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植树教案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在一段直路上植树,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取数学模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3.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间隔数+1=棵数,棵数-1=间隔数”。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 学具 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我们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缝隙、空格等)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2、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课件出示图片)指几名学生说一说间隔。
3、引入课题
生活中像这样与间隔有关的问题在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情境提问,猜测结果
师出示完整问题:同学们要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 看例题1,读一读,在题中你读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来说一说?
师:全长100米 表示什么? 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表示什么意思?什么是两端都要栽?要求什么?
(全长,两端栽树,间距……)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板书:两端都栽
那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猜想一下,应该是多少棵树? 预设:学生可能得到20,21,22三种答案。那么,老师就来验证一下,看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我在这条线段上米隔5米种一棵,又隔5米种一棵,又再隔5米种一棵……就这样一直种到100米?
师:这种模拟种树的方法,你觉得好吗?(生:太麻烦了)
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你想不想知道?那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点击鼠标),大家看,哪里变了?现在你能自己验证吗? 种了几棵?(点鼠标)有几个间隔?这样研究是不是非常简单?可是我们能不能仅凭这一个例子就总结规律,我们需要更多的例子去验证,推导,这样总结出的规律才不会错。那么,全长,间距,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操作研究,找出规律。
合作之前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名读合作要求。大家明白自己的职责了吗? 开始研究吧!
2、小组探究,发现规律。
(1)小组合作探究15米,20米,25米的植树方案,可以适当补充两个数,进行操作。(2)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结论在小组内说一说。
(3)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完成表格,板书规律。简单练习。(板书: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总长÷间距 总长=间距x 间隔数)(4)课件演示“棵树比间隔数多1”
为什么要加1呢?课件演示。(可能是开头的一棵或末尾的一棵)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例1,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现在,这道复杂的问题你能用最快的速度解答出来吗?写在笔记本上。
尝试例1:同学们要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两种方法:分步算式,综合算式。2.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简直就是自学成才!你们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吗? 有两位动画朋友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来帮忙吗?他们是谁呢?选一选,填一填。
(2)每个人只有面临挑战才会更高更快更强!你想变得更高更快更强吗?敢不敢挑战复杂一点的题目?拓展提高,做一做。(可以同桌讨论,小组讨论)
四、总结设疑
拓展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植树时除了两端都种,还有别的情况吗?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又是什么关系呢? 试着把复杂问题变简单,用你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3.总结评价。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棵树=间隔数+1
间隔数=全长÷间距 全长=间距×间隔数
第二篇:植树教案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很容易发现两端都栽树的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广场敲钟等,这些问题情境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或是两端都不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教材中安排的三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
一、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第106页例1通过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材用几个小朋友的对话和图片来呈现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由一个男孩说出学生们可能会想到的答案:“100÷5=20(棵)”,接着一个女孩问:“对吗?检验一下”,来引发学生思考。接下来由小精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这里先呈现直观的图示法,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确定树苗数量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除法来解决。紧接着一个小男孩提出“25 m可以栽几棵?”这次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解决问题,不仅在研究方法上从直观转为抽象,更是向学生渗透归纳思想──一个特例不足以说明问题,多个不同的事物才能揭示规律。然后向学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同时教材进一步提出“不画图,你知道30 m、35 m要栽几棵树吗?”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先解决简单的问题。最后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 m长的小路共有20个间隔,两端都要栽,所以一共要栽21棵树。这样就把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即遇到问题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测,要判断这个猜测对不对,可以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检验,并且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对于例2(两端不栽的情况)以及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由于学生前面有了探索的经验,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这两种情况的植树问题中隐含的规律。
二、体会基本的数学思想
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但是,本单元的教学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明白规律,而是要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规律的产生原因,帮助其建立“一一对应”的思维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植树问题”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模型思想,而如何让学生理解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教学“植树问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突出了线段图的教学,通过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幅图,让学生把“点”(树)与“线”(间隔)一一对应起来,结果发现还多出一个“点”(树),所以“栽树棵数=间隔数+1”。例2通过迁移呈现出两端都不栽的线段图,“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通过迁移画出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线段图。例3则让学生理解在封闭曲线上植树的线段图的画法以及沟通它和一条线段上植树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联系。整个单元教材通过线段图的教学,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情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无论哪种情形,都能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统领。
教材通过选取生活中不同的事例,让学生体会一种在数学学习、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便利。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
在练习中,教材以“植树问题”为背景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问题、敲钟问题、锯木问题等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让学生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型。
三、感受转化的研究方法,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教材第108页例3讨论的是在封闭图形周围栽树的情形。学生学习了例
1、例2后,掌握了直线段中的植树问题(在线段的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或只栽一端的情况下,栽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教材这样的编排意图很显然是要用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
面对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教材首先提示研究方法:“先画图试试看。假设周长是40 m……”,引导学生根据前面例
1、例2的研究经验──直观作图、化繁为简来尝试解决问题。当学生直观看出能栽4棵后,教材并不急于让学生探索出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即间隔数等于棵数),而是请小精灵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化曲为直后,封闭图形上植树其实可以转化成“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形。接下来,教材通过两位学生的对话“我发现间隔数与树一一对应”“相当于一端栽,一端不栽”,不仅揭示了封闭图形上植树的规律,更是为学生沟通了例3与前面的例
1、例2间的联系。
本单元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既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又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例1通过“对吗?检验一下”“100 m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等,渗透了“猜测──探索──归纳──应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建立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会正确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基本能力: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活动经验:已有画图能力,探究交流归纳总结的数学素养。基本方法: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规律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预设1:20棵。(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每隔5 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
预设2:我认为是21棵,因为题目中写着“两端要栽”,所以要再加1棵。
教师: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画线段图)那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试一试。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的整个过程,感受“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地体会“从简单事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教师:不画图,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追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分析讲解)
教师: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画示意图──抽象出线段图──不画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理念,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在一条全长2 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 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教师: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预设1: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2:两旁。(追问:表示什么?)就是两边。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2。)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km=2000 m
(2000÷50+1)×2=82(盏)答: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教师:2000÷50算的是什么?(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两端都要安装)
2.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引导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由“棵数=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
答:一共要栽24棵银杏树。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这题有关的简单的例子,我们只要张开一只手。五个手指相当于题目中的?(梧桐树)每两个手指之间栽一棵(银杏树),可以栽几棵?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实际问题,相比例题有一些变化,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题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两旁”,解决了算式中为什么要“×2”的问题;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验证的环节既是对方法的回顾,又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 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教师:读题并思考,要求“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预设: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
教师追问:该怎样解答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36-1)×6=210(m)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210 m。
教师:“36-1”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该题是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有了前一题“间隔数=棵数-1”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引导他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
六、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第三篇:《植树》教案
《植 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植树 教材36-37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
五、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新知—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90÷3=
80÷2 =
60÷2=
÷4 =
教师:① 我来写算式,你来说结果?
② 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同学们,植树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今天学校通知我们三年级全体同学去植树,课件出示;板书课题《植树》
二、新授
(1)探索新知,讨论算法(课件出示教材36页情境图):
教师: ① 请看图片,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信息呢?
②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呢?
③ 你能列出一个算式自己提出的问题吗?(指名回答)教师:
一共有36棵树苗,分给3个班,求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就是把36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是:36÷3
(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师:
同学们,这个算式是一个几位数除以几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2)教师明确: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式的意义和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意义是相同的,请学生说算式的意义。(3)探究36÷3的方法
① 36÷3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算一算?
(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谁愿意把刚才分的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 :第一次先拿30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班,每个班分到了10根,第二次再拿出剩下的6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班,每个班分到了2根小棒,两次共分到了12根小棒。
师,同学们,你们的分法和他的一样吗?你们同意他的分法吗? ② 淘气和笑笑两人合作,也通过分小棒得到了这个算式的结果,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分一分的过程)
③ 同学们,我们能不能用算式来记录表示一下分的过程呢?
(师生共同完成,课件演示算式)
教师:
通过同学们的分法,最后我们都知道了平均每个班分到了12棵树苗。我们一起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课件出示答语)
教师:
从刚才同学们分物的过程和记录口算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可以用简单的除法算式记录我们每一次分的过程,那么,再看看这个问题
(4)解决问题,课件演示情景2
●三(1)班共有48人参加植树,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① 理解题意
由题意知道,三(1)班共有48人参加植树,每4人一组,要求可以分成几组,就是要看48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生答)计算,怎么列式(生答)
② 探究48÷4的方法 1、48÷4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
(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
●谁愿意把刚才分的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第一次先拿出40根小棒,每4根小棒圈一圈,圈了10组,第二次再拿出剩下的8根小棒,每4个一组圈一圈,圈了2组,两次共圈了12组。
教师:同学们的分法都一样吗?
(分的很好,很正确)
2、我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分一分的过程)
3、请学生用算式来表示分一分的过程。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用课件演示)教师: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结合刚才分的过程以及用算式记录的过程,说一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 课件出示算式
36÷3=12
48÷4=12 30÷3=10 40÷4=10 6÷3=2 8÷4=2 10+2=12 10+2=12 ② 请学生根据算式来归纳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展示: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把被除数看作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分别除以除数,再把所得的两个商相加,就得到商
教师: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聪明,那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可以用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们有信息试一试?
三、达标测评:
1、教材37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2、教材37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3、教材37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适时提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补充: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把被除数看作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分别除以除数,再把所得的两个商相加,就得到商
[板书设计]
植树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36÷3=12
48÷4=12 30÷3=10 40÷4=10 6÷3=2 8÷4=2 10+2=12 10+2=12 算法:把被除数看作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分别除以除数,再把所得的两个商相加,就得到商
第四篇:《植树》教案
《植树》教案
《植树》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在玩玩做做中,了解种树的过程。
2.体验种树的成功感,养成爱护树木的习惯。
二、活动准备:
1.课件、歌曲《种树歌》。
2.小树苗、小铲子、水壶、花盆、泥土。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课件。
师:小朋友,你们瞧,这是一片大树林,我们上次讨论过种树有什么好处呀?
师:我们听听树林里的小熊和小兔子在说什么?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小熊:小兔,前天下大雨,我的屋子全被冲毁了,怎么你的家还好好的呢?
小兔: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先来看看我们俩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吧?(幼儿比较小熊和小兔子的房子:小兔子的房子后面有很多树木。)旁白:为什么有了树,房子就不会被吹毁呢?
幼儿:树的根能固着泥土,没有树,土壤就会被冲走的。
(二)讨论:
1.了解种树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1)我们一起帮小熊种树吧。种树需要什么呢?(幼儿说说。)
(2)师出示PPT,并小结:种树需要这些:铲子、洒水壶、泥土、树苗等等。
2.了解种树的步骤。
(1)你们知道怎么种树吗?(幼儿自由交流。)
(2)欣赏PPT:小兔子介绍种树的步骤。
①用铲子挖一个坑:模仿挖坑的姿势。(挖坑时,根据树苗的大小挖不同深度的坑。不要用力过大,提醒幼儿保持地面干净。)
②把树苗轻轻地放进坑里。
③盖上泥土和沙子。
④洒水:模仿水壶的样子帮小树苗洒水。(把泥土浸满水,然后把底盘的水倒掉。注意洒水时尽量不把地上弄湿。)
(3)小兔子介绍的正确的种树方法是怎么样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第三第四步分别做什么?(重点: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种树顺序。并且边说边模仿种树的动作。)
3.排序游戏。播放课件,请幼儿根据种树的过程进行正确的排序。
4、音乐游戏:《种树歌》。播放歌曲《种树歌》,师幼表演种树。(可反复几遍。)
(三)实践: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帮小熊种树吧。(幼儿分四组,合作种小树苗,老师巡回指导。)
2.小树苗都站起来了。平时我们除了要给他们喝喝水,还要做点什么呢?(施肥、给他们晒晒太阳。)
3.师幼把小树苗放到阳台晒太阳。
《植树》教案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板书)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
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我们不能去户外植树,但是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画一画。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的整个过程,感受“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地体会“从简单事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追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棵数=间隔数+1。教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分析讲解)
教师: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画示意图──抽象出线段图──不画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理念,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在一条全长2 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 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教师: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预设1: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2:两旁。(追问:表示什么?)就是两边。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2。)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 km=20xx m(20xx÷50+1)×2=82(盏)
答: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教师:20xx÷50算的是什么?(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两端都要安装)
2、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教师: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引导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由“棵数=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
答:一共要栽24棵银杏树。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这题有关的简单的例子,我们只要张开一只手。五个手指相当于题目中的?(梧桐树)每两个手指之间栽一棵(银杏树),可以栽几棵?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
练习中的实际问题,相比例题有一些变化,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题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两旁”,解决了算式中为什么要“×2”的问题;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验证的环节既是对方法的回顾,又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 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教师:读题并思考,要求“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预设: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教师追问:该怎样解答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
(36—1)×6=210(m)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210 m。
教师:“36—1”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该题是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有了前一题“间隔数=棵数—1”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引导他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
六、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要栽)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100÷25+1=21(棵)
《植树》教案3
学情分析
全球资源日益减少,保护环境日益紧迫,而我们的孩子生活无忧,社会环保意识淡薄,经常做出乱摘花草、随处攀登树木等行为,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令我们幼教工作者深入思考。《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所以对幼儿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树,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幼儿对树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儿能进一步理解树和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懂得植树造林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益处。因此,为了激发幼儿对树的深层探究,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这个活动——“植树造林好处多”。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树木与人类及动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让幼儿知道每年3月12日是植树节,初步认识植树的意义。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音乐磁带一盘,多媒体课件,录像,有关树的调查表,铅笔,4幅动物家园设计图及4件小动物头饰,水彩笔或油画棒。
2.经验准备:幼儿课前对树已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1.通过课件播放,让幼儿了解树和动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
(1)出示课件——小鸟找家
师:小鸟在找家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和幼儿一起看课件,讨论:小鸟喜欢什么样的家?并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分析:通过课件的播放,激发幼儿的兴趣。孩子能够很快进入主题,知道“树是小鸟的家,有树才能留住小鸟”。
(2)播放录像故事《猴博士的话真灵》,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启发幼儿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工厂里机器噪音很大,影响了小动物的日常生活,树帮了什么忙?
②有害气体熏得小动物咳嗽,树起了什么作用?
③夏天,小动物被晒得透不过气来,树起了什么作用?
④风沙吹得小动物睁不开眼睛,树帮了什么忙?
⑤河堤决口,淹了小动物的家,树解决了什么问题?
分析:根据回答情况,给幼儿不同程度的奖励。幼儿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小结,从而让幼儿了解森林对动物的重要性,理解树木与动物的关系。
2.了解树对人类的作用
(1)树与我们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幼儿与教师交流,说说树对我们有件么好处,从而加深对“植树造林好处多”的理解。
(2)采用填调查表的形式,让幼儿进一步巩固树对人类的作用的知识分析:教师将树的作用和好处用表格加图标的形式表示出来,更方便幼儿理解。
①幼儿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自由分配任务,共同商量,互相交流,将自己认可的答案做上标记。
②填写调查表时,孩子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填写内容。
③教师和幼儿一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让幼儿对自己组填写的调查表进行讲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幼儿的回答采用鼓励、提炼、总结等形式进行及时的回应。
(3)教师和幼儿一起对问题进行小结
植树造林好处多:
树木是天然的消声器。
树木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树能吸收热量,遮挡阳光。
树木可以防止风沙弥漫,保持生态平衡。
树木能加固河堤,防止河堤决口。
3.激发幼儿热爱树木的情感
(1)让幼儿大胆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树?为什么?
分析:丰富幼儿对于树木种类和名称等方面的认识,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2)幼儿观看录像,让幼儿了解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并播放一些稀有的、美丽的树种的图片,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幼儿热爱树木的情感。
4.引导幼儿思考在积极植树的同时,应该怎样爱护树木。
让幼儿自由发言、讨论、交流,培养幼儿的爱心。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不折树枝、不在树附近玩火、同破坏树木的人作斗争、给小树充足的水分等。
5.情境表演“小动物搬新家”
引导幼儿运用手中的画笔为小动物设计美好家园,并让幼儿讲一讲自己的设计。
分析:充分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6.活动延伸
根据幼儿爱玩、爱动的特点,我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利用课后延伸时间带领幼儿到园内的种植园去植树,提升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爱护树木的意识。这也真正地体现了教育的延续性、实效性特点,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植树》教案4
教学目标
1、锻炼默读能力,以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文章叙事思路。
2、通过细致阅读,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内涵。
3、理解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锻炼默读能力,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及思路;理解牧羊人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准备:制作学案、课件,准备可擦式答题板(5个),准备闯关奖励的小星星(约50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导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凭自己的一双手,种出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在作者心里和上帝一样伟大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二、超级闯关
闯关预热:分组,解说闯关规则。(1分钟)
第一关:我快故我行
关卡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默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谁)在( )(哪里)几十年如一日的( )(什么事),把荒漠变为( ),让住在这里的人过上了( )的生活。
时间:5分钟
第二关:我思故我明
关卡任务一:
文中着重写了“我”几次见牧羊人?(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出起止。)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二:
三见牧羊人,“我”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默读相关段落,找关键词来概括。)
时间:8分钟(此关任务结束后,展示绘本中的对比图片。)
关卡任务三:
作者是怎么评价这位牧羊人所做的事?(从文中找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时间:2分钟
关卡任务四:
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为什么说这是“最了不起的奇迹”“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学生独自思考后,小组讨论,一人记录组员的答案,用最简洁的词句写在答题板上。)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五:
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够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开头第一段的句子,抓住“长期观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给世界留下许多”、“难得的好人”等关键词。)
时间:3分钟
第三关:携手凌绝顶
任务: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小组合作为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时间:6分钟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安排代表朗读作品,评选出最佳作品。)
闯关结束,根据每组获得的小星星的数量,确定冠军小组。
三、拓展延伸——我能做点什么……
作为孩子,我们暂时可能没法像这个牧羊人一样为地球创造一份奇迹,但我们的双手,是不是也可以为改善地球环境做点什么?
(多媒体展示当今社会人们破坏环境及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现在和将来能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主动承担一点什么,培养他们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时间:5分钟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五、布置练习。(1分钟)
课外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原著(绘本)。
《植树》教案5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2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建立两者的表象,再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学习难点:“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预设过程
一、复习两端都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揭题:植树问题。
2、呈现问题,请学生解决。新课标第一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种”与“间隔数+1”。
二、研究两端都不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不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提出研究课题:要是两端都不种呢?
2、呈现问题,请学生思考后试解。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不种”与“间隔数-1”。
4、比较:“两端都种”与“两端都不种”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
1、画示意图,完成P118例2,注意“两端都不种”与“两旁都种”。
2、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1,注意“两端都种”与“两旁都种”。
3、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2,发现“锯的次数=段数-1”。
4、完成补充题,知道“四层楼三个间隔”。
四、
《植树》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讲讲、看看、玩玩、种种等活动,让小朋友们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加深小朋友们对常见树的认识,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2.鼓励小朋友们与同伴互相合作、激发他们爱护树木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制作好树木与人类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
2.自制常见树小纸牌人手3~4张。
3.植树的工具,在小朋友们园内开辟种植角,备好柳树枝段。
设计思路:
从小对小朋友们进行环保教育,是现代小朋友们教育更新的具体体现,活动设计拟在让小朋友们认识自然物,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颂扬人类改造自然、保护自然,通过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把小朋友们认知、情感、行为贯穿于各种活动中,让小朋友们采用不同的认知思路、多层次去认识周围世界,运用观察、谈话、种植、游戏等多种方法,使小朋友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小朋友们的思维能力。
过程:
一、讲树1.观看“风沙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配以音乐解说,制造略显紧张的气氛。让小朋友们通过听讲解、观看“风沙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
2.引导小朋友们重点讨论: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呢?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小朋友们得出树木能阻挡风沙,避免及或减少风沙造成的灾害。
3.观看春天季节特征多媒体课件,引导小朋友们了解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二、夸树(植树对人类的益处)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讨论。
植树对人类的益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遮雨、防止火灾等功用。
三、玩树牌小朋友们每人3~4张小纸牌,上面绘有各种已认识的常见树木。小朋友们自由结伴,两人一组玩树牌。
玩法:双方同时出一张树牌,先拍桌者先讲:一要讲出这两种树的树名,二要讲出每种树的一二个主要特征。三要讲出其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都讲对了,两张数牌就归讲者所有;讲错了,就有对方讲。如双方均未讲对,就把这两张牌搁一边,双方重新出牌。最后以牌多者为胜。
四、种树
1.激发小朋友们参与种树的兴趣带领小朋友们去园内的种植角,让小朋友们说说如何种植“柳树”
(1)种植工具(2)种植方法
2.小朋友们种植,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小朋友们掌握每棵树枝的间距。
3.插上小标志,便于日后负责照看和护理。
《植树》教案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段数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感觉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与发现植树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用尺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说话、做事情时不能信口开河,不加思索来完成。
2、揭示课题: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我们的节日有很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节?(植树节)其实,“植树”这件事还很有数学上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去植树,每隔5米分为一段,一共可以分成多少段?
100÷5=20(段)
2、出示例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读题分析理解:“一边植树,两端要栽”的意义。
可能许多同学列成:100÷5=20(棵)
(2)学生试做。
让学生讨论。
3、感知间隔的含义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的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4、学生依次画图,课件依次演示画图过程的算法。
段数棵数
12
23
34
56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5、完成例题。A:先要求出段数:100÷5=20(段)
B:再次求出棵数:20+1=21(棵)
6、再次感知,找到规律
课件上做习题栽了8棵树,有个间隔。(两端都要栽)
有20个间隔,栽了()棵树(两端都要栽)
三、尝试练习,做一做
课件:1、园林工人沿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做书上的练习P122(练习二十)。T1、T2写在书上。
四、巩固加深,拓展。
1、打开书P117读书,思考。
2、你在这一节课有什么遗憾?
3、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4、联系生活举例,加深理解。
五、总结延伸
植树问题还有许多学问,今天我们只是解决了两端都栽,如果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如圆形花坛)栽树又怎样计算等待下一节课再去研究。
板书设计:
段数棵数学生练习板演
12
23
34
45
规律: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植树》教案8
在一年一度的植树 节来临之际,为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社区环境“对话”,为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绿色环保意识,下面是有关植树教案的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去植树教案教学反思
这节社会环保教育课已建立起幼儿对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责任感,并有了初步地环保意识;了解到了绿化的好处。在整堂课中大部分幼儿表现活跃,发言积极;但少数幼儿表现不够主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对这部分孩子多给予引导和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了各种树木的名称,而且对其特点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教多引导
附:去植树教案设计
活动设计背景
现在我们有些孩子生活无忧无虑,社会环境意识淡泊,在公共场所乱摘花草,攀登拆枝现象突出,为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所以对幼儿进行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件不可怠慢的事。为了让幼儿了解到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知道植树造林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基于这种思想,我为孩子们设计了本堂社会环保课《植树造林》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知道树木对人类和动物的重要性,了解绿化的好处,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 激发幼儿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准备
1几种树木的图片、投影仪;2多媒体课件(山洪暴发、沙尘暴袭击);3植树工具、小树若干);4提前让幼儿和家长在网上查找一些“植树造林”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几张树木的图片让幼儿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与知识面简单地说说树木的名称及用途。
二根据幼儿的谈话内容引出课题。
三提问(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树木的地球上,人类将会怎样?)让幼儿讨论发言阐述自己的的想法与观点,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山洪暴发、沙尘暴来袭画面让幼儿从反面地体验到破坏大自然生态环境会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残酷的现实情境再现,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并为下一个目标设下埋伏。
五 根据课件播放的画面让幼儿讨论以下话题: 1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
2 面对踩摘花草树木的现象你们应该怎样去制止?
3如何采取措施预防上述灾难的发生?
六让幼儿亲手操作植树。
在幼儿的思维达到**时,带着幼儿亲手种植小树苗,不但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宣泄,更进一步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以及劳动创造出的美,并巧妙地结束了本堂课。
《植树》教案9
教案目标:
1、了解“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有关植树节的活动”等资料;
2、在实践过程中每名小朋友要体现出各自自信勇敢的一面;
3、发挥出绿色小朋友园成员的自豪与自律,从小锻炼身体,向大家展示我们银河班的风采;
教案准备:
1、树苗若干,小朋友园植树节教案。
2、浇树种树用的水桶铁锹等植树工具。
3、制作植树节版宣传报(关于“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有关植树节的活动”等资料)
4、制作 “绿化环境,美化家园”宣传旗。
教案过程:
1、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配以音乐解说,制造略显紧张的气氛。让小朋友通过听讲解、观看 “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
2、引导小朋友重点讨论: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呢?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小朋友得出树木能阻挡风沙,避免及或减少风沙造成的灾害。
3、观看春天季节特征多媒体课件,引导小朋友了解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4、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讨论,植树对人类的益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遮雨、防止火灾等功用。 “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
植树节活动开始仪式
1、教师讲解植树节的来历,宣布活动开始。
2、老师向小朋友介绍种树的意义,讲解护绿爱树的重要性。
3、提出口号“你来,我来,大家来,共创绿色小朋友园”,并向大家倡议:“让我们的世界变成青青世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4、小朋友种植,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小朋友掌握每棵树枝的间距。
《植树》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2.能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来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1.发现和理解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并运用在实际问题中。
教具准备:
学习材料纸、尺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3月12日是什么日子?植树节(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上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以怎样种,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课件演示种树)
师:种了这么久才种了40米,你有什么想法?
生:太累了,太麻烦了
生:要是路短一些就好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课件演示把1000米改成20米)
2.学生在学习材料纸上画一画,并汇报交流
(1)两端都种
(2)只种一端
(3)两端不种
介绍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发现间隔数和棵树间的关系。
3.通过2个生活中的实例再次感受一一对应:摆花盆、挂气球
4.从简单问题回归复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汇报
三、欣赏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路灯、楼梯、排队等
四、巩固练习
生活中的数学:锯木头、排队、刘翔跨栏、公交站
五、全课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今天我们所碰到很多的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都与什么有关?(间隔),其实,在数学上我们又把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统称为分隔问题。
《植树》教案11
设计说明
1.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端栽树时的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两端栽树的解题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栽树”的规律,这时老师提出如果两端都不栽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通过动手操作,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都不栽树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汇报)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总长
间距(3m)
间隔数(个)
棵数(两端不栽)
6m
间距(3m)
2
1
9m
间距(3m)
3
2
12m
间距(3m)
4
3
15m
间距(3m)
5
4
18m
间距(3m)
6
5
…
…
…
…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汇报: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07页例2: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植树》教案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树木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具准备:
挂图、录音、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来到了,看,我们的黑板报就在向我们传递着春天的讯息呢!你想到了哪些关于春天的词语呢?(春光明媚、春寒料峭、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柳暗花明、草长莺飞、莺歌燕舞、万紫千红、花团锦簇、花红柳绿、姹紫嫣红、满园春色、含苞欲放、柳绿花红、鸟语花香、百花齐放 )
2、是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植树的好季节(板书:植树)知道我国的植树节吗?(3月12日)在那一天,许多人都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植树,其中也包括我们少先队员,他们迎着和煦的春风,迈着轻快的步伐,相互喊着:“走,我们去植树”。(出示课题)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这是一首诗歌,共6小节,有信心读好吗?(指名分小节读,注意正音,同桌读)
2、读得挺流畅的,不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听要求:(1)、一小节一小节地认真读文,想想每小节都写了什么。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作上记号。(2)、尝试给课文分段。(生自由读文)
三、组内交流,概括段意
1、说小节的意思
2、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春日去植树)
第二段(3—5)讲植树的重要性。(植树好处多)
第三段(6)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号召多植树)
3、分段读文
四、精读第一段 理解内容
1、看看课文插图:观察三位少先队员的动作表情,猜猜他们当时的心情。(愉悦、自豪、激动)
想想他们都会到哪些地方植树?文中是怎样写的?读好四个词语(板书:滩、渠)关注省略号。
2、、我们就应该带着这样的感情读好第一段。(指名读)
3、读文的过程中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和煦”(与照比较)伴随金色童年的……
4、全班齐读: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五、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课外采蜜:搜集关于树的古诗、对联、成语、谚语或者歇后语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背第一段
二、组内交流,学习新知
1、是呀,一棵棵青翠的小树,将和少先队员们一起茁壮成长,变成参天大树,带给人们绿色。同学们,在读课文时,你有没有发现文中出现了好几次“绿色”这个词语,找找有关的句子读读吧。
2、交流:绿色的工厂 绿色的希望 绿色宝库(板书)能读懂他们的含义吗?
3、学习“绿色的工厂”句子。
(1)、指名读第3小节
(2)、绿色的工厂指什么?(树木在光合作用下会放出氧气,净化了空气。就像一座“绿色”的工厂。)
(3)、体会比喻用法的妙处。
(4)、小结:植树的好处
4、植树还有什么好处呢?读第4小节,并概括。理解“染”你种一棵树,我种一棵树……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以份微薄之力,总有一天,我们能染率祖国的版图,为大地披上一件绿色的衣服。
5、学习“绿色的希望”
(1)、理解“绿色的希望”指什么?实指小树,虚指美好的愿望,即希望祖国山清水秀。
(2)、理解“风沙乖乖点头”说说植树的好处,土地沙漠化、鸟儿等动物因失去家园而日渐消失等问题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难题,而植树造林却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于是种下一棵树,也就等于埋下了一个愿明天的世界更美好的愿望。
6、学习“绿色宝库”
(1)、表明了植树造林对人类有巨大的好处。
(2)、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三、朗读背熟
1、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板书)说说植树的好处。
2、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我们国家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号召全民植树。同学们不仅要积极响应还要动员其他少年朋友。怎么动员呢?这首诗就是的动员材料。现在我们一起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能背的就背。
四、课后总结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用你的微薄之力,为世界增添一份绿,集大家共同的力量,还地球一件绿色的衣裳。
五、拓展延伸: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板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祖国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植树》教案13
活动目标:
1.通过讲讲、看看、玩玩、种种等活动,让幼儿小朋友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加深幼儿小朋友对常见树的认识,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2.鼓励幼儿小朋友与同伴互相合作、激发他们爱护树木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制作好树木与人类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
2.自制常见树小纸牌人手3~4张。
3.植树的工具,在幼儿小朋友园内开辟种植角,备好柳树枝段。
活动过程:
一、讲树1.观看“风沙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配以音乐解说,制造略显紧张的气氛。让幼儿小朋友通过听讲解、观看“风沙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
2.引导幼儿小朋友重点讨论: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呢?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幼儿小朋友得出树木能阻挡风沙,避免及或减少风沙造成的灾害。
3.观看春天季节特征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小朋友了解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二、夸树(植树对人类的益处)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讨论。
植树对人类的益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遮雨、防止火灾等功用。
三、玩树牌幼儿小朋友每人3~4张小纸牌,上面绘有各种已认识的常见树木。幼儿小朋友自由结伴,两人一组玩树牌。
玩法:双方同时出一张树牌,先拍桌者先讲:一要讲出这两种树的树名,二要讲出每种树的一二个主要特征。三要讲出其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都讲对了,两张数牌就归讲者所有;
讲错了,就有对方讲。如双方均未讲对,就把这两张牌搁一边,双方重新出牌。最后以牌多者为胜。
四、种树
1.激发幼儿小朋友参与种树的兴趣带领幼儿小朋友去园内的种植角,让幼儿小朋友说说如何种植“柳树”
(1)种植工具
(2)种植方法2.幼儿小朋友种植,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小朋友掌握每棵树枝的间距。
3.插上小标志,便于日后负责照看和护理。
《植树》教案14
一、教案目标:
1、初步掌握制作树叶书签、标本和保存树叶的基本方法。
2、引导幼儿观察形形色色的树种,了解树的名称、形态、特点、生长规律等。
3、进一步增进幼儿对树的认识,理解人与树的内在联系。
4、通过对树的认识和探究,激发幼儿爱树、护树的情感,培养其环保意识。
二、教案准备:
1、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
2、教师准备一些市区绿化的录像带、照片等资料。
三、教案安排:
1.绿化植物知多少: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调查了解幼儿园和幼儿园周围有多少种绿化植物,并摄影,了解这些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2.树叶探趣: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幼儿园、公园、植物园等实地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采集树叶标本,制作树叶贴画、树叶标签,……
3.树木护养:老师和家长一起教给孩子一些有关养护植物方面的常识。
4.绿化植物摄影作品展和树叶贴画作品展。
《植树》教案1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够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够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老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够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够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并能够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第五篇:植树教案
作文教学:
《植树》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激发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兴趣。
2、在老师指导下,能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图,看懂图意,用几句完整的话表达出来。
3、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展开想像,扩展图的内容,练习说话。
4、能看图写几句话。
(导入:同学们,李老师这里有几句诗,请你们来说一说这些诗句写的是哪个季节?)
师:对,就是春天。让我们跟着春姑娘的脚步,我们一起来欣赏春天的美景。
一、说词游戏。
1、谁能说说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指名说)(课件出示词语)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 阳光明媚 百鸟争鸣 天气晴朗 春风拂面 鸟语花香 春暖花开
(过渡:看来大家前段时间的学习都很认真,积累了很多关于春天的词语。)
2、春天来了,你喜欢做什么呢?
师小结: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春天。老师和大家一样,也非常喜欢桃红柳绿的春天,现在让我们一起坐上神奇的校车走进图画里,去看看春天,看看春天里小朋友们喜欢干什么,好吗?
二、出示图片,指导看图说话。
师:图画里的小朋友他们在春天里干什么呢?生:植树。
师:你们说的没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小朋友们去植树啦!李老师有一个“法宝”能让你们把图画的内容说的更详细、更有趣、更吸引人。
看图说话“四样不能少”:用眼睛仔细地看,用耳朵认真地听,用大脑积极地想,用嘴巴完整地说。(1)整体看图
师:有了李老师的“法宝”,请你们再来看一看这幅图。植树在什么季节呢?(为什么在春季去植树呢?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适合播种;树是我们的好朋友,可以保护环境等等。)天气是怎样的呢?(补充写春天天气的好词语,记忆、积累。)生说:春天来了,这一天,风和日丽,春风拂面,二一班的小朋友去山林植树。
(2)植树的顺序
“三看”
一看:怎么看图?复习看图方法(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或者是从近到远(学生说,老师补充)。生按一定的顺序看图。
二看:植树的顺序,先挖坑,然后放树苗到坑里,接着给树苗培土(填土,埋树苗),最后给小树苗浇水、施肥,一颗小树苗就这样种好了。
三看:看细节,挖抗的小朋友会有哪有动作?抬树苗的小朋友脸上是什么表情?心里想着什么?放树苗的小朋友怎么扶着树的?为什么要把书扶得笔直呢?她会想些什么?浇水的小朋友提水时会发什么?(3)植树后 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小动物吗?他们会说些什么?或者你亲手种下的小树苗在风中摇晃着,它会对你说些什么? 你种的树以后会成为什么样子呢?对环境有什么作用呢?
三、写一写,谁的本领大。
(1)老师课件出示写话的要求:
a、拟题目。b、格式:分自然段,每段的开头空两格。c、标点符号单独占一格。d、字迹工整,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2)课件出示写作提纲。(在第二段可以提醒增加环境的描写,比如山林的是什么样的等。)
老师巡视学生的写作,检查、指导。
四、读一读,谁的本领强。
请写完的小朋友读自己的作文,小朋友听。
师:小朋友们听,会听:听他的好词,听他优美的句子,听他种树的顺序,听他读不通的句子。
评作文:优点、不足,怎么修改更好? 作文纸誊写作文,在外墙张贴作文。
板书:
植树(整体)时间: 人物: 地点: 事情:
(部分)事情:首先 „„ 接着 „„ 然后 „„ 最后 „„
挖坑 放树苗 培土 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