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时间:2019-05-11 22:3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船借箭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船借箭教案》。

第一篇: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如何借箭?)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明白: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文中那些语句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段。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明确:什么叫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四个部分的内容。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品读文本,理清认识人物。(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什么叫神机妙算?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4.引导概括出:知天文、晓气象、识人心、巧安排是借箭成功的关键。

三、根据学情,随机学习:知天文、晓气象、识人心、巧安排 识人心:

(一)“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二)“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三)“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知天文、晓气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巧安排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四、领会“神机妙算”,理清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知天文晓气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巧安排(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板书设计: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气象

巧安排

顺风顺水

第二篇:《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杨通小学:徐相成一、教学内容说明: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意图: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以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素质教育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四、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五、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能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有肚量。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六、课时安排:二课时

七、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2、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

2、小组合作讨论。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

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

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准备充分

草船借 箭知人知天神机妙算(勇于创新)安排周密

第三篇: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编的一篇课文。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学情分析: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使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并称其“神机妙算”。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一词展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

曲。

2.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师生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正音、指导书写。

(2)读课文中的词语。

(3)指读长句,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停顿。

三、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切入中心,领悟“神妙”,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围绕中心句,联系前文,想想故事的原因和经过是怎样的。

3.师生交流,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五、设疑。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

2.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3.交流、对话:

“诸葛亮知天文”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4.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5.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6.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7.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

8.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9.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多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学生表演。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

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领悟章法,体味经典。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等。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通过《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生能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感悟古典文学的魅力。通过我的设计,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第四篇: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分清前因后果。

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地发展是重点。故事的高潮,具体叙述了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经过,也是文章的重点。

2.采用指导朗读及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解决重点。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感知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略有了解,但是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还难以把握,因此参照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掌握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尤其对于曹操、周瑜的性格要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曹操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周瑜虽然妒才忌能,但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大将。

3、揭题引读,学生自悟。(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其中有一个《草船借箭》的故事,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2)简介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自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同位讨论体会交流。

4、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5、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学习第一段。

①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②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③默读第一段,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④讨论题,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⑤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出示思考题。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是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思考: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再读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结合课文,你能说说对环境保护有什么看法吗?

3、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第五篇:《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前发生的。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1、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指名分段读文,正音。

3、再默读全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哪些自然段写怎样借箭?哪些自然段写借到箭没有?(指导分段)

三、学习第一部分(1-2)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读了这个自然段你知道什么?(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

2、“妒忌”是什么意思?

3、感情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4、第二自然段的提示语很多,但是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的。”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轮对话。

(1)指名两人读对话,周瑜这时又会怎么想?(我要限定日子,让你完成不了任务。)

6、学习第四轮对话。

(2)指名两人读对话,学生交流周瑜的心理活动(诸葛亮你自寻短路了)

7、学习第五轮对话

(1)指名两人读对话,学生交流周瑜的心理活动(葛亮你中了我的圈套了)

8、学习第六轮对话

9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朗读,你知道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妒忌心强、阴险、奸诈

10、课文还有哪些自然段明确地写了周瑜的阴险?(第三自然段)

11、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

1、草船向曹操借到箭吗?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3、周瑜当时有什么反应?

4、什么叫“神机妙算”?

5、周瑜是怎样说这话的?(诚恳、佩服)

6、指名感情朗读周瑜的话。

五、总结: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想置诸葛亮死地而后快,结果呢却让周瑜(引读周瑜的话)。结果截然不同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诸葛亮要向曹操借箭是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结果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这都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看录象。

二、学习(6-9)自然段

(一)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诸葛亮究竟“算”到什么的句子。

1、学生汇报:算到大雾

2、指名读大雾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出示投影)(感情朗读,读出雾的大。(指名2-3个)

3、大雾漫天对草船借箭有什么作用?(看不到虚实,不敢轻易出兵)

4、感情朗读投影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5、这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哪句话证明这场大雾诸葛亮早已算到了?

6、引导学生第6自然段: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7、谁来做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要心定气闲)

小结: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情的人,都快急死了,是吧?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了,你怎么还没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请他去干嘛呢。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

8、算到“顺风”

(1)第9自然段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小结: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肯定是大雾漫天,受箭后会顺风,多神啊!多妙啊!

9、算到曹操雾大不敢轻易出兵。(1)指名读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出示投影)

(2)诸葛亮是怎样说的?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3)请你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读这句话。(2-3人)再齐读。(4)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看出来?(出示第8自然段)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5)从曹操所说所做的,你们觉得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谨慎、多疑多虑)板书(6)在不知虚实的情况下,当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下文)

10、算到鲁肃不会告诉周瑜(1)汇报“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忙,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2)结果呢?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3)从这件事中你知道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忠厚、守信)板书(4)既然是非分明,为什么不把计划告诉周瑜?

小结;诸葛亮对曹操、鲁肃的性格了如指掌,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11、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识人心。在整个借箭过程中他作了巧密的安排,也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快速阅读课文4——9自然段,找出诸葛亮是怎样安排借箭的句子好好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4自然段: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因为大雾,远远看去稻草象一个人,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起到掩饰的作用,排在船的两边受箭的面积就大。数字也是算好的。

(2)第6自然段: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连船是为了方便统一指挥)

第7自然段: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因为一字排开可以受更多的箭,擂鼓、呐喊是为了引曹操射箭)

3(3)第8自然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让船的另一面受箭,同时是顺留而下,方便逃脱。逼近是因为太远就不容易受箭了。

第9自然段: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 岸(气曹操的,动摇曹操的军心。)

(5)请同学们按顺序把借箭的过程说一说。出示示意图。

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12、周瑜什么比不上诸葛亮?(才干、心胸)

13、课题为什么不用“骗”而用“借”?

(1)其实诸葛亮对曹操还是挺“客气”的,箭收足后,他让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如果是骗,怎么还要让对方知道呢?只有是“借”才会说“谢谢”。(2):课文第一段里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我想,这些箭肯定会交战中“还”给曹军的,这叫“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全班大笑)如果是骗,就不存在“还了”。所以我觉得用“借”好。(3):“骗”是贬义词。诸葛亮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人物,因此不能用“骗”,只能用“借”。(4):“骗”字一般让人觉得很卑鄙、无耻。但诸葛亮却用计从如此精明的曹操那儿“光明正大”地“借”走了十万支箭,是多么的聪明!用“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超人智慧。所以课题不能换成《草船骗箭》。

师:同学们分析得头头是道,说明大家的确把文章读透了。同时,我们也可以体会出作者遣词用字是多么精当!

13、课后收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读读。(空城计)

下载草船借箭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船借箭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案

    关于《草船借箭》教案3篇《草船借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汇总5篇《草船借箭》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㈠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

    《草船借箭》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草船借箭》教学案 宝城街道北寺小学王爱萍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惩罚、推却、迟延、探听、调度、擂鼓......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旁白: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很妒忌,于是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周瑜: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上交战,⽤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箭最好。周瑜∶对,先⽣跟我想的⼀样。现在......

    《草船借箭》教案五篇范文

    精选《草船借箭》教案三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3篇,......

    《草船借箭》教案(5篇材料)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

    《草船借箭》教案(5篇)

    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香莲学区 范致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了解课文故事梗概; 3、自主阅读分析,领会诸葛亮的“神、妙”。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