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 刘白羽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
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教学难点:
日出的象征意义。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过日出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白羽眼中的日出是怎么样的。
二、简介作者:
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解放战争期间曾任新华社随军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解放后从事党的文化领导工作,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四、再次默读课文,完成读写训练一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描写的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突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柔和明丽 描写的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刘白羽描写的平视 冬季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雄伟瑰丽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五、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齐读两幅日出图。
六、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七、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八、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九、布置作业: 读写训练一、二 板书设计: 日出 刘白羽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幼时盼望看日出: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无缘看日出,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看日出胜地)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看日出优胜之地)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扩大成红云、红海 暗红——发亮
红得透亮闪着金光
如溶液抛溅,像火箭上冲 日出后——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
照亮一切,印红一切 课 题
日出 ——刘白羽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学
生
学习
活
动
设
计 课前准备活动
1、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2、查找作者资料,以备上课交流。课堂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三、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èi)
萧瑟(xiāo sè)
弥漫(mí)
绯红(fēi)
泛滥(làn)
精辟(pì)炽热(chì)
晨曦(xī)
窒息(zhì)
天穹(qióng)衣襟(jīn)
俯瞰(kàn)
无羁(jī)
簇拥(cù)矗立(chù)
迸射(bèng)
酣睡(hān)
黛色(dài)
4、互动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课后实践活动
教 师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要点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篇:日出教案
日出讲稿
今天我们进入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欣赏。我们在高中时就学过曹禺的巨作《雷雨》,相信大家对曹禺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另一部作品《日出》。
作者简介: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曹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是他的笔名,原名万家宝。1910年9月24 日出生在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父亲官场失意,整个家庭的气氛是沉闷压抑的。曹禺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三天就去世了,他由继母抚养长大。他在这个大家庭里孤独寂寞的成长,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书,也经常随继母出入戏园,观看京剧、昆曲、河北梆子等许多地方戏曲,以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新戏,欣赏到余秋岩等许多著名演员的表演,对戏曲产生强烈兴趣。1930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文学系。大学时代是曹禺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衰败,父亲去世,使他深切的感受到世态炎凉并在对人生的思考中发奋努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参与了抗日宣传活动,接触到士兵、工人等下层人民,在这一过程中,他确定了“我要写戏”的人生道路。他大量阅读了莎士比亚等西方文学巨人的作品。1933年,23岁创作了处女座《雷雨》,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解放前他先后又创作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作,解放后,他又创作历史剧《王昭君》等。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剧作的成功标志着现代话剧在中国的成熟。他的经典之作《日出》、《雷雨》、《原野》一起被称为生命、人生、人性的“生命三部曲”。
作品简介: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日出》,《日出》来源于作者经历过的一些触目惊心的往事。1932年,曹禺和同学陪伴两名外籍教师到五台山和内蒙古远游,他们首先来到太原,在这座破败的古城里,那些脸色腊黄,身躯瘦弱的妓女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那些妓女被圈起来,她们的脸从洞口漏出来招揽嫖客,嫖客看中谁,老鸨就拉出来逼她们接客。1935年,中国旅行剧团来天津演出,团长住在繁华街口的恵中饭店,曹禺有时来到这里,借机观察这豪华饭店中的各种人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年轻貌美的交际花,据说,有一位交际花因为靠山破产而服毒自杀。1935年红极一时年仅25岁的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因为婚姻问题受到毁谤,不堪忍受而服毒自尽,这一事件成为曹禺写《日出》的重要因素。《日出》中许多人物身上都有现实生活中曹禺看到的人物的影子。
改剧完成于1935年。以30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天津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的华丽客厅和翠喜所在的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具体地点,展示了“有余”和“不足”两个社会阶层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实现了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的揭露。(解释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意思)全剧共四幕,其时间分别为:黎明,黄昏,午夜,凌晨。作品主要描写了三类人物:一是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在社会上发生不同变化的青年学生,如堕落为交际花的陈白露、仍然向往光明的方达生;二是:“有余者”的代表和附庸,如银行家潘月亭、大丰银行襄理李石清、富孀顾八奶奶、面首胡
四、打手黑
三、洋奴张乔治、大旅馆茶房王福升以及没出场的恶霸金八等;三是社会底层的“不足者”,如妓女翠喜、被银行抛弃的小职员黄省
三、不幸落入黑社会之手的小东西等。
《日出》描写一位叫陈白露的交际花,她住在一个大都市的高级饭店里,一方面吸引着银行家、富孀、留洋博士、职员等一批人,展示上层社会的罪恶和腐烂;另一方面,她联系着书生方达生、贫苦小姑娘“小东西”等,由此展示了下层社会的痛苦和不幸。她让过去的同学方达生留住在饭店里,又从地痞黑三手里救下一名叫做“小东西”的姑娘,可是“小东西”又被黑三劫走,买入下等妓院。这里的另一场“战争”是围绕潘月亭发生的:银行家潘月亭进行金融公债投机,李青石趁机要挟,当上了银行囊里,潘月亭自以为度过难关后便把李青石开除,以解心中之恨,不料形式斗转,一个未出场的叫“金八”的人在操纵者金融市场,潘月亭破产了,依靠潘月亭的陈白露在日出前服下大量安眠药自尽,窗外响起建筑工人“日出东来,满天大红”的歌声。
本段节选部分是第四幕的后半部分,潘月亭破产,陈白露欠下巨额债务,小东西下落不明,在种种不幸的打击下,陈白露被压抑的麻痹的向往自由、光明的精神被释放出来,虽然“金八”替她还清债务要保养她,可她彻底厌倦了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在方达生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捧着爱人留给她的《日出》,吞下安眠药自杀,然后太阳升起,工人唱起歌。
思想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名家对《日出》的评价来体会它的思想内容:
矛盾:《日出》表现了“半殖民地金融资本的缩影”。将这样的社会题材搬上舞台,以我所见,《日出》是第一回。
叶圣陶:采集了丰富的题材,出之以严肃的态度,刻意经营的写成文章的,前几年有矛盾的《子夜》,今年有曹禺的《日出》。他们都不是‘妙手偶得’的即兴之作,而是一刀一凿都不肯马虎的雕刻成功的群像。
如果说《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那么《日出》则是社会悲剧。《日出》比起《雷雨》,其艺术视野拓展了,现实主义精神也深化了,它展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都市生活图景,对现实的揭示和剖析更加深刻,曹禺借此表达出对旧制度势不两立的彻底批判态度,也表达出他戏剧审美创造中对“太阳”的憧憬。
《日出》与《雷雨》不同,不是从社会之外,而是从社会本身,来寻找罪恶的原因,指出造成这种种罪恶的不是不可知的命运的主宰,而是“整个制度的‘颓败’”。《日出》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可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是作者呼唤光明的声音,他把这个希望寄托在方达生和打夯工人身上。方达生虽然不是理想人物,但剧终时,他已经开始走出自己的世界,离开狭窄的生活天地,准备“跟金八打打交道”,“为黄省三一类的人做点事”,他是有可能走向革命的。在幕后,作者用有节奏的、雄壮有力的打夯歌来象征“一个大生命浩浩荡荡地向前推,向前进,洋洋溢溢地充塞了宇宙。”这种描写虽然只具象征意义,还嫌抽象,但已经使我们感觉到了一种与旧制度相对立的某种力量的存在,它正在动摇整个旧世界,直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制度最后灭亡。
艺术特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日出》对比表现了两种人,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观,两种生活道路对比中,通过陈白露的选择形象的告诉人们:建立在享乐人生态度上的个人奋斗,不会有“日出”般的光明前景。2.人物语言个性化。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的经历、性格与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王福生的语言世俗,逢迎狡黠,唯利是图、欺软怕硬。我们可以看节选中王福生与陈白露的对话部分,他一开始说“各人有各人的家,谁还能一辈子住旅馆?”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可是当陈白露说她也想回家时却说了这样的话(见213页),很委婉的逼迫陈白露还债。陈白露高傲任性,优柔寡断。如214页“(忽然,倔强的嘲讽着)你很相信你自己的聪明。”在与方达生讲述他以前的婚姻爱情时,她一方面排斥婚姻,觉得婚姻平淡无奇,可笑,可是另一方面有清晰的记得并且怀念以前的快乐时光,并且还深爱着前夫,一辈子忘不掉前夫,字里行间透着她的优柔寡断。方达生的语言单独热情,如217页“你听!你听!太阳就在外面,太阳就在他们身上。” 3.象征暗示表现手法。陈白露的死告诉人们“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社会必然终结。方达生走向“日出”的清晨,象征着新的社会与新的人生,表达了作者在黑暗中渴望光明的迫切心情。
人物形象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看剧中的人物
翠喜:沦落风尘却有着金子般良心。
小东西:
15、16岁的小姑娘,落入魔掌,以死抗争。王福生:旅馆茶房,逢迎狡黠,唯利是图 李石清:卑琐,不甘于贫贱 潘月亭:剥削者,阴谋家
方达生:善良热情,虽爱幻想但想为社会做实事。在这里,我主要给大家分析陈白露的形象
陈白露:爱华女校高材生,年轻美丽,贪于享乐,“厌倦”爱情 图片欣赏、原型人物介绍
她是《日出》的中心人物,性格非常复杂。她美丽、聪慧,总是将她骄傲的心态化作嘲讽的笑挂在嘴边,然而又不时流露那种漂泊人特有的倦怠和厌恶。因此“在热闹的时候总想着寂寞,寂寞了又想起了热闹”。他以前的恋人方达生来访,唤醒了她对“我以前有过这么一个时期”的回忆:“喜欢太阳”“喜欢春天”“喜欢青年”的爱华女校的高材生“竹筠”,因为父亲去世,“家里更穷”而“一个人出来闯”,他跟一位诗人到乡下度过一段“天堂似的日子”,又在“平淡、无聊、厌烦”中离婚,成为“卖给这个地方”的交际花。一方面,她珍藏着自己美好的记忆,珍藏她的骄傲和正义感,她是哪个黑暗丑陋世界的一线光明,她嘲弄那些玩弄她的人,她也能挺身而出救助贫苦无依的小东西;另一方面,她像那习惯金丝笼的鸟失掉在自由的树林里盘旋的能力和兴趣,她要“要人养活”,她要享受,她不能也不愿走出旅店豪华的休息室,最终在她的靠山潘月亭破产后,绝望而又不无留恋生命的微笑着服下安眠药,在日出前永远的睡去。陈白露的死是人性、人的美好希望、人的美好追求最终被金钱社会的罪恶扼杀的悲剧。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看看陈白露在死时的内心独白。
第三篇:《日出》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潜台词较多,学生在理解句子上略显吃力,可能会理解得不透彻,所以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教师逐步引导,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分析剧情和人物的特点,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了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1 抽取同学介绍作者,教师做补充说明。请一两个学生谈谈自己对戏剧这种体裁的认识,并做戏剧常识介绍。
一、情境切入新课程
《日出》是我国现代戏剧大师曹禺继《雷雨》之后的又一大杰作。在现当代戏剧文学中,能够经得住时代的考验而常演不衰,并且适合于阅读欣赏、令人回味的剧本实在是少之又少。《日出》便是这少数优秀作品之一。
二、作者简介。1.抽取同学介绍作者.2.教师做补充说明。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巴金的《家》等著名剧本。(课下注解①)
三、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A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B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C适合舞台演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D有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栖写的语言。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教师将要点板书)活动2 抽几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对学生朗读情况做总结评价。
四、作品朗读
师:要了解剧本,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将自己融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因此读就非常重要。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然后我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1.学生默读。
2.抽几个学生或抽组分角色朗读。(要求:在朗读时仔细体会角色的情感与心理活动;
体会角色个性与戏剧语言特色、要注意将自己设想成为所读的角色。)3.对学生朗读情况做总结评价。
五、本课小结
本课时通过对剧本的分角色朗读,初步接触了剧本情节,并对作家及一些重要戏剧常识有了一定了解。第二课时 活动3 教师向学生介绍整个剧本的情节,学生试着归纳层意,概括中心思想,并揭示课文主旨。
一、情节分析,主旨揭示,1.向学生介绍整个剧本的情节,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备案:《日出》故事梗概
半个世纪前的旧中国,是个罪恶累累的深渊。细密的雾霭笼罩着凄凉的坟地。在爱子小露的墓碑前,陈白露和诗人丈夫即将分手。别前,她向丈夫要了本他写的诗集《日出》,然后二人各奔天涯。陈白露提着简单的行李,心情忐忑地踏进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疯狂的大都市。在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里,她身不由己地堕落,不久成为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儿时伙伴方达生千里迢迢赶来找她,想帮她摆脱交际花的命运。聪明、美丽的陈白露何尝不知道自己生活在牢笼之中,她痛苦,但她又无法摆脱已经过惯的奢侈放荡的生活。可她善良犹在,天良并未泯灭。她从黑势力头子金八及其喽罗黑三手里勇敢地救出了小东西。谁知好景不长,小东西又被黑三绑去卖给了三等妓院,逼迫为娼。虽有好心肠的妓女翠喜百般照护,小东西终因不堪凌辱,走上了绝路。维持陈白露阔绰生活的银行经理潘月亭,做投机生意栽倒在金八的手里。恰恰在此之前,拼命往上爬的职员李石清被潘月亭一脚踢开。怒火中烧的李石清寻机报复,与潘月亭在陈白露的客厅里大打出手,并且狠狠地骂陈白露是个'娼妓',这给了一直欺骗着自己的陈白露极大刺激。更使陈白露没有料到的是,潘经理破产后,金八又来'接管'她。她看清了自己一一个被腐朽黑暗所吞噬的弱者的可悲与可怜,但又没有勇气去挣脱黑暗腐朽勒在她脖子上的枷锁。她静静地吞下白色药片,无限眷恋地抚读着诗人写的《日出》,悄然离开人世,无声地与这个黑暗社会抗争„„被银行解职的小职员黄省三,狠心毒死无法养活的孩子,自己跳河被救后精神失常了。梦想飞黄腾达的李石清拼了一场,到头来落得负债、丧子,境况凄惨。潘月亭被金八击败以后,穷困潦倒,变得完全像个疯子。而那些畸形人物,如富孀顾八奶奶,'面首'胡四,满口洋文的张乔治,他们仍然沉湎在无聊、调情、声色犬马之中。本想离开这个城市的方达生,却留了下来。他想了许多,他认识了一些朋友,他觉得他应该为小东西那样的人做点什么,空气尽管沉闷,他决定向前走下去。他走着、走着,不知是他看到的,还是他想象的:冬去春来,新绿上枝,眼前渐化为一片葱笼„„ 活动4 选取重点段落研读。
2.在教师指导下对朗读段落进行具体研读,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②如果按剧本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部分,你认为划到什么地方最为合适? ③他们之间有几次大的冲突? ④ 这几个人物中你觉得你适合扮演哪一个角色? 3.互动探讨
问: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答: 黄省三 李石清 潘月亭(王福升)
问:如果按剧本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部分,你认为划到什么地方最为合适? 答:开头-------我为着我这群孩子,我得活着!其实,事情很多,就看你愿不愿意做------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左门大开------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结束
概括各个部分的大意:
开端: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
发展: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
高潮: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 结局: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
问:他们之间有几次大的冲突? 答:第一次是 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第二次是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竞让他去自杀.第三次是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请求
4.请几个学生就自己的理解概括剧本的中心思想,进行评解并揭示课文主旨。点拨:《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尔虞我诈,而下层社会却饥寒交迫、痛苦挣扎。
学生思考回答剧本中心思想:该剧本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二、重点段落研读。
阅读“李石清(想了想,翻白眼)其实,事情很多,就看你愿不愿意做------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了三条什么样的出路?这些是出路吗? 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这三条根本不是出路,而是把黄省三逼上绝路。
2.从这一节戏剧冲突中看,李石清、黄省三各有什么特点?
从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的三条出路,表现了他的狠毒、阴险、没有人性
黄省三的一次次恳求、辩解则表现了他的懦弱、无能、爱面子、胆小怕事,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爱心
三、本课小结
通过对剧本的具体研读,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并对人物形象、个性特色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三课时 活动5 分析人物性格。
一、复习情节。
二、分析人物性格。1.分组朗读。
2.通过冲突和台词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
(1)李石清 虽然他并不是资本家,只是银行职员,后来也做了襄理,但是他的思想和性格,完全属于卑鄙恶劣冷酷无情的市侩类型。
具体阐述: 第一次冲突中,“舞台说明”中的“冷冷地”、“烦恶地”的表情,还有他对黄省三的冷嘲热讽和蔑视斥责的语言,可见他的冷酷无情。
第二次冲突中,李石清给走投无路的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第一是“拉洋车”,第二是去“到街上(饭)”,第三是去偷。为了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多次使用潜台词,这样便产生了突出的戏剧效果。如:“那你可以到街上要——”
理解戏剧语言中的潜台词。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完或者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上句属第一种,显现了李石清的诡秘狡猾,当然也带有嘲讽黄的意味。
对于一个疾病缠身、体弱不堪的小职员,这哪是什么“出路”?简直就是把黄省三推上绝路,难为他。果然,当黄表示自己干不了李所说的三件事时,李竟然“愤慨地”说什么“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
这后一句的潜台词是什么?属于第二情形: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
学生讨论。
明确:这个世界里,只有恶毒,只有偷、抢、诈无所不为的人才能活。
寥寥数字,就把人物形象活脱脱点化和塑造了出来,充分地暴露了李石清阴险卑劣残忍无情,无耻的思想性格。由此李的性格塑造得更趋鲜明,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然,阴险狡猾的势利小人李石清,他也逃脱不了厄运:儿子病死,自己最后也被潘月亭辞退的工作,他与黄省三的命运,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这也正是那个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罪恶写照。
让学生模仿以上的方式分析讨论黄省
三、潘月亭性格。活动6 表演活动 让学生表演朗读黄省三揭露李潘二人的台词。体会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3.表演活动 让学生表演朗读黄省三揭露李潘二人的台词。
(1)师:《日出》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有相应的变化。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下边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剧中人物的语言。
体会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2)补充分析其它要素,动作、表情、人物上下场等。将内容板书。听教师补充讲解,积极思考引申。认识到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四、活动延伸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四”。
第四篇:《日出》教案
9、《日出(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课文重点字词,了解剧作家曹禺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戏剧的简要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熟悉作品内容,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了解黄省
三、李石清、潘月亭三者地位状况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
3、体味人物的个性化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后练习中的提示,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2、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认真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味人物语言的人性化特点,了解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教学难点:
1、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2、了解人物间矛盾冲突,并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是生活的折射,生活是戏的延伸。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戏剧,品味戏剧,并从中找出现实社会的影子。让我们在学习戏剧前先了解戏剧的艺术知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种类:A、按艺术形式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多幕剧,独幕剧;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3、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4、戏剧剧本的内容: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二、作者简介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
三、《日出》简介
《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当时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备受侮辱,形成强烈对比。
四、初读文本,基础知识。
1、快速默读课文,完成字词积累。① 注音
嗫嚅 萧条 踌躇 咳嗽 周济 狞笑 庶务 半晌 ② 词语解释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五、研究内容、课堂探究。
1、学生找出课文戏剧冲突是什么?(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2、找出文中情节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①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开端)②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发展)③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高潮)④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结局)
3、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几次大的冲突? 第一次:黄向李求情遭到拒绝 第二次:李给黄指“出路” 第三次:潘无情拒绝黄的要求
第二课时
六、品读文章,分析人物性格。
1、老师可以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的高潮部分。(通过分角色朗读来走进人物内心,更深刻地品味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品读“第二次矛盾冲突”人物语言,说说文中的人物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黄省三:非常的卑怯,懦弱,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 李石清:冷酷无情、阴险卑劣; 潘月亭:惟利是图、凶狠残忍。
3、品读“第三次矛盾冲突”对话,从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性格有了怎样变化?
一开始他幻想苦求到沉痛失望到极度愤怒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他性格由怯懦到反抗的发展过程。
4、分析:黄省三被银行解雇的原因是什么?
无人撑腰
已被榨干油水
不懂拍马屁
5、联系以上对黄省三被解雇原因的分析,深入思考其解雇后的出路,结合文章内容来说。黄省三被银行解雇后还有别的出路吗?你觉得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没有,黑暗的,吃人的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6、联系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谈一谈如果是现在,黄省三可能会有什么结局?
(对比现在和过去的不同,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第三课时
七、欣赏交流
1、欣赏话剧《日出》片段
2、归纳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讲述了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被银行辞退后,为了生活,去找银行经理助理李石清请求复职,不成,再去找经理潘月亭,却被潘打晕了的故事,深刻的提示了旧社会上层人物的残忍无情,下层苦难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痛苦挣扎,并预示了这样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一定要到来的历史命运。同学们派代表说一说看了话剧之后的感受。(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3、在剧本的第四幕中升为襄理的李石清也被老板无情解雇了,成了又一个黄省三。如果李石清在大街上遇到了黄省三,两人之间又会展开怎样的对话?请你设想一下,把它写下来。(50字左右)
八、课堂总结
人生如戏,戏,一幕落下,一幕又升起;而人生这出戏,一落幕便一切成空。因此,我们要演好这一出戏,但求暮年回首,能无悔此生。
人生如戏,灰暗的天空下,演不了一出好戏;而现在我们大家身处这片蔚蓝的天空下,应当演绎一出完美好戏;才不负这晴空,不负这青春年华。
九、布置作业:学法大视野第九课
十、板书设计
日出(节选)曹禺
情节:
一、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开端)
二、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发展)
三、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高潮)
四、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结局)
第五篇:《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 刘白羽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
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教学难点:
日出的象征意义。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过日出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白羽眼中的日出是怎么样的。
二、简介作者:
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解放战争期间曾任新华社随军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解放后从事党的文化领导工作,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四、再次默读课文,完成读写训练一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描写的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突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柔和明丽 描写的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刘白羽描写的平视 冬季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雄伟瑰丽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五、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齐读两幅日出图。
六、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七、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八、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九、布置作业: 读写训练一、二 板书设计: 日出 刘白羽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幼时盼望看日出: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无缘看日出,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看日出胜地)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看日出优胜之地)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扩大成红云、红海 暗红——发亮
红得透亮闪着金光
如溶液抛溅,像火箭上冲 日出后——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 照亮一切,印红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