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 观察物体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执教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合作探究(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总 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教学札记 2 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教学指导】 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 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导致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 3.质数和合数 2课时 【知识结构】 因数和倍数(1)学习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150×4= 220÷4=18×4= 25×4= 24×3= 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因数和倍数(2)学习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新课讲授】(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
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1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2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11页练习三的第3~6题)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3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 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7~12题)第 1 课时 课型 练习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教学难点 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偶数有(),是3的倍数有(),是5的倍数有(),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2)最大的三位偶数是(),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最大三位数是(),最小三位数是()。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3.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1)第4课时 学习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教学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质数和合数(2)第5课时 学习内容 数的奇偶性(教材第15页例2,以及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教学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戏。其实在抽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得数学规律。同学们想要奖品吗?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
【新课讲授】 1.探索规律 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2)总结规律:偶数+偶数=偶数(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偶数除以2余0,两个偶数相加的和除以2还是余0。所以:偶数+偶数=偶数)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2)总结规律:奇数+奇数=偶数(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两个奇数相加的和除以2正好余2。也就是没有余数了,所以:奇数+奇数=偶数)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
(2)总结规律:偶数+奇数=奇数(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余0,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偶数+奇数=奇数)2.验证规律 这些卡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仅仅靠卡片上的数,我们就下定论似乎还早了些。我们还需要什么呀?对,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那么就请你再自己任意出几个数,验证一下这三种情况吧。验证后把你的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的奇偶数规律。(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生齐读一遍 练一练: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3721+2007 22280+102 38800-345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2)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1)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2、5的倍数的特征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2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练习课 通过这节练习课,学生复习了2、5、3的倍数特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着生活的道理!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1)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2)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加减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
3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1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长方体 学习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
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正方体 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21~22页练习五的第4、5、8、9题)。
第 2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具运用 正方体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正方体)【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教学反思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学习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4页例1、例2,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第 3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0.7×0.4+0.5×0.4+0.7×0.5)×2=0.83×2=1.66(m2)(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学习内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25页第5题、教材第26页第9、10题)。
第 4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 cm、宽6 cm、高12 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cm2)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384(cm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学习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教材26页第11~13题)第 5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m2)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反思 1.体积和体积单位 学习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1~5题)。
第 6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 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常用体积单位。
教具运用 “乌鸦喝水”课件,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
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作业】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1.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m3,dm3,m3。
教学反思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学习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第 7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教学反思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学习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教材33页练习七第8~13题)第 8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能较熟练的运用体积(容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解决体积(容积)计算的变式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题的作用。
3.经历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意义,建立体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谁能说说这两节课中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组织学生回顾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高×宽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老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块知识掌握的还不错,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课堂作业】 教材33页练习七第8~13题。
1.第10题把长方体的体积平均分 2.第11题横截面的面积乘以长得一根方木的体积,再乘以500得这些木料的体积,这道题重点是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3.第12题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这个公式的应用以及变形的应用。
4.第13题只有分别估计出它的长、宽、高,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长方体的体积=长×高×宽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本第34~35页内容及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第 9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难点 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米 1米=()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新课讲授】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板书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3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1000cm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1dm3=1000cm3(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板书)(6)你们能够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
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7)观察板书内容。
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2.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百。
(3)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千。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1)回忆: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2)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3。
板书: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视。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板书:3.8m3=(3800)dm32400cm3=(2.4)dm3(3)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4。
学生理解题意明确箱子上的尺寸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请学生说出这个箱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解答,指名板演。
V=abh=50×30×40=60000(cm3)=60(dm3)=0.06(m3)4.巩固:完成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完成后,要求他们口述解答的过程。
3.5dm3=(3500)cm3700dm3=(0.7)m3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1.第1题此题是巩固单位间进率的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2.第2题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包装盒是否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关键要看包装盒的高是多少,因为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已经知道包装盒的长、宽都比玻璃器皿的长、宽要长。只要包装盒的高大于18cm,就能够装得下。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包装盒的高,提醒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后,全班反馈。
3.第3~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学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1)学习内容 容积和容积单位(课本第38~41页内容,第38页的例5,第40~41页练习九的第1~6题)。
第 1 0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容积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容积单位换算 教具运用 量杯、量筒、容器、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_________。
3.一个长方体的纸盒,长2dm、宽1.8dm、高1d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检查。
【新课讲授】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教师把长方体的纸盒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
教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
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
(2)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积? 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容积(3)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
请学生想一想,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①体积要从容器外面量出它的长、宽、高;
而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②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算它的容积。
(4)容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出示一个木盒。演示为什么容积应该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2.教学容积单位。
(1)教师:计量物体的容积,需要用到容积的单位。(完成课题板书)(2)学生自学教材第38页内容。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升、毫升(3)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 1升=1000毫升(1L=1000mL)(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试验:把水倒入量杯1mL处,然后再把1mL的水倒入1cm3的正方体容器里面,刚好倒满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1mL=1cm3。(板书)提问:大家想一想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相互讨论,得出:1L=1dm3。(板书)3.新知应用。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多少汽油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应该怎样算?(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5×4×2=40(dm3)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40L。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的第1~6题。
答案:1:mL L m3 mL 2:4000 4.8 82 0.5 35000 2400 8.04 8040 785 0.785 3:18÷1.5=12(瓶)4:400×225×300 =27000000(mm3)=27(dm3)=27(L)5:22×10×1.8 =396(m3)6:3×2.5×2 =15(m3)【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1)1L=1000mL1L=1dm3 1mL=1cm3 例5:5×4×2=40(dm3)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L。
教学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2)学习内容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39页的例6及第41页练习九的第7~13题)。
第 11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具运用 一个雪花梨,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填空 6.7m3=()dm3=()cm3 2L=()mL3 450mL=()L 0.82L=()mL=()dm3 提问:单位换算你是怎样想的? 2.判断(1)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2)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3)一个量杯能装水1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是10mL。
(4)一个量杯最多能装水10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是100mL。
(5)一个纸盒体积是60cm3,它的容积也是60cm3。
通过判断的练习,要让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39页教学例题6。
(1)出示一块橡皮泥。
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2)出示一个雪花梨。
提问:你能求出这个雪花梨的体积吗?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
最优方法:把它扔到水里求体积。
(3)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雪花梨,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4)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雪花梨,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把雪花梨放入量杯,要让其完全浸没再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就是雪花梨的体积。
即:450-200=250(mL)=250(cm3)(5)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雪花梨的体积?学生展开讨论后并回答。
(6)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注意什么?要记录哪些数据?(要注意把物体完全浸入到水中,要记录没有浸入之前的刻度和完全浸入之后的刻度)(7)想一想,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把它们完全浸入水中。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41页练习九第7~13题。
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根据已知条件算出水深是13cm时水和土豆合在一起形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放入土豆后高是13cm,根据“底面积×高”的公式,可以求出放入土豆后的体积,再从中减去5L水,就得出土豆的体积。
第13题:一个大圆球加一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个大圆球加四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这样可知3个小圆球共排出的水是24-12=12(mL),由此可得出3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为4cm3,所以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cm3)第16题:这是个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弄清图意,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时,可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计算中要多加小心。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2)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排水法 把物体扔到水里,两次的体积差则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综合与实践 探索图形 学习内容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材第44页探索图形)。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2.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许多计算才能得到,但是今天我们不去探讨这个,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不需要怎么计算,但是需要发挥你们想象力的小探究,好不好? 【新课讲授】 1.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你觉得这些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2.看来同学们都比较聪明,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那么如果将这个大正方体拼得再大一点呢?课件演示: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3cm的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
(1)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需要9个小正方体)(2)这个时候这些小正方体,都有什么特点呢?(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板书。
3.如果拼成棱长为4cm、5cm、6cm的的大正方体后,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解决拼成棱长为4cm的大正方体的问题。
(2)分类汇报交流。
①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
②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
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
③一面涂色:着重交流明确可以由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推算出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还要追问4从哪来的——棱长4,减去两个2个,得到一个边长是2的正方形。
(3)学生独立解决棱长平均分成5份的问题。
教师课件演示 4.发现并总结规律。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的位置。不论棱长是几,分割后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都是8个。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只要用每条棱中间两面涂 2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12,就得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面的位置,只要用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6,就得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如果把棱长为n的大正方体涂色切割,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5.利用经验自主探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与原来大正方体的关系。
(1)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除了知道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提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2)学生讨论方法。估计大部分学生是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3)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4)学生自主探究,并填写表格。
(5)展示汇报,从而总结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n-2)个。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4页第(2)题:数正方体的个数 2层:1+(1+2)=4 或1×2+2×1=4 3层:1+(1+2)+(1+2+3)= 10或1×3+2×2+3×1=10 4层: 1+(1+2)+(1+2+3)+(1+2+3+4)=20或1×4+2×3+3×2+4×1=20 【课堂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教师举例说明“分类计数探究规律”的数学思
第二篇: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
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
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
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
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
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
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
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
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
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
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
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
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
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
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
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
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
几? 里有几个1/4? 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
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
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
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
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 是 ____ 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
(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完成练习七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七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
4、完成练习七13 独立完成,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七14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学生画一画。
(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
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2)集体交流。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练习册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至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
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
3、第3题
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构。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
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
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
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 2、做第11题(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总结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
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
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
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
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
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
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
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
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
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
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
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
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
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
(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
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a、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
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18 6/9 12/18 4/6 12/18 2/3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
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12/18= 2/3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像 2/3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
分数。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组练习(指名板演)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 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找朋友 :找出和18/54 相等的分数。9/27 1/3 1/2 6/18 3/4 2/9 2/6 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 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 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 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习把0.5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通 分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 和 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 分母
相同 大小不变)
你计划使用什么数来做这个相同的分母?12、24、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
3/4=()/12 5/6=()/12 3/4=()/24 5/6=()/24 你是怎样改写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找出1/6 和 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 1/6和4/9 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3、判断(练习十二 题3)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 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 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 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 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通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21/21和31/26 5/7和4/5 b、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
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
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
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
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
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
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
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
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
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
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八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
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
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
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
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
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
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
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
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
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
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
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
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第十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
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
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
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
7、例
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
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
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
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
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3)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六、全课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相互交流,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课本练习一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旋 转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2.生活中的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5.课内练习: 第6页2题。第9页4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课本第12页)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1.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1)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每组中的三个数是什么关系?
(3)请看课本第12页。2和6与12的关系是怎样的?
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
(4)1和12与12的关系呢?3和4与12的关系呢?
(5)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2.讨论:23÷4=5„„3
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3.讨论:0×3和0÷3
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是0)
4.注意:
(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
二、巩固练习
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说倍数 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第二课时: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课本第13页的例1及“做一做”、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通过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使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算式:4×8=32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根据算式:63÷7=9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二、新授
1.学习课本第13页例题1。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2)提问:大家想怎样去求18的因数呢?
①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
1×18=18
2×9=18
3×6=18
那么1,2,3,6,9,18就是18的因数。
②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
18÷2=9
18÷3=6 那么1,2,3,6,9,18就是18的因数。
(3)无论是乘法算式还是除法算式,在思考时要注意什么?
(要从最小的数开始,要找的数都必须是非0的整数)
(4)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①列举法:把18的全部因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隔开,写完后用“。”结束。
即18的因数有1,2,3,6,9,18。
②集合表示法: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方或下方写上“18的因数”,把18的因数按顺序写在椭圆内,每个因数间用“,”隔开,写完全部的因数后,不用加标点符号。
2.因数的特征
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第三课时: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课本第14页例2,课本第15~16页练习二的第3~6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2.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3.使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一个数的因数,你想怎样求?
2.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3.求出下列各数的因数。
25的因数:
。60的因数:。
二、新授
1.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出示课本第14页的例2: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2)找2的倍数的方法。
列乘法算式找:2×1=2,2×2=4,2×3=6,2×4=8,„„那么2,4,6,8,„就是2的倍数。
2.一个数的倍数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写时从2本身开始,列举几个数,然后用省略号代替其他的数。即:2的倍数有2,4,6,8,„
集合表示法: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方或下方写上“2的倍数”,把2的倍数按顺序写在椭圆内,每个倍数间用“,”隔开,最后用省略号代替。
3.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5~16页的练习二的第3~6题。
四、拓展延伸(思考题)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17-18页的内容以及练习3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3.经历探索2和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体现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4.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像2、3、5这些数,它们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
二、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1.找倍数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怎样求2的倍数,谁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出一些2的倍数来。观察这些2的倍数,你发现有什么特征?谁能说一说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什么是奇数、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单数、双数。)
(二)5的倍数的特征。
刚才我们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下面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呢?
先请学生自己动手找5的倍数,然后观察、讨论。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再举几个多位数验证。最后得出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问:你是怎么找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巩固反馈: 1.P17~P18 做一做
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3.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个。4.个位是()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5.最大的两位偶数是(),最小的三位奇数是()。
6.用 0,7,4,5,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第19页和练习3的第4-5题。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呢?什么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87 94 32 50 102 230 715 528 143 3.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新授
1.探求3的倍数特征
(1)先找出10个3的倍数。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其它位数有什么特征?如果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师:调换后的数还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并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2.拓展思维
同学自主出题,同桌相互挑战。教师巡视,组织几个学生汇报。
63992是3的倍数吗?实质上3的倍数判断有一种简便方法,“弃9法”,也就是当一个数数位比较多时,不必把所有数位的数相加,可以先把能凑成3、6、9的数舍去,再看剩下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是,说明原数是3的倍数。反之,就不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完成课本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20页练习三的第4、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3的倍数的特征。谁愿意来说说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第六课时 2、5、3的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第21页的练习3第5-11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2.会运用2、5、3的倍数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导语: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2、5、3的倍数和特征。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2.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3.在3的倍数中,哪些是9的倍数?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6.30.6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指导练习
1.第5题。
你知道找回的钱对不对?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2.第6题。
观察并说明题意,明确“至少”含义。至少是指刚好比22大,不能大得太多,又必须是3的倍数。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第7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4.第8题。
这是开放题,要找出一个偶数,同时又是3的倍数,可以先确定该数的个位上的数,再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来确定其他位的数。而要找一个奇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也是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必须是5,其他数位上可以取任意数。
5.第11*题。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偶数和奇数的性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来理解。
第七课时: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4.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你能正确求出1——20各数的因数吗?小组比一比,看谁列得快。教师指名汇报。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找因数。
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你认为可以怎样分类? 动手给20以内的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书P23。
观察黑板上的三类数各有什么特点?
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结合1~20各数,解释一下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板书概念] 问: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如果把整数按自然数的个数来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再次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2)找质数。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20以内的质数,那“73”它是不是质数。
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这表从哪来呢? 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教材第24页用排除法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一起把100以内的质数读一读。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课时:质数和合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根据质数和合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经历概念的辨别和指导练习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练习提高。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20以内有哪些质数?
3.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3 30 47 52 33 71 85 97 98
二、指导练习。
1.介绍分解质因数。
每一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师介绍短除法。利用短除法,我们可以知到30=2×3×5。
师:将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就叫做分解质因数。请将下列各数分解质因数:24 27 32 36 2.理解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数是几?最小的质数是几?它是偶数还是奇数?最小的合数是几?一个数既是合数,又是奇数,这个数最小是几?
3.P25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4.P25第4题。
观察图画,理解题意。问: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5.P26第5题。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先由老师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同学们找出和为这个数的两个质数,看谁能找得又对又快。
教师分别说出下列各数,让学生思考后回答。8 12 14 20 24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另一上人找和等于这个数的质数,找出后,两人一起讨论是否正确,然后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师:举例只能举出有限个,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满足这一结论呢?这就是“哥德马赫猜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你知道吗”。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9页。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4.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展示教科书第27页的主题图)长城上的砖、高楼、冰箱、衣柜、电视机包装箱都是什么形状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长方体立体图
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如果我们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画出来就是这样。(出示立体图)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补充虚线)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那么咱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探讨一下长方体的特征。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顶点:8个。
3.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高.三、巩固练习1.P31第1、3、4题 2.P32第7、6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练习五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正方体的认识
(图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从哪几方面来考虑?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学生可以从面、棱、顶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如果用集合图来表示,应该怎么画 4.正方体的棱长和
根据正方体棱长的特点,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和?
三、巩固反馈: 1.P31第2题。2.P32第8题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求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
教学内容:
求长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判断:(复习相应的概念)
(1)长方体中至少有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2)长方体中有时最多有8条棱的长度相待。
()(3)12条棱都相待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长方体的6个面中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
(5)相交于一个点的三条棱中任意一条棱都可以看作是长方体的长,其余两条棱的某一条看作宽,另一条可以看作高。
()
(6)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
()(7)长方体中有时四个面是完全相等的长方形。()(8)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9)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10)长方体中有时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二、计算:
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问:地面的四边不装,是指哪四条边不装?计算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是求几条边的长度和?
3.练一练:
①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1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厘米?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48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和72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学雷锋小组为班里做一个节约箱,箱长5分米,宽长4分米,高长3分米。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至少需要多大的纸板?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P33~34页的内容及例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图略,长4厘米,宽2厘米,高3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 1.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吗? 现在看看把一个长方体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展开的正方体图,回答:剪开后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有几个相等的面? 师:长方全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2.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如果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能不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呢?
出示例1,问:要求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看教材上的立体图形思考后填书,全班展示不同结果。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厘米)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厘米)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种列式变成第二种,第二种方法可以命名大会计算简便些。
三、巩固练习
1.P36第1题。只列式,不计算。2.P34做一做。3.P36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2及练习六的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下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图略。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3.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6个面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教学例2 看看昨天自己剪开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大家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要想知道包装这个礼盒至少要多少包装纸,也就是求什么?“至少”是什么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P35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看学生是否注意到鱼缸上面没有盖,适时提醒。最后组织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订正,订正。
三、巩固练习P36第6题 P37第7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36第4、5、6题。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练习课。(课本第37页练习六的第7~11题)教学目标: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长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面积?
二、基本练习: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分米,表面积是()。
2.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4分米,高4厘米,这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纸包装箱,长30厘米,宽和高都是20厘米。做10个这样的包装箱,需要纸板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4.有一个长方体的铁罩,长6分米,宽4.5分米,高4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罩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
铁罩有几个面?计算做一个这样的铁罩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也就是计算几个面的总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审题和方法的多样性)
1.一座办公楼的门厅有4跟同样的长方体的水泥柱,长和宽都是4分米,柱高4米。在每根柱子的四壁刷上油漆,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计算出四个面的总面积)
2.一个长方体的大衣柜,长0.9米,宽0.5米,高1.8米,在它的正面和左右两面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三个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罐头盒,长12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40米,平均深1.5米.在池底和四壁抹上一层水泥, 抹水泥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4.5千克,共需要水泥多少千克?(先求五个面的面积和,再求水泥的重量。)5.装修一间居室,长和宽都是3.6米,高是2.5米,门窗面积10平方米。在居室四壁和顶棚都贴壁布,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居室是什么形状?求几个面的总面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收获吗?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第一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2.能正确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3.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教学过程:
4.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体积的意义。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2.体积单位:
师: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1)认识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分别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3.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火车的体积用(),书包的体积用()。4.比一比: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板书)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 5.体积初步认识:
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②动手摆一摆: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 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
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
2.新授: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3)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4)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3.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练习:
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的内容及第45页练习七第7~8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及字母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二、新授: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底面积
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三、巩固练习:
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3.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长3米。这根木料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四、练一练 :用方程法。
(1)一块长方体的木板,体积是90立方分米。这块木板的长是60分米,宽是3分米。这块木板的厚度是多少分米?
(3)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先铺10厘米的三合土,再铺5(4)有一块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长方体钢材的长。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一根长方体水泥柱,体积是1立方米,高是4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
厘米的煤渣。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
第四课时: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7页的例
3、例4及“你知道吗?”、第48页的练习八第1~2题。教学目标:
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计算体积用
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空:
1米=()分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分米=()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米 棱长改用分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分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4)练习:
①5立方米=()立方分米
1.5立方米=()立方分米 2400立方分米=()立方米
125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②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
1.一块正方体的钢板,棱长是20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8.9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2.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课
教学内容:
巩固体积单位间地进率。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基本训练
1.填空
0.24立方米=()立方分米 302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03立方米=()立方厘米 2立方米80立方分米=()立方米 2.判断
①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们表面积和体积相等。()②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3.选择.
⑴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则体积扩大()倍.
①2 ②4 ③6 ④8 ⑵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①2 ②4 ③6 ④8 ⑶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①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
②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 ③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三、综合训练
1.一个长方体文具盒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3厘米,它占多大的空间? 2.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3.三友学校要砌一道长15米、厚0.24米、高3米的砖墙。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25块,一共要用砖多少块?
4.一根长2米的方钢,横截面是边长为16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一根方钢重多少千克?
四、深化训练
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那么表面积就减少48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六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52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 ①1升=1000毫升
②1升= 1立方分米
③1毫升=1立方厘米 练一练:
1.8L=()mL 3500mL=()L 15000cm3=()mL=()L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三、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七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页的例题6以及课本第54页练习九的第7~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积的方法。2.能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3.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我们已经会计算一些比较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不规划形状的物体(如西红柿、土豆、石块等),它们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
二、探求新知
1.出示教材第51页教学例题6。(1)出示一个西红柿。
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方便,也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2)给每一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西红柿,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3)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西红柿。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再把西红柿放入量杯里,要让完全浸没在水中,再看此时的刻度,也要记下刻度。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西红柿的体积。
(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2.完成第52页“做一做”的第2题。
(1)观察这两缸的水,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2)你想怎样求珊瑚石的体积?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水箱中装有半箱水,再把一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6㎝,求石头的体积。
2.一个长方体玻璃缸长15分米,宽12分米,原有水的高度是35厘米,放进一个菠萝(完全浸入)后,水面上升了15厘米。求菠萝的体积。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九的第7~15题。
四、全课总结:
谁能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八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巩固容积和容积单位、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练习。(课本第54~55页练习九第10~16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换算的方法。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了哪些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容积单位呢?
332.8.04dm=()L=()ML
2750cm=()ML=()L 7.5L=()dm3=()cm
3785 ML=()cm3=()dm3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一瓶墨水的容积约是60()。
一张课桌所占教室空间约350()。一间教室面积约是50()。
课本封面的面积约是237()。
二、自主学习:
1.一个铁皮无盖正方体水箱,棱长2米8分米,做这个水箱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如果1立方米水重1吨,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吨?(厚度忽略不计)
2.一个长方体油箱,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这个油箱的容积是多少?
3.挖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30米,宽20米,深2米,这个游泳池最多能盛水多少立方米?占地多少?
三、课堂检测:(1)基本练习。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长53厘米,宽35厘米,高42厘米,如果1升汽油重0.74千克,这个油箱可以装多少千克汽油?
3.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2)综合练习。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0.82千克,求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3)灵活练习。一个油桶,底面是边长2.5分米的正方形,高3.6分米。把这样的一桶油注入容积是750毫升的瓶子里,可以装多少瓶。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注意指出计算时要认真审题,单位名称不统一的要统一单位,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概念与计算
教学内容:
本单元概念及计算。(课本第56页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正方体的有关概念掌握得更加牢固。2.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3.体积单位的进率。复习过程:
一、复习单元的主要内容
提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是什么?
2.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出公式)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1)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容积单位: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时用:升、毫升。(3)体积和容积的计算:(说出公式)
二、练习:
1.回答下列问题并计算。
(1)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2)表面积和体积所用的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计量物体体积用什么作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什么?
(3)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4)一个正方体,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5)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5分米,高0.4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2.判断:
(1)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相同的面是正方形。
()(2)长方体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3)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
(4)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完全相同。
()
(5)长方体中有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
(6)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时,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同。
()
三、全课总结:
谁能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的练习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准备: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一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2.拿出火柴盒,汇报侧量长宽高的结果。外盒:长4.5厘米、宽3.5厘米、高1.5厘米 内盒:长4.3厘米、宽3.4厘米、高1.4厘米 3.小组活动:
根据以上条件,想一想可以求什么?
二、研究:(先摆,互相说,列式。)
1.把火柴盒最大的面相对,拼成一个长方体。求新长方体的表面积。(还可以怎样拼成一个长方体?)
2.如果10盒火柴包成一包,怎样码放最省包装纸?(小组合作摆一摆)3.如果用长45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的硬纸盒装,能装火柴多少盒?(讨论一下怎样求。)
三、巩固练习:
1.学校要靠墙修一个长4.5米,宽3.5米,高1.5米的长方体领操台,要在领操台的表面(四个面)抹一层水泥,求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校有一个长43分米,宽34分米,深5分米的沙坑,沙坑内沙面离坑口1分米。求沙坑内沙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若每立方分米沙子重1.4千克,长满这个沙坑需要沙子多少千克? 3.一列火车有容积相同的车厢20节,每节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5米,装煤的高度是1.2米。这列火车每次运煤多少立方米?
4.一个正方体水箱的容积是125立方分米,把这一满水箱水全部注入到一长方体水箱内。已知长方体水箱长10分米,宽5分米,这个水箱内的水深多少分米?
5.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长3分米,宽2分米。放入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后水深1.5分米,捞出这块石头后,水面下降了0.5分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粉刷围墙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59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巩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案。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统筹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最近接到了一个任务,有点为难,想寻求帮助,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2.⑴出示“脏围墙”图片,提问:从这张图片里你看见了什么?看见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⑵当学生说到围墙需要粉刷的时候,就顺势引出课题——粉刷围墙,并且板书课题。⑶在学生表达完后,适时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相关的情感教育。3.分小组进行活动,并提出活动要求。
二、新课教学。1.信息收集。
⑴师:如果我们要粉刷围墙,首先要考虑哪些实际问题,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⑵学生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⑶将学生的回答归纳,并且展出粉刷围墙前需要注意的信息有:
①粉刷面积有多大?②需要多少人工费?③需要多少涂料?④选择什么样的涂料?⑤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
⑷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同时完成你们手中的方案表。2.解决方法初探。(1)粉刷面积
①师:想一想,我们要把粉刷面积计算出来,就必须知道相关数据,那我们现在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
②全班计算出大概需要粉刷的面积。(2)人工费
①师:粉刷的面积计算出来后,我们接下来需要计算人工费。
在现实生活中,付人工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时间计算(解释),另外一种是按照工作量来计算(解释),如果是你们粉刷围墙请人工,你会选择哪种支付人工费的方式?为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按照工作量来计算,并说明这体现了公平、高效和多劳多得的原则。③在市场中,粉刷外墙人工费一般按每平方米5元计算。④学生计算出人工费(3)涂料用量
① 师:面积和人工费都计算出来了以后,我们接下来的就是选择涂料,但是我是否能够直接到涂料店里面看见一种的就买100桶?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害怕浪费,必须先计算出需要多少涂料,并板书“涂料用量”)
②出示:粉刷外墙时,一般要刷两遍。而1千克涂料能够刷3.5平方米。(两次合计)。那么我们要粉刷这面墙大约需要多少涂料?(结果保留整数)
③计算出大概需要的涂料量(4)涂料的选择
①师:计算出来了大约需要多少涂料,我们将要进行的就是选择涂料,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选择涂料?(小组讨论并汇报)
②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出示涂料价格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请学生解读,理解其含义。③小组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涂料并且进行汇报。(汇报的同时根据你所选择的涂料计算出所需涂料费)
④该部分内容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事宜进行拓展。(5)合计
师:同学们这时候可以根据你小组的选择,计算出你们完成这项工程的总计费用,并且完成工程方案,然后请小组代表将你们的结果展示。(学生自主完成该步骤)
3.小组完成方案并代表展示。
三、课后总结。
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课本第60~6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还记得我们都学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吗?
1.以2为例,说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32.复习分数的读写法
二、新授
1.认识单位“1 ”。
(1)动手操作。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你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分一分,说一说,它的(2)全班集体交流。(3)观察分析。(4)概括总结。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5)举例。
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2.分数的意义。(1)说一说
1是多少。21来表示。现在,请2(2)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略)(3)归纳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63、64页练习十一的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的含义。4第二课时:分数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2.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面每个分数的意义。
1.实验小学男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二、新授
1.学习分数单位。
(1)一堆糖(12颗),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3 份,2 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4 份,3 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6 份,5 份这堆糖的()。
(2)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意思? 1235,,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2 , 3 , 4 , 6 都表示什么意思?分子又表示什么23463。87102.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3)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不同分母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1.填空。
2.课本第64页第8、9题。补充说明每个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3.说一说。
(1)拿走9 块饼干的(2)拿走剩下的三、课堂小结 1,拿走几块?为什么? 31两次都是取出,为什么拿走的块数却不相同?
31,拿走了几块?为什么? 331114里有3个()。10个是()。()个是。4131515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第三课时: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2.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如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2.学习例2。
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3.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当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的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在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 除数在被除数÷除数=被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 除数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如果用字母a、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a÷b =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分数与除法有些有什么联系?分数与除法都能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和分母,因为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分母也不能为零。分数和除法是有区别的,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a(b≠0)b完成教材66页做一作。、练习十二第1、2题。第四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的例3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
3.渗透事物间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7÷9
4÷7
8÷15
5÷8
二、新授 学习例3 :
(1)板书例题。小新家产、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7÷10 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3)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得出结果。7 ÷ 10 =
三、思维训练 分数表示)
2.五(4)班有女生29人,男生28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把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化成盐水,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水占盐水的几分之几?
4.把2 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 段,每段长多少米?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P68页第5~9题。
7 101.把一个5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6 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用
2.真分数和假分数 第一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材第69 页的例1、例2 及第70 页的“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叫分数?
二、教学实施
1.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这些分数比1 大还是比1 小?并说明理由。
2.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3.老师指出:像上面的3 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5.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6.老师再出示例2 中图形的教具。
7.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8.什么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9.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0 页的“做一做”。(l)学生先独立完成第1 题,然后订正。
(2)学生再独立完成第2 题,引导学生观察: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72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数相等,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通过学习,要会正确区分哪个分数是真分数,哪个分数是假分数,并会正确应用概念灵活解题。
第二课时:带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 页的例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带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 中的插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分数信息?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吃了一个半”,怎样用分数表示一个半?
2.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其他几个同学吃了多少个橙子?怎样用分数表示?
3.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观察这些带分数都是怎样组成的?你会读
出这几个带分数吗?
4.请学生独立举出一两个带分数,让学生读一读。
5.老师小结: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 大。6.指出: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 小时做15 个,李师傅3 小时做20 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带分数,并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第三课时: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内容:
第71 页的例4 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4,请学生看图说出假分数。
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怎样把这几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因为4 个118是1,而8÷4=2,所以8个是2,也就是=8÷4=444这两个结果都是什么数?你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假分数能化成整数了吗? 小结: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二、小结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1.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
2.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1 页的“做一做”。学生口述方法及结果,全班同学判断。
三、思维训练 在a中,a是非0 自然数。当a
时,它是真分数;当a 时,它是假分数;2当a
时,它能化成整数。
第四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教材第72~74 页练习十三的第1~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知识解题,看谁掌握得好。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1 题。让学生在课本上填一填,并读一读。2.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2 题。让学生看图在课本上写出分数。
问:还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学生自己确定单位“1”,再看图写出分数,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3 题。
请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联系实际,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4.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4 题。学生独立看图写出分数,并读一读。问:带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5.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5 题。学生先自己试着填写,然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想的? 6.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6 题。指导学生从左往右看,从左往右填。7.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7 题。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8.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8、9 题和第74 页的第11题。指导学生仿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方法列出除法算式,再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写出答案。
9.完成教材第74 页的第10 题。请学生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10.完成教材第74 页的第12 题。让学生看表回答教材上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11.完成教材第75 页的第13 题。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巩固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学会正确应用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有关知识,灵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第75 页的例1,第76 页“做一做”的第1 题及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1 一5 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直接口答下面各题的商,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知识?
÷20 =
(12O×3)÷(30 ×3)=(120 ÷10)÷(30 ÷10)=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75 页的例1。
让学生拿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四次,平均分成2 份、4 份、8 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观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汇报。)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学生讨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O ;又因
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O。
5.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6.完成教材第76 页“做一做”的第1 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并说明思路。
7.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1~5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
三、思维训练
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3,这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 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4.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第二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教材第76 页的例2 和“做一做”的第2 题以及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10 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谁能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口头回答。
二、新授 1.出示列2。把(1)提问:谁能说一说,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210和化成分母是12而分数的大中不变的分数。324(2)学生审题,分析要点:① 分母是12 ;② 大小不变。
(3)提问:想一想,怎样使分母变为12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
学生思考后再回答,然后请学生试着在课本上填写。(4)小结:注意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或者除以0以外的相同数。
三、巩固练习
2.完成教材第76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7、8、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10 题。学生审题并思考方法,集体交流。
可以化成分母都是100 的分数,也可以统一化成分母是50 分数,再进行比较。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巩固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要会灵活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4.约
分
第一课时:最大公因数
(一)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教材第79、80 页的内容及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1 题。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什么是因数?
2.写出16 和12 的所有因数。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二、新授 1.出示例1。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 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上,每人选择方砖的一种边长,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3)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 的因数,又是12 的因数。
2.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根据复习题中写出的16 的因数、12 的因数中找出公有因数,得出问题的答案,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cm、2Cm、4Cm,最大的是4cm。
指出:1、2、4 是16 和12 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 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完成教材第80 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下面写一写,再说一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
4.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1 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初步了解了它的应用价值。
第二课时:最大公因数
(二)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
(二)教材第81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2。怎样求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先分别写出18 和27 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先找出18 的因数:①,2,③,6,⑨,18 再看18 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 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先写出27 的因数,再看27 的因数中哪些是18 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27 的因数:①,③,⑨,27 先写出18 的因数:1 , 2 , 3 , 6 , 9 , 18。从大到小依次看18 的因数是不是27 的因数,9 是27 的因数,所以9 是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
2.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1 页的“你知道吗”,指导学生自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完成教材第81 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1)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2)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 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第三课时:最大公因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练习课。教材第82、83 页练习十五的第2 一9 题。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2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并将这8 组数分为三类。2.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3 一5 题。学生独立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3.完成教材第83 页练习十五的第6 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体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的几种情况。4.完成教材第83 页练习十五的第7 一11 题。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然后试着解答,集体交流。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 页的“你知道吗”。
请学生试着举例。提问:互质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吗?你能举出两个合数互质的例子吗?
二、思维训练
1.某服装厂的甲车间有42 人,乙车间有48 人。为了开展竞赛,把两个车间的工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每组最多有多少人?
2.有一个长方体,长70 厘米,宽50 厘米,高45 厘米。如果要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棱长最大可以是多少厘米?
3.把一块长8 分米、宽6 分米的铁皮切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铁皮,如果没有剩余,正方形个数又要最少,那么可以切割成多少块?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哪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第四课时:约分
(一)教学内容:
约分
(一)教材第84页的例3。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和18 和21 7 和9 和24 和28 和13 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3.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新授 1.出示例3。
提问: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这两种说法3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43学生观察后回答: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2.提问:3.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4.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三、思维训练:
1.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由1 一9 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3.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
。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第五课时:约分
(二)教学内容:
约分
(二)。教材第85 页的例4。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新授 1.出示例4 :把24化成最简分数。30学生先尝试把24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30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第六课时:约分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87 页练习十六的第1~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1 题。
学生观察图,口头回答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哪个多些?为什么? 提问:第2 个图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2.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2 题。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集体订正。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 3.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3 题。
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还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提醒学生注意:像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7 去除。
4.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4 题。
让学生写在教材上,先约分,再连线。在投影下订正。5.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5 题。
这三组分数,既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如何进行比较呢? 引导学生思考出先约分,再比较。
6.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填在教材上。7.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7 题。
提问:求进人决赛的队占所有参赛队的几分之几,是谁与谁比较?怎样计算? 8.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8 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 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9.完成教材第87 页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着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约分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熟练、正确进行约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约分的知识解题。
5.通分
第一课时:最小公倍数
(一)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第88的例1、89 页的内容及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2 题。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新授
1.在数轴上标出4、6 的倍数所在的点。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 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 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从4 和6 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2)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 的倍数、6 的倍数、4 和6 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5.引出例1。(1)出示例1。(2)操作探究。
边操作、边思考: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3)反馈并揭示意义。
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阅读教材第88、89 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6.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89 页的“做一做”。
(2)独立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2 题。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求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 页的例2及第91、92 页练习十七的第3 一9 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数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二、新授
出示例2:怎样求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2)介绍几种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 和8 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二:先写出8 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 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三:先写出6 的倍数,再看6 的倍数中哪些是8 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 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 的倍数,第一个是6 的倍数的,就是8 和6 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五: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方法六: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0 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3~9题。
四、思维训练
已知a、b 的最大公因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72,且a、b 不成倍数关系。求a、b 各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一种是两数只有公因数1 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进行了对比,并能熟练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通分
(一)47 教学内容:
通分
(一)。教材第93 页的例3及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10
二、新授
1.教学例3。(出示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再出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37,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10102.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245234○
○
○
77991313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3.再出示: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4.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
三、思维训练
小明、小刚和小红三人分别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两天后,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35531212○
○
○ 81168171934、和。他们谁看得多?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起来。77
四、课堂小结 3、8本节课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比较分子是1 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研究了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结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
第四课时:通分
(二)48 教学内容:
通分
(二)教材第94 页的例4。及第95、96 页练习十八的第2 一10 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 和8
和8
和18 2.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提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二、新授 1.出示例4。提问:和大小? 2322○
○
5579251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42.学生思考并回答。
3.老师指出: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
提问: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指出: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提问: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
4.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4 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2~10 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叫通分和通分的方法。注意通分时,要先观察原分数的分母,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要掌握如何通过通分,比较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并能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第一课时: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一)教材第97页的例1。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0.7 表示()分之(), 0.09 表示()分之(), 0.125 表示()分之()。
(2)0.3 表示()分之(),写作()
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0 „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提问:还记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分数的基本性质呢?)
二、新授
1.出示例1把一条3m 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 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 段呢?
2.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请用小数表示计算结果和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的同学,分别板演到黑板上。
(1)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2)提问:能不能把小数直接写成分数?如果能,怎么写? 学生讨论,并试着完成教材第97 页的“试一试”。
3m 和0.3m 有什么关系? 10 0.07=
0.04=
0.123=
3.小结方法: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就在1 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约分的要约分。
4.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7 页的“做一做”,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分别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看看化成的小数有什么规律?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谁愿意具体的说说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呢?
第二课时:把分数化成小数
第四篇: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三课 飞翔的梦教学目标:
1.幻想是创造想像的准备阶段,它能鼓励人们向上和前进,是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通过《天地在我心》、《小白船》、《水星》、《让幻想展翅飞翔》等作品
学习,进一步拓展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通过对动画片《宝莲灯》的两首插曲的欣赏,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在聆听由电声音乐演奏的这两首作品所造成的神奇气氛中感受幻想的意境。
3.唱好二声部合唱《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在立体的和声音响声中,体验、想像所获得的美感,并对两首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4.以《水星》、《宝莲灯》及两首歌曲为范例,开放式进行以“幻想”为内容的音响小品命题创作活动。
教学内容:
1、聆听:《天地在我心》、《望月节》、《水星——飞行使者》
2、表演:《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小白船》是一首朝鲜童谣。歌曲优美而抒情,描述了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在天空银河里的月亮上有小白船,桂花树,小白兔……表现了小朋友在仰望宁静的夜空时所产生的美好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曲采用三拍子节奏,生动地表现了“船儿”在河中摇曳的形象。全曲为大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前后两个乐段均为16小节构成的规整乐段。第一乐段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稍有变化的重复乐段。整个曲调流畅、优美,节奏平稳、舒展,给人以轻舟荡漾、恬静舒适的感觉。第二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和谐悦耳,充满想像,进一步地抒发了人们在这美好的意境中所激起的内在情感。
合唱《让幻想展翅飞翔》
科学发明往往是以幻想为诱导而产生的。从小培养孩子“让幻想展翅飞翔”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歌曲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以“小朋友”为第一人称展开。把“彩虹”幻想成“果园的大门”、把“雷声”“想像是天上的乐队把鼓敲响了”、把“闪电““想像是云彩姐姐划火柴”……这是多么有创意的幻想。
曲调为带再现的单三段体曲式即A B A1。快速而紧张的引子,把人们带入风雨交加、雷鸣闪电的情景之中。A段的曲调,是以一个下行的八度分解大和弦音程组成的乐节为动机发展而成,带有附点的节奏及4/
4、2/4变换的节拍,使音乐更富有动感,突出了“天上的果园”热烈欢迎小朋友去旅行的情意。B段以四个短促的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 以及八个短促的八分音符同音反复的过门,绘声绘色的描述了“雷声”、“闪电”的情景,接着节奏拉宽,形象表现小朋友们整装出发去天上果园。C段是A段的变化再现,歌曲的尾声,点明歌曲的主题“让幻想展翅飞出心灵”。
歌曲以多变的节奏、富有个性的过门、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加上丰满的二声部合唱,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小朋友们的奇妙幻想。
教学重点:通过音乐和歌唱表演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 教学难点:唱好两首歌曲,用声音表达“幻想”的主题 课时:二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简单介绍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体会电声音乐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
教学过程:
一、聆听《天地在我心》 1.由电影故事导入。设问:谁能介绍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教师归纳(故事概况见本教材分析)2.欣赏《天地在我心》童声独唱。讨论:
(1)这首插曲是哪个角色在演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演唱的形式,其音色归属哪个声部?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3)叙述在演唱这首插曲时的影片画面及描述的故事内容。3.聆听《天地在我心》。
(1)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像,说说听后感。
(2)熟悉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唱(但不能妨碍别人的聆听),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自己聆听的感受。
二、聆听《望月节》
1.以对比导入。播放录音《望月节》。
设问:这段音乐在演唱形式上及情绪上与《天地在我心》有什么不
同?它叙述了一个怎样的内容?在影片中的画面是怎样的?(在讨论中还可播放部分片段。
2.聆听《望月节》。在聆听前,教师先提示:要仔细听伴奏,神奇的气氛是靠什么音响产生的?聆听后师生讨论:音乐神奇色彩产生的因素?
3.教师简单介绍电子合成器。
三、音乐小知识——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电声音乐是电子高科技的产物,是电子科学运用在乐器上并转化为音响,通过演奏进行音乐表现的。
电子合成器是先用电子采集各种音源,把几百种音源的分析,通过高科技合成后做成集成芯片。在演奏时通过操作键盘、键纽发出各种模拟的音响。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表演《小白船》
2、聆听《水星》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听辨练习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星》
1、以天文知识导入:看谁的天文地理知识知道得最多!设问:太阳系有几颗行星?(太阳系是太阳和以太阳为中心,受它的引力支配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太阳系的成员包括太阳以及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等9颗大行星、2000多颗轨道已确定的小行星、34颗卫星以及许多慧星和流星体。)2.欣赏《水星——飞行使者》第一主题(片段)。设问: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想到的情景?
3.揭题:这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以太阳系行星为题写的一部管弦乐组曲之三:《水星——飞行使者》。现在请你按作曲家的标题展示你的想像。
4.再次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自由议论:按乐曲的标题,请大家自由议论,说说你的想像。5.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第二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开始)。设问:按乐曲的标题从第一部分的发展到第二部分听后,说说你想到的故事?要放开你的想像。
6.跟琴看着教材上的谱例,哼唱乐曲的第一、第二主题,以加深对这二主题的印象。
7.完整地聆听乐曲,听后要分组讨论。问题:
(1)乐曲分几个部分? (2)你能编个故事讲一讲吗? 8.小组讨论:每人说说自己的故事(以乐曲作背景音乐)。9.每小组推选一位故事大王,讲“水星”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时,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讨论。如果有的小组能伴舞表演更佳。
10.教师学生共同点评选出班级“故事大王”。11.再次完整地欣赏。
由班级“故事大王”演讲并请班级“舞蹈家”伴舞,表演乐曲。12.教师小结:表扬学生们丰富的想像,发展形象思维,开发右脑,希望大家多听音乐多想像。
二、表演《小白船》 1.以天文知识导入。
设问:有谁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 的行星)2.揭题:朝鲜童谣《小白船》就是叙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想像。
3.歌曲范唱。
设问:这是几拍子的歌曲?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板书节奏谱 先徒手操作拍手、拍腿,然后加上打击乐器(其 中学生大部分仍是徒手)。5.学唱第一乐段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前16小节)。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6.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声部与低声部曲调。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3)高、低声部分别汇报自学成果。
(4)请两位高声部的学生与教师重唱(教师唱低声部)。(5)在教师指导下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谐和)。可以先练一下平行三度的音阶: (6)配上打击乐伴奏。
7.完整地、优美地、流畅地唱好全曲。
9.朗诵歌词并讨论歌词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像。10.学唱歌词。
(1)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自己的声部的歌。(第一个声部在练习时,另一声部默唱或轻唱自己的声部与之配合。)(2)二声部合成,并配上打击乐。(3)有感情地富有想像地唱好歌曲。
11.表演《小白船》:唱唱、奏奏、跳跳,以多种形式表演《小白船》,尽情地抒发师生的想像。主要让学生参与表演,形式由他们讨论。例如:全体歌唱→吹奏与打击乐→二重唱与伴舞→舞蹈→表演唱……
三、听辨练习:听辨哪一首曲调带有切分节奏?
1.目的是巩固前两课的切分音知识,加强切分节奏的练习。 2.教师分别弹奏两条曲调。
设问:在这两条曲调中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跟琴学唱曲调→离琴视唱曲调。
四、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小白船》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3/4拍歌曲,所以在律动时可加入一定的打击乐器,这样会显得整个课堂热闹起来,但在热闹的同时,教师要具体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以及打击乐使用的方法和学生敲打的步骤都要一一交代清楚。
第4课 <<你好,大自然>>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题材内容——“田野”、“雪橇”,一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田野在召唤》与《我们的田野》是同题材内容,但音乐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外少年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一个活泼,一个优美。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3、同一首《铃儿响叮当》,由于不同的版本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从不同层面感受少年儿童们在大自然冬季的欢乐,初步体验音乐的变化发展带来的美感。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的田野》、《铃儿响叮当》
2、表演:《田野在召唤》、《铃儿响叮当》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田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 ”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是第一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铃儿响叮当》二声部 课时:二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田野在召唤》
2、聆听《我们的田野》
教学重点:二声部合唱时的声部间平衡 教学难点:弱起位置的附点节奏 教学过程:
一、表演《田野在召唤》
1、谈话导入。春游是大家都想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大利的少年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设问:
(1)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2)歌曲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奏)曲调(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在高声部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按节奏进入)。设问:想像一下,低声部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如:低声部不用la,用其他虚词;再如配上乐器伴奏(口风琴、竖笛等),及打击乐器伴奏。形式上可以A段领唱加伴奏唱、B段合唱;朗诵加歌唱;歌唱与伴舞等。
(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3)评价与表扬。
6、小结: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
二、聆听《我们的田野》
1、谈话导入:描绘祖国大自然美景的儿童合唱曲精品要数《我们的田野》这首作品了,歌曲优美抒情,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
2、朗诵歌词,感受这首诗歌描述的美景。
(1)课前先准备歌词的板书(或小黑板或幻灯投影片)。(2)课前先请班上朗诵好的学生朗读,熟悉歌词,教师给予指导,要表达出充满对祖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初听《我们的田野》。
(1)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领唱与合唱声部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表达的,尤其是合唱声部用轻声的“唔”来衬托,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师生讨论。
4、复听《我们的田野》,要求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1)设问:歌曲的旋律线有什么特征?它怎样去描绘“碧绿的河水”、“无边的稻田”、“浅蓝色的群山”、“雄鹰在飞翔”?
(2)师生讨论,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线条图形谱。
5、再次聆听,跟录音轻声唱好歌曲,熟悉并进一步体验这首少儿的合唱精品曲目,唤起欣赏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第二节
教学内容:聆听《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并结合歌曲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 教学难点:聆听歌曲并结合歌曲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聆听《铃儿响叮当》
1、作品简介:这首童声合唱是经过变奏和发展改编而成的。共有十个段落组成,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2、初听《铃儿响叮当》。
(1)设问: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2)讨论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细,能听到几种就几种,大家集思广益。
3、再听合唱曲。
要求:这次要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最快,听到分段请举手并用手指数,表示第几段。
4、全班分成二个组(可以是上一内容表演《铃儿响叮当》的两个声部为两个组),甲组为奇数组,乙组为偶数组,分别排练教材中的10个节奏谱(即甲组排练1、3、5、7、9节奏谱,乙组排练2、4、6、8、10节奏谱)。
5、试为歌曲配伴奏(在教师指导下,教师适时提醒各组准备进入,适时指挥一下)。因为是试配,以拍手为宜。
6、聆听合唱曲,为歌声配伴奏并即兴舞蹈表演。
(1)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根据规定的节奏谱,为不同的段落配伴奏,以更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2)愿意即兴舞蹈的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段落,跳与该段落情绪相吻合的舞蹈动作,抒发自己对音乐的体验。
7、各组讨论对音乐的体验(甲组主要讨论奇数段落,乙组讨论偶数段落),用丰富的想象编成每一段的不同情节,并推选出五位同学叙述各段的“情节故事”。
8、配乐讲故事。
把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作为背景音乐(音量少一些,不影响“讲故事”),10位同学轮流随音乐的发展讲各自的故事,连成一个“连续剧”。
9、小结:大自然的冬天真有趣。
第5课 京韵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聆听《京调》,表演《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歌曲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如京戏)、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全曲以“ ”这样一个乐节为动机而展开。歌曲以内容的情节发展而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8小节,四句组成。每句2小节。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词曲结合贴切,平稳而带有叙述性。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9小节(包括说白的1小节),也是2小节曲调为一句,曲调由第一乐段的动机“ ”倒逆为“ ”而展开,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由六句组成,基本是2小节一句。(但倒数第5小节的“ ”是3小节一句)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节奏拉宽,带有戏曲的拖腔味,表现二位吹牛大王,越吹越大,正在洋洋得意之际,音乐突然出现一个前八分休止符,转入另一个情境:“走来一只大公鸡”,用连续七个四分音符:
“ ”形象地把公鸡“一口一个”把它俩全吃了。风趣而完满地结束了这一闹剧。
歌曲以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的聆听与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体会“京韵” 课时:二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2、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 教学难点:感受京剧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本唱段是二黄腔。(3)伴奏特色: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5、试奏京剧锣鼓经《慢长锤》进行实践与体验,一组学生演奏锣鼓,经打击乐器不够可以用嘴念代替),一组学生随锣鼓点节奏走圆场。然后双方交换。
6、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二、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介绍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情。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并作唱段内容简介。
2、解释:“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3、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眼”(弱拍)跟唱。唱会一句再唱下一句。一句一句学唱。
第一句:从开始到“不登门”。第二句:从“虽说是”至“还要亲” 第三句:从“爹爹和奶奶”至“猜出几分”。第四句:从“他们和”到“红亮的心”。演唱时指导学生用假嗓唱,音量不要大。分句演唱时,教师适当点拨每句的情绪的起伏。拖腔处要提醒学生仔细听,认真模仿,这是唱出京味的关键。
4、在分句唱好的基础上,随录音完整地跟唱。
5、请基本模唱像样的1—2位学生试唱。
6、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选段,实践体验京剧的韵味及剧中人物的品格。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京调》
1、从《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选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剧的唱腔,现在请听这段笛子吹出的曲调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1)设问: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2)听辨教师弹奏这两个主题的某一主题,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是第一还是第二主题。
(3)哼唱:视谱哼唱这两个主题的曲调。
3、欣赏全曲。
设问:全曲分为几部分?如果第一主题用A表示,第二主题用B表示,那么全曲的结构图式是怎样的?(ABABA)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二、表演《蝈蝈和蛐蛐》
1、聆听范唱《蝈蝈和蛐蛐》。
设问:歌曲讲述什么内容?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歌曲曲调的风格与情绪怎样?
2、分段跟唱。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1)第一段从“我是蝈蝈——吹牛皮”。
(2)第二段从“蝈蝈对着蛐蛐笑眯眯——叫谁向东它不敢朝西”。(3)第三段至最后结束。
3、完整唱全歌。
4、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分角色设计表演唱。
5、表演唱《蝈蝈和蛐蛐》。
6、回家学一段地方戏曲,下节课在班上唱给同学听。
第七课 爱满人间
教学目标:
1、师生性、生生情,人间最珍贵的是友谊。通过学习主题鲜明、情绪热烈的《手拉手》、《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可爱的苹果》等作品,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友谊永存。
2、唱好二声部合唱《手拉手》、《可爱的苹果》,从和谐的音色中享受友谊给我们带来的乐感,并进行儿歌歌曲创作活动及艺术实践活动,表达对老师的情谊。
3、欣赏声乐曲《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体验人间的情和爱,并编创舞蹈动作。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
2、表演《手拉手》、《可爱的苹果》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歌曲《手拉手》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歌曲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和真情,热情地颂扬了欢乐的友谊。歌曲采用4/4拍,大调式,曲中每乐句中“ ”切分音的运用很有特点,使得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句中伴以拍手声热烈地渲染了歌曲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儿童们为创造一个充满友爱、温暧的世界的美好愿望。歌曲以六度大跳进入合唱部分(8小节),在曲调上采用了重复的手法,配以衬词“啦啦啦”使同学间欢乐的友谊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地抒发。第29-33小节又以齐唱形式、重复的音调出现,末句旋律逐渐向上推进形成高潮,最后结束在“ ”主音上。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体会友谊 教学难点: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手拉手》
2、创作动作:为儿歌谱曲
教学重点:唱出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表演《手拉手》
1、从文明礼貌习惯导入。
设问:人与人表示友好、友谊、友爱等,最常用的是什么动作?
2、聆听范唱:
(1)说说这首歌讲些什么内容? (2)这首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哪一种节奏型出现很多次?你能拍击一下吗?
3、学唱歌曲。
(1)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曲调(第1—6小节),注意乐句的完整性,注意切分节奏。学唱时,让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把握住节奏。
(2)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第二、第三乐句。在自学前,教师先范唱这两乐句曲调,并要求学生听辨这两个乐句的曲调与第一乐句的关系(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以提高学生分析、听辨的能力。
(3)在能流畅地唱好第一乐段的曲调的基础上学唱第二乐段。(4)第二乐段的二声部并不难学。因8小节的合唱实质上是两个4小节的重复。可以让学生自学,在合成时教师注意调整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接着的单声部比较简单,学生能视唱。
(5)完整地、以稍快的速度、有朝气地唱好全曲调。(6)填上歌词以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4、表演歌曲。
(1)按歌谱上要求,在第一乐段长音处加上集体拍手。(2)让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其基本音型为“ ”,在歌
谱上有色块处用“ ”节奏,以烘托热烈的气氛。
(4)编创设计一组舞蹈动作为歌曲伴舞或排成表演唱。
二、创作动作:为儿歌谱曲
1、让学生熟读儿歌,能有感情地背诵。
2、创作好第一句歌词的曲调,反复咏唱体验,在自己满意的前提下,唱给周
围的同学听。
3、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创作第二、三、四句,运用以前学到的模仿、重复等手
法进行创作。
4、完整地唱给周围的同学听,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后为大家表演。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2、表演《可爱的苹果》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中的友谊 教学难点:歌曲的弱起节奏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1、回忆儿时的情景导入。
设问:在小时侯是否玩过“找朋友”的游戏活动?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吗?
2、设问:你听!这首歌是否也在找朋友?(1)欣赏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2)讨论:歌曲的内容、情绪及演唱形式。
3、板书歌词(有条件的学校,将歌篇扫描到计算机内,在大展幕上展示,效果更好)。看着歌篇再次聆听。
4、以歌曲为背景音乐,研究讨论集体舞的设计方案,并请几位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设计舞步,示范集体舞舞步,全体跟学。
5、在《我的朋友在哪里》的歌声中,翩翩起舞,全班跳集体舞。部分学生可戴上头饰及披肩扮演不同肤色的世界各国儿童。
6、小结:友谊长在,友爱永存。
二、表演《可爱的苹果》
1、以水果的形状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的形状并涂上红色。
设问:这个图案的形状是什么?它代表什么?
2、聆听范唱并介绍歌曲。
歌曲背景: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词作者是北京女三中初二班的学生们。她们怀着对老师的崇敬心情,集体创作了这首词,苹果比喻学生火热的心去慰问老师。
3、分组学唱。
(1)教师范唱曲调(齐唱部分),学生仔细聆听并用手划3/4拍指挥图式,感受三拍子的节拍及曲调的情绪。(2)分成两组学唱——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甲组学唱第1——14小节。乙组学唱第15小节到齐唱结束。(乙组较难唱,教师在分组时要适当顾及学生水平。)
(3)两组曲调接唱。教师表扬学生自学的能力,并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弱起拍的乐句节奏可能学生唱不整齐,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4)学唱最后的二声部合唱。(甲组唱高声部,乙组唱低声部,教师重点指导乙组。)
(5)全曲合成。以崇敬的心情、稍快的速度唱曲调。
4、表演歌曲。
(1)有感情地朗诵歌词。(2)有感情地唱好歌曲。(3)分组讨论演唱形式。(4)各组展示,师生点评。
第6课 百花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表演民歌《盼红军》、《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3、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蹈。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
教材分析:
歌曲《盼红军》:这首歌原句为《采花》,是流传于四川南坪的民间小调。歌词采用传统的民歌手法,按一年的月序和应时花卉咏唱,使人们从中获得不少生产和生活知识。语言朴素、精炼,每段仅两句歌词(第三乐句重复第二乐句的歌词)。歌曲采用2/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由三个乐句组成。几乎每隔一小节都出现“ ”的切分节奏,使流畅的旋律略带轻盈跳荡的感觉。这三个乐句在节奏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对各句的句幅和句尾的节奏作了微妙的变化,使之各具特点。第一乐句为4小节,句末采用一字多音的拖腔,显得灵巧轻盈,这与歌词中借影抒怀、表达喜事将临的欢乐心情相吻合。第二乐句节奏与上句大体相同,但句子在第4小节的强拍上刹住,使乐句少了一拍,造成不稳定感,第三乐句的句首则在第二乐句末空出的弱拍切入,同样的歌词从强拍移向弱拍,歌词节奏作了紧缩,充分表现了四川人民期待红军早是来到的殷切心情。紧接着节奏比较舒展,有如人们想像着红军到来后的舒心和快慰。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与表演体会“百花”的温馨 教学难点:歌曲《盼红军》“ ”的切分节奏 课时:二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牡丹之歌》
2、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重点: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难点: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牡丹之歌》
1、由植物中花的知识导入。
设问:谁见过牡丹花?能介绍一下它的形态吗?(花大而美丽,有深红、粉红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在百花园中是最鲜艳的一种。)
2、初听男声独唱《牡丹之歌》。介绍《牡丹之歌》的背景及含义。
3、欣赏《牡丹之歌》。
设问:你从歌声中获得什么启示?(高贵品格)
二、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1、从所给的开始4小节曲调及最后的结束小节,可以断定是小调或羽调式(不给学生讲调式)。
2、要求创作第二乐句、第三乐句2小节及第四乐句。启发学生用已学重复、模仿等手法进行创作。但千万不要把学生框住,要让他们放开创作。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聆听《牡丹之歌》的主要目的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创作活动这一环节我觉得很好,既可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也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盼红军》
2、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表演《盼红军》 教学难点: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盼红军》
1、以社会生活导入:田野、山川、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所以,民歌中以花为主题的乐曲比比皆是,本课的歌曲《盼红军》原名为《采花》。
2、教师范唱。
设问: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
3、听辨曲调范唱。
设问: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击出来?
4、学生划拍自学曲调。当自己感到有把握流畅唱出时,举手示意。
5、集体、小组、个人试唱曲调,教师点拔纠正。注意要唱出民歌的风格。
6、按节奏念歌词,然后跟琴将歌词填入。
7、跟伴奏带,以迫切地盼望的心情演唱。
8、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一部分学生亦可即兴舞蹈,抒发对红军到来的殷切
9、小结:表扬以最简单的废品自制有效果的打击乐器参与表演的同学,以及即兴以最简易的动作,表达对亲人盼望的心情参与表演的同学。
二、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1、分组准备与选举音乐会主持人。
(1)推选节目主持人(2—3)人。主持人的任务是收集各组的节目进行串联、编排。
(2)分组讨论参加全班音乐会节目并进行排练。要有集体节目,也要有个人节目,每组至小要有2—3个节目参与。
(3)形式不拘,但主题要鲜明——花之歌。
(4)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各组的排练演出,教师也应准备节目参与演出,师生共演师生共乐。
2、音乐会演出开始。主持人主持并报幕。
3、教师小结。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盼红军》是一首四川民歌,所以在上节课上学生感受河北民歌的基础上,再来感受四川民歌的韵味。创作活动的加入,使这种氛围更加的突出。
第五篇: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
分数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2)把一张手工纸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3份是这张纸的();(3)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5份是这个苹果的()。学生汇报答案:依次为1/4,3/6,5/8。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师:同学们观察这3个例子,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你认为什么是分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教师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师:说得不错,下面我们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主题图),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图上的同学在边看地图边讨论。师:他们在讨论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略)
师:你能从他们的对话里找出有关的分数吗?
引导学生回答: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我国陆地面积约是世界陆地面积的7/100;我国森林覆盖面积约占世界森林覆盖面积的1/25;我国沿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的1/4。师:这些分数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分数有哪些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这里的分数不是把一个物体分成若干份,而是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师:分析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板书题目)
师:中秋节快到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月饼,现在我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件演示分月饼的过程)
生: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4。(课件显示1/4)
师:我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课件同步演示),每份是这堆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生:每份也是这堆月饼的14。(课件显示14)
师:我把12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又是这堆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生:每份还是这堆月饼的1/4。(课件同步展示)
师:(把3幅图都集中在同一个画面上)同学们,请看这3幅图,我们共同用了哪一个分数来表示? 生:1/4。
师:请你比较一下,都是1/4,它们表示的部分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是因为被分的东西不一样。
师:你能具体说说每一次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分的吗?
估计学生会这样汇报:第一次是以一个月饼作为整体来分的,第二次是以8个月饼作为整体来分的,第三次是以12个月饼作为整体来分的。
师:比较这3次分月饼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点:(1)被分的月饼越多,每份分到的月饼就越多。
(2)不但可以把一个月饼看成是一个整体,还可以把多个月饼看成一个整体。
师:这两个发现都很重要,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五(1)班的男生占全班人数的1/3,这里就是把“全班人数”看成一个整体;又如本校女生人数是全校人数的1/2,这里又是把“全校人数”看作一个整体。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 学生举例,并说明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发现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还可以把许多物体合起来看成一个整体。师:下面我们把许多物体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师举起一些小棒)这些小棒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吗? 生:可以。
师:(举起更多的小棒)这些小棒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吗? 生:也可以。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作为一个整体,同学们可以拿5根、也可以拿10根、15根、20根,你喜欢哪个数就拿多少根,拿好了吗?(学生:好了)请同学们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5份。学生分小棒。
师:举起你们小棒的1/5。学生各自举起自己小棒的1/5。师:你们举起的小棒都是一样多的吗?
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举起的小棒不一样多。5根的1/5是1根,10根的1/5是2根,15根的1/5是3根„„ 师:请你们举起你们小棒的3/5。学生举小棒。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手中的小棒看出:举起的小棒还是不一样多。5根的3/5是3根,10根的3/5是6根,15根的3/5是9根„„
师:为什么举起的都是1/5或3/5,小棒的根数却有的少有的多呢?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拿的小棒不一样的。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被分的东西越多,每份就越多。
师:同学们总结得不错,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第2页“分一分”)学生先讨论再全班交流。
生:把6只大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1/3。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都很关心把谁作为一个整体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和原来学习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汇报:原来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而今天学习的分数是把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师:分析得好,刚才同学们说到了“一个物体”或“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你能找出刚才“议一议”中这些分数的单位“1”吗? 学生找单位“1”并汇报。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主题图(课件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说的这些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单位“1”?
学生讨论汇报。(略)„„
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的例
2、例3以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价值体验,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一、复习准备
11/3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3/4又表示什么呢? 2什么是分数?
3用200cm2的纸板做8个学具,平均每个学具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
二、导入新课
师:最后一个小题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生:除法。
师:为什么用除法呀?
生:因为要把200cm2的纸板平均分成8份。
师: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要用除法计算,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和分数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师:把4m的长度平均分成5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研究:一方面想一想用算式怎样计算;另一方面想一想用分数表示每份的长度。(板书:用算式计算用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选一个问题来研究,一会儿老师听听你们的意见。学生讨论。
师:想好了吗?哪些同学研究了第一个问题:用算式怎样计算每份的长度? 生:4÷5。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把4m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师:哪些同学研究了第二个问题:怎样用分数表示每份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出把1m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是15m。4m中有4个1m,就有4个15m,就是45m。师:把4m平均分成5份,每份的长度用算式表示是4÷5,用分数表示是45,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发现除法与分数是有联系的,4÷5的结果就是4/5。
师:是不是所有的除法和分数都有联系呢?它们是怎样联系的呢?同学们做一做下面的题目就更清楚了。学生完成第4页例2下面的“议一议”,要求学生先填表,再说自己的发现。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1÷3=1/3;3÷4=3/4。
师:比较这几个式子,它们的算式和商有联系吗?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师:你能利用除法与分数的联系,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吗? 生:能!
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的试一试。在学生完成3÷9=3/9;1÷6=1/6;4÷7=4/7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a÷7=()();a÷b=()(),逐步归纳出用字母表示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师:a÷b=ab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师:同学们看看教材,书上专门说了一句“b≠0”,你知道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规定吗?
指导学生说出因为除数、分数的分母都不能为0,所以在这个等式中也要强调除数、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师: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了。2教学例3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师:我们知道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后,就可以用它们的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了。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小华家养的鸡、鸭、兔的问题。课件出示第5页例3。
师: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有2只兔、3只鸭和4只鸡。师:要求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应该怎样列算式? 生:2÷3。
师:由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算出2÷3是几分之几吗? 生:2÷3=2/3。师:为什么?
生:因为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用这个关系可以知道2÷3=23。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己解决鸡是鸭的几分之几和图中其他的数学问题。学生讨论解答。(略)
3总结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但是它们有没有区别呢?请小组讨论后填写下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表格:
联系 区别 除法 分数
学生讨论填写表格后,将一个小组的结果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联系 区别 除法 分子相当于被除数,是一种运算。
分数 分母相当于除数。是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师:这样一来,我们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就更加深刻了。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5,6,7,8,9题。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方法。2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学探究,构建新知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位同学两张相同大小的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或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2填空。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2)3/4的分数单位是(),3/4里面有()个1()。(3)4/5里面有()个15,3/5里面有()个15。(4)7/10里面有7个1(),7/9里面有7个1()。
揭示课题: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走进新课,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师出示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片,请问如何判断两张纸的大小?(把两张纸重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说明相等。)师将两张纸翻一面贴在黑板上,请说出阴影部分各占多少。板书:1/4和3/4。
(2)你会比较1/4和3/4的大小吗?
①请利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分一分,比一比,说明1/4和3/4的大小。②讨论交流:
生1:我通过画图直接比出来3/4>1/4。
生2:1/4里面有1个1/4,3/4里面有3个1/4,3个1/4比1个1/4大,所以1/4<3/4。师:第二个同学能用前面学的分数单位来思考,比较出了14和34的大小,很好!(3)试一试: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4/5○3/5 5/6○1/6(4)引导发现规律:
师:这三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点?怎样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呢?(思考、交流)师:同学们的发现跟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看看数学家是怎样概括的。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齐读一遍。
师:你认为应用这个规律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前提条件是什么?(分母相同)(5)练习:
请写出能应用这个规律比较的两个分数,并比较大小,同桌相互检查。2教学例2 比较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1)师: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机会。老师也写出两个分数:3/5和3/4,能用刚才的规律进行比较吗?为什么?
师:分母不相同,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不相同,把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请拿出老师发的材料,分一分,比一比,想一想。(3)展示汇报交流。
生1:通过画图,比较出了3/5<3/4。
生2:发现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
生3:分两张同样大小的纸,也就是单位“1”相同。1/5<1/4,所以3个1/5小于31/4,也就是3/5<3/4。(4)试一试: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6/7○6/11 3/4○3/8(5)发现规律:
师:这三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点?怎样比较,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6)练习:
请写出能应用这个规律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并比较,同桌互相检查。
说说同分母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同分子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它们在比较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2/7○4/7 2/5○2/3 3/8○7/8 1/2○1/9 3/10○7/10 2/25○9/25 11/25○11/26 5/13○5/11 2判断并说明理由。
6/17>5/17()2/11<2/9 7/9>7/8()9/100<9/10
四、课堂总结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二有关习题。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比“1”小的分数都是真分数,比“1”大或等于“1”的分数都是假分数,会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操作、观察和填表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练习卡。【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练习: 1什么叫分数?
2在下面的图中涂上颜色来表示相应的分数。3/4 5/8
3在直线上用点来表示下面的分数。
1/5 5/5 8/5 3/5 6/5
学生独立在练习卡上完成后,抽学生把答案拿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都能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完成涂色和填数这些练习了,下面请你们翻到数学书第12页例1,按题目的要求,以1个圆为单位“1”,在下面的图中涂上颜色来表示相应的分数。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几个学生把自己涂的结果拿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发现有的分数的涂色部分不足一个圆,有的分数的涂色部分刚好一个圆,有的分数的涂色部分是一个多圆。
师:刚才同学们是以几个圆为单位“1”进行涂色的? 生:以1个圆为单位“1”。
师:以1个圆为单位“1”,涂色部分“不足一个圆”,“刚好一个圆”,“一个多圆”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以1个圆为单位“1”时,涂色部分不足一个圆的分数小于单位“1”,涂色部分刚好一个圆的分数和单位“1”相等,而涂色部分是一个多圆的分数比单位“1”大。师:请把你的发现填写在表中:
比1小的分数 和1相等的分数 比1大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几个学生把答案拿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进行全班交流。师:请同学们观察,比1小的分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比1小的分数的分子小于分母。
师:对,这种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就叫做真分数。(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师:你还能说出几个真分数吗? 引导学生说出几个真分数。
师:再请同学们观察,和1相等的分数以及比1大的分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1相等的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而比1大的分数分子都比分母大。
师:同样,我们也给这种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取个名字,叫做假分数。(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师:像这样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引导学生说出几个假分数。
师:真分数和假分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三、强化新知识
视频展示台出示第13页中“试一试”第3题。
1/2 1/4 5/4 3/4 4/4 3/2 7/4 8/4 先让学生独立在数轴上用点来表示上面的分数,然后集体订正。
师:观察这些分数,在数轴0~1这段距离上的分数是什么分数?在数轴1这个点上和数轴1~2这段距离上的分数又叫什么分数?
生:数轴0~1这段距离上的分数是真分数,在数轴1这个点上的分数和数轴1~2这段距离上的分数都是假分数。
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进一步知道了:比“1”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和“1”相等或者大于“1”的分数叫假分数。
四、巩固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真分数和假分数呢?我们来试一试。1“试一试”第1题。抽个别学生回答,说出判断的依据。2“试一试”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总结出当分子等于分母或者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3课堂活动。
4完成练习三的练习。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这节课你还有哪些收获?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学生每小组准备4张大小相同的纸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展示教材主题图。
师:在数学兴趣活动后,同学们都办了数学小报,其中设计有“数学趣题”。请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如果4张小报的大小是一样的,他们4人数学趣题占的版面也是一样大吗?
师: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也是和大家一样从猜想开始的,但只有经过验证的猜想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学习当数学家吧!
二、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分纸折纸,初步感受 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
师:请小组长拿出4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分给组内的4个同学,用对折的方法分别把4张纸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和8份。并用涂色的方法分别表示出1/2,2/4,3/6,4/8。(板书这4个分数)学生活动,一人折一张纸。
师:请大家把4张纸条的左端对齐平放在桌上,观察比较:涂色部分面积的大小怎样?(小组合作,分工完成。)
师:实验做完了,结果怎样?
生1:我看到4张纸条涂色部分面积的大小完全相同,并且没涂色的部分面积的大小也相同。师:观察得很仔细!这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了4个分数一样大。
师:真棒!一样大,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生:等号。(师板书如下:1/2=2/4=3/6=4/8)师: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猜测正确吗? 生:正确。
2观察对比,概括分析
师:观察一下这个等式,4个分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生:分子分母都不同,但分数的大小相同。
师:分数的大小为什么相同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研究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师:请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这些等式,想一下,这4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组讨论后汇报。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生1:从1/2到2/4是分子乘2,分母也乘2;从1/2到3/6是分子乘3,分母也乘3。生2:从2/4到4/8也是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
随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演示:1/2=1×2/2×2=2/4;2/4=2×2/4×2=4/8。师: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表达出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再请同学们从右到左观察这些等式,想一下,这4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呢? 同桌讨论后汇报。
生1:4/8到1/2是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4;3/6到1/2是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3。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演示:4/8=4÷4/8÷4=1/2;3/6=3÷3/6÷3=1/2。师:这个变化规律又可以用哪句话表达出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3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哪些同学能把刚才我们观察到的这些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如有困难,可以看看书中第16页上是怎么说的。
生: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句话)
师:说得非常棒!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齐读一遍。
师: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几个字特别重要,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生:相同的数。
师:相同的数,指一些什么数?
生:指同时乘或除以的数必须是相同的一个数。师:性质中为什么要说“0除外”?
生1:分子、分母同时乘0,分母就变成0了,而分数中分母是不能为0的。
生2:同时除以0更不可能,因为0不能作除数。若学生不能完整地说出来,则由老师 引导补充。说说为什么刚才数学趣题占的版面的大小是一样的。师:现在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你的看法。
三、巩固练习(多媒体演示)1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1/5=1+3/5+3=4/8()(2)12/8=12÷6/18÷6=2/3()
(3)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2找朋友:说出一个与老师手中卡片上分数一样大的分数。
3写一写:自己设计一个分数,并写出与它相等的分数,比一比,在1分钟里谁写的多。4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题,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是怎样理解的?
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能对分数的性质进行简单应用。
2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请同学们在大屏幕上面的分数中分别找出和2/4,4/6相等的分数。(多媒体课件出示:4/2,4/8,2/3,10/12)
生:和2/4相等的分数是4/8;和4/6相等的分数是2/3。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选的。师: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吗?
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简评:充分应用学生原来掌握的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之上,也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二、教学新课
1把3/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课件显示教科书第30页例2)师:你认为在这一题的要求中,哪几个字最重要?给大家提个醒吧。
引导学生说出:我认为“大小不变”这几个字很重要,我要提醒同学们在化分数的时候不能改变分数的大小。师:怎样才能在不改变分数大小的情况下,完成题目的要求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小组。
师:你是怎样把3/4化成和它相等的分母是8的分数的? 生1:我把分母和分子都同时乘2,化成了6/8。师:为什么要分母和分子都乘2呢?
生:因为要想把3/4的分母化成8就必须把分母乘2。师:为什么分子也要乘2呢?
生:因为题目要求不改变分数的大小,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分母和分子同时乘2。师: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和他结果一样的请举手。(板书:用分数的性质来化:3/4=3×2/4×2=6/8)师:都是使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的吗?有和他的解法不一样的吗?
(说明:如果学生都是同一种解法,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第二种方法来解;如果有学生用了商不变的规律,则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下按第二种情况设计。)
生2:我还有一种做法。3/4=3÷4,把被除数3和除数4同时乘2就变成了6÷8,6÷8=6/8。师:为什么要把被除数3和除数4同时乘2呢? 生:因为除数和被除法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师:这里运用了我们前面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3/4=3÷4=(3×2)÷(4×2)=6/8)
师:同学们能用两种方法把3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真不错。2把15/2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指板书):同学们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把152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生:能。
师: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谁愿意把你的化法像老师这样,把它写在黑板上呢? 抽学生板书,让学生边板书边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分数的性质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3/4=3×2/4×2=6/8 15/24=15÷3/24÷3=5/8 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3/4=3÷4=(3×2)÷(4×2)=6/8 15/24=15÷24=(15÷3)÷(24÷3)=6/8 3比较,汇报发现
师: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分别把34,1524化成了分母都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化法,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发现两点:
(1)把一个分数化成另一个大小不变的分数时,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也可以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2)对于两个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你们的第二个发现很有价值,在后面学习约分、通分时还要用到。当然,我们的第一个发现也很重要。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分数,有的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分数,这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是有联系的。你能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为什么会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所以分数与除法有联系,这样分数的基本性质就与商不变的规律有联系了。所以我们在把一个分数化成另一个与它等值的分数时既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也可以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4完成第16页“试一试”
把1/3,22/36化成分母是1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练习巩固
练习四第2~7题。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呢?从中你明白了些什么?
五、拓展练习第18页思考题。
约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1。【教学目标】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找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2知道什么是互质数,能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
3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交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因数的知识,并且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下面几个数的因数。屏幕上呈现7,25,81三个数,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已经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谁愿意来汇报一下结果? 生1:7是一个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数。生2:25的因数是1,5,25。生3:81的因数是1,3,9,27和81。
二、探索新知
师:看来同学们对有关因数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还想不想继续再找几个数的因数呢? 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19页的例1)请同学们分别写出12和30的因数。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生:12的因数有1,2,3,4,6,12;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师:和这个同学的答案一样的请举手。很好,接下来请你们认真观察一下12和30的因数,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强调两个发现:(1)12和30的因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2)这两个数都有相同的因数1,2,3,6。师:把你们的发现填在这两个圈里。
师:这两个发现很重要。12和30有不同的因数,但是也有相同的因数,你们能给这些相同的因数1,2,3,6取个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因数”、“共有因数”等。
师:其实,“相同因数”、“共有因数”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这些因数是这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师:12和30的公因数有哪些? 生:12和30的公因数有1,2,3,6。师: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是多少呢? 生:是6。
师:最大的一个公因数,我们把它叫做最大公因数。(接着板书: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因数。)
师:你能用找因数的方法找出18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生:能!
学生找18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后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找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但是大家觉得这样找麻烦不麻烦呢? 生:这样找太麻烦了。
师:所以,我们应该找一个又快又对的方法,这就是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怎样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会用短除法来找一个数的因数,现在请你们用短除法分别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找出12和30的因数。
师:能试着把你们刚才写的两个短除法算式合并成一个短除法算式吗?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一下。学生完成后汇报。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把两个短除法算式合并为一个短除法的过程: 师:作除数的2和3是12和30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2和3是12和30的公因数,因为2既能整除12,也能整除30,是12和30公有的因数。3也是这样。
师:除到商是2和5以后,除1外还能找到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吗? 生:找不到了。
师: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除到商是互质数时,还能除下去吗? 生:不能了。
师:这时我们来思考一下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这个最大公因数应该含有哪些因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个最大公因数应该含有两个数的公因数,应该是2×3=6。
师:这个想法对吗?同学们可以直接用“6”这个数作为除数去除12和30,看除出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学生除后证实其结果是互质数。师:这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6是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
师:你能总结出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先用短除法来除,除到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除数相乘,乘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互质数,还能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你们真能干。接下来咱们用所学的知识来练习练习。你们有信心吗?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都有哪些收获?讲给同学们听听
约分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例2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理解什么是约分,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写出28和42的公因数,并指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什么是互质数?在3和8、12和18这两组数中,哪组数是互质数?
4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48化成分母是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师: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来探讨一个新的问题——约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师:彩色卡片占全部卡片的几分之几? 生:占全部卡片的3050。师: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全部卡片平均分成50份,彩色卡片占其中的30份。
师:现在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大,你能把这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和分母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师:为什么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呢?
使学生理解:“缩小”是为了使分子、分母变小,“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是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看能把3050化成哪些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然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学生化出的分数可能有:30/50=30÷2/50÷2=15/25 30/50=30÷5/50÷5=6/10 30/50=30÷10/50÷10=3/5 师: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求吗?你还有哪些发现?
指导学生说出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求,因为这些分数是分子、分母都比30/50的分子、分母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学生还可以从中发现15/25=6/10=3/5。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且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的过程,叫做约分。
师:同学们刚才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的方法进行约分,但在书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看看书,看书上的小朋友是用什么书写方法约分的。学生看书。
师:书上的小朋友是把3050化简成哪个分数呢? 生:化简成35。
师:比较刚才的化简过程和这两个小朋友的化简过程,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多媒体课件演示:30/50=30÷10/50÷10=3/5 315—30—50—25—5=3/5 330—50—5=3/5 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同的地方是:都展示了把3050化简成35的过程;不同的地方是:书写方式不一样。师:能解释一下后两种约分的过程吗?
使学生明白,中间的一种约分方式是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一次一次地去化简;而后一种约分方式是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就把分数化简为3/5。
师:这两种化简方法都可以,但是在平时的约分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采用后两种方式。下面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15/25,6/10和3/5的分子、分母都比30/50小但大小都与30/50相等,因此把30/50化简成这三个分数的过程都是约分的过程。但是比较这三个分数(即15/25,6/10和3/5),你能发现35与前两个分数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吗?
使学生理解前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除了公因数1还有其他的公因数,还可以进一步约分;而最后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不能再约分了。
师: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我们在约分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都要把原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同学们会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吗? 生:会。
师:那么我们来试一试。引导学生做第21页的课堂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哪些是最简分数,哪些不是最简分数。你能把这些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
试一试:把18/24,6/18,10/35化成最简分数。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略)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4,5,6题。
通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倍数?你能找出50以内3的倍数、7的倍数和9的倍数吗? 2 27是哪些数的倍数? 3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来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探讨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找出50以内4的倍数和6的倍数。在自己的练习单中把4的倍数用圆圈圈起来,把6的倍数用三角形圈起来。练习单: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师:在用圆和三角形圈4和6的倍数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的数只圈了圆或三角形,有的数又圈了圆又圈了三角形。师:哪些数上圈了圆,哪些数上圈了三角形?
引导学生说出圈了圆的是4的倍数,圈了三角形的是6的倍数。师:那么既圈了圆又圈了三角形的数呢?
引导学生发现既圈了圆和三角形的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师:你能把你的发现填在下面的圈里吗? 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2,24,36,48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所以,我们把12,24,36和48叫做4和6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叫公倍数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师:20以内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20以内2和3的公倍数有6,12,18。师: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呢? 生:6。
师:两个数的公倍数有许多,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接着板书: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师:你知道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吗? 生:是12。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生:因为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48„„其中12是最小的一个,所以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师:请你用这种方法,找出8和12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找出来后,问学生是怎样找的,全班集体订正。
[简评:教学中用画圆圈和三角形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有的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从而理解和掌握公倍数的概念。这个认知过程既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用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找倍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但是大家觉得这样找麻烦不麻烦呢? 生:这样找太麻烦了。
师:所以,我们应该找一个又快又对地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就是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怎样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在前面是怎样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
引导学生回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把这个短除法板书出来。如: 师:在这个短除法中,作为除数的“2”表示什么?作为商的“2”和“3”又分别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倍数和因数的角度看,作为除数的“2”是4和6的公因数,作为商的“2”和“3”是4和6各自的因数。
师:4和6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哪些因数的乘积呢?
应该是4和6的公因数与4和6各自因数的乘积。如果学生分析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已经知道的4和6的公倍数12分解质因数,也就是用12=2×2×3的方式,让学生明白4和6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4和6的公因数与4和6各自因数的乘积。
师:现在知道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先用短除法来除,除到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除数和商相乘,乘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12。试一试:用短除法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都有哪些收获?讲给同学们听听。
四、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1,2,3题。
通分
(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六中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地进行通分。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渗透转化和比较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激趣
12/5里有()个1/5,4/5里有()个1/5。24/7=()/28 3/8=15/()3/7=()/21 3求下列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12和187和96和30 4织布厂有甲、乙两台织布机,甲台织布机每分生产7/8m花布,乙台织布机每分生产5/8m花布,哪台机器生产得快?
师:怎样比较哪台机器生产得快?
生:78里有7个18,58里有5个18。78大于58,所以甲织布机生产得快。5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师:怎样比较哪个工人检验得快? 生:看78和56谁大,谁就检验得快。师:能用第4题的方法比较吗? 生:不能。
二、探究发现
师:比较7/8和5/6时有困难,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7/8和5/6的分母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
师:同学们能不能借助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设法把这些分数转化成我们能直接比较出大小的分数,再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生:我们可以先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比较。师:根据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转化?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分母相同的分数)师:要把7/8和5/6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先要确定什么? 生:先确定相同的分母。
师:现在各小组先确定7/8和5/6的相同的分母,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让有不同解法的同学汇报并板书。估计有以下几种解法。生1:我们发现48是8和6的公倍数,可以用48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是这样做的: 7/8=7×6/8×6=42/48 5/6=5×8/6×8=40/48 因为42/48>40/48,所以7/8>5/6。
生2:我们发现24是8和6的公倍数,可以用24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是这样做的: 7/8=7×3/8×3=21/24 5/6=5×4/6×4=20/24 因为21/24>20/24,所以7/8>5/6。
师:这两种方法都达到了转化为相同分母的目的。“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为什么?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生1:我认为两个都是8和6的公倍数,选24和48作相同的分母都可以。
生2:我认为选24作8和6的公分母时,计算简便一些。如选用较大的公分母作相同分母,会增加计算的难度。
师:通常选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把选定的“相同分母”称为公分母。
师: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转化成相同分母的过程,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这个转化过程在数学上称作什么呢?请大家自学课本第24页。生: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学生看书汇报。
师(指板书):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的过程,叫通分。把原来板书中的“→”换成“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完成板书。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通分)
三、巩固应用
1第24页课堂活动。
师:第一个图中的2/3通分转化成6/9,从图上看,阴影部分的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通分时,分数的大小不变。
2通分:2/7和5/11 3/10和7/20 5/9和4/15
四、归纳梳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五、拓展延伸
师:要比较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除了通分以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合作解决第26页思考题。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用多种办法解决。(通分、画图„„)
通分
一、情境引入
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学生说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师:一个工人1时检验了这箱产品的7/8,另一个工人1时检验了这箱产品的5/6,你能直接比较出哪位工人检验得快些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我们以前学的都是将分母一样的分数进行比较,这里的两个分数分母不一样大。
师:分母一样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呢? 生: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比。师:不错,在转化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意识到转化时要注意不能使原来的分数大小发生变化。
师:怎样才能使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而分数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选择哪个数来做这两个分数的新分母呢? 组织学生讨论发现:这个数应该既是8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像这种既是8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8和6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二、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怎么找8和6的公倍数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回忆一下我们前面是怎样找公因数的。生: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看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师: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教师边说边板书:(1)找两个数的倍数;(2)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找出8和6的公倍数。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汇报找倍数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8的倍数有:8,16,24,32,40,48,56,64……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 师:为什么要打省略号呢?
生: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多的,不可能写完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师:那么8和6公有的倍数有哪些?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8和6公有的倍数有:24,48……
师:我们把24,48……这些8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8和6的公倍数。在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几? 生:24。
师:24就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公倍数)
师:想一想,能不能找到8和6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不能找到两个数最大的公倍数,因为不能找到两个数最大的倍数。
三、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这样找到了8和6的公倍数后,我们就可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了。同学们可以选择8和6的公倍数24作新分母,也可以选择它们的公倍数48作新分母,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同学们会吗?(生:会)大家试一试吧。学生解答后,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7/8=7×3/8×3=21/24 7/8=7×6/8×6=42/48 5/6=5×4/6×4=20/24 5/6=5×8/6×8=40/48 师:现在能比较出谁检验得快一些吗? 生:叔叔检验得要快一些。
师:用24作新分母和48作新分母的答案都一样吗?(生:都一样)但用谁作新分母计算简便些呢? 生:用24作新分母计算简便一些。
师:所以一般情况下,都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新的分母。但是,每次都这样用列举倍数的方法来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太麻烦了,我们应该探讨一种更简便的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下面就来讨论怎样用短除法来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分数与小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阴影部分。2(1)0.3里面有3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2)0.12里面有12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3)0.016里面有16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3把下面各个分数写成除法算式。2/3 5/6 8/4 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把3/4,11/25,23/8化成小数。
师:怎样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呢?对照前面复习的内容,你觉得可以用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可以把分数写成除法算式来计算。
师:我们可以试着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求出它的小数商。师:用这个方法,自己选一个分数试一试。
学生完成作业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4=3÷4=0.75 11/25=11÷25=0.44 2/38=23÷8=2.875 师:能说一说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再求商。
师: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在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 要求学生完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师: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把这些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有些算式除不尽。
师:这些能除尽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除尽的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能具体说一说哪些分数能除尽,哪些分数会出现除不尽这种现象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能除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4,3/5,7/10。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12,6/7,11/15。
师:把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你会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以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4=2×2 5 10=2×5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12=2×2×3 7 15=3×5 师: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作出哪些猜测?
引导学生说出:我猜想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除了质因数2和5,还含有其他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请同学们自己写几个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来试一试。学生试后,肯定这个猜测是对的。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简评:联系复习题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突出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用“分解质因数”作一个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数化小数时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深化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分数化小数方法的掌握水平。]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把0.4,0.8,0.85,1.125化成分数。
师: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呢?我们可以联系小数的意义来想:0.4是几分之几?0.85又是几分之几呢? 师:你能联系小数的意义在下面的直线上填上合适的分数吗?
学生填后,问学生是怎样填的,引导学生说出0.4就是十分之四,0.8就是十分之几,0.85就是百分之八十五,1.125就是千分之一千一百二十五。师:现在大家知道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了吗?
生:0.4是十分之四,把它写成分数就是4/10,化简后是2/5。(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4=4/10=2/5。)师:这样想对不对? 生:对。
师:请同学们像他那样思考,把0.85,1.125化成分数。学生思考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0.85=85/100=17/20 1.125=1125/1000=9/8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0.85表示百分之八十五,写成分数是85/100,把这个分数化简后是17/20。师:(抽第二个学生回答)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回答略。
师:你们赞成他们的想法吗? 生:赞成。
师:我也赞成他们的想法,谁来归纳一下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指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想这个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再把这个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够化简的要化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对口令游戏:由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简评:强调前面的“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有效地运用原有经验来学习新知识;用对口令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1,2,3题。
分数与小数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与小数比大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3/4 7/8 4/9 8/15 3/20 2说一说分数化小数的方法。3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0.7 0.84 0.25 1.75 4说一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和小数化分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也就是说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与小数。(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师:从题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师:要想知道谁栽的树高,就要对两个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同学们在比较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是分数,一个数是小数,不好直接比较。师:利用前面掌握的知识,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和“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两个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2)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比较。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统计一下哪些学生选择了第一种比较方法,哪些学生选择了第二种比较方法,然后分别抽学生把作业放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如: 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比较:
0.8=8/10=32/40 7/8=35/40 35/40>32/40 师:这种比较方法主要经历了哪些解题过程呢?
生: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再与另一个分数一起通分,最后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师:这样比较大致要经历三个解题步骤。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同学又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 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7/8=7÷8=0.875 0.875>0.8 师:这样做又主要经历了几个解题步骤呢?
生:经历了两个步骤: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师:两种比较方法得到的结论一样吗? 生:一样,都是小华栽的小树要高一些。
师:不同的比较方法得到相同的结论,说明了什么?这对我们今后解决问题有什么启发吗?
引导学生说出解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后解决问题时要对照具体情况进行思考,努力做到灵活解题。师:在这两种比较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比较方法呢?为什么?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围绕“为什么要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用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每种解决方法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这样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以问题为主线,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掌握水平。] 2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会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来解决问题了吗?下面我们找一个更难一点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多媒体课件演示:6个小朋友在对话,小红说:“我身高0.98米。”小青说:“我身高9/10米。”小丽说:“我身高0.9米。”小娟说:“我身高93/100米。”小强说:“我身高1.03米。”小勇说:“我身高1.05米。”小朋友说的话用对话框显示出来,最后提出问题:“这6个小朋友,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4,5题。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思考题。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第1题、第2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2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部分整理后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随学生的回答完成下面的板书: 分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约分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通分 分数与小数把分数化成小数 把小数化成分数
师:下面我们就来分块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
[简评:本单元知识点比较多,通过“树”型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这些知识点,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 2复习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叫分数?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分数的意义。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0页第2题。
师:这位阿姨和这位叔叔谁买的多一些?你能结合分数的意义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说出,叔叔买的苹果多一些,因为尽管都是买一筐苹果的1/5,但是叔叔那筐苹果的数量要多一些,单位“1”的数量多一些,每份分到的数量也要多一些。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从中明白了单位“1”的多少能影响每份数的多少,因此在学习分数时,要注意单位“1”对分数的影响。
引导学生完成第31页练习八第1题。
[简评:先回想分数的意义,再用这个意义来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师: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分数单位?你能说出4/7,11/18的分数单位吗? 学生回答略。
师:你能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请你用分数表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视频展示台出示:4÷812÷2415÷25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完成练习九第2题。
师:分数可以分成哪两类?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假分数有哪两种情况?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本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主要可以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师:什么叫约分?
生:把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成和原分数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师:在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重要呢? 生: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师:同时除以什么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同时除以分子、分母的公因数,也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师:请同学们把16/28,25/100约分。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约分的过程,全班集体订正。然后 引导学生完成第32页练习九第4题。师:怎样通分呢?
生:把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分别化成和原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师:通分时我们一般选哪个数作为两个分数的公分母? 生:一般选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它们的公分母。师:你会求最小公倍数吗?请你求出12和16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师:下面请同学们把1/3和1/4,1/5和3/20,4/9和5/12通分。
学生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32页第5题第一横排的题目。
[简评:把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和约分放到一起复习,有利于沟通这些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二、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发现这些知识有哪些联系?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第二单元:长方体正方体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7页的例
1、例2的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九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直观图。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物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老师去了一个新建的广场,很漂亮,你们想看看吗?(投影仪展示主题图)广场上有些什么建筑物、设施呢? 生:广告箱。生:雕像座子。„„
师: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吗? 生:有长方体也有正方体。
师:在这幅图中,你有什么关心的数学问题要问吗? 生1:注满这个水池需要多少水? 生2:做一个广告箱大约要用多少玻璃? 生3:做这样一个纸箱要用多少纸呢?„„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引入课题)
二、探究学习1摸一摸,认一认
师:今天你们带来了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呢?展示给大家看看吧。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称作立体图形。(投影出示直观立体图)
师:请大家摸摸看,这些物体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一个面上,长方体不止一个面。师:你能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吗?(课件展示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指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而两个面相接的边称为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师:请给你的同桌介绍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面、棱、顶点吧!2探索特征
师: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你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
课件演示:让长方体、正方体旋转,清晰有序地显示6个面。学生有序地数出这6个面。师: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吗?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等的,正方体所有的面都相等。师:怎样来证明这个结论呢?请小组的同学想一想、试一试吧。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们是直接观察出来的。
生2:我们是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求它们的面积得出的。师:在长方体中,像这样相等的面有几组呢? 生:3组。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观察后汇报:我认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都是一样长的,长方体中有的棱相等。师: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吧,并把相同长度的棱指给你的同桌看。
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相等。(边说边比划)
师: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一样吗? 师:像这样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课件出示棱的名称,同桌相互指一指。
课件展示:将一个长、宽、高不相等的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师:再想想: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师:正方体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我们就不再分长、宽、高了,把它们都称作棱。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的长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3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想一想它们是一种什么图形呢?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
三、课堂活动
第37页课堂活动第1题:分类,把图形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1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2练习九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哪里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分别指出其长度。其中有特殊的长方体吗,这时的长、宽、高还可以怎么说?
五、课后操作
小组活动: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剪一剪的活动1,第41页练习十第1题。【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侧面展开图)。2能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3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计算。【教学难点】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谁能说说它们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一、探究新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意义
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我们都知道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是长方体或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部分,我们就称这6个面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我们能看到或摸到的这些部分都是这个物体的表面。师:(出示三棱柱模型)它的表面是由几个面组成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师:请大家拿出一件自己喜欢的物体,像刚才那样把它的表面介绍给你的同桌。2剪一剪,看一看
师:为了更好地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我们把它们剪开来看看,怎么样?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通过剪一剪,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大小。像这样,一个物体表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板书:一个物体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师: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呢?
生:就是它的6个面的总面积。(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课堂练习1实际操作 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辅导。2判断
(1)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长方形。()(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4个面面积相等。()(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例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每个面的面积,今天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生1:我们组是这样算的:8×4×2+4×5×2+8×5×2=184cm2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2+长×高×2+宽×高×2。
生2:我们组是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
生3:我们组是先算“前面+左面+上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即:(8×4+4×5+8×5)×2=184cm2。师: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
生: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再乘2就可以了。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长×高+宽×高)×2。(师板书)师: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吧。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样算呢? 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汇报交流。
生1:我是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我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计算方法来做的。生3:我觉得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师: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 生: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是相同的。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2题。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集体评析。2练习十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动脑和同伴间协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师:(出示一个纸做的袋子)想知道做这样一个漂亮的纸袋子需要多少纸吗?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 师:今天我们就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二、探究学习1教学例2 让学生齐读例2。
师: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看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有一个面不做,只需要求出5个面的面积。让学生先试着计算,再交流汇报。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生1:25×35×2+10×35×2+25×10=2700(cm2)。前后面左右面下面
生2:(25×35+10×35+10×25)×2-10×25=2700(cm2)。六个面的面积上面 „„
师: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思考,明确应算哪几个面。2试一试
师:做这样一个灯笼(上下都是空的),至少需要多少红绸?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来思考应算哪几个面,再独立解决。汇报交流:
生1:我是这样思考的:这个灯笼上下面都是空的,不需要做,只需求前、后、左、右4个面的面积。35×5×2+35×5×2=70(dm2)
生2: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35×5×4=70(dm2),因为它4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师:他的思考方法很独特,明白这样算的原因吗?再把你喜欢的计算方法给同桌说说吧。师:在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应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
三、课堂活动
1教科书第41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
让学生4人小组先猜一猜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会不会相等,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汇报交流:
生1:我把它们放一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7cm2。师:为什么表面积会减少呢?
生1:8个小正方体摆在一起就会减少14个面,所以表面积减少了14cm2。生2:我把它们放两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0cm2。生3:我把它们放两层,摆成了一个正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4cm2。师: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呢? 2课堂活动2 先动手量出计算表面积需要的数据,再算一算,然后同桌间相互交流,进一步知道计算表面积需要哪些数据,以及应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3课堂活动3 量一量,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书皮纸。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同伴间的协作能力。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4题。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汇报时谈谈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体积与体积单位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44页的例
1、例2。【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猜测、观察、动手的过程,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3、dm3、m3。
3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对cm3、dm3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教具学具】
教具:量杯、土豆、绳子、杯子、视频展示台。
学具:装满沙的杯子、橡皮块、积木等。【教学重点】
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意义。【教学难点】
体积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比一比: 抽生说。
生:图(1)是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图(2)是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图(3)是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师补充:说得对,图(3)是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体积。
二、教学例1 1实验(1)猜一猜:
出示装有带颜色水的量杯和土豆。
师:如果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2)看一看: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上升。
(3)想一想:把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教师将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下降。(4)说一说:
分组讨论刚才的实验过程及水位变化的原因。
汇报:把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因为土豆占了原来一部分水的空间位置,水就往上升,把土豆从水中取出后,土豆占有的空间又被水填上去了,所以水位就下降。以前学的《乌鸦喝水》中,乌鸦就是运用这个方法喝到水的。
师:说得真好。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体会到水位的上升和下降是因为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5)做一做: 将杯中的沙子全部倒出,把你们的橡皮块或积木放进去,再把沙往杯子里装,你发现了什么? 生:剩了一部分沙,装不进杯子里。
师: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回答后师概括:对,积木和橡皮块也占了一定的空间,放到杯子里就挤占了原来沙的空间,所以,沙就装不完了。2概括
师: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小组讨论,抽生说。
师: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了土豆、橡皮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师:是不是只有土豆、橡皮块、积木才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呢?(不是)师:对。比如说我们的书包装课本、文具盒等物品,放的书越多,书包剩下的空间就越小,就是因为这些课本、作业本、文具盒会占一定的空间。你还能举例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空间吗?(如晚上洗脚,吹气球等。)抽生说一说,也可同桌互说。3归纳
请一大一小个子的两个学生站在一起,比较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如某某的体积大,某某的体积小。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抽生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大小。
三、教学例2
师:同学们,和长度、面积一样,我们也常常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1师生共做。
(1)画一条边长为1cm的线段,标出长度。
(2)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标出边长和面积。2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为1cm。师: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立方厘米的大小?抽生说一说。
师:对,棱长为1cm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1cm3,读作1立方厘米。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1cm3,读一读。
3列举生活中体积为1cm3的物体的例子。
师:知道了1cm3的大小,你能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吗? 生:我的小指头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生: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cm3。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cm3的大小。4小组活动。
用几个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 5认识1立方分米。
师:同学们,我们除了以“立方厘米”作为物体的体积单位,还常常需要使用一些较大的体积单位,比如立方分米,你知道1立方分米是多大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1立方厘米是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那么1立方分米就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
师:对,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写作1dm3。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看看它的体积有多大。
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小?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的例
3、例4和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练习十一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1m3的概念,建立1m3的大小观念。2能区别使用1cm3,1dm3,1m3去度量物体的体积。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具准备】
米尺,棱长分别为1cm,1dm的正方体。【教学重点】
各种体积单位的大小。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教学难点】
用体积单位去度量物体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出示一根线、一张纸):一根线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长度单位)一张纸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面积单位)
师(拿出一盒粉笔):粉笔盒的体积大小又该用什么单位去度量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体积单位。
二、教学例3 师:刚才同学们知道了1cm3,1dm3的大小,你能说说1m3的大小吗? 引导学生得出:棱长为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写作1m3。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m3的大小吗? 做游戏:
3个学生用3块1m长的尺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墙角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m3,然后让学生依次钻进去。呀!1m3能装10个学生。
将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里垒起来,能垒多少个书包?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1cm3,1dm3,1m3)
师:你能说说这三个体积单位谁是最大的?(1m3)谁是最小的?(1cm3)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师: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1将学生分组,用棱长是1dm的正方体推导。教师巡视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dm2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纸盒(木块)的6个面上。
2展示推导过程:一排有10个,一层有100个,10层就是1000个,所以1dm3里有1000个1cm3。3归纳总结:课件展示将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并板书:1dm3=1000cm3。
4你能推导出1m3=()dm3吗?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出结果,再抽生说一说推导的方法。用刚才的方法推导出1m3=1000dm3。5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1dm3=1000cm3 1m3=1000dm3 得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出示表格,学生独立填写,并集体订正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mdmcm10 面积单位m2dm2cm2100 体积单位m3dm3cm31000
五、课堂活动
第1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可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六、课堂练习
第48页练习十一第1题。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可分组活动,先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出一个和墨水瓶盒大小差不多的长方体,估算一个墨水瓶盒的体积。再将小正方体装在墨水盒里,比较一下估算的结果。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八、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体积与体积单位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的例
5、例6,第4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5~6题。【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与思考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容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3能根据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容积单位的互化。【教具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标明物体的容积的包装、牛奶盒子、杯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
1m=()dm 1dm=()cm 1m2=()dm2 25dm=()m 100cm=()m 1dm2=()cm23 5m3=()dm 37500cm3=()dm3 怎么换算的。
2说说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二、教学例5 1容积的含义
师演示:把牛奶盒子里的水倒入杯子里,能装满4个杯子。思考: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因为1盒牛奶可以装4杯牛奶。
师:1盒牛奶可装4杯牛奶。这些牛奶盒、杯子都叫容器。一个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2试一试
师: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容器,并比一比它们容积的大小。生1:气球是容器,它容纳的空气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生2:杯子是容器,它装满1杯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生3:冰箱是容器,它能容纳食品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3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师:同学们,看看你们早上喝的牛奶的盒子上都写着什么?(250mL,1L„„)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mL”是毫升,“L”是升。
师:1毫升是指能容纳1cm3的物体的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mL。1升是指能容纳1dm3的物体的容积,用字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母表示为1L。
牛奶盒上的250mL和1L,就指的是它们的容积。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常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眼药水、饮料、牛奶等液体)师:你知道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吗?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分米=1升 问:你能根据体积单位的进率推导出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吗? 板书:1L=1000mL。
三、教学例6
1视频展示例6的主题图 问:冰箱的容积指什么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210L合多少毫升,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2)学生独立完成。(3)抽生说一说并归纳方法。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 210×1000=210 000(mL)
答:电冰箱的容积大约合210 000mL。2试一试
抽2个学生板算,其余齐算。订正时归纳一下换算的方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3及时练习
96m3=()dm3 13.2dm3=()cm3 1235dm3=()m3 597mL=()L
四、课堂活动
1第48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和课堂活动第2题。(1)说一说。
可以让同桌互动,教师巡视检查。
(2)观察并计算。(先让学生看懂题意,再独立算,并与同桌交流算法。)2第46页课堂活动第3题。
先让每个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拳头有多大,然后记住水位,再将自己的拳头放入水中,记下这时的水位,两次水体积的差就是拳头的体积。最后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五、课堂练习1练习十一第5题。
先独立连线,再集体评析。2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7页的例
1、例2的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九的第1,2题。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直观图。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物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老师去了一个新建的广场,很漂亮,你们想看看吗?(投影仪展示主题图)广场上有些什么建筑物、设施呢? 生:广告箱。生:雕像座子。„„
师: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吗? 生:有长方体也有正方体。
师:在这幅图中,你有什么关心的数学问题要问吗? 生1:注满这个水池需要多少水? 生2:做一个广告箱大约要用多少玻璃? 生3:做这样一个纸箱要用多少纸呢?„„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引入课题)
二、探究学习1摸一摸,认一认
师:今天你们带来了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呢?展示给大家看看吧。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称作立体图形。(投影出示直观立体图)
师:请大家摸摸看,这些物体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一个面上,长方体不止一个面。师:你能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吗?(课件展示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指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而两个面相接的边称为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师:请给你的同桌介绍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面、棱、顶点吧!2探索特征
师: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你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
课件演示:让长方体、正方体旋转,清晰有序地显示6个面。学生有序地数出这6个面。师: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吗?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等的,正方体所有的面都相等。师:怎样来证明这个结论呢?请小组的同学想一想、试一试吧。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们是直接观察出来的。
生2:我们是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求它们的面积得出的。师:在长方体中,像这样相等的面有几组呢? 生:3组。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观察后汇报:我认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都是一样长的,长方体中有的棱相等。师: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吧,并把相同长度的棱指给你的同桌看。
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相等。(边说边比划)
师: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一样吗? 师:像这样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课件出示棱的名称,同桌相互指一指。
课件展示:将一个长、宽、高不相等的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师:再想想: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师:正方体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我们就不再分长、宽、高了,把它们都称作棱。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的长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3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想一想它们是一种什么图形呢?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
三、课堂活动
第37页课堂活动第1题:分类,把图形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1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2练习九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哪里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分别指出其长度。其中有特殊的长方体吗,这时的长、宽、高还可以怎么说?
五、课后操作
小组活动: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剪一剪的活动1,第41页练习十第1题。【教学目标】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1通过操作和观察,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侧面展开图)。2能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3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计算。【教学难点】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谁能说说它们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一、探究新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意义
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我们都知道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是长方体或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部分,我们就称这6个面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我们能看到或摸到的这些部分都是这个物体的表面。师:(出示三棱柱模型)它的表面是由几个面组成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师:请大家拿出一件自己喜欢的物体,像刚才那样把它的表面介绍给你的同桌。2剪一剪,看一看
师:为了更好地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我们把它们剪开来看看,怎么样?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通过剪一剪,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大小。像这样,一个物体表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板书:一个物体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师: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呢?
生:就是它的6个面的总面积。(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课堂练习1实际操作 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辅导。2判断
(1)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长方形。()(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4个面面积相等。()(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学内容】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教科书第39页例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每个面的面积,今天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生1:我们组是这样算的:8×4×2+4×5×2+8×5×2=184cm2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2+长×高×2+宽×高×2。
生2:我们组是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
生3:我们组是先算“前面+左面+上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即:(8×4+4×5+8×5)×2=184cm2。师: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
生: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再乘2就可以了。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长×高+宽×高)×2。(师板书)师: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吧。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样算呢? 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汇报交流。
生1:我是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我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计算方法来做的。生3:我觉得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师: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 生: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是相同的。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2题。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集体评析。2练习十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动脑和同伴间协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师:(出示一个纸做的袋子)想知道做这样一个漂亮的纸袋子需要多少纸吗?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 师:今天我们就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二、探究学习1教学例2 让学生齐读例2。
师: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看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有一个面不做,只需要求出5个面的面积。让学生先试着计算,再交流汇报。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25×35×2+10×35×2+25×10=2700(cm2)。前后面左右面下面
生2:(25×35+10×35+10×25)×2-10×25=2700(cm2)。六个面的面积上面 „„
师: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思考,明确应算哪几个面。2试一试
师:做这样一个灯笼(上下都是空的),至少需要多少红绸?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来思考应算哪几个面,再独立解决。汇报交流:
生1:我是这样思考的:这个灯笼上下面都是空的,不需要做,只需求前、后、左、右4个面的面积。35×5×2+35×5×2=70(dm2)
生2: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35×5×4=70(dm2),因为它4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师:他的思考方法很独特,明白这样算的原因吗?再把你喜欢的计算方法给同桌说说吧。师:在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应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
三、课堂活动
1教科书第41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
让学生4人小组先猜一猜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会不会相等,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汇报交流:
生1:我把它们放一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7cm2。师:为什么表面积会减少呢?
生1:8个小正方体摆在一起就会减少14个面,所以表面积减少了14cm2。生2:我把它们放两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0cm2。生3:我把它们放两层,摆成了一个正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4cm2。师: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呢? 2课堂活动2 先动手量出计算表面积需要的数据,再算一算,然后同桌间相互交流,进一步知道计算表面积需要哪些数据,以及应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3课堂活动3 量一量,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书皮纸。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同伴间的协作能力。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4题。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汇报时谈谈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体积与体积单位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44页的例
1、例2。【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猜测、观察、动手的过程,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3、dm3、m3。
3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对cm3、dm3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教具学具】
教具:量杯、土豆、绳子、杯子、视频展示台。
学具:装满沙的杯子、橡皮块、积木等。【教学重点】
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意义。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教学难点】
体积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比一比: 抽生说。
生:图(1)是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图(2)是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图(3)是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师补充:说得对,图(3)是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体积。
二、教学例1 1实验(1)猜一猜:
出示装有带颜色水的量杯和土豆。
师:如果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2)看一看: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上升。
(3)想一想:把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教师将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下降。(4)说一说:
分组讨论刚才的实验过程及水位变化的原因。
汇报:把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因为土豆占了原来一部分水的空间位置,水就往上升,把土豆从水中取出后,土豆占有的空间又被水填上去了,所以水位就下降。以前学的《乌鸦喝水》中,乌鸦就是运用这个方法喝到水的。
师:说得真好。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体会到水位的上升和下降是因为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5)做一做: 将杯中的沙子全部倒出,把你们的橡皮块或积木放进去,再把沙往杯子里装,你发现了什么? 生:剩了一部分沙,装不进杯子里。
师: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回答后师概括:对,积木和橡皮块也占了一定的空间,放到杯子里就挤占了原来沙的空间,所以,沙就装不完了。2概括
师: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小组讨论,抽生说。
师: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了土豆、橡皮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师:是不是只有土豆、橡皮块、积木才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呢?(不是)师:对。比如说我们的书包装课本、文具盒等物品,放的书越多,书包剩下的空间就越小,就是因为这些课本、作业本、文具盒会占一定的空间。你还能举例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空间吗?(如晚上洗脚,吹气球等。)抽生说一说,也可同桌互说。3归纳
请一大一小个子的两个学生站在一起,比较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如某某的体积大,某某的体积小。抽生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大小。
三、教学例2
师:同学们,和长度、面积一样,我们也常常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1师生共做。
(1)画一条边长为1cm的线段,标出长度。
(2)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标出边长和面积。2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为1cm。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师: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立方厘米的大小?抽生说一说。
师:对,棱长为1cm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1cm3,读作1立方厘米。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1cm3,读一读。
3列举生活中体积为1cm3的物体的例子。
师:知道了1cm3的大小,你能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吗? 生:我的小指头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生: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cm3。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cm3的大小。4小组活动。
用几个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 5认识1立方分米。
师:同学们,我们除了以“立方厘米”作为物体的体积单位,还常常需要使用一些较大的体积单位,比如立方分米,你知道1立方分米是多大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1立方厘米是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那么1立方分米就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
师:对,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写作1dm3。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看看它的体积有多大。
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小?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的例
3、例4和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练习十一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1m3的概念,建立1m3的大小观念。2能区别使用1cm3,1dm3,1m3去度量物体的体积。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具准备】
米尺,棱长分别为1cm,1dm的正方体。【教学重点】
各种体积单位的大小。【教学难点】
用体积单位去度量物体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出示一根线、一张纸):一根线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长度单位)一张纸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面积单位)
师(拿出一盒粉笔):粉笔盒的体积大小又该用什么单位去度量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体积单位。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二、教学例3 师:刚才同学们知道了1cm3,1dm3的大小,你能说说1m3的大小吗? 引导学生得出:棱长为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写作1m3。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m3的大小吗? 做游戏:
3个学生用3块1m长的尺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墙角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m3,然后让学生依次钻进去。呀!1m3能装10个学生。
将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里垒起来,能垒多少个书包?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1cm3,1dm3,1m3)
师:你能说说这三个体积单位谁是最大的?(1m3)谁是最小的?(1cm3)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师: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1将学生分组,用棱长是1dm的正方体推导。教师巡视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dm2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纸盒(木块)的6个面上。
2展示推导过程:一排有10个,一层有100个,10层就是1000个,所以1dm3里有1000个1cm3。3归纳总结:课件展示将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并板书:1dm3=1000cm3。
4你能推导出1m3=()dm3吗?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出结果,再抽生说一说推导的方法。用刚才的方法推导出1m3=1000dm3。5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1dm3=1000cm3 1m3=1000dm3 得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出示表格,学生独立填写,并集体订正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mdmcm10 面积单位m2dm2cm2100 体积单位m3dm3cm31000
五、课堂活动
第1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可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六、课堂练习
第48页练习十一第1题。
可分组活动,先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出一个和墨水瓶盒大小差不多的长方体,估算一个墨水瓶盒的体积。再将小正方体装在墨水盒里,比较一下估算的结果。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八、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体积与体积单位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的例
5、例6,第4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5~6题。【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与思考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容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3能根据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容积单位的互化。【教具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标明物体的容积的包装、牛奶盒子、杯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
1m=()dm 1dm=()cm 1m2=()dm2 25dm=()m 100cm=()m 1dm2=()cm23 5m3=()dm 37500cm3=()dm3 怎么换算的。
2说说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二、教学例5 1容积的含义
师演示:把牛奶盒子里的水倒入杯子里,能装满4个杯子。思考: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因为1盒牛奶可以装4杯牛奶。
师:1盒牛奶可装4杯牛奶。这些牛奶盒、杯子都叫容器。一个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2试一试
师: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容器,并比一比它们容积的大小。生1:气球是容器,它容纳的空气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生2:杯子是容器,它装满1杯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生3:冰箱是容器,它能容纳食品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3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师:同学们,看看你们早上喝的牛奶的盒子上都写着什么?(250mL,1L„„)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mL”是毫升,“L”是升。
师:1毫升是指能容纳1cm3的物体的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mL。1升是指能容纳1dm3的物体的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L。
牛奶盒上的250mL和1L,就指的是它们的容积。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常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眼药水、饮料、牛奶等液体)师:你知道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吗?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分米=1升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问:你能根据体积单位的进率推导出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吗? 板书:1L=1000mL。
三、教学例6
1视频展示例6的主题图 问:冰箱的容积指什么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210L合多少毫升,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2)学生独立完成。(3)抽生说一说并归纳方法。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 210×1000=210 000(mL)
答:电冰箱的容积大约合210 000mL。2试一试
抽2个学生板算,其余齐算。订正时归纳一下换算的方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3及时练习
96m3=()dm3 13.2dm3=()cm3 1235dm3=()m3 597mL=()L
四、课堂活动
1第48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和课堂活动第2题。(1)说一说。
可以让同桌互动,教师巡视检查。
(2)观察并计算。(先让学生看懂题意,再独立算,并与同桌交流算法。)2第46页课堂活动第3题。
先让每个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拳头有多大,然后记住水位,再将自己的拳头放入水中,记下这时的水位,两次水体积的差就是拳头的体积。最后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五、课堂练习1练习十一第5题。
先独立连线,再集体评析。2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体积与体积单位
(四)【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7~8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更深入,能熟练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全班学生共做用手比划1cm3,1dm3,1m3的大小,并举例说明。2填空
1dm3=()cm3 1m3=()dm3 1L=()mL 46.5m3=()dm3 1350dm3=()m3 2145cm3=()dm3 750mL=()L 76dm3=()L4 2L=()cm3 1m3=()cm3 学生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抽生说一说做4.2L=()cm3和1m3=()cm3的思考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练习1练习十一第7题(1)题分析题意时,引导学生明确花盆的容积为512mL,就说明这个花盆里可装512mL的泥土,但问题中的单位却是dm3,即:512mL=()dm3(2)题方法同(1)题:816L=()mL 2练习十一第8题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抽生说一说读题后有什么收获(了解自己每天饮水量为1100mL),再把盛满1100mL水的瓶子拿给学生看一看(帮助学生产生感性上的认识),在读题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个题有3个问题要解决),你准备怎么去做?(逐个解答)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3思考题
(1)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多少个?(2)组内交流你的数法。
(3)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用学具摆一摆书上的几何体,数一数小正方体的个数,验证自己刚才数得对不对。(4)说一说: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的例
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的1~3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3渗透“猜测——实验探究——验证”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12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表格一和表格二。【教学重点】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1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游戏吗?这是老师用1cm3的正方体拼成的积木,(课件出示)你能说说它们的体积吗? 师: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小结:我们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2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生1:可以将这个长方体切成小的体积单位,看它包含着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就可以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2:将这个长方体浸没在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刻度读出长方体的体积。生3: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用长×宽×高。
教师小结: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适用呢?在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是不能切开来数的。把什么物体都浸没在水中,看水面上升的刻度也比较麻烦。那么,生3的方法是否成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二、问题探索
1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1)4人小组合作“搭积木”。电脑出示活动要求:用12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填写表一: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1cm3正方体的个数体积(cm3)长方体一 长方体二 长方体三 思考:
①长方体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②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规律。
生:每排个数就是长方体长所含厘米数,排数就是宽所含厘米数,层数就是高所含的厘米数。长方体的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或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或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学生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探索。(3)用实例验证规律。
师:刚才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个公式对所有的长方体都适用吗?
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学具中自由选取若干个1cm3的小正方体,搭成形状不同的两个长方体,验证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否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请每小组(2人小组)同学一边实验一边填写表二: 长(cm)宽(cm)高(cm)体积(cm3)第一个长方体 第二个长方体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师:看来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请给自己一颗探索星。(4)用字母公式表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板书和长方体的立体图,想一想: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用字母怎样表示长方体体积公式呢?(板书:V=a×b×h)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