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鹧鸪天》教案
《鹧鸪天》教案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辛弃疾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氏这首词,也是表现春天的美好的,但是和宋祁的很不一样,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来,辛氏强调的不是市井的繁华和欢乐的享受,而是农村的朴素和自得。
作者对农村的感情,和传统的山水田园诗意有点相近,但是又有很明显的不同。他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欣赏自然风光,他在农村的景观中,对农事和农时,更有细致的关注:“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事和农时,是实用的,劳苦的,并不一定有诗意,但是辛氏对于农事和农时的种种现象,用一种隐含着喜悦的眼睛去观察,这些本来平淡的细节就被一种脉脉的欣赏意味统一起来。陌上桑芽,邻家蚕种,本来很琐碎,更像是散文意象,转化为诗,应该是不容易的。桑芽还比较好说,蚕种,可能在辛氏以前,还不曾进入过诗歌。至于牛犊,在前人的“农家乐”主题是有过的,但是让它叫起来,叫得有诗意,并且和蚕种之类统一起来,恐怕不但得有一点勇气,而且也得有点才气。关键是,诗人先用了一个“破”字,和桑芽的“嫩”联系在一起,联想上似乎有矛盾:嫩怎能破?但是,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关注和发现。至于蚕种生些,说的不是蚕种,而是从蚕种开始蠕动起来的小蚕蚁,也是初生的、少量的,很不起眼,诗人却为之注目。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情,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下面的“斜日寒林点暮鸦。”寒林暮鸦,本来是有很浓的文人山水田园格调的,但是这里不落俗套,好在这个“点”字,用得很有韵外之致。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有了一个点字,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而且成了精致的细节。对于大自然的美好的专注,是传统文人山水诗的趣味;而牛犊的鸣叫和蚕种的生息,则属于一种农家田园的趣味。作者不是作为文人去欣赏农家之乐,而是以欣赏农事的眼光来体味家园之美。
辛氏的这首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山水画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这里的田园和一般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又有一点区别,更多的是家园。它不暂时的,客居的,而是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
这首词还有一个特点,长期被读者忽略,那就是,全词本来是抒情的,但是在语言上,却大体都是叙述,甚至充满了白描。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人家,和杜牧的《江南春》中的“水村山郭酒旗风”是同样的意境和手法,但是辛氏和杜牧不大相同,他不是以城市人的眼光来欣赏山水田园,而是把田园当作家园,并且表示,田园和家园比之城市要精彩得多: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市中的春天当然也是美好的,但是那里的春天和美艳的桃李花联系在一起,那里的春天也像桃李花一样暂短,经不起风吹雨打。诗人用了一个“愁”字点出了他的倾向。时尚是一种潮流,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但是时尚又是瞬息万变的,因而处于时尚之中,又不免为不可避免的淘汰而忧愁。而田园和家园里的春天,没有城市中的桃李那样美艳,它和农村田野的花联系在一起。农村的花是很多的,甚至也不乏桃李,但是,不能选择桃李花是肯定的,选择别的也不难,例如,李白在宫廷供职的时候,就选择过柳: 寒雪梅中尽,春从柳上归。
这种诗意都是现成的,辛弃疾的选择要与桃李柳等等拉开距离,而且要与之有对比。这就意味着是不现成的。这对辛弃疾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最后他选择了农村中最不起眼的荠菜花。而且把话说得很彻底:“春在溪头荠菜花”。好像在荠菜以外,就没有春天的景象了似的。有了这种高度集中的想象,才使得荠菜花的诗意中隐含着发现和惊喜。这一方面表现了田园和家园的朴素,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对它长期被漠视的陈规的颠覆。历史证明,这个选择,是一次成功的探险: 一,它成功在对比上,首先,在色彩上和桃李是鲜明的对比;其次,在受欣赏的被漠视方面,二者的对比也是很鲜明的。
二,它的成功还在想象、观念的更新上。桃李虽然鲜艳而且备受瞩目,但是生命却很脆弱;而荠菜花从色彩到形态都不及桃李,但是它有自在的生命,不以世俗的欣赏为意。
三,它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在诗的想象的开拓上。在辛弃疾写出这首词以前,从来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陈规,好像在鲜艳的花朵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可能似的。但是,辛弃疾却以他的创造显示,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新的想象天地。桃李花的美,已经被重复而变得有点俗气了,而荠菜花的美却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考验。
看来,辛弃疾对这个荠菜花很有点得意,在同一组诗作中,他又用了一次。
第二篇:鹧鸪天教案
鹧鸪天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词人贺铸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学会欣赏诗词
二、重点与难点
把握本次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 2课时
四、授课主要内容
1、作家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人。自称远祖本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是唐代宰相贺知章的后裔,故自号‚庆湖(镜湖)遗老‛。宋太祖孝惠皇后五代族孙。据说他‚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俗谓之‘贺鬼头’‛(《老学庵笔记》卷八)。初为武官,在京为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不久调戍地方,历任宝丰监钱官、和州(今安徽和县)管界巡检等。元祐六年(1091)以苏轼等人荐,改文官。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出任泗州(今江苏盱眙北)、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通判等。大观三年(1109)致仕(退休),寓居苏、常(今江苏苏州、常州),卒于常州僧舍。
贺铸是一位性格和经历都比较复杂的人,宋人曾这样谈论他:‚方回为人,盖有不可解者:方回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然遇空无有时,俯首北窗下,作牛毛小楷,雌黄不去手,反如寒苦一书生;方回仪观甚伟,如羽人剑客,然戏为长短句,皆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方回慷慨感激,其言理财治剧之方,亹亹有绪,似非无意于世者,然遇轩裳角逐之会,常如怯夫处女。‛(程俱《贺方回诗序》)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词一方面,性格的复杂性(对立统一),反映在词中则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英雄气与儿女情并存。豪放词:《六州歌头》婉约:《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张耒为他的词集作序,称其或‚盛丽‛、或‚妖冶‛、或‚幽洁‛、或‚悲壮‛,不拘一格。这在北宋词坛极为罕见。他当时词名极盛,曾以《青玉案》的‚梅子黄时雨‛一句而获得‚贺梅子‛的称号(晚年居当涂,同时郭祥正以这一雅号讥其头上发少髻小)。黄庭坚在秦观去世后给贺铸的诗中还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到南宋胡铨还有‚黄梅时雨忆方回‛的诗句。
他的诗也有相当的成就,他自己说曾向前辈学诗,得八句诗诀:‚平淡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诗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 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这些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的辩证观点,颇为精彩,不知总结出这八句的前辈是谁,或者就是贺铸自家悟得,也未可知。贺铸称自己‚尽心于诗,守此勿失‛(见《王直方诗话》),足见他在作诗方面是很下工夫的。诗歌风格也是多样,或‚灏落轩豁,有风度,有气骨‛(《宋百家诗存》),‚工致修洁,时有逸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清隽平淡,明朗雅致。有的学温庭筠、李商隐,‚深婉丽密‛(《宋史〃贺铸传》),近于其词;有的则‚用笔清刚,不似填词家语‛(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
2、诗词欣赏
创作背景:苏州的灵秀山水和清嘉风物,不但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也吸引了历代骚人词客。寄寓吴门,视作第二故乡,北宋的著名词人贺铸就是其中的一位。贺铸,生于河南卫州(今汲县),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古人重郡望,因此他称自己为‚越人‛。他是宋太祖孝惠皇后的族孙,又娶了宗室赵克彰的女儿为妻。出身贵族,且兼有一层裙带关系,这样的身份每使人艳羡不已,常人将以此自炫,可贺铸却看得非常淡漠,视富贵如浮云。他洁身自好,性情狷介,喜欢评论时事,对于当前的事情,总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赞赏,或批评,直言不讳;对那些权倾一时的‚贵要‛,‚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颇有豪侠倜傥之风。正因为这样,他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在官场上始终未能舒展他的抱负,只先后在泗州、太平州等地担任通判之类的地方官吏。他心气太高,看不惯官场的污浊腐败,受不了对上司的谄媚迎合,最后唯有弃官回归民间。贺铸携家来到了江南。据《中吴纪闻》载,贺铸带着自己的妻子,把自己的家安在盘门外十余里处的地方,即今横塘附近。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石湖的浩淼烟波是吴山越水的灵气,上方山、黄山的森森古木是吴门姑苏的脊梁。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多姿多彩的乡土风情,为贺铸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留下了许多优美篇章,其中有直接以苏州为背景的《鹧鸪天〃半死桐》。词的上片:妻子死后诗人的凄凉、孤独。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两句,写他这次重回阊门往事不可回首的感慨。‚阊门‛,苏州城的西门。起二句用赋,直抒胸臆。说他再次来到阊门,一切面目皆非。因为前次妻子尚在,爱情美满,便觉世间万事都是美好,这次妻子已逝,存者伤心,便觉万事和过去截然不同。接以‚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何事‛‛即为什么。问得十分无理,实则文学往往是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即与我同来的人,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
接着‚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拟自己的丧偶。‚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李商隐《石城》诗:‚鸳鸯两白头。‛),而词人此时已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本人的孤独的凄凉。
下片:诗人对妻子的怀念
‚原上草,露初晞‛。晞,干掉。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本自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
‚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此句复用赋体。因言‚新垅‛,顺势化用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诗意,牵出‚旧栖‛。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这两句,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写面对着故居新坟,他感慨万千,既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声声添愁。如今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裳呢?‚旧栖‛、‚新垄‛、‚空床‛、‚听雨‛,既善于描出眼前凄凉气氛典型环境,也抒发了寂寞痛苦深情。从末句‚挑灯夜补衣‛的典型细节往事描写上,可见妻子勤劳贤慧,对丈夫温存体贴。这种既写今日寂寞痛苦,复忆过去温馨,终见夫妻感情深厚,情意令人难忘。回肠荡气,十分感人。)
结构:全词以心理感受和自我探问起首,中间暗中以时间作为发展线索,并且穿插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如梧桐二句,以树鸟比喻失偶,恰是化用了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之意;原上草二句感叹人生短促,又是化用了古乐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恰当地表现了主题,结句更是提炼出‚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这最后一句敲响了全词的最强音符,将全词的意境推向了高潮。读之无不令人殇然泪下。艺术上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作者善于把一些使人捉摸不到的情感形象化,将情与景和谐地融为一体。词中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等形象化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亡妻之痛,又用草间霜露,比喻人生的短促,这比直陈其事更具艺术效果。末三句‚旧棲‛‚新垅‛、‚空床‛、‚听雨‛既写眼前凄凉的景状,又抒发了孤寂苦闷的情怀。集评: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贺铸退居苏州,本来就心情抑郁,‚闲愁‛颇多,亦颇大;在苏州又死去了妻子,这就给他布满阴霾的心头,又增添了一层乌云。这首悼念亡妻的词作。出语沉痛,感情深挚,很能感动人。
此词在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诗》、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作品为不朽的名篇
延伸阅读:
1、比较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与贺铸的《鹧鸪天》都是为自己妻子写的悼亡词,都是各自纯真爱情的哀唱。若将两词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自可玩味出两词的不同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29岁就死了妻子。他的妻子王弗极贤慧有淑德,其敏而静的气质有如神光天香笼罩着他们夫妻谐睦温馨的家庭生活。王弗去世,苏轼黯然神伤,哀思绵延。十年之后,苏轼对亡妻仍是一往情深,难以释怀。其《江城子》词正是当时追思亡妻感强烈凝聚的结晶。
全词哀情外显而激烈,泼墨如水,大开大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夫妻间的深情厚意。仅 3 从词的上片便可明显地看出这一特色。词作‚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开头就营造出一种凄惨悲凉的哀痛气氛,将感情的琴弦拉到极度哀伤之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既感慨夫妻生离死别之日久,又直抒追思亡妻之情深。在时间长河里,十年不过是弹指一瞬,对词人来说,却恍若隔世。词人日思夜梦,不知有多少心事要向情侣倾诉!‚不思量,自难忘‛,正是极度相思痛苦之情的强烈爆发。接着,词人大笔挥洒,从死者与生者两方面将这种相思痛苦之情加以淋漓尽致的抒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凄凉冷漠尚可忍,最难耐苦楚无人说!唠叨死者孤坟的寂寞凄凉,既是疲于奔波他乡,疏于祭扫妻坟的自责,更是伤惋怀妻痛情的流露。‚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从生者处境的险恶坦露对亡妻的复杂情感。一方面,甜蜜的夫妻情爱令词人对死别十年的妻子依然痴情灼烈,深陷于仅在梦中相见的无奈里;另一方面,生活际遇的飘泊不定,生活处境的凶险恶劣,令词人心身疲倦,鬓发过早地变得霜白。这样,即使能与妻子相见,词人也不希望妻子认出自己,以避免妻子伤感难过。词人极希望与妻子相见却又害怕被妻子认出的矛盾心里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昭示,它精细地写出了词人对妻子的无限关心体贴的挚爱之情。
与苏轼青年丧妻不同,贺铸是晚年丧妻的;与苏轼《江城子》词抒情的外显、大笔挥洒、淋漓尽致不同,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苏词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赋笔手法生动逼真地铺写了一幅夫妻久别乍逢的感人场面,显示出爱情的纯真美丽,使其抒情既亲切又富有情趣。‚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游子思乡,自古同理;离家愈久,生活愈是不适,思乡之情也就愈切。因时势的动荡不安,政治生活的苦闷,辗转奔波的词人自然产生了浓郁的怀乡情绪。幽幽沉梦之中,魂游久违的故乡,第一眼所见便是爱妻面窗梳妆那熟悉的身影。神之所思,意之所指,这第一眼目光所及实在是词人思妻痴情的自然流露。‚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两地相思情切切,一朝对面却无言。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颇能拨动感情的琴弦,夫妻间的真挚情爱悠然流淌。
与苏词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抒情性不同,贺词浸润着深沉的人生感慨,有着哲理的冷静揭示,显得沉郁而富有理性光彩。贺铸虽出身贵族,但空怀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终生沉抑下僚,郁郁不得志。词中以梧桐的半生半死,鸳鸯的失伴孤飞为喻,既失偶之痛楚,也发人生之感慨。‚原上草,露初晞‛化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意,以露水易干为喻,慨叹人生之短促,功名之有如云烟,笔调委婉地将自己不得志的蹉跎人生寓于其中,感情内隐而沉郁。
苏词的‚尘满面,鬓如霜‛,虽也暗寓人生飘零之感,也抒写光阴流逝之疾,但从心理的精细摹写,以赋笔手法所进行的想象铺写来看,全词主调是抒写对亡妻的真挚深情,是对纯真爱情的纵情高歌。而贺词尽管也唱出了纯真的爱情之歌,但其主调富有浓郁的理性色彩,有着对人生哲理的冷静揭示。总之,同是悼亡词,苏词感情闸门大开,奔放而激越,自有一股撞击人的强劲力量在;贺词显得简约曲致,蕴含深刻的人生体验,感情沉郁而哀戚
2、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赏析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说来好笑,原是贺方回退居苏州时,因看见了一位女郎,便生了倾慕之情,写出了这篇名作。这事本身并不新奇,好象也没有‚重大意义‛,值不得表彰。无奈它确实写来美妙动人,当世就已膺盛名,历代传为佳句,——这就不容以‚侧艳之词‛而轻加蔑视了。
方回在苏州筑‚企鸿居‛,大约就也是因此而作。何以言之?试看此词开头就以子建忽睹洛神为比,而《洛神赋》中‚翩若惊鸿‛之句,脍炙千古,企鸿者,岂不是企望此一惊鸿般的宓妃之来临也?可知他为此人,倾心眷慕,真诚以之,而非轻薄文人一时戏语可以并论。闲话且臵,如今只说子建当日写那洛神,道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其设想异常,出人意表,盖女子细步,轻盈而风致之态如见,所以贺方回上来便用此为比。姑苏本是水乡,横塘恰逢水境——方回在苏州盘门之南十余里处筑企鸿居,其地即是横塘。过,非‚经过‛‚越过‛义,在古用‚过‛,皆是‚来到‛‚莅临‛之谓。方回原是渴望女郎芳步,直到横塘近处,而不料翩然径去,怅然以失!——此《青玉案》之所为作也。美人既远,木立如痴,芳尘目送,何以为怀。此芳尘之尘字,仍是遥遥承自‚凌波‛而来,波者,原谓水面也,而乃美人过处,有若陆行,亦有微尘细馥随之!人不可留,尘亦难驻,目送之劳,惆怅极矣!——全篇主旨,尽于开端三句。
以下全是想象——古来则或谓之‚遐思‛者是。
义山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之音繁,喻青春之岁美(生活之丰盛也)。词人用此,而加以拟想,不知如许华年,与谁同度?以下月桥也,花院也,琐窗也,朱户也,皆外人不可得至之深闺密居,凡此种种,毕竟何似?并想象也无从耳!于是无计奈何,而结以唯有春能知之!可知,不独目送,亦且心随。
下片说来更是好笑:词人一片痴情,只成痴立——他一直呆站在那里,直立到天色已晚,暮霭渐生。这似乎又是暗与‚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江淹名句有脱化关系。本是极可笑的呆事,却写得异样风雅。然后,则自誉‚彩笔‛,毫不客气,说他自家为此痴情而写出了这断肠难遣的词句。纵笔至此,方才引出全曲煞拍一问三叠答。闲愁,是古人创造的一个可笑也可爱的异名,其意义大约相当或接近于今日的所谓‚爱情‛。剧曲家写鲁智深,他是‚烦恼天来大‛,而词人贺方回的烦恼却也曲异而工则同——他巧扣当前的季节风物,一连串举出了三喻,作为叠答:草、絮、雨,皆多极之物,多到不可胜数。方回自问自答说:‚我这闲愁闲恨,共有几多?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你去数数看倒是有多少 5 吧!这已巧妙地答毕,然而尚有一层巧妙,同时呈现,即词人也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霖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你看,词人之巧,一至于此。若识此义,也就不怪词人自诩为‚彩笔‛‚新题‛了。
贺方回因此一词而得名‚贺梅子‛。看来古人原本风趣开明。若在后世,一定有人又出而‚批判‛之,说他种种难听的话,笑骂前人,显示自己的‚正派‛与‚崇高‛。晚近时代,似乎再也没有听说哪位诗人词人因哪个名篇名句而得享别名,而传为佳话,——这难道不也是令人深思的一个文坛现象吗?(周汝昌)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
通过本课使学生了解词人贺铸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本词的内容以及艺术特点;学会欣赏诗词。【备课资料】 文人雅号:
张先:‚张三影‛。作词喜用‚影‛字,炼出许多好句,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轻絮无影‛等句,最为人玩赏。张先在《行香子》一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句,又被文友呼为‚张三中‛。
宋祁:‚红杏尚书‛。他因《玉楼春》词中的佳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名噪当时,竟获得‚红杏尚书‛的美誉。
秦观:山抹微云君。北宋词人的《满庭芳》词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句,大得苏东坡赞赏,称之为‚山抹微云君‛。
陆游:倚松老人。南宋诗人,由写了这样两句著名偈语:‚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遂有‚倚松老人‛雅号流传。
曹植:曹七步。曾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道韫,咏絮才东晋女诗人。以‚未若柳絮因风声‛比拟雪花而闻名。
王昌龄:七绝圣手唐代诗人善写七绝。
刘长卿:五言长城唐代诗人善写五言诗。
陆羽:茶仙。唐朝文人,著有《茶经》,外号也称‚茶圣‛。北京策划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ffdvxxxdde20938
第三篇:鹧鸪天 老师
鹧鸪天 老师
宋韵唐风填腹空,讲台三尺育花红。
几叠习作勤回首,半壁孤灯人倦慵。
情切切,意重重。披星戴月少妆浓。
朝霞又秀黎明里,矫健雏鹰掠九穹。
第四篇:鹧鸪天桂花 教案教师版
课文: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
桂花》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词意,把握桂花形象。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
4了解诗歌中有关花这一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词意,把握桂花形象 分析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一、导入
歌曲《桂花香》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
千百年来咏叹桂花的诗人多不胜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中又开出了一支桂花文化。
二、领略
桂花文化
1、在小组内诵读自己所收集的有关桂花这一意象的诗词,并对这首诗所寄托的情感作简单的赏析。
2、总结桂花文化
别样桂花别样情 不同作家笔下的桂花形象都不相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细致描摹桂花的时候,寄托自己的感情。我们已无法说清楚到底是这片桂花撩动了诗人的情思,还是诗人的情思恰好寄托在了这棵桂花树上,总之花与情已经完美地结合了。那么李清照笔下的桂花又是怎么样的呢?
三、学习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1、介绍李清照
古代第一才女,乱世之美神 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重点突出李清照的前后两期作品的风格
2、朗诵全词,思考:词中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分别找出对应的语句。描写和议论
哪些是描写?哪些是议论?)
描写句: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议论句:⑴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⑵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⑶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3、自己朗读,思考: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特点:
光泽:暗淡
色彩:淡黄、轻黄
体性:温雅柔和
(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品格高洁)
生长的地方:偏远
味道:香浓
4、赏析文章的议论
第一层议论: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一句当中那个词用得最好?
第二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第三层议论: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探究:
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1、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2、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
6、咏物诗、词的鉴赏思路:
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其他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
四、拓展:徜徉于一片花海的李清照
• 在小组内诵读自己所收集的有关李清照有关“花”这一意象的诗词,并对这首诗所寄托的情感作简单的赏析。(做好笔记)
第五篇:《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15篇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鹧鸪天》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鹧鸪天》阅读答案1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侧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 “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活的写照。
C. “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 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词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接着把握词的意象,分析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错在“景色凄凉”。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故选C项。
15.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相随作伴,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
《鹧鸪天》阅读答案2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清]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归雁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1)上阕最后一句“花满溪南处士家”,似乎与前三句所写的景象不协调,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①前三句用欲堕的晚霞、归栖的大雁、迷蒙的秋雨描绘了一幅肃杀的晚秋图(2分);
②“花满溪南处士家”之景则温馨宜人,与前三句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出在一片萧瑟中诗人对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2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4分)
情感:表达了诗人孤身漂泊在外、西风染白双鬓的伤感、孤独、无聊的情感。(2分,答到“漂泊在外”之意的1分,答到“伤感”“孤独”“无聊”三词中的一个1分。)
表现:①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情感。“换”字,说明头发不是逐渐变白的,而是“换”一下就行了,用夸张手法写头发变白之快,写出年华易逝的伤感(1分,答到“头发变白”之意即可);
②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情感,用“东篱”“暮鸦”写出了醉酒遣愁、百无聊赖地去数乌鸦的情景,这都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聊。(1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3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这期间,黄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试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形象和诗歌主题。
诗人是一个狂士形象。他在酒中寻乐、在雨中吹笛,酒醉簪花倒带帽,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3分)
诗中着意写诗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抒发了作者在坎坷的仕途中的苦闷和激愤。最后一句“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挽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的反抗。(4分)
【赏析】: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鹧鸪天》阅读答案4鹧鸪天原文:
鹧鸪天
赏荷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鹧鸪天字词解释:
①樾:树荫,道旁林荫树。
②燕支:即胭脂。
鹧鸪天翻译:无
鹧鸪天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上片描写了荷叶和荷花,其中荷叶具有哪些特点?
(2)这首词除正面描写之外,还运用了较多篇幅进行侧面衬托.请具体分析这首词中的侧面描写及其效果.
(3)王若虚说“莲体实肥,不宜言瘦”,并建议将词中的“瘦”改为“腻”字.你是否赞成?请简述理由.
答案:
(1)特点:香气扑鼻;荷花开得壮观,连绵十里;荷叶翠绿。
(2)“胭脂.走夜光”属于侧面描写,“胭脂雪瘦”侧面描写荷花身体的丰腴.“翡翠高盘”则进一步描写出荷叶的绿,绿的像翡翠.在黑暗的夜晚,也有翠绿色的光线从荷叶上发出来。
(3)不赞成。如果改成“腻”字,就体现不出荷的一种亭亭玉立的气质,只会感到一种世俗气息。而变成“瘦”,我们就可以感到荷体虽然瘦,但是却撑起了那么大一朵丰腴的荷花,隐隐中感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鹧鸪天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 。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有人谓“ 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个人资料: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学家。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随父降金,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完颜宗弼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有文集《明秀集》传世。
《鹧鸪天》阅读答案5家住东吴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①锦瑟②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③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① 呼卢:古代一种博戏。 ② 锦瑟:代指歌女。 ③ 京华:南宋都城临安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放荡不羁”等)的性格(1)。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 ;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年少)实(眼前---年老)对照”、“反衬”(以少衬老)也可)。将上阕描绘的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词人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鹧鸪天》阅读答案6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阅读练习二:
⑴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一部分人认为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阅读练习三: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分)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分)。
(2)以鸦归巢反衬人不能归家,更凸显出游子有家不能归的思家之苦。(2分)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1分)。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7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栌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初期写下的。 ②青门学种瓜指学汉初的邵平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8.这首词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5分)
9.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全词主要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分)词中的新燕轻鸥歌 清酒等意象为词人渔钓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词人置身其间,自在快乐。(2分)词人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乐于隐逸的思想情感。(1分)
9.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表面上享受渔钓生活、而内心却藏着苦闷的隐者形象。(3分)从诗歌内容来看,词人似乎很享受渔钓生活,但开头两句则已透露出了词人的无可奈何,送年华显示出了词人的无聊和苦闷。(3分)
陆游自从任枢密院编修官然后再任通判镇江,后又被调任隆兴,最后被免职,他一再受到主和派的打击,心情抑郁。词的上片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二句,表示不愿靠近都城学汉初的邵平那样在长安青门外种瓜,只愿回家过清闲的渔钓生活。但隐身渔钓,并非作者的生活理想,这样做只是作者在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自我排遣而已,读送年华三字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感喟之情。这时候,作者迁居处湖光山色,当他面对自然美景时,人事上的种种失望和伤痛,也因此自会暂时得到冲淡以至忘却,所以后面的二句: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即就写镜湖旁飞鸟出没的情况,写出那里的风景之美。句法上既紧承渔钓,又针对镜湖特点;情调上既表景色的可爱,又表心境的愉悦,情景具足,以景移情。
下片从湖边写到在湖中泛舟的情况。开头二句,歌声与木虏声并作,缥缈与呕哑相映成趣;第三句:酒如清露鮓如花,细写酒菜的清美。这三句,进一步描写词人渔钓生活的自在和快乐:鮓如花三字着色最美,染情尤浓。结尾二句:逢入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表明词人不但安于渔钓,而且愿意以船为家;不但自在、快乐,且有傲世自豪之感。但读者联系作者的志趣,可以知道这些自在、快乐和自豪,是词人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是热爱自然的一个侧面和强作旷达的一种表面姿态,并非出自于他的深层心境。笑指二字和上片的送年华三字,一样透露出词人的这种心情矛盾。表面上是笑得那样自然,那样自豪;实际上是笑得多么勉强,多么伤心。
《鹧鸪天》阅读答案8鹧鸪天
赏 荷
[金]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路旁遮阴的树。②凌波:曹植《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意形容洛神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
21.词中夜光指的是 醉魂指的是 。(2分)
22.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21.夜光指的是水珠,醉魂指的是赏荷陶醉之心。(每一点1分)
22.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词借荷塘清秀,荷花婀娜,夜景清凉等几个方面表达词人安闲、恬静、爱怜、陶醉的思想情感。(手法2分,思想情感2分)
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 。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
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诗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有人谓 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鹧鸪天》阅读答案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4分,每点1 分,言之有据即可)
《鹧鸪天》阅读答案10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阅读题一
1、辛弃疾的字是 。代人赋是这首词的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的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岗,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3、结合划线句,分析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2分)幼安;题目
2.(2分) B
3.(4分)城中桃李,虽然绮丽耀眼,招人艳羡,但经不起风雨,而溪头荠菜虽然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能将春天留下,通过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对朝廷荣华富贵的鄙弃。(能结合注释回答1分,指出对比1分,写出对农家生活态度1分,写出对城市、朝廷或官场态度1分)
阅读练习二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3分)
2.(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2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2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答出拟人等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赏析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鹧鸪天》阅读答案11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
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
13(1)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答出“朴素低调”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答出“赞美”或“喜爱”1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答出“淡泊名利,高洁自处”1分)。
(2)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1分)“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1分)“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1分)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1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
7.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
8.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参考答案:
5.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7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8.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阅读答案13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4—15题。
夏日田园杂兴(其八)
南宋范成大①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明满北窗。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
②三公:古代最高级的官吏,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周代宫廷有三株槐树,拜见天子时,三公立于三槐之下。
鹳鶴天
南宋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
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缩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气
[注]
①辛弃疾(1140—1207):作此词时诗人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
②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槐叶像鼠耳一样对生,苍翠茂盛,遮住了炎炎夏II、,
B、第二首词前两句描写了春人平原、葬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的乡邺存色“
C、两首诗写作手法完全不同,范诗化用典故,运用对比;辛词则白描勾勒,借攻抒悄。
D、两首诗都着笔于眼前,描绘出一幅宁静恬淡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风景新。
15、两首诗均塑造了诗人“闲”的形象,其中情志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比较临赏“(6分)
阅读答案:
14、C(“完全不同有误”,辛词范诗都借景抒情。)
15、(1)不相同。前者闲适自得,后者却是“闲而不适”。(2分,指出不同各1分)
(2)范诗通过炎炎夏日立于三槐之下等候拜见天子的“三公”和倚在凉爽的北窗前的“闲客”形象对比,抒发了诗人退出朝堂、闲居石湖后的了无牵绊、轻松愉悦的心情。(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3)辛词虽有“闲意态”之句,展现诗人农村生涯的欢快自然,但上片一句“多情白发春无奈”,却透露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又无可奈何的的复杂心态。因为“多情”,所以闲居中仍心念国是,希望为国出力,却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4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说明文阅读解题思路
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2、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倒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如下文是说明抵御风沙的方法。
3、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例1就属此类。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4、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5、借助于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方法和规律,正确地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该说是不困难的。
阅读理解快速阅读的方法
A、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B、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C、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鹧鸪天》阅读答案15(二)古诗词鉴赏(共7分)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2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4分)
答案:
21、B
22、实写在沉香的轻烟中的肖像画,虚写伤心离别的感受。画容貌容易,想要画出自己的伤心难。用衬托手法,表现自己不忍离别的伤心程度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