。
二、课时重点
1、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时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质疑。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原,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怎么了?“将相和”的内容是什么?等。)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文中围绕“和”写了将相之间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明白“理屈、允诺、抵御、上卿、击缶、鼓瑟”等不常用词的意思。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四)理清脉络,加小标题。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有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渑池会、蔺相如渑池“逼”秦王等。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五)朗读课文,简单讲述故事。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讲讲故事内容。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阅读、思考,我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细细地读,认真地揣摩,体会它的感情,学习它的语言。
(七)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
(廉颇)(蔺相如)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的重要性。
二、课时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培养概括、复述能力。
三、课时难点
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话题。
1、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一个“和”字。这个“和”字不单单是“和好”的意思,它还包含了两层意思,是什么呢?需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才能理解。
2、复习《将相和》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
1、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浏览课文,找出廉颇的话,抓住重点词语指导体会、朗读这句话。
2、质疑:蔺相如究竟靠的是什么呢?光靠一张嘴吗?
(一)从“完璧归赵”品蔺相如。
由第四段切入,抓住“勇敢机智”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突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段落。
2、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默读重点段从中找出重点句,谈谈体会。
3、教师引导抓住重点词揣摩品读,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思考:蔺相如捧着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
(二)举一反三,从“渑池之会”品蔺相如。
1、自学导航:找出文中的重点段落,从中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词,谈谈自己体会到什么。
2、教师引导点拨,体会蔺相如以命相拼的勇敢、爱国。
3、带着体会读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由此及彼,从“负荆请罪”品廉颇,品蔺相如。
1、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自主分析蔺相如的性格品质。(蔺相如: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2、抓住廉颇的行动,自主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廉颇:知错就改)
3、从“负荆请罪”的举动,体会廉颇赔罪的诚意。(根据学生的情况,若能悟出,则不作提示)
4、组织语言,想想怎样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5、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1、回味故事,领悟故事间的关系及文章的命题方法。
(1)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
(2)课文为什么不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做题目,而用“将相和”做题目?
2、总结升华: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齐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图片,介绍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揭示“和”的重大意义。
四、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和”的四字词语,有关“和”的名言。
2、排练表演课本剧。
五、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原因
不和
将————————相 廉颇
知错就改
爱国
和结果负荆请罪蔺相如勇敢机智 爱国顾全大局 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