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舞蹈教案
授课课题:中国舞手位
授课时间: 十 月 十二 日 第 1 周 星期 三
第 5、6 节
授课班级: 陶行知班、向日葵班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目标、要求:本节课主要学习古典舞手位,(可分两部分授课)。两部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第一部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规范、优美的表演,掌握正确的舞蹈语汇。
教学重点、难点:古典舞头、眼、手的训练。难点部分学生要正确掌握亮相点。教学方法:本篇重在实践教学,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课上强调教师正确的示范、灵活的讲解和对学生动作的指导;课下学生要进行反复的练习。
教学手段:mp5、音响 课时安排: 2节
参考资料:《舞蹈基础》
《形体》 《儿童舞蹈》 教学过程:
1、引言
通过把上训练和芭蕾舞手位组合的学习,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形体的协调性,为了进一步加强身体的美感,并且多学习舞蹈素材今天学习中国舞手位,中国舞手位基本分为按掌、摊掌、托掌、扬掌、双扬掌、双晃手等等。所有的动作都建立在兰花指的基础上来完成,掌握兰花指的正确姿势。
2、阐述、分析、推导等
在掌握了几个基本的手位后,要增强肢体的意识感,增强表现力,通过节奏来掌握亮相点,要表现的不提前不退后,动作干净利落,面部表情较好。通过老师的示范来体会舞感。
3、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节课,要能准确说出手位名称,规范的表演,课下要多多练习,熟练音乐节奏。
作业布置:课下反复练习教学后记:
授课课题:中国舞手位
授课时间: 十 月 十三 日 第 1 周 星期 四
第 5、6 节
授课班级: 陶行知班、向日葵班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目标、要求:本节课主要学习古典舞手位,(可分两部分授课)。两部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第二部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规范、优美的表演,掌握正确的舞蹈语汇。(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目标要求一样的吗?)
教学重点、难点:古典舞走场步的训练。难点部分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后,感觉起范的美感。
教学方法:本科目重在实践教学,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课上强调教师正确的示范、灵活的讲解和对学生动作的指导;课下学生要进行反复的练习。
教学手段:mp5、音响 课时安排: 2节
参考资料:《舞蹈基础》
《形体》 《儿童舞蹈》 教学过程:
1、引言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几个基本手位,在复习的同时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走场步、穿掌、小五花等基本练习
2、阐述、分析、推导等
通过学习本段组合,了解中国舞的基本形态和走向,在反复练习时除了掌握基本动作时要多多感觉舞蹈内容,提高表现力,并能优美的演绎。
3、总结
本节课学生们要注意走场步的姿势感觉,前后穿掌的起范衔接要流畅自然。作业布置:课下反复练习教学后记:
授课课题:民族民间舞(维族)
授课时间: 十 月 十九 日 第 2 周 星期 三
第 5、6 节
授课班级: 陶行知班、向日葵班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目标、要求: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维族舞蹈。中华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维族民间舞的风格与基本动作,积累舞蹈语汇和素材。
教学重点、难点:维族舞蹈肢体动作的训练(点颤步、提群式),把握气质神韵。教学方法:本科目重在实践教学,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课上强调教师正确的示范、灵活的讲解和对学生动作的指导;课下学生要进行反复的练习。
教学手段:mp5、音响 课时安排: 2节
参考资料:《舞蹈基础》
《形体》 《儿童舞蹈》 教学过程:
1、引言
本节课同学们开始接触中华民族民间舞,最具代表性的是蒙、汉、臧、维四个民族,每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各不相同,其中维族舞蹈风格主要表现在动律、舞姿以及技巧的运用等方面,主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
2、阐述、分析、推导等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当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维族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和感情的基础,所以巧妙的处理节奏尤为重要,动作的变化还要与节奏的变化相适应,并体现此民族的文化精神。
3、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维族舞蹈点颤步,以及上肢动作提裙式,在不同方位不同层次上的变化,根据节奏的不同能准确的变化肢体动作,并能把节奏化得动作渗透到舞蹈的表意之中,增强舞蹈的表现力。作业布置:课下反复练习教学后记:
授课课题:民族民间舞(维族)
授课时间: 十 月 二十 日 第 2 周 星期 四
第 5、6 节
授课班级: 陶行知班、向日葵班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目标、要求: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维族舞蹈。中华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维族民间舞的风格与基本动作,积累舞蹈语汇和素材。
教学重点、难点:维族舞蹈肢体动作的训练(三步),节奏的处理,把握气质神韵。教学方法:本科目重在实践教学,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课上强调教师正确的示范、灵活的讲解和对学生动作的指导;课下学生要进行反复的练习。
教学手段:mp5、音响 课时安排: 2节
参考资料:《舞蹈基础》
《形体》 《儿童舞蹈》 教学过程:
1、引言(引言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每节课应该有变化)
本节课同学们开始接触中华民族民间舞,最具代表性的是蒙、汉、臧、维四个民族,每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各不相同,其中维族舞蹈风格主要表现在动律、舞姿以及技巧的运用等方面,主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
2、阐述、分析、推导等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当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维族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和感情的基础,所以巧妙的处理节奏尤为重要,动作的变化还要与节奏的变化相适应,并体现此民族的文化精神。
3、总结
本节课着重于节奏的处理,随着节奏的变化,肢体动作也在变化,脚下要求在节奏准确的基础上,步伐灵活善变,同时要求膝部微颤的动律。要求幅度要小,小腿灵活,“脚下不离散”。在学习三步一踢(抬、点)时,需要把握三步的均匀、轻盈和动作的干净、灵巧。
作业布置:课下反复练习
教学后记:
授课课题:民族民间舞(维族)
授课时间: 十 月 二十六 日 第 3 周 星期 三 第 5、6 节
授课班级: 陶行知班、向日葵班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目标、要求: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维族舞蹈。中华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维族民间舞的风格与基本动作,积累舞蹈语汇和素材。
教学重点、难点:维族舞蹈肢体动作的训练(旋转),节奏的处理,把握气质神韵。教学方法:本科目重在实践教学,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课上强调教师正确的示范、灵活的讲解和对学生动作的指导;课下学生要进行反复的练习。
教学手段:mp5、音响 课时安排: 2节
参考资料:《舞蹈基础》
《形体》 《儿童舞蹈》 教学过程:
1、引言
“旋转”属于肢体训练中技巧训练,讲究快速、多姿、噶然静止,训练时要讲究从单一动作过渡到连贯动作,从局部连接到整体配合,进而达到能在连续的旋转中不断变换舞姿的要求。
2、阐述、分析、推导等
通过技巧的练习,贯穿到整个舞蹈组合中,以便更好的把握舞蹈动作与风格的完美结合。
3、总结
本节课更多的是处理技巧与节奏的准确度,这样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融入音乐中,在跟随节奏变化中优美的演绎。作业布置:课下反复练习教学后记:
授课课题:民族民间舞(维族)
授课时间: 十 月 二十七 日 第 3 周 星期 四 第 5、6 节
授课班级: 陶行知班、向日葵班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目标、要求: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维族舞蹈。中华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维族民间舞的风格与基本动作,积累舞蹈语汇和素材。
教学重点、难点:维族舞蹈肢体动作的训练(旋转),节奏的处理,把握气质神韵。教学方法:本科目重在实践教学,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课上强调教师正确的示范、灵活的讲解和对学生动作的指导;课下学生要进行反复的练习。
教学手段:mp5、音响 课时安排: 2节
参考资料:《舞蹈基础》
《形体》 《儿童舞蹈》 教学过程:
1、引言
复习上节课内容,并分组展示,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体会演出的感觉。
2、阐述、分析、推导等
通过观看学生,来辅助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指出不足之处,在练习后学习新的课程。
3、总结
在灵活教授不同水平学生的同时,耐心讲解重点难点,让学生多练习,老师多指导,以便达到80%的学生能接受。作业布置:课下反复练习教学后记:
第二篇:舞蹈教案
教学时间:第一周
培训人数:低年级舞蹈班学员 教学内容:
1,认识身体各部位,方位,训练站姿,认识脚位; 2,基本舞步训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为以后的基训做好准备;
2,在训练站姿中,认识各个方位,为小组合的练习做好基础; 3,学习正部位半脚掌,交替半脚掌,流动半脚掌。教学重难点:
1,记住方法及各种脚位的正确要领; 2,能按要求完成动作。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师生相互认识,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及本节课的训练内容。三,训练站姿
1,老师说出要领及要求,指导学生以正确的站姿表现; 2,在训练站姿中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
3,在不同的方位练习站姿,从而认识各个方位。四,认识脚位并做一做
1,老师讲解并示范:正部位,一字位,大八字,五位。2,指导学生练习;
3,请学生单独做,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五,复习一遍学习内容 六,小结。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正步位半脚掌,交替半脚掌,流动半脚掌。
1,老师讲解并示范
正步位半脚掌:踝关节尽量向上推起,上身向上拔起,两个肩下沉; 交替半脚掌:注意重心的转换和踝关节的松驰,后背向上拔起; 流动半脚掌:走的时候要注意平稳,踝关节要注意松驰。2,指导学生练习
3,指导学生合着节奏练习三,小结。
课后小结:学生程度不一,年龄相差有一定距离,应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对待。
第三篇:舞蹈教案
小 鼓
执教班级:二年级 执教者:李春光
一、教材分析
“小鼓”组合源于“快乐小舞星教材”它倡导快乐、健康、科学的教学理念。教材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运用孩子的天性,没有过多动作,主要是发挥孩子的自主意识。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自信、大方、团结、友爱、拼搏、合作的舞蹈。“小鼓” 通过敲鼓的组合形式,准确掌握节奏,在练习中增强音乐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目的
1、学习组合《小鼓》通过敲鼓的形式,准确掌握节奏
2、在组合练习中增强音乐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3、学习组合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要求与主要动作
1、学会组合中的舞蹈动作
敲鼓:正部位站立,眼视身体前方。双手握拳,小臂折回,重拍向下,按节奏敲击前人的肩膀,同时连续做半蹲
咚咚咚:正部位站立,眼视身体前斜上方,双手握拳举于前斜上位,重拍向下连续敲击三次
2、带情感有节奏的表演舞蹈组合《小鼓》
四、教学重点
1、学会舞蹈组合中的主要动作“敲鼓”“咚咚咚”
2、在学习中体会音乐的节奏感用舞蹈组合动作表达
3、舞蹈组合中舞伴的相互配合
五、教学难点
1、舞蹈动作“敲鼓”“咚咚咚”与节奏配合完成
2、带情感有节奏的表演舞蹈组合《小鼓》
六、教学过程
1、形象认知
小朋友,你们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啊?小鼓是什么呢?你们听它能发出声音是不是?那它是怎样发出声音来的呢?看看你们是怎样敲打?今天老师教你们一种另外的敲打方法?来和老师一起学。
2、动作进入 A、“小鼓”引入
(1)我们怎样敲小鼓呢?有几种敲击的方式啊?(请学生上台敲打鼓)(2)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敲打的方式(教师示范)
(3)两人一组(一人拿鼓一人拿鼓锤)用教师的方式敲打小鼓。(让学生在后面学习动作时找到真实的敲鼓感觉)B、教授动作“敲鼓”“咚咚咚”(1)展示文字图片“敲鼓”“咚咚咚”
(2)教师将动作分解一步步教授,动作规范后,按节奏的进行练习C、舞蹈动作的巩固训练
(1)教师指示文字图片,学生自己跳舞蹈动作(2)将舞蹈动作跳的规范的学生到前进行示范(3)反复练习矫正不规范的动作与节奏 D、表演组合(1)编排队形
(2)欣赏视频“小鼓”组合(3)合音乐完成组合《小鼓》
3、完成组合
配合音乐队形完成组合
七、总结和评价
八、下课 作业
第四篇:舞蹈教案
1、舞蹈的分类: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古典舞、民间舞。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社会作用看)自娱性舞蹈:
从字义上讲,就是“跳舞以自娱”,借跳舞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轻松自如的娱乐性,这种自娱性的舞蹈形式,十分自由,情绪热烈,不限人数,不拘场地,舞蹈的动作简便易学,而且在统一的节奏中,舞蹈者可以即兴的发挥。
自娱性:活动场所广场,称广场舞。随意、灵活、群众性;
样式:单人,对舞,集体舞。
(如:彝族,烟盒舞 藏族:锅庄、弦子 汉族:秧歌、腰鼓、花灯)秧歌地区:东北、河北、山东胶州、海阳、鼓子秧歌等。表演性舞蹈:
从艺术专业的角度讲:活动场所舞台,称舞台舞蹈。形式多,风格各异,规范严格。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感染观众。自娱性的舞蹈中也有一些是具有表演性质的。
表演性舞蹈有三个特点:
1、舞蹈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它通过人物的抒情,或缘物以寄情,总之,是通过角色表达创作者的意图。
2、舞蹈有编导编排而成,受音乐长短所限,舞者不能随意发挥。
3、它受舞台或表演场地空间的限制,但也可以充分利用舞台的各种条件,如灯光、舞美等,来帮助帮助表达作品的内容。
古典舞:
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一般来说,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
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两个人跳同样动作,韵味都不同。身法则是指舞姿还有动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强调 “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真正内涵。
民间舞:
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舞蹈的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1.独舞:
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如男子独舞《希望》、《海浪》、《残春》和女子独舞《雀之灵沙》、《木兰归》等。这类独舞内容完整,独立成一个作品。独舞还可以是一部舞剧或一个舞蹈作品中的领舞,如《天鹅湖》中奥吉塔、《丝路花雨》中英娘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独舞。这类独舞就其内容而言往往只是一个舞蹈或舞剧片断,在形式上也往往有群舞演员陪衬在后。这类独舞有时并非独自一个在舞台上,而是指某一角色有一段相对完整、不同于其他演员的表演(即用不着动作整齐划—)。还有一类独舞是指芭蕾双人舞“变奏”的一部分,即在双人合舞之后,有男、女各自独立表演的舞段。这主要是用来展示演员高超的转和跳跃技巧的。2.三人舞:
舞蹈样式之一。因作品由三位舞者表演而得名;但非三人表演的舞蹈部可以称为“三人舞”。如果三位舞者始终以整齐划一的动态表演,那只是一个小群舞。“三人舞”大部分是具有情节性的小型舞蹈作品,是能够组成性格冲突的最小舞蹈样式。如三人舞《金色种子》表现了姐弟俩与破坏生产的坏分子的冲突;三人舞《绳波》则表现了夫妻俩不和而孩子在夹逢中生存的情景。根据性格冲突来设计舞段和舞台构图,三人舞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非对称的,矛盾的;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舞蹈样式。
3.群舞:
没有复杂的情节,而是以情代叙,重在意境和情绪的抒发,它没有多种人物角色,而是通过一个统一的集体形象,来塑造某个民族的某种性格。群舞又可分为“情绪舞”和“情节舞”舞蹈样式之一。一般指3人以上表演的多人舞。从表演的性别上可分为男子群舞、女子群舞和男女大群舞;从内容构成上可分为情节性群舞和抒情性群舞。群舞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舞蹈作品,如《小溪、江河、大海》、《娜琳达》等;这类群舞以抒情性群舞居多,群舞也可以是舞剧中的一个片断,如《小刀会》中的《弓舞》、《鱼美人》中的《珊瑚舞》等。这类群舞服从于舞剧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通常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描绘和群众情态表现。群舞的一个重要表演特征是动作整齐、风格一致。
4.组舞:
组舞是将几个舞蹈贯穿在一个主题下的舞蹈形式。组舞中的每一个舞蹈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也可以单独抽出来表演。舞蹈体裁的一种。通常是将几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舞蹈作品组合在一起来进行表演。组合在一起的舞蹈,有的是依据共同的主题,如《月芽五更》就是把表现黑土地上人们生息劳作这一主题的五个舞蹈组合在一起,有的是依据共同的形态,如《汉风》便是把再现汉画像砖舞姿的几个作品组合在一起;也有的是依据编导或演员自身的创作或表演风格为组合,前者如陈惠芬的《星星河》组舞,后者如《丁洁舞蹈晚会》的五个作品。组舞本身可以独立表演,也可以成为舞剧中渲染气氛、推进情势的一种手段。如舞剧《鱼美人》中,其“海底”一幕就用《水草舞》、《珊瑚舞》、《金鱼舞》等一组舞蹈来渲染气氛。
5.歌舞:
歌舞是由舞蹈者边唱边跳进行表演的舞蹈,它是将“歌”与“舞”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歌唱与舞蹈从并行的角度去表现、加强共同的主题、内容。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表演者自歌自舞。中国戏曲和许多民间舞蹈就以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二是舞者占据主要表演场地,歌者在场边或幕侧伴唱。如歌舞《幸福水》就是如此。三是以一歌手为核心,舞者与其一起歌舞,舞蹈处于陪衬地位,这种舞蹈又称为“舞伴歌”。现在许多流行歌手的表演就是这种形式。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歌舞既能抒情又能叙事,声情并茂,通俗易懂,能表达比较细致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这种表演形式,中国汉族民间舞蹈花灯、采茶灯、打花鼓、打莲湘、唱春牛、地花鼓、二人台、二人转,藏族的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均属歌舞一类。
6.舞剧: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它具有完整的戏剧结构,舞剧中的舞蹈一般分为情节性的舞蹈和表演性的舞蹈两类,形式上包括了独舞、双
(三)人舞、群舞、组舞等。情节性的舞蹈表现舞剧的剧情,从中刻画人舞的性格和行为,表演性的舞蹈是剧情中作为舞蹈表演而出现的——既舞中之舞。
第五篇:舞蹈教案
中庄镇农村义务教育音乐第六次分散研修舞蹈教案
社庄完小
郇新红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朝鲜舞蹈的基本动作,培养老师积极刻苦的良好作风及提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1、根据专业特点,讲解姿态练习的重要性;
2、教师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镜面)
3、教师示范学生分解动作练习;(背面)
4、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先口令,后音乐伴奏)
5、教师在学生练习时注意纠正错误动作,并及时用口令提示;
6、请完成动作较好的同学出列示范,并让同学给予评价;
7、无示范进行完整动作练习。(音乐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