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及反思
人教版十册第19课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的文章。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
设计指导思想:
1、语文学习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学习过程。“知”与“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二者的交融互动,才能使认知与情感达到和谐统一。本节课力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能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与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2、以“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活动视为宽松愉悦的“读书交流会”,提供充裕的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法学法:
1、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使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妙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训练。
2、通过过度语的巧妙设置和对周瑜自叹不如之言的反复诵读,不断提升学生对诸葛亮的佩服之情。学情分析:
1本篇课文节选时文字作了改动,变得通俗易懂了,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方便,但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很模糊,特别是诸葛亮不甚了解。
2、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问,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乐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四个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教学重点: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媒体选择:多媒体图象、文字。教学流程与评析:
一、谈话切入,了解背景
1、师简介《三国演义》这部著作。
2、出现“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四个人物的头画像,问:他们四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他们四个人在三国中的身份吗?
(评:教师简介《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化史中的地位,能激发学生对这部著作的崇敬,从而产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谈人物的特点和身份,既为课文内容的理解作了铺垫,又让学生偿到了课外阅读课内用的甜头。)
二、分析原因,理解结构
1、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结果又怎样呢?
2、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表面结果,本质结果。
三、读悟交融,顺学而导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1、周瑜自叹不如时说了一句话,请大家找到这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在哪里,或者说他算准了什么?大家自由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3、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所得,要求注意倾听,互议互学。
(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中表现得丰富而广泛,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找出一两点。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见解向别人倾诉,在谈话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
4、全班交流(由学生说,学生说到哪一方面,老师伺机帮助学生理清这一方面的内容。)
(1)懂天文,晓地理。生: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有大雾,所以他敢答应周瑜三天内造完十万支箭。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江面要有大雾和诸葛亮懂天文晓地理的才华。
师引情:原来诸葛亮知天文地理,难怪借箭会成功,我们一起来读读周瑜自叹不如时说的话。(生感情朗读)
(2)知人心。生:诸葛亮知道鲁肃是个老实人,不会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
追问:如果告诉了周瑜会产生什么后果?
师问:诸葛亮算准了鲁肃忠厚老实,他还算准了谁?
生:他算准了周瑜要他十天造完十万支箭是在陷害他。
生:他算准了曹操谨慎多疑,江面上雾很大,曹操在不知虚实的情况下,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老师趁机引导学生明白诸葛亮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并且利用了鲁肃忠厚老实和曹操多疑的特点来实施借箭计划。在讲诸葛亮和周瑜商谈军事一段时,让学生自由地谈感悟并分角色朗读。
师小结:诸葛亮算准了周瑜的为人,算准了鲁肃和曹操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知人心。(板书)
师引情:诸葛亮不但知天文地理,还利用了这些人的特点,难怪周瑜会自叹不如,请同学们再来读读周瑜感叹的话。(学生深情地读,比上一次感情更充沛。)
(3)巧安排。过渡语:诸葛亮的“神”,不仅仅表现在算天,算地,算人,他对“物”也是算得很准,请把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句子画下来。
师:在你们画的句子里就点明了曹操军营和周瑜军营的方位,请大家画出示意图,并标明他们军营的方位和水流的方向。
请一位同学把对船的安排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他的读,一边看同学的演示。
问:想一想诸葛亮这样安排船有什么妙用?
师引情:诸葛亮真乃神人也,对船的安排是如此的巧妙,就连自傲清高的周瑜也不得不佩服,大家再来读一读周瑜自叹不如说的话。(朗读更具深情。)(板书:巧安排)
(评:老师能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很灵活。在心里把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具体表现成了三大块,课堂上由学生自由地说,每牵涉到一方面就适当点拔,加深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由学生牵着教师走”的教学理念,又不致于紊乱,加上板书,学生头脑中有着清晰的条理;三次读周瑜感叹时说的话,设计巧妙合理,学生对诸葛亮的认识在一步步加深,通过感情朗读周瑜的赞语,层层递进地抒发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老师的过渡和引情语精炼恰当,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的形象清晰,突出。)
四、体验经过,情境交融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1、过渡语:诸葛亮真是有大将风度,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们就一起来领略诸葛亮的风采,看一看当时的借箭情景,请同学们特别注意诸葛亮的神态。
2、观看草船借箭过程的录相。
3、请同学们来描述诸葛亮的神态。
(评: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有了全面的了解,很佩服诸葛亮的才干,这时出现这段录相,使学生头脑中通过语言文字形成的画面与实际画面相融合,相印证,更清晰地了解借箭的过程,还能通过诸葛亮的神态和语言更深刻地体会诸荀亮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采。)
五、巧悟“三笑”,情感升华
1、过渡:我们课文里写诸葛亮是怎样地说呢?(笑着说)
2、引导。师:诸葛亮在笑谁?笑他什么?
生:他在笑鲁肃,笑他到现在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还在担心曹操会派兵出来。
师:这是一种友好的笑,他还会笑谁?
生:笑曹操即将上当。
师:这是一种讽刺的笑,他还会笑谁?
生:笑同瑜的奸计失败了。
师:这是一种胜利的笑。谁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的话。
生读后,师评价:你的语气中含有讥讽意味,你是在笑曹操吧?(学生欣慰地点点头)还有谁想来读读。
生读后,师又评价,我听出来了,你的语气中带着严肃,你是在责备周瑜吧?还有谁想来对鲁肃说?
(评:纵观全文,有很多“诸葛亮说”,只有这里是“笑着说”,教师能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从一个简单的“笑”字引出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并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悟诸葛亮对周瑜的怨,对曹操的傲,对鲁肃的善。可谓另辟奚径,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还培养了学生对字词内涵领悟能力。)
六、回归整体,积累延伸
1、师生共同总结全文内容。
学到这里,同学们对借箭的过程了解于心,在周瑜想陷害诸葛亮时,诸葛亮就算准了三天后有大雾,算准了曹操在大雾漫天时一定会放箭,他还明白请鲁肃帮忙最可靠,在借箭过程中,对船的安排也非常巧妙,借箭终于成功,诸葛亮真是神机的妙算。
2、读读记记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词语。
3、领悟“借”的妙用。
4、师: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三气周瑜”、“空城计”、“智算华容道”,同学们课后可以去看一看《三国演义》。
(评:学生对诸葛亮已是佩服之至,当然想更多地,更细地去了解诸葛亮的事迹,老师适时地讲出有关诸葛亮的几个小故事,引领学生去读《三国演义》,显得水到渠成,成功地实现了情感由课内向课外的转移。)
板书设计:
懂天文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知心人
巧安排
教后反思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角色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同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
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近学生现有的阅读习惯对象和水平。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来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可以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多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克
知识改变命运
第二篇:草船借箭反思
《草船借箭》课后反思
昆仑镇中心学校张寿敏《草船借箭》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
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品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己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草船借箭》反思
《草船借箭》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
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第四篇:《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杨通小学:徐相成一、教学内容说明: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意图: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以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素质教育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四、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五、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能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有肚量。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六、课时安排:二课时
七、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2、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
2、小组合作讨论。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
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
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借
准备充分
草船借 箭知人知天神机妙算(勇于创新)安排周密
第五篇: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编的一篇课文。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学情分析: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使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并称其“神机妙算”。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一词展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
曲。
2.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师生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正音、指导书写。
(2)读课文中的词语。
(3)指读长句,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停顿。
三、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切入中心,领悟“神妙”,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围绕中心句,联系前文,想想故事的原因和经过是怎样的。
3.师生交流,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五、设疑。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
2.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3.交流、对话:
“诸葛亮知天文”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4.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5.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6.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7.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
8.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9.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多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学生表演。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
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领悟章法,体味经典。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等。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通过《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生能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感悟古典文学的魅力。通过我的设计,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