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日出》教案

时间:2019-05-13 21:4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泰山日出》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泰山日出》教案》。

第一篇:《泰山日出》教案

《泰山日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

.增加比较阅读的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

3.教学过程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三、教学时数

2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时

(一)分组:告诉大家今天的学习要分组,以便进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将全班按照每组4-6人进行划分,强弱男女搭配。各组都为自己的组起个名字。

(二)引入:我们作个小组竞赛:大家会背哪些跟太阳有关的诗文?

——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三)问:都是琅琅上口,生动难忘的佳句啊!同一颗太阳,能引发人这么多不同的观感,为什么?

——时间、地点、环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带来千变万化的诗情画意。

问:记得有一篇外国作家的小说,写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阳像一只巨大的独眼”,为什么?

——逃犯心情紧张,害怕被发现,这种心情影响到他对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会儿要考验大家一下,你会体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们今天将学习徐志摩的《泰山日出》。我先介绍一下。

解题、作者和背景(见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义诗人。)

(五)现在大家仔细阅读《泰山日出》。

(六)阅读之后,梳理字词。解释下列词语,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长绒

溟濛

飒飒

蜿蜒

(七)分组讨论:

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

2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

3练习二,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谈谈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

4练习三,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第二时

(一)开场白:上节我们各组都已按照所给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就进入表述阶段,看看哪个组说得好、说得精彩!

各组同学自己给自己编好序号,1、2、3、4、、6。

(二)第一个问题: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念每组的序号,被念到序号的同学就发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这是一个开放题,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那些能产生特别的表达效果的词语,或采用了某种修辞来增加表达效果的句子。如: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

“劲烈”一般与“寒风”搭配,这里用来形容晓寒,使人生动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达得明显,文中与“睡眼”搭配,传神地写出了“我”尚有朦胧睡意的行状。

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以“神驹”形容太阳从东而来,光辉灿烂不可阻遏的样子,极有力量与速度。“热奋”,中文本无这个词,这是根据字意临时造词,但读者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热烈、兴奋义,促进读者体验到光华无比的太阳强劲地前行的样子。

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态之美,以“金”饰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比喻云彩的色调光影的,极尽华丽与堂皇,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请调。

(三)问: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明确: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

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

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四)问: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示我们?

关键词:巨人

睡意

唤醒

东方

光明

复活

这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五)下面大家的发言是抢答式了,哪个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赢。

问: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自圆其说即可)

徐志摩写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海涅、姚鼐的见练习二。

(六)问: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开放)

(七)作业:

①完成后“词句品味和积累”各题。

②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地驰骋”。

附: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生字词:

探究讨论: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

溟濛

飒飒

蜿蜒

第二篇:泰山日出教案

泰山日出

徐志摩

导入: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五岳是指哪五岳?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关于“泰山”的成语或俗语:泰山北斗、稳如泰山、泰山鸿毛……

*描写“泰山”的诗句: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李白《游泰山》

2、上节课我们随着现当代作家刘白羽在飞机上看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今天哪,我们再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去泰山上看日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泰戈尔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赏析徐志摩富有诗意的写景词、句。(重难点)

检查预习:饱饫(yù)无餍(yàn)醒豁(huò)厚毳(cuì)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驰骋(chěng)四隅(yú)浮礁(jiāo)海句力士(gōu)横亘(gèn)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泰戈尔: 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写作背景:《小说月报》约稿;游泰山归来;

作为泰戈尔即将来华的颂词。解题:《泰山日出》标题给大家什么信息?

“日出”点明本文所要描绘的内容,“泰山”限定了观看日出的地点。从题目上看,本文所要描述的是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看日出的景象。

解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本文的层次。

明确: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

教师小结:写“云海”有日出前的云海奇观和日出时的云海美景,“日出前的云海奇观”使诗人生发了奇异的幻想,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立在大地顶尖的巨人,由“日出时的云海美景”,诗人又写到了“日出的景色”,最后诗人对日出后的景象发出了由衷的赞美。由此我们看,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刘白羽对日出的描写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因此本文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日出之前的所见所想。所见-云海

所想-巨人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日出时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歌颂太阳所带来的光明,表达了心中对日出的礼赞之情。重点突破1:①请找出文章中具体对云海描写的语段 ②齐读之后分析两处描写的不同

明确:

1、9段。(明确:第1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云海比喻为绵羊,由绵羊联想,引出羊绒、羊角、羊颈的交接。这一比喻很形象地写出了云海的奇观,突出了云海的一种静态的美。第9段主要写动态之美,一个“活”不仅将云海拟人化,还概括了云海的动态。)文本解读:带着下列问题,请大家速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对日出景象描写的语段。【齐读】(第10自然段)

2、本段是如何描写太阳升起的?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用“海句力士”来太阳比喻太阳,用“雀屏”来比喻太阳放射的光芒,“纯焰的圆颅”比喻太阳,“一探再探”、“跃”、“翻登”等拟人的修辞,使太阳显得俏皮可爱,赋予了太阳一种生命的动感、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同时还用了“起……起……用力,用力”写出了太阳升起时努力、追求。最后,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

第二课时:

1、赏析徐志摩富有诗意的语言和奇特的想象的语句

2、反复朗读课文,根据时代背景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通过写景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文本解读: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奇特的想象和诗意的语言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请大家找出并分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优美的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句子。(学生讨论并分析)【个别读并分析】

①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重点句)

明确:一连用了五种事物来比拟日出的壮丽。形象而生动的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的强烈鲜明。“鱼龙”这一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日出时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前景色的奇丽。让人产生更多的美的联想。

②“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 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深意句)明确:这里的东方,显然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是文化的、历史的含义;这里瑰丽荣华的色彩,伟大普照的光明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表达出作者对东方文化的自豪和憧憬。

重点突破2: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作者渴望光明的语句并分析说明这些语句。

①“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八个“在”构成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形象地表现了巨人迎接东方太阳升起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

②“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

明确:这三个分句,一句比一句表达强烈,体现了日出的动态变化,又反映了作者见到光明时激动地心情变化。

③“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明确:用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化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日出时景色的奇丽。

④“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明确:用诗化的语言,反复的修辞,直抒胸臆,抒发对太阳和光明的赞美,感情达到了极点。重点突破3:齐读课文第三部分,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像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自然的描绘中包含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思考: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光明”一词?

明确: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拓展学: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当堂检测:阅读《泰山日出》第1—8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1.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明确:先用一个“狂叫”,从主观感受上夸赞云海。接着作者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对云海进行细致的描绘,再通过作者的幻想来展示云海的神奇。2.把“我”幻想成一个巨人,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这样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所产生的震憾,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文中用“鱼龙”“神驹”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4.有人说“作者写巨人是故意夸大自我”,你是否同意此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不同意。从第2—8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设此比喻的目的旨在让人们联想到光明即将到来时激动的情态。

第三篇:泰山日出(范文)

《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日出的美丽。

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日出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4.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日出的赞歌,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观日出之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 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都有生动的描述,而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绝句尤为人喜爱。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梅尧臣诗中的泰山日出是怎样的?板书课题《泰山日出》,学生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熟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日出的美丽。

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日出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4.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诗句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文,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三、后教环节(10分钟)

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古诗,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借助注释,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了解作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泰山的诗句吗? 精讲点拨: 点拨一:注释

1.日观峰:山东游览名胜。位于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观日出而闻名。观日长廊全长30米,亭廊衔接,似仙阁矗立,鲜艳夺目。拱北石又名观海石。石长 6.5米,北西8度,与地面夹角30度。登临其上可尽赏旭日东升场面。

2.随:随着 点拨二:译文

凌晨破晓前,登上日观峰,举目东望,只见海水金光粼粼;日轮冉冉升起,放射出万丈光芒,行驶在天空中。

点拨三:关于泰山的诗句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

以上点拨如果学生能够回答出,不用一一进行点拨。|

四、训练环节(13分钟)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2.同桌互背。3.小组展示背诵。4.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

第四篇:泰山日出教案(整理7篇)

篇一:泰山日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增加比较阅读的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

3.教学过程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分组:告诉大家今天的学习要分组,以便进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将全班按照每组4-6人进行划分,强弱男女搭配。各组都为自己的组起个名字。

(二)引入:我们作个小组竞赛:大家会背哪些跟太阳有关的诗文?

--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三)问:都是琅琅上口,生动难忘的佳句啊!同一颗太阳,能引发人这么多不同的观感,为什么?

--时间、地点、环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带来千变万化的诗情画意。

问:记得有一篇外国作家的小说,写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阳像一只巨大的独眼”,为什么?

--逃犯心情紧张,害怕被发现,这种心情影响到他对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会儿要考验大家一下,你会体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们今天将学习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绍一下。

解题、作者和背景(见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义诗人。)

(五)现在大家仔细阅读《泰山日出》。

(六)阅读之后,梳理字词。解释下列词语,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饱饫无餍醒豁消翳厚毳长绒溟蒙飒飒蜿蜒

(七)分组讨论:

1.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

2.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

3.练习二,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谈谈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

4.练习三,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开场白:上节课我们各组都已按照所给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就进入表述阶段,看看哪个组说得好、说得精彩!

各组同学自己给自己编好序号,1、2、3、4、5、6。

(二)第一个问题: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念每组的序号,被念到序号的同学就发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这是一个开放题,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那些能产生特别的表达效果的词语,或采用了某种修辞来增加表达效果的句子。如: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

“劲烈”一般与“寒风”搭配,这里用来形容晓寒,使人生动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达得明显,文中与“睡眼”搭配,传神地写出了“我”尚有朦胧睡意的行状。

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以“神驹”形容太阳从东而来,光辉灿烂不可阻遏的样子,极有力量与速度。“热奋”,中文本无这个词,这是根据字意临时造词,但读者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热烈、兴奋义,促进读者体验到光华无比的太阳强劲地前行的样子。

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态之美,以“金”饰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比喻云彩的色调光影的,极尽华丽与堂皇,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请调。

(三)问: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明确: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

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

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四)问: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示我们?

关键词:巨人睡意唤醒东方光明复活

这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五)下面大家的发言是抢答式了,哪个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赢。

问: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自圆其说即可)

徐志摩写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海涅、姚鼐的见练习二。

(六)问: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开放)

(七)作业:

①完成课后“词句品味和积累”各题。

②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地驰骋”。

附:板书设计:

篇二:泰山日出的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ù) 无餍(àn ) 醒豁(hu)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鳎è�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 层累(lěi) 蜿蜒(

篇三:《泰山日出》教案

《泰山日出》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学习重点: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学习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课前热身。

1、创作背景(课文的背景资料,至关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2.关于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曾赴美、英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3、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2)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饱饫()无餍()醒豁()厚毳()雾霭()溟濛()飒飒()祈祷()层累()蜿蜒()驰骋()涛澜()四隅()浮礁()海句力士()无垠()横亘()消翳()

(3)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课文已经自然划分成三部分,概括三部分的内容。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理解诗歌

1、日出前对云海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文章是如何写太阳升起的?

3、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教师点拨:这里的“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4、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描写旭日东升时写法的异同。

(二)合作研讨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

分组上台展示,然后一个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饱饫(yù)雾霭(ǎi)祈祷(táo)B.驰骋(chěng)浮礁(qiáo)无垠(yén)

C.横亘(gèn)层累(lěi)醒豁(hu)D.眠着(mín)弥漫(mí)平拓(tu)

2、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展露四隅崇拜昂头摆尾B.涛澜呼啸普彻莽莽苍苍

C.辩认约略奇异交颈接背D.山峦摧促异彩悲喜交互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驰聘(奔跑)平拓(开拓,拓展)B.溟濛(海)神驹(千里马)

C.消翳(遮蔽)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D.厚毳(鸟兽的细毛)弥漫(更加)

4、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权修辞。

(1)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着,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衡辨认得出。

(2)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4)听史,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篇四:八年级下泰山日出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在比较中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今天我们就随着徐志摩先生一起来领略泰山日出的绚烂多彩,变幻无穷。

1.检查预习情况,积累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无餍 yàn 饱饫 yù 厚毳 fēi 醒豁 huō .....

驰骋 chěng 四隅 yú 横亘 gèn 消翳 ....yì

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黑板展示,教师评价

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志摩的诗》、《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日记《爱眉小札》、《徐志摩日记》等。

写作背景: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习指导:教师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的布局构思新颖独特,概括行文脉络。 生:全文共13自然段,可以分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总结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语言要求简洁。

讨论后明确: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

三、品读课文

思考与探究:

1.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值得品味?请找出来说说你的看法。(可以按照平时分好的小组组织讨论,并要求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并给予中肯的评价。)

提示: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那些能产生特别表达效果的词语或运用修辞的句子。

生1: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的驰骋„„以“神驹”形容太阳从东而来,光辉灿烂不可阻遏的样子,极有力量与速度。“热奋”,中文本无这个词,这是根据字意临时造词,但读者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热烈、兴奋义,促进读者体验到光华无比的太阳强劲地前行的样子。

生2: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态之美,以“金”饰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

生3: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比喻云彩的色调光影的,极尽华丽与堂皇,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请调。

2.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示我们? 提示:关键词:巨人 睡意 唤醒 东方 光明 复活

这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四、探究感悟

1.日出前对云海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可以根据比喻词“宛似”来判断。

讨论后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云海比喻为绵羊,由绵羊联想,引出羊绒、羊角、羊颈的交接。这一比喻很形象地写出了云海的奇观,突出了云海的一种静态的美。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对日出时云海的描写。

讨论后明确:

诗人连用了五种东西来进行描绘——“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形象而生动地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让人产生更多的美的联想。又用“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这一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日出前一种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前景色的奇丽。

师:日出前景色的奇丽,这“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揭去”、“唤醒”赋予了它以人的情感,写出对了光明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这“一方的异彩”比喻成迎接光明的神驹,在热奋的驰骋。像“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写出了日出前奇丽景色的动态的美。

3.同学们把两次对云海的描写读一下,然后比较这两次描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把层累的云层比喻成“云海”,都把云海的形态比喻成兽,都写云海的美景。

不同点是:对日出前的云海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云海比喻成无量数长着厚毳长绒、卷耳和弯角依稀可辨、交颈接背地眠着的绵羊,一个“眠”字主要写出云海的静态的美。

对日出时的云海的描写在运用比喻修辞“眠熟了兽形涛澜”的同时,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呼啸”、“昂头摇尾”、“报告”等词赋予了云海以人的动作,主要写出了云海的动态的美,写出了光明到来时的欢欣。

4.朗读两次对云海的描写,体会一下对同样事物由于要表现不同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它们描写手法的不同。

五、教师总结:

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像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自然的描绘中包含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

在我们眼中,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株挺立的小草,一滴晶莹的露珠,都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启示着某种生活道理。苏轼看皓月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而作家宗璞偶遇盛开的紫藤萝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学了这篇散文,同学们可以请运用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表达出来。可以写在自己的日记上。

六、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应该先感知文本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内容及写作顺序然后品味文中精彩语言,在进行文本自身的比较,探究文中两次对云海描绘的异同并借鉴,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材和巧妙的构思。

篇五:八年级下泰山日出教案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和重点成语。

饱饫 雾霭 祈祷 驰骋 浮礁

横亘 层累 醒豁 弥漫平拓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巡视查看,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评价

二、品读课文

重点段落导析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1. 第①自然段末尾,作者“发生了奇异的幻想”,作者的幻想是凭空产生的吗?

导析:作者的幻想不是凭空臆造的。作者对眼前的云海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正站在一座“小岛”之上,四周是弥漫的白茫茫的云气。脚下是云,头上是天,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使人心胸开阔,思绪飘飞呢?

2. 第⑨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导析:本段主要写云海的动态之美。一个“活”字,不仅有拟人化色彩,还点出了云海的动感。眠熟的兽形涛澜昂头摇尾地向脚下的“小岛”冲洗过来,“浪花”飞溅,震荡着生命,充满着欢欣与激动。作者赋予了云海以情感,读来让人振奋。

3. 第⑩自然段里是如何写太阳升起的?

导析:第一段中作者才对日出进行直接的细致的描绘。先是写太阳冲破了种种阻碍,把“雀屏似的金霞”展示开来,接着写它用力把“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线。“纯焰”点出了太阳的颜色。“圆颅”写出了太阳的形态。这样的比喻既显其色又显其形。“探”字赋予了太阳以生命的动感,又显得可爱而俏皮,最后,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

三、探究与研讨

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指导建议:

生1: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生2:“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生3:徐志摩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2.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指导建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四、感悟主题

探究一: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探究二: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

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五、教师总结: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布置作业:

1.做语文助学第3页学习测评(1---6题)

2.背诵课文第4—8段。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主要体现比较阅读的运用。先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然后对文章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深入分析,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通过比较阅读得出本文突出的特点: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用心灵感受自然的美。

篇六:《泰山日出》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泰山日出》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课 题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     2  泰山日出     徐志摩

学 习

目 标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文中想象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3.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

重 点

难 点 重点: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体味本文采用想象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教 法

选 择 讨论与点拨法 课  型 新授课

课 前准 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2课时 教 学

时 数 第 2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4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

1.分部、分层次反复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带着任务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领会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写作的特点。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日出前、日出时云海的描写进行比较,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把层累的云层比喻成“云海”,都把云海的形态比喻成兽,都写云海的美景。

不同点:对日出前的云海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云海比喻成无量数长着厚毳长绒、卷耳和弯角依稀可辨、交颈接背地眠着的绵羊,一个“眠”字主要写出云海的静态的美。对日出时的云海的描写在运用比喻修辞“眠熟了兽形涛澜”的同时,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呼啸”、“昂头摇尾”、“报告”等词赋予了云海以人的动作,主要写出了云海的动态的美,写出了光明到来时的欢欣。)

2. 第⑩自然段里是如何写太阳升起的?

作者对日出进行直接的细致的描绘。先是写太阳冲破了种种阻碍,把“雀屏似的金霞”展示开来,接着写它用力把“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线。“纯焰”点出了太阳的颜色。“圆颅”写出了太阳的形态。这样的比

展示幻灯片,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端正学生先学态度,加强督查。

课件出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发言,重视中差生,及时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学生。并适时板书。

自读目标,感知学习任务。

默读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

学生独立思考,参与小组讨论活动,互相评议,总结补充,并在小组内统一意见,解决出示的问题,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喻既显其色又显其形。“探”字赋予了太阳以生命的`动感,又显得可爱而俏皮,最后,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

3.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9-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4.讨论归纳主题:文章通过诗化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5.讨论并归纳写作特点

(1)奇特的想象。(超逸的巨人呼唤迎接光明)

(2)生动形象的描写(比喻、拟人)

四、检查学生先学的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刘白羽:描写角度新 立意深远  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 立意新奇 色调绚烂  富有音乐性

六、当堂训练: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日出         象征      东方文明、理想

日出前:黑暗                  死气、暗淡

日出时:瑰丽、光明            美好前景

日出后:讴歌、赞美            异彩纷呈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归纳总结,适时板书。

学生探究问题时,教师对于讨论认真积极的小组要及时的给予肯定与鼓励,并适时给予帮助、点拨。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针对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开展讨论,共同解决。

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意见,然后自由发言,在讨论中深刻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作 业设 置   1.完成片段写作:《我看到的日出》、《日落》。    2.背诵描写日出最精彩的语段。

思 等级评价

(A/B/C/D)

刘占英

篇七:《泰山日出》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主备人:李素云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生字新词和新颖鲜活词汇,初品造词法。

2、品读文章精彩的词句,欣赏雄奇瑰丽而富于活力的泰山日出奇景。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感受作者真挚热烈的情感。

4、比较阅读,感受浪漫华丽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生字新词和新颖鲜活词汇,初品造词法。

2、品读文章精彩的词句,欣赏雄奇瑰丽而富于活力的泰山日出奇景。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感受浪漫华丽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雄伟瑰丽的日出景象,作为山东人,登泰山,有一件事不可不做,那是什么?(激起学生品泰山日出的热情)让我们一起随浪漫的诗人徐志摩一起去欣赏他心中的泰山日出奇景。

二、作家常识:徐志摩,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志摩的诗》、《巴黎的鳞爪》等。

三、品读精彩语言:

(一)老师和个别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静听文章朗读,注意:

1、标记需要积累的生字新词及传神词汇

2、标记文中描写日出景象的词句、语段,并初步品读。

(二)品读展示:

1、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看解读词义有没有什么特殊规律。

莽莽苍苍   雾霭溟蒙(míng)   飒飒(sà) 层累(lěi)   毳(cuì)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平拓

热奋:热烈,兴奋。

默祷:默默地祈祷。

眠熟 :睡足。

涛澜:波涛,波澜。

消翳(yì):消失并湮没在欢欣里。

(运用拆词法引导学生品读临时造词的意趣与神采)

2、朗读品味,交流展示:

朗读你标注的描写日出景象的语句,选择最精彩的加以品读,并在自己欣赏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欣赏到的精彩语句。

老师预测精彩点并注意在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品读精彩语言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1)、描写日出的语句;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

(一系列美好事物的罗列展现日出时云彩的变幻美,多重比喻再现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与奇丽,让人产生美的遐想)

“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鱼龙的比喻,显现日出时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的驰骋。”

(揭示东方巨人的觉醒,并用传神的比喻显现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得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缘。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反等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关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重点词句,如“雀屏”的形态美,“金”的色彩美,以及拟人中的不可遏制的力量美)

(2)、描写云海的语句:

(对比两次云海描写,感受静态美到动态美的转化,品读日出到来时的活跃与生机,感受光明到来时的欢欣)

“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地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3、老师放映“泰山日出视频”画面,学生朗读并尝试背诵“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在热奋的驰骋。”

4、你能用文中的两个短语来概括泰山日出之美,美在何处吗?

关注“瑰丽荣华的色彩”,“伟大普照的光明”。

四、主题探究:

过渡:如此充满瑰丽而雄奇日出景象饱含无限的绚烂,美好,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品读欣赏泰山日出的眼睛里饱含怎样的心灵吗?思考:

1、如此瑰丽、雄奇的泰山日出奇景触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灵感想?你如何理解作者对日出的这些感受哪?

(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出发,品读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在航过海的人……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

(对比衬托泰山观日出的美妙,雄奇。更彰显企盼心境)

品读“我躯体无限的长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悲喜交互的热泪……”

(排比,短句,一气呵成,形象表现巨人迎接日出时迫不及待而一往情深的情感)

“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传神写出目不转睛的注视状态,仿佛在呼唤,在催促,在协助光明的伟大诞生,传神的体现出对日出的企盼)

品读最后三自然段

(当光明胜利之时,诗人的心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响彻四方八隅的只有他颂美的歌声,他在为东方的复活而歌唱,为光明的胜利而赞美,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与联想)

2、齐读最后三自然段,再次感受真挚而热烈的情感。

3、太阳升起时,诗人慨叹“东方之复活,光明的胜利”,那么这个东方仅仅指东方的天空吗?光明仅仅指阳光的普照吗?

老师顺势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明确:光明不仅指日出的光明,还指社会的光明。作者描绘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也是表达中国诗人对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五、比较探究:

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对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描写,品味三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再次品读精彩,并将精彩语句当堂背诵)

六、小结:

诗人徐志摩用“浓的化不开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一幅真挚而热烈的迎日图,表达对光明的企盼与赞美,字字传神,句句含情。学习此文,我们懂得了品文章之妙需悟语言之美,我们也应尝试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所见所思。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的驰骋”这段文字。

2.完成助学,注意书写规范。

3.积累徐志摩的几首诗并尝试背诵。(例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张亚琼

第五篇:《泰山日出》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学习重点: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学习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课前热身。

1、创作背景(课文的背景资料,至关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2.关于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曾赴美、英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3、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2)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饱饫()无餍()醒豁()厚毳()雾霭()溟濛()飒飒()祈祷()层累()蜿蜒()驰骋()涛澜()四隅()浮礁()海句力士()无垠()横亘()消翳()

(3)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课文已经自然划分成三部分,概括三部分的内容。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理解诗歌

1、日出前对云海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文章是如何写太阳升起的?

3、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教师点拨:这里的“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4、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描写旭日东升时写法的异同。

(二)合作研讨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

分组上台展示,然后一个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饱饫(yù)雾霭(ǎi)祈祷(táo)B.驰骋(chěng)浮礁(qiáo)无垠(yén)

C.横亘(gèn)层累(lěi)醒豁(hu)D.眠着(mín)弥漫(mí)平拓(tu)

2、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展露四隅崇拜昂头摆尾B.涛澜呼啸普彻莽莽苍苍

C.辩认约略奇异交颈接背D.山峦摧促异彩悲喜交互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驰聘(奔跑)平拓(开拓,拓展)B.溟濛(海)神驹(千里马)

C.消翳(遮蔽)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D.厚毳(鸟兽的细毛)弥漫(更加)

4、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权修辞。

(1)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着,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衡辨认得出。

(2)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4)听史,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下载《泰山日出》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泰山日出》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泰山观日出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根据课文题目来分清课文脉络,能找出相应的小节。 2.感知作者抓事物特点来进行贴切比喻的方法,并能初步学习运用。 3.欣赏写景的优美片......

    泰山顶上观日出歇后语

    敖阳小学歇后语分类一年级20条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

    八年级语文上册《泰山日出》教案 北师大版

    泰山日出 泰山日出(两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以及本文的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的基础上,可以体味和推敲优美词汇的意......

    描写泰山日出的作文(精选9篇)

    篇1:泰山日出作文清晨,当第一缕曙光透过窗户的时候,我便早早的起床了。因为,我要去看日出。泰山的早晨,还是有点灰蒙蒙的,走过带着丝丝露水的草丛,走到石梯下,上面已经有很多的脚印......

    泰山日出 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泰山日出》(2课时)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徐志摩的相关知识与著名的诗句;朗读课文,以书法字的形式书写自己别有感触的字词或语句。 课标链接: “在通读课文的基......

    《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 刘白羽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教案

    日出讲稿 今天我们进入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欣赏。我们在高中时就学过曹禺的巨作《雷雨》,相信大家对曹禺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另一部作品《日出》。 作者简介:首先给大家......

    《日出》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潜台词较多,学生在理解句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