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小蝌蚪找妈妈》及教学反思
《小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小蝌蚪找妈妈》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美术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
2.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3.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重难点
重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能力。
难点: 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
活动准备:
课件,黑色水粉颜料,彩笔,画纸,抹布。
环节教师行为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二、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基本形态。
三、教师示范讲解画法。
四、交代作画要求,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欣赏作品。
六、结束活动
1、手指歌导入
2、猜谜语;小小动物圆溜溜,细长尾巴游啊游。游来游去找妈妈,长大以后吃害虫。
教师
1、小蝌蚪是什么颜色?
2、小蝌蚪的外部形状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小蝌蚪图片让幼儿比较)
3、小蝌蚪的生活方式是单独进行活动还是成群结伴?
4、出示青蛙图片,引出小蝌蚪找妈妈。
1、教师示范: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按在纸上再提起,这样小蝌蚪圆圆的身体就出来了。“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坐在荷叶上看它的宝宝小蝌蚪游泳呢!)
2、画尾巴的时候,用彩笔画上弯弯细细的尾巴,这样小蝌蚪就在游动了。
小结:如果小蝌蚪要往不同的方向游,只要把尾巴画在身体的不同地方。
1、注意点画方法,画出不同方向游的蝌蚪。
2、画完后需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再拿笔添画。
3、大胆作画,保持画面整洁。
将幼儿作品布置到黑板,幼儿观看作品,教师给予简单评价。
幼儿集体唱《我上幼儿园》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小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小蝌蚪找妈妈》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900字。
第二篇: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设计意图:
在看了小班孩子的美术活动《小蝌蚪》之后,我发现刚入园的小班孩子还不能够很好的握笔去画小蝌蚪的尾巴,我萌发了上2研的课的想法。在设计好活动思路之后,结合我的教学设计,上网搜索了精美的荷塘图片,自己录制了青蛙妈妈和小蝌蚪的录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教学目标:
1.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和成功感。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用手指压印的画法画出各种动态的蝌蚪。
教学准备:
1.PPT课件《小蝌蚪找妈妈》、青蛙妈妈和小蝌蚪的录音、小蝌蚪的歌曲。
2.幼儿学具:和幼儿人数相等的手指印泥、餐巾纸、画有青蛙的A4纸张(上面画有小蝌蚪的尾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教师播放PPT第一个画面:荷塘的图片:“今天有个小动物来我们班了,你们看——” 2.教师操作小青蛙手偶:“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的宝宝不见了,请小5班的宝宝们和我一起去找我的小蝌蚪宝宝好不好?”
3.播放PPT课件第二个画面,请幼儿一边看图片一边听青蛙妈妈和小蝌蚪的录音,感受故事情境。
4.播放小蝌蚪变出来的动画,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数有几只小蝌蚪,在发展幼儿的点数能力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5.教师:“你们知道这些小蝌蚪是怎么变出来的吗?请你们猜一猜。”
幼儿:“画出来的。”
教师:“让何老师来教你们。”播放小蝌蚪指纹印画步骤的微课程。
二、幼儿创作
1.教师:“青蛙妈妈找到了自己的蝌蚪宝宝,太高兴了,青蛙妈妈要请小5班的宝宝们再帮他们找蝌蚪宝宝,请你们去帮助青蛙妈妈吧。”
2.幼儿自选学具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小蝌蚪的歌曲)
有的孩子开始还不敢去动手,看到别的孩子动手了,也尝试着,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很快就完成了。
三、评价作品
用数码相机拍摄两个幼儿作品,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孩子们感受帮助青蛙妈妈找到小蝌蚪宝宝的成功喜悦感,让孩子们给自己鼓掌。
四、播放歌曲做《小蝌蚪》律动
播放《小蝌蚪》歌曲,教师戴青蛙头饰带孩子们一起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律动,感受小蝌蚪慢慢长大的过程。
第三篇:小蝌蚪找妈妈 幼儿园美术教案
教案
教育与传媒学院
学前教育121班
宋洁
2012127025
《奇妙的氧气》
(大班)
奇妙的氧气(大班)
设计意图:
本活动选取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空气作为载体,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觉氧气的存在。通过实际感受,知道氧气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条件,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大班阶段重在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索的能力。本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操作材料和探索、尝试的机会,每一环节都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无拘无束地参与讨论,大胆尝试,获得经验。
活动目标:
1.知道氧气的特征: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讨论、实验,共同布置科探区域环境。
活动准备:
蜡烛、打火机、大烧杯
活动过程:
1、先让小朋友感受氧气的存在
A、让幼儿感冒时鼻子不通气时的状态(难受,只能张嘴呼吸,头疼)B、让小朋友手捏着鼻子闭上嘴巴,感受不能呼吸的痛苦 C、告诉儿童我们所呼吸的是氧气
2、验证氧气的存在
A、用打火机点燃两只蜡烛
B、用烧杯将其中一支蜡烛盖上(蜡烛熄灭),另一只不作处理 C、得出结论:氧气存在空气中
3、氧气的产生
A、夏天的空气比冬天的好(夏天有绿叶)
B、在房间里放绿色的的植物(产生氧气,净化空气)C、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可以产生氧气
4、总结
A、小朋友不要将塑料袋放在口鼻处 B、不要将豆子或其他小物体放入鼻孔里
C、不要长时间在封闭的环境中(冰箱,被子)D、保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不乱扔垃圾
活动结束:
强调实验结论,加强幼儿记忆
教案
《瓢虫找家》
教育与传媒学院
学前教育121班
宋洁
2012127025
《瓢虫找家》小班
活动目标:
1、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画有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
3、小虫若干。
4、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爬来爬去的小瓢虫(四指作爬行状)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数数1、2、3。
(1)出示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长什么样?(圆圆的身体)
背上有什么?(斑点)有几个斑点?(2个)师幼一起手口一致的点数2。(2)再同时出示2只瓢虫。(身上的斑点分别为1个和3个)让幼儿说说它们身上分别有几个斑点,集体手口一致的数1个斑点的瓢虫,请个别幼儿上来手口一致的数3个斑点的瓢虫。
2、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巩固对大小、颜色的认识。
师:“这3只瓢虫宝宝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大小、斑点)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1)通过照顾小瓢虫,巩固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师:“瓢虫宝宝的妈妈生病了,想请小朋友帮忙照顾瓢虫宝宝,请你选一个瓢虫宝宝来照顾,拿到后看一看你的瓢虫宝宝身上有几个斑点?伸出手指数一数。”(2)游戏“小瓢虫抓害虫”。师:“瓢虫宝宝们肚子饿了,它们最喜欢吃虫子,我们带着瓢虫宝宝去抓害虫吧。”(听着音乐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抓害虫)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有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瓢虫宝宝们累了,想休息了,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休息?(树叶)请你们送它们去树叶上休息。(送的时候要求幼儿1个斑点的瓢虫宝宝送到有一个圆点的树叶上,2个送到2个圆点的树叶上,3个„„)(2)集体验证。
四、结束活动
幼儿学小花猫走路轻轻的离开活动室。
第四篇: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搞笑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忙妈妈一齐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但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明白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用心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搞笑,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主角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情绪;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情绪;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明白,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务必是在理解故事资料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学习,利用两课时学完,重点侧重了两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朗读能力,二是说话写话能力。下边详细阐述:
一 、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语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对话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读指导。
如第一自然段。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然后再请 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和自己观察点的不同,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同。这个环节就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也就是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在对比后,再次对课文第一段进行 欣赏性阅读,这时有个别读,小组读,老师范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逐渐达到会背诵。第一段的学习顺利完成。
2、对话的朗读指导
对话朗读的指导更多的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来完成。课文中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先生的两次对话,我分别和孩子们进行了分角色的朗读,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中,使朗读的训练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我直接就请孩子们来扮演角色,我读旁白,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读的优点和不足。
比如,两次对话中旁白中动词的运用,“迎上去”和“追过去”,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心情,体现不同的情景,我引导孩子体会“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对容易,迎的难度就大了,迎字孩子仅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礼貌和客气,没人能理解到他们的方位是怎样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来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鲤鱼阿姨。
“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鲤鱼阿姨”的后边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我是小蝌蚪,我应该在鲤鱼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们思考一下,说:“在鲤鱼阿姨的前面。”
我马上游过去,停在鲤鱼阿姨的前面,并热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问她:“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迎,是小蝌蚪主动积极的游过去,表现出了他们急切想找到妈妈的心情。就这样,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读。几次的体验后,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好。
二、说话写话
课堂上,关于说话的练习无处不在。每篇课文我都做到一课一得,精心的寻找语用点,一般是根据文字表达到额特点来设计,以据此来拓展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积累,巩固孩子的表达。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图说话,比如这篇课文: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本节课就是这样,在学习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写之外,我就引导孩子尝试着描写“小金鱼”之类的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外貌描写。课件显示小动物金鱼,引导观察,进行仿写。
训练完后,布置作业,再次进行仿写,小白兔或者小乌龟,或者小鸭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讲读和写、说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训练真正的做到扎实有效。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此活动故事内容,蕴含多领域的教育价值,故事中不仅有科学领域的“认识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与青蛙的关系”,还有语言领域领域“感知故事结构,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讲故事”,鉴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学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学习观察并比较”。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展开的顺序,这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也是这个活动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可以改进的是:制作特有的图片。图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动物”为重点的图片设计。图片设计成为两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为重点的图片,主要是“宽又大的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绿衣裳”,上面一排,横着看主要通过一幅幅图片串联起来,帮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标,通过观看具体形象的图片及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达到目标;对应上面一排图片的下面一排图片则是上面每个图片特征对应的动物图片,如“宽又大的嘴巴”对应的'是“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的大鱼”;“四条腿”对应的是“有四条腿的乌龟”;“白肚皮”对应的是“大白鹅”;“绿衣裳”对应的是“青蛙”,这些按顺序摆放的图片上下结合单幅看,主要帮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动物的特点,上下对应连贯的看,则是帮助孩子理清故事讲解的顺序,理清故事的内容,为理解、讲述故事奠定基础。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涞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儿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故事中小蝌蚪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的动态变化使我想到,在体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学目标,原来的活动方法是先念一段儿歌然后向指定方向跑,教学中幼儿常出现机械应付的现象,易失去活动的耐心和兴趣,我想如果我能用这个故事情节贯穿活动的始终,把故事作为一种隐蔽性的环境,掩盖教学目标,那么将会增加活动的乐趣,调动幼儿的活动的兴趣,使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既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满足了一定的活动量。
教学目标:
1、教幼儿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锻炼幼儿腿部肌肉力量。
2、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3、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和幼儿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师在场不同方位扮演(鸭、鱼、龟、鹅、青蛙)妈妈。
3、幼儿胸饰(可正反翻转)一面为小蝌蚪,一面为小青蛙。
4、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和幼儿在场地中间蹲下作睡觉状)
(音乐声中)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
教师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苏醒,随音乐在水中自由自在游来游去,活动身体。
[评:教师以角色身份带领着幼儿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动,做游戏前的准备活动]
二、展开部分
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
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
3、小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
4、小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
5、小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评: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来游去,间或停下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活动节奏的控制]
三、结束部分(小蝌蚪们翻出小青蛙胸饰)
1、(音乐歌曲小青蛙)小青蛙们高兴地围着妈妈跳舞,做各种亲热的动作,跟着妈妈一边呱呱叫,跟着妈妈一边学蛙跳。
[评:这里表现小蝌蚪爱妈妈的情感同时又加大了幼儿腿步肌肉的活动强度]
2、青蛙妈妈:孩子们,田里的害虫可多了,练好本领跟妈妈一起去捉害虫吧!
3、青蛙们捉到害虫后,高兴地和妈妈一起听着音乐自由舞蹈。
[评:这里的自由舞蹈即为一种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喜欢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适合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教师也和幼儿一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活动,以角色的情绪影响着幼儿情绪,使幼儿自然而然的跟着活动,活动的情节性既主动的迎合幼儿又不失教学目标,活动中有一定的运动量,强度适合小班,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参与游戏,游戏中的音乐使得孩子们更加投入,也使游戏增添了一份吸引力。游戏中的对话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又培养了幼儿自觉使用礼貌语言的良好习惯。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习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资料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取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齐,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7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
2、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PPT
三)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师网。”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附件(儿歌):小蝌蚪找妈妈
1、一个卵子圆又圆,动一动,动一动,真好玩;(动作缓慢)
2、一只蝌蚪一条尾游来游去找妈妈;(动作轻快)
3、两条后腿长出来,妈妈妈妈在哪里?(欢快)
4、四条腿呀长出来,妈妈妈妈在这里。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老师头演青蛙妈妈去迎接“小蝌蚪”)。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8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话,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蝌蚪长成青蛙的成长过程,增长学生科普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训练了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能力。
授课过程中,本节课的优点有:
1、识字教学完成得非常理想,采用多种途径识字,达成人人都会读、人人都会认。
2、授课过程中我设置了有趣的猜谜,同时也准备了许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观察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写字教学完成得很好,本课共10个生字,根据结构把他们分组,强调笔画笔顺偏旁,再让学生数空,然后观察,寻找关键笔,最后描红练写。
缺点:
1、再课文的学习中,过于对内容进行深化解读,从而在读的方面缺少更多的练习。
2、学生的课堂气氛不良,及个别同学仍沉浸在玩的境界里。
改进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去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深化他们的理解。
2、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的设计,让所有同学都融入到语文课中。
第五篇: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
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涞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儿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故事中小蝌蚪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的动态变化使我想到,在体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学目标,原来的活动方法是先念一段儿歌然后向指定方向跑,教学中幼儿常出现机械应付的现象,易失去活动的耐心和兴趣,我想如果我能用这个故事情节贯穿活动的始终,把故事作为一种隐蔽性的环境,掩盖教学目标,那么将会增加活动的乐趣,调动幼儿的活动的兴趣,使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既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满足了一定的活动量。
教学目标:
1、教幼儿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锻炼幼儿腿部肌肉力量。
2、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3、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和幼儿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师在场不同方位扮演(鸭、鱼、龟、鹅、青蛙)妈妈。
3、幼儿胸饰(可正反翻转)一面为小蝌蚪,一面为小青蛙。
4、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和幼儿在场地中间蹲下作睡觉状)
(音乐声中)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
教师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苏醒,随音乐在水中自由自在游来游去,活动身体。
[评:教师以角色身份带领着幼儿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动,做游戏前的准备活动]
二、展开部分
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
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
3、小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
4、小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
5、小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评: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来游去,间或停下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活动节奏的控制]
三、结束部分(小蝌蚪们翻出小青蛙胸饰)
1、(音乐歌曲小青蛙)小青蛙们高兴地围着妈妈跳舞,做各种亲热的动作,跟着妈妈一边呱呱叫,跟着妈妈一边学蛙跳。
[评:这里表现小蝌蚪爱妈妈的情感同时又加大了幼儿腿步肌肉的活动强度]
2、青蛙妈妈:孩子们,田里的害虫可多了,练好本领跟妈妈一起去捉害虫吧!
3、青蛙们捉到害虫后,高兴地和妈妈一起听着音乐自由舞蹈。
[评:这里的自由舞蹈即为一种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喜欢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适合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教师也和幼儿一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活动,以角色的情绪影响着幼儿情绪,使幼儿自然而然的跟着活动,活动的情节性既主动的迎合幼儿又不失教学目标,活动中有一定的运动量,强度适合小班,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参与游戏,游戏中的音乐使得孩子们更加投入,也使游戏增添了一份吸引力。游戏中的对话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又培养了幼儿自觉使用礼貌语言的良好习惯。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2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3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话,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蝌蚪长成青蛙的成长过程,增长学生科普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训练了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能力。
授课过程中,本节课的优点有:
1、识字教学完成得非常理想,采用多种途径识字,达成人人都会读、人人都会认。
2、授课过程中我设置了有趣的猜谜,同时也准备了许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观察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写字教学完成得很好,本课共10个生字,根据结构把他们分组,强调笔画笔顺偏旁,再让学生数空,然后观察,寻找关键笔,最后描红练写。
缺点:
1、再课文的学习中,过于对内容进行深化解读,从而在读的方面缺少更多的练习。
2、学生的课堂气氛不良,及个别同学仍沉浸在玩的境界里。
改进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去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深化他们的理解。
2、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的设计,让所有同学都融入到语文课中。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4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
2、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PPT
三)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师网。”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附件(儿歌):小蝌蚪找妈妈
1、一个卵子圆又圆,动一动,动一动,真好玩;(动作缓慢)
2、一只蝌蚪一条尾游来游去找妈妈;(动作轻快)
3、两条后腿长出来,妈妈妈妈在哪里?(欢快)
4、四条腿呀长出来,妈妈妈妈在这里。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老师头演青蛙妈妈去迎接“小蝌蚪”)。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5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习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资料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取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齐,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6
本节课的学习,利用两课时学完,重点侧重了两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朗读能力,二是说话写话能力。下边详细阐述:
一 、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语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对话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读指导。
如第一自然段。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然后再请 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和自己观察点的不同,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同。这个环节就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也就是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在对比后,再次对课文第一段进行 欣赏性阅读,这时有个别读,小组读,老师范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逐渐达到会背诵。第一段的学习顺利完成。
2、对话的朗读指导
对话朗读的'指导更多的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来完成。课文中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先生的两次对话,我分别和孩子们进行了分角色的朗读,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中,使朗读的训练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我直接就请孩子们来扮演角色,我读旁白,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读的优点和不足。
比如,两次对话中旁白中动词的运用,“迎上去”和“追过去”,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心情,体现不同的情景,我引导孩子体会“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对容易,迎的难度就大了,迎字孩子仅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礼貌和客气,没人能理解到他们的方位是怎样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来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鲤鱼阿姨。
“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鲤鱼阿姨”的后边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我是小蝌蚪,我应该在鲤鱼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们思考一下,说:“在鲤鱼阿姨的前面。”
我马上游过去,停在鲤鱼阿姨的前面,并热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问她:“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迎,是小蝌蚪主动积极的游过去,表现出了他们急切想找到妈妈的心情。就这样,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读。几次的体验后,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好。
二、说话写话
课堂上,关于说话的练习无处不在。每篇课文我都做到一课一得,精心的寻找语用点,一般是根据文字表达到额特点来设计,以据此来拓展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积累,巩固孩子的表达。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图说话,比如这篇课文: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本节课就是这样,在学习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写之外,我就引导孩子尝试着描写“小金鱼”之类的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外貌描写。课件显示小动物金鱼,引导观察,进行仿写。
训练完后,布置作业,再次进行仿写,小白兔或者小乌龟,或者小鸭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讲读和写、说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训练真正的做到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