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蒜瓣宝宝发芽了》及教学反思
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蒜瓣宝宝发芽了》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上学期科学《蒜瓣宝宝发芽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活动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文扩展阅读:发芽为动词,指植物长出芽。同义词有,萌芽。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发育成一株完整的幼苗。基本信息词目:发芽释义:种子的胚胎发育长大,突破种皮而出。引证解释1、植物长出芽。
第二篇:中班科学教案:蒜瓣宝宝发芽了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活动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第三篇:中班科学教案 蒜头发芽了
蒜头发芽了(科学)
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 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中班科学《磨豆浆》
活动准备:
(1)了解磨豆浆的过程,感受制作豆浆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2)对磨豆浆活动有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初步的使用石磨的经验。(2)石磨.电磨若干,豆浆.茶杯.泡好的黄豆。活动过程:
1.品尝豆浆,了解豆浆的作用。
提问:你们喝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喝豆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2.幼儿操作石磨,学习磨豆浆。
(1)教师示范磨豆浆的方法,强调石磨的旋转方向和加豆加水交替进行的操作方法。(2)幼儿两人一组用石磨磨豆浆。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会两人合作。(3)请幼儿表述磨豆浆的过程。
提问;磨出豆浆来了吗?你们是怎样磨的?
小结:一个小朋友推磨,一个小朋友一边加黄豆.一边不断加水,相互配合,才能磨出豆浆。3.操作比较石磨与电磨,感受新制浆工具的优点。
(1)出示电动磨豆浆机,请幼儿比一比它与石磨有什么不同?(着重从外形上区分。)(2)幼儿观察两位教师分别用石磨与电磨磨豆浆的过程。并表述观察结果。(3)请幼儿分别操作石磨与电磨(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开关),并相互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石磨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磨出豆浆,但它速度慢,费力,很不方便。电磨更快捷.更卫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用电磨做豆浆又快又省力。4.教师挤豆渣,幼儿进一步了解做豆浆的过程。
总结:我们可以用石磨磨豆浆,也可以用电磨磨豆浆,磨的时候先要把黄豆泡好,在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磨好后还要滤渣,豆浆经过煮沸就可以食用了。活动延伸:
(1)在科学室(或区角)里,提供石磨.电磨供幼儿操作。
(2)请幼儿带一些小的新产品到幼儿园,开辟“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展览角,激发幼儿对科技新产品关注的兴趣。活动建议:
(1)受石磨.电磨数量的限制,本活动易采用分组教学。(2)品尝豆浆的环节,可结合幼儿园的早点进行。
第四篇:《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
《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取植物的种子作为探究的对象,是在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重在设计及探究实验。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裁处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土壤、水、空气、光、温度等多个条件时,不是为其确定,而是引导才用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并通过师巡视指导学生设计见到的对比实验表格。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在设计,先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使探究活动层层递进 课堂教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起点。
种子发芽与水、空气、适宜的温度有关,而且这项实验不是课堂上40分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3—5天的时间。因此在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后,鼓励学生课下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详细的观察,并提醒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这样就将课堂上无法观察的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对象放在课后让学生继续观察,做好记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事实,科学数据说话,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态度,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认识前与后(空间)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关系判断,能正确区别空间位置关系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认识前与后》这一活动,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游戏,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
2.能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按指定的前后方向运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2.环境创设:营造森林情境。
活动指导:
一、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
*提问:鼻子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屁股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
(一)游戏“找方向”。
1.引导语:请小朋友做猫宝宝,老师做猫妈妈。“猫妈妈”拍拍手,“猫宝宝”就到老师的前面来。“猫妈妈”跺跺脚,就到“猫妈妈”的后面去。
2.组织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行动并说说自己躲在教师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游戏“捉迷藏”
师播放课件,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
(三)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1.组织幼儿到“森林”玩,引导幼儿听命令行动。
如:躲到大树后面,走到大树前面等。
2.引导幼儿边念儿歌《排排队》边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时,我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孩子们听到“鼻子”、“屁股”这些身体部位时,都觉得很有趣。一下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接下来的游戏“找方向”,更是让孩子们过足了瘾。听着老师的指令寻找方位,他们必须集中精力,才能确保不会找错方向。接着以游戏“捉迷藏”,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为了加深活动的难处,我在设计幻灯片时,动物和躲藏的物体都是相近色彩的,如,乌龟是绿色的,那么它躲藏的物体,我选择了绿色的帽子。这样,孩子们在了适当的孩子们认真的观看着幻灯片,寻找小动物躲藏的位置。寻找小动物的时候,就会很认真,而且会为自己找到小动物感到高兴。本次活动,幼儿充分体验、感知“前后”方位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交流讨论、教师梳理、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其相对性、可变性,最后通过游戏“躲猫猫”把学过的“前后”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题组评议:
整个活动下来,游戏化的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导课部分能够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注意倾听。在课中,多次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前后,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本次活动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鸡蛋浮起来
活动目标:
1、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活动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师幼一起回顾已有沉浮经验:
教师:小朋友,星期天大家都在家和爸爸妈妈做了有关沉浮的实验,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的实验结果呢?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1、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把鸡蛋放在水里?那么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请幼儿做实验——鸡蛋沉入水底
3、教师假装变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放入鸡蛋,鸡蛋浮出水面。
4、提问:为什么小朋友放的鸡蛋沉在水底,老师放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5、教师: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秘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盐、糖、味精
提问: 我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是谁呀?今天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发现!
三、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将幼儿分为9组,每组四个鸡蛋、四个杯子、一个搅拌棒,四杯水,进行实验,每桌放置三种调味料。
实验结果: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四、延伸活动:
教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上网查资料,将自己查到的结果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奇妙的盐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2、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水有浮力,有关于物体沉浮、溶解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教师:装有温水的烧杯一个,熟鹌鹑蛋一个,搅拌棒一支,盐一杯。记录表一张,视频《死海的秘密》
幼儿:每人装有同量温水的杯子3个,熟鹌鹑蛋,糖、盐、味精各一份,搅拌棒一根,记录表一张,彩笔一支,毛巾1条。
活动过程:
一、魔术“蛋宝宝浮起来”导入,激发幼儿好奇、探究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名魔术师,今天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你们看,这里有一杯水,我还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出示鹌鹑蛋)
(1)夏天到了,蛋宝宝要到水里去游泳,扑通一声跳下水,蛋宝宝怎样了?(蛋宝宝沉在水底)
(2)不好了,蛋宝宝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别着急,我来想个好办法,让蛋宝宝在水中浮上来。这是我的魔术粉(盐),我要把它倒进去,用魔棒搅一搅。
(师往杯子里倒入魔术粉,用搅拌棒慢慢搅拌,边说“变变变”直至蛋浮起来)
蛋宝宝怎样了?(浮起来了)
二、是什么魔术粉让蛋宝宝浮起来?引发幼儿猜想与假设
1、请你猜一猜,我是用什么来做魔术粉的?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从魔术粉的颜色、形状等方面提示幼儿)
2、刚才大部分小朋友猜的是盐、糖、味精,边说边出示图卡边贴在大表格上,我的魔术粉就藏在它们中间,那么你认为魔术粉是谁呢?(幼儿讨论)
3、教师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猜测的方法。(教师请幼儿将猜测结果用对、错符号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上)猜测记录后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三:幼儿实验,验证猜测结果
1、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样做才能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呢?
2、教师介绍每位小朋友盒中有3杯水,蛋宝宝在什么地方?桌上的魔术粉有哪些?(提示幼儿看清魔术粉标记图)
3、请小朋友将每一种魔术粉倒进相同标志的杯子中试一试,轻轻搅拌,看一看发现了什么?每一种实验后马上记录在表格上。
指导重点:观察指导幼儿轻轻搅拌,引导幼儿间相互观察、交流试验的结果,感受新奇发现的乐趣。(讨论交流分享)
请做完实验的幼儿将表格粘贴到前面。汇总结果到大表格。
四、交流试验结论,1、说一说水里加入什么魔术粉使蛋宝宝很快浮上来?
2、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很快浮上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力呢?
五、播放PPT,揭开《死海的秘密》
1、师:地球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死海”。古时候,罗马有个统帅抓了一群俘虏,想把他们放到死海里淹死,可是过了一会儿,沉下去的俘虏漂到了岸边,一个都没死,这是为什么呢?……
2、幼儿观看视频“死海的秘密”。
3、提问:你发现了死海的什么秘密?
在死海里的人为什么不沉下去呢?
结论:(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的盐,是普通大海海水含盐量的七倍。)
4、教师与幼儿总结:原来,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才能使沉在水下的蛋宝宝浮上来。
师:你们不仅救出了蛋宝宝,还发现了盐的秘密。盐的作用真奇妙,它还有许多奇妙的用处等我们来发现,等你找到可别忘了告诉其他小朋友哦。
科学活动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幼儿对水的浮力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认识调料和发现溶解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并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开展科学活动教师的预操作非常重要。在活动进行之前,我为了使幼儿观察盐增加水的浮力效果明显,于是使用了约1/3杯的调料粉,通过操作,我发现分别放进去之后,不仅盐水里的鹌鹑蛋浮起来了,味精溶液里的鹌鹑蛋也浮起来了,原来味精里也含盐。为了减少材料带给幼儿的干扰因素,我有精心挑选了无盐味精,经过反复操作,我选取了刚好能使蛋富起来的盐量,在此基础上,再投放同样量的味精和盐,问题解决了。我还选取了材料较软的木质搅拌棒,并在每组材料中添放了备用的鹌鹑蛋,以备不时之需。
在材料的设计上,我们为了减少幼儿间的材料干扰,精心制作了像小簸箕一样的操作盒,里面放置贴有三种调料标签的三杯水,标签的高度正好是水位线,另外一一对应摆放贴有同样三种标签的调料盒,这样幼儿一目了然,对应投放为幼儿操作提供了方便,避免了干扰。
在活动设计上,开始部分情景魔术“救救蛋宝宝”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在示范操作的同时还适时地向幼儿提出了操作要求,我还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支持不同的想法。在实验过程中,当我发现有位幼儿放在盐水里的鹌鹑蛋没有浮起来时,耐心和幼儿共同寻找原因,当发现原来是鹌鹑蛋破了时,及时为幼儿更换了好的鹌鹑蛋,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在得出结论部分,我请幼儿将表格以叠压的方式显现操作结果,便于幼儿观察得出结论。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也很重要,如:你发现了什么?——水里加入什么蛋宝宝浮起来?——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浮起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点,一步一步向目标靠拢。当幼儿在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一点仍有一点小困惑时,我又适时视频“死海的秘密“从而用另一途径加强了对这一现象的认知。
活动结束后,我并没有认为这是真正的结束,有全面观察了所有幼儿的实验结果后,发现有一位幼儿盐水里的蛋没有浮起来,于是我把她找来一起找原因,发现也是蛋破了,我们有更换了一个好的,问题迎刃而解。体现了教师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教育理念。
这次活动仍由一些遗憾之处,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发言的机会不够充分,在座位的摆放上要更加有利与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还要大胆放开,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今后仍需努力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