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鹧鸪天》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鹧鸪天》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词人简介
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字养直,初因病目,自号眚翁。本泉州人,随父苏坚徙居丹阳(今属江苏)。因卜居丹阳后湖,又自号后湖病民。苏坚有诗名,曾与苏轼唱和,得苏轼赏识,并因苏轼称誉其诗而声名大振。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结诗社于江西。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征召,独不赴,隐逸以终。
1.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试做简要描述。(5分)
2.“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表达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河桥上望去,野水退落,呈现出秋季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外景色的典型化意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2.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繁华凋落后,无人垂顾。作者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鹧鸪天》阅读答案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4—15题。
夏日田园杂兴(其八)
南宋范成大①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明满北窗。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
②三公:古代最高级的官吏,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周代宫廷有三株槐树,拜见天子时,三公立于三槐之下。
鹳鶴天
南宋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
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缩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气
[注]
①辛弃疾(1140—1207):作此词时诗人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
②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槐叶像鼠耳一样对生,苍翠茂盛,遮住了炎炎夏II、,
B、第二首词前两句描写了春人平原、葬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的乡邺存色“
C、两首诗写作手法完全不同,范诗化用典故,运用对比;辛词则白描勾勒,借攻抒悄。
D、两首诗都着笔于眼前,描绘出一幅宁静恬淡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风景新。
15、两首诗均塑造了诗人“闲”的形象,其中情志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比较临赏“(6分)
阅读答案:
14、C(“完全不同有误”,辛词范诗都借景抒情。)
15、(1)不相同。前者闲适自得,后者却是“闲而不适”。(2分,指出不同各1分)
(2)范诗通过炎炎夏日立于三槐之下等候拜见天子的“三公”和倚在凉爽的北窗前的“闲客”形象对比,抒发了诗人退出朝堂、闲居石湖后的了无牵绊、轻松愉悦的心情。(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3)辛词虽有“闲意态”之句,展现诗人农村生涯的欢快自然,但上片一句“多情白发春无奈”,却透露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又无可奈何的的复杂心态。因为“多情”,所以闲居中仍心念国是,希望为国出力,却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3【原文】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
②“梧桐”二句:化用温庭筑《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调宝瑟,拨金猊,地时同唱《鹧鸪词》。宝瑟:指琴。金猊:香炉。
③调:抚弄乐器。
④金猊:狮形的铜制香炉。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⑤西楼:作者住处。
(1)词的上阕运用写景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上阕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4分)
(2)词的下阕说“不听清歌也泪垂”,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中人物“泪垂”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①视觉方面,首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1分)②其句转到写身上的感觉上。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画屏帏幕之间。(1分)③“梧桐”二句,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1分)④多感官结合,写出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1分)
(2)①结末“如今”两字,由“那时”折回眼前。那时同唱小调,欢乐异常;如今却独居西楼,唯闻风声萧萧,雨声滴滴,(1分)昔欢今悲的鲜明对照,更加突出了眼前的孤独与愁苦。(1分)②因为别离(1分),经常闻歌而引起怀人的伤感,记忆中的美妙歌声无时不萦回耳际,而在今夜那风雨凄凄、“万叶千声皆是恨”的情况下,即使不听清歌也就足以使人泪下而不能自止了。(1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4家住东吴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①锦瑟②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③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① 呼卢:古代一种博戏。 ② 锦瑟:代指歌女。 ③ 京华:南宋都城临安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放荡不羁”等)的性格(1)。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 ;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年少)实(眼前---年老)对照”、“反衬”(以少衬老)也可)。将上阕描绘的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词人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鹧鸪天》阅读答案5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②,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③。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犊:牛。③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7.请展开想像,描写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所表现的田园春光。(2分)
▲
8.词中加点的一个“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力。(2分)
▲
参考答案:
7.(2分)示例: 乡村小路边柔嫩的桑枝上有了点点绿色,吃草的小黄牛在山坡上时不时哞哞的叫着,太阳偏西,回巢的乌鸦点缀着有几分春寒的树林。
8. (2分)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4.(8分)
(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1分)
(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6鹧鸪天咏桂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4分)
(1)(4分)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2分)这样写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了铺垫。(2分)
(2)(4分)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因为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桂花抱屈。(2分)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2分)
【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裕,晚年遭兵火战乱,夫死国灭,境遇孤苦。南渡前的词作多写儿女相思离别,南渡后主要表现国破家亡后的凄惨心境。词作善用白描手法,刻画细腻,语言清丽,感情色彩浓烈。
这首咏桂词《鹧鸪天》托物咏怀,表面上为桂花鸣不平,实是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的上片描绘桂花的色彩与馨香。桂有金桂、银桂、丹桂三种,常生于深山之中,以秋天开花者居多,香味浓郁。作为观赏类花卉,色彩艳丽是重要前提。词作开篇二句正面描绘桂花的色彩与馨香。“暗”“淡”“轻”分别表现桂花暗黄、淡黄、轻黄的多样色泽,表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艳丽娇媚的色彩取悦于人。“体性柔”,言桂花虽则色泽暗淡,却有着柔情温雅的体性。接着盛赞桂花之“香”。敏感的词人体悟到了桂树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芳香播洒人间的特点。由此转入议论:“何须……自是……”浅碧、深红堪称美妙夺目的色彩,令人赏心怡情的了。但对桂树来说,这些美妙的色彩是无须添加的。因桂之温雅体性、浓郁馨香,足可令其成为第一流的名花,花色暗淡一点又何妨呢?这里表现出李清照敏锐而独特的审美观,她看重桂花内在的馨香,而将外在的色泽放在其次。“何须”二字表明她特别推崇色淡迹远而香浓的桂花。
词的下片侧面表现桂花的色泽与馨香。先以梅、菊反衬:“梅定妒,菊应羞。”在历代诗客骚人眼里,姿容秀丽、仪态万千的梅花是傲雪怒放的报春使者,是众人争相咏赞的对象。象征隐逸者的菊花独放深秋,幽香袭人。作者一生酷爱梅花,对菊花也颇为称许。可是,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梅花忍不住心生忌妒,菊花也不由得掩面含羞,自叹弗如。于是,作者得出结论说桂花“画栏开处冠中秋”,盛赞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无愧为花中之冠了。在对比反衬的基础上,作者为桂花不受重视的遭遇鸣不平:“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楚国大夫屈原。他在《离骚》中多列奇花异卉,用以盛赞君子修身养性之嘉行懿德,唯独不收桂花在其文。作者觉得屈原不收桂花入《离骚》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不由得有些愤然地批评屈原,说他情思不足,才如此委屈了桂花。
全词以赞誉桂花是“冠中秋”的“花中第一流”为主旨,紧扣桂花的色泽与馨香行文,正面描绘与侧面反衬相结合,借物抒怀,既为桂花的遭遇鸣不平,又抒写自己的一腔幽情。
补充资料
情景交融凸显浓烈的自我意识
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文学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作者应有真实情感,真切感受与自然表现。作家反映生活时,应据其内心爱憎,将自身感情溶人客观事物,托物言志,求情景皆真的意境。李清照的咏花词就是通过情与景的交融达到心灵的抒发。咏花词中,词人通过色彩的渲染来达到意境的深邃幽远抒发人生理念,词中突出完全自我的意识。
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继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在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作者将梅推至伴我的位置,梅成为我的抒情附庸和寄情之物。梅即“我”,梅心惊破即我心惊破,词中借花自喻,抒发国破家亡后孤清、冷戚的心绪。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将“残枝梅萼”的凄凉与自己漂泊思归苦楚结合起来。“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残蕊,更捻余香,更的些时。”这是南渡后的作品,流亡者孤寂缠绕内心。词中“我”熔铸其中,重在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惆怅,表达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如《玉楼春·酥肯放琼苞碎》:“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技开遍未,不知酝籍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上阙重咏花,对梅花的色与态重点描绘,渲染一幅色泽鲜艳,情调热烈的梅花图。下阙重抒惰,与奔放的梅花形成鲜明对比,“词人面对生机盎然的梅花图时,心存感伤,如此娇艳欲滴的红梅,能娇艳、妩媚多久?明天风起,就要全部凋零了吗?词人触景生情,感花伤时的心态跃然纸上。”“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照运用此法,以美丽梅景来衬托自己孤单愁苦和憔悴的心态,增强艺术效果。以我入词,以我为主,宣泄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词中达到词我完美结合,词中抒情主人公“我”即词人本身。花的遭遇、形态及情感就是清照的感情世界,具有强烈的自我色彩。
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强调“明月玲珑地”意境下梅花的独特个性,显现出与众不同的自我。“此花不与群花比”表达出词人的人格特征,不随波逐流,刚强自立。在《鹧鸪天·咏桂》词中,作者赞美桂花为“花中第一流”,来表现自己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质。词中抒写的那种傲视一切,不可一世的孤高性格和开阔胸怀,正是女词人自视不凡、气概豪迈的体现。“何虚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以桂花来抒发个人怀抱,淡黄桂花居处僻远,鲜为人知,独秀高山,自成桂林。桂自有持久淡雅之风和芳香之气。她以桂花为百花之冠显然是移情于桂。
李清照通过咏物造成比喻象征性形象。《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这两首词通过咏桂花来写作者本身;《多丽·小楼寒》写的正是词人自己的高格雅韵,突出自己独特的人格意识,菊花的芳洁高雅,倔强不屈是词人借以抒怀的对象。《漱玉词》中常以花的遭际来象征人的命运,特别是词人本身的遭遇。有海棠遭风吹雨打想到“绿肥红瘦”,有饮黄菊酒想到“人比黄花瘦”。“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琼肌。”(《多丽》)“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芳姿”。从早年的“奴面花面”,“教郎比并看”到晚年的“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系列象征性形象展示了李清照的`命运和性格。
《鹧鸪天》阅读答案7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阅读练习二:
⑴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一部分人认为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阅读练习三: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分)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分)。
(2)以鸦归巢反衬人不能归家,更凸显出游子有家不能归的思家之苦。(2分)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1分)。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4分,每点1 分,言之有据即可)
《鹧鸪天》阅读答案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
7.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
8.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参考答案:
5.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7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8.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阅读答案10鹧鸪天(4分)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6、该词上阕中加点的三个词用得非常传神,请自选一个说说它的表达效果。(2分)
17、“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6、(2分)“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鸣”字虽写声音,但可以令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得意神态。“点”字写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精确地写出了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乌鸦黑色,在林中历历可见。
17、(2分)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其它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1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②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③归宁④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释: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懒,指了无情趣。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④归宁: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
1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着意”两句意思是:刻意寻春,未必尽如人意;信步而行,把酒漫游,却乐在其中。
B.“山才”两句意思是:胜景在前,不料人倦思憩;雨来更添游兴,能意外地启人诗思。
C. “携竹杖,更芒鞋”,创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为邂逅乡村春色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
D. 这首词上片写刻意寻春所感,下片写率意出游所见,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9.下片“朱朱粉粉野蒿开”一句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展现美好的春光,下面的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两项是(4分)
A.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B.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C.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D.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E.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0.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这一画面是作者此次赏春过程中看到的“最美的风景”。请根据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5分)
18.(3分)B(诗还未做好,偏偏又下雨,令人遗憾。)
19.(4分)A D(B项不是具体的景物,C项为春光凋零的伤感之景,E项所写为夏天的景色。)
20. (5分)答案示例:这两句写的是寒食节回娘家的村女,正说笑着沿着长满桑树的田间小路走过来;春光明媚,桑叶柔嫩,笑语声声,其乐融融。“村女”的出现使得美丽的自然春光中融入了人的幸福感和归宁的人情美,这一画面的内涵比单纯的自然之景更丰富(或:这一画面有了高于单纯自然风景的美感),因此是“最美的风景”。
以上是答题示例,学生的答案不必拘泥于此,意思对即可。解说“画面”2分:应包括“人”与“景”两个方面。说明是“最美的风景”3分:“村女的快乐”或“归宁的人情美”2分,“画面的内涵更丰富”或“蕴含人性美的画面高于单纯自然风景”等1分。若学生不认可这一说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2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古乐府丧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6.这首词上片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案 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枝叶凋零,生意索然;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思念。“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既实写坟场之杂草凄凄景象,又暗示妻子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鹧鸪天》阅读答案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1)请赏析“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两句。(4分)
(2)请简要说明作者有哪些“愁”。(4分)
(3)“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10分)
(1)(4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惆怅无法排解的境况;(1分)
首句抒情,(1分)
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1分)
(2)(4分)
山河破碎的悲愁;年华逝去的苦愁;壮志难酬的哀愁;退居田园的闲愁。(每点1分)
(3)(2分)
壮志难酬的愤激,(1分)
故作旷达的无奈。(1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4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注】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自己,流露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C.“晋宋之间事”指的是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其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15.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B【解析】B.词作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陶渊明的赞颂,要以陶渊明为榜样,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则无法看出。
15.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了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直接赞颂陶渊明的诗才。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超凡脱俗。
《鹧鸪天》阅读答案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①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8.“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5分)
9.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6分)
答案:
8.“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2分)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2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
9.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2分)
第二篇:《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15篇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鹧鸪天》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鹧鸪天》阅读答案1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侧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 “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活的写照。
C. “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 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词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接着把握词的意象,分析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错在“景色凄凉”。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故选C项。
15.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相随作伴,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
《鹧鸪天》阅读答案2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清]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归雁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1)上阕最后一句“花满溪南处士家”,似乎与前三句所写的景象不协调,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①前三句用欲堕的晚霞、归栖的大雁、迷蒙的秋雨描绘了一幅肃杀的晚秋图(2分);
②“花满溪南处士家”之景则温馨宜人,与前三句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出在一片萧瑟中诗人对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2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4分)
情感:表达了诗人孤身漂泊在外、西风染白双鬓的伤感、孤独、无聊的情感。(2分,答到“漂泊在外”之意的1分,答到“伤感”“孤独”“无聊”三词中的一个1分。)
表现:①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情感。“换”字,说明头发不是逐渐变白的,而是“换”一下就行了,用夸张手法写头发变白之快,写出年华易逝的伤感(1分,答到“头发变白”之意即可);
②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情感,用“东篱”“暮鸦”写出了醉酒遣愁、百无聊赖地去数乌鸦的情景,这都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聊。(1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3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这期间,黄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试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形象和诗歌主题。
诗人是一个狂士形象。他在酒中寻乐、在雨中吹笛,酒醉簪花倒带帽,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3分)
诗中着意写诗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抒发了作者在坎坷的仕途中的苦闷和激愤。最后一句“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挽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的反抗。(4分)
【赏析】: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鹧鸪天》阅读答案4鹧鸪天原文:
鹧鸪天
赏荷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鹧鸪天字词解释:
①樾:树荫,道旁林荫树。
②燕支:即胭脂。
鹧鸪天翻译:无
鹧鸪天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上片描写了荷叶和荷花,其中荷叶具有哪些特点?
(2)这首词除正面描写之外,还运用了较多篇幅进行侧面衬托.请具体分析这首词中的侧面描写及其效果.
(3)王若虚说“莲体实肥,不宜言瘦”,并建议将词中的“瘦”改为“腻”字.你是否赞成?请简述理由.
答案:
(1)特点:香气扑鼻;荷花开得壮观,连绵十里;荷叶翠绿。
(2)“胭脂.走夜光”属于侧面描写,“胭脂雪瘦”侧面描写荷花身体的丰腴.“翡翠高盘”则进一步描写出荷叶的绿,绿的像翡翠.在黑暗的夜晚,也有翠绿色的光线从荷叶上发出来。
(3)不赞成。如果改成“腻”字,就体现不出荷的一种亭亭玉立的气质,只会感到一种世俗气息。而变成“瘦”,我们就可以感到荷体虽然瘦,但是却撑起了那么大一朵丰腴的荷花,隐隐中感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鹧鸪天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 。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有人谓“ 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个人资料: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学家。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随父降金,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完颜宗弼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有文集《明秀集》传世。
《鹧鸪天》阅读答案5家住东吴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①锦瑟②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③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① 呼卢:古代一种博戏。 ② 锦瑟:代指歌女。 ③ 京华:南宋都城临安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放荡不羁”等)的性格(1)。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 ;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年少)实(眼前---年老)对照”、“反衬”(以少衬老)也可)。将上阕描绘的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词人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鹧鸪天》阅读答案6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阅读练习二:
⑴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一部分人认为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阅读练习三: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分)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分)。
(2)以鸦归巢反衬人不能归家,更凸显出游子有家不能归的思家之苦。(2分)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1分)。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7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栌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初期写下的。 ②青门学种瓜指学汉初的邵平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8.这首词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5分)
9.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全词主要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分)词中的新燕轻鸥歌 清酒等意象为词人渔钓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词人置身其间,自在快乐。(2分)词人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乐于隐逸的思想情感。(1分)
9.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表面上享受渔钓生活、而内心却藏着苦闷的隐者形象。(3分)从诗歌内容来看,词人似乎很享受渔钓生活,但开头两句则已透露出了词人的无可奈何,送年华显示出了词人的无聊和苦闷。(3分)
陆游自从任枢密院编修官然后再任通判镇江,后又被调任隆兴,最后被免职,他一再受到主和派的打击,心情抑郁。词的上片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二句,表示不愿靠近都城学汉初的邵平那样在长安青门外种瓜,只愿回家过清闲的渔钓生活。但隐身渔钓,并非作者的生活理想,这样做只是作者在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自我排遣而已,读送年华三字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感喟之情。这时候,作者迁居处湖光山色,当他面对自然美景时,人事上的种种失望和伤痛,也因此自会暂时得到冲淡以至忘却,所以后面的二句: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即就写镜湖旁飞鸟出没的情况,写出那里的风景之美。句法上既紧承渔钓,又针对镜湖特点;情调上既表景色的可爱,又表心境的愉悦,情景具足,以景移情。
下片从湖边写到在湖中泛舟的情况。开头二句,歌声与木虏声并作,缥缈与呕哑相映成趣;第三句:酒如清露鮓如花,细写酒菜的清美。这三句,进一步描写词人渔钓生活的自在和快乐:鮓如花三字着色最美,染情尤浓。结尾二句:逢入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表明词人不但安于渔钓,而且愿意以船为家;不但自在、快乐,且有傲世自豪之感。但读者联系作者的志趣,可以知道这些自在、快乐和自豪,是词人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是热爱自然的一个侧面和强作旷达的一种表面姿态,并非出自于他的深层心境。笑指二字和上片的送年华三字,一样透露出词人的这种心情矛盾。表面上是笑得那样自然,那样自豪;实际上是笑得多么勉强,多么伤心。
《鹧鸪天》阅读答案8鹧鸪天
赏 荷
[金]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路旁遮阴的树。②凌波:曹植《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意形容洛神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
21.词中夜光指的是 醉魂指的是 。(2分)
22.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21.夜光指的是水珠,醉魂指的是赏荷陶醉之心。(每一点1分)
22.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词借荷塘清秀,荷花婀娜,夜景清凉等几个方面表达词人安闲、恬静、爱怜、陶醉的思想情感。(手法2分,思想情感2分)
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 。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
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诗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有人谓 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鹧鸪天》阅读答案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4分,每点1 分,言之有据即可)
《鹧鸪天》阅读答案10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阅读题一
1、辛弃疾的字是 。代人赋是这首词的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的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岗,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3、结合划线句,分析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2分)幼安;题目
2.(2分) B
3.(4分)城中桃李,虽然绮丽耀眼,招人艳羡,但经不起风雨,而溪头荠菜虽然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能将春天留下,通过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对朝廷荣华富贵的鄙弃。(能结合注释回答1分,指出对比1分,写出对农家生活态度1分,写出对城市、朝廷或官场态度1分)
阅读练习二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3分)
2.(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2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2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答出拟人等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赏析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鹧鸪天》阅读答案11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
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
13(1)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答出“朴素低调”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答出“赞美”或“喜爱”1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答出“淡泊名利,高洁自处”1分)。
(2)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1分)“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1分)“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1分)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1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
7.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
8.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参考答案:
5.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7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8.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阅读答案13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4—15题。
夏日田园杂兴(其八)
南宋范成大①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明满北窗。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
②三公:古代最高级的官吏,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周代宫廷有三株槐树,拜见天子时,三公立于三槐之下。
鹳鶴天
南宋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
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缩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气
[注]
①辛弃疾(1140—1207):作此词时诗人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
②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槐叶像鼠耳一样对生,苍翠茂盛,遮住了炎炎夏II、,
B、第二首词前两句描写了春人平原、葬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的乡邺存色“
C、两首诗写作手法完全不同,范诗化用典故,运用对比;辛词则白描勾勒,借攻抒悄。
D、两首诗都着笔于眼前,描绘出一幅宁静恬淡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风景新。
15、两首诗均塑造了诗人“闲”的形象,其中情志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比较临赏“(6分)
阅读答案:
14、C(“完全不同有误”,辛词范诗都借景抒情。)
15、(1)不相同。前者闲适自得,后者却是“闲而不适”。(2分,指出不同各1分)
(2)范诗通过炎炎夏日立于三槐之下等候拜见天子的“三公”和倚在凉爽的北窗前的“闲客”形象对比,抒发了诗人退出朝堂、闲居石湖后的了无牵绊、轻松愉悦的心情。(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3)辛词虽有“闲意态”之句,展现诗人农村生涯的欢快自然,但上片一句“多情白发春无奈”,却透露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又无可奈何的的复杂心态。因为“多情”,所以闲居中仍心念国是,希望为国出力,却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4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说明文阅读解题思路
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2、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倒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如下文是说明抵御风沙的方法。
3、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例1就属此类。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4、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5、借助于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方法和规律,正确地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该说是不困难的。
阅读理解快速阅读的方法
A、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B、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C、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鹧鸪天》阅读答案15(二)古诗词鉴赏(共7分)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2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4分)
答案:
21、B
22、实写在沉香的轻烟中的肖像画,虚写伤心离别的感受。画容貌容易,想要画出自己的伤心难。用衬托手法,表现自己不忍离别的伤心程度之深。
第三篇:《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鹧鸪天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
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15.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6分)
答案:
14.(5分)
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项,“诗人自叹仕金太迟”不正确。诗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
15.(6分)
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团圆。(2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2分)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四篇: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下面是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了解。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⑴,锦襜突骑渡江初⑵。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⑶。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⑷,换得东家种树书⑸。
注释
⑴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⑵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
⑶燕兵两句:叙述宋军准备射击敌军的情况。娖(chu):整理的意思。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银色或镶银的箭袋。金仆姑:箭名。
⑷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⑸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题目】
(1)请分析词的上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3分)
(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3分)
(2)对比手法,上片回忆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情形,下片感叹如今自己志不得伸的处境。今昔对照,深刻的概括了词人的悲剧遭遇。上片雄壮,气盖万夫;下片悲凉,心伤透骨。(4分)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2]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娖,通捉;胡觮,箭袋。一说,枕着银胡觮而细听之意。娖,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附: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词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南宋词人辛弃疾,词的主要意思是抒发隐居之乐:赴京城求取功名的路不再走了,却经常到博山寺游玩,以致使山寺厌烦接待。今生就在味与无味之处寻找人生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余生罢。我就是特立独行的我,怎能依附他人以求功名富贵?走遍天下还是回乡种地好,这些松、竹才是我的知己,这些花、鸟才是我的哥们儿呀!
词很浅,我们抛开作者消极避世的情绪不谈,只谈词中“环境友好”的观念。其实,“环境友好”不是从国外“舶来”的,而是我们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文化观念。《周易》中的“厚德载物”,指导我们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万物;庄子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孟子、荀子提倡“仁民爱物”;明代王守仁认为,禽兽、山川、草木等“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人类和万物一样,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产物,作为一个宇宙生命的整体,则是同根同源。人类不要狂妄自大,以为是大自然的主宰;更不要盲目自卑,觉得是大自然的奴隶。而要找准位置、摆正心态,真心实意地做大自然的朋友,与环境友好相处,将自己的仁爱之心泽及草木禽兽,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这是“环境友好”的典型写照:与松、竹、花、鸟交朋友,兄弟相称,平等相待,其情殷殷、其乐融融。置身其间,怎能不令人“物我两忘”?
第五篇:鹧鸪天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原文】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①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取次:任意,随意。
【问题】
7.(1)“争奈归期未可期”与李商隐诗中“【 】”一句意思相近。(1分)
(2)结合全词来看,晏几道在听杜鹃啼叫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叙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B.“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一句,赋予杜鹃以人的情感,与流莺形成对比,暗赞流莺。
C.“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尤深。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如今离别的相思之苦;在时间与空间的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参考答案】
7.(1)君问归期未有期(1分)
(2)作者在明朗春日中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内心愉悦(1分),但又因杜鹃不停啼叫催归,作者内心变得烦躁不安(1分),最后抱怨杜鹃不解人意,抒发自己羁旅在外,有家难归的无奈与叹息(1分)。
(3)B(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