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南春教案
《江南春》教学实录
第一板块情境引入
师: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张照片,仔细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这些照片是在什么季节拍摄的?不仅要告诉我是什么季节,而且要告诉我是从什么地方判断出来的。
生:是春天。我是从照片上的花和柳树知道的。
师:花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
生:我从图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觉得春天一般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判断出这些图片是在春天拍的。
师:可能春光明媚给你的印象很深,不过老师要告诉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单单是晴朗的。
生:我从左下角那张图上看出柳条已经发芽了,在春天柳条才会发芽。
师:柳树的这个状态说明这是春天。这图上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宝。(注:上课学生来自于七宝镇的一所小学。)
师:你看出来了,很好。七宝是江南古镇,有将近千年的历史。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讲义。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的注释。现在开始。
(生自由小声读讲义)
【点评:执教者精心采用学生故乡的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第二板块按照平仄诵读古诗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的作者杜牧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师:知道了一个历史小知识。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师:这也是一个小知识。读得非常仔细。
生:我知道了从公元420年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师:这个时间段和这首诗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江南春》)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
(师读诗)
生:老师读得有快有慢。
生:我们都是按照一个读法读的,比如说,前面四个字连在一起,然后断一断,再读后面三个字。老师不是这样读的,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的,有时候前面的字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她先说自己的读法是四个字三个字这样停顿,而老师的停顿不一样。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停顿)我们可以怎么停顿呢?有好几种方法,老师这里介绍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书:2、2、2、1)这样来停。
生:我听出来了,读“千”的时候声音长一点,读“里”的时候快一点。
师:这叫做“平仄”。(板书:平仄)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它们比较短促、有力,要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二、四、六)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就要读得长一些;如果它们是仄声,我们就要读得短一些。
生:我还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有轻有重。
师:对啊,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
师(笑):句子与句子之间当然也要停顿。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不要着急。停顿时要换气。千里——莺啼(拖长)——换气,绿映——红,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有明显进步)
师:对,好多了。谁再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你不单单读准确了,而且读得很有感情。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响亮而有激情)
师:真好!第二句谁愿意试试看?
生: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这句其实很难读,特别是要注意在停顿时换气。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生练习读诗句)
师:后面两句谁愿意一起来?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台”字再长一点试试看!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
(师生按照平仄读诗)
师:很好,给自己掌声。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生集体配乐朗诵。)
第三板块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了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还看到了雨。
生:如果没猜错的话,第二句的“村”应该是村庄。
(师依次板书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师:色彩多么鲜艳。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鲜花和树木。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但是到了明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出示课件)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生笑)“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段话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黄莺鸟叫谁能听得到那么远?我们又不是顺风耳,(众笑)“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指的是离得那么远的桃花和柳树,谁能看得到啊?
师:如果让说这两句话的人改一下,要怎么改啊?
生:把“千里”改成“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也能听得到了。
师:你觉得“千里”和“十里”哪一个好?
生:“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很近,不怎么美了。
师:你是从美的角度去体会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话,读起来也不怎么顺。
师:对对对,非常好!“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觉很远,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个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占据一千里。(众笑)
师:你把两句诗里面的数量词结合在一起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认为“千里”其实是一个虚数,它只是表示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了。
师:厉害,孩子们多聪明啊。是的,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呜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
生:视觉。
生:幻觉。(众笑)
师:有的,肯定有的。
生:感觉。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看。读出那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齐读,师伴读。)
师: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寺庙、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细雨中忽隐忽现。
师:真美啊。
生:我看到了很多寺庙,还有很多楼台在春雨中若隐若现,感觉很漂亮。
师:你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
师:哦,和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你闻到什么了吗?
生:我闻到了寺庙旁边的花香。
生:我闻到了下雨时空气的清新。
生:我闻到了雨中还有草香的味道。
师:我们一起来读,带着自己的感觉。
(生读诗句)
师:真的是四百八十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
生:不是,这是一个虚数。
师:这是一个虚数,它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寺庙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
(生读诗句)
师:让我们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
(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师伴读。)
第四板块拓展说句
师:同学们,这样美妙的春景,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离我们又很近。老师找到了几张关于春天的照片。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如果你能够用到今天学的某句诗或者诗意,那就更好了。自己准备一下。
(生自由轻声试说)
生:鲜花生机勃勃,非常茂盛。绿色依托着红色,红色衬托着绿色,美不胜收,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师:出口成章的女孩。
生:你看,紫的花、红的花,衬托着绿色的叶子,让我忍不住想起今天学的一句诗:千里莺啼绿映红。(众笑)
师:他真的用上了诗句。
生:瞧,这个小朋友看到春天来了,多么开心!公园里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七宝老街也换上了春天的新衣。瞧,那清澈的河水亮得能把人的影子照出来呢!
师:真了不起,三幅照片合在一起说,并且围绕我们今天所提到的这些春景来讲。我们看到了颜色,看到了动与静。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太惊讶了。
第二篇:《江南春》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四、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l.指名背诵这一首诗。
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3《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4.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5.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背诵古诗
五、小结:
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三篇:江南春教案
《江南春》教案设计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呢?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简单介绍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4、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初读古诗,整体理解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3)、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介绍最简单的读古诗方法2、2、2、1(板书)这样来停。
3、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4、理解一些词语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教师朗诵古诗,边听边想象诗的意境。
6、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精读诗句,(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黄莺、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靠山而建的城、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佛教寺院、雨、村庄。)(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4、“千里”之外的景物能看见吗?“千里”之外的鸟鸣能听见吗?
(千里是虚指,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5、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小结: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鸣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视觉、幻觉、感觉。)
3、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过度: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什么了?
(很多很多的寺,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空气的清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带着自己的感觉齐读课文。(学生读诗句)
5、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
6、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佛寺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学生读诗句)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7、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3、师生共评
五、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六、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第四篇:古诗《江南春》教案
《江南春》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方法,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教学用时:0.5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分组举行小型诗歌朗诵赛(侧重写景方面的诗)
2、点击课件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江南春
(师)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大家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能不能回忆一下,哪些诗人曾带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江南的诗词。如《忆江南》《泊船瓜洲》等。
3、(师)“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等。
4、(师)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点击课件,出示景——诗——配乐朗读。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观察生字的形,老师随机点拨提醒学生生字的音、形跟哪些字的音、形易混,注意读正确、写正确。然后抽读,齐读。
3、(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啼莺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寺庙 楼台 烟雨
4、(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快地歌唱 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 迎风招展的洒旗 数不清的寺庙 迷蒙的烟雨
5、(师)想像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春景图?(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三、理解诗意,感悟情
1、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你猜测杜牧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种心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2、学生有的认为杜枚是愉悦的,有的认为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结合课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展开辩论。
3、(师)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例举《夜泊秦淮》等诗进一步说明)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五篇:江南春绝句
《江南春绝句》
杜牧
一、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画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 南 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