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七
【教学策略】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摘抄的问题,学会积累语句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重难点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激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本学期你摘抄了哪些好词好句?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
2.生交流摘抄的好词好句。
3.提问:
摘抄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它能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感,你是如何摘抄的呢?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摘抄的方法和技巧?(学生自由发言)
4.出示课本中的四个学习伙伴的摘抄心得。
l
读书时,我会画出写得好的语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l
我喜欢归类摘抄。把描写同类事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写下来,经常翻看,对我的习作很有帮助。
l
摘抄时,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我会在旁边写写感受,特别喜欢的我还会背下来。
l
我会在合适的地方给摘抄的内容注明出处。
5.引导学生将这几句话和自己交流的内容进行对比,再结合两者,梳理摘抄的基本方法。
预设:摘抄好词佳句,归类摘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把特别喜欢的语句背下来,摘抄时注明出处。
6.小组讨论,说说哪些摘抄方法对自己的帮助更大。
7.教师评选出学生的优秀摘抄范例,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摘抄的基本方法。
8.鼓励学生课外制作有创意的文摘卡,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明出处,既尊重原作者,又便于需要时查阅原文,还可找机会安排阶段性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及时点拨,归纳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提炼信息点,使得介绍的摘抄经验与技巧为每位同学所用。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
1.学习“得”的用法。
(1)出示句子,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l
它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l
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l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预设:这些句子中都有“得”字。
(2)创设情境,比较阅读,感受“得”字的生动之处。
①创设情境:老师把这三个句子串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小故事。
l
小狗被车撞了,心跳声越来越弱。王老师很着急,立即跑着送小狗上医院。
l
小狗被车撞了,心跳声越来越弱,那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王老师急得直跺脚,立即飞奔送小狗上医院,远远看去,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②对比读一读,你更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说一说。
预设:“得”字及后面的内容能让被描述的情形更加具体生动。
(3)仿照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妈妈累得直不起腰。
小刚热得直流汗。
(4)全班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改编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得”这种句式的生动之处,并学习模仿运用。
2.学习“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这一语言现象。
(1)故事激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讲故事……”引导学生接着往下讲。
(2)出示第一个例句,提醒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引导发现“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特点。
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3)出示第二个例句,引导想象:月夜下的小桥流水多么美啊,弯弯的小桥旁边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4)小组内交流,补充句子。
(5)引导学生把原句和补充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感受这种表达方式的趣味性。
(6)教师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感受歌曲优美的意境。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说一说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发挥想象,尝试创作形象生动的句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2.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认真观察,书写撇、捺
1.(田字格出示“父、及”等8个字)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8个汉字有没有相同的笔画?(撇和捺)
2.指名读泡泡框中的提示语: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练习撇和捺的书写。
3.师示范写“英”
字,边写边提示:撇从竖中线起笔,在左下格的中心处收笔;捺从竖中线起笔,在右下格的中心处收笔,左右对称,字形舒展。
4.伸出右手食指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蒙”字。“蒙”较于其他字有些特殊,它有四个撇画和一个捺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笔顺以及四个撇的长短变化和位置。
5.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写好后与同桌交换,看看对方的撇、捺是不是写得舒展美观,不规范的地方帮他改一改。
7.全班展示练写的字。引导学生点评,重点关注撇和捺有没有写得舒展。
8.回顾学过的带有撇和捺的字,自由练习,注意把撇和捺写得舒展。
【设计意图】在重点指导练习“英”“蒙”两个字后,其他字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以点带面,从扶到放。
板块二
想象诵读,聆听采莲曲
1.激趣: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采莲曲》,跟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脚步,去寻觅采莲女的婀娜身姿。(展示插图,播放音频)
2.你们想不想走进这首诗,感受唐代采莲女的生活?小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自由读《采莲曲》。
3.指名读。
4.全班齐读。
5.思考:诗人有没有写采莲女的容貌?(没有)你从诗中哪句话知道的?(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6.原来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结合诗句,再来思考,为什么诗人“看不见”采莲女呢?
预设:
(1)因为采莲女的裙子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都是碧绿的。
(2)采莲女的面容同池中的荷花一样美。所以诗人也分不清哪个是采莲女,哪朵是荷花。
(3)因为一池的荷叶、荷花太茂盛了,所以人藏在池中就看不见了。
7.师生问答:采莲女碧绿的罗裙与盛夏的荷叶巧妙融为一体,难怪诗人感慨——(荷叶罗裙一色裁)。出水的荷花像采莲女的脸庞一样娇嫩,这正是——(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女掩映于荷花、荷叶之中,(乱入池中看不见)。听见远处悠扬的小调儿,才知池中有人,这正是——(闻歌始觉有人来)。
8.诗人王昌龄用他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一池的荷花,而采莲女的美貌在我们的想象中变得立体形象。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9.我相信,大家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采莲女勤劳忙碌而又美丽的身影。同学们,你们听,她的歌声多么动听,我们跟着她一起唱好不好?(播放音频)
10.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诗歌大意找到诗中相应的语句,而不是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解释诗句。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不破坏对诗意理解的整体性。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七
交流摘抄的基本方法
感受“得”的用法
学习撇、捺笔画的书写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摘抄写得好的语句,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具体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积累喜欢的语句”,进一步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提高书面表达的丰富性。教材以学习伙伴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归类摘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注明出处”等要点。教学时,“标明出处”这一点,我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来源和真实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交流平台”是单元的核心学习目标,教学时,我将其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既在教学课文时就完成内容的学习与交流,也在学习语文园地时进行了集中交流,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养成摘抄、批注、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课后作业设计】
一、根据语境写字词。
(1)周末fù
qīn带我去感受了一场激情澎湃的打击乐器yǎn
zòu会。
(2)清晨,我们一群人朝着wù
ménɡ
ménɡ的树林走去。
(3)鸟儿的chì
bǎnɡ被露水打湿了,显得格外沉重。
二、背诵《采莲曲》。
参考答案:
一、(1)父亲
演奏
(2)雾蒙蒙
(3)翅膀
二、略。